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人教版初三)2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人教版初三)2〔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关心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要紧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1明白机械运动的概念;2明白参照物的概念,明白判定物体的运动情形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明白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4、明白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明白得物体的浮沉条件5、明白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把握分析咨询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明白得.4、二力平稳及其条件的应用.5、正确明白得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稳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课前预备〕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明白得或需要讨论的咨询题〔教学过程〕教学时期与时刻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要点内容一、运动的描述二、运动的快慢三、长度、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刻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如何使用刻度尺?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即我们心中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如另一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改变,那么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假如另一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不改变,那么另一个物体是静止的。
〕公式:V=S/t 1m/s= 3.6km/hV——速度——米每秒〔m/s〕 s——路程——米〔m〕t——时刻——秒〔S〕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时刻及其测量.四。
力的概念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
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咨询的地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能举例讲明吗?我们讲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明白得的呢?那确实是讲,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教案(5课时)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新课教学1.什么是机械运动?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九年级物理 第12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1 / 1 图1 第12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例1.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判断 ( )A .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B .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C .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D .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例2.国庆60周年阅兵时,一架加油机和两架受油机组成的编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模拟空中加油。
我们说加油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广场上的受检官兵B .天安门城楼C .受油机D .蓝天上的白云例3.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方向运动其路程S 跟时间t 的关系图像如图1所示。
仔细观察图像,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写出一条即可)例4.下列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 .人的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B .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C .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D .黑板的长度约为1m例5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它是 A .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B .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C .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D .用力把铅球推出例6,的东亚足球四强赛中,中国队与韩国队的比赛进行到第62分钟时,中国男足队员邓卓翔连过三人杀入禁区,一脚冷静的弧线球绕过门将,直入球门后角,3:0锁定胜局。
足球离开脚面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使足球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施力物体是 ( )A. 邓卓翔和地球B.足球和空气C. 守门员和地球D. 地球和空气例7小雨同学通过绳子拉着一石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假设它受到的力全都消失,则该石块将A .做匀速直线运动B .继续做匀速圆周运动C .落到地面上D .立即停止运动例8.以下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 .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所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B .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放在地面上的两个材料不同的物体,则难以推动的物体惯性大C .匀速行驶中的客车突然刹车,乘客向前倾,这是由于惯性所引起的D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例9 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选手王濛一人获得三枚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如图9.下列论述错误的是A .王濛到达终点线后,还继续向前滑行是由于惯性的原因B .用力蹬冰面加速,原理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 .王濛在领奖台上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 .王濛在领奖台上受到的支持力和对领奖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例10李明同学在学习运动和力的知识后有以下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 .投球时,手的推力使篮球在空中继续飞行B .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C .用力推小车,小车没动,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D .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慢慢停下来图9。
九年级物理 第12章 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12章运动和力教案一、【自主学习】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符号为___。
