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1节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经线,认识赤道、本初子午线。

③通过阅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④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② 通过生活经验和资料阅读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使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和处理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生活经验和资料阅读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②通过地球是个球体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肤浅、主观、感性的认识逐步发展到深入、客观、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

③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养成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观察地球仪。

①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体验式学习2 、教学手段:地球仪、多媒体学习方法及能力培养1 、观察。

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2 、实践。

通过制作地球仪,量算经纬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合作。

【课前准备】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找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导入】(时间 2 分钟):同学们 , 在晴朗的白天 , 我们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 ; 在十五的夜晚 , 我们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案-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案-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地球仪。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

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

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新课教学一、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仪(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提问)看教材图p2图1.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地球真实形状吗?(不能)(引导)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

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并且通过对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明白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定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宇航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2.地球的大小(引导)读p4图1.2地球的大小,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读数据,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

(平均半径6 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平均半径为6 371千米。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和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从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熟悉地球形状的大致进程,感受前人勇于探讨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确实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看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大致进程。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要紧用途和地球仪的大体构造。

进程与方式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熟悉地球形状的大致进程,明白人类对客观事物熟悉是循序渐进的,感受人类勇于探讨科学的精神。

2.通过计算生活事物与地球尺寸的对照,感知地球之大小。

3.通过动手亲自制作地球仪,把握地球仪的大体结构,成立地球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熟悉进程,学生感知到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熟悉是无穷尽的,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育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隐秘的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1.提出证听说明地球的形状,用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

2.会观看、利用地球仪。

【教学预备】1.每两人一个小地球仪、一个大地球仪。

2.学生搜集地球形状的证据。

3.每组预备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教学进程】情境导入播放“地球美景”升空的视频。

师:咱们一起生活的地球家园如此漂亮,那大伙儿明白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生: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咱们看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科技极端掉队的年代,熟悉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程,下面让咱们查找前人的足迹经历以下前人熟悉地球形状的进程。

学习新课板书:1.熟悉地球的形状活动一角色扮演-熟悉地球形状角色1:天圆地址;角色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角色3:麦哲伦;角色4:加加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描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3、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和难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准备]1、每两人一个小地球仪、一个大地球仪。

2、收集地球形状的证据。

3、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神州五号"升空的视频,观看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的形状怎样?〔学生回答〕地球是一个球体,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科技极端落后的年代,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经历以下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学习新课板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活动一:分角色扮演:活动准备:1、学生自己挑选角色,角色一:天圆地方;角色二: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角色三:麦哲伦;角色四:杨利伟。

〔学生准备5分钟,要充分发挥想象〕2、学生自由组合一组,通过表演,演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总结: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之所以现在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请一名同学进一步阅读《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发言〕。

活动二:让我来展示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地球是球体的图片或资料,并在班级交流。

〔教师演示帆船、月食动画〕过度: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你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板书二、地球的大小学生看图1.2表述教师总结: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71千米。

对比地球的几个半径,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教师总结:地球并非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过度: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在地球上很难看清楚地球的全貌。

为了研究地球的方便,我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三、地球仪活动三:自已动手制作地球仪学生按照P4活动用10分钟的时间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地理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一章 第二节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案

地理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一章 第二节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案

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基础主干落实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1)地球是一个球体。

(2)认识过程。

2.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填图绘图】·圈画:在图上描绘赤道。

·填图:在适当位置填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1.概念: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特征: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作用: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教材再开发·P2——图1.1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1)月食。

(2)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见桅杆,再看到船身)。

(3)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实)。

(5)地球卫星影像(最直观证据)。

巧学妙记地球形状是球体,五点一亿表面积,六三七一是半径,坐地日行八万里。

立德树人—人地协调世界地球日2024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全球战塑”。

活动旨在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人们行动起来,共创绿色未来,保护地球家园。

漫画思考答:不一样。

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仪是正球体。

重点主题探究主题探究地球的形状探究情境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某初一地理小组决定做一个关于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小实验:把篮球作为地球,将铅笔作为帆船,笔尖朝下(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式问题链1.(入门探究—演示实验)实验1:铅笔在篮球上由近到远移动时,可发现铅笔头(填“铅笔尾”或“铅笔头”)先消失,铅笔的长度会慢慢变短(填“短”或“长”)。

