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保护的概念及范畴

合集下载

动物保护与动物权利

动物保护与动物权利

动物保护与动物权利1. 动物保护概述动物保护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管理、利用和开发的一整套活动。

动物保护的实施旨在保护和促进各种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生存、繁衍和繁荣。

动物保护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野生动物保护、家畜保护、饲养动物疾病防治和病害治疗、动物繁殖控制、动物卫生与环境保护等。

2. 动物权利概述动物权利是指各种动物的生存权、自由权、福利权以及免受虐待的权利。

动物权利的提倡者认为,人类不仅要认识到动物拥有基本的权利,还要承认人类对动物的利用和剥削是有限度的。

动物权利的核心是关注动物福利,认为人类应该尊重动物,关爱动物,并为动物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以促进动物身心健康的发展。

3. 动物保护和动物权利之间的联系动物保护和动物权利密切联系在一起,动物保护的实施需要依据动物拥有基本权利这一前提条件,在动物保护的过程中也要尊重动物权利。

例如,野生动物保护中,保护区的设置和管理需要兼顾动物栖息区和动物福利;饲养动物疾病防治和病害治疗也需要保证饲养动物的免受疾病均等待遇,防止疾病扩散;动物繁殖和控制也需要兼顾动物福利和种苗的连续性等。

4. 中国动物保护和动物权利法律制度目前,中国的动物保护法律制度相对较为落后,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动物福利。

这也使得国家在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上的倡议和措施,以帮助保护动物,保障动物的权利和福利。

现已广为人知的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有动物防疫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动物福利法等。

其中,动物福利法在中国举步维艰,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法律制度,鼓励和促进动物福利的有效实施。

5. 动物保护和动物权利的前景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和探讨动物保护和动物权利这一问题,这一现象意味着动物保护和动物权利的前景具有积极的发展潜力。

首先,越来越多的权威机构和团体正式或非正式地促进动物保护的普及和执行。

其次,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完善和宣传推广。

最后,大量志愿者或团体的参与和支持,为动物保护和动物权利营造了更为宽松和有利的社会环境。

动物福利与保护概念及意义

动物福利与保护概念及意义

动物权利(Animal right)论?
动物权利(Animal right)论:认为一切物种皆平等,与佛家的“众生平等” 相似。
认为:动物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给人类做食物,做衣服,娱乐人类,做实验, 或者其他任何为了人类的目的,不论它们是否可爱,是否对人类有益,是否 稀有,或者任何从人类的角度考虑它们的价值, 就象一个人有他自己的价值, 不论他是否可爱,是否对别人有用,甚至没有任何人喜欢他。
持舒适需要三个方面。 动物福利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强调第三个条件的作
用。
一、动物福利概念及范畴
(二)动物福利的范畴
6、动物福利的特性
动物福利之制订与推广会受到物种、动物性别、时空、地理、气候、消费习 惯甚至文化之不同等因素影响。因此,动物福利具有以下的特性:
− 1)哲学的特性 动物被人类所掌控着,动物福利理所当然地应该建立在
− 5)教育的特性 提高民众保护动物的意识,不断增强动物福利观念,是
推动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福利
为动物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

维持生命需要 要的营养和生存条件。


为动物的健康提供良好的保

维持健康需要 证措施。


维持舒适需要 为动物的舒适提供必要的条
件强调心里需要。
二、动物保护概念及范畴
(一)动物保护的概念
• 该组织“对虐待动物的行为采取直接行动”,这些行动包括拯救动物以及通 过破坏财物造成压榨动物者的经济损失。
• 在辛格《动物解放》的影响下,一些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捣毁实验室、放生 动物、焚烧档案、威胁科学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扰乱了社 会秩序。
• 美国普列斯顿大学哲学系教授Peter Singer发表《动物解放》,影响更大, 现在美国有几千个动物保护组织,激进的如解放动物阵线也有多个,积极参 加活动的约200万人。

动物福利相关知识点

动物福利相关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动物保护:是研究动物濒危或灭绝,避免或减轻动物因患病、损伤等原因所致的痛苦以及相关福利的一门科学。

它既有自然科学内容,又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

2、动物康乐:是指动物自身感受的状态,也就是“心里愉快”的感受状态,包括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的紧张、压抑和痛苦等。

3、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基本原则包括:让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

4、动物保健:就是保护动物的健康,指人类为确保动物健康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机构设施、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及与动物保健有关的日常事务。

