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与撤销
揭秘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按乙种师配备
揭秘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按乙种师配备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和黑龙江省农垦厅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兵团历经9年近3000个日出日落,1976年完成其“戍边”使命后,建制撤销,被改编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即现在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37年过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已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应写进共和国的历史。
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1965年秋,中共中央东北局鉴于中苏边界日趋紧张的局势,向中央建议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196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所属的万余名名复转官兵分批到达黑龙江边境的29个农(牧)场,农建第一师(祝黑河地区)和农建第二师(驻合江地区),共辖9个团。
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中发[68]98号”文件发出了“关于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
同意将原东北农垦总局和黑龙江省农垦厅所属的农场以及农建一师、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1968年6月30日,沈阳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从沈阳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
从沈阳军区各野战军、旅大警备区、军区炮兵、军区工程兵等单位选调干部,分别担任兵团各师、团的主官和师团机关领导。
兵团司令员由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汪家道少将兼任,40军副军长颜文斌少将任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主持兵团工作,辽宁省军区副政委程克廉大校任兵团第一副政委,张忠志任兵团参谋长,段景岳任兵团政治部主任,赵保全任兵团后勤部长。
中央军委后调任外长山要塞区政委任茂如少将任兵团政委,刘竹轩、王统、臧公盛、屈太仁任兵团副司令员,蒲更生、李子文兵团副政委。
沈阳军区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职的现役军官共有3000多名。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撤销及历史意义浅析
成 以为 继。6月 1 6日中共 中央批准 下达 《 关于 减 少城镇 人 口 生 产建 设兵 团 , 立黑 龙江省 国营农 场 总局 。 4 历 史意 义 和压缩城市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 根据这个规定 : 。 我国从 兵 团是 在 特定 的环 境 条件 下 ,为 巩 固 中苏 边境 的 国 16 9 1年 起 ,每 年 压 缩 城 市人 口 1 0 0 0万 ,精 简 职 工 8 0 0 防, 以及应 对 由于 文 革造 成 的严 重 的就 业和 潜在 的 巨大社 万 , 争 3年 内 回复到 9 0 力 9 0万人 左 右。今后 “ 全国城 镇只 而采 取 的一项 以“ 屯垦 成边 ” 形式 的大 型移 民性 为 许 减人 , 不许 加人 。 ”9 8年制定 的《 市户 籍 管理 条 例》 会危机 , 15 城 进 入 到强制 执 行 的阶段 , 农业人 口再 也不 能 随意入 户 城镇 应急措 施 。 了。于 是 , 场压 缩城 镇人 口和确 立城 乡二 元制 的浪 潮铺 一 4 1积 极影 响 。兵 团八 年 由于 数 十万知 青 的 介入 , . 加 天 盖地 , 卷而来 。 席 速 了东北 农 垦 的快速 规模 化 的开发 , 从人 才上 促进 了农场 13 社 会稳定 需要 。 文化 大 革命 停课 闹革命 、 厂停 的知识 化和 现 代化 发展 。从 历 史角度 来 看 , 也是 历史 规 . 工 这 工。 长期 的派 系斗争逐 渐在 学 生、 厂 、 关及 社会 各 个部 模 最 大 的一场 城 乡大 结合 的运 动。 由于知 青 的介入 , 青 工 机 知 门 之间 形成 了较 为复 杂 的人 事社 会 关系和 矛 盾。 批学 生 也 就成 了东北 农场 与城 市 之间 的一种 纽 带。 同时 , 大 这一 大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撤销及历史意义浅析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撤销及历史意义浅析作者:刘晓慧罗利华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年第02期摘要: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自1968年6月正式组建,至1976年2月宣布“撤消”转为黑龙江农垦总局历时近八年。
尽管只有短短八年的历史,兵团不仅在黑龙江农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同时也在中国“屯垦戌边”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关键词:黑龙江兵团建立撤销意义1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建立的历史背景上个世纪中后期,我国在15个省、自治区组建了12个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成立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
1.1 国防要求。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两国建立了良好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原苏联一步步走向霸权主义道路,1959年,原苏联政府擅自撤回援助中国的建设专家,撕毁多项合作协议,而后,又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不断进行武装挑衅,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一贯主张和平,维护正义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与之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
苏军在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似乎准备着大规模的武装入侵。
为了国家的安危,同时为了加强东北及黑龙江的安全,党中央决定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这既是一项艰巨光荣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在当时来说重要的战略性举措。
