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9种人畜共患病及预防要点
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一、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被感染的动物(如犬、猫等)咬伤传播给人类。
狂犬病一旦发病,致死率几乎为100%,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二、禽流感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疾病,某些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也能感染人类,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甚至死亡。
禽流感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禽类或其分泌物、排泄物传播。
三、炭疽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人类可通过接触病畜、食用病畜肉类或吸入带有炭疽杆菌的尘埃而感染。
炭疽杆菌的致病力很强,感染后可引发严重的皮肤坏死、肺炎、肠炭疽甚至败血症等。
四、布鲁氏菌病(又称布病)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如羊、牛、猪等)及其产品或食用未经彻底消毒的乳制品而感染。
布鲁氏菌病可引起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生殖系统损害。
五、结核病结核病虽然主要是一种人类疾病,但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给动物,形成人畜共患的局面。
特别是牛结核病,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六、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人类和多种动物均可感染。
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引起食物中毒或肠道感染。
七、钩端螺旋体病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
动物(尤其是鼠类和猪)是钩端螺旋体的主要传染源,人类通过接触被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水或土壤而感染。
此外,还有鼻疽、日本血吸虫病、猪乙型脑炎、旋毛虫病、弓形虫病等多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唾液传播、粪便传播、飞沫传播等。
为了预防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需要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提高公众卫生意识,避免接触和食用未经检疫的动物及其产品。
同时,对于疑似感染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养殖场中常见疫病的人畜共患问题
养殖场中常见疫病的人畜共患问题近年来,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食品供给,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人畜共患疾病的频繁发生。
人畜共患疾病是指动物和人类之间可以互相感染的疾病,这对人类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详细解释养殖场中常见的疫病问题,并探讨一些解决方案。
I. 猪流感猪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于猪,但人类也容易感染。
以下是一些导致猪流感的因素:1. 密集养殖环境:现代养殖场内猪只相互接触频繁,容易造成病毒在猪只间的传播。
2. 不正确的卫生措施:养殖场的清洁和消毒不到位,容易导致病毒滋生和传播。
为了防止猪流感的传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增强养殖场内卫生保持:定期清洗和消毒,保持空气流通。
2. 定期疫苗接种:对猪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它们的免疫力。
II. 禽流感禽流感是一种由禽类感染的高致病性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可感染人类。
以下是一些引起禽流感扩散的因素:1. 密集饲养方式:现代禽类饲养场内禽只数量庞大,密度高,容易造成病毒在禽只间的传播。
2. 不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农场环境污染以及野生鸟类与禽类的接触等都可能使禽流感在养殖场中传播。
为了控制禽流感的传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场内环境卫生:增加清洁频率,定期进行消毒。
2. 加强禽类监测和检测:定期进行禽类病毒监测,发现感染者及时隔离处理。
III. 疫情地域间的传播疫情的地域间传播也是人畜共患疾病的重要问题。
以下是一些导致疫情跨地域传播的因素:1. 动物交易:不合规范的动物交易,特别是携带病毒的动物跨地域传输,容易引发疫情扩散。
2. 人员流动:人员的跨地域流动也会带来疾病传播的风险,特别是来自养殖业工作人员的流动。
为了防止疫情的地域传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动物交易管理:制定规范,加强对动物质量和健康检验的监管。
2. 建立疫情报告机制: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异常情况。
人畜共患病的类型及其防治
人畜共患病的类型及其防治
人畜共患病是指人类和动物之间可以相互传播的疾病,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如狂犬病、禽流感、猪流感、口蹄疫等。
2.细菌性人畜共患病:如布鲁氏菌病、炭疽、结核病、鼠疫等。
3.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弓形虫病等。
针对这些疾病的防治措施包括:
1.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动物防疫是预防人畜共患病的关键,需要加强动物疫苗接种、检疫、隔离等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
2.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人类是人畜共患病的主要传播者,因此需要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如勤洗手、勤消毒,避免接触患病动物的体液和排泄物等。
3.加强监测和诊断:加强疾病监测和诊断,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动物和人类,防止疾病的传播。
4.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人畜共患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总之,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动物防疫、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和监测诊断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15种人兽共患病
预防:煮沸、过滤、消毒饮水,防止吃生菜及防止饮食的被污染,适当处理粪便,防止苍蝇孳生和灭蝇,均为重要措施。检查和治疗从事饮食业的排包囊者及慢性患者。
被咬后即使注射狂犬疫苗。
患者安静卧床休息,防止一切音、光、风等刺激,大静脉插管行高营养疗法,医护人员须戴口罩及手套、穿隔离衣。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均须严格消毒。痉挛发作可予苯妥英、地西泮等。脑水肿可予甘露醇及速尿等脱水剂,无效时可予侧脑室引流。
