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的原理范文
猫马拉色菌
猫马拉色菌
猫马拉色菌是一种致病细菌,广泛分布在水源中,普遍给人们带来污染和疾病。
猫马拉色
菌是一种病原菌,它的繁殖很快,只要水温适宜,它就会在水中活动。
猫马拉色菌携带多种细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嗜血杆菌、沙门氏菌等,它们会从人体
系统中急速传播,从而引起大量病例和传染病。
一般来说,毒性紊动、发热、腹泻,头痛及肌肉酸痛都可以和猫马拉色菌感染有关。
大多
数病患的合并症是胃肠道亚型,该病有时也称为胃肠病毒感染,致病细菌无法在人体外长存,但是病毒可以从人类身上传播。
为了预防猫马拉色菌感染,主要是从源头上控制,即避免污染水源和食物,尤其是沾有病原菌的水源,例如小河、小湖,以免污染公共水源。
另外,对于某些特别容易被猫马拉色菌感染的人群,例如孕妇、婴儿和免疫力较差的患者,可以穿好医用防护服等,及时地用热水杀菌,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
最后,一定要及时就医,一旦出现以上症状,要立即就诊,因为猫马拉色菌感染一般会带
来严重的后果,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够减少死亡病例。
总而言之,猫马拉色菌的污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都有责任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猫马拉色菌的传播,以防止人们受到病害的侵害,保护大家的健康。
马拉色菌病是怎么回事?
马拉色菌病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马拉色菌病的病理病因,马拉色菌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马拉色菌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孢目-担孢科。
该属分为7个菌种。
1.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圆形和正圆形;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
2.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其他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芽,主要特征为能分解七叶苷。
3.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常存在于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形,有许多芽管,特别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
4.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他种共同存在。
5.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见,具有 -葡萄糖苷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二、发病机制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高危人群有心肺疾病的新生儿、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免疫低下的儿童及成人。
po杀死马拉色菌原理
PO是一种广谱抗菌剂,可以杀死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
马拉色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许多感染性疾病,如肺炎、骨髓炎、心内膜炎等。
PO对马拉色菌的杀菌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机制实现的:
1. 氧化作用:PO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氧化马拉色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内分子,破坏其细胞结构和代谢功能,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2. 抑制细胞壁合成:PO可以抑制马拉色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胞壁的缺陷和细胞内容物的泄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3. 干扰代谢:PO可以干扰马拉色菌的代谢过程,如脂质代谢、核酸合成和蛋白质合成等,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总之,PO对马拉色菌的杀菌作用是多方面的,通过氧化、抑制细胞壁合成和干扰代谢等机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因此,PO是一种有效的抗菌药物,可以用于治疗马拉色菌感染性疾病。
马拉色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致病性论述
马拉色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致病性论述
陈义;宋道阳;张克佩
【期刊名称】《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2(023)008
【摘要】马拉色菌(Malassezia)是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上的常住菌群。
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孢子相转化为菌丝相并致病。
现已证实,花斑癣和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所致。
其他可能导致的疾病有: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甲真菌病等。
本文介绍了马拉色菌及其生理生化特性,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其所致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其致病机理及相关疾病做了综述,以期对马拉色菌所引起的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所帮助。
【总页数】2页(P997-998)
【作者】陈义;宋道阳;张克佩
