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笔记
一)1、 1)源远流长汉字(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史书典籍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A 、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四大名著)。
B 、科学技术:在古代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四大发明)。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 、原因:自然环境 历史 经济 发展不同,各地文化有明显区别。
B 、不同区域文化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留各自特色(齐鲁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A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B 、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a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见证2)博大精深的表现中 华 文 化基 本 特 征b 、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融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c 、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 ①包容性 ,即 求同存异 和 兼收并蓄 。
“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
“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
1)中华文化在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经济振兴中发挥巨大作用。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重要标志。
3)文化兴、民族兴,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4)感知中华文化力量,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措施):2)博大精深的表现2、弘扬中 华文化必要性 一、中 华文 化1、基 本 特 征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②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③借鉴吸收其它优秀文化; ④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注意: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
注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现在文艺和科技术上。
◇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第三目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衰微原因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第二目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人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关链接:经专家认定,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旋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其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此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即草书和行书。
(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
再创辉煌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03.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及核心考点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一脉相承的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4.发展中华文化的必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沉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5.文化自信的含义及来源①含义: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②来源: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6. 如何增强文化自信①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②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7.列举中华传统美德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⑥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8. 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②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
③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
④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9. 弘扬践行中华传统美德①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二、民族精神1.核心爱国主义2.品格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3. 发扬民族精神的原因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
第三单元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一、我们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纵向)(1)古代辉煌的历程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峰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宋元明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①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从历史上看,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①中华文化近代衰微的原因:内部(根本):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外部原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②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横向)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三个方面来感悟其博大精深这一特点。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的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新人教版历史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新教材培训解读PPT
2.注重区域的横向联系
(1)体现在教材的框架结构中
一.清晰历史概念
1.清时空观
汉高祖刘邦 楚汉相争 光武帝刘秀
作业本P23--2
王莽 秦始皇嬴政
同比例尺、同方向
作业本P29--5
2、清历史事件 第一步:明确 哪些人?哪些事?
选取的原则:对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1. 如秦始皇…… 2. 如汉武帝…… 3. 如蔡伦、张骞……
第二步:讲解 那些人、那些事 例1:秦始皇一统天下及巩固统一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概述 八年级教材内容的变化及特点
(一)凸显时序线索,充实历史内容
(二)强化综合
(三)运用史料更注意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丰富教材的思想内涵
(五)充分发挥阅读卡的功能
(一)凸显时序线索,充实历史内容
例如:秦汉内容的充实 老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 从封建邦国到一统天下
3、从中外横向出发
1.多读书
2.多行走
3.多请教
1、多读书 书籍:①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 ②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版。 ③ 白寿彝等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 ④ 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 林剑鸣、赵宏:《秦汉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⑥ 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⑧白钢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版。 ⑨郭志坤:《秦始皇大传》,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⑩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归纳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的特征(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穿越历史长河,世代相传,绵延不断。
重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表现为“三性”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原因:A、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A中华文化的构成中体现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C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D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有异和兼收并蓄。
①所谓“求同有异”就是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3单元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
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东汉政权灭亡。
课节概述:秦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秦朝确立起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推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政策。
秦后的汉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成就斐然。
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1.掌握秦统一的史实和统一的措施。
2.了解秦朝灭亡和汉朝建立的概况。
3.掌握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4.了解秦汉统治者为抵御匈奴侵扰所采取的巩固边疆的措施及结果。
5.知道秦汉昌盛的文明成就。
【重点】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末农民起义;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及其影响;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秦汉文化、科技成就。
【难点】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评价;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秦汉文化兴盛原因。
2.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而推行的政策,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后,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3.大一统: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4.西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称为西域。
5.丝绸之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因此,人们称这条陆上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期末复习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期末复习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梳理六、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同化力、融合力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相对较封闭较隔绝,受外敌侵略的影响小。
●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产生了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冲击。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最具说服力。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自夏商时期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3、怎么样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①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②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A.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历史与社会八上第三单元复习
思想上:读史料思考:
史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 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1.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 君权神授
史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4、西汉对西南的经营:汉武帝征讨云南,封“滇王”。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政权统治。
西汉与匈奴和战
(1)汉初被动和亲
原因
汉初国力较弱;休养生 息,稳定边疆。
措施 结果
公主嫁给单于
பைடு நூலகம்
每年赠送大量财物
汉高祖刘邦 白登之围
虽然没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
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复习
统
一
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是
我
国
历
史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 政权分立与民族
立和发展
融合
发
展
的
趋
开放革新、经 多元文化碰撞、
势
济文化繁荣 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1、秦朝建立及疆域:建政立灭时六间国:建公立元统前 一2的2中1年央秦集王权嬴
西域都护府
长安
公元前
西汉时期全图
西汉比秦朝疆域有所扩大,增 加了西域地区。
意义: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 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进一步 促进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
济文化交流。
和秦朝疆 域比较发 生了什么 变化?有 何意义?