5、行为需要:是动物为了生存或适应生存所必须采取的行为方式。

6、行为缺失:是动物在现代管理条件下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行为。

7、生态入侵:是指非土著的物种在新领地扩大种群并威胁土著物种生存的现象。

8、PV A:用来估计野生动物种群能以多大的概率存活多长的时间,从而得知最小可存活种群大小的一种手段。

9、MVP:是指以99%的概率能存活1000年的最小隔离种群的大小。

10、环境容纳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环境所能够维持的野生动物最大饱和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11、蓝鲸单位:指控制每年捕鲸限额的指标。

一个“蓝鲸单位”等于一只蓝鲺鲸、或两只长须鲸、或2.5只座头鲸、或6只鲺鲸相应的数额。

12、三浴:是指沙浴、水浴和日光浴。

13、家庭动物:家庭动物是指那些适应于家庭饲养、用于丰富人类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动物,又称伴侣动物或宠物。

14、野生动物:通常指陆生的脊椎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

15、异常行为:是指那些适应失调或因身体损害而导致的行为现象,不属于物种或品种规范行为之列的行为成分,但这类行为却与动物的精神状态有关。

16、生态旅游: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美学价值的一项综合性活动,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为核心内容的高层次旅游,它涉及到狩猎、垂钓、动物纪念品、餐饮业、旅馆、交通等诸多领域。

动植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动植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动植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 引言野生动物是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珍贵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野生动物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和一些常见的保护方法。

2. 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2.1 维持生态平衡野生动物在食物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帮助控制疫病传播、种群数量和植被组成。

通过保护野生动物,我们能够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确保其他生物正常存活。

2.2 促进生物多样性每种野生动物都在其特定环境中扮演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角色。

当我们失去某一种类别的野生动植物时,可能会导致其他种群数量下降或者濒临灭绝。

因此,保护野生动植物可以有效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3 经济利益野生动植物保护既带来一种道德责任,也带来经济收益。

鸟类观赏、草原旅游、野生动植物摄影等都是以野生动植物作为资源的产业。

同时,保护野生动植物也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确保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资源供给。

3. 野生动物保护的方法3.1 设立自然保护区和公园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公园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通过设立特定区域来限制人类活动,并提供适合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环境,从而实现对其自然栖息地的保护。

3.2 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必要且重要的措施。

合理管理狩猎、取缔非法贸易以及确保栖息地不受破坏等都属于此范畴。

3.3 提高公众意识教育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义和方法非常重要。

通过宣传、教育项目和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认识,并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3.4 实施野外监测和科学研究定期进行野外监测和科学研究可以帮助了解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分布范围和受到的威胁等情况,从而为制定保护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3.5 国际合作与多边交流全球范围内的野生动植物保护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保护政策、分享经验和资源,在全球级别上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

论动物的法律地位及其保护问题

论动物的法律地位及其保护问题

论动物的法律地位及其保护问题论动物的法律地位及其保护问题一、动物应有法律地位之辨析动物是否是道德主体有学者从动物是道德主体的角度来宣传因此动物也是法律主体,暂且抛开动物是否是法律主体不谈,先分析动物是否是道德主体。

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在一个生态共同体中,依赖于共同的自然生活环境而生活,而且人类与动物放佛是一种“朋友”的亲密关系,我们依赖于动物所带给我们的感情支撑。

但从另一一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动物还还是处于人的“监管”之中中。

对于生活在大自然的野野生动物,我们可以拍摄各各种纪录片来观察它们的生生活习性;对于家养的宠物物或动物园的动物,它们的的一切生活来源基本要依赖赖于人类,如人类要适时喂喂给它们食物,要给它们创创造一个睡觉休息的地方,,人类要给它们必要的行动动束缚,等等。

也就是说由由于动物缺少理性与能动性性,它无法像人类一样的遵遵循社会秩序,无法理解社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禁忌,尽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常常常把它们当做“朋友”“家家人”一般的存在,动物在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工具具”,仍属于道德的客体。

动物是否是法律主体还有一种论点依1990年年新修订的《德国民法典》》第90a 条,“动物不是是物,他们受特别法的保护护”,动物法律地位本文由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主体论者由此认认为既然动物不是物,那么么就说明动物不是客体,所所以是法律主体。

①首先这这种推断是完全不正确的。

由“动物不是物”推断至至“动物不是客体”是不符符合逻辑的。

其次,德国民民法典于第903条又附加加了“动物的所有权人行使使权利时,应注意有关保护护动物的特别规定”,由“所有权人”可以看出,动动物仍是受人类的支配的,,动物仍处于法律客体的地地位。

意思自治是民法的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意志志自由和理性是成为民事主主体的必备要件。

动物所具具备的的理性是生理理性,,即本性。

动物的这种本性性不能够在必要的时候约束束它们的行为,如一头暴怒怒的狮子冲向人类,这时它它的本性就是用它的力量和和爪牙来对付人类,而如果果我们对它说“停止这种行行为,因为这即将触犯法律律”,我想即使我们和狮子子之间通晓语言,这种劝说说也是不会成功的,这是缺缺乏人类理性下的本性使然然。