【作者单位】南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南阳4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9
【相关文献】
1.痤疮丙酸杆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致病性综述 [J], 张智;滕婷婷;程奕星
2.马拉色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致病性论述 [J], 陈义;宋道阳;张克佩
3.马拉色菌局部感染豚鼠致病性研究 [J], 王锰;李小红;于建斌
4.马拉色菌对免疫抑制小鼠系统致病性研究 [J], 李小红;于建斌
5.浙江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研究——Ⅰ.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分离、致病性及生理生化特性 [J], 沈锦玉;陈月英;沈智华;钱冬;杨成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一、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二、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治疗三、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预防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1、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所致。
马拉色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绝大数人皮肤存在这种真菌,但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在某些诱因下,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代谢产物脂肪分解酶,可使毛囊中的三酰甘油变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致使毛囊导管阳塞、破裂,其内容物进入组织,依赖皮肤分泌的油脂生存和大量繁殖,以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感染。
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皮肤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一个原因。
2、什么是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主要是由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毛囊性损害的皮肤真菌病,曾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好发。
主要发生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前胸、肩背部及上臂。
少数可发生于颈部、前臂和面部。
3、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
基本损害是毛囊丘疹。
开始为毛囊口小脓疱,中间有毛发穿过,周围有炎性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结成黄痂,痂皮脱落后治好,不留疤痕。
但如毛囊炎向深部发展可形成疤痕及永久性脱发。
皮损的好发部位是头发、颈部、胸背部及臀部。
与某些化学、物理因素接触者,则好发于接触部位。
马拉色菌毛囊炎
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发生在头面会严重影响美容。
深毛囊炎的另一种。
马拉色菌
疗效观察:马拉色菌毛囊炎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两个月左右治愈,中度4个月左右治愈,重度半年以上治愈。
预防:主要是注意皮肤清洁,机体抵抗力,防止外伤,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全身慢性疾病。头皮的毛囊炎患者需注意随时保持头皮凉爽,改善过度洗头习惯,并保持睡眠充足,舒缓压力;前胸、后背及臀部毛囊炎的患者,多与湿、热、出汗及个人体质有关;大腿毛囊炎的患者多由裤子与腿部毛囊摩擦造成;而上臂毛囊炎的患者,则多是因为毛孔角质化的结果。患者必须注意避免捂、热以及过度流汗,勿经常洗头,不要穿太紧或太硬的裤子,同时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酒类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反复发作者平时应少吃油腻之物,多食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保持大便畅通内衣,毛巾定期消毒,忌食羊、牛、虾、蟹和海鲜。治疗或控制毛囊炎,局部以杀菌、消炎、干燥为原则,轻度患者可外用消炎药、硫磺药水等,较严重患者可口服药物治疗。
临床表现:本病男性对于女性,16-45岁好发,皮损为毛囊性半小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可以红晕,好发于胸背部,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色粉刺,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征阳性,皮肤较油腻,可伴有面部痤疮,花斑癣,多汗,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在此毛囊炎基础上可发生瘢痕疙瘩,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
治疗:尽量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治疗原则与花斑癣相同,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可选择联苯苄唑凝胶,硫磺软膏等。应将药物在受累毛囊表面轻柔以促进其渗入毛囊内,也可用含硫化硒,保留15-20分钟再清洗,通常用药4-6周。对皮损多,严重而单独外用疗效不好者可服用特比萘芬,连服2-4周或氟康唑150mg三天服一次,以后可改为每月一次服低剂量。每周用硫化硒或酮康唑洗剂洗一次,或每月外用5日联苯苄唑霜以防复发。
马拉色菌介绍及说明
马拉色菌介绍及说明一、菌属分类特征马拉色菌属(Malassizia spp.)属于半知菌,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