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正确使用时首先应观察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
在读数时,视线要,估读时只允许估读到____________。
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2.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符号。
时间的测量工具是。
3.测量时,值和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只能______,不能______,减小误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
4.特殊测量方法:(1) __________;(2) __________;(3) __________;5.在物理学里,我们把叫机械运动。
6.物理学中,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国际单位是__ 。
7. 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_________,表示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_________。
8.在描述物体运动时,叫参照物。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___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____。
9.物体间保持相对静止的条件是:(1);(2)。
10.力的概念:(1)力是作用。
力不能离开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物体之间存在力的作用(一定/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
11.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统称为。
力的作用一定是,有施力物的同时,必定有。
当两个物体间存在力的作用时,两物体直接接触(一定/不一定)。
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是、、。
1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 和。
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和来描述的。
13.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结果人离墙而去,这说明_______与_______间发生了力的作用,若以同学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是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课详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详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知识梳理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平均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概念万有引力牛顿第一定律条件力结论力的平衡二力平衡条件工具长度长度时间测量:方法时间:工具误差二、基本概念填空复习。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如果处于_________或__________状态,则这几个力称为平衡力.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_________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点在___________物体上、大小_______、方向___________,且在___________直线上。
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的相同点是:都满足_______相等,______相反,作用在________直线上,但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而一对相互作用的力是作用在_________物体上的。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________作用时,总保持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__状态.5、力与运动的关系是:a)力是__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状态.c)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___________.6、现实世界中_________(有/没有)真正不受力的物体,如果它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那一定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且它们相互__________.例题分析1.静风条件下,一跳伞运动员从高空a点跳伞,他在整个降落过程中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一是___________力,一是____________力.试分析他在整个降落过程中各个阶段这两个力的相对大小及运动状态.(假定跳伞高度足够高)2.下图A、B、C、D分别是用照相机拍摄(每0.1S拍摄一次)的小球在四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3.在高速公路上限速限载的标志,还有提醒司机”保持车距”的 警示牌 ,如图所示.(1)请你说明为什么要保持车距?它应用了什么物理知识?(2) 请你再举一个利用这一物理知识的实例.4.如图所示,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三次实验让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让小车在平面上开始具有_________;实验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的速度________,由此推理出的结论是如果外力不受到外力作用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图所示,一物体在外力F 作用下,以5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突然将力F 撤去,则物体( )A. 立即停止B. 继续向右运动,但速度逐渐减小直至停止C. 继续以5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D. 先向右运动,然后向左运动6.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E. 只要有外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一定运动F. 如果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G. 没有力作用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7.小球A 静止放在光滑车厢底板上(设车厢底板足够长).如图所示,当车厢受到水平向右的力F 作用时,车厢由静止开始在水平地面上做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则此运动过程中,小球对地面的运动情况是( )A. 做与车厢同方向, 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B. 做与车厢反方向, 速度越来越大的直线运动C. 做匀速直线运动D. 处于静止状态8. 一本物理书放在课桌上,静止时,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 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B. 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C. 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 书手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反馈练习1.正在运动的小车,速度逐渐减小,在未停之前,假如它所受的一切外力都同时消失,那么小车的运动情况是( )A. 立即停下来B.速度继续减小,最后停止.C. 做匀速直线运动D.速度大小可能保持FF不变,方向可能改变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是( )A.射出枪膛的子弹,仍然能在空中飞行B.行驶中的汽车紧急刹车以后,还会向前滑行一段路程C.树上熟透的苹果,沿竖直方向落下D.从行驶中的汽车上跳下来的人,容易摔倒3.歼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 )A.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B. 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C. 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D. 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4.猴子能够轻松地倒挂在树枝上,当其倒挂在树枝上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B.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猴子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C.猴子对树枝的作用力和树枝对猴子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D.猴子很轻,其重力不需要平衡就能静止在空中。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人教九年级)
