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病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一、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二、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治疗三、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预防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1、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所致。
马拉色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绝大数人皮肤存在这种真菌,但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在某些诱因下,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代谢产物脂肪分解酶,可使毛囊中的三酰甘油变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致使毛囊导管阳塞、破裂,其内容物进入组织,依赖皮肤分泌的油脂生存和大量繁殖,以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感染。
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皮肤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一个原因。
2、什么是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主要是由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毛囊性损害的皮肤真菌病,曾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好发。
主要发生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前胸、肩背部及上臂。
少数可发生于颈部、前臂和面部。
3、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
基本损害是毛囊丘疹。
开始为毛囊口小脓疱,中间有毛发穿过,周围有炎性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结成黄痂,痂皮脱落后治好,不留疤痕。
但如毛囊炎向深部发展可形成疤痕及永久性脱发。
皮损的好发部位是头发、颈部、胸背部及臀部。
与某些化学、物理因素接触者,则好发于接触部位。
马拉色菌毛囊炎
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发生在头面会严重影响美容。
深毛囊炎的另一种。
马拉色菌病应该如何预防?
马拉色菌病应该如何预防?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马拉色菌病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马拉色菌病应该如何护理,马拉色菌病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马拉色菌病:
*一、预防
对于浅表和毛囊性感染患者讲究卫生,勤沐浴更衣,防止过度出汗,被褥应经常曝晒。
避免在身体上涂用油脂性物质,避免穿紧身和不透气的内衣。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马拉色菌病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马拉色菌病的护理方法,马拉色菌病的常见护理措施。
*马拉色菌病常见护理方法:
*一、护理
1、护理工作非常重要,要把病人的床单和家人的分开,以免发生交叉传染,定时清洗,屋里的空气也要杀菌,建议用醋薰的方法,每隔15天左右进行一次。
2、饮食方面,要经常
给病人做一些汤品,多吃西红柿汤,西红柿有多种维生素,对治疗马拉色菌病,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3、治疗期间,病人不要经常洗澡,可以用温热的清水,轻轻为病人擦拭全身,伤口的处理,可以用消毒液每天探试二次。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怎样预防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护理方法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相关资料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马拉色菌病”可以找到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马拉色菌
疗效观察:马拉色菌毛囊炎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两个月左右治愈,中度4个月左右治愈,重度半年以上治愈。
预防:主要是注意皮肤清洁,机体抵抗力,防止外伤,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全身慢性疾病。头皮的毛囊炎患者需注意随时保持头皮凉爽,改善过度洗头习惯,并保持睡眠充足,舒缓压力;前胸、后背及臀部毛囊炎的患者,多与湿、热、出汗及个人体质有关;大腿毛囊炎的患者多由裤子与腿部毛囊摩擦造成;而上臂毛囊炎的患者,则多是因为毛孔角质化的结果。患者必须注意避免捂、热以及过度流汗,勿经常洗头,不要穿太紧或太硬的裤子,同时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酒类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反复发作者平时应少吃油腻之物,多食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保持大便畅通内衣,毛巾定期消毒,忌食羊、牛、虾、蟹和海鲜。治疗或控制毛囊炎,局部以杀菌、消炎、干燥为原则,轻度患者可外用消炎药、硫磺药水等,较严重患者可口服药物治疗。