马拉色菌属是一种嗜脂酵母,是人体表面的一种正常菌群,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可作为病原菌引起疾病。
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将马拉色菌属分成了7个种: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钝形马拉色菌(M.obtuse)、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斯洛菲马拉色菌(M.sloofiae)。
二、致病性除厚皮马拉色菌外,其他6个种与正常皮肤菌丛和花斑癣损害有关。
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主要病原菌;有报道马拉色菌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皮肤垢着症等有关。
深部感染少见,主要见于静脉高营养者,且主要为儿童。
三、生物学特性该菌具有嗜脂性,除厚皮马拉色菌可以在沙堡培养基上生长外,只在含有长链脂肪酸的培养基上生长。
菌落在Dixon培养基和改良花斑癣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且最佳生长温度为34℃或37℃。
菌落孵育4天后开始生长,菌落逐渐增大形成乳白色酵母样菌落,颜色逐渐变成黄、褐黄色。
四、属内菌种的鉴定(一)直接镜检KOH或墨水涂片直接光镜下观察,马拉色菌属的孢子呈成群、厚壁、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3~8μm,亦可见芽生孢子,为单极出芽,芽颈宽窄不一;菌丝粗短、弯曲或弧形,一端较钝。
(二)生化试验马拉色菌属芽管试验、碳水化合物同化实验、碳水化合物发酵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沙堡培养试验用于鉴定厚皮马拉色菌,它是唯一非嗜脂的马拉色菌,可以在沙堡培养基上生长。
过氧化氢酶试验用于鉴定限制性马拉色菌,它是唯一的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的马拉色菌。
七叶苷分解试验通过观察培养基的颜色如变黑至少1/3的为合轴马拉色菌和钝形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只能使培养基的顶端变黑或为阴性,斯洛非、球形和限制马拉色菌为阴性。
马拉色菌的原理
马拉色菌的原理马拉色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弧菌科。
它是一种好氧菌,主要存在于水体中,特别是河流、湖泊和海洋中。
马拉色菌被广泛研究,因为它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
马拉色菌的原理主要涉及其代谢途径和色素产生机制。
首先,马拉色菌是一种好氧呼吸菌,通过氧化有机物来产生能量。
它可以利用多种有机物,如脂肪酸、糖类和蛋白质等作为底物。
这些底物在细胞质中被分解为较小的分子,并进一步被氧化释放能量。
马拉色菌的代谢途径中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即它可以利用某些化合物产生大量的酮体。
这是通过酮酸途径实现的,该途径包括酮酸生成和酮酸利用两个步骤。
在酮酸生成过程中,马拉色菌将底物氧化为酮酸,然后通过酮酸利用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将酮酸还原为辅酶A。
这种酮酸途径使马拉色菌能够在缺氧条件下维持能量供应。
另一个马拉色菌的重要特征是其产生的颜色。
马拉色菌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产生的胞外色素呈现出红褐色到暗褐色的颜色。
这种色素被称为马拉色素,是一种水溶性的类胆红素化合物。
马拉色素的合成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实现的,涉及多个酶的参与。
马拉色菌通过合成和分泌马拉色素来调节其内部环境和与外界的相互作用。
马拉色菌产生马拉色素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因素被认为是影响马拉色素产生的关键因素。
首先,马拉色菌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来合成马拉色素。
其次,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条件也对马拉色素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营养物质的浓度和种类也会影响马拉色菌的马拉色素产生能力。
马拉色菌的马拉色素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被广泛用于生物技术领域,如生物染料、生物传感器和生物标记物等方面。
此外,马拉色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炎等生物活性,因此在医药和保健品领域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马拉色菌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的细菌。
通过了解其代谢途径和色素产生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拉色菌的生物学特性,并探索其在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的应用潜力。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马拉色菌的原理,并拓展其应用领域。
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症状,马拉色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症状,马拉色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可见引起系统性感染。
目前对马拉色菌研究较为深入,主要指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将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建立本病。
此外,本菌与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孢目-担孢科。
该属分为7个菌种。
1.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圆形和正圆形;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
