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_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复习资料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
第二课明清文化的发展第一框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见学生用书P10]一、明清文化的特点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动的重大历史转折阶段。
一方面,__文化专制__不断加强;另一方面,__思想文化__、__科学技术__领域萌发出新的气象,由此呈现出沉暮与开新交织的格局。
二、明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1.目的:__巩固统治__。
2.措施(1)文字狱含义统治者故意从诗文中摘取片言只语,罗织罪名,对作者加以严厉惩罚,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表现①明朝的文字狱:__朱元璋__屡兴文字狱②清朝的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更多,获罪的大多是__下层知识分子__危害文字狱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实质__思想文化专制__(2)科举考试的变化——__八股取士__变化明清时期,仍然采取科举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但考试的内容和形(3)销毁或篡改书籍:清朝在统治安定后,大规模编纂书籍,其中最著名的是《__四库全书__》,但在编纂过程中,清政府对全国图书作了一次大检查,大批书籍被认定对清朝统治不利,遭到销毁或篡改。
◆拓展提升1.文字狱与八股取士的对比2.中国封建社会加强思想统治的主要措施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明清文字狱、八股取士3.“四书”“五经”“四书”是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一、选择题1.“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雍正皇帝时期的一位进士因为写了这两句诗而被斩首。
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B )A.设立特务机构B.制造文字狱C.实行八股取士D.设立军机处2.赵秉忠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科举状元,他的殿试卷子是我国大陆现存的唯一的状元卷。
该卷肯定涉及的内容有( D )A.经济政策B.时事评论C.诗词歌赋D.“四书”“五经”【解析】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X围内命题,故D项正确。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2《近代前夜的危
《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政策③郑和下西洋④鉴真东渡日本A.①④③②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时间的了解。
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鉴真东渡发生于唐朝,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正确答案为A。
2.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A.全面禁止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易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政策概念的了解。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是禁止对外贸易和交往。
正确答案为B。
3.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开为是。
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得出清初统治者实行全面的海禁政策是应对郑成功海外抗清力量的具体措施。
正确答案为D。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
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
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
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主要说明乾隆皇帝因为担心洋人来华贸易制造事端,从而关闭通商口岸。
正确答案为B。
5.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
其影响是(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
历史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本题2分)《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xié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A. 扩大六部权力B. 改革丞相制度C. 扩大地方权力D. 加强君主专制2.(本题2分)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和军事。
这一措施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削弱地方行政权力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3.(本题2分)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
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A. 特务统治的强化B. 思想控制的强化C. 文化专制的强化D. 专制集权的强化4.(本题2分)下图对联行文巧妙,其表达的意图是( )A. 赞美唐朝繁荣开放B. 嘲讽宋朝重文轻武C. 抨击明朝专制皇权D. 颂扬清朝帝王功德5.(本题2分)我国古代,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6.(本题2分)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经济上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行动是A. 陕北起义震惊全国B. 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C. 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D. 共进北京推翻明朝7.(本题2分)下列政权中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是①隋朝②唐朝③元朝④明朝A. 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8.(本题2分)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朝宗室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
请你从以下有关他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A. 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B. 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C. 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D. 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10.(本题2分)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权力的腐败,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官吏的监察。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件
清朝:加强西北地区的管辖
(1)平定准噶尔叛乱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设立伊犁将军
清朝:加强西藏的管辖
1、建立册 封制度
A、赐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B、赐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2、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雍正帝)驻藏大 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3、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一是保证确定转世灵童的公平性,更重要的 是体现中央权威、维护国家统一。
2.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何时?何地?何行 业?其典型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
明朝中后期
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 纺织业部门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以生产商品为目的, (雇主与雇工)
具有雇佣的资本主义
性质的生产关系
3.逐渐形成了资本雄厚的地区性商人群体----商帮 晋商和徽商 4.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5.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产品: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 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B.驱逐了外国殖民势力
• C.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
• D.巩固了清朝的海防
农耕文明的繁盛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 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 1.高产农作物甘薯和玉米一定程度解决15世 纪以来中国因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 张问题
•
追求民主和科学
思想
对外关系上 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侵略 闭关锁国
对比结论 中国专制主义日趋腐朽,中国国力和西方的差距 大大拉开了。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 12.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 •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B.手工技术水平空前提高 • C.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 D.手工作坊大量增加 • 13.清朝统治者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 “贞观之治”B. “乾隆盛世”C. “开元盛世”D. “文景之治”2.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丛书是( )A. 《红楼梦》B. 《永乐大典》C. 《四库全书》D. 《康熙字典》3.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B. “乾隆盛世”C. “开元盛世”D. 忽必烈统治时期4.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 为乾隆皇帝庆寿B. 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C. 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D. 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5.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
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实行闭关政策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6.下列属于乾隆时期的危机有(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1750年中英差距拉开③官员腐败④连年出现文字狱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7.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英王为清朝哪一位皇帝祝寿的( )A. 康熙B. 雍正C. 乾隆D. 嘉庆8.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哪一位英王为清朝皇帝祝寿的( )A. 乔治三世B. 伊丽莎白C. 维多利亚D. 乔治六世9.乾隆年间,一个英国使团来到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的国家,而在乾隆眼中,清朝是一个“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天朝上国,造成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的闭关政策B. 清政的文化专制C. 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D. 乾隆的自夸10.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
复习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 王安石变法 的历史背景 是什么?