实验2:铅笔在木板上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不会(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2.(能力探究—实验结论)通过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3.(高阶探究—实例)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上述实验反映的内容一致?答:①月食时投影到月球表面的地球的影子。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案: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案: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案: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会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利用相关的地理自然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由“中秋赏月”,我们所看到的月球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形状【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P2—P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3: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作图来说明更好)教师小结: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教师小结: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拓展探究】1.太阳的东升西落能否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能)2.日食现象能否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能)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的大小【自主探究】读课本图1.2,独立完成以下任务:1.你知道地球的平均半径、表面积、最大周长分别是多少吗?(1)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结合课本P4页活动2,感受一下地球到底有多大?(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合作探究】讨论一下描述地球的半径为什么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因为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_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_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时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运用地球仪,知道地轴、南极点和北极点的位置.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通过与其他参照物对比,知道并能够描述出地球的大小.3.利用地球仪模型,了解地球的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2.知道地轴、南北极点在地球仪上的位置.1.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的数据.2.观察并使用地球仪.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比如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看看古代人们是怎么认识地球的.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图2:“太阳和月亮”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第二组讲述太阳和月亮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并把他们作为参照物,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除此之外,他们还从生活中找到了一些例证,证明自己的推测,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学生讲述,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思考:为什么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呢?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知识点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教师提问:学生观察经纬仪和地球仪,结合课本找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和纬线.学生回答,简要说明是怎么找到的.(结合课本给出的定义)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1.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2.完成《高效课时通》相应习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直观教具和小组学习的组织方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变难为易,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重点,解决难点!效果很好,细节上还需要把握,课堂秩序也需要维持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1.通过问题与学生互动:(1)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2)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承接):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对地球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臆想阶段:补充: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提问:你知道中国哪些思想深受天圆地方的思想影响吗?(2)推理阶段:出示图片,请学生描述:出示月食图片,引发学生猜想。

1.参与互动,积极发言进入第一个内容的学习——探究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交流互动,找出人类自古至今认识地球形状的变化过程。

(1)阶段一: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列举“天坛”(2)猜想展示: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猜想:月食发生时的地球影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环球证实—麦哲伦环球航行出示麦哲伦图片,进而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图。

追问: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鼓励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图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艰辛。

(4)亲眼目睹:展示地球卫星图片。

(5)归纳总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过程:天圆地方—观看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图片(6)追问: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观察海边的船航行,你发现了什么?你做过这样的动作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3.提出问题:麦哲伦环球环球航行竟然用了3年的时间,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利用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赤道)、表面积三个量来描述地球的大小:4.对比感受:(1)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个足球场(约7000平方米)的总面积(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个400米跑道的总长5.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按以下步骤制作地球仪(材料:乒乓球、铁丝、2.观察思考交流3.识图指认:4.制作与交流展示:按照要求和提示,亲自动手做一做,进一步认识地球仪上的关键信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地球形状的是( B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限时:10分钟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能力力提提升升
-11-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解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是站得越高,看得 越远,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 气候有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地形有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与地形有关。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能力力提提升升
-17-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图中③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是 极 半径,④所代表的地 理事物名称是 赤道 半径。实际上③的长度 小于 (大 于/小于)④的长度,因为地球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 不规则球体。 (3)⑤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是 赤道 ,长约 4万 千米。
4.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下列关于地球仪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地球仪是地球的真实写照 B.地球仪不能反映地球的大概形状 C.地球仪便于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D.转动地球仪,它绕一根轴在转动,证明地球里有一根旋转轴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能力力提提升升
-15-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知识点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4.地球仪的概念: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
缩小 ,制作的地球的模型就是地球仪。 5.地球仪的作用。 (1)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 符号 和文字来表示陆 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 位置 、

第一章第一节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与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大小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大小。

2. 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理教材和地球仪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纸张和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地球仪并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

2. 出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名称。

二、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基本形状为近似于一个椭球体,但不是完全规则的形状。

2. 鼓励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帮助他们理解地球的形状是三维的,并不是完全平的。

3. 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形状对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4.观察地球仪,讲解地球的大小。

三、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的构造,包括地球仪的支架、旋转轴、经纬网、刻度等。

2. 解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找到地理位置、如何测量距离、如何理解经纬度等。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合作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

四、总结与小结(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地球与地球仪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 强调地球与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编写一篇短文,介绍地球与地球仪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地球与地球仪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延伸:1. 邀请地理学科专家或从业人员来校园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科兴趣。

2. 组织地理考察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仪的使用和地理环境的变化。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其对地球与地球仪的掌握程度。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课题】七上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型】新授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课,主要安排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大小”两方面学习内容,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将这两个课标点整合成一课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养成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为学习后面的章节打好基础。

【课标要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并学习前人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难点)2 •学会运用赤道周长、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学参考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读图法、演示法、画图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地球仪、多媒体、地球卫星照片【教学过程】(重点)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初识地球:播放视频片段《斗转星移---运动中的地球》,质疑:地球是个球体,可是你知道前人对她的认识经历了哪些有趣的历程吗?(投影展示课题、目标)二、再现历史:观看视频,感悟地球在宇宙空间的存在形态。