2.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其他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芽,主要特征为能分解七叶苷。
3.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常存在于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形,有许多芽管,特别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
4.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他种共同存在。
5.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二、发病机制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马拉色菌病
有机磷(gamma HCL和溴烯杀)
有机氯(马拉硫磷、亚胺硫磷和羟基甲基酞酰亚胺)
3其他治疗方法:
司拉克丁6-12mg/kg,局部应用一次或两次,间隔1个月;
0.025%-0.03%阿米曲士溶液,全身应用3次,中间间隔2周。
福来恩喷剂,6mL/kg,全身应用3次,中间间隔2周。
伊维菌素0.2-0.4mg/kg,SC,2-3次,中间间隔2周;或PO,每周一次,3-4周;肟化米尔倍霉素,0.75mg/kg,PO,每24小时一次,连用30天;或3mg/kg,每7天一次,连用21天。
马拉色菌病
特征:
厚皮马拉色菌是一种常在酵母菌,正常时少量存在于外耳道、口和肛门周围以及潮湿的皮褶内。当该菌在皮肤上过度生长或皮肤对其敏感时,即发生皮肤病。真菌的过度生长几乎总有潜在性原因,如遗传性过敏症、食物过敏、内分泌疾病、角化异常或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在犬常见,在猫罕见。
犬:中度至剧烈瘙痒,有区域性或全身性脱毛、表皮脱落、红斑和皮脂溢。慢性感染的皮肤苔藓化、色素沉着和过度角化。身上常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病变可位于指(趾)间隙、颈下、腋下、会阴部和/或腿褶。发生甲沟炎时,甲床呈暗褐色,破溃。常并发酵母菌引发的外耳炎。
4.对存在严重的跳蚤感染环境,要对宠物生活的主要场所灭蚤。室内可用杀成虫剂或昆虫生长调控剂(蚊螨醚、甲氧普烯)。室外可用杀成虫剂或专门为此设计的生物产品。
5.为减轻瘙痒,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PO,0.5mg/kg(犬)或1.0mg/kg(猫),每12小时一次,连用3-7天,后改为每24小时一次,连用3-7天,最后为每48小时一次,连用3-7天。也可使用长效醋酸甲泼尼龙,20mg/猫或4mg/kg,SC,用一次或间隔2-3周再注射一次。
马拉色菌的原理
马拉色菌的原理
马拉色菌是一种真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真菌。
因其对人类健康造
成威胁较大,所以被列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马拉色菌的原
理是通过侵入人类体内,分泌毒素导致人体发炎。
主要通过食物传播,也
可以通过皮肤感染传播。
马拉色菌的原理是通过侵入人类体内,分泌毒素导致人体发炎。
主要
通过食物传播,也可以通过皮肤感染传播。
马拉色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食物传播,因为马拉色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所
以在食物的生产、加工和存放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马拉色菌的侵害。
第二
种是通过皮肤感染传播,因为马拉色菌也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菌。
第三
种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为马拉色菌也是一种呼吸道感染菌。
马拉色菌的防治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通过食物卫生的控制,加强对食物的卫生监管,消除食物中的马拉色菌。
第二个方面是加强对人
类健康的监管,及早发现和治疗人体感染马拉色菌的症状。
第三个方面是
加强对马拉色菌的防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消除马拉色菌的生存环境。
对犬马拉色菌病的认识和诊治
对犬马拉色菌病的认识和诊治作者:何欣来源:《新农业》2022年第06期马拉色菌是一种单细胞酵母菌,很常见。
归属于黑粉菌亚门的外担子菌纲下的马拉色菌目的马拉色菌属(又称为糠秕孢子菌属),在真菌学分类属于有丝孢菌。
马拉色菌一般呈椭圆形、圆形及圆筒形,细胞壁厚,细胞出芽时呈花生状。
马拉色菌是犬的口和肛门周围、外耳道和潮湿的皮肤褶皱内的常驻菌群,马拉色菌可以说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一般与细菌共存,因食物过敏、长期使用抗生素、内分泌疾病等皮肤免疫破坏的原因,使马拉色菌过度繁殖而导致犬出现皮肤炎症。
目前马拉色菌有7个种,即厚皮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限制性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和钝形马拉色菌,厚皮马拉色菌最常见,犬比猫常见,动物和人均易感,它没有嗜脂性。
限制性马拉色菌在动物的头面部居多,特征有限,因此得名。
球形马拉色菌的细胞是有很多芽管的球形状,一般在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的病例中较常见。
合轴马拉色菌的细胞很小,以能分解到七叶苷为特征。
斯洛菲马拉色菌致病性不清,存在于人和动物体表。
钝形马拉色菌具有β-葡萄糖苷酶,相对其他种很少见。
流行:該病呈季节性流行,犬中耳道马拉色菌病的感染率最大。
那些耳郭大而下垂或内耳毛过多耳道通风不良等多种原因造成外耳道温度湿度发生改变,从而引起马拉色菌性外耳炎的发生。
除耳部外,在犬的腋窝、会阴部、趾间和四肢折弯部等潮湿的部位常易感染发病。
犬发生马拉色菌病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挠耳朵,毛发脱落,皮肤发红,角质化,皮屑增多,个别因挠破而流脓,结痂,食欲不振,红疹而色素化(黑色或棕色色素沉着,伴有气味)。
大部分是因为饲养条件差导致,畜主不关心宠物的生活环境,使窝笼处于阴暗潮湿的地方而致。
机体一旦发生马拉色菌病,会因为马拉色菌分解脂质而导致形成细胞形态学改变和凋亡。
母犬可通过生殖道和舔舐幼犬而致幼犬发病。
诊断:病犬体温一般不超39℃,皮疹,如图1和图2。
血常规检查结果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
头皮屑患者中马拉色菌感染的研究_0