澶渊之盟
西夏钱币
• 帮小明手绘简易图示说明北宋和南宋 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分布情况。
• “江淮赋税,国用根本” ——杜牧《樊川文 集》 •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范祖禹《宋史》 全国的经济 • “国家根本,全赖于东南” ——黄公度《知 重心完成南 稼翁集》 移 • “东南今为国家根本之地”——张守《毗邻 集》 • “(东南)足以裕国”——范祖禹《宋史》 • “苏湖熟,天下足”
2、如图,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阅 读图片,回答问题:
(l)仔细观察图一、图二,从图中分别可提取哪些信息?
(2)图一、图二分别是中外美术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社 会哪一历史阶段城市发展的风貌?突出反映了古代城市的 发展与哪些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3)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是多样的。除美术作品外, 学习历史时还有哪些了解历史的途径?
复习: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之二
1、 年,赵匡胤发动 建立宋朝, 定都 。 2、赵匡胤采取了 的策略,士人受到 社会普遍尊重。 3、北宋时期,中国境内还有几个少数民族政 权,主要是 在北部建立的 和 在 西北建立的 。12世纪初, 首领阿骨 打建立 。
4、北宋与辽的和议。历史上称为 。 5、1127年,赵构称帝,定都 ,史称 。 6、南宋时, 是抗金名将,取得 。 7、1206年, 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建 立 。1271年, 建立元朝,定都 。 8、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建立 制度管理, 设 加强西藏管理。 9、 时,全国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 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10、宋元的科技成族奏曰:“汉人无 补于国,可悉空其地以为牧场。” ——《元 史》 材料二 世祖即位之初……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 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颁《农桑辑要》 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 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 行郡邑,察举勤惰。——《元史﹒食货志﹒农桑》 材料三(元朝)“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 越海表”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蒙古贵族什么观点?从材料二看, 元朝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 (2)材料二反映了忽必烈怎样的执政举措?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所学知识,为巩固 统一,忽必烈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单元测试题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40分)1、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设立和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A、秦朝和明朝B、秦朝和唐朝C、西汉和唐朝D、西汉和明朝2、“商贾大于农工”,列在“士”之后,位置升至第二。
这一变化发生在()A、隋朝初期B、宋朝中期C、明朝末年D、清朝末年3、在目前预防和治疗甲型H7N9等疫病过程中,下列著作中可能提供治疗方法的是()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C、《徐霞客游记》D《农政全书》4、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能是()A、决定军国大事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5、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A、皇权日益加强B、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与相权协调6、当中国的君主集权迈向顶峰的时候,西方国家正()A、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B、开辟新航路C、进行政治革命确立民主政体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7、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C、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D、南方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8、明清时期,城市居民的主要娱乐活动是()A、看小说B、观赏戏曲C、书法创作D、绘画9、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并逐渐成为文学主流是在()A、唐宋时期B、宋元时期C、明清时期D、清朝后期10、“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这段话描绘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对外航海活动()A、郑成功收复台湾B、鉴真东渡日本C、戚继光抗倭D、郑和下西洋11、:“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在版图”。
这是张学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B、郑成功C、康熙帝D、左宗棠12、明清商业发达,电视剧《乔家大院》描述的就是这一时期商人阶层发展的传奇故事。
第五单元_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5.1.1 明清帝国的兴替
5.1.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 明清民族政策:明:防御政策(增修长城);
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册封达赖、班禅等);
2. 明至清前期,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措施:
①措施:
②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奠定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设置台湾府(系,巩固东南海防)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业①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②培育、引进、推广大量新品种(甘薯、玉米);明至清前期,我国
农耕文明达到鼎盛手工业棉纺织业特别发达(了解即可)
②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①工商业市镇兴起;②商帮形成(徽商、晋商)
商业③沿海各地海外贸易活跃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新旧
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目的:维护统治,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第一课第一目明清帝国的兴替
郑成功收复台湾
结合视频及教材第3页内容说说郑和下西洋对于明朝前期 发展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表明了明朝对国外 的强大的在世界范围的先进地位。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成年后耽于淫乐。连续 20年不上朝听政。他又大肆营建,尤其为自己修 建的十三陵中的定陵,每天役使民工、军匠3万余 人,历时6年,耗银800万两。因国库空虚,他派 宦官为矿监、税监,对人民大量掠夺。
明朝建立的原因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
哀哉可怜!”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醉太平小令》
”
三招:“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世之寒微有 能过我者乎? 斯寒微之至 极也!