疯牛病
朊病毒
食用感染了疯牛病的牛肉,骨髓及其制品。
名称
病源
传播途径
临床症状
防治措施
莱姆病
由蜱传播的伯氏疏螺旋体
受到蜱的叮咬
皮肤的慢性游走性红斑病初常伴有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关节疼痛及肿胀,膝关节可有少量积液,脑膜炎、脑神经炎、舞蹈症、小脑共济失调,出现脑膜刺激征、昏迷、面瘫或三叉神经痛等
预防:野外工作时穿上遮挡皮肤的衣物,使用成分含有避蚊胺的花露水。
慢性期:反复荨麻疹、黄疸、贫血、低清蛋白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预防:加强家畜管理,划区放牧,避免污染水源,饮用水(包括牲畜)与一般用水分开,饮用水宜定期消毒,加强卫生宣教,不喝或不吃可能遭受污染的生水和水生植物。
治疗:硫氯酚是治疗本病常用药物,10~15天为一个疗程,间隔5~7天后再给第二个疗程。一般用药第3天即见疗效,3~6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随之减轻,肿大的肝脏逐渐缩小。
人畜共患的十大传染病
引言概述:
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是指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由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密切接触,这些疾病在许多地区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这些传染病的存在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安全,也对农业发展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介绍人畜共患的十大传染病,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它们的传播途径、病原体特点和预防措施。
正文内容:
一、流感
1.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宿主范围
2.流感病毒的变异和抗药性
3.流感病毒的预防措施:疫苗接种和个人卫生习惯
二、传染性胃肠炎
1.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主要症状
2.食物污染、水源污染和接触传播的防控
3.卫生教育和公共场所卫生维护的重要性
三、莱姆病
1.莱姆病的病原体和传播媒介
2.莱姆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程
3.莱姆病的预防方法:个人防护和减少虫媒生态
四、布鲁氏菌病
1.布鲁氏菌的传播途径和宿主动物
2.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3.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动物检疫和个人保护
五、人兽共患型结核病
1.人兽共患型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机制
2.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动物解剖检查和食品卫生控制的重要性
总结:
人畜共患的十大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威胁和社会经济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这些疾病的传播,需要加强疫苗接种、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在农业和畜牧业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通过多方合作和综合施策,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的发生,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和安全。
人畜共患病防控要点
人畜共患病防控要点人畜共患病是指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某些疾病可以相互传播的病情,严重影响人畜养殖业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防控人畜共患病,保障公众和动物健康,以下是人畜共患病防控的一些要点。
1.加强监测:要定期进行动物疫情监测和人畜共患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预防疫情扩散。
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报告机制,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2.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养殖户和居民的防控意识。
向公众普及人畜共患病的基本知识,告知人们如何避免接触病原体、如何正确饲养、如何科学用药等防控知识。
3.加强养殖管理:对于养殖场要加强管理,做好动物饲养、疫苗注射、环境清洁等工作。
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和动物健康。
4.严控市场: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严格把关活动动物的来源和质量,杜绝非法交易。
加强活动动物检疫和监管,防止潜在的传染源进入市场。
5.科学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要遵循兽药使用规定,选择合适的药品,正确使用,避免滥用、过量使用药物。
6.强化畜禽疫苗接种:提高畜禽的免疫力,降低传染风险。
及时接种疫苗,注射适量的疫苗,保证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7.建立健全防控机制: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责任主体和管理职责。
加强人畜共患病的监测、防控、治疗、阻断和管理,确保危害最小化。
8.加强国际合作:人畜共患病是跨国性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研究,共同制定防控策略,加强边境检疫和出入境动物的管理,避免跨国传播。
9.加强监管和处罚:对于违法行为要加大监管力度,依法查处违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处罚力度,形成威慑作用。
10.加强学术研究:加大对人畜共患病的研究力度,提高相关科研水平。
通过科学研究,深入探究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防控手段。
人畜共患病防控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监测、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管理和加强合作,才能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保护公众和动物的健康。
人畜共患病防控要点
人畜共患病防控要点人畜共患病是指某些病原体能够感染和传播给人类和动物的疾病,给人类和动物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病,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防控要点:1. 提高公众和养殖业从业人员的健康意识:加强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养殖业从业人员对人畜共患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增强个人卫生习惯。
2. 加强畜禽养殖管理:养殖场应按照规定进行合理的排泄物处理和废弃物处理,定期清洗和消毒养殖场环境,增强畜禽的免疫力。
加强养殖场的监测和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置疑似病例。