头皮屑患者中马拉色菌感染的研究目的:探讨头皮屑中马拉色菌的带菌情况、菌种构成及马拉色菌感染与头皮屑严重性的关系。
方法:采用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Dixon培养基和含菜子油培养基分别同时培养232份的头皮屑,观察培养阳性率与头皮屑严重程度的关系,根据生理生化学及形态学特点鉴定菌种,并比较在这3种培养基中菌落初长时间及对菌种有无选择性。
结果:232人中189人的头皮屑中分离到马拉色菌,阳性率为81.47%,培养阳性率与头皮屑的严重程度有正相关关系。
3种培养基共分离到481株马拉色菌,从中鉴定出合轴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限制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和钝形马拉色菌共5个种。
3种培养基对菌种无选择性,但在含菜子油的培养基中菌落初长时间最短。
分离到单一菌种的头皮屑标本有155份(66.81%),分离到2种菌种的有24人(12.70%),分离到3种菌种的有9人(14.94%)。
结论:头皮屑中马拉色菌菌种检出率较高,优势菌种主要为合轴和球形马拉色菌,部分头皮屑患者存在2个、甚至3个马拉色菌种感染,头皮屑严重程度与马拉色菌感染密切相关。
标签:真菌;马拉色菌属;皮肤感染;头皮屑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alassezia Species in the Dandruff patientsBAO Fu-Kai1,2,HU Xin-Guo1,LIU Ai-Hua2*,WU Zhi-Qing1,LI Bib-Xue2 (1.The Institute for Tropical Medicine,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1; 2. Huanya Cosmetic Technology of Guangzhou,Guangzhou510530)【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Malassezia genus in the dandruff patients.Methods Each dandruf sample collected from 232 dandruff patients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nd inoculated in Leeming and Notman medium, Dixon medium and the medium containing rapeseed oil.The yeasts obtained from the cultur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biochemic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lecular genotyping.The duration from inoculation of dandruff to the primary colony development of Malassezia genus and the species constitution of Malassezia were compared among above three medi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verity of the dandruff and the rate of isolation of the Malassezia species was also studied.Results Among 228 samples,Malassezia was isolated from 189 persons’dandruff samples(81.47%).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ositive rate of cultivation and the severity of dandruff. Totally 5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from 481 strains of the genus Malassezia obtained from three kinds of media mentioned above, Including M.sympodialis,M.globosa,M.restricta,M. furfur, and M. obtusa.No species differenee was noticed in the three kinds of culture media, but the colony of Malassezia grew faster in the medium containing rapeseed oil (average 5.95 days)than the other two media.Single species was isolated in three media from 155 dandruff samples(66.81%),while two species were isolated from 34 samples (14.94%),and three species were isolated from 9 samples(4.76%).Conclusion The major species of Malassezia in dandruf are M. sympodialis and M. globosa,Some patients are coinfected with 2, even 3 species of Malassezia. The severity of dandruff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Malasseziainfection.【Key words】fungus; Malassezia;skin disease:dandruff 马拉色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尤其是皮肤病。
马拉色菌的原理
马拉色菌的原理马拉色菌(Mycobacterium leprae)是引起麻风病(leprosy)的病原体,它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机制。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马拉色菌的原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麻风病的发生和传播。
I. 马拉色菌的基本特征马拉色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形态特征为弯曲的棒状细胞,通常有1-8个扭曲的斑点。