动物保护复习题(答案)

动物保护复习题(答案)

动物保护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动物保护:就是保护动物、保存动物种群和保障个体福利。

2动物康乐:是指动物自身感受的状态,也就是“心理愉快”的感受状态,包括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的紧张、压抑和痛苦等。

3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尽可能适应其环境的状态.福利是动物个体的特征,也包括对环境中各要素的有适应范畴。

4动物健康:1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动物能正常发挥各种生理功能,正常地生长和繁殖,行为表现无异常.2心理健康,通过行为学的观察,判断动物是否精神愉快及正常地嬉戏玩耍。

5动物园:是展示、保存、繁育动植物的场所。

既是物种迁地保护的地方,又是对公众进行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教育的基地.是搜集饲养各种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并供群众观赏游览的场所.6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由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7物种多样性:是指不同物种的出现频率与多样性。

即指地球表面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数量。

8遗传多样性:是指不同基因组的变异性。

即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基因的总和。

9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圈的各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使整个自然界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稳定。

10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不同生态系统的变化与频率.即指生物圈内生活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活环境的差异、生态变化的多样性.1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复杂的系统。

12动物行为:指动物的动作,包括动物的运动方式、取食、繁殖、攻击和防御等动作。

13行为的动机:是动物表现某一行为的内部状态或驱动力,有目的及方向性,既是行为的动力,也是行为目标的决定因素。

14反应性行为: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对外界刺激或对其他动物所作出的反应,包括动物的姿势、姿态、反射及呼唤等。

15社会行为:是群居动物常见的行为现象,其作用在于有效地辨认同种个体、家庭成员、信息传递以及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

动物保护探究

动物保护探究

简单契 约论者认 为 , 契约一 残酷地 剥削动物 , 其 中工业 化养 殖食用 和动 物实 验 , 造成 大量 是 确定道 德关怀 资格 的必要条 件 。 般 是关于 双方利 益 的一 种 约定 ,契约一 旦形成 双方 就有 了一 定 的道德 相关性 ,但是 契 约签订 的前 提是双 方必须 能理 解契
( 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江苏 南京 2 1 0 0 3 7 )
【 摘 要1 在 西方兴起 的保护运动 中, 产生 了关 于动物保护的伦理 学探 究 , 形成 了一种新兴 的伦理 思潮——动 物伦理 , 构成非人类 中 心主 义环境伦理学的重要理论 。 鉴 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重要 日程 , 而我 国动物伦理发展又较缓慢 , 所 以此文通过对西方动物
论, 两 个派别 的划分 依据是 动物权 利范 围划 定上 的分歧 。 动物福 利论 的代表认 为是新 功利 主义 者彼得 ・ 辛格 , 他 于 1 9 7 5 年 出版 的《 动 物解 放 》 , 揭 露 了当今 人 类为 了 自己的需 要 动 物的痛 苦 。 这本 书使 动物拥有权 利 的概念广植 人心 , 掀起 了 动物福利 运动 的新高潮 , 推 动世 界各地 动物 解放 运动 的兴起 ,
物权 利 , 将动 物纳入道 德考虑 范畴坚 实的哲 学理论基 石 。 功利
主义将动物利益计算进道德考虑 ,这一思想是具有革命意义
的, 因为在这之 前众 多理论都 将动 物排斥 于道 德领 域之外 。 然 而 ,中世 纪 时期 基督 教 神学 家圣 托玛 斯 ・ 阿奎 那却 认
为: “ 动物是为人而存在的, 它们没有理性 , 与人不是同类 ; 取 “ 动物和人类表面上相似 , 本性上完全不同。人类和动物的灵

兴趣教育与动物保护如何通过动物保护教育培养孩子的爱护动物意识

兴趣教育与动物保护如何通过动物保护教育培养孩子的爱护动物意识

兴趣教育与动物保护如何通过动物保护教育培养孩子的爱护动物意识兴趣教育与动物保护:培养孩子的爱护动物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不仅仅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兴趣发展。

兴趣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将孩子的兴趣爱好纳入学习的范畴,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而动物保护教育则是培养孩子对动物关爱和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兴趣教育与动物保护如何通过动物保护教育培养孩子的爱护动物意识。

一、了解动物的奇妙世界动物保护教育应该从孩子对动物的了解开始。

通过兴趣教育的方式,孩子们可以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地,观察和学习不同种类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和生态环境。