3. 加强动物防疫措施:动物防疫是防控人畜共患病的重要环节,包括接种疫苗、驱虫、定期体检、合理饲养等。
特别是对于可传染给人类的病原体,应建立有效的动物疫苗接种制度,加强疫苗的研发和供应,确保动物免疫力的提高。
4. 严格控制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格控制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严禁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食用。
制定并落实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规范,减少抗菌药物在养殖业的使用,阻断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5.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建立人畜共患病监测网络,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加强与动物卫生、流行病学、环境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及时发现和预警疫情的发生。
6. 严格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动物疫情的报告和上报,确保信息畅通和主动公开。
对于尚未发生的疫情,加强国境防控,实施严格的出入境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措施,防止病原体的传入。
7.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国际合作是防控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方式。
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病原体传播途径、疫苗研发等问题,推动国际间的疾病防控水平提升。
8. 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对于突发的人畜共患病事件,要积极应对,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及时、准确、科学地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人畜共患病的科普
人畜共患病的科普
人畜共患病是指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这些疾病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人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1. 狂犬病: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狗、猫等动物的咬伤传播给人类。
如果不及时接种疫苗,狂犬病可以导致死亡。
2. 禽流感:禽流感是一种由禽类传播给人类的病毒性疾病。
人类可以通过接触感染禽类或其排泄物而感染禽流感病毒。
3. 猪流感:猪流感是一种由猪类传播给人类的病毒性疾病。
人类可以通过接触感染猪类或其排泄物而感染猪流感病毒。
4. 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产品而传播给人类。
5.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尿液而传播给人类。
为了预防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别是生病或死亡的动物。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动物的排泄物。
3. 定期给宠物接种疫苗,避免宠物患病后传染给人类。
4. 在处理生肉和熟食时要注意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5.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宠物粪便和尿液等污染物。
人畜共患的十大传染病(一)2024
人畜共患的十大传染病(一)引言概述:人畜共患病是指人类和动物之间共同感染的传染病。
这些疾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对生态系统和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介绍人畜共患的十大传染病之一,探讨其病因、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控措施。
正文内容:一、禽流感1. 病因:禽流感由禽类传染的高致病性病毒造成。
2. 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类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呼吸道飞沫传播。
3. 症状:禽流感在人类中可引发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肺炎和死亡。
4. 防控措施:禽流感的防控主要包括加强对养禽环境的卫生措施、限制人畜接触以及加强流感疫苗的研发和使用。
二、炭疽病1. 病因:炭疽病由炭疽杆菌感染引起。
2. 传播途径:炭疽病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体液、皮肤创伤或摄入感染动物的肉类等途径传播。
3. 症状:人类感染炭疽病后可能出现发热、呼吸困难和皮肤病变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和死亡。
4. 防控措施:预防炭疽病的关键措施包括加强集约畜牧业的卫生控制、注重动物疫苗的使用和进行疫情监测。
三、布鲁氏菌病1. 病因: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
2. 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病可通过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食用未经彻底加热的感染动物产品等途径传播。
3. 症状: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可能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生育和导致内脏损害。
4. 防控措施:预防布鲁氏菌病的关键措施包括加强动物免疫、改善养殖条件、做好动物产品的卫生处理以及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
四、副流感病毒感染1. 病因:副流感病毒感染由多种亚型的副流感病毒引起。
2. 传播途径:副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食用感染动物产品以及与感染动物近距离接触等途径传播。
3. 症状:副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热、嗓子痛和肌肉疼痛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肺炎和死亡。
4. 防控措施:预防副流感病毒感染的关键措施包括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加强动物的免疫、控制动物交易以及加强副流感疫苗的研发和使用。
常见人畜共患病的预防措施
多呈隐性感染而不显临床症状 。被感染的动
物和人很容易在体内产生免疫抗体 , 成年人
感染本病时可引起发疹 、 肺炎 、 心肌炎、 脑炎、 脉络膜炎 、 淋巴结炎。急性感染, 妊娠妇女会
众所周知, 自然界 内有许多人畜共患的
3 1 黑 白花奶 牛 初 步 诊 断 患 有 支气 06号
寄生虫病流行。由于人与家畜在 同一 自然界 中生息 , 着 密 切 地 接 触 机 会 。家 畜 的 乳 、 有
肉、 作为人类 重要 的食 物来源 , 蛋 也可能 成为
管肺炎, 临床张嘴呼吸困难 , 鼻镜流出浓稠粘 鼻液, 叩诊湿 性 罗音 , 泡 音 减弱 或 消 失 , 肺 用
6 体会 .
