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竹里馆》教案设计

《竹里馆》教案设计

《竹里馆》教案设计《竹里馆》教案设计(通用5篇)《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辋川集》王维二十首诗中第十七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竹里馆》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竹里馆》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

("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

(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

(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3.练习。

《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竹里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当堂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1.读出古诗的韵味并当堂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描绘画面,并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高雅的志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他以诗名盛于唐朝开元、XXX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XXX合称“XXX”;他还是一位画家,后人推其为XXX山水画之祖,XXX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亦精通音律,参悟禅理,被后人称为“诗佛”。

师问:我们学过他什么诗?请学生个人自主背诵。

(推介《相思》《杂诗三首(其二)》《送别》《使至塞上》《终南别业》《鹿柴》等)二、预检测1.说说竹里馆是那里?2.掌握作家常识。

3.了解写作背景。

三、读诗释义1.自主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参考课下注解,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四、诵诗寻美1.感受画面美。

诵读诗歌,在脑海中勾勒诗中的景物和诗人的活动。

提问: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景物?你的画面中诗人在干什么呢?(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2.悟诗人志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丽的画面之后,会是作者一种怎样美丽的高雅志趣呢?(指导学生从意象、意境、表现伎俩、思想感情等方面做赏析。

)(拟人、设想、XXX、以声衬静等)补充:竹:可使食无肉,不成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XXX)竹子——在中国人心中是清俊挺拔的精神象征。

琴:琴是XXX,中国传统文化中高人雅士的标配,号称是“无端不撤琴瑟”,说琴声就是高山流水,就是墨客内心的清雅之音。

明月:意蕴丰富。

此指高洁之士,墨客的知心朋友。

(诗人志趣导航:诗人在竹林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

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

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来相伴,并不感到孤独;XXX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中,自得其乐。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竹里馆》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古诗词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诗词解析和赏析技巧,运用所学创作诗词。
3.思维发展与提升: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创意写作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学生在分析诗的艺术手法时,仍然感到困惑。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方面的讲解还不够详细,或者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这方面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其次,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操作不够熟练,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够熟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安排一些类似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4.诗词赏析:从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竹里馆》进行深入赏析。
5.诗词创作:模仿《竹里馆》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6.拓展阅读:推荐与《竹里馆》相似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7.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布置相关的诗词阅读与创作作业。
本章节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竹里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竹里馆教学设计方案

竹里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竹里馆》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 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字中提取信息。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

-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3.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王维的隐逸情怀,感受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

-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竹里馆》作者: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竹林、明月等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美景在哪里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3. 引出课题:《竹里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诗歌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纠正或补充。

(三)深入解读1. 诗歌赏析:- 解释“幽篁”、“长啸”、“明月”等关键词汇。

-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2. 课堂讨论:- 如果你是诗人王维,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四)拓展延伸1. 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可以是仿写《竹里馆》,也可以是自由创作。

2.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五)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韵律美。

2.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首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诗歌创作是否体现了对《竹里馆》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竹里馆》这首诗,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里馆王维》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竹里馆王维》教案、教学设计
2.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待古典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
3.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竹里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竹林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竹里馆》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行阅读《竹里馆》,理解诗意,标注生僻字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竹里馆》的诗意,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宁静、淡泊的意境。
2.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
3.了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体会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难点
1.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去感悟自然之美。
2.王维诗歌创作背景的掌握,以及如何将其与诗歌意境相结合。
(四)课堂练习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会布置以下课堂练习: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竹里馆》的诗意。
2.请举例说明诗中的“拟人”修辞手法。
3.课堂小练笔:请以“竹”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会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以及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同时,肯定学生在讨论、练习中的积极表现,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王维的诗作,深入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作业要求:
1.认真对待每一项作业,保证作业质量。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体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3.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无误。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竹里馆》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竹里馆》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竹里馆》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和创作,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思考。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诗词朗读,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节奏和韵律朗读,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这方面存在困难。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多给予他们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5.赏析技巧:学习《竹里馆》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6.诗词背诵:指导学生背诵《竹里馆》,巩固所学内容。
7.创作实践:鼓励学生模仿《竹里馆》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诗歌。
8.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词学习的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竹里馆》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竹里馆》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诗人独自在竹林中弹琴长啸的山水田园诗。它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特色,以及唐代诗歌的意境美。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字词和意象,了解王维如何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展现超然物外的境界。
-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诗词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举例解释:
-在诗词解析方面,难点在于对古汉语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和句式的理解,如“复”字的含义、“长啸”的意蕴等,需要教师通过例句和上下文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诗词创作背景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将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这需要教师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修辞手法和意境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竹里馆(王维)教案

