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技师考试知识点-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返回
嗜盐性试验培养基
成分
蛋白胨 氯化钠 蒸馏水
2g
按不同量加
100mL
供碳氮源、维生素和生长因子 控制弧菌生长情况(7%生长最旺盛)
pH7.7
制法 配制2%蛋白胨水,校正pH, 共配制3瓶,每瓶100mL。 每瓶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氯化钠: (1)3g;(2)7g;(3)10g。 待溶解后分装试管。 121℃高压灭菌15min。
2. 本菌嗜盐畏酸,若盐浓度低于0.5%则不生长,pH值为 8.0—8.5。
3. 本菌对酸较敏感,当pH6以下即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
4. l一3min即死亡。
5.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蔗糖。
6.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常隆起,圆形,表面光滑,湿润。在 3%一3.5%含盐水中繁殖迅速,每8~9min为一周期。 对高温抵抗力小,50℃ 20 min;65℃ 5 min 或80℃ 1 min 即可被杀死。本菌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浓度 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
凝固剂
返回
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
供碳氮源、维生素和矿物质
可发酵糖类,其产酸时通过酚红指示剂测出, 酸性呈黄色,碱性呈红色
较高含量可维持均衡的渗透压 硫代硫酸钠可被某些细菌还原为硫化氢,
与硫酸亚铁中的铁盐生成黑色硫化铁
凝固剂
此 斜菌 面的 颜反 色应 不为 变底 或层 红变 色黄 加不 深变 ,黑 有, 动无 力气 。泡
组员: 李铭艳(食品国标) 黄敏慧(进出口食品) 刘伟 (PCR定量检测) 刘建焕(ELISA快速检测)
概述
1. 副溶血性弧菌属弧菌科,是一种嗜盐性细菌。是 一种生活在近海的海洋微生物,深海一般未发现, 尤其是在洗浴者和海产加工工人的伤口中。
临床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2019)讲义第十五章_弧菌科及检验
第十五章弧菌科及检验本章内容一、弧菌属(一)霍乱弧菌(二)O139型霍乱弧菌(三)副溶血性弧菌(四)其他弧菌二、气单胞菌属与邻单胞菌属(一)气单胞菌属(二)邻单胞茵属革兰阴性直杆菌或弧菌有极端鞭毛氧化酶阳性动力阳性发酵葡萄糖弧菌属——分类根据细菌的抗原性、生化特性、DNA同源性、致病性和耐盐性等将弧菌分为四类:①O1群霍乱弧菌;②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能被O1群血清凝集但不产生致病毒素;③非O1群霍乱弧菌;④其他弧菌:包括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创伤弧菌、麦氏弧菌和拟态弧菌。
大多数为非病原菌,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有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分别引起霍乱和食物中毒。
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形态与结构形态:弧形或逗点状,“鱼群状”。
人工培养后呈杆状。
染色:G-。
特殊结构:有菌毛,无芽胞,部分有荚膜。
一端有一根粗而长的鞭毛,悬滴观察可见穿梭样或流星状运动。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可无盐生长。
气体环境:兼性厌氧。
菌落特征:耐碱不耐酸。
pH8.5的碱性蛋白胨水:培养6~9h,增菌形成菌膜。
碱性琼脂平板:较大圆形扁平、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似水滴状菌落。
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平板(TCBS):较大黄色菌落。
亚碲酸钾琼脂平板:还原亚碲酸钾成金属碲,使菌落中心呈灰褐色。
庆大霉素琼脂:形成的菌落中心呈灰褐色。
·抗原·变异性:有形态变异、菌落变异、溶血性变异和毒力变异。
·抵抗力:对热、干燥、日光、酸、消毒剂很敏感。
但耐碱力较强。
霍乱弧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标本采集:以粪便(米泔水样便)为主,尽可能在用药之前采取。
及时接种适宜培养基。
常用的保存或运送培养基有碱性蛋白胨水、文-腊二氏保存液和卡-布运送培养基等。