物理公开课教案课题:chap12 运动与力(复习课教案)设计理念: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组块去提出和解决新的物理问题能力的重要性,而不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组块的记忆和“题海战术”中熟练已有的知识,把知识学死。
复习过程也不是使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和重现已有的知识组块,而是引导其积极地重组已有的知识组块形成新知识组块的过程。
本节复习课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和教学。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组块去提出和解决新的物理问题能力2、培养交流、合作精神,提高物理思维能力重难点:1、培养学生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组块去提出和解决新的物理问题能力2、培养交流、合作精神,提高物理思维能力3、重组已有的知识组块形成新知识组块能力的形成是难点教法:提问法归纳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课时安排:第1课时一、课前热身(测量)如图所示,用两根刻度尺A、B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B尺的读数是______cm,A尺的读数是_____mm,造成测量值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题:如图,用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请指出哪些地方不正确?二、例题解析例1(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等科学家曾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观察、比较小车沿不同平面的运动情况。
①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平面时具有相同的____。
②在分析现象时,一般人常注意的是:小车在毛巾上运动时所受的____大,所以运动距离。
而科学家们却注意到:小车在较平滑的木板上运动的距离,并由此推想,运动着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物体将________________.著名的_________定律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总结和推理得到。
例2按要求作图(1)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拉小车的力;(2)沿倾斜角为30°的斜面向上拉小车的力。
例3 (惯性、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机械运动、参照物、力的合成、平衡条件) 氢气球用绳子系着一个重物,共同以10 m/s 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当到达某一个高度时 ,绳子突然断开,这个重物将( )A.继续上升一段,然后下落B.立即下落C.以原来速度一直上升D.以上说法都不对 拓展:绳子突然断开后1、以不同的参照物对重物和氢气球运动情况进行描述2、受力分析与运动状态分析变题:如图,求地面对A 的支持力,物重G A =10N ,竖直向上拉力F=2N例4(力与运动的关系)水平面上有一物体(如图甲),对其施加水平推力F 作用,力的大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F-t 图,物体运动的情况如v-t 图。
【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2章 运动和力基础复习教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2章运动和力基础复习教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复习目标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4.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习感想复习重点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物理的学习贵在坚持,坚持下去你就会成功!【自主学习】1、叫机械运动。
运动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参照物。
2、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____内通过的____。
公式表示:____,速度的主单位是__。
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时间的主单位是___。
换算关系是:1km=m、1dm=__m、1cm=m、1mm=m、1μm=m、1nm=m。
4、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5、力的三要素是:、、。
6、力的单位是,简称为,字母表示。
7、力的示意图:用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8、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________________状态。
又叫惯性定律。
9、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10、物体受到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相互______。
11、二力平衡的条件:①前提: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②、③、④。
12、物体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将保持状态。
【合作交流】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m/s,其物理意义为。
复习教案: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人教版九年级)
复习教案: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人教版九年级)【中考透视】一直以来,关于运动和力这一章的考点较多,但本章内容与其他章节的综合性不强,所以题目难度不太大.本章主要学习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定义及公式的运用,用刻度尺测长度,用示意图描述力,二力平衡条件,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主要考点:一是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如对机械运动的判断对参照物的选择、平衡力、惯性的正确理解.二是考查应用技能,如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辨别,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使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三是考查作图与探究实验的能力,如力的示意图.题型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为主,试题难度以中等为主.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本章内容约占总分的7%左右.【名师解读】一、知识性专题专题1 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的描述1.参照物的选择例1 小明乘船去广州,睡至半夜醒来,他能判断自己乘的船是停着还是航行着的参照物是 ( )A.他乘的船 B.河上的其他船只C.河水 D.航标灯塔分析船的停和航行是指相对于岸而言的.