此外,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给孩子们进行动物科普讲座,介绍动物多样性和生物链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方式,孩子们可以亲近自然,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和美妙,从而培养出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参与动物保护志愿活动动手参与到动物保护的志愿活动中,是培养孩子爱护动物意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动物保护日活动,邀请专业机构来学校举办动物保护讲座和展示,学生们可以通过互动和参与,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态环境和现状问题,并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提出保护动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动物救助中心或者动物保护组织,让学生亲眼见到受伤、被遗弃的动物,激发他们的同理心和关爱心,从而培养出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三、兴趣教育中融入动物保护元素在兴趣教育中融入动物保护的元素,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爱护动物意识。

例如,在音乐课上,通过播放动物保护相关的音乐视频,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艺术和动物保护的结合,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在绘画课上,可以引导孩子们画一些与动物保护相关的画作,通过画画的方式表达对动物的关注和保护。

在手工制作、科学探究等课程中,设置动物保护的主题任务,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制作或者进行实验,体验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动物保护概论

动物保护概论

《动物保护概论》第1讲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1.1 动物保护的概念及范畴○动物保护的概念●对濒危动物物种和种群的保存,以维持生态平衡,丰富生物多样性。

●对动物个体生命的保护和保健,使动物免受身体损伤、疾病折磨和精神痛苦等,减少人为活动对动物造成的直接伤害。

●因此动物保护这门学科的内容是研究防止动物濒危或灭绝,避免或减轻动物因患病、损伤等原因所致的痛苦以及相关福利的一门科学。

○动物保护的对象(1)以保存物种或资源为目的的动物保护,主要包括濒危的野生动物、种群大幅度下降的家畜地方品种等;(野生动物:即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来源于天然自由状态下虽经多代人工饲养,但尚未产生明显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

)(2)以动物康乐为目的的动物保护,主要包括受人们日常控制的动物,如家畜、家庭动物、实验动物、圈养动物等。

1.2 动物保护的意义●生态效益●保护动物可产生很高的生态效益,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动物保护的实际上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动物是自然界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动物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

●社会效益●动物保护的社会效益一般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

保护动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建立文明的法制社会。

●建立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价值●动物保护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经济价值1.3影响动物保护的因素●传统观念观念差异是影响动物保护的重要因素。

许多宗教、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往往决定了人们对动物保护的观念。

●宗教宗教信仰决定动物保护的对象。

如佛教的放生,不猎杀动物无疑对动物保护起促进作用。

●文化习俗: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态度。

同样的动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如回民不吃猪肉。

●心理因素:动物保护与人的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个人偏爱、憎恨或害怕某种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

1.4 动物保护手段●加强动物保护的宣传和立法●195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稀有生物保护办法》,规定《禁止任意捕猎松潘等地的大熊猫等稀有生物》。

动物福利相关知识点

动物福利相关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动物保护:是研究动物濒危或灭绝,避免或减轻动物因患病、损伤等原因所致的痛苦以及相关福利的一门科学。

它既有自然科学内容,又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

2、动物康乐:是指动物自身感受的状态,也就是“心里愉快”的感受状态,包括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的紧张、压抑和痛苦等。

3、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基本原则包括:让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

4、动物保健:就是保护动物的健康,指人类为确保动物健康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机构设施、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及与动物保健有关的日常事务。

5、行为需要:是动物为了生存或适应生存所必须采取的行为方式。

6、行为缺失:是动物在现代管理条件下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行为。

7、生态入侵:是指非土著的物种在新领地扩大种群并威胁土著物种生存的现象。

8、PV A:用来估计野生动物种群能以多大的概率存活多长的时间,从而得知最小可存活种群大小的一种手段。

9、MVP:是指以99%的概率能存活1000年的最小隔离种群的大小。

10、环境容纳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环境所能够维持的野生动物最大饱和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11、蓝鲸单位:指控制每年捕鲸限额的指标。

一个“蓝鲸单位”等于一只蓝鲺鲸、或两只长须鲸、或2.5只座头鲸、或6只鲺鲸相应的数额。

12、三浴:是指沙浴、水浴和日光浴。

13、家庭动物:家庭动物是指那些适应于家庭饲养、用于丰富人类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动物,又称伴侣动物或宠物。

14、野生动物:通常指陆生的脊椎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

15、异常行为:是指那些适应失调或因身体损害而导致的行为现象,不属于物种或品种规范行为之列的行为成分,但这类行为却与动物的精神状态有关。

16、生态旅游: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美学价值的一项综合性活动,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为核心内容的高层次旅游,它涉及到狩猎、垂钓、动物纪念品、餐饮业、旅馆、交通等诸多领域。