经4 5 — d即可在粪便 中排 出。刚排 出的卵 囊无感染力, 但在适合条件下 , 经数 日即发育 成孢子 而具有很 强 的感 染 力 ( 育 中的 卵囊 发 尤其对仔猪有很强 的感染 力) 且可保持感 ,
染 能力 达 一 年 多 之 久 , 为 重 要 的传 染 源 。 成 本 病 自然 感染 和 发病 不 完 全 一致 , 和 动物 人
精 神沉郁 , 至 废绝 , 胃蠕 动缓 慢 , 干 而 甚 瘤 粪 量 少 , 断为支 气 管肺 炎 。治 疗 上述 中药 两 诊 剂 。并用青霉 素 6支 , 基 比林 2支 , 用 4 氨 连 次, 咳喘 一 绝 5 L, 症 药典 1 m 几 天 后 重 m 0 L, 痊愈。
为了防止发生弓形体病 , 家庭最好不养
猫, 有孕妇时 , 更要严禁养猫。养猫的家庭要 从猫感 染 和人感 染 两方 面预 防。 加强卫生保 护意识 , 防止感染人畜共患 病。必要时, 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孕妇及猫做
人畜共患病防控要点
人畜共患病防控要点人畜共患病是指家畜和家禽长期同居、密切接触,与人类发生交互作用后,使得人类和家畜家禽患上相同或类似的感染病的一种病害。
人畜共患病对于保护家畜和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介绍人畜共患病防控要点。
1、加强疫情监测要加强对人畜共患病的疫情监测工作,包括发病率、病死率、症状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疫情波动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举报和上报。
2、加强消毒要对饲养场、居家等生活场所进行消毒处理,消除病菌繁殖的环境,用消毒液对场地、物品和器皿进行消毒。
消毒剂要按可靠的消毒剂配方使用,以达到消毒的要求,保证消毒剂的规范施用,不可过分浓度。
3、控制传染源要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从而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病率。
在饲养、屠宰和贮藏过程中,注意防止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并对可疑病死家畜及时安全地处置。
4、加强人畜隔离要对患病的动物进行有针对性的隔离,同时加强人畜隔离措施,减少动物和人类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控制疫情的传播。
5、加强动物保健要加强对饲养的动物的管理和保健,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增强动物的身体免疫力,预防和减少人畜共患病。
要按时进行动物的免疫接种和其他预防措施。
6、加强卫生宣传教育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人畜共患病的病因、预防和控制知识,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要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能力。
7、加强政策保障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
包括完善动物防疫法律、加大人畜共患病防控资金的投入、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监察等措施,以保证人畜共患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力的防控和治理。
总之,人畜共患病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防控这类病害是十分必要的。
唯有加大防控力度,加强信息共享,科学合理地进行预防和控制,才能彻底遏制疫情蔓延。
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治
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及其防治近年来,疯牛病、禽流感、尼帕病等人畜共患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出现,表现出日益复杂的发生和流行趋势,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文章通过对人畜共患病分类、危害进行回顾和总结,畅叙应监测的人畜共患病和对动物疫病的启示,为建立科学有效的动物疫病防制体系及和谐、稳定、健康的生存环境提供参考。
人畜共患病(又称人兽共患病)是197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命名的,它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可以由动物传播给人并引起人类发病的传染性疾病。
在人畜共患传染病中,绝大部分以动物作为传染源,人作为传染源的病例较少见。
其中由野生动物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又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因此,人畜共患病也称为动物源性疾病,除了源于家畜、家禽和饲养的宠物外,还可源于野生动物、鸟类、水生动物等。
一般生存在病畜禽和带菌动物及病人呼吸道表面的病原体在正常呼吸时不排出,当呼出气流强度较大时,如咳嗽,嚎叫等时,病原体随同黏液或渗出物喷出体外,以飞沫、飞沫核或气溶胶的形式较长时间地悬浮于空中,当人或动物吸气时,就有可能把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体内。