临床表现:本病男性对于女性,16-45岁好发,皮损为毛囊性半小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可以红晕,好发于胸背部,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色粉刺,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征阳性,皮肤较油腻,可伴有面部痤疮,花斑癣,多汗,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在此毛囊炎基础上可发生瘢痕疙瘩,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
治疗:尽量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治疗原则与花斑癣相同,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可选择联苯苄唑凝胶,硫磺软膏等。应将药物在受累毛囊表面轻柔以促进其渗入毛囊内,也可用含硫化硒,保留15-20分钟再清洗,通常用药4-6周。对皮损多,严重而单独外用疗效不好者可服用特比萘芬,连服2-4周或氟康唑150mg三天服一次,以后可改为每月一次服低剂量。每周用硫化硒或酮康唑洗剂洗一次,或每月外用5日联苯苄唑霜以防复发。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治疗指南
系统治疗
皮损广泛而严重并真菌镜检阳性者可口服 伊曲康唑每日200--400mg,连用1--2 伊曲康唑每日200--400mg,连用1--2周。 或氟康唑150mg每周一次,连用4 或氟康唑150mg每周一次,连用4周。 炎症明显,皮损广泛而严重可同时口服雷 公藤制剂和(或)复方甘草酸苷片。
防止复发
系统治疗
咪唑类如酮康唑 三唑类药物如氟康唑和伊曲康唑 。 伊曲康唑每日200--400mg,连用1--2 伊曲康唑每日200--400mg,连用1--2周。 然后200--400mg,每月一次。 然后200--400mg,每月一次。 氟康唑400mg顿服。 氟康唑400mg顿服。 配合外用治疗
防止复发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治疗指南
2008版 2008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
定义:
由嗜脂性酵母马拉色菌所致的皮肤及附属 器的感染称为皮肤马拉色菌病。该菌属作 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花斑糠疹(花斑癣) 和马拉色菌毛囊炎,且与脂溢性皮炎(头 皮屑)、特应性皮炎及某些银屑病等的发 病有关。
花斑糠疹
对各种外用药和口服药反应良好。 因为马拉色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转化与宿 主的内源性因素有关,所以复发很常见。 临床医生对有复发倾向的病人应当考虑实 行预防性治疗。
脂溢性皮炎(头皮屑)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多毛、多皮脂和多汗的部位, 常局限或开始于头皮部位,初期常表现为毛囊周 围红色小丘疹,逐渐融合呈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或 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结痂,可伴有不 同程度的瘙痒,成人患者多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头皮屑增多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在人群中 的发病率为1 3%,无明显性别差异,部分人伴皮 的发病率为1-3%,无明显性别差异,部分人伴皮 脂溢出明显,大多在青春期后发生。
马拉色菌病有哪些症状?
马拉色菌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马拉色菌病症状,尤其是马拉色菌病的早期症状,马拉色菌病有什么表现?得了马拉色菌病会怎样?以及马拉色菌病有哪些并发病症,马拉色菌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马拉色菌病常见症状:关节疼痛、鳞屑、肉芽肿、脓疱、嗜睡*一、症状1.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 为皮肤浅表感染,损害为多数灰黄色、褐色或污褐色甚至灰黑色斑疹,若频繁洗澡,可现淡红色。
斑疹初发如帽针大小,逐渐增大,如扁豆或小指甲盖大,数目逐渐增多。
可相互融合,侵及广大皮面,损害边缘清楚,表面微发亮,搔抓时有麸皮样鳞屑。
症状减轻或入冬处于静止状态,则呈减色斑。
次年又发。
经过缓慢。
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多见。
2.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多见于中青年,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男多于女,皮疹表现为小粟粒大暗红色丘疹或毛囊性小脓疱,呈弥漫性散在分布,好发部位为前胸、背部、双肩、颈部,少数见于前臂、小腿和面部。
自觉中度或轻度瘙痒,亦有的伴灼热和刺痛感。
少数病例可与花斑癣合并存在。
3.系统性感染临床表现与年龄相关。
(1)1岁以下婴儿组:严重基础疾病为低体重出生早产儿、呼吸窘迫、支气管发育不良、吸入性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坏死性肠炎、腹部畸形等。
以体温突然升高、呼吸暂停、心动过缓为常见表现。
另可见肺炎、间质性肺炎、呼吸窘迫、嗜睡、营养不良和呼吸衰竭等表现。
(2)儿童及成人组:严重基础疾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小肠切除术后、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及脏器肿瘤等。
多有突然发热、畏寒、恶心、呕吐、肌无力等症状,可有咳嗽、体温不稳定、关节疼痛等表现。
对于浅表和毛囊性感染根据临床特征、真菌检查、Wood灯下金黄色荧光,诊断不难。
对系统性病例凡有上述基础疾病并接受胃肠外高营养治疗,临床上出现了急性感染征兆时,应通过真菌学检查确诊。
*二、诊断1.真菌学检查(1)直接镜检:用乳酸酚苯胺蓝直接染色,可查到集簇或散在的孢子。
(2)真菌培养:用含油脂的沙堡琼脂可培养出淡黄色,奶油状酵母样菌落。
马拉色菌使用说明