在海面上看不到岸,那么只能选取与岸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故正确答案为D.【解题策略】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被探究的物体本身.判断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抓住“位置改变”这一特点进行分析,如果被探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改变了,所探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果被探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不发生变化,所探究的物体是静止的.例2 一个美丽的氢气球吊着重物在空中缓缓上升,如图12-97所示,在上升过程中,若以气球为参照物,重物是的(填“静止”或“运动”).分析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重物与气球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答案:静止2.巧选参照物用于速度计算例3 在一列以18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火车上,某乘客以2 m/s的速度在车厢内行走(车厢长20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乘客用l s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B.乘客用11 s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C.乘客用10 s的时间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D.乘客用1.25 s的时间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分析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我们首先想到的参照物是地面.本题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和乘客都在运动,问题很复杂,如果我们选取匀速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问题就会简单许多,只剩下一个相对于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乘客,无论乘客从车头走到车尾,还是从车尾走到车头,相对车厢走的路程都为车厢长20 m,相对于车的速度为2m/s,由v==10s,则乘客无论从车头走到车尾还是从车尾走到车头所需时间均相等.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策略】恰当地选择参照物,可使某些关于速度计算的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专题2 用公式v=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例4 一列火车以20 m/s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长1.54 km的隧道需要1 min30 s,则这列火车的全长为多少米?分析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指从火车车头进入隧道开始计时,到火车车尾穿出隧道计时结束,因此火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仅是隧道长,还要加上火车全长.解:设火车全长为l车,则火车通过的路程s=l车+l隧,火车速度v=20 m/s,火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1min 30s=90s,由v=得s=vt=20m/s×90s=1800 m,则l车=s-l隧=1800 m-1540 m=260 m,所以火车全长为260 m.【解题策略】在解题时应正确分析物理过程、情景,不能盲目地利用公式,在计算过桥问题时,路程应为车长加桥长.例5 李明的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了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成以1.5 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1=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2=全程所用的时间t=t1+t2=300 s+200 s=500 s,全程的平均速度v= = =1.2m/s【解题策略】求平均速度的要点:(1)可用公式,v= 求解.(2)此公式用于求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时,s表示整段路程,t表示通过s这段路程所需时间,v表示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专题3 用刻彦尺测量长度过程中的读数与记录问题例6 下列各物体的长度接近26cm的是 ( )A.教室黑板长 B.双人课桌长C.物理课本长 D.铅笔芯直径分析对上述熟悉的物体进行估测:教室黑板长3 m多,双人课桌长1.5 m左右,物理课本长26 cm左右,铅笔芯直径2 mm左右,由此可以看出A,B,D答案中的物体长与26 cm 相差较远.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策略】对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时,关键是掌握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例7 如图12-98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 .分析首先观察,左端没有对准零刻度线,再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即最小刻度)为l mm,左侧刻度是12.00 cm,右侧刻度是14.85 cm,因而待测物体A的长度为14.85 cm- 12.00 cm=2.85 cm.答案:2.85 cm【解题策略】刻度尺的读数:要看是否从零刻度线量起,如不是,应用右侧刻度值减去左侧刻度值为物体长度,还要观察分度值,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专题4 力例8 在下列几种现象中,不需要对物体施加力的是 ( )A.物体从静止变运动 B.物体从运动变静止C.物体做圆周运动 D.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因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情况:只是速度大小在变化(而运动方向不变);只是运动方向在变化(而速度的大小不变);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都在变化.圆周运动时,运动方向在时刻改变,物体从静止变运动和从运动变静止都是速度大小在变化,那么A,B,C三种情况物体必定受到力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解题策略】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在两方面:(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9 正在运动的小车,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突然消失,那么小车将 ( )A.立即停止运动 B.速度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C.做匀速直线运动 D.改变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分析一些同学会误认为,平时推车,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或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所以选A或B,这是错误的,因为一切力都消失,包括原来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也消失了,实际上指的是小车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由于小车原来是运动的,所以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策略】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而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定律的具体应用为:对于原来运动的物体,无论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当所有的力全部消失时,它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例10 我国公安部规定:小汽车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 )A.倒车 B.车速太慢C.突然启动 D.