也有通过水和食物等媒介经消化道传播的,也有较多的是通过人畜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也有一部分是通过节肢动物,如蚊、蝇、蟑螂、蜱、虻、虱、蚤等叮咬传播的。
75%是人畜共患病,其传染源大多来自野生动物。
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种类很多,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性动物病有250多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89种,已知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存在并流行的有34种。
我国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90种。
一、人畜共患病的分类人畜共患病的分类方式,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可以从其病原、宿主,流行病学或病原的生活史等角度而有多种分类法,目前应用较多的有如下三种方法:(一)按病原体种类进行分类1、由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鼻疽、炭疽、猪丹毒、结核病等。
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治
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治一、人畜共患疾病: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1)草原猴或绿猴疱疹病毒感染(B-Virus Infection)。
①感染媒介动物:猕猴类。
②人类临床症状:肌痛、发热、头痛:神经性疾病:麻木、感觉异常、复视、运动失调、贮尿、抽搐、吞咽困难等。
③传染途径:唾液(咬伤)、抓伤。
(2)马堡病毒症(Marburg-Virus disease):①感染媒介动物非洲绿猴或其他灵长类;②临床症状:肌痛、发热、头痛、器官坏死、出血性休克、眼结膜溢血、恶心、呕吐、严重下痢、白血球减少;③传染途径:接触、空气传染;人类之间可经由血液、分泌物或精液传染。
(3)猴痘(Monkey pox)。
①感染媒介动物:猕猴。
②人类临床症状:类似天花症状,例如发热、头痛、背痛、虚脱、偶有腹痛。
③传染途径:接触传染或呼吸道感染。
(4)良性表皮猴痘。
①传染媒介动物:猕猴类。
②临床症状:眼睑、脸部、身体或生殖器有局部的卵圆形或圆形隆起红斑。
③接触传染。
(5)麻疹(Measles)。
①传染媒介动物:灵长类。
②临床症状:发热、结膜炎、鼻炎、咳嗽、口腔内有科普力克氏斑点(红晕小白点于颊部黏膜),然后在脸部及其他部位出现皮疹。
⑧空气传染、呼吸道分泌物接触能传染。
(6)甲型肝炎(Hepatitis A)。
①传染媒介动物:黑猩猩、绒猴、石蟹猕猴、枭猴。
②临床症状:发热、身体不适、厌食、恶心、腹部不适、黄疸。
③传染途径粪便感染、消化道感染、饮水等。
(7)韩国出血热(Korean hemorrhagic fever)。
①传染媒介动物:大鼠。
②临床症状:肌痛、头痛、咳嗽。
③传染途径:吸入感染、啮齿类动物咬伤、伤口污染。
(8)淋巴结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症(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infection)。
①传染媒介动物:小鼠、仓鼠。
②临床症状:类似流行性感冒症状,但有头痛、肌肉痛、发热、恶心、呕吐、喉痛、畏光。
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识宣传
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识宣传人畜共患病是指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的、能够引起两者甚至多种动物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能是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或寄生虫性,其中一些还可能成为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水源污染以及叮咬或感染传播等。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知识极为重要,它关系到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基本知识:1. 遵循安全饮食原则:生食肉类、血液和动物器官是潜在传染源,应避免食用。
2. 定期进行体检:人与动物都需要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病情。
3. 加强环境卫生:动物栖息场所应保持清洁、通风、干燥,同时注意卫生消毒。
4. 佩戴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5. 采用安全饲养方式:合理的饲养方式能够减少疾病传播。
以上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接下来我们讲述一些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人类常见的人畜共患病有1. 猪流感: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空气传播和直接接触。
