(2017年春季版)《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案范文
《竹里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2)理解诗文中的生字词和语句,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王维;(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王维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情怀;(2)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和谐共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竹里馆》;(2)理解诗文中的生字词和语句,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王维;(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诗文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相关知识;(3)对诗中意象的深度剖析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词,激发学生对王维的了解和兴趣;(2)简介《竹里馆》的背景和王维的生平事迹;(3)提问:同学们对《竹里馆》有什么了解?作者王维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竹里馆》,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找诗文背景及作者王维的相关资料;(3)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诗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竹”、“月”、“琴”等,体会诗人的情感;(3)探讨诗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情怀;(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3)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鼓励学生积极背诵诗文,提高文学素养;(3)强调课后自主学习,提前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过程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环节一:读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环节二:赏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资料补充: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资料补充: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胡旋女》环节三:悟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竹里馆》教案设计
《竹里馆》教案设计《竹里馆》教案设计(通用5篇)《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辋川集》王维二十首诗中第十七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竹里馆》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竹里馆》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
("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
(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
(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3.练习。
竹里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竹里馆》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 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字中提取信息。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
-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3.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王维的隐逸情怀,感受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
-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竹里馆》作者: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竹林、明月等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美景在哪里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3. 引出课题:《竹里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诗歌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纠正或补充。
(三)深入解读1. 诗歌赏析:- 解释“幽篁”、“长啸”、“明月”等关键词汇。
-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2. 课堂讨论:- 如果你是诗人王维,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四)拓展延伸1. 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可以是仿写《竹里馆》,也可以是自由创作。
2.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五)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韵律美。
2.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首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诗歌创作是否体现了对《竹里馆》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竹里馆》这首诗,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古诗竹里馆教案
古诗竹里馆教案古诗《竹里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竹里馆》是唐代孟浩然的作品,描写了一个位于竹林深处的小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豁达。
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环境,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追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宁静与慰藉。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竹里馆》全文,理解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通过诗词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境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竹林的图片,引出竹林是中国独有的自然资源,简要介绍竹子的特点和用途。
2. 预习导入让学生预习课文《竹里馆》,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要求学生先自由发言,然后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3. 学习课文(1) 集体朗读课文《竹里馆》,学习《竹里馆》的诗词形式、诗的基本含义。
(2) 分组合作,小组内对诗的意境进行探讨。
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小组发言,介绍小组的结论。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论和补充。
(3) 整理归纳,向学生展示《竹里馆》的主要景物和主题,可以做成海报或诗意图画。
4. 提高拓展(1) 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理解的诗的意境。
并适当引导学生,使他们对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 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创作一首小诗。
可以是对竹子、树木、花朵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或是写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感受和体验。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竹子的特点和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通过诗词了解了唐代文人的生活和追求。
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自然景物,写一篇观察日记,把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体验写下来。
《竹里馆》教案范文
《竹里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2)理解《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3)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竹里馆》;(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2)体会诗中的意境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2.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竹里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竹里馆》,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2)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竹里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竹里馆》的情况;2. 学生对《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讨论成果;4. 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5. 学生对相关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竹里馆》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竹里馆》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竹里馆》的诗意和主旨。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情操。
教学重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主旨。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2. 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解读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材:《竹里馆》原文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注释、译文、鉴赏指导等教学用具:黑板、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b. 提问:你们对《竹里馆》这首诗有什么了解?2. 诗歌讲解(15分钟)a. 介绍《竹里馆》的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b. 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c.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诗歌鉴赏(10分钟)a.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b.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发言,阐述自己对诗歌的鉴赏和解读。
4. 情感体验(5分钟)a.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的竹里馆,感受诗人的情感。