它是一种好氧菌,对氧气敏感,因此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表皮和周围神经组织中。
马拉色菌的细胞壁由多层复杂的脂质组成,使得其对酸性染料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因此也被称为“酸杆菌”。
II. 马拉色菌的致病机制马拉色菌引起麻风病的致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逃避马拉色菌具有多种免疫逃避机制,使得宿主的免疫系统难以有效清除感染。
其中,马拉色菌的细胞壁成分和结构使其可以逃避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并减弱宿主细胞对其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2. 神经损伤马拉色菌主要寄生在人体的神经系统中,通过感染神经纤维和周围神经组织,引发神经炎症反应,并最终导致神经损伤。
这种神经损伤是麻风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也是导致病人出现感觉丧失和肢体畸形的原因。
3. 免疫异常反应马拉色菌感染会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主要表现为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和T细胞的功能紊乱。
这种免疫异常反应导致了麻风病的多样化临床表现,包括不同程度的感觉丧失、肌肉萎缩和皮肤损害等。
4. 遗传易感性除上述机制外,宿主的遗传易感性也对马拉色菌感染和麻风病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特定的宿主基因突变会增加个体对马拉色菌感染的易感性,并加速病变的发展。
III. 马拉色菌的传播途径麻风病是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感染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释放含有马拉色菌的飞沫,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感染病菌。
此外,马拉色菌还可以通过接触感染传播,即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损伤或分泌物。
IV. 马拉色菌的诊断方法麻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马拉色菌的检测。
目前常用的马拉色菌检测方法包括:皮肤切片镜检、酸快染色、PCR扩增等。
马拉色菌与季铵盐
马拉色菌与季铵盐
马拉色菌(Mycobacterium)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主要分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和结核菌等,常见于土壤和水环境中。
马拉色菌具有特殊的细胞壁结构,含有高比例的脂质,使得其对酸和酒精的抵抗力较强。
季铵盐(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是一类具有四个烷基或芳基连接到氮原子上的阳离子盐,常用于消毒、杀菌和消毒剂中。
季铵盐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使细菌死亡。
马拉色菌对季铵盐一般比较耐受,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细胞壁结构和膜脂组成,使得季铵盐难以穿透进入细胞并对其造成破坏。
因此,季铵盐一般不能有效地抑制或杀灭马拉色菌。
对于含有马拉色菌的环境或物体的消毒和杀菌,一般需要采用其他更强效的消毒剂或方法。
马拉色菌的研究进展
察 可见 , 圆形或卵形菌体 , 单出芽 , 芽生孢 子与母孢子连 接处可见颈圈样 结构。
12理 化 特 性 . 在 生 理 生 化 方 面 , 于 马 对
Su yPo rs o Maasza 艘 ⅣZ i i, I ogxa ( eatetfDr a l y Fr Aal 拉 色菌属 的鉴定依 靠在 培养 中的嗜 脂性 td rge f ls i s e h xn L D n-i. Dpr n o e t o , itf l - m m og s -
马拉色菌为嗜脂性担 子 菌纲酵母 菌 , 菌属 为人 类及 温 该
血 动 物 皮 肤 上 的 常 驻 菌 群 … 。 早 在 19 90年 以 前 , 们 已经 认 人
块 ,O 3 ℃孵 育 2 ~4h 观察局部有无透 明改变或生 长现 象 , 4 8, 研 究表明马拉色菌对 以上 3种糖均无利用现象。③碳水化合物 发酵实验 : 菌落接种 于含葡萄糖 , 取 麦牙糖 , 蔗糖发酵管内 , 置 3 ℃孵 育 ,8 后有无产 酸产气 现象 。另外 , 7 4b 由于马拉 色菌有
ae op a Inr n oi Mei l o ee H h o O o 5 . h a t H si l n e g l dc lg . u h t lo 0 C i ) d t o f Mo a aCl n
Ab ta t Maa sza i i d o e s f n u t i p i c c a a tr a d a S i d o o d — sr c : l a e i s a kn f ya t u g swi l h l h r ce . n O a kn c n i h p o i l f t n lp t o e i a tra I i iie no 7 tp sa r s n . e a i s i cb o o c o — i a ah g nc b cei .t sd vd d it y e tp e e t Yh d t r 唧 f in mis i l r o he i nn p oo y, h s l y b o h mit a d c lu eme im . la s zaC l b e k o i i i ee tr s , d h lg p yi o , ic e sr n u tr d u Ma s e i al r a d wn l d l s a e a og y. p k e n r s l i r h l gc lc a g so l iha ela d c l a o tss te e ae alt erma n eil gc l e u l n mo p oo ia h e ma pg i c l n el p p o i. s r l h i i t o ia n f n h o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什么原因引起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什么原因引起马拉色菌毛囊炎,这是一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太常听到,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一部分人健康的皮肤疾病。