竹里馆(王维)教案

竹里馆(王维)教案竹里馆(王维)教案一、引言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咏史之作,描述了唐朝宰相房玄龄在竹林中建筑的一座隐居之所。

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竹里馆的内容与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诗歌艺术和文化精神。

二、诗歌解读1. 内容概要竹里馆以壮丽的景色和实际建筑以及士人隐逸背景相结合,表达了王维对自然、人生和宁静的追求。

诗中描绘了竹林中的竹亭,展示了它的美丽和宁静,使读者沉浸其中。

王维以朴素的语言和精湛的意象,传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2. 形式特点竹里馆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首四句,共计二十六首。

王维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主题的表达相结合,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他使用了大量的形象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诗歌充满了韵律和魅力。

三、教学目标1. 理解竹里馆的主题和意义;2. 掌握王维的诗歌创作特点;3. 发掘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隐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展示竹林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与分析让学生独立或小组阅读竹里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诗歌的主题和主要意义是什么?- 王维在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和形象手法?- 诗歌的格律和韵律有何特点?3. 诗歌赏析指导学生赏析竹里馆中的精彩诗句和意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艺术表达手法,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 创作与表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竹里馆为题,创作一首短诗或散文。

鼓励他们运用形象、比喻和对仗等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和宁静的追求。

五、拓展延伸1. 阅读其他王维的诗歌作品,比较竹里馆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之处;2. 了解唐代士人的隐居文化和意识形态;3. 研究其他诗人关于自然和隐居主题的作品,探讨不同诗人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

六、总结与评价通过本次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王维的诗歌作品,培养对自然和宁静的独特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容易偏离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将在下次活动中明确讨论主题,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引导。
此外,学生在仿写古诗词时,对于诗词的结构和韵律掌握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古诗词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创作技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竹里馆》选自其诗选。
2.诗词原文:准确朗读与背诵《竹里馆》,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里馆》的背景、意境和诗词鉴赏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体会诗词的魅力。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竹里馆》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诗句的意境,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逐渐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了解唐代诗词风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文人隐居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从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提升学生对古诗词艺术魅力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竹里馆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

初中语文竹里馆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

初中语文竹里馆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课程名称:初中语文《竹里馆》教学课程设计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了解和理解《竹里馆》这首诗的意境;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对《竹里馆》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第一课时:1. 导入和激发兴趣:- 导入:以竹林景色画面或音乐为背景,让学生观察竹林、感受竹林的美景,并引发学生对于竹林的情感和想象。

2. 诗歌欣赏:- 学习材料: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竹里馆》这首诗,并解释其中的生动细节和意象。

- 学习活动:通过教师导读和学生朗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受。

3. 理解和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对《竹里馆》的理解和想法,并邀请学生交流和讨论,探究诗歌中表达的哲理和情感。

第二课时:1. 作品赏析和创作:- 学习活动:教师选取一些相关赏析材料,介绍与《竹里馆》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等,激发学生对于多元表现形式的欣赏和创作兴趣。

- 学生作品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对《竹里馆》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绘画创作、音乐创作或写作创作等,展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分享和评价:-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同伴间的评价和反馈,共同欣赏和感受《竹里馆》的魅力。

教学资源:1. 《竹里馆》的诗歌文本2. 竹林景色画面或音乐3. 相关艺术作品的图片或音乐片段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辨能力,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估;2. 学生的作品创作进行内容和表达的评估;3. 学生的分享和同伴间的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竹里馆》这首诗的意境,培养他们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也通过艺术作品创作和分享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