b.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种情感,并在课堂上分享。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竹里馆》的诗意和主旨。
b.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竹里馆》。
2. 写一篇关于《竹里馆》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
3. 推荐一首类似的诗歌,并简要介绍其内容和主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竹里馆》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介绍其他描写竹子的诗歌,如郑燮的《竹石》,让学生对比欣赏,感受不同诗人对竹子的不同描绘和情感表达。
《竹里馆》教案设计[优秀5篇]
《竹里馆》教案设计[优秀5篇]
【篇一】
一、教学内容:《竹里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元代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学艺术特点。
2.了解《竹里馆》中主人公崔护庵的品德,以及社会风气。
3.懂得鉴赏辞藻,修辞技巧。
三、教学重点:
1.品读极富韵律和意蕴的文学经典《竹里馆》。
2.准确理解和领悟课文意义,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难点:
1.把握好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
2.掌握好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讲解法
2.多媒体辅助讲解
3.教师讲授
六、教学过程:
1.教师进入课堂,向学生介绍《竹里馆》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听课,《竹里馆》第一遍阅读。
3.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4.小组合作,进行文学常识抢答。
5.多媒体辅助,课堂互动,学生演讲(模拟文学学术讲座)。
6.教师进行讲解,符合学生口味。
7.学生进行文学语言练习,诗歌鉴赏。
8.学生进行作品思辨与探究。
9.作业布置&检查,参考书与阅读材料推荐。
七、教学评价:
1.提高学生关注文学艺术的认识。
2.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3.提高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和修辞技巧。
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教案】竹里馆课程名称:竹艺制作教案目标:1. 了解竹子的特点和用途;2. 初步掌握竹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竹子的认识:a. 竹子的特点和分类;b. 竹子的用途和文化意义。
2. 竹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a. 竹子的处理和加工;b. 竹编的基本结构和编织技巧;c. 竹篮、竹椅、竹桌等制作方法。
3. 实践操作:a. 学生自行制作简单的竹艺品;b. 学生进行竹艺制作的实验和创作。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入竹子,并向学生介绍竹子的特点和用途;b. 讲述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理论学习(15分钟)a. 介绍竹子的分类和特点;b.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竹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示范实操(20分钟)a. 教师向学生展示竹艺制作的基本过程;b. 教师示范竹篮、竹椅等的制作方法。
4. 学生实践(30分钟)a. 学生进行竹艺制作的实践操作;b. 学生可以选择制作竹篮、竹椅、竹桌等简单的竹艺品。
5. 结束(5分钟)a.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交流心得;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资源:1. 竹子;2. 图片和视频资料;3. 竹编工具和材料;4. 竹艺制作的示范作品。
评估与反馈: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品来评估他们的制作水平;2.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3.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实践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竹里馆优秀教案(精选8篇)
竹里馆优秀教案竹里馆优秀教案《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竹里馆优秀教案(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里馆优秀教案1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诗歌了。
老师给一些诗歌开个头,你们能接着背下去吗?第一首:红豆生南国......;第二首:空山新雨后......同学们对小学的知识忘了一部分,希望能抽时间再回顾下。
那你们还记得是谁写的这两首诗吗?(生回答:王维)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另外一首诗《竹里馆》。
二、资料助读[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王维(701-761),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2.关于背景:《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读诗歌[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幽篁(huáng)长啸(xiào)辋川(wǎng)(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竹里馆》优秀教学设计
《竹里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竹里馆》的背景和作者陆游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分析《竹里馆》的主旨和情感,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教师引入话题,介绍《竹里馆》作者陆游的生平和文学代表作。
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家中生活的一些片段,从而引出情感与记忆的关系。
第二步:阅读、分析文本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阅读《竹里馆》全文,交流感受,总结主旨。
2. 教师带领全班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3. 学生单独阅读《竹里馆》内容,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加深理解。
第三步:情感教育1. 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分析文章中表达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这些情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第四步:阅读会和写作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和主编审批,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篇目进行朗读或表演,寻找个人的表达风格,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学生完成小组或个人写作,以回忆家庭生活或表达对亲情的感悟为主题,采用《竹里馆》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第五步:课堂互动1. 分享写作成果,互相点评、提出建议,互动交流。
2. 总结整个阅读教学过程,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和学习体验有所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竹里馆》,对陆游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对文学界和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从情感教育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有所收获。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竹里馆》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独坐”“幽篁”“长啸”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宁静、清幽的意境。
2、教学难点(1)领悟诗人在诗中所传达的孤寂、淡泊的心境。
(2)感受诗歌简洁而深邃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歌的内涵。
3、情境创设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悠扬的古典音乐,展示一幅幽静的竹林图片,营造宁静的氛围。
(2)提问学生:看到这幅图片,听到这段音乐,你们想到了什么?(3)引出课题《竹里馆》。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重点强调他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所处的环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诗歌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重点讲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中“幽篁”“长啸”的意思。
(3)提问:诗人独自一人在竹林里做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4)引导学生理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两句诗,思考明月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5、体会意境(1)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配乐朗诵,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小组讨论:诗中的竹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怎样的心情?(3)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6、情感探究(1)提问: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孤独中寻求宁静、在自然中寄托情怀的心境。
(3)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进一步理解他的处世态度。
竹里馆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竹里馆【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走近王维,感知田园诗歌。
2.能力目标:品读诗句,感悟淡泊、清爽、幽雅的诗境。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朗读诗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味。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理解诗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读诗、品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教课难点:感觉诗歌的境界和诗人的想象力。
【教课过程】一、导入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不论边塞、山川诗,不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有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日,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
二、背景介绍《竹里馆》看作于王维暮年隐居蓝田辋川期间。
王维从前信仰佛教,思想超脱,加之宦途崎岖,四十岁此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暮年惟好静,万事不关怀。
”因此经常单独坐在幽静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孤独的情怀。