紧急刹车分析无论车速太快、大慢还是倒车时,人总和车的速度相同,不会造成危害,而车突然启动时,人由于惯性会向后仰,有靠背支撑,不会有危险,只有紧急刹车时,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容易撞到车前面的方向盘或车窗而造成伤害,系上安全带,能起到缓冲作用,可减轻对人的伤害.故正确答案为D.例11 起重机将一重物匀速吊起,重物的重力为l05N,则起重机的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为 ( )A.大于105N B.小于105NC.等于105N D.无法确定分析重物在被吊起的过程中,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即重力和钢丝绳对它的拉力,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重物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这两个力大小相等,由于重力是105N,则拉力也是105N.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策略】明确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知道这两个力中的任何一个力,就可知道另外那一个力的情况.例12 如图12-99所示,一条自重不计的细绳,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面列举的两个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天花板对绳的拉力和绳对天花板的拉力B.球对绳的拉力和绳对球的拉力C.绳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D.球对绳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分析 A中的两个力是天花板与绳之间的相互作用力;B中的两个力是绳与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D中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并且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只有C中的两个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一对平衡力.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策略】平衡的两个力与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有许多相同之处,很容易将它们混淆.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而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二、规律方法专题专题5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专题解读】有些长度不能直接测量,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才能测量出结果.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1)累积法(重叠法,测多知少)由于测量工具的精确度有限,直接对微小量进行测量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为减小误差,把一定个数的相同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将结果除以个数,得出被测微小量的值.例如:要知道一张纸的厚度,用尺测出100张这样纸的总厚度,除以100,就可知一张纸的厚度;把细铜丝密线在圆棒上,来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也属于这一类方法.(2)利用工具平移法在测量长度时,有些长度不是明显地露在外面,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可以借助辅助工具配合找出其长度并测量.这种方法是长度测量中最常见的一种特殊方法,一般用三角板配合刻度尺进行测量,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化暗为明,从而解决问题.例如:测量硬币的直径,如图12-100所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测量锥体的高等等.(3)替代法用可以直接测量的长度来代替不能直接测量的长度,或通过一定的算法算出不便于直接测量的长度.例如测游泳池水深,可以用一根直杆竖直插入水底,在水面处的杆上做一个标记,然后用刻度尺测出杆的下端点到标记处的长度即为深度.又如:“化曲为直法”测地图上北京到广州铁路线的长,可用一根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与地图上北京至广州的铁路线重合,并在棉线上标出北京和广州的位置,然后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两个标记点间的距离即可. (4)取样法适用于不便对研究对象整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情况.方法是:先测出“样品”的长度,再根据比例将整体量算出来.例:测量一卷粗细均匀的铁丝长度,可先取一小段铁丝,测出它的长度l0和质量m0,然后称出整卷铁丝的质量m总,则可算出整卷铁丝的长度为l总= .例13 欲测量一只圆形空碗的碗口边缘的周长,你能设计几种测量方案?分析测量碗口边缘的周长,可以用替代法中的化曲为直法和滚轮法,也可以利用工具平移法,先测出直径再计算出周长.答案:滚轮法: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在碗的边缘某点作一记号,从这一点起沿直线的一端滚动一周,记下滚到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直线上起点到滚到的终点位置的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化曲为直法:取一条弹性不大的细软棉线绕过碗口一周,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棉线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利用工具平移法:把碗口倒扣在桌面上,采用如图12-101所示的方法测出碗口的直径,再利用公式C=πd计算出碗口的周长.专题6 控制变量法【专题解读】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本章中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否与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呢?为了能够比较速度的大小,我们可以控制路程相等,则时间越长,速度越小;或者我们控制时间相等,则路程越大,速度越大.例14 如图12-102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的情景,“裁判员”羚羊是怎样判断乌龟和兔子的运动快慢的?“观众”是如何判断谁的运动快慢的?分析由v=可知,t一定时,v与s成正比,即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长的速度大,而s一定时,v与t成反比,即运动路程一定时,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大.答案:“裁判员”是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少的运动快”的方法来比较快慢的.“观众”在观看比赛过程中,是通过“相同时间,所跑路程长的运动速度大”的方法来比较快慢的.专题7 分析说理法【专题解读】分析说理法即用物理知识、原理、规律对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事例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如利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用到这种方法.例15 烧锅炉的工人师傅在用铲子添煤时,总是把带着煤的铲子送到炉膛口,铲子停下来,煤却能沿着原来的方向进入炉膛,这是为什么?分析利用惯性及力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答案:用铲子送煤时,原来煤和铲子一起运动,当铲子受力停在炉前时,铲子上的煤由于具有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就顺着铲子和煤原来的运动方向继续运动而进入炉内.【解题策略】生活中有许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在解释这些现象时应抓住以下三个要点:(1)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2)确定运动过程中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到外力后改变了运动状态;(3)确定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专题8 理想实验法【专题解读】理想实验法,或叫推理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理想实验能深刻地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本章的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得出的,还有前面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也是应用理想实验法得出的.