1.2 缓解自然灾害。
全国在结束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后,国防渐趋稳定,国家要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恢复战争的创伤,军队需要缩减,国家全面进入建设期,有大量官兵需要转业复员。
同时,国家又面临着渐起的三年自然灾害。
因此,开发北大荒,使之成为北大仓,成为国家粮食基地,是当时的一项重要国策,使全国的军垦和农垦工作逐渐开展起来。
中国人是在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中迎来20世纪60年代的,1961年初,农村已经严重缺粮,城镇粮食供应也难以为继。
6月16日中共中央批准下达《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市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
我的入党初心故事征文二
我的入党初心故事征文二【篇一】1984年10月,我22岁时,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得知自己被党组织吸纳,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入党经历并不顺畅.中学毕业分配时,我原本被学校安排去劳改农场当管教人员,后因父亲在文革中受到过冲击,政审不合格被退回,重新分配去了兵团.这件事给我带来了思想负担,致使我到兵团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勇气申请入党.回想当年,我所在连队的指导员、连长、排长等许多老同志都是转业的老铁兵,他们中的许多人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他们曾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他们为建立新中国奉献青春,他们为保家卫国竭尽全力,他们是祖国和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功臣.就是这样一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者,在战争结束后,没有躺在革命成功的功劳簿上,向组织向人民要待遇求享受,而是在党的一声令下,马不停蹄地开赴黑龙江——昔日的北大荒屯垦戌边,为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添砖加瓦再立新功.当那一双双握枪的手转而拿起锄头,在黑土地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时,天地为之动容.老铁兵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地完成党所嘱托的每一个任务.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崇高境界.当我成为一名兵团战士后,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经常接受连队党组织开展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有二个经典事例,在我的心灵上烙下了深刻印记.事例一,我所在连队离珍宝岛只有100公里路程,在中苏珍宝岛开战的时候,营里组建了担架连参战,担架连的战士绝大部分是知青,他们在珍宝岛战役中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救死扶伤、立下战功.事例二,北京知青张梅玲烈士,生前为了不让荒火向中苏边境蔓延,奋不顾身扑灭荒火,为避免在中苏边境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献出了年轻生命.我是70年5月到的兵团,那时战争早已结束,张梅玲烈士也已长眠在完达山下.连队的领导、老同志不忘向新知青宣扬担架连勇士在战场上的无畏表现,宣扬张梅玲烈士的英雄事迹,向我们告知有这么一些知青,在祖国遇到危难时,爆发出的拼搏精神,号召我们向他们学习.我一直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有了以上英雄人物的表率作用,因而激发了广大知青屯垦戍边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就是在那时候,在那个特殊的生活环境里,我对共产党人的形象,有了深刻认识.我深切地感到,革命不是挂在嘴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心血来潮片刻热情.建设强大的国家,是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身心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必须要有理想信仰作支撑.我发自内心地决定:要向老铁兵、老知青学习,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982年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此开始接受组织考验争取入党.我所在连队是农业连,拥有1.5万亩土地,200多个职工.连队就是个小社会,200多个职工分别隶属于后勤排、畜牧排、基建排、机务排、农工排,我是农工排的农工.通过老同志的传帮带教,我学会了锄草、撕皮、扬场、刨肥撒肥、割草、编草帘、挖沙、开渠等农活.我不会忘记,夏锄时在地里午饭,饭后有片刻的休息时间,知青们会躺在地上,脖枕着锄头,脸盖着草帽,在田间地头睡一个香甜的午觉.也不会忘记,干活时小咬无孔不入地袭击脸部,使人痛痒难忍,我对付小咬的办法是,只要它敢飞进我的嘴里,我就嚼碎它,还要尝尝它是甜的还是咸的……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还是蛮高的,只要天气给力,翻地、播种、收割等农活,都是由机械来完成的.一旦遇到灾年,地陷机器下不了地,人工要干的活会无限扩增,灾年里我们没日没夜地弯腰在地里割麦收豆,有些知青一天工作结束,腰直不起来,无法行走,只能爬摸着回家.不要以为遇到好年景,农工会很轻松,其实不然,因为锄草、撕皮、割草、晒粮、扬场、装袋入穴,装车交粮等等,这些劳动强度很大的活,是那时的机器尚不能胜任的工作,必须由农工们去干.农工排干活实行承包责任制、在一块1500亩的地号里锄草或撕皮,每个农工要承包20-30个垅子的任务,一垅地很长,一般从这头开始干,午饭送在那头,刚开始我一上午都干不了一垅,误了吃饭时间是经常的事.为了完成任务,只能笨鸟先飞,天亮就出工,天黑再收工.农忙时,黑龙江的太阳起得早,凌晨二点多就冉冉升起,睡得晚,晚上八点多才慢慢落下.一天干十几小时的活,超重负荷人很辛苦,但自我感觉精神也还饱满.不知不觉中,知青融入了连队,与老同志打成了一片,渐渐地为数不少和我一起到兵团的同学入了党,成为党组织的新鲜血液.我很敬佩这些入党的同龄人,我親眼目睹他们早出晚归地参加劳动,努力认真地自学文化知识,虚心诚恳地接受老同志教育.我觉得自己与这些同学是一样的,在争取入党的那段时间里,我担任过农工班的班长,铁姑娘排(农工)的排长等职,工作也算出色.但是我迟迟没能入党,我不明白自己那里做得不好,为什么要经受党组织那么长时间的考验?我开始担心政审再次通不过,担心组织对我有偏见……,情绪波动使我闷闷不乐.连队领导、周围的老同志看出了我有思想顾虑,纷纷找我谈心,让我树立正确的入党观,重振斗志.正因为有党组织和老党员的正确引导,让我始终坚定不移地争取入党.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争取入党期间,有人向党组织打了小报告,但是党组织并未因此而歧视我,而是非常慎重地处理问题,从多方面加强对我的考验,坚持重在表现评价标准,在我符合入党条件时,吸收我入党.