诗人是在乎兴幽静、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自己所拥有的幽静澄净的属性悠闲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作者介绍王维,唐朝诗人。
字摩诘。
祖籍祁(今属山西),其父乔迁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 713—741)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暮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先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川诗,经过田园山川的描述,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美,状写传神,有独到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四、会读1.教师范读。
教师从节奏、感情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诵。
2.指名读3.小组齐读4.全班齐读。
五、感知1.经过频频朗诵,与文本对话,思虑这首诗写了如何的一幅画面?2.理解诗歌粗心。
我单独坐在幽静的竹林,一边抚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射。
六、赏析1.与作者对话,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如何?冷清、孤独、空灵、淡泊、安静、优美、平白、郁闷、伤感等等。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竹里馆教学设计一、绪论竹里馆是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描写竹子的成长、人生和境界,在读者心中激发出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竹里馆》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认知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认识竹子并了解它的特点和价值;2.理解《竹里馆》这篇文学作品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3.感受和欣赏《竹里馆》中所描绘的竹子的生命力和境界;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5.通过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竹子的特点和价值a.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外观和形态,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b.介绍竹子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如竹子的用途和制品。
2.《竹里馆》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a.带领学生了解《竹里馆》的作者、背景和写作动机;b.简要介绍《竹里馆》的主题和艺术风格。
3.感受和欣赏《竹里馆》中所描绘的竹子的生命与境界a.请学生阅读《竹里馆》的选段,理解其描写竹子的意蕴;b.通过讨论和思考,感受竹子的生命力和境界。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a.设计一些与《竹里馆》相关的阅读题目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细节和主旨;b.欣赏一些与竹子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5.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a.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和解读《竹里馆》中的片段;b.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或演讲,表达个人对竹子和《竹里馆》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竹子的特点、《竹里馆》的背景和主题。
2.阅读解析法: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本,从字面和情感层面解读《竹里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理解和解读文本的细节和意义。
4.表演法: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或戏剧表演,加深对《竹里馆》的理解和体验。
5.观摩法:观摩相关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流程1.引入a.以实物或图片展示竹子,激发学生对竹子的兴趣;b.导入《竹里馆》的主题和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好奇心。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竹里馆》是一部反映清朝末年社会变革的小说,作者林海雪原将小说的口吻设定为“竹枝词”,结合了音乐和文学的特点,作品描述了林清玄和逸斋两位文人在竹里馆内聚会交友,寄情山水田园,品茶论诗,畅谈生活。
本篇教学设计主要针对高中语文《竹里馆》的学习,希望通过本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蕴含的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竹里馆》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特点。
2.明确小说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
3.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小说《竹里馆》的阅读分析2.小说的主题思想与社会背景3.小说的写作风格及其特点4.小说的评价与写作练习三、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教学法2.小组讨论教学法3.问题导学教学法4.课堂互动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介绍小说《竹里馆》的作者、主要情节、文学体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2.阅读指导教师提供小说原文,由学生自行阅读并在小组内讨论,分析文中各人物形象特点、性格特征,重点关注林清玄和逸斋两位文人的形象描写和言行举止,探究作者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手法,了解小说角色的塑造方式。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文学家、画家和医生的聚集背景,探究小说的社会背景,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影响因素。
4.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分析得到的人物形象特点,选取其中一个人物,撰写一篇以此人物为主角的小品文,并展示给同学分享。
教师介绍小说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背景,安排小组讨论,探究作者对文化传统和社会变革的思考。
教师提供小说原文,由学生自行阅读并在小组内讨论,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探究作者在小说中如何表现文化传统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了解小说的社会历史背景。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文化传统与社会变革在内容上的呈现,探究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看法。
让学生结合小说中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文化传统与社会变革”的文章,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竹里馆优秀教案
竹里馆优秀教案标题:竹里馆优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堂优秀的竹里馆课程,以提高学生对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学生将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特点和用途,并通过实践体验竹子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特点和用途;b. 掌握竹子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c. 理解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b.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竹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b. 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竹子的生长环境、特点和用途;2. 竹子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3. 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竹子样品和工具;3. 制作竹子手工艺品的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a.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竹子的兴趣;b.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竹文化的思考。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a. 通过PPT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特点和用途;b. 讲解竹子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c. 引导学生思考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步骤三:实践体验(30分钟)a. 分组给每个小组提供竹子样品和工具;b. 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竹子手工艺品,如竹筷、竹篮等;c.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展示个人特色。
步骤四:成果展示与分享(10分钟)a.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竹子手工艺品;b.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验和困难。
步骤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a. 引导学生总结竹文化的重要性和自己的收获;b.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
1. 组织学生参观竹子相关的展览或工艺品市场,进一步了解竹文化;2. 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制作更复杂的竹子手工艺品,并与同学分享经验。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制作手工艺品的质量:评估学生制作的竹子手工艺品的创意和完成度;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交流生字记字方法。
4、朗读古诗。
指名读-同桌读-齐读交流,你了解到了什么?
读诗,学生字,交流
朗读
合作探究师: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他告诉我们什么呢?
1、读注释,借助注释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交流
(1)诗句中写景的:
(2)写人的:
(3)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出示译文,指名读,齐读
4、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自读注释
小组交流
全班指名回答
思考,交流
读译文
感情朗读
背诵
拓展延伸比较鉴赏《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业试着鉴赏一下: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看图说话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给你怎样的感觉?
3、齐读诗名指名读思考源自交流指名回答齐读设问导读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板书:竹里馆
指名读,说说竹里馆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