时间: 营销经理/Marketing Manager
--明太祖《皇明祖训》
明朝开国第一大案
胡惟庸(?—1380年),汉族, 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明 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功臣,最后一任丞相。 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 后被朱元璋处死。
原因
元朝的灭亡 明朝的建立
明朝政权巩
巩固政权措施
明
固与发展
发展的表现
清 帝
政治腐败与 社会动荡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结果 起义的主力军
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
结果: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很
快达到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
问题思考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明清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文化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
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明清专制皇权在文化、思想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航预习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和八股取士,了解文化专制的相关内容。
二、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官员思想和行为的控制,竭力维护专制皇权的史实。
)明清时期,中国的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由此导入。
2.新课教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引出专制皇权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内容,并通过图片资料,使学生明确大兴“文字狱”。
出示左图诗句,让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
然后进一步思考:清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通过大兴文字狱,清统治者以更加严密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并达到打击异端、强化皇帝权威的目的。
)引导学生分析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原因,总结归纳:清朝大兴文字狱,不是偶然的。
一方面,这是因为君权在清代进一步加强。
清廷为了树立起威信,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人们的言论稍有嫌疑,即严加镇压。
另一方面,这是因为民族矛盾的存在。
清廷虽然竭力标榜“满汉一体”,实际上为了保护满族贵族的特权,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大力加强思想统治,甚至不惜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文字狱就是手段之一。
文字狱(1)文字狱的含义(2)文字狱的目的(3)文字狱的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4)评价3.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出示考生看榜图和抄有范文的夹带衫图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否还像以前那样可以选拔出优秀人才?考试的内容有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统治者和读书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让学生比较和讨论。
中华文明为什么绵延不绝?
中华文明为什么绵延不绝?(一)、何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中国古代的疆域很像一个“回”字。
长江黄河区域以内人口稠密,主要是农耕生活方式,相当于里面的小“口”;长江黄河区域以外,人烟稀少,其中西北面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
再往外,东、南靠大海,其他方向是西伯利亚或者大山脉做天然屏障,这构成了外面的大“口”。
经过历朝历代大“口”之内各民族的物理碰撞与思想交锋,伴随着物质资源的全局优化配置,同时亦是出于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需要,大“口”之内的各民族之间越来越趋于融合,居住在大“口”之内的人们,统称中华民族。
历史上所以有逐鹿中原一说,就在于中华民族的疆域有一个重心所在,这个小“口”就是重心,她不仅是财富与人口的重心,也是思想与文化的重心。
(二)华夏文化的核心李际均语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根和归属的标志。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缺乏主体价值观,就会造成国家和民族前进方向的迷失。
”而华夏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根。
华夏文化的高峰在春秋战国时期,其特点是:虽然百家争鸣,却大都符合以民为本。
提倡百家争鸣是落实以民为本的重要条件。
以民为本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和根本。
举例说明:《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儒家《孟子·尽心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法家《商君书·修权》:“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
”道家《道德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诸子百家的共性是“以民为本”,儒家尚仁义,墨家推兼爱,连法家都承认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不容否认的是,自罢黜百家之后,作为华夏文化重要特点的“百家争鸣”开始消弱。
尽管如此,历朝历代,包括新中国,zhengfu内部都有儒法两家的代表人物。
历代zhengzhi家,宣传的口号大多符合“民本主义”。
如杨么的“等贵贱,均贫富”、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孙zhongshan的“三民主义”、毛runzhi的“为人民服务”、直至“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doc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1、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受封者、受封者的权利、受封者的义务、作用。
①目的(原因):为了有效的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②受封者:亲属(王室)、功臣、先代的贵族③受封者的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掌握封国内的军政大权④受封者的义务: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定期朝见天子等⑤积极作用:确立了周王室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消极作用:诸侯王权利和土地的扩大会威胁周王,为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2、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书p70这首诗反映了西周时期,全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归周天子管辖。
3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p71社会地位和权力是由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决定的。
等级越高,社会地位就越高,权力也越大。
西周社会和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西周社会强调社会等级,现代社会强调平等和奋斗精神。
4、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礼乐制度?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5、礼乐制度的作用(评价):答:①礼乐制度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②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述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答: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
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进行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得周王确立了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疆域,同时也密切了周王室和诸侯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周迅速发展成为幅员广阔,对周边民族影响比较大的国家。