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
质 层 和 毛 囊 感 染 ,偶 可 见 引 起 系 统 性 感 染 。目 前 对 马 拉 色 菌 研 究 较 为 深 入 ,
轻轻振荡,使冻干菌株溶解呈悬浮状。
菌 株 复 壮 :
用无菌吸管吸取菌悬液,转移到复溶液滴瓶中。做好标识,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细菌在 30-‐35℃培养箱中培养 24-‐48h,真菌在 23-‐28℃培养箱中培养 24-‐72h(必
要时,可适当延长培养时间)。
马拉色菌
编号
名称
北京华越洋生物 NRR00230
马拉色菌
基 本 信 息 :
名称:马拉色菌
规格:300ul 甘油菌
置会导致菌种衰退;
2、冷冻管开封、冻干粉复溶、菌株恢复培养等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3、一些菌种经过冷冻干燥保存后,延迟期较长,部分需连续两次继代培养才能
正常生长;
4、苛养菌的培养需采用含特定营养成分的培养基,敬请正确选择,不清楚时来 电询问; 5、某些厌氧菌的培养,自开封到接种完成,均需以无氧气体充填,以保持厌氧 状态;培养过程中亦要保持厌氧状态; 6、某些菌种,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等需要 5-‐10%CO2 促 进生长; 7、如发现冷冻管盖松动、复溶液浑浊等异常情况,应停止使用对应产品。 8、部分菌种有致病性、扩散性,请专业人员在专业环境下有保护性操作。 保 藏 条 件 : -‐20℃保存(复溶液于 2-‐8℃保存) 保 藏 时 间 : 2-‐10 年,应根据菌种状况及时转接
主要指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将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
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症状,马拉色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症状,马拉色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可见引起系统性感染。
目前对马拉色菌研究较为深入,主要指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将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建立本病。
此外,本菌与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孢目-担孢科。
该属分为7个菌种。
1.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圆形和正圆形;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
2.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其他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芽,主要特征为能分解七叶苷。
3.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常存在于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形,有许多芽管,特别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
4.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他种共同存在。
5.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二、发病机制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马拉色菌病
有机磷(gamma HCL和溴烯杀)
有机氯(马拉硫磷、亚胺硫磷和羟基甲基酞酰亚胺)
3其他治疗方法:
司拉克丁6-12mg/kg,局部应用一次或两次,间隔1个月;
0.025%-0.03%阿米曲士溶液,全身应用3次,中间间隔2周。
福来恩喷剂,6mL/kg,全身应用3次,中间间隔2周。
伊维菌素0.2-0.4mg/kg,SC,2-3次,中间间隔2周;或PO,每周一次,3-4周;肟化米尔倍霉素,0.75mg/kg,PO,每24小时一次,连用30天;或3mg/kg,每7天一次,连用21天。
马拉色菌病
特征:
厚皮马拉色菌是一种常在酵母菌,正常时少量存在于外耳道、口和肛门周围以及潮湿的皮褶内。当该菌在皮肤上过度生长或皮肤对其敏感时,即发生皮肤病。真菌的过度生长几乎总有潜在性原因,如遗传性过敏症、食物过敏、内分泌疾病、角化异常或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在犬常见,在猫罕见。
犬:中度至剧烈瘙痒,有区域性或全身性脱毛、表皮脱落、红斑和皮脂溢。慢性感染的皮肤苔藓化、色素沉着和过度角化。身上常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病变可位于指(趾)间隙、颈下、腋下、会阴部和/或腿褶。发生甲沟炎时,甲床呈暗褐色,破溃。常并发酵母菌引发的外耳炎。
4.对存在严重的跳蚤感染环境,要对宠物生活的主要场所灭蚤。室内可用杀成虫剂或昆虫生长调控剂(蚊螨醚、甲氧普烯)。室外可用杀成虫剂或专门为此设计的生物产品。
5.为减轻瘙痒,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PO,0.5mg/kg(犬)或1.0mg/kg(猫),每12小时一次,连用3-7天,后改为每24小时一次,连用3-7天,最后为每48小时一次,连用3-7天。也可使用长效醋酸甲泼尼龙,20mg/猫或4mg/kg,SC,用一次或间隔2-3周再注射一次。
犬常见皮肤病(五)马拉色菌皮炎狗狗皮肤病
犬常见皮肤病(五)马拉色菌皮炎狗狗皮肤病马拉色菌皮炎属于犬猫常见的皮肤真菌感染,患病部位会引起动物剧烈的瘙痒,皮肤变红,皮脂分泌过度,慢性感染的犬只还出现皮肤增厚,结痂等等,并发出特殊臭味,影响你和你爱犬的亲密互动和生活。
其实马拉色菌皮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皮肤病,犯病时也会经常困扰到你的爱犬,下面就让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该皮肤病症。