对此我是深受感动的.我感到自己所在连队的党组织是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为培养年轻一代与党心心相印,付诸了极大精力.我庆幸自己能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生活工作,不断成长向上,我对前程充满希望.屈指算来,如今我已入党四十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已退休步入老年,我希望自己:在这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学习新事物,不断提升新境界,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要以党的宗旨为人生奋斗目标,有生之年始终与党一条心.【篇二】我出生在物质匮乏的70年代初,那时候,买布用布票,买粮用粮票,家家户户生活得都很简朴.印象中“照片墙”是当时众多家庭的“装修”特色,我家的墙壁上除了全家福外,还挂满了大小不一的各种奖状,有爷爷的、爸爸的、还有妈妈的,来家里做客的亲朋好友、邻里街坊总是赞不绝口,我也懵懵懂懂地跟着骄傲起来,感觉那些羡慕不已的眼光,让小小的我很自豪、很幸福.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刚一进家门,一股股扑鼻的油炸花生米、番茄炒蛋的香味就钻进了我的鼻子,我兴奋地跳进了厨房,“来客人了?”“没有来客人啊!”妈妈轻声地回应着.我一脸疑惑:“那为什么炒菜?”爸爸笑呵呵地说:“过生日”.我满脸惊愕地问道:“谁过生日?”爸爸还是那样笑着,“今天是七一,爸爸和妈妈,我们两个人过生日啊!”直到今天,我仍清楚地记得爸爸妈妈的神情.七月一日——党的生日,就这样走进了我的心里,让我充满了无限的向往,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过上党的生日.上学的时候,要填写各种家庭情况表格,在父母政治面貌栏里工整地写上“中共党员”的那份骄傲,我依然记忆犹新.他们每日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勤勉工作,任劳任怨,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我对党的认识也由肤浅朦胧变得逐渐清晰明朗起来,想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愿望如同一株幼嫩的小苗,在不知不觉中发芽、成长起来.参加工作后,父亲给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红红的《党章》,对此很多同学、同事不理解,还偷偷地嘲笑我.但我知道,那是长辈们对我的期望.此后,每日上班前,妈妈总是有这样一句话,“在单位,要好好干,向老党员、老师傅们学习,争取早日入党.”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努力工作,认真做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从入党积极份子发展到了建党对象.2000年,父亲因病去世后,单位领导问我妈妈,老罗有什么遗愿,母亲含泪告诉组织,希望其儿子加入党组织.父亲没留下什么物质遗产给我,但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那就是要我听党的话,按党的标准做事.2000年5月份,我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当时恰逢单位“迎高温、夺运量、争效益”阶段,非常忙碌,我没来得及告诉妈妈我入党的消息,当她得知后激动地流下热泪,饭桌上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爸爸可以含笑九泉了,我们家又多了一名党员!今后一定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在爸爸妈妈他们看来,这是最让他们骄傲自豪的事情.时光荏苒,如今我已经是一个有着18年党龄的党员了,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过曲折和坎坷,也收获了荣誉和喜悦.由于党组织多年的教育和培养,我从一名普通员工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并走上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虽然现在从事的人力资源工作平凡而普通,琐碎而繁杂,但却与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使我对待工作不可有丝毫懈怠.有人说,在和平年代,选择入党,就是选择为人民服务.我既然选择了为人民服务,就必会坚定信仰,守住初心!保持对党的那份热忱,永远不减,始终不改.。
宝泉岭宝泉岭农场
宝泉岭农场概况宝泉岭农场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垦管理局。
位于萝北县境西南部,场部北距萝北县城30公里,南距鹤岗市22公里。
宝泉岭农场,以地貌特征得名。
场部东山脚下有一古泉,细水长流,故得名“宝泉岭”。
历史沿革1949年冬勘察场址,1950年4月,东北军区解放一团开荒建场。
1951年10月,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统一解放团农场名称,解放一团农场定名为“宝泉岭农场”。
1955年6月,划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
1958年4月,划归合江农垦局领导。
1963年1月,划归东北农垦总局领导。
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十五团。
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宝泉岭农场名称,隶属宝泉岭农垦管理局。
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2.25万人。
地理条件宝泉岭农场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两江三角地带西部。
场区总面积107.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0.8万亩,林地14.5万亩,可垦荒地12.8万亩。
场部所在地宝泉岭镇,是宝泉岭农垦管理局及其直属11个单位的驻地。
哈萝公路和佳鹤铁路于此通过。
镇区总面积为5.75万亩,总人口约1.5万人,是新兴的农垦小城镇。
主要产业宝泉岭这片热土,是抗联英雄赵尚志将军在此与日寇殊死奋战、壮烈牺牲的地方,而今已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
1992年粮食总产量6.3万吨,猪、牛、羊肉产量2165吨,农业总产值7589万元。
场办工业有砖瓦厂、木材厂、煤矿、造纸厂等。
名人李琰曾在农场小学、中学就读的国家速滑队队员李琰,1988年2月25日,在第十五届冬季奥运会上,刷新世界纪录,摘取了女子 1 000米短道速滑冠军的金牌。
濮存昕曾在这里训练军马的北京下乡知青濮存昕,现已成为国家影视界的著名演员。
北大荒简介
简介:“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
这里并非自古以来就荒凉无人开垦,曾经击败辽与北宋的女真人就在此生存发达。
清朝时满人大量入关,俄国势力趁虚进入;加上清王朝为了巩固祖先的龙脉,严禁汉人进入东北地区,使得边境千里人迹少见。
直到中国五十年代进行大规模开垦,经营农场,才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