我国动物保护等级划分

我国动物保护等级划分

我国动物保护等级划分
摘要:
一、动物保护等级划分简介
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兽类
2.两栖爬行动物
3.鸟类
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兽类
2.两栖爬行动物
3.鸟类
四、地方重点保护动物
五、动物保护等级划分的意义和目的
正文:
我国动物保护等级划分
动物保护等级划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动物保护等级划分依据动物的珍稀程度、生态作用、经济价值等因素,将动物分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地方重点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包括兽类、两栖爬行动物和鸟类。

兽类包括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雪豹、白鳍豚、野骆驼等;两栖爬行动物包括扬子鳄、中华鲟
等;鸟类包括朱鹮、丹顶鹤等。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包括兽类、两栖爬行动物和鸟类。

兽类包括短尾猴、猕猴、穿山甲、豺、黑熊、棕熊等;两栖爬行动物包括小爪水獭、斑林狸、小灵猫等;鸟类包括大灵猫、草原斑猫等。

地方重点保护动物
地方重点保护动物是指在我国某些地区特有的、数量稀少的动物。

这些动物的保护等级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和保护。

动物保护等级划分的意义和目的
动物保护等级划分的意义和目的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划分保护等级,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珍稀濒危动物进行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保护动物的生存权益。

同时,动物保护等级划分也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动物保护概论

动物保护概论

一.名词解释:1.动物保护:是人类对所在环境及自身命运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后提出的命题,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濒危动物物种和种群,即保护动物的生命;二是关心动物的康乐,即动物保健和动物福利。

因此,动物保护是研究动物濒危或灭绝,避免或减轻动物因患病、损伤等原因所致的痛苦以及相关福利的一门学科。

2.生态入侵:非土著的物种在新领地扩大种群并威胁土著物种生存的现象。

3.痛苦:指不愉快的感觉状态程度,是个概念范畴。

包括疼痛、疲劳、恐惧、挫折等主观感受。

4.应激:指一系列可预测的生理变化,如心跳、体温及一些血液指标的变化等。

5.全适应征:(GAS)从全应急反应的初始阶段的适应反应,到反应后期的衰退阶段的全过程。

6.规癖行为:可以断定属于异常表现,但无法肯定动物的精神状态的动物行为,多见于动物园里的食肉动物,它们沿着同一路径反复地在笼子里来回地走“8”形,这种行为称之为规癖行为。

7.异常行为:指那些适应失调或因身体损伤而导致的行为现象,不属于物种或品种行为规范之列的行为成分,与动物的精神状态有关。

8.动机:是一个概述用语,是动物表现某一行为的内部性状或驱动力,有目的及方向性,既是行动的动力,也是行为目标的决定因素。

9.行为缺失:动物在现代管理的条件下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行为。

10.真空活动:没有实效作用的活动。

11.刺激贫瘠:也叫环境贫瘠,环境缺少必要的刺激,如垫料、肯用于啃咬的物体、同伴等,或环境无法满足畜禽表现其习性行为。

12.刺激过度:所谓的过度不是指有效刺激的过度,而是指不良刺激的过度出现。

13.动物保健:保护动物的健康,人类为确保动物健康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机构设施、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及与动物保健有关的日常事务。

14.环境单调:是育肥猪舍的主要特征,是指缺乏环境刺激而导致动物表现行为异常,特别是嗜血症。

15.环境富脊:畜禽在贫瘠环境条件下,提供必要刺激,使其身心健康。

16.旗舰物种:指那些对资源消耗较大的大型高等动物,如虎、大象。

动物保护学PPT课件

动物保护学PPT课件
第一讲 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
• 引言 • 我们的社会对动物保护的关注 • ……
1
一、动物保护的概念及范畴
• “保护”(protection)的实质 • 保护的含义: • ……
2
二、动物保护的对象
• 包括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
– ……
3
三、人类对动物益与害的认识
• 认识事件1 • 认识事件2 • ……
7
思考题:
• 1. 动物保护的含义是什么? • 2. 动物保护的意义是什么? • 3. 请设计5条热爱动物的标语。 • 4. 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测试人们动物保
护意识。
8
4
四、动物保护的意义
• 动物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主力军 • 人类离不开家养动物 • 家养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 野生动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价值 • 动物是人类生活的好帮手 • 社会效益 •…
5
五、影响动物保护的因素
• 传统观念 • 宗教 • 文化习俗 • 心理因素 • ……
6
人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的关系
• 动物给我们的启示: • 蜂鸟——无害化生存 • ……