这只狗狗叫囡囡,两周前是被好心人从垃圾桶边上捡回来的,本来准备做免疫,当医生走到囡囡身边,马上就闻到囡囡身上特殊的皮肤病臭味,检查发现囡囡的毛发不但全身打结,还有大量的皮屑,两个前肢有明显的皮肤增厚的脱毛,下面的图片都是囡囡的,大家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这个疾病,在这里谢谢囡囡提供的治疗哦~囡囡的右前肢上端有一块皮肤完全脱毛,皮肤增厚,皮屑明显。
(一)马拉色菌皮炎的病因犬的马拉色菌皮炎由于厚皮马拉色菌过度增殖引起。
厚皮马拉色菌属于一种常见的酵母菌,会少量存在于健康犬猫的外耳道、口、肛周及潮湿的皮肤皱褶中。
当其过度生长或皮肤对其敏感时,就会出现临床病症,即马拉色菌皮炎。
引起马拉色菌过度增殖的潜因有很多,例如食物过敏、内分泌疾病、遗传性过敏体质,等等。
当您的爱犬在舔毛清理自身时,将黏膜上存在的马拉色菌散播到全身各处,当皮肤环境适合马拉色菌生长时,就会产生皮肤病。
适合马拉色菌生长的条件主要包括潮湿、温暖、角质缺失,炎症环境,长期使用抗生素等等。
例如外耳和腋下是相对容易感染的部位。
当皮肤防御屏障发生破损时,是许多皮肤病易发的时候,其中马拉色菌就是一个典型,因为马拉色菌原来是与动物体有共生性,当宿主皮肤防御屏障发生破坏时,马拉色菌就会转变为致病菌,所以在犬的皮肤病中非常常见。
囡囡的耳部一样存在着马拉色菌感染,皮肤增厚明显,皮屑多,经常在家抓挠,可以看出发病时间已经超过2周,甚至可能是一个月。
囡囡的耳部一样存在着马拉色菌感染,皮肤增厚明显,皮屑多,经常在家抓挠,可以看出发病时间已经超过2周,甚至可能是一个月。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诊疗指南(2008版)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诊疗指南(2008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及国内相关知名专家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制定了真菌性皮肤病诊治指南系列,将陆续刊出供国内同行参考。
参加指南制定的专家为:金学洙、冉玉平、李若瑜、李春阳、刘维达、郑岳臣、席丽艳、温海、赖维。
一、马拉色菌马拉色菌(malassezia spp)是一组常驻于人体和温血动物皮肤表面的嗜脂性酵母,在人头皮、面部、外耳道、胸背部等皮肤表面均可分离到。
可引起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与溢脂性皮炎(头皮屑)和特应性皮炎密切相关;还可引起系统感染等。
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将菌种鉴定为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钝性马拉色菌(M.obtusa)、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斯洛菲马拉色菌(M.sloofiae)、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皮肤马拉色菌(M.dermatitis)、纳娜马拉色菌(M.nana)、日本马拉色菌(M.japonica)、大和马拉色菌(M.yamatoensis)、羊马拉色菌(M.caprae)、马马拉色菌(M.equina)等13个种。
除厚皮马拉色菌在不含油脂的培养基中转种也能生长外,其余各种都必须在含油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1.取材和镜检:对光滑皮损处用钝刀片刮去取鳞屑涂片;对鳞屑较少或婴幼儿不适宜刮去鳞屑者可用透明胶带直接贴于皮损表面,数分钟后揭下制片;对毛囊炎性皮损用镊子将毛囊角栓小心挤出后压片;加10%氢氧化钾后镜下观察可见孢子和菌丝。
孢子直径约3~8um,圆形至卵形、后壁、单极出芽,出芽处有项圈样结构,芽颈较宽;菌丝粗短,呈腊肠样,有分割。
用派克墨水加等量20%氢氧化钾溶液混匀让色,菌体为深蓝色。
2.真菌培养和鉴定:将鳞屑(或粘贴皮损的胶带)或毛囊角栓接种在含橄榄油或苋籽油的培养基,32~37摄氏度孵育,3天后长出乳酪色酵母样菌落,表面光滑,岁培养时间延长颜色逐渐变黄、褐黄色、镜下可见单极出芽的圆形和或卵形出芽孢子。
马拉色菌病讲课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汇报人员
02
03
马拉色菌病的治疗
04
05
马拉色菌病的预防
06
07 马 拉 色 菌 病 的 前 沿 研 究 和 发 展 趋 势
马拉色菌病概述 马拉色菌病的并发症 马拉色菌病的案例分析
01
汇报人员:XX医院-XX
02
马拉色菌病概述
定义和分类
马拉色菌病是 一种由马拉色 菌引起的皮肤
滤网等。
重点人群的预防
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统较 弱,容易感染马拉色菌病,因此 需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 生。
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长期使用 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增 加感染马拉色菌病的风险,因此 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 生素。
身体虚弱的人来说:身体虚弱的 人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包括马拉 色菌病,因此需要加强锻炼,增 强体质。
心脏疾病:感染可引起心脏疾病, 如心内膜炎、心肌炎等。
严重并发症
皮肤感染:马拉色菌病可引起皮肤炎症,如脓疱病、毛囊炎等。 指甲感染:感染可导致指甲变色、变形、脱落等。 肺部感染:马拉色菌可引起肺部感染,如肺炎等。 心脏疾病:感染可引起心脏疾病,如心内膜炎等。
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保持皮肤清洁干 燥,避免过度使用含有 激素的药物,增强免疫 力
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马拉色菌病时,需严格遵医嘱,注意药物副作用和禁忌症。
非药物治疗
饮食调理:保持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运动锻炼:适当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心理治疗: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中医疗法:采用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进行调理