礼乐制度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都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的工具。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试卷 人教版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班级:姓名:学号:得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措施有利于明太祖皇权的加强的有……………………………………………()①废除丞相②分封藩王③设厂卫特务机构④创立内阁制度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下列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郑成功包围赤嵌城②清政府设置台湾府③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④郑成功收复台湾A.①④③②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③①④②3.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下列措施中,属于清朝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的有…………………………………………………………………………()①册封达赖、班禅②设立宣政院③设置驻藏大臣④制定金瓶掣签制度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4.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清政府大力推行的措施是………………………………()A.实施改土归流B.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C.设置驻藏大臣D.出兵平定叛乱5.白银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形成于……………………………………………………()A.唐朝B.北宋后期C.明代中后期D.元代6.明清时期,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A.生丝、茶叶、瓷器B.生丝、水稻、瓷器C.生丝、茶叶、水稻D.水稻、茶叶、瓷器7.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都是…………………………………………………………………………………()A.防止人民反抗 B.统一思想C.压制知识分子D.巩固封建统治8.下列内容不属于明清八股取士规定的是………………………………………………()A.考生可以针砭时弊,谈古论今 B.考生的答案不允许有个人见解C.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D.文体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9.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商业化程度的逐渐加深,▲_观念受到挑战,▲成为社会风尚……………………………………………………………………………()A.以农为本拜金逐利B.重农抑商金钱至上C.以农为本勤俭节约D.重农抑商唯利是图10.八年级学生王朋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们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B.大兴文字狱C.废除丞相 D.八股取士11.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还把四个通商口岸减少为一处()A.宁波B.广州C.泉州D.上海12.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的最主要原因是……………………………………()A.行中书省权力过小B.强化地方政权的职能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封建制度的渐趋衰弱13.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A.为乾隆皇帝祝寿B.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C.传播西方基督教D.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14.1368-1840年明清时期总的历史特点是…………………………………………()A.繁荣与开放并存B.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C.繁盛与危机并存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5.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明朝那些事儿》的是……………………………………()A.废分封,立郡县B.设特务机构――锦衣卫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16.京剧形成于19世纪中期,它以哪些剧种为基础……………………………………()①元杂剧②昆曲③徽剧④汉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7.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称颂的民族英雄是……………()A.戚继光 B.郑成功C.俞大猷D.林则徐18.下列有关我国明清时期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①流传“苏湖熟,天下足”。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学习目标:了解明清两朝情况一、政权建立1、明朝。
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1421年朱棣时迁都北京。
明末爆发李自成农民起义,1644年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2、清朝。
明朝后期,努尔哈赤建立大金;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
二、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1、明朝戚继光等人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抗倭。
2、郑成功收复台湾(从荷兰),清朝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
3、清朝平定西北准格尔部叛乱、大小和卓叛乱后,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
4、西藏建立达赖、班禅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
5、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三、经济1、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3、明清时期形成商帮,著名的有徽商、晋商。
4、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四、政治1、明清时期,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权高度膨胀。
明朝废丞相,中央设六部,地方设三司,还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五、对外政策1、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使中国落后。
六、文化1、明清时期,文化专制不断加强,大兴文字狱,还八股取士。
2、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科技领域出现新气象。
(1)进步思潮:黄宗羲批判皇权(2)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3)京剧形成于清朝中后期。
(4)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七、明朝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成祖)2、时间:1405-1433年3、经过:1405年,郑和率船队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朱元璋即明太祖。
2、明朝的疆域:东北抵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兀的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东南到大海及海外诸岛。
3、明巩固统治的措施:(1)政治上:废丞相,设厂卫制度,迁都北京,强化皇权专制。
(2)经济上: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刺激商品经济发展。
(3)对外政策上:派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航道,扩大明朝在世界上的影响。
4、明朝衰落:明后期爆发了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走向衰败。
5、清的建立:(1)清由女真族建立。
17世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1636年,皇太极即位,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入关后统一中国。
(2)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时,经济发达、社会繁荣。
达到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6、明清的民族政策:(1)明代统治者以防为主,采取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如修长城;(2)清统治者采取“怀柔”政策笼络少数民族,如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清朝皇帝与少数民族首领经常联络感情的场所。
7、明清时政府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措施。
(1)对东南沿海的管理。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取得胜利。
(2)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巩固东北疆域。
1685一1687年,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入侵者。