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
北大荒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部分为低湿沼泽地,生长季较短,但可以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甜菜、高粱等作物,需注意低温冷害。
20世纪50~70年代曾组织复员转业军人、农民、知识青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成立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又创建了一大批国营农场,已建成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商品粮基地,如今称之为黑龙江垦区或北大荒集团,北大荒已变为北大仓。
但由于过量开垦,使湿地面积减少了80%,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
现今已经退耕还林了历史: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
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
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
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谱写出了“北大荒”开发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
但是现今国家已经决定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三江平原的荒地。
物产:浩瀚的兴凯湖依傍其旁,秀丽的完达山横贯其中。
平均海拔54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罕见的平坦地势。
千里沃野上,北大荒人耕种的小麦、大豆、玉米成方成片,一望无边。
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
因此,这里有北大荒小麦“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
曙光农场是黑龙江省最早的国营农场之一
序言曙光农场是黑龙江省最早的国营农场之一。
我从l949年直到现在一直在曙光农场工作。
建场时住帐棚马架,挖水井,人力开荒,风餐露宿含辛茹苦的生活,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经40年的艰苦奋斗,建设成为机械化的国营农场,商品粮生产基地,正向农工商联合企业发展。
纵观农场的发展历程,有顺利的阶段,是因为有党和上级的正确领导;、有挫折的时候,是因为受“左”的路线的干扰;还有自然灾害的时候。
有困难、有胜利、有丰欠、有盈亏、有停顿、有前进,是从艰苦曲折的道路上走过来的。
我场从建场伊始,在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和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吸取教训,总结提高,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全面的正规的规章制度。
如农业生产的五大管理制度,经营管理的五大制度等是行之有效的,有的曾在农垦系统介绍推广。
实践出经验,实践也出人才,一批批的各类人才往外输送。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安定团结,农场兴旺发达,“盛世修史”,编写场史是非常必要的。
场史就是创业史,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发挥“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对职工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让曙光人的后代从场史的记载中了解先辈的创业艰难,从而发扬“北大荒人”的精神。
邵会海一九八六年十月第一编概述编下续沧海桑田,世代更迭。
曙光农场地区古代就有中华民族的先人在这里生息。
《桦南县志》记载:息慎族是居住在这—地区的古老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息慎族也不断演变,至清代称为满族。
清朝中期,汉族等民族移入这—地区。
日本帝国主义,伪满洲国,国民政府曾侵略和统治过这—地区。
解放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建场,经40年之耕耘,建成了现有规模的国营曙光农场。
第一章自然概况第一节地理位置曙光农场位于黑龙江省桦南县境内,场部在县城西北方向9公里处的半截河子。
地理座标为北纬46°13′—48°23′,东经130°17′—130°39′,处于松花托下游完达山余脉延续地带。
北大荒兵团简介
北大荒兵团简介北大荒兵团是从1968年7月1日至1976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从组建、发展到撤销建制历时八年。
与之前已有兵团相比,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独特的地方。
早在1954年,赫赫有名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挂牌成立,除此之外还有1966年2月成立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前二者给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提供了有案可查的先例和切实可行的经验,也提供了不少人才援助。
三个兵团无一例外毗邻中苏边境,承担屯垦与戌边双重任与之前已有兵团不同的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中苏进一步恶化,特别是中苏东段边境冲突加剧的特殊背景下。
中苏边境线长达7500公里。
这条边界线,完全是十九世纪中叶后沙俄趁中国”大而弱”之时,通过武装侵略强加给我国清朝政府的不平等条约划定的。
通过武力强加给清朝政府的不平等条约,沙俄共侵占我国领土总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1968年中苏边境线中,在东段的黑龙江省就长达近3100公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两国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国家关系。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1965年秋,中共中央东北局鉴于中苏边界日趋紧张的局势,向中央建议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196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所属的10769名复转官兵(史称"66.3”复转官兵)分批到达黑龙江边境的29个农(牧)场,组建了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和第二师,共辖9个团的24个营94个生产队。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为固边卫国,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以“中发[68]98号”文件发出了”关于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