预防和治疗原则
预防:保持皮 肤清洁干燥, 避免过度出汗, 勤换洗衣物, 避免与患处接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
一、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二、马拉色菌毛囊炎预防三、毛囊炎饮食注意什么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1、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好发。
皮损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可有红晕,多发于胸背、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头粉刺。
本病病源为马拉色菌,马拉色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绝大数人皮肤存在这种真菌,但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发病原因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性真菌,在皮肤皮脂腺分泌旺盛的情况下,该真菌依赖皮肤分泌的油脂生存和大量繁殖,以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感染。
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皮肤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一个原因。
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
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症阳性。
皮肤较油腻。
可伴有面部痤疮、花斑癣、多汗、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在此毛囊炎基础上可发生瘢良疙瘩。
2、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
尽量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
治疗原则与花斑癣相同,以外抗真菌药物为主,可选择50%丙二醇、咪唑类及n丙烯胺类霜剂或溶液、5%-10%硫磺软膏等。
应将药物在受累毛囊表面轻揉以促进其渗入毛囊内。
也可用含硫化硒或2%酮康唑洗剂,保留15-20分钟后再清洗。
本病容易复发,复发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原因与皮肤免疫功能低下和皮肤油脂分泌过剩有关,在治疗时,除进行抗真菌治疗外,需同时使用调节免疫的药物,比如大剂量口服胸腺肽等(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还需。
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
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爱平马拉色菌(Malassezia)为一种嗜脂性酵母菌,是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上的正常菌群之一。
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某些易感因素作用下,马拉色菌常侵袭皮肤角质层引起浅部真菌感染,如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甲真菌病及新生儿脓疱病等疾病等。
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充分掌握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和皮肤念珠菌病的诊治方法。
一、花斑糠疹(一)定义花斑糠疹是由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慢性、无症状的浅部真菌病,常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多数患者在20~45岁,它不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但有遗传倾向,12.9~18.8%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符合多因素遗传。
(二)发病机制花斑糠疹的发病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易感性、皮脂腺分泌过剩、多汗及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抑制等,外源性因素主要有环境湿度及空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等。
在这些因素作用下,马拉色菌由孢子相转变成菌丝相,侵入皮肤角质层,引起疾病。
(三)临床表现花斑糠疹多在躯干脂溢部位好发,热带地区常累及面部,婴儿常以额面部皮损首发。
皮损特征为色素沉着和/或色素减退斑,上覆少许细糠状鳞屑,形态可点状、钱币状或融合成片(图1~3)。
约1/3患者有中度痒感,一般患者并无症状,常因皮肤颜色的改变而前来就诊,Wood’s灯下可见黄色荧光。
真菌镜检显示,成群厚壁圆形或卵圆形芽生孢子和弯曲似S形的菌丝(图4)。
(四)治疗1.局部治疗局部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外用各种抗真菌药物,每日1~2次,连用2~4周既可。
如果花斑癣非常广泛,可选用一些特殊制剂,如2%酮康唑洗剂、二硫化硒洗剂、吡硫翁锌等,每晚1次,连用2周。
2.系统治疗对于皮损面积大、严重而单独局部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口服治疗,可选用伊曲康唑200~400 mg/d ,连续口服1~2周,建议同时联合局部治疗,效果更好。
马拉色菌属及其相关疾病
马拉色菌属
(Malassezia spp.)