·形态学检查:①动力观察:米泔水样粪便悬滴观察可见流星或穿梭状运动的细菌。
②制动试验:加霍乱多价诊断血清后弧菌凝集,运动停止。
③涂片染色:革兰染色,观察革兰染色阴性呈鱼群状排列的弧菌。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之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35
61 TCBS
74 74 100
海鱼 选择性平板 30
28
93 科玛嘉
74
74 100
蔗糖平板
30
25
83 TCBS
51 51 100
牡蛎 选择性平板 27
6
22 科玛嘉
28
26
93
蔗糖平板
18
5
28 TCBS
19 19 100
染菌试验的实验室内研究
食品类别 猪肉馅
冻虾仁
海鱼 牡蛎
加样浓度 等级 高 低 对照 高 低 对照 低 极低 对照 对照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之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2021年7月22日星期四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 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 主要与海产品消费有关 ➢ 我国沿海地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最主要的致病因子 ➢ 国外海产品副溶菌限量
美国FDA规定软体贝类总体副溶菌密度<104 MPN/g; 日本规定生食贝类与鱼片总体副溶菌密度<100 CFU/g
示例 10 g 1 g 0.1 g 0.01 g 0.001 g
B3 3 1
0
C2 3 2
3
0
×310×
1
×× 231
使用MPN表
第2种情形,全部管均为阳性的稀释度不在余下的3个最高稀 释度中。那么,选择靠近全部管均为阳性的稀释度的2个更高 的稀释度,并将更高稀释度的阳性管数加到第3个更高稀释度 中,示例D中。全部管均为阳性的稀释度为1 g,选择0.1 g和 0.01 g,形成第3个稀释度0.001 g的有阳性管的更高稀释度只 要一个。
培养基上可疑菌落的准确性
检验技师考试知识点-副溶血性弧菌
检验技师考试知识点-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是临床检验技师考试辅导复习需要了解的知识,整理了相关内容与考生分享,希望给予大家帮助!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
常存在于近海岸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
它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
1.生物学特性(1)形态染色:革兰阴性菌,随培养基不同菌体形态差异较大,有卵圆形、棒状、球杆状、梨状、弧形等多种形态。
两极浓染。
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
无芽胞、无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适量NaCl即能生长。
NaCl最适浓度为35g/L,在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
本菌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弱。
生长所需pH 为7.0~9.5,最适pH为7.7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
在35g/L NaCl琼脂平板上呈蔓延生长,菌落边缘不整齐,凸起、光滑湿润,不透明;在副溶血性弧菌专用选择培养基上形成1~2.5mm,稍隆起、混浊、无粘性、绿色菌落;在SS平板上不生长或长出1~2mm扁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粘丝状。
在羊血琼脂平板上,形成2~3mm、圆形、隆起、湿润、灰白色菌落,某些菌株可形成β溶血或α溶血。
在TCBS琼脂上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
(与霍乱弧菌相区别)(3)生化反应:本菌在30g/L NaCl和 70g/L NaCl培养基中生长,在无盐或100g/L NaCl培养基中不生长。
神奈川试验是致病菌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称神奈川试验阳性。
2.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主要是患者的粪便、可疑食物、炊事用具的洗涤液等。
2)检验方法及鉴定:①增菌培养:取标本0.5~1ml接种40g/L NaCl蛋白胨水中,37℃培养,若有本菌存在,一般数小时即出现明显混浊,即可分离培养;②分离培养:将标本或增菌培养物接种副溶血弧菌选择培养基35℃培养18~24h观察结果。