动物福利与保护概念及意义

动物福利与保护概念及意义
动物福利基本概念:是指人为提供给动物的相 应物质条件和采用的行为方式,要保证动物在健 康舒适的状态下生存,使动物处于生理和心理愉
一、动物福利概念及范畴
[一]动物福利的概念
一、什么是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welfare,well-being]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的 状态下生存,康乐就是健康快乐,包括身体健康和“心 理健康”,即、与动物福利相关的术语
动物权利 动物伦理 动物需求 动物健康
健康养殖 动物应激 有机畜牧业
一、动物福利概念及范畴
[二]动物福利的范畴
三、与动物福利相关的学科领域
畜牧学 兽医学
环境科学 食品科学 心理学 伦理学和法学 经济学
一、动物福利概念及范畴
持舒适需要三个方面, 动物福利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强调第三个条件的作
用,
一、动物福利概念及范畴
[二]动物福利的范畴
六、动物福利的特性
动物福利之制订与推广会受到物种、动物性别、时空、地理、气候、消费习 惯甚至文化之不同等因素影响,因此,动物福利具有以下的特性:
− 一]哲学的特性动物被人类所掌控着,动物福利理所当然地应该建立在人类
一、动物福利概念及范畴
[二]动物福利的范畴
六、动物福利的特性
− 三]渐进的特性动物福利的推展必须配合现况,应尽量顺应时代的趋势与现
有的限制,面对现实地来做改善,例如,动物福利理念常常与实验动物的生 产和动物实验相矛盾,
− 四]角度的特性动物福利必须从各种角度设想,比如兔 的繁育笼:其设计上故意阻碍兔的坐、卧行为,因此 强烈反对使用此种设施,若以仔兔的角度来设想,应该 让仔兔有一定活动空间,
动物保护[animalprotection]:其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对濒危动物物种和种群的保存,以维持生态平衡,丰富生物多样性,包括野

动物生命意义的张扬:——生物中心主义的动物保护伦理学

动物生命意义的张扬:——生物中心主义的动物保护伦理学

T y r18 al )96年出版 了《 o 尊重 大 自然》 书 , 一 以尊 重 大 自然 的
态度 、 生物 中心主义世 界观 和环境 伦理 的规 范为轴心 , 生 对 物中心主义进行 理论 的建构 , 提出 了较为全 面的动物保护思 想, 使生物中心主义伦理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同类行为 的伦理可能会很深刻和 富有 活力 , 它仍 然是不 完 但
整的。人们 总有一 天会 对未 被禁 止的 对其他生 物 的残忍 行 为表示反感 , 并要求一种 包括 同情一 切生命的伦理 学。 由此出发 , 施韦 兹提 出一切 生命 都是神 圣的 观点 , 为 认
福的观点 . 71 于 (年代掀起 了一场 动物解 放 的思想 运动 , 美国 哲学家雷根 ( ea ) T R g n 则继承 康德 的道义论 传统 , 动物 权 从 利的方面为动物解放运 动提 供伦理学依 据 , 这使生物 中心主
包 括人 的生命 和一切生物 的生 命都是 神圣 的时候 . 才真正 他 是道德的 。换言之 , 在施 韦兹看来 , 只有 尊重所有生 命 ( 括 包 人 的生命和生物 的生命 ) 的伦理 学才是 完 整的。他说 , 任 从 何角度看 , 只有敬畏 生命 的伦 理学才 是完 备 的, 涉及人 对 只
l 0
维普资讯

种 残缺的伦理 学。他指 出: 际上 , 实 伦理 与人 对所有 存在
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 行 为有 关 . 只有 当人认 为所 有生 命 ,
【 收稿 日期 】 20 0 — 4 0 1 6 0
【 作者简介 1 周 宏(9 2一) 男, 苏吴江人 , 16 , 江 南京大 学哲学 系博士生 。研 究方向为哲学与伦理学
关键 词 : 生物 中心主义 ; 生命 ; 动物 ; 伦理 学; 自然 大

动物保护守护生命动物保护讲座呼吁保护动物权益

动物保护守护生命动物保护讲座呼吁保护动物权益

动物保护守护生命动物保护讲座呼吁保护动物权益动物保护守护生命动物保护讲座呼吁保护动物权益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动物保护问题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动物权益的重要性。

动物作为地球上的一部分,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

为了守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许多积极的措施被采取。

为了深入宣传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一场动物保护守护生命的讲座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举行。

首先,讲座中介绍了动物的重要性和其所面临的保护困境。

在这个宝贵的地球上,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拥有独特的个性和生理特征,还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破坏,越来越多的动物正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栖息地的破坏、气候变化、非法盗猎和非法贸易等因素都对动物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保护动物的必要性,为守护生态系统和生命出一份力。

其次,讲座中详细介绍了各类动物保护项目和组织。

动物保护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活动,旨在保护动物的权益和栖息地。

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立、野生动物拯救和庇护所的设立以及野生动物教育项目的开展等,都为动物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讲座通过对这些项目和组织的介绍,鼓励听众积极参与到动物保护中来,为这些项目提供支持和帮助。