➢ 命名、分类
➢ 相关疾病
命名和分类的 演变过程
命名:
➢ 1846年花斑癣的病原体被认识,称 为马拉色菌。(Eichestedt)
➢ 1889年花斑癣的病原体又被称为糠秕 马拉色菌。(Baillon)
命名:
➢ 1904 Sabouraud: 孢子菌属 - 花斑癣:卵圆形糠秕孢子菌 - 健康人:圆形糠秕孢子菌
目前新增:7种 ➢ M.yamatoensis ➢ M.dermatis ➢ M.nana ➢ M.equina ➢ M. japonica ➢ M.caprae ➢ M.cunicoli
意义:
-命名、分类比较统一
-可能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不同的变种 -探明各菌种与皮肤病的关系 -不同菌种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
➢ 此病在爱滋病患者中发病率与正常人群 无显著性差异
➢ 有明显家庭内聚集性,发病取决于遗传 倾向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花斑糠疹: ➢ 诊断: 皮损处鳞屑10%氢氧化钾直接镜 检 见到典型的孢子和短小、棒状 菌丝
花斑糠疹:
➢ M.globosa是花斑糠疹最主要
的致病菌 西班牙南部--97% 日本--55%
是狗和其他许多哺乳动物皮肤的正常菌 群之一。虽然可引起早产儿和免疫功能 受损者发生致命性菌血症和其他医院内 感染,但其引起人类皮肤感染尚未见报 道。
马拉色菌肉芽肿
该病人曾饲养一条宠物狗,平时有密切 接触史。鉴于该狗的皮屑和耳屎作真菌 学检查时发现与患者有同样的真菌生长, 推测该例病人的皮肤感染来源于宠物狗 皮肤中的厚皮马拉色菌。
➢ 其在人体的频率及数量与人的年龄、皮 脂腺活跃与否等密切相关
猫咪马拉色菌性皮炎的病因及症状
猫咪马拉色菌性皮炎的病因及症状猫咪马拉色菌性皮炎猫马拉色菌性皮炎通常是马拉色菌过度增殖引起,在临床上很常见,经常由于其他潜在疾病引起,或者与其他皮肤病并发。
与癣菌病的症状表现完全不同,此病是瘙痒症的典型代表,而癣菌病则是脱毛症的典型病因。
马拉色菌是具有厚壁的单细胞酵母菌。
单细胞的马拉色菌一般为椭圆形、圆形或圆筒形。
细胞在出芽时会形成“花生”状。
马拉色菌会通过母体的生殖道,或产后的舔、理毛传给幼仔。
健康动物大多会在耳道、肛门腺、指间和皮肤黏膜结合处(嘴唇、包皮、阴道和肛门)存在马拉色菌。
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则不会出现。
粘膜储存的马拉色菌能通过舔或理毛散播到皮肤上。
马拉色菌可能移居在皮肤表皮层的浅层,以及毛囊漏斗区的角质层。
马拉色菌和表皮的葡萄球菌形成共生的关系。
共同制造互惠的生长因子和良好的微环境。
因此经常可以发现脓皮症并发马拉色菌性皮炎。
所以治疗中控制细菌数量比单独抗真菌效果理想。
一、流行病学在平衡状态下,厚皮马拉色菌是健康动物共生菌,生活在角质细胞表面,脱皮、表皮脂质的抗真菌作用和非特异性的防御机制(例如:血清lgA)阻止其过度增值和感染。
马拉色菌与共生性葡萄球菌有共生关系,马拉色菌性皮炎经常并发细菌过度增值或脓皮病。
所以治疗中控制细菌数量比单独抗真菌效果理想。
二、发病机制1、条件病原体a、当宿主防御机制(物理、化学、免疫)损害,增值和感染增加。
b、例如:异位性皮炎、其他过敏症、内分泌病、角化缺陷,免疫抑制(FIV/FELV),之前的抗生素治疗,湿度过高,皮肤皱褶,慢性糖皮质激素治疗。
2、破坏角质层a、瘙痒性损伤(过敏)。
b、生物化学:潮湿、免疫异常,角化缺陷导致皮肤表面脂质改变,内分泌病。
C、酵母菌和细菌的酶(酯酶、脂氧化酶、蛋白酶、尿素酶)。
3、免疫系统接触马拉色菌抗原和产物。
4、马拉色菌性皮炎/超敏反应。
马拉色菌分泌各种酶改变皮肤的pH值,激活补体和释放炎性介质,使皮肤的微环境更加适合马拉色菌和葡萄球菌的生存,并制造炎症和瘙痒。
马拉色菌病诊断与治疗PPT
皮肤镜检查:观察皮肤表面是否有马拉色菌感染迹象 真菌培养:采集皮肤样本进行真菌培养,确定马拉色菌的存在 免疫学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马拉色菌抗体 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切片,确定马拉色菌感染程度
皮肤病:如湿疹、皮炎、痤疮等
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
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病、曲霉病等
紫外线照射:通过紫外线照射 杀死马拉色菌
激光治疗:使用激光杀死马拉 色菌
光动力疗法:使用特定波长的 光照射马拉色菌,使其产生化 学反应,杀死马拉色菌
冷冻疗法:使用冷冻技术杀死 马拉色菌
局部治疗:使 用抗真菌药物, 如酮康唑、咪
康唑等
系统治疗:口 服抗真菌药物, 如伊曲康唑、
氟康唑等
联合治疗:局 部治疗与系统