泽东主席在这份文件上做了批示(史称“六一八”批示)。
同意将原东北农垦总局和省农垦厅所属的农场以及农建一师、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成边任务,意在在边境地区的黑河、佳木斯、牡丹江各战略要点,进行战略侦察,同时在特殊时刻抗击、歼灭入侵者。
黑龙江农垦总局深化改革的主要做法1
黑龙江农垦总局深化改革的主要做法黑龙江农垦土地面积5.7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700万亩;总人口168万人,从业人员80万人,其中职工40多万人。
2007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实现生产总值372.2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32亿元,北大荒集团名列全国百强企业第65位,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8087元,粮食总产124.5亿公斤,肉奶蛋总产150万吨。
黑龙江农垦总局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黑龙江农垦总局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有着许多相同相似之处,他们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兵团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黑龙江农垦总局深化改革的主要做法(一)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政策,进一步健全农业经营体制1.稳定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黑龙江农垦总局从1984年以来,在全垦区全面推行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垦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符合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2.确立垦区国有农场资产经营主体地位。
国有农场作为双层经营的资产经营主体,对依法划定的国有土地资产享有使用、收益的权利,通过对耕地、园地、林地、草原、养殖水面,以及荒山、荒丘、荒沟、荒滩等农地资源的发包经营,实现土地权益。
3.巩固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
家庭农场、联户家庭农场等,是双层经营的生产经营主体,通过承包方式取得国有农场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在农场指导下实现农机、土地、核算、分配“四到户”和生活费、生产资料费100%“两自理”,自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自主销售农产品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
4.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主要做法是发挥垦区土地资源规模优势,在多数农场实行“两田一地”制土地承包经营。
即将职工承包土地分为基本田、规模田和机动地,严格按照基本田定项收费、规模田控制收费、机动地市场竞价的原则,以不同方式发放,确定不同的承包期限,实行不同的承包价格。
西门子S7PLC编程电缆
西门子S7PLC编程电缆(图)程序名称:自制S7编程电缆接线图。
产品描述:经本人试验,本图制作的电缆完全可以进行PC与PLC之间的数据通讯,也可用作解密。
(版权所有,转贴应注明出处。
)绝对能用,我现在用的就是这图做的线,安全可靠。
(注:681是电阻,它的阻值是680欧姆;682是电阻,它的阻值是6.8K)6ES7223-1BM22-0XA8 EM223, 32DI/32D0, DC 24V, 0,75A接线图: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各团分布情况作者:百度贴吧发表时间:2008-10-05 01:06:49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各团分布情况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六团北大荒好胃口!1954年吃进一个农建师,1956年吃进铁道兵好几个师。
如今,又吃进七个预备师!1968年6月30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共接收国营农、牧、渔场93个,合编为5个师(辖58个团)、3个独立团,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团、独立二团、独立三团。
一师辖一团(北方农场,爱辉县)、二团(新华农场,爱辉县)、三团(红色边疆农场,爱辉县)、四团(库尔滨农场,逊克县)、五团(五大连池农场,德都县)、六团(二龙山农场,德都县)、七团(赵光农垦局,北安县),共七个团。
这就是当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总部大楼二师辖八团(二九0农场,绥滨县)、九团(绥滨农场,绥滨县)、十团(江滨农场,萝北县)、十一团(军川农场,萝北县)、十二团(名山农场,萝北县)、十三团(延兴农场,萝北县)、十四团(青年农场,萝北县)、十五团(宝泉岭农场,萝北县)、十六团(伏尔基农场,鹤岗市)、十七团(汤原农场,汤原县),共十个团。
三师辖十八团(友谊农场,集贤县)、十九团(五九七农场,宝清县)、二十团(八五二农场,宝清县)、二十一团(八五三农场,宝清县)、二十二团(饶河农场,饶河县)、二十三团(八五九农场,饶河县)、二十四团(胜利农场,饶河县)、二十五团(七星农场,富锦县)、二十六团(抚远渔场,抚远县)、二十七团(勤德利农场,同江县)、二十八团(二91农场,集贤县)、二十九团(集贤农场,双鸭山)、三十团(万宝农场,桦川县)、三十一团(曙光农场,桦南县)、三十二团(北兴农场,勃力县),共十五团。
我是黑龙江兵团的知青!作者 耶子
我是黑龙江兵团的知青!作者耶子我当年就是在《知青》里的北大荒——合江地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2团支边,当时团部在乌苏里江边的饶河。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有六个师,以“建、设、钢、铁、长、城”6个字为各个师的番号,我们的三师的番号就是“钢”字,写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钢字几团几连几排几班。
三师是黑龙江建设兵团最大的师,据说前身是八五三农场。
《知青》虽然才看了几集就让我强烈地这样感觉:虚假得无以复加!剧中人物服饰虚假——衣服的式样虚假,把改革开放后的服饰样式搬到了剧中,没有补丁的衣服这就在造假。
刚去兵团发的军棉衣、棉裤、棉被(没有单军衣)以后都在工资中扣了。
只发过这么一次。
剧中人物年龄虚假——事实我们当时的年纪远远比剧中人物形象的年纪小,本人当时就只有17虚岁,周岁只有15岁,连里知青最大年纪也不过23虚岁。
人物语言虚假——竟然有“担当”等这样一些改革开放后才有的词。
早请示晚汇报是知青生活中绝对不可能没有的事,剧中怎么没有?当时我们进食堂吃饭前都首先在食堂门口按照排、班排好队,喊“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主席身体永远健康”三遍后才能排队进食堂吃饭,每桌6个人,三男三女,站着吃饭,根本不可能有坐着吃饭的事。