在评估方面,多样化的方式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与诗歌相关的视觉或听觉资源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竹里馆》教案设计[优秀5篇]

《竹里馆》教案设计[优秀5篇]

《竹里馆》教案设计[优秀5篇]
【篇一】
一、教学内容:《竹里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元代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学艺术特点。

2.了解《竹里馆》中主人公崔护庵的品德,以及社会风气。

3.懂得鉴赏辞藻,修辞技巧。

三、教学重点:
1.品读极富韵律和意蕴的文学经典《竹里馆》。

2.准确理解和领悟课文意义,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难点:
1.把握好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

2.掌握好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讲解法
2.多媒体辅助讲解
3.教师讲授
六、教学过程:
1.教师进入课堂,向学生介绍《竹里馆》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听课,《竹里馆》第一遍阅读。

3.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4.小组合作,进行文学常识抢答。

5.多媒体辅助,课堂互动,学生演讲(模拟文学学术讲座)。

6.教师进行讲解,符合学生口味。

7.学生进行文学语言练习,诗歌鉴赏。

8.学生进行作品思辨与探究。

9.作业布置&检查,参考书与阅读材料推荐。

七、教学评价:
1.提高学生关注文学艺术的认识。

2.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3.提高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和修辞技巧。

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竹里馆教案1. 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由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美学素质。

2. 教学准备竹里馆的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学生的课本、笔记本等。

3.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教师介绍竹里馆的背景和历史:竹里馆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始建于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

2. 教师出示竹里馆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步骤二:学习1.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竹里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生分组讨论竹里馆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并总结出来。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全班分享。

步骤三:创作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创作,设计自己的园林建筑,要求在设计中体现竹材的运用和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

2. 学生用纸和铅笔进行手绘,然后用彩色纸剪贴等进行美化。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步骤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竹里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以及学生的创作成果。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

4. 教学延伸1. 学生选取其他中国古典园林进行研究,了解其历史、特点和艺术欣赏点,并进行展示。

2. 学生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虚拟参观竹里馆,体验真实的园林建筑。

5.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的园林设计作品的创意、美观程度和符合要求的程度。

3. 学生的口头表达:评价学生在展示和讨论环节的表达能力和理解程度。

6.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观看图片、视频、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小组创作、展示等,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美学素质。

《竹里馆》教案4篇

《竹里馆》教案4篇

《竹里馆》教案4篇《竹里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描绘的景物;2、结合内容调动想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表现的思想感情;3、流畅而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诗句描绘的景物;2、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课堂导入唐代是中国诗歌水平最高的黄金时期,因此有唐诗之说,与宋词并举。

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竹里馆,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明确学习任务,理解诗题。

教师导读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平。

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听读朗诵。

3、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指名读——同桌读——齐读你了解作者吗?读诗,学生字,体会五言诗的节奏。

合作探究师:围绕着“竹里馆”,诗中写了什么内容呢?1、(1)初读,知大意: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为什么要用“来”字?2、再读,品意境:(1)全诗写了哪些景物?“幽篁”、“深林”、“明月”(2)结合图片,发挥想象,还想到哪些没写的景物?(3)这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三读,悟诗情:(1)诗中写到人的哪些活动?(2)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4、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自读,小组交流理解诗的基本意思齐读,体会诗句的意思启发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谈出感受。

鼓励学生课上背诵。

拓展延伸试着鉴赏《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竹里馆教案设计 竹里馆教案及教学反思

竹里馆教案设计 竹里馆教案及教学反思

竹里馆教案设计竹里馆教案及教学反思竹里馆教案设计教案一:地理知识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竹里馆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学习有关竹子的知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1. 竹里馆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竹子的外观、生长环境和用途。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竹里馆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观察竹子的外观特点,并组织他们总结。