要搞清楚它产生的原因,咱们得先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是何方“神圣”。
马拉色菌是一种亲脂性的真菌,平时就喜欢在人的皮肤表面生活。
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和咱们的身体相安无事,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但当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马拉色菌就可能“兴风作浪”,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出现。
首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油脂分泌过多。
咱们的皮脂腺会分泌皮脂,特别是在一些部位,比如胸部、背部、肩部等,皮脂腺分布较为密集,分泌的皮脂也相对较多。
过多的皮脂为马拉色菌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就像给它们准备了一场丰盛的大餐,让它们能够大量繁殖。
一旦马拉色菌的数量超出了正常范围,就容易引发炎症,导致毛囊感染。
再来说说免疫力下降。
当我们的身体免疫力不够强大时,对马拉色菌的抵御能力就会减弱。
比如说长期处于压力大、疲劳、睡眠不足的状态,或者是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像糖尿病、艾滋病等,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
这时候,马拉色菌就更容易“趁虚而入”,引发毛囊炎。
激素水平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青春期、女性的生理期或者怀孕期,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波动。
激素的变化可能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的皮脂,同时也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加马拉色菌毛囊炎发生的风险。
另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可能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
这类药物虽然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很有效,但它们可能会抑制免疫系统,改变皮肤的微环境,使得马拉色菌有机会过度生长。
还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助纣为虐”。
比如不注意个人卫生,不勤洗澡、换洗衣物,或者喜欢穿过于紧身、不透气的衣物,都会让皮肤处于一个闷热、潮湿的环境中。
这对于马拉色菌来说,简直就是“天堂”,它们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欢快地生长繁殖。
气候因素也能产生影响。
在炎热潮湿的夏季,马拉色菌更容易滋生。
而且高温多汗的环境会让毛囊更容易堵塞,为马拉色菌的感染创造了有利条件。
马拉色菌的原理
马拉色菌的原理马拉色菌(Mycobacterium leprae)是一种导致麻风病的细菌,它具有一些特殊的原理,使其能够在人体内引发疾病。
本文将对马拉色菌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马拉色菌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一个患有麻风病的人咳嗽或打喷嚏时,会释放出含有马拉色菌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有可能感染上麻风病。
此外,马拉色菌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当一个患有麻风病的人与健康人进行密切接触时,细菌也有可能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给健康人。
马拉色菌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免疫逃逸能力。
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组复杂的防御机制,可以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然而,马拉色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首先,马拉色菌可以隐藏在人体组织的内部,避免被免疫细胞发现。
马拉色菌还具有一定的生长特点,使其能够在人体内长期存活。
马拉色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它的细胞壁富含脂质,这使得马拉色菌具有很强的耐酸能力。
在人体的酸性环境中,绝大部分细菌都难以存活,但马拉色菌却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此外,马拉色菌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它的分裂周期长达14天,这也使得它在人体内很难被及时清除。
马拉色菌引发麻风病的主要原理是它对人体神经系统的侵害。
马拉色菌主要侵害周围神经,导致神经炎和神经纤维的破坏。
这种破坏会导致感觉障碍、肌肉无力和皮肤损伤等症状的出现。
马拉色菌还可以侵入眼睛、鼻腔和喉咙等部位,导致眼睛失明、鼻塞和声音嘶哑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马拉色菌引发麻风病的原理主要包括高度传染性、免疫逃逸能力、生长特点和对神经系统的侵害。
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麻风病的发生机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减少马拉色菌对人体的危害。
马拉色菌的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新进展
s A 1等细 胞 因子 的分 泌 。 当 马拉 色 菌感 染 皮 I M一 C
,
激 角质形 成 细胞 产 生 炎 症 因子 和 促 进 表皮 内 的树 突 状细胞 成熟 。田 中伟 等人 _ 实验证 实 , 4 马拉 色菌
可 以促 进角 质形成 细胞 T R- L 2的表达 。 T R 2可 此 L- 识别 真菌 及其 细胞 壁成分 , 而介 导角 质形 成 细胞 进 的增 殖 和分化 , 以及 T细胞 的活 化 , 上 调 I . 并 L8和
・
2 2・ 5
生
箜 第 4 查 期
C i JM cl g s 01 Vo N0 4 h yo Au u t2 0. 1 n 5. .