2. 疯牛病:由伊利莎白球菌引起,可通过食用患病动物的肉或食物中含有伊利莎白球菌而感染,早期症状类似感冒。
3. 弓形虫病:由弓形虫引起,主要通过食入含有弓形虫卵的家畜肉及内脏、蔬菜水果等而感染。
动物常见的人畜共患病有1. 炭疽病: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它能够通过污染的空气、水、食品及叮咬传播,治疗较困难,严重时可致死。
2. 疯狗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通过犬、猫或野生动物的咬伤或抓伤传播,轻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咽喉痛等症状,重者则可导致死亡。
3. 猪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能够通过食用有霍乱弧菌的生猪肉或内脏而感染。
因此,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病,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和畜牧业从业人员的防病意识。
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只有如此,才能遏制和消除人畜共患病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极大地保障和促进了人和动物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人畜共患传染病及防控策略
13
13
0
9
9
1
5
6
3
19
22
发病数
7 9 15 9 10 38
波及 人口数 1500 3228 8721 4472 7505 6984
畜牧业的迅猛发展,不经检疫的家畜频繁流动,传 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
+ 人/畜间布病联合防控不到位 + 畜牧生产中存在很多与人感染布病密切相关的因素 + 未能做到三早,是造成布病慢性化的重要原因 + 医务人员诊治水平有待提高 + 群众布病防治知识不足 + 部分省区布病疫情上升原因:项目、筛查、发现能力
3.1检疫、隔离和淘汰病畜是经验证的有效措施
在检疫隔离和淘汰疫畜上,对染疫经济价值高、 产奶量高的奶牛、奶羊,可以实行分群饲养隔 离措施,经三次检疫均为阴性者解除隔离。对 检出染疫的小家畜一律淘汰。
+ 3.2人、畜间菌苗免疫:已经证明用S2 、M5苗和
S19菌苗免疫牛羊等动物,目前仍然是能使中国人和畜 布病迅速降低主要措施之一。 104M苗对职业人群、高 危人群的免疫认为还是控制人间布病有效的辅助措施之 一。
+ 但在全国性布鲁氏杆菌病疫情回升的今天,羊种菌占79.1%, 这说明当人畜布鲁氏杆菌病明显回升时羊种布氏菌又成为流行 的优势菌种 。
+ 1.5疫情流行特点
①新、老疫区交替出现; ②人间疫情向农区、城镇蔓延的势头; ③小的暴发点增多; ④ 典型病例增多; ⑤ 人群分布发生变化:新发患者以农民和牧民为主,学生和
+ 2.3 治疗研究进展:
+ 抗菌疗法适用于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患者治疗。本病的 治疗需选择能够渗透到巨噬细胞内而且在细胞内酸性环 境能发挥作用的药物。常用抗生素有四环素、链霉素、 强力霉素、利福平等,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多西环素、 利福平和多西环素、链霉素的联合。
常见人畜共患病
旋毛虫病
病原:旋毛虫(一种寄生性线虫) 成虫寄生于人或动物的肠道;幼虫 寄生于肌肉中 感染途径:摄入含幼虫孢囊的肉类 食品 人感染后的症状:成虫引起腹痛、 带血性腹泻;幼虫引起急性肌炎、 发热、肌肉肿胀等。
二、简介几种常见的人畜共病
弓形虫病
病原:弓形虫(一种寄生性原虫),全部 发育过程中可有5种不同形态的阶段,即5 种虫型:滋养体和包囊两型出现在中间宿 主体内;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只出现在 终末宿主体内。 宿主:有45种哺乳动物,70余种鸟类和5 种爬行动物,终末宿主为猫和猫科动物 感染途径:摄入病原污染的食物 人感染后的症状:高热、嗜睡、孕妇流产 等
二、简介几种常见的人畜共病
疯牛病(即牛海绵状脑病) 它造成全球性危机与恐慌的原因:
疯牛病与人类的一种新克一雅氏病 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因为新型 克一雅氏病患者都有疯牛病接触史 传播途径:可能过食品、药品、血 液、化妆品传播 但现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乳与 乳制品是安全的
三、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动物疾病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如:致死性的狂犬病,疯牛病等 2.人与动物同一种病却有不同的表现 如:口蹄疫;炭疽;旋毛虫病 3.禽病一般很少感染人类 如:禽流感 4.为防动物疾病忽视人类健康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病原菌产生 耐药性和动物病(即牛海绵状脑病)