此外,讲座还提到了动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保护动物不仅仅是为了守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更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

许多药物、食品和其他生活用品的原材料都来自于动物,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保护动物的同时,我们也在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资源。

动物保护的意义超出了个人、家庭甚至国家的范畴,它是每个人共同的责任。

最后,讲座中还对听众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动物的建议和行动计划。

鼓励大家关注动物权益,不支持和购买来自非法捕捞和盗猎的动物制品。

要增加对动物保护组织的了解和支持,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或者捐款。

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

讲座呼吁每个人都能为动物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守护生命、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由国务院“拟定”的国家501种重要野生动物,属于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范畴。

目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覆盖植物界、无脊椎动物界和脊椎动物界,包括鱼类、蛙类、爬行动物、昆虫、鸟类、灵长类动物和濒危动物等野生动物。

由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意义,为了保护这些物种,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保护政策,例如加强野外调查和环境评估,实施保护专项行动,以及提高重要保护区的监测能力等。

此外,还倡导在社会公众中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倡导和宣传爱护与保护野生动物的文明行为,以维护野生动物的健康生存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保护的概念及范畴
佚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动物保护的观念在全世界已经深
入人心。

大熊猫在中国被视为国宝,它们的命运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人们对其百般呵护,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要保护大熊猫。

从这个意义上讲,动物保护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动物保护已不仅限于常识的范围,它是动物学、生态学、畜牧学、动物行为学、兽医学、公共卫生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同时还涉及法学、伦理学及社会学等领域,是正在发展中的一门科学。

动物保护的概念及范畴
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动物的重要性。

对野生动物的乱捕滥猎和横加杀戮,不但是对环境的破坏,而且最终也将毁类
自己。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已成为人类所追求的目标。

审视千百年来人类与动物
的关系,探索动物在大自然的命运和地位,促使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
思考,思考的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人类必须保护动物。

1.1 动物保护的概念及真内洒
众所周知,生物圈中的每一种动物都维持着各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反映了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内力和外力影响的相对均衡。

但是,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这种平衡和稳定常常被打破,一些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乃至濒危或
灭绝。

所以,自然保护学家强调保护物种资源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维持生态平衡,这里的"保护"实质是"保存" ,或"保育" 的意思,与此直接有关的学科是"保护动物学" (Conservation Biology)。

这部分内容已自成体系,本书不进行重点讨论。

动物保护学科中的"保护"还包括对动物个体生命的保护之意。

也就是说,为了挽救濒临灭绝的物种或使动物个体免受伤害,由人类社
会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和手段,从而使动物得以安全、健康地生活和繁衍后代。

概括地说,动物保护应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为了保存物种资源或保育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如各国颁布的各种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以保护濒危的野生动物;建立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动物的生
活环境;对具有特色的畜禽地方品种实施保种计划,以丰富可利用的
遗传资源等。

这层意义上的保护,是以物种资源或种群为对象的保护,包括野生动物、家畜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等。

人类活动对这些动物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间接的。

这类保护的科学理论是以遗传学、
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生态学为基础的。

第二层含义是,保护动物免受身体损伤、疾病折磨和精神痛苦等,减少人为的活动对动物造成的直接伤害。

也可以认为是动物的保健和福利 ,也就是动物的康乐。

萨姆布朗斯和古亦特分别概括了动物保护的这层含义。

前者认为,动物保护动物免受或者减轻痛苦、折磨及损伤。

后者认为,动物保护是指避免对动物的残忍行为, 改善对动物的处置方式,减少动物的应激和紧张,并对动物的试验进行监督。

这层含义上的保护对象主要是指家养动物,还包括关养的野生动物。

它是动物福利学及兽医学和动物卫生学交叉形成的新领域,而且包括伦理、道德等社会科学内容。

因此,根据上述两层含义,动物保护这门学科的内容是研究防止动物濒危或灭绝、避免或减轻动物因患病、损伤等原因所致的痛苦以及相关福利的一门科学。

它既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又涉及社会科学领域。

1.2 动物保护的对象
根据上述动物保护的概念和含义,动物保护的对象包括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两大类。

以保种为目的的动物保护,其保护对象包括濒危的野生动物、种群大幅度下降的家畜家禽地方品种等。

这些动物受保护的程度有所不同,野生动物受保护的程度远大于家养动物;而各种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之间也有保护级别的差异(见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以动物康乐为目的的动物保护,其保护对象包括那些受人们
日常拴制的动物,如家畜、家庭动物、实验动物、关养的野生动物及其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动物。

有关的保护对象将在本书各有关章节中讲述。

1.3 人类对动物益与害的认识
从生态学观点看,作为物种,所有的动物都有生存的价值,都应受到人类的尊重和保护。

但是人类在保护动物时,一般只考虑保护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动物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要准确地下定义有时并非
易事。