连里开大会如果是在晚上的话(因为经常有最高指示中央文件发布,就得什么时候到了连队什么时候就得开会传达,一刻不能延误),就搬上长条锯下的木头在食堂一排排横放好,每人就依照排班坐下开会,如果是白天开会,就在晒谷场席地而坐。
麦收时常常48 小时连续工作,期间最少时只能睡2、3 小时。
即便这样极度困乏疲劳,睡前还要读一下“老三篇”“雷打不动”(那时最常使用的词),这时每个人都躲在炕上的帐子里,帐子外成千上万的蚊子在吼叫(那呜呜的声音简直无法让人相信是蚊子的叫声)。
在地里割麦子又被漫天飞舞的“小咬”一种北大荒特有的小虫子叮咬得皮肤瘙痒和肿起来,后来学老职工样戴上帽子再用纱巾蒙住脸,反正不能让皮肤裸露,最好在帽子上插上一种点燃的特殊的草才能驱赶这种“小咬”。
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垦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六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用青春与汗水、鲜血和生命,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来的,是英雄的北大荒人的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
这种精神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什么是北大荒精神?这便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字字铿锵有力,发人深思。
北大荒人在创造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在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仓的同时,更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忠诚与坚韧为后人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创业精髓。
人们赞美拓荒者,歌颂拓荒牛,更颂扬在艰苦跋涉中取得辉煌业绩的北大荒精神。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十万转业官兵在东北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
半个世纪来,几代拓荒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用火热的激情、青春和汗水把人生道路上的句号划在了祖国边陲那曾经荒芜凄凉的土地上,他们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内容的北大荒精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垦荒英雄们跋山涉水、勇往直前,他们已把生命融入了这片荒原,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
[1]五十年代中期,王震将军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先是率领铁道兵,后又指挥十万转业官兵挺进荒原,展开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垦区的基础。
近半个世纪以来,先后由14万转复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山东、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地方干部、农民组成的垦荒大军,继承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南泥湾"精神,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马架、睡地铺,战胜重重困难,在茫茫沼泽荒原上建起了一大批机械化国营农场群。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始末
新建立的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列入北京军区序列,正军级,兵团司令部设在呼和浩特市。兵团司令员由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何凤山兼任,第一政委由野战军政委曹中南兼任,因未到职,第二政委倪子文就成了实际上的政委。
內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每年需要国家供应57%的商品粮。兵团战士一顿吃两个黑馒头,额外靠家里寄来的和津贴费换来的吃食。每天劳动强度大,又正值生长期,所以,兵团战士满地扒胡萝卜,嚼麦粒。农活干完,全连集体钻被窝冬眠,不说话,也不动,生怕丢了热量。衣服是兵团发的平纹布“兵团绿”,穿不了几个月就补丁摞补丁。工作条件艰苦,几乎每一位兵团战士都经历过伤病。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业是盈利的,组建时的5个小厂,年产值533万元。随后,化纤厂、化肥厂、发电厂等重点工业项目投产,还有兵团大力扶持了几十个师属工业,不少项目填补了内蒙古工业的空白,兵团撤销时工业盈利1288万元。
但兵团农业则有亏损。主要是因为农来自连队的定点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大多数连队选址不当。当年,1师干部带足干粮和水,一大早骑骆驼从团部出发,在乌兰布和大沙漠中走个半天,估摸差不多了,停下来插一根树枝,定下一个连址,再往前再定一个连址。
筹办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文革”开始3年,积压了近千万“老三届”毕业生,1969年还将增加400万,仅靠到农村插队是插不完的,各地中学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国务院出于“寓兵于农”的考虑,商定在军垦和农场的基础上筹办兵团。
内蒙古开始了积极行动。1968年9月4日,内蒙古军区政委吴涛列出新兵团的架子和名单。中央军委办事组考虑到内蒙古很难在短时间内上马,遂责成北京军区牵头。
1969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呼和浩特召开成立大会,兵团直属机关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党校院内。
黑龙江垦区简介
黑龙江垦区简介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我党派遣大批干部北上,会同当地政府,自1947年起,创建了宁安、赵光等第一批国营农场,1950年成立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农建二师和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先后来到北大荒,1956年国家成立农垦部,并在黑龙江垦区成立铁道兵农垦局,(后改为牡丹江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1963年两局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使国营农场的数量、规模都有很大发展。
而此时垦区中、西部的农场仍归属黑龙江省农垦厅。
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将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和省农垦厅所属部分农场组成6个师69个团。