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4)平定北疆:明修长城,防范北方蒙古族的侵扰。
(5)平定西北:①粉碎准噶尔贵族和天山南路回部贵族的叛乱;②加强对新疆的管理,设置伊犁将军。
(6)加强对西藏的统治:①清朝初期,皇帝赐予西藏的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②1727年,清朝政府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③1792年,清政府规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的选择,要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从朝廷颁发的金瓶中抽签确定,这就是金瓶掣签制。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1
《皇权膨胀》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解析】本题图片中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应是明代废丞相后。
正确答案为D。
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解析】本题材料中提到以后“不许立丞相”,联系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历史事实可知,正确答案为D。
3.下列措施有利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有()①废除丞相②分封藩王③设锦衣卫④廷杖制度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①②③④都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其中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设立锦衣卫,监视百官和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
分封藩王,事实证明削弱了皇权。
正确答案为D。
4.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四集《指点江山》:“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实现了雍正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 )A.恢复明朝内阁 B.三省六部制度确立C.军机处设立D.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由材料关键词“雍正”得出时间。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
为了加强皇权,顺治恢复明朝的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雍正帝成立了军机处,通过军机处直接向各级官员下达命令,使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正确答案为C。
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解析】明代内阁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清代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可参与军国大事,但只能跪受笔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5.1.1 明清帝国的兴替
2.清朝(1636-1912):
5.1.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明清民族政策:明:防御政策(增修长城);
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册封达赖、班禅等);
2.明至清前期,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措施:
①措施:
②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奠定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设置台湾府(联系,巩固东南海防) 。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业①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②培育、引进、推广大量新品种(甘薯、玉米);
明至清前期,我国①工具、技术、产品质量、行业种类、规模、产量超过前代,农耕文明达到鼎盛手工业棉纺织业特别发达
②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③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①工商业市镇兴起;②商帮形成(徽商、晋商)
商业③沿海各地海外贸易活跃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1.目的:维护统治,加强专制统治权威
2.措施: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
3.明清科举考试制度:八股取士
内容变化: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发挥自己见解
形式变化:答卷文体为八部分,称八股文
影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目的:为皇帝培养忠实的奴才
5.2.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1.黄宗羲:(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2)经济上,认为工商皆本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反映人们对封建统治的反抗,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
说明了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反封建思想应运而生。
3.在19世纪中期的北京,在徽、汉两个剧种的基础上形成京剧
4.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5.2.3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
1.明朝科学技术发展原因
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繁荣
2.明朝科学巨匠及其他们的贡献
(1)医学家:李时珍
贡献:《本草纲目;创立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等(2)农学家:徐光启
贡献:编写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他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他是引进西学第一人。
和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编写《几何原本》
(3)宋应星
贡献:编著《天工开物》,一部总结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
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
贡献:编写了《徐霞客游记》,最早揭示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各种特征。
他是世界上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
3.明清中国与西方科技差距拉大的原因:
文化专制和八股取士,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等
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危机
5.3.1 皇权膨胀
1.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设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听命于皇帝。
又设殿阁大学士,为自己的侍从顾问,后形成内阁制度。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2.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
明朝还设立“廷杖”制度,官员如果违背皇帝的意旨,就会在殿廷上挨板子。
3.清朝初期,政权机构的设置仿效明朝制度,同时保留议政王臣会议。
到了雍正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军机处。
5.3.2 近代前夜的危机
1.“重农抑商”政策
统治者担心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影响农业的发展,危及统治。
中国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闭关锁国
⑴主要原因:以“天朝上邦”自居(夜郎自大的心态)
⑵直接原因:防范自卫(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
⑶具体措施:严厉的海禁;只开放四个港口;只允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⑷影响:在抵御媳妇殖民者侵略发挥一定的作用,确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T5.1 回望“盛世”余辉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2.农耕文明达到鼎盛,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巨大进步
3.中国经济总量世界领先
4.文化继续发展
T5.2 透视“盛世”阴影
1.人口增长过快——社会危机
2.官员不为民办实事——失去民心
3.思想控制严密——文字狱
4.工业化水平停滞不前——中英差距拉开
T5.3 从马戛尔尼使华看盛世危机
清帝国实质上是虚弱的,中国军队战斗力很弱,所用武器落后。
但清朝统治者仍认为是全世界的“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