原因: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设置 西域都护,新疆 地区正式归中央
中华文明为什么绵延不绝?
中华文明为什么绵延不绝?(一)、何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中国古代的疆域很像一个“回”字。
长江黄河区域以内人口稠密,主要是农耕生活方式,相当于里面的小“口”;长江黄河区域以外,人烟稀少,其中西北面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
再往外,东、南靠大海,其他方向是西伯利亚或者大山脉做天然屏障,这构成了外面的大“口”。
经过历朝历代大“口”之内各民族的物理碰撞与思想交锋,伴随着物质资源的全局优化配置,同时亦是出于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需要,大“口”之内的各民族之间越来越趋于融合,居住在大“口”之内的人们,统称中华民族。
历史上所以有逐鹿中原一说,就在于中华民族的疆域有一个重心所在,这个小“口”就是重心,她不仅是财富与人口的重心,也是思想与文化的重心。
(二)华夏文化的核心李际均语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根和归属的标志。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缺乏主体价值观,就会造成国家和民族前进方向的迷失。
”而华夏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根。
华夏文化的高峰在春秋战国时期,其特点是:虽然百家争鸣,却大都符合以民为本。
提倡百家争鸣是落实以民为本的重要条件。
以民为本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和根本。
举例说明:《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儒家《孟子·尽心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法家《商君书·修权》:“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
”道家《道德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诸子百家的共性是“以民为本”,儒家尚仁义,墨家推兼爱,连法家都承认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不容否认的是,自罢黜百家之后,作为华夏文化重要特点的“百家争鸣”开始消弱。
尽管如此,历朝历代,包括新中国,zhengfu内部都有儒法两家的代表人物。
历代zhengzhi家,宣传的口号大多符合“民本主义”。
如杨么的“等贵贱,均贫富”、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孙zhongshan的“三民主义”、毛runzhi的“为人民服务”、直至“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教案全部人教版新版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
②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学会归纳“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认识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朝暴政的表现、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三、教学方法:图表教学法、以史导论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T: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S: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T:还记得秦始皇为什么把自己称呼为“始皇帝”吗?S:后代成为秦二世、秦三世直至秦万世。
T:秦的统治是否像秦始皇所想的那样世世代代往下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秦始皇统治的状况。
P:年代尺T:年代尺上,秦朝存在了多长时间?S:BC221-BC206T: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灭亡了,并没有达成他所想要的万万世世的统治。
那你们知道秦朝是因为什么灭亡的嘛?S:农民起义。
T:对的,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起义,叫做陈胜、吴广起义。
T:有人说,陈胜、吴广之所以起义,是因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才揭竿而起的。
如果没有遇到大雨,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了。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S:不同意,就算没有延误,也会有其他情况发生的。
T:对,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在于秦始皇的暴政。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52-53,找找当时秦始皇都做了哪些残忍的统治。
汉高祖汉文帝连连看,这些措施的主人是谁?让士兵复原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减轻刑罚,废除肉刑连续12年免田租,徭役改为三年一次田租定为三十税一汉景帝减轻田租,刺激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1、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受封者、受封者的权利、受封者的义务、作用。
①目的(原因):为了有效的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②受封者:亲属(王室)、功臣、先代的贵族③受封者的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掌握封国内的军政大权④受封者的义务: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定期朝见天子等⑤积极作用:确立了周王室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消极作用:诸侯王权利和土地的扩大会威胁周王,为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2、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书P70这首诗反映了西周时期,全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归周天子管辖。
3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P71 社会地位和权力是由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决定的。
等级越高,社会地位就越高,权力也越大。
西周社会和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西周社会强调社会等级,现代社会强调平等和奋斗精神。
4、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礼乐制度?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5、礼乐制度的作用(评价):答:①礼乐制度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②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述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答: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
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进行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得周王确立了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疆域,同时也密切了周王室和诸侯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周迅速发展成为幅员广阔,对周边民族影响比较大的国家。
礼乐制度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都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的工具。
第三单元 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 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秦王嬴政 秦 建立 定都:咸阳始 地位: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皇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大事,由皇帝裁决 加强 开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中央政府) 中央 创 (官僚制度)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集权大 巩固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有利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 统一 文化:使用统一文字小篆 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统 交通:修驰道、车同轨 有利于全国交通、经济文化交流 思想:采用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徭役、赋税、刑法沉重)秦 秦末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末 农民 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农 起义 后期:陈胜、吴广被人杀害后,后期起义影响最大的是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 民 结果: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起 楚汉之争(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义 建立:公元前202年,由刘邦建立与 汉高祖:接连下令: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 汉 西汉 休养生息 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 朝 政策 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口诀:兵复员,徭役免;逃亡归,田 建 还;放奴婢;租税减)立 文景之治 文帝:连续12年免除所有田税,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减 轻刑法景帝:将田租改为三十税一,进一步减轻刑法扩展:秦灭六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各个攻破;顺序是韩(B.C.230)、赵(B.C.228)、魏(B.C.225)、楚(B.C.223)、燕(B.C.222)、齐(B.C.221) 思维延伸:1、秦朝统一的意义: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二、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高二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历程Βιβλιοθήκη 文化思想影响和作用