菌落湿润、混浊无粘性,呈绿色;③鉴定:根据其形态、染色、多形性、活泼动力等特点,以及在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结合氧化酶试验阳性,在KIA上K/A,H2S(-)。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技术
2.6 无菌试管:18mm×180mm、15mm×100mm
2.7 无菌吸管:1mL(具0.01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2.8 无菌锥形瓶:容量250mL、500mL 1000mL 2.9 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
2.10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2.11 无菌手术剪、镊子
225ml 3%氯化钠碱性蛋白陈水
液体
25mL
摇匀 36±1℃ 均质
25g
样品
8~18h
固体 样品
划线分离
氧化酶 试验
革兰氏 染色
•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 TCBS上呈圆形、半透明、 表面光滑的绿色菌落,用接 种环轻触,有类似口香糖的 质感,直径2mm~3mm。
TCBS琼脂 科玛嘉显色琼脂
3%氯 化钠TSI
GB 4789.7-2013 标准解读
5 操作步骤
5.1.3 以无菌操作样品25g(mL)加入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225mL,用旋转刀片式均质器以8000r/min均 质1min,或拍击式均质器拍击2min,制备成1:10的样品匀液。如无均质器,则将样品放入无菌乳钵,自 225mL3%氯化钠碱性蛋白水中取少量稀释液加入无菌乳钵,样品磨碎后放入500mL无菌锥形瓶,再用少量 稀释液冲洗乳钵中的残留样品1~2次,洗液放入锥形瓶,最后将剩余稀释液全部放入锥形瓶,充分振荡,制 备1:10的样品匀液。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一、副溶血性弧菌概况
副溶血性弧菌属弧菌科,是一种生活在近海的海洋微生物,深海一般未发现,大多 在温暖的季节水体中分离到该菌。从多种海产品中均能分离到该菌。
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胃肠炎一般表现为骤发性剧烈腹痛。所有的副溶血性弧菌胃肠炎 起因均是由于进食了海产品或海产品相关的一些食物。在日本,有副溶血型弧菌引发 的胃肠炎相当普遍,约占全部胃肠炎爆发事件的50%,原因是日本人爱生吃鱼。
KJ01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TCBSL呈圆形、半透明、 表而光滑的绿色菌落,用接种环轻触,有类似 口香糖的质感,直径2mm--3 mm 。
纯培养
挑取三个或以上可疑菌落,划线3 %氯化钠 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板,36 ℃ 土l ℃ 培养 18h--24h.
初步鉴定
氧化酶试验 挑选纯培养的单个菌落进行氧化酶试验,副溶血性弧菌为氧化酶 阳性。 涂片镜检 将可疑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形态。副溶血性弧 菌为革兰氏阴性,呈棒状、弧状、卵圆状等多形态,无芽胞,有 鞭毛. 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 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接种3 %氯化钠三糖铁凉脂斜面并 穿刺底层,35 ℃ 士1 ℃ 培养24h 观察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
致病因子: 1、耐热直接溶血素TDH,肠毒素 2、耐热相关溶血素TRH,与TDH 相似。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染色
1、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多形态杆菌, 无芽孢单端鞭毛、两端浓染。杆状、棒状、甚
至球状、丝状等
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无芽孢, 有鞭毛
菌体为多形态杆菌 或 稍弯曲弧菌
3 %氯化钠三糖铁琼脂中的反应为底层变 黄不变黑,无气泡,斜面颜色不变或红色 加深,有动力。
嗜盐性试验
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于不 同氯化钠浓度的胰胨水,36 ℃ 士1 ℃ 培养 24h 观察液体混浊清况。 副溶血性弧菌在无氯化钠和10%氯化钠的胰 胨水中不生长或微弱生长,在7 %氯化钠的胰 胨水中生长旺盛.