例16 (实验探究题)如图12-103所示是伽利略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实验设想的步骤有: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该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④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1)请将上述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只填写序号).(2)在上述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面关于这些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分析伽利略的这个斜面理想实验是让小球由静止从一个斜面滚下,小球会滚上另一个斜面,而且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释放时的同等高度,逐渐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但小球每次都能达到原来的高度,若斜面变成水平面,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②④①③.在这些步骤中,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答案:(1)②④①③ (2)B专题9 极限法【专题解读】有些问题用常规解法会非常复杂,而用极限法求解就会使问题变得容易.例17 一艘轮船从甲地顺水到达乙地后,再逆水返回甲地,所需时间为t1,若轮船动力不变,则它在静水中同样往返一次所需时间为t2,则t2与tl的关系是( )A.t1>t2 B. t1=t2 C.t1<t2 D.不能确定分析若水流速度v0>船在静水中的航速v,则船无法逆水行驶,t1变得无限长,即t1>t2.故正确答案为A.专题10 图像法【专题解读】本章中涉及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例18 如图12-104所示,甲图为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路程—时间图像,请在乙图中画出该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分析本题考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由图甲可知,物体的速度等于每一点对应的路程(纵坐标)与对应的时间(横坐标)的比值.如当t=3 s时,s=6m,则v==2m/s,在速度一时间图像上应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答案:如图12-105所示.【解题策略】匀速直线运动在s-t图像中为一条过原点的正比例函数图像,在v-t图像中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沙场点兵】一、选择题1.地球同步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某一位置,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步卫星定点于赤道上空,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的B.同步卫星定点于赤道上空,是以地球作为参照物的C.如果在同步卫星上观看地球,则地球在转动D.如果在同步卫星上观看太阳,则太阳是静止的2.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 )A.离弦之箭 B.风驰电掣 C.一日千里 D.姗姗来迟3.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在龟兔赛跑的全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乌龟的速度始终大于兔子的速度B.兔子的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C.乌龟的平均速度小于兔子的平均速度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4.图像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如图12-106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哪一段( ) 图12-106A.AB段和EF段 B.AB段和DE段C.BC段和EF段 D.BC段和DE段5.如图12-107所示表示四个力作用下体现的不同作用效果,其中有一幅图与另外三幅不同,你能说说是哪一幅图吗 ( )6.煎鸡蛋时,将鸡蛋往灶台一碰,则鸡蛋很容易打破,而灶台却没有破,是因为( )A.灶台作用鸡蛋的力比鸡蛋作用灶台的力要大B.鸡蛋和灶台受到的力一样大,而鸡蛋壳易碎C.鸡蛋的质量比灶台的质量要小D.灶台没有受到力的作用7.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应该前轮先着地 B.应该后轮先着地C.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 D.哪个车轮先着地与翻车无关8.今年我省的雪灾特别严重,在与雪灾的抗击中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列举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因惯性而造成损害的是 ( )A.禁止载重车辆上路 B.及时给电线除冰C.将水表包起来 D.在汽车水箱内加防冻液二、填空题9.“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高”是指船升高了,这一运动是以为参照物,以为参照物时,船是静止的.10.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不仅使小树发生了,还使落叶的发生了改变.11.如图12-108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甲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乙主要是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12.如图12-109所示,两只小船静止在湖面上,小明坐在小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两船都运动起来.此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是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13.如图12-110所示,在光滑桌面上铺有薄桌布,桌布上放置盛有水的两个杯子.当猛地将桌布从桌面沿水平方向拉走时,桌布上的杯子随之运动(填“会”或“不会”),这表明杯子.14.在2009年中考体育测试中,小雨同学“50 m跑”的成绩是8 s,则他跑50 m的平均速度是 m/s,由于,他到达终点后无法立即停下来.15.小利同学在超市购物时,用5 N的水平力推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小车受到的阻力是 N,突然,小利发现前面有一小孩,她马上用10 N的水平力向后拉小车,使小车减速,在减速运动的过程中,小车受的合力为 N.16.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参赛者甲乙丙成绩/s 14.3 13.8 13.7根据表中成绩可知,跑得最快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方法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所用的时间.17.甲、乙两人在一次赛跑中,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12-111所示,则由图知道:(1)这是一次 m的赛跑.(2)甲、乙两人中先到终点的是.(3)乙在这次赛跑中的速度为 m/s.18.如图12-112所示的漫画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这位汽车驾驶员在开车时使用安全带的情况.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20.如图12-114所示,小朋友用力推车,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可是车却一动不动.请在乙图中画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图.21.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如图12-115所示,用同一小车从同样的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接着在材料不同的平面上继续运动,分别停止在图中所示的位置.