它是牛的一种致死性疾病,同时也是 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样脑病中的一种,其 特征是以脑组织呈海绵状的蜂窝病变 病原:既不是病毒,也不是细菌,也不是 寄生虫,而是一种被称为普里昂的变性蛋 白。它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特强,一般消 毒对它无济于事 流行特点:在牛群中呈散发性流行,虽然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低,但致死率却高达 100%。 感染途径:摄入疯牛病病原污染的食物
口蹄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9种人畜共患病及预防要点
阿拉斯加雪橇犬(详情介绍)
所谓人畜共患病也叫做自然疫源性疾病,它们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传染病,由于死亡率比较高且还尚未研制出特效药,所以许多国家都很重视人畜共患病,比较常见的有禽流感、狂犬病、鼠疫等、鹦鹉热等,下面一一介绍。
一、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1.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凶险的急性传染病,被狗或猫咬伤后都可得狂犬病。
2.猫癣、头癣
感染后皮肤会出现红斑,有的还有小水疙;头癣表现为掉头发,皮屑比较多。
而且头癣传染性很强。
此外,丘疹性茸麻疹也主要是通过感染动物身上的寄生虫、跳蚤、真菌等而引起的。
3.猫抓病(详情介绍)
主要由家猫抓伤或咬伤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抓伤或咬伤处皮肤有发炎、疼痛、并可化脓;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感。
可伴有发热等症状。
4.弓形虫病
动物中猫最易患此病。
若动物排出的弓型虫卵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就可以引起人弓型虫感染;另外,猫、狗等动物的唾液中也有弓形
虫,可从小孩的黏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
免疫力比较低下的宝宝如果感染后情况会比较严重。
5.沙门氏病菌
爬行动物的皮肤里潜藏着沙门氏菌,在它们接触到的每样东西上都可以留下病菌的痕迹。
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有时会变得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对年幼的孩子。
6.胃部疾病
发现猫和狗身上有一种可引起溃疡的微生物细菌。
相信这种细菌通过唾液进行传播。
得病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由胃部病菌引起的,通常表现为腹泻、胃绞痛、腹痛以及发烧。
7.过敏
宠物的毛发本身及毛上沾的东西,比如花粉、灰尘、皮屑等等可引起过敏。
如果和宠物在一个屋子里待着就打喷嚏的话,那多半就是宠物皮屑引起的。
而小猫比小狗更容易让宝贝过敏。
日本医学研究人员的一项调查表明,儿童1岁前生活在饲养猫和兔子等动物的家庭,可明显增加罹患过敏性皮炎的几率。
瑞典的最新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在一岁期间就接触宠物的儿童在长到7至9岁后过敏反应的几率就会减少。
但目前缺乏精确结论,饲养动物可提高或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
如果父母本身有程度较重的过敏症状或宝宝明确对动物毛或螨虫过敏,养宠物要慎重再慎重。
8.鼠疫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
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
9.鹦鹉热
某些鸟类,比如鹦鹉等,可通过粪便或羽毛上的灰尘将病菌传播。
此病的症状是咳嗽、胸痛,同时可能会伴有发热、寒战、肌肉酸痛和呕吐等。
金毛犬(详情介绍)
二、人畜共患病的预防要点
1.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
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食生蛋、生食鱼、饮蛇血、吃醉蟹等不良习惯都有可能染上共患病,最好避免;
2.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个人卫生习惯,平时加强锻炼,避免过度劳累;
3.尽量避免接触畜禽及其动物粪便。
不可避免接触时应佩戴口罩和手套,处理活的或冻鸡后用清洁液或肥皂彻底清洗双手;
4.注意自家饲养宠物生活用具的清洗消毒。
5.懂得任意与宠物拥抱、亲吻、食同桌、寝同床这些过分亲热的行为都是不卫生和有害的;
6.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和流通。
每天应至少开窗30分钟,换气两次,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7.外出旅游,不与野生动物密切接触;
8.如果接触了病死禽或患有严重传染病的动物回来后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全身酸痛、发高烧、浑身疼、没劲、关节疼、鼻塞等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告诉医生详细情况。
9.饲养的宠物定期做疫苗、驱虫工作,避免与患病动物接触。
当怀疑家中宠物患传染病时,一定要先送医再隔离,同时,家里的所有用具都要仔细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