避免使用含酒精、 香料等刺激性成分 的护肤品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避免熬夜、过 度劳累等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 使用刺激性护肤品
避免过度清洁,以免 破坏皮肤屏障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潮湿环境
避免接触宠物,减少 感染风险
定期复查,观察病情 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症状改善:观察患者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 皮肤状况:观察皮肤是否恢复正常,是否有红肿、瘙痒等症状 生活质量: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是否提高,如睡眠质量、饮食状况等 心理状态:观察患者心理状态是否改善,如焦虑、抑郁等情绪是否减轻
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 球菌感染等
过敏反应:如接触性皮炎、药物过敏等
其他皮肤病:如银屑病、白癜风等
临床表现:皮 肤红斑、丘疹、
脓疱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室检查: 皮肤刮屑镜检、
真菌培养等
诊断标准:符 合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结
马拉色菌的原理
马拉色菌的原理
马拉色菌是一种真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真菌。
因其对人类健康造
成威胁较大,所以被列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马拉色菌的原
理是通过侵入人类体内,分泌毒素导致人体发炎。
主要通过食物传播,也
可以通过皮肤感染传播。
马拉色菌的原理是通过侵入人类体内,分泌毒素导致人体发炎。
主要
通过食物传播,也可以通过皮肤感染传播。
马拉色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食物传播,因为马拉色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所
以在食物的生产、加工和存放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马拉色菌的侵害。
第二
种是通过皮肤感染传播,因为马拉色菌也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菌。
第三
种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为马拉色菌也是一种呼吸道感染菌。
马拉色菌的防治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通过食物卫生的控制,加强对食物的卫生监管,消除食物中的马拉色菌。
第二个方面是加强对人
类健康的监管,及早发现和治疗人体感染马拉色菌的症状。
第三个方面是
加强对马拉色菌的防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消除马拉色菌的生存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拉色菌病
马拉色菌病免费编辑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可见引起系统性感染。
目前对马拉色菌研究较为深入,主要指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将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建立本病。
此外,本菌与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目录1症状体征
2用药治疗
3饮食保健
4预防护理
5病理病因
6疾病诊断
7检查方法
8并发症
9预后
10发病机制
折叠编辑本段症状体征
1.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 为皮肤浅表感染,损害为多数灰黄色、褐色或污褐色甚至灰黑色斑疹,若频繁洗澡,可现淡红色。
斑疹初发如帽针大小,逐渐增大,如扁豆或小指甲盖大,数目逐渐增多。
可相互融合,侵及广大皮面,损害边缘清楚,表面微发亮,搔抓时有麸皮样鳞屑。
症状减轻或入冬处于静止状态,则呈减色斑(图1)。
次年又发。
经过缓慢。
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多见。