(1)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材料不同的平面上开始运动时有相同的.(2)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相等,是因为小车受到阻力不同,越光滑的表面,受阻力越 (填“大”或“小”),走得越 (填“远”或“近”),车的运动越接近运动.(3)从这个实验可推出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力,它将.四、计算题23.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12-117甲、乙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 km/h,计算出此隧道长度.24.某地区道路如图12-118所示,歹徒在A处作案后沿AB以5m/s速度逃跑,到达B时停留1 s,接着沿BC以6m/s速度逃命.在歹徒经过AB中点时被见义勇为的小明同学发现并立即从A出发,沿AC拦截歹徒,结果警方和他恰好在C处将歹徒抓获.歹徒从被发现至在C处被捕共历时多长时间?小明追捕歹徒的速度为多少?参考答案1.B 2.C 3.D 4.A 5.D 6.B 7.B 8.A 9.河岸水面10.形变运动状态 11.形变运动状态12.相互运动状态13.不会具有惯性14.6.25 惯性15.5 15 16.丙路程17.(1)100 (2)甲 (3)8 18.在刹车时,驾驶员下半身随坐椅紧急制动,而上半身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19.2.00 cm l mm 20.如图12-119所示.21.(1)速度 (2)小远匀速直线 (3)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22.不正确.没有考虑木块与桌面间的摩擦力(或没有将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等).23.解:图甲时间为t1=1点20分,图乙时间为t2=1点25分,汽车通过隧道的时间为t=t2-t1=5min= h,隧道长为s=vt=30km/h× h=2.5km.24.解:t1= =4s,t2=1s,t3= = =5s,t总=t1+t2+t3=10s,sAC=50m,v小明= =5m/s.。
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1)当货箱以1m/s的速度匀速上升的时候,画出货物受到的重力G和支持力F1的示意图。
(2)当物体以0.5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货箱对货物的支持力为F2,当物体以2m/s 的速度匀速下降时,货箱对货物的支持力为F3,则F1___F2___F3。
(3)当一块小土块从货物中掉落到货箱外面时(不计空气摩擦力),地面上的人看空中土块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4)小土块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速度是如何变化的?请分析原因(5)当一块小土块从匀速上升货物中掉落到货箱外面时,空气阻力不可忽略不计,且空气阻力始终小于土块的重力,那么地面上的人看土块在空中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大小是怎样变化的?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例二、如图所示,握在手中的瓶子没有滑落。
(1)判断此时瓶子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2)当握住瓶子竖直向上匀速运动时,判断瓶子受到摩擦力方向。
(3)当握住瓶子竖直向下匀速运动时,判断瓶子受到摩擦力方向。
(4)若增加手上的压力,判断此时瓶子受到摩擦力大小变化。
(5)若松手使瓶子在手中匀速下落时,判断此时瓶子受到摩擦力大小变化。
(6)若把瓶子中的水倒出去一半时,判断此时瓶子受到摩擦力大小变化。
追问学生土块在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速度大小的变化及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受到的非平衡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方法。
由于物体会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所以帮助学生们建立合力的概念,并探讨出合力的求法。
完善物体受到的非平衡力与运动的关系。
(5)给学生2min的时间小组讨论,自行解决本题。
但是教师提前点拨解题重点是受力分析。
总结:刚才是利用已知物体受到非平衡力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再次回归黑板上知识框图。
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利用运动状态和受力之间关系解题。
总结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都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
课堂总结:1、学会利用运动和力的关系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1、长度测量中,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应注意六个字:选(量程、分度值)、放(刻度尺贴近被测长度)、看(视线与尺面垂直)、读(用分度值作单位估计到下一位)、记(数字、单位)、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求平均值时所保留的位数应与测量值的位数一致)。
使用停表测量时间,读数时,应先读分针的读数才读秒针的读数。
2、对于微小长度或极短而具有周期性的时间的测量常用“累积法”进行。
如测一本书的厚度,可以计算出一张纸的厚度。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而得到,这种方法叫“理想实验法”。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原理是:让同一辆小车每次以相同的初速度分别在不同阻力的物体(毛巾、木板、玻璃)表面上运动,比较小车在不同物体表面上滑动距离的长短。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控制变量法”。
要保证小车每次初速度相等,小车每次都必须自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从静止开始滑下。
实验的结论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长,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到: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典型例题点评】例一: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与时间图象。
你从该图象中可获得哪些信息(只写3条)?⑴、⑵、⑶、分析与解:从小车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可以知道:小车在0~7秒的时间内,经历了三段不同的运动状态,0~2秒为匀速运动(因为S与t是一次函数的关系,)2~5秒为静止状态,5~7秒也是匀速运动。
从这一图象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⑴小车前2s内的速度为1m/s;⑵2s、3s、4s、或5s时刻小车距离出发点2m;⑶小车后2s内的速度为2m/s;⑷小车在0~7s做变速直线运动;⑸小车在7s内通过的路程是6 m;⑹小车在第2s到5s内处于静止状态。
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停止运动3s;(8)小车后2s内的速度大于前2s内的速度;⑼小车在7s内的平均速度为0.87m/s;小车后2s内的速度是前2s内的速度的2倍(小车前2s内的速度是后2s内的速度的一半)。
九年级第1学期物理教案-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法二: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
t1 km/15 km/h=0.25 h.
教
学
反
思
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课题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
第10周第1课时(总第24课时)
教
材
分
析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
4.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例7: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了一条96 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 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 m的安全地区?