1972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成立并收回下放的国营农场和劳改农场。
1976年兵团撤消,与省农场管理局合并,组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
1997年改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黑龙江垦区位于世界闻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是中央直属的三大垦区之一,地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山麓,土地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75万亩。
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下辖9个分局、113个农牧场,583个管理区。
有1195个农林牧渔业单位,1261个工商运建服及其他企业,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58个。
分布在全省12个市74个县(市、区)。
现有总资产400多亿元(不含资源性资产),总人口166.8万人,从业人员91.7万人。
垦区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
五十年代中后期,王震将军率领10万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开始了北大荒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建设。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投入到垦区的开发建设中。
垦区自开发建设之日起,就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己任,历经60余载开发建设,垦区已累计生产粮食2252亿公斤,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667亿公斤。
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实现了三次跨越式发展,即由1978年的不到25亿公斤,提高到1995年的50亿公斤;到2005年突破100亿公斤;2009年,垦区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50亿公斤新台阶,可以保障全国1亿人口一年的口粮供应,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
建国后青年到最艰苦地方的例子
建国后青年到最艰苦地方的例子十月的新疆玛纳斯河,冰凉清澈,如一条玉带镶嵌在祖国西北边陲。
河边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总面积147万亩,其中,沙漠面积14.1万亩,常年播种土地60余万亩。
这里,是聊城籍援疆干部李怀智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
1934年11月,李怀智出生在聊城北杨集(现开发区北城街道)李西楼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1965年,他响应祖国号召,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屯垦戍边,一干就是一辈子。
在干旱少雨、狂沙肆虐的恶劣环境下,他和战友们一起兴修水利、治沙治碱、植树造林,把戈壁荒原变成了田连阡陌、渠系纵横、林带成网的塞外江南,也把自己的奋斗故事永远镌刻在这片雄壮的大地上。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54年10月,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名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李怀智的人生也与祖国边疆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1953年,19岁的李怀智读完私塾,经考试被录用到临清市工会宣传部任教师职务。
在认真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学习,于1956年3月考入山东烟台空军学校,由于眼部问题,不适合做空军飞行员,遂转入海军学校。
军校学习结束后,他转业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密山县857农场工作,是当年从部队、军校转业到北大荒开荒种田、屯垦戍边的十万名军人之一。
1959年至1961年,李怀智到八一农垦大学深造。
在校期间,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成为全国首批学会使用当时从苏联进口的康拜因联合收割机的军转干部之一。
1961年7月,自农垦大学毕业后,李怀智被分配到山东青坨农场任二队队长、指导员。
此时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到处是一片战天斗地的场景。
一批批热血青年来到这里,在军垦第一线开荒拓土、建设家园。
从1950年开始对新疆东莫索湾(现新湖农场)勘探,到1963年总场组建,新湖农场已经初具规模。
按照上级要求,1965年4月,李怀智带领青坨农场有志青年到新湖农场支边。
根据最初的安排,李怀智将带来的支边青年安排好之后,就返回青坨农场。
铁骨忠魂守北疆
铁骨忠魂守北疆1947年以后,先后有14 万荣复、转业军人,高举“向荒原进军,向土地要粮”的旗帜,相继进入北大荒一一黑龙江垦区。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关头,中共中央东北局传达党中央的指示: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要在北满创办“粮食工厂”。
于是,黑龙江地区五省先后创建一批“公营机械农场”,点燃了社会主义国营农场的“星星之火”。
一批又一批以复转军人为主体的垦荒大军,从战场走向荒原,从城市走向农村,从事着前无古人的农业机械化事业。
他们中间有3100名身残志坚的荣誉军人,4400 名解放团复转官兵,有从山东广饶地区挥师北上的农建二师 3 个团(8300多名),有王震将军率领的铁道兵7 个师的 1.74 万名复转官兵,有1958 年从各军种兵种转业来的8.15 万复转官兵,有1966 年来自沈阳军区的10769名复转官兵和1968 年组建兵团的3000名现役军人。
各路垦荒大军纷纷北上,动员人数之多,拓荒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我国拓荒开发史上少有。
一、创建设县营农场时的老红军(1946〜1955年)1945年12 月28 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历史性文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指出:“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
一九四六年决不可空过”在北大荒开发史上,由老红军担任农场场长的首推高大钧。
1945 年冬天,高大钧服从组织调动,离开市委,创建合江省水利农场,并担任场长职务。
合江水利农场,原先是桦川县日本鬼子扔下的一个开拓团的烂摊子。
满目凄凉,除了田里残留的水稻埂,什么都没有。
高大钧上任后,立即招兵买马。
他从省委要来一个武装连,又从牡丹江、鸡西、吉林延边地区动员1000 多名朝鲜族移民,连家带口,在开拓团的废墟上创建农场。