2.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多见于中青年,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男多于女,皮疹表现为小粟粒大暗红色丘疹或毛囊性小脓疱,呈弥漫性散在分布,好发部位为前胸、背部、双肩、颈部,少数见于前臂、
小腿和面部。
自觉中度或轻度瘙痒,亦有的伴灼热和刺痛感(图2)。
少数病例可与花斑癣合并存在。
3.系统性感染临床表现与年龄相关。
(1)1岁以下婴儿组:严重基础疾病为低体重出生早产儿、呼吸窘迫、支气管发育不良、吸入性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坏死性肠炎、腹部畸形等。
以体温突然升高、呼吸暂停、心动过缓为常见表现。
另可见肺炎、间质性肺炎、呼吸窘迫、嗜睡、营养不良和呼吸衰竭等表现。
(2)儿童及成人组:严重基础疾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小肠切除术后、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及脏器肿瘤等。
多有突然发热、畏寒、恶心、呕吐、肌无力等症状,可有咳嗽、体温不稳定、关节疼痛等表现。
折叠编辑本段用药治疗
浅部感染可用复方雷琐辛酊、水氯酊、2%酮康唑洗剂、咪康唑霜、1%联苯苄唑酊或霜剂、1%特比萘芬霜或凝胶外洗或涂搽。
中医治疗:系统性感染轻者停脂肪乳即可痊愈。
重者可选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和氟康唑。
口服特比萘芬治疗本病无效。
花斑癣中医用雄黄解毒散30g加入百部酒120g摇匀外擦,或土槿皮10g、丁香10g加于50%~70%酒精100ml中浸1周后外擦。
折叠编辑本段饮食保健
可以注射卡提素或是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进行调理。
折叠编辑本段预防护理
对于浅表和毛囊性感染患者讲究卫生,勤沐浴更衣,防止过度出汗,被褥应经常曝晒。
避免在身体上涂用油脂性物质,避免穿紧身和不透气的内衣。
折叠编辑本段病理病因
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孢目-担孢科。
该属分为7个菌种。
1.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圆形和正圆形;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
2.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
其他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芽,主要特征为能分解七叶苷。
3.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常存在于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形,有许多芽管,特别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
4.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他种共同存在。
5.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折叠编辑本段疾病诊断
浅表感染有时需与脂溢性皮炎、玫瑰糠疹、白癜风、贫血痣、黄褐斑、红癣等鉴别。
毛囊炎应与寻常痤疮、细菌性毛囊炎、毛囊虫性皮炎和嗜酸性脓疮性毛囊炎相鉴别。
不同马拉色菌菌种应通过生化实验鉴别。
折叠编辑本段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真菌学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浅表感染皮肤角质层浅部和中部可见孢子,圆形、卵圆或弧形。
GMS、PAS或甲苯胺蓝染色可更清楚。
真皮内可有淋巴细胞浸润。
毛囊炎取毛囊性丘疹检查,PAS染色在扩大的毛囊腔内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和芽生孢子,呈深玫瑰红色,聚集成堆,毛囊上部
及附近真皮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
折叠编辑本段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折叠编辑本段预后
经过缓慢。
次年又发。
折叠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高危人群有心肺疾病的新生儿、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免疫低下的儿童及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