商周
天命神权、敬天保民
深刻影响了早期中华文化产生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形成
秦
统一多民族文化发展
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隋唐
吸收外域文化
进入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
宋元
理学产生
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明清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
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旧民主主义革命
向西方学习、民主与科学
抨击封建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中华文化迈向复兴的新历程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1.《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篇1一、弘扬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历史来)(1)古代辉煌的历程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代、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明清时期,每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隋唐古代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明清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①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从历史上看,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的传载②史书典籍存传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①中华文化近代衰微的原因:就自身来讲,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阻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就外部原因来说,则是由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巨大冲击。
②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内容看)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三个方面来感悟其博大精深这一特点。
(1)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
展
班级姓名
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1、秦朝建立
时间:建立者:定都:
意义:结束了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大帝国。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中央设、、;地方实行。
(首创“”一词成为两千多年中国王朝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法律上:颁布大量律令
文化上:统一文字,将秦的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的重要纽带。
)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
统一、、。
(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交通上:大修,拆除所有路障,统一。
思想上:(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
3、秦朝的疆域:东到,西到,南到,北达一带。
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秦朝亡于暴政
秦朝的暴政(统治者的残暴,滥用民力;沉重的兵役、徭役;繁重的赋税;刑罚严酷;秦二世更加残暴),激起民众的反抗,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2、秦末农民起义
1)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蕲县大泽乡影响:
2)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率军入咸阳,灭亡。
3、楚汉之争与汉朝建立
1)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项羽、刘邦
2)汉朝建立
时间:建立者:(汉高祖)定都:长安史称: 4、西汉初年的统治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政策来恢复经济。
如:汉高祖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汉景帝将田
租定为三十税一,进一步减轻刑罚等。
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为西汉的全盛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1、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措施:
政治上:颁布“”,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建立,设立。
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盐铁官营
思想文化上:(董仲舒的建议)
大力推行(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
)
(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2、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此后,西汉开始由盛而衰,外戚乘机夺取
政权。
,西汉皇族,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
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秦朝与匈奴的关系:派大军北击匈奴,修建(西起,东到)。
2、汉与匈奴的关系:
1)汉初,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困。
采取“和亲”政策,汉室将女子作为公主,嫁给
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财物。
2)汉武帝时,派、先后三次出击匈奴。
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并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3)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王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
出了重要贡献。
3、汉与西域的关系:
1)两汉时,西域是指今天甘肃、以西,也就是现在地区和更西的地区。
2)出使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虽未能完成使命,但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的
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再次出
使西域。
从此,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人
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
3)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西汉政府设置,这是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4)丝绸之路的开辟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往西,经过、今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
意义:①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沟通了亚欧两大洲。
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汉代对南方的经营: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
5、汉朝与东亚国家的交往:汉与朝鲜半岛、日本与汉朝的往来。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
改进了造纸术,4世纪后,纸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2、数学:《》和《》是两部传世的秦汉时期数学名著。
3、医学:
西汉时期编定的《》,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并系统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和,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张仲景著有《》,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后世尊称他为“”。
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发明了一套医疗体操,名为“”。
4、史学: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是我国第一部,叙述
了从时期的历史,成为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范例。
5、宗教:(时间),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土生土长的宗教---- ,时期在民间兴起。
道教的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6、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外交流频繁、继承发扬前代传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