检 查
副溶血性弧菌
一.副溶血性弧菌的概述
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 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致可食物中毒,也称嗜盐 菌食物中毒,主要翻版海产品。临床上以急性 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 发病。近年来由于海鲜空运,内地城市病例也 渐增多。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 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微生物检验讲义第15章弧菌科及检验
弧菌科及检验弧菌科共同特点是一群氧化酶阳性、具有极端鞭毛、动力阳性、发酵葡萄糖的革兰阴性直或微弯的杆菌。
弧菌科包括4个菌属,即弧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和发光杆菌属。
前三属细菌均可引起人类感染,发光杆菌属对人无致病性。
弧菌属极端鞭毛、甘露醇、脂酶、生长需要NaCl、对O129敏感五项为+++++,气单胞菌属为-++--,邻单胞菌属为----+,发光杆菌属为--+/-++。
一、弧菌属弧菌属的细菌分布广泛,以水中最多。
世界卫生组织腹泻病控制中心根据细菌的抗原性、生化特性、DNA同源性、致病性和耐盐性等将弧菌分为四类:①O1群霍乱弧菌;②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③非O1群霍乱弧菌;④其他弧菌。
最后一类包括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创伤弧菌、麦氏弧菌和拟态弧菌。
本属菌共有100余种,大多数菌种为非病原菌,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有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分别引起霍乱和食物中毒。
(一)霍乱弧菌霍乱弧菌是霍乱的病原菌,该病为一种急性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1.生物学特性(1)形态染色:本菌呈弧形或逗点状,大小为(1.4~2.6)μm×(0.5~0.8)μm。
新分离的菌株形态典型,经人工培养后易失去弧形而呈杆状。
无芽胞有菌毛,有些菌株有荚膜。
一端有一根粗而长的鞭毛,运动活泼。
取患者米泔水样粪便作悬滴观察,可见该菌呈穿梭样或流星状运动。
液体培养物滴片染色镜检,可见排列如“鱼群状”革兰阴性弧菌。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耐碱不耐酸。
常选用pH8.5的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培养,以抑制其他细菌生长,有利于本菌的繁殖,可在无盐环境生长。
在碱性蛋白胨水中,经37℃培养6~9h,在液体表面大量繁殖形成菌膜,可达快速增菌的目的。
在碱性琼脂平板上,经培养18~24h,形成较大、圆形、扁平、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似水滴状菌落。
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平板(TCBS)上,形成较大黄色菌落。
致病菌检验-副溶血性弧菌.
( 缺编:K2 、 K14 、K17、 K35、 K62)
血清分型:所有副溶血性弧菌的H 抗原均相同,但是O 抗
原和K 抗原存在差异,以13种O抗原及65种K抗原将其分为 13个群和845个型。
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传染源为病人,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 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 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 广泛流行。 • 2、传播途径 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产品或盐腌渍 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 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 染所引起。 • 3、易感者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 不强,可重复感染。本病多发生于夏秋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 病。近年来沿海地区发病有增多的趋势。
来源和传播途径
• 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 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 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 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出了海产 品以外,畜禽肉、咸菜、咸蛋、淡水鱼等都发 现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 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海产品、海盐、带菌者 等都有可能成为传播本菌的途径,另外有肠道 病史的居民、渔民带菌率偏高,也是传染源之 一 。
预防措施
• 对海产品赢特别注意操作,加工前用消毒 水洗干净,接触过海产品的用具要洗刷干 净; • 最好不吃凉拌菜,若吃充分洗净,活加醋 拌 • 严格执行生熟食品分开 • 剩菜饭,食前要回锅热透
致 病 菌 副溶血性弧菌 检 验
一.副溶血性弧菌的概述
• 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 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致可食物中毒,也称嗜 盐菌食物中毒,主要是海产品。临床上以急 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 症状。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 造成集体发病。近年来由于海鲜空运,内地 城市病例也渐增多。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 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也较 弱。
副溶血性弧菌
一、关于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又称嗜盐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革兰氏阴性多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
该菌嗜盐畏酸,在无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3%~6%食盐水繁殖迅速,每8~9分钟为1周期,低于0.5%或高于8%盐水中停止生长。
在食醋中1~3分钟即死亡,加热56℃5~10分钟灭活,在1%盐酸中5分钟死亡。