1956年,麻雀在中国与老鼠、苍蝇、蚊子一起,被定为必须悄灭的"四害"。

当时,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消灭麻雀运动,仅甘肃省就出动百万青少年,7天消灭麻雀23.4万只。

北京在1958年4月19日重21日,捕杀麻雀40. 1万只,上海市在3天之内灭雀50.5万只。

1958年11月上旬全国各地不完全统计,共捕杀麻雀19.6亿只。

这一灭顶之灾,使北京一望无际的天空中见不到一只麻雀。

实际上,麻雀在饲雏期是吃虫的"也有有益的一面。

在麻雀覆灭的1959年春夏,上海等城市的人行道树木害虫大为猖獗,树叶被虫啃光。

1959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为此成立了"麻雀研究工作协调小组",1960年4月,终于停止了对麻雀的围剿。

同样的事不仅仅发生在中国。

据《自然界的奥妙》一书记载,1744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讨厌麻雀偷吃樱挑,下令消灭麻雀,悬赏杀雀一只给奖金16芬尼。

于是人们群起灭雀,麻雀很快绝迹。

没于天敌,
果树害虫猖獗,吃光了树叶, 樱桃树不再结果。

于是,国王不得不收回成命,被迫从外国运来麻雀,重新落户。

麻雀的是是非非说明,动物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是相对的,自然界并没有绝对有害的动物。

鼠类是公认的"害兽"它传染疾病,毁坏草场,破坏堤坝,骚扰人类的居所。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充分表现了人们对鼠类的憎恶之情。

但是,培育的鼠类如小白鼠却是重要的实验动物,在医学、药学、兽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小白鼠的特殊品系如巴比西小鼠,裸鼠更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前者用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后者作为免疫缺陷动
物用于感染、药物筛选及器官移植等试验,被研究人员高度重视。

老鼠的嗅觉十分灵敏,据说比犬的嗅觉强至少10倍,有人甚至设想训练"警鼠"来取代警犬。

苍蝇因为传播疾病被人类视为公害,其实苍蝇是蝇类的通称,果
蝇是其中的一种,它繁殖力强,周期短,因此成为遗传学家摩尔根(T.
H. Morgan 1866-1945)研究遗传变异的重要实验材料,闻名于世。

近年来,人们利用苍蝇繁殖力强的特点,培育人工蝇姐,以其作为养殖动物的蛋白质饲料。

科学家还培育出转基因苍蝇,表达所需基因的编码产物,而后收获蝇蛆。

一种抗生素杆菌肽就是这种转基因苍蝇的目的产物。

另一方面,即使是有益动物,如果繁殖过度,也会成灾,损害人类的利益。

家兔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家兔, 1859年,英国人将家兔引入,那里自然条件适宜,又缺少天敌,家兔得以大量繁殖,
并且摆脱人类的控制,成为野家兔(wild rabbit)。

野家兔愈来愈多,
破坏草场及生态,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成为主要的"害兽"。

当地人想方设法消灭而不能奏效。

1950年,澳大利亚政府采纳某些科学家的建议,从南美引进粘液瘤病毒(myxoma virus),用以感
染野家兔,使之发生致死性传染病,牧场主纷纷投身这场灭兔的"接种病毒行动"。

开始时效果很好,兔子大批发病死亡,但是经过一般时间以后,兔群产生了免疫力,发病死亡的兔逐年减少,粘液瘤病毒的某些毒株在7年内对当地野家兔的致死率由90%下降到25%。

这场用病毒灭兔的运动最终虽然减少了澳大利亚野家兔的数量,但仍然比牧场主及环保主义者所希望的数量多得多。

大瓶螺俗名福寿螺,是动物由有益变有害的另一例子。

20世纪 80年代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从南美引进,因螺肉鲜美且产量高,人们普遍
饲养,获利可观。

福寿螺繁殖力极强。

时隔数年,大量繁殖的福寿螺越出人们设置的藩篱,潜人农田菜地,吞噬农作物,造成灾害,挥之不去,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野生动物如果数量过多也会令人伤脑筋。

欧洲许多城市都有大量自由生活的鸽子,在人们的保护下,数量越来越多,鸽粪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市容卫生,而且损害古建筑及文化遗址以致人们对其不得不采取绝育的办法,来减少鸽子的数量;野鸭也有同样的问题。

德国波恩市郊野鸭太多,鸭粪污染了供波恩市饮用水的水库,使市政府和居民大伤脑筋。

坦桑尼亚国家公园生活的非洲象繁殖量过多,象群所过之处,农田、森林遭殃,政府最终允许适度捕猎,才使情况有所好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