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第一目:地球的形状问题探究:1、探讨:古代有“天圆地方”说-- 即“盖天说”,你知道它的由来吗?有何证据?(投影问题和图片)(1)学生读P3“天圆地方”图文资料, 谈自己的见解(2)齐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凭直觉)通过认识诗歌中的地理,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要学会观察和思考。

2、(播放“月食”视频)质疑: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1)学生看视频,结合P3 “亚里士多德”等图文资料,提出自己见解: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 /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谈体会)习的品质。

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课题】七上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知道地球的形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认识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赤道周长、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学参考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重点)3.能认识并熟练运用地球仪【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五主四环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启发引导、当堂训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过程】第一次先学后教第一次先学后教展示自学指导一内容:阅读课本P2-P4时间:4分钟要求:1.把知识点标记在课本2.尝试理解记忆问题: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三个阶段古代___近代___现代___(将符合填到横线上)2.有哪些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哪种证据首次证实地球是球体?哪种证据最能直观的证明?一、学生阅读课本P2-4页内容,独立完成自学指导部分的题目。

二、小组讨论:将个人自学成果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如有解决不了的疑问,4分钟后由组长举手发问。

三、4分钟内尝试达到记忆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独立完成自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情进行点拨多媒体展示:1、月食图(提醒学生:课本中提出是日食还是月食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变教、学为学、教,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才教,提升课堂效率2、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3、人造卫星上拍摄到的地球图片4、海岸观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通过目标二提问,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月食、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这3个证据,通过多媒体展示,进一步让学生明确:①月食能证明地球是球体,而非日食②最早提出地球是球体的是______③首次亲身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是___④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最直观证据是___________结合练习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⑤了解生活中的例子如:海岸观船、站得高看得远都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承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如果要你为地球做一件衣服,需要多少布料你知道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大小第二次先学后教展示自学指导二内容:阅读课本P5-P7时间:4分钟要求:1.把知识点标记在课本上2.理解记忆问题:1.指出地球仪各部位名称(①-④)2.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地理学科,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简单的文字,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本认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可能有一定的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图表、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过程。

2.难点:地球的椭圆形状及其测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图表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的图片、图表等教学素材。

2.制作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过程。

3.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外观。

同时,介绍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过程,使学生了解地球形状和大小认识的发展。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教材归纳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阶段。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一般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色。

能力目标:(1)提出凭证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均匀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绘地球的大小。

(3)借助地球仪,使用察见解、演示法、议论法、列表比较法等认识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

感情目标:(1) 认识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量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育学生仔细学习的态度和研究科学神秘的志趣。

(3)培育学生的察看力、想象力、空间思想能力,为培育学生的辩证唯心主义看法确定基础。

教课要点1.学会利用有关地理现象和数听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运用图表剖析纬线的特色和纬度的区分教课难点学会察看和使用地球仪教课方法1. 解说法2.合作研究法3.多媒体协助教课法教课准备多媒体教课课件、地球仪、地图册教课过程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可是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正确地说出来。

我们今日就一同来认识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 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二、解说新课1.先经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认识,而后鼓舞学生经过察看、想象绘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示教师的看法:“我画出我想象的表示图,同学们看看如何”,经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不过崇敬教师的威望,培育创新的意识。

[ 解说 ]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均匀半径,即6371 千米。

2.地球仪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一直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

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相互评判一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一章第1节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一章第1节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南极和北极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 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 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 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南极
北极
典例分析
例 下列关于地球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是南极点
B.可以方便了解地球的面貌
C.可用不同颜色、符号等表示地理事物
球体
形状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形状和 大小
地球仪
大小 概念
作用
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人们仿照地球形状,按照一定比例把它缩小, 制作的地球模型就是地球仪
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 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当堂小练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下列不能说明地球形状 为球体的是( B ) A.中国“嫦娥3号”拍摄的地球照片 B.哥伦布航行发现美洲大陆 C.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下 D.2018年3月31日“蓝月亮”天文现象
归 纳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如斗笠, 地如覆盘
天圆地方
确证 地球 是球 体
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麦哲伦环球 航行,证实 地球是一个 球体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
(1)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表面的影子边缘是圆弧形的。
(2)等高望远。
(3)海岸观船。 (4)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5)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伟大的实践——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 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 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通过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并会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特点、纬度和经度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会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划分;经纬网定位课前准备: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二、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多媒体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使学生对地球有个整体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向学生提出人类认识地球是球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总结: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形状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例子还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①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②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2、地球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多媒体展示课本第4页图1.2 地球的大小要求学生齐读并: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分析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总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课时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知道地轴、南极点和北极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通过与其他参照物对比,知道并能够描述出地球的大小。

3.利用地球仪模型,了解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轴、南北极点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1.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的数据。

2.观察并使用地球仪。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比如地球是什
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看看古代人们是怎么认识地球的。

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太阳和月亮”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

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第二组讲述太阳和月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