,
・
综述 ・
马拉 色 菌 的免 疫 学 与 分子 生物 学 研 究 新 进 展
王韵 茹 章 强强
( 复旦 大 学附属 华 山 医院皮肤科 , 海 2 0 4 ) 上 000
M.y p dai, jp nc M. a aoni, sm o il M.a o i s a, y m tes s
dr aiad n n 和 3 个 亲 动 物 性 的 种 em t n a a) s (胍 p c y em t , cpa ad a h d r ai M.a r e n M.q ia) 。 s e un …
菌或受 到 污染 , 一 定 都会 发 病 , 否 发 病 取 决 于 不 是 其毒力 大小 和宿 主 的免疫 能力 。 目前 , 马拉 色菌 属 共分 为 1 3个 种 , 括 1 包 0个 亲 人 性 且 嗜 脂 性 的 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拉色菌的原理范文
1.形态特征:马拉色菌为革兰阴性杆菌,细菌体呈棒状,一般长约
2-3微米,宽约0.3-0.5微米,末端两端略封闭,呈阉割形状。
2.染色性质:由于马拉色菌细胞壁中含有高量的脂类物质,导致其细
胞壁染色发生独特的化学反应,通常会显现为红色或棕色。
3.能力特点:马拉色菌为异养菌,能够利用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进行
营养代谢。
此外,马拉色菌对于维他命生长因子和复杂营养物质的需求较高。
4.色素产生:马拉色菌在培养基上会产生一种名为马拉色素的特殊色素。
这种色素在菌落和胶质部分都会显现出红色、橙色、棕色或黄色等不
同色彩。
1.温度:马拉色菌能在宽幅的温度范围内生长,一般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摄氏度。
2.pH值:马拉色菌对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在pH4.0-9.0的范
围内生长。
3.湿度:马拉色菌喜欢湿润的环境,生长在湿润的土壤、水体等地方。
1.生物降解:马拉色菌具有降解有机物质的能力,可以分解废弃物、
污染物,如石油烃类、农药等有机化合物。
2.生物控制:马拉色菌能够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起到生物控制作用。
例如,马拉色菌可以抑制各种真菌、细菌、线虫等的繁殖与生长,保
护作物免受病害的侵害。
3.生物肥料:马拉色菌可以通过分解有机物、固氮、溶解磷等途径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对植物生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 合成药物:马拉色菌能够产生多种有益物质,如抗生素、药物中间体等。
其中,红霉素(erythromycin)就是从马拉色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抗生素,是临床应用广泛的药物之一
1.农业领域:马拉色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用于控制病害和提高作物产量。
2.环境保护:马拉色菌可以将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质,用于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水体净化等环保工作。
3.药物工业:马拉色菌被用于抗生素和药物的研发与生产。
4.食品工业:马拉色菌在食品保鲜和贮藏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如生产干制食品、酱油、醋等发酵工艺中。
总结起来,马拉色菌是一种具有降解能力和抑制病原菌生长的细菌,在农业、环境保护、药物工业和食品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