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多种方法求解.导火索的燃烧和点火者的跑动具有等时性.此题有多种解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同学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3: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 V=s/t速度的单位是:m/s; km/h 1 m/s =3.6km/h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单位:s min h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长度单位:m km dm cm mm um nm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厚的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在被测物体上.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四、力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的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可以产生力的作用;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1 / 2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示意图,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五、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人教版《第12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实用教案.docx
人教版《第12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实用教案第一李运劭的描述*•、运幼鰭世界字宙屮一切扬俸都在运幼。
二、机械运动在扬理禽里,我们把扬俸俊置鰭变化叫做机械运钿。
2、泰蜃扬彼盪作栋帝鰭扬俸人们把它叫做秦超物。
薛鰭秦翁扬眾同,描述同一扬俸鰭运钿时,箱卷也耒一畔。
扬俸鰭运幼和初止是相対鰭。
必同祥恢慢、向同一方向谕进的扬俸以它们屮伍何一个务豢鉉扬,则另一个相対初止。
秦超扬鰭取;⑦秦超扬鰭盪取是仪噫鰭。
②11薛摄合适鰭扬俸作秦超扬,帘利用问龜的解决。
一徵选蒔地面,或瘩相对于地面初止"的扬俸作秦超扬。
③眾滋将罚究対彖凉身11作秦超扬。
二运动的快慢一・速衣7、比轶扬俸快慢的鬲种方法。
在相同时间內,扬俸运幼跆程衣鰭比轶快'扬俸运幼跆程相同时,运幼时间题鰭叱軼快。
2、速茨在扬理禽屮,用速决这个扬理蚤彖斥物体运钿快慢。
速决菁于运幼扬俸在車侵时间內通过的略程,可用公式v二必表斥。
o ---- 跆程 ----- 来(妣)t ...... 时间....... 秽⑷“----- 速决-------- 来每秒6«/o或皿* d 9在国称草俊制屮,速度的单侵足来每秒,在衣通运输屮迷纟用韦来每小时做单佞,将号是滋%或•伫O仏lo=M6滋仏[滋I厶=1]M 6妣I o=O. 2Xm]o二、"频內怨影" .......... 斫究汤俸运刼的方法2、力速卫钱运动和箋速运働7•扬俸沿堵直钱快慢耒变的运幼叫钉速吏钱运幼。
扬俸做句速直钱运幼时其速庚凌祓是一个定值,与跆程的丈小和时间的衣题无关2.扬俸运幼快慢足变化的运刼叫做变速运幼。
变速运钿可用“二必粗路地求出物体通过这一段略程的年物速;<。
三衣决、时间及其测蜃一、国餘車侵制"单倍,侧蚤某个扬俸蚤时用未进行比按的标帝蚤叫做单倍。
2(0陈单侵制;国陈针董爼袒制良的一套国陈优一的单侵,叫做国陆单儘制(S刃。
二、衣走的測娄衣决的测董是物理禽里撮屋碎的测董之一7.枚度的单侵2衣决鲂侧費工具M用剩决尺侧衣决鰭方体(〃讽镁刻凌尺⑵正确使用訓决尺测衣决注做到;制庚尺要敘正,要縈嘯彼側物体;篌褻时視钱要鸟尺面垂直;要怙篠到今凌值的下一儘赦;多浪测蚤取年射值。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人教新课标)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4、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
- 2 -
- 4 -
- 6 -
- 8 -。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初三)物理《第12章 运动和力》单元复习实用教案
人教版《第12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实用教案第一节运动的描述一、运动的世界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二、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参照物的选取:①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选择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有利用问题的解决。
一般选择地面,或者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③不能将研究对象本身选作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一、速度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路程长的比较快;物体运动路程相同时,运动时间短的比较快。
2、速度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s----路程-----米(m)t------时间------秒(s)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二、“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1.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2. 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粗略地求出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一、国际单位制1.单位:测量某个物体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2.国际单位制:国际计量组织制定的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SI)。
二、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里最基本的测量之一1.长度的单位2.长度的测量工具3.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1)认识刻度尺(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使用方法:“看”:量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课型
复习课
共享备课(以学生活动为主)
个性备课
教学
目标
1、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4、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速度公式的应用,三种常见力
难点
惯性及其应用
教
学
过
程
学生看教材分组讨论完成下列基础填空
六、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纠错
记载
教学
反思
授课时间间:10年5月总第1时
课题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2
课型
复习课
共享备课(以学生活动为主)
个性备课
教学
目标
1、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4、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当堂
检测
纠错
记载
授课时间间:10年5月总第1时
课题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4
课型
复习课
共享备课(以学生活动为主)
个性备课
教学
目标
1、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4、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速度公式的应用,三种常见力
难点
惯性及其应用
教
学
过
程
学生看教材分组讨论完成下列基础填空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练习1、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速度公式的应用,三种常见力
难点
惯性及其应用
教
学
过
程
学生自学完成下列基础填空题,复习相关基础知识
一、时间的测量: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石英钟、电子表等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3、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学生自已写出来。
当堂
检测
1、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簧测力计、握力计。
(1)、弹簧测力计:
授课时间间:10年5月总第1时
课题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1
课型
复习课
共享备课(以学生活动为主)
个性备课
教学
目标
1、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4、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七、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当堂
检测
1、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
教学
反思
授课时间间:10年5月总第1时
课题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3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速度公式的应用,三种常见力
难点
惯性及其应用
教
学
过
程
学生看教材分组讨论完成下列基础填空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注意: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当堂
检测
自已列表说明运动和物体受力的关系。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