3. 教师发放有关竹子的资料,要求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有关竹子的信息。

4. 学生自主阅读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用途。

5.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6. 教师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竹子的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地理知识教学,学生对竹里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到了有关竹子的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是,有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得比较被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选择资料时,要尽量选取简单明了、学生易于理解的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案二:竹里馆文化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2. 学习竹里馆的传统工艺和艺术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2. 竹子制作的传统工艺;3. 竹子艺术的表现形式。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引起学生对竹子文化的兴趣。

2. 学生欣赏竹子制作的传统工艺品,了解竹子工艺的独特之处。

3. 教师介绍竹子艺术的表现形式,如竹子雕刻、竹子编织等。

4. 学生观看竹子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欣赏其中的美感和创造力。

5. 学生分组进行竹子艺术创作,可以选择雕刻、编织等形式。

6.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竹里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让学生了解到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通过观赏和创作竹子艺术,培养了对美感的欣赏能力和对创造力的培养。

竹里馆优秀教案(精选8篇)

竹里馆优秀教案(精选8篇)

竹里馆优秀教案竹里馆优秀教案《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竹里馆优秀教案(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里馆优秀教案1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诗歌了。

老师给一些诗歌开个头,你们能接着背下去吗?第一首:红豆生南国......;第二首:空山新雨后......同学们对小学的知识忘了一部分,希望能抽时间再回顾下。

那你们还记得是谁写的这两首诗吗?(生回答:王维)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另外一首诗《竹里馆》。

二、资料助读[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王维(701-761),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2.关于背景:《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读诗歌[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幽篁(huáng)长啸(xiào)辋川(wǎng)(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王维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竹里馆》。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在诗中传达的宁静、淡泊的心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蕴含的深层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想象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3、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宁静的古典音乐,展示一幅幽静的竹林画面。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重点强调他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的成就。

(2)讲述《竹里馆》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进行重点词句的讲解。

5、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提问:“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人独自一人在竹林里做了什么?体现了他怎样的心情?(3)探讨“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深层含义,思考明月在这里有怎样的象征意义?6、体会情感(1)让学生思考:整首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教师总结:诗人通过描绘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淡泊和孤独。

7、朗读背诵(1)学生再次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情感。

(2)尝试背诵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里馆》教案
河南省孟州市南庄中心学校郝春雷
教学目标
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重点难点
透过《竹里馆》《山居秋暝》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
四、作者简介
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

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

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五、诗歌的特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得到了大多学者的肯定。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六、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擅长人物画。

七、仕途际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译
1、注释
幽篁( ):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诗歌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

环节三:赏
(小组合作)然后让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二句渲染了竹林清幽、恬静的环境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足见诗人的闲情雅致。

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全诗没有特意写景物,着重写人在竹林里的活动,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
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环节四:重点赏析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

八、课堂小结: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九、课堂练习题: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淡泊情怀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竹林的幽静,用“弹琴复长啸”来反衬。

4、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

“独坐”、“弹琴”、“长啸”。

十、拓展延伸: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歌大意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已经到了秋天。

朗朗的明月透过松林间的枝桠,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涓涓流淌。

竹林中传来喧闹的欢笑,那是浣衣少女正往回走;水上的莲叶摇摆晃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就让那春光逝去、花草凋谢吧,山中的秋色自有一番魅力,人们当然愿意在此停留。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王维,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反复的诵读,理解本首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组合作)
1.作者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诗派代表诗人.
2.诗中写了山中秋雨过后黄昏的迷人景色,表现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铺设了整个画面的基调.空山、新雨、晚来、秋,平淡朴实的词语,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更营造出一种清幽境界.一个”空”字不仅用以描绘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字以抒发归隐情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此两联的景物描写,动静相衬,视听相兼,俯仰结合,具备画的各项要素,写出了山间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洋溢着诗人陶然其中的怡悦之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跃然纸上,同时也暗寓了作者的隐逸之情.这一联中”春芳歇”与首联的”晚来秋”形成对照,相得益彰.
明月松间照, 见静
清泉石上流. 听动
竹喧归浣女, 听
莲动下渔舟. 见人的活动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总结艺术特色
1、动静结合
2、视听兼有
3、情景交融
4、诗中有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