全场共规划5 个生产队,每个队1 万多亩地,一切按照水稻种植的要求来实施的。
黄家店、李家花园、佳木斯高大钧创建的合江水利农场,后来改名“星火”集体农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与撤销
摘要: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自 1968年6月正式组建,至1976年2月宣布“撤消”转为黑龙江农垦总局历时近八年。
尽管只有短短八年的历史,在黑龙江农垦史中
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
撤销兵团体制并不是对兵团自身的否定,而是肯定兵
团所取得的成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毛泽东时代的先进典型。
关键词:黑龙江兵团组建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组建于1968年6月30日,1976年2月25日撤销,前后近八年时间。
八年,在历史的
长河中是短暂的,但在黑龙江农垦史中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
如果说开发北
大荒是一部雄浑悲壮的交响乐,那么八年兵团史则是这部交响乐中不可缺少的乐章。
历史是由时空的经纬交织而成,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终结的原因和
过程。
黑龙江兵团也不例外。
一、兵团组建的背景
早在1963年,中苏两党分歧公开化后,两国边境摩擦时有发生。
鉴于中苏
边境日趋紧张的形势,1966年1月,原中共中央东北局向党中央建议,组建生产建设兵团。
中央肯定了东北局的报告,并对投资、管理体制、生产建设等具体问
题作了安排。
同年2月,中央下达了组建兵团的文件,同时,责成沈阳军区挑选
万名复转官兵作为兵团骨干。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项工作陷于停顿。
这就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前的“兵团”。
二、兵团的基本情况
(一)分布情况
在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地区)、松嫩平原(大、小兴安岭以南)和牡丹江平原(从完达山到兴凯湖),有纵横千里的大片
荒原。
人们把这片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大荒原统称为“北大荒”。
建
国之后,北大荒成为农垦开发的重要地区之一,荣军农场(安置残废军人和部分
转业军人)、解放团农场(安置原国民党军队官兵)、友谊农场(由苏联援建)
等先后建立[]P71。
(二)人员组成
新组建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由以下几部分人组成的:
现役军人。
现役干部分任兵团各级主要领导职务,大多数人在调至兵团时,
作为一种鼓励,职务提升了一级。
还有极少量的现役战士,充任兵团、师首长的
警卫员及在兵团直属警通连内承担警卫、通讯工作。
地方干部。
地方干部大多是原地方农场的干部,有少数人是在兵团建立以后,为支援兵团建设而从地方单位调入兵团或兵团接收的“黑龙江毛泽东思想大学校”
的干部。
地方干部的政治地位一般低于现役干部,虽参与领导,但始终处于“协助”地位。
复员军人。
复员军人大多是党员,到兵团后,成为国家正式职工,俗称“老兵”。
他们的原籍多数在农村,生活比较艰苦,所以愿意到兵团来。
他们到兵团不久,纷纷把家属从农村接出来,在兵团做临时工。
原农场职工。
这部分人的构成复杂,主要是当地的农工,还包括少数的“劳改释放就业人员”。
对后一种人,他们的政治地位最低。
知识青年。
知识青年主要是大、中城市中66至69届的初、高中毕业生,年
龄在15至22岁之间。
也有少数城镇或农村青年,通过各种关系加入兵团。
知识
青年被称为“兵团战士”,是兵团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也是接受工、农、兵再教育
的对象。
(三)兵团的生产情况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的一支武装的生产部队,既是生
产队,又是战斗队、工作队。
平时以生产为主,劳武结合,亦兵亦农亦工;战时
一面作战,一面坚持生产。
1、“随时准备打仗”
1969年3月,中苏边防部队发生武装冲突事件,在一系列大规模的示威声讨、抗议活动后,战备工作更加紧进行,并把迎击苏联的“突然袭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在战备形势如此严峻的局面下组建的黑龙江兵团,大多数团场分布在边境线
附近,构成了一道绵长的屏障。
在东北的边境线上,黑龙江兵团的四师(牡丹江
地区)、六师(抚远地区)、二师(合江地区)、一师(黑河地区)、五师(嫩
江地区)由东向西排列。
既然被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自
然特别重视战备教育和战备工作。
1969年下半年和1970年,全团数次停产进行
战备教育。
面对北方的强敌,兵团不断将苏军的动向通报给各级指战员,进行准
备打仗的教育和安排。
2、“开荒造田”
在“农业学大寨”和“以粮为纲”等口号激励下,发展农业生产自然成为首要任务。
地处北疆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开荒造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垦荒大军所要面对的不是万亩良田,荆棘丛生、毒虫遍地、瘟疫盛行、猛兽成群、沼泽遍布、大江大河的阻拦、冬季的漫长、深达2.5米的冻土层……在北大荒开垦
荒地,75马力“东方红”拉3片犁铧,油门轰到底,几乎还跑不起来。
厚厚的草皮,千百年来形成了盘根错节的草根,一锄头下去,撅不起来,拉扯不动。
起出来的
草皮子,薄的5寸,厚的1尺,含土量很少。
再向下挖一层,连同弄碎的草皮子,才好下种[]P113。
3、“工业遍地开花”
在“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大前提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兴建和接收了
一批工矿企业。
兵团组建后,大多将原属于农垦系统的工厂,主要是农机、修理、农药及食品加工等厂接收到自己手中,并重新配备人力,组织生产。
一些原来安
置劳改就业人员所谓“新生厂”,也被兵团接管。
按照兵团的发展规划,还新建了
一批工矿企业。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小煤窑、小农
机“五小企业”遍地开花,至1970年底,兵团已拥有水泥、采煤、机修、造纸、玻璃、酿酒、制糖、奶粉、肉联、皮革、麻袋、砖瓦、木材、制药等中小厂矿780
多个。
三、兵团的撤销
黑龙江兵团的成立,是想通过这种特殊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达到巩固边防、发展经济的目的。
兵团在将这种大型的国营农业企业直接与国防上的要求相
结合的同时,又在所属范围内将本来属地方政府主管的文教、政法、金融、商业、外贸、税收等部门完全收归兵团统一管理,这样,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就成为党、政、军大权合一的,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体系
和半军事化组织了。
[作者简介]张南(1985—),女,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助教、法学硕士,研究
方向: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