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
海水是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源。
海水弧菌包括很多种,主要分为5群:副溶血性弧菌,溶藻性弧菌(V.alginolyticus),伤口弧菌(V.vulnificus),梅契尼柯夫弧菌(V.Mechnikov)(CDC肠群16),F群弧菌(CDC EF-6)。
副溶血性弧菌是胃肠炎的致病菌之一,但很少引起软组织感染和败血症。
上述5群嗜盐性弧菌生活于海水和海洋鱼、蟹、贝壳和甲壳类动物中,通常引起胃肠道感染,也可引起肠道外感染。
最近证明,这些弧菌能直接通过皮肤破口侵入引起软组织感染或经血液循环(败血症)播散至软组织而引起坏死性感染。
各种弧菌对人和动物均有较强的毒力,其致病物质主要有分子量42000的致热性溶血素(TDH)和分子量48000的类似溶血毒(TRH),具有溶血活性、肠毒素和致死作用。
该菌有侵袭作用,其产生的TDH和TRH的抗原性和免疫性相似,皆有溶血活性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致肠袢肿胀、充血和肠液潴留,引起腹泻。
TDH对心脏有特异性心脏毒,可引起心房纤维性颤动、期前收缩或心肌损害。
主要病理变化为空肠及回肠有轻度糜烂,胃粘膜炎、内脏(肝、脾、肺)淤血等。
二、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对虾偷死病的症状事实证明,2010年爆发的对虾“偷死病”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在养殖池塘中,随虾苗或其它传染途径带入的高耐药性副溶血弧菌附着在饲料、残饵、有机碎屑、死藻上不断繁殖,对虾吃食后出现了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其症状:对虾少量进食或不进食,肠胃空无食物,肝胰脏明显萎缩,虾体不红(变得更透明)。
副溶血弧菌名词解释
副溶血弧菌名词解释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海洋弧菌,具有嗜盐性,是常见的食物源性病原体之一。
以下是关于副溶血弧菌的详细信息:1.生物类型: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属于弧菌属,具有革兰氏阴性特征,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状,无芽孢。
2.感染方式: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可致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
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3.症状: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后,通常在食用被污染的海产品后3~20小时(平均为10小时)出现症状。
早期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和水样便,之后可出现严重的腹部绞痛、高热和反复腹泻,粪便多为黏液或脓血便。
4.诊断方法: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等症状,同时结合饮食史和实验室检查。
5.预防措施:预防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关键是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应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海产品,特别是贝类和蟹类等。
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
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
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加适量食醋。
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要超过4个小时。
6.治疗手段: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治疗主要是补充水和盐分,纠正脱水症状,并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轻度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较重者可给复方新诺明或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7.疾病特点: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物源性病原体,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宿主范围。
其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等症状,易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肠道感染。
8.流行病学: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报道,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更为常见。
其感染主要发生在食用被污染的海产品后,尤其是贝类和蟹类等。
由于海产品的广泛流通和跨地区贸易,副溶血性弧菌的传播和流行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总之,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物源性病原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副溶血性弧菌讲解
2、增菌
(1)定性检测
将制备好的 1:10 样品匀液于 36 ℃±1℃培养 8 h~18 h。
(2)定量检测
•用无菌吸管吸取 1:10 样品匀液 1 mL,注入含有 9 mL 3% 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匀,制备 1:100 的样品匀液。
•另取 1 mL 无菌吸管,按之前操作程序,依次制备 10 倍系 列稀释样品匀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一支 1 mL 无菌吸 管。
MR:阳性 (红色)
左侧为阴性 对照
VP:阴性
五、抗原的特征
O抗原是耐热的菌体抗原,目前有O1~O13共 13种,可用于血清学鉴定。 K抗原是一种荚膜抗原,现有K1~K71,也用于 血清学鉴定。 中国大陆副溶血弧菌大部分是O3:K6。
六、检验实验
目前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采用国标法(GB/T 4789.7—2013 )
-
生 化
乳糖 硫化氢 赖氨酸脱羧酶
性
VP
+ -
状
ONPG
-
阳性:+ 阴性:-
3 %氯化钠三糖铁琼脂中的反应为底层变 黄不变黑,无气泡,斜面颜色不变或红色 加深。
嗜盐性试验
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 0%、 6%、8%和 10%不同氯化钠浓度的胰胨水,36 ℃±1 ℃培养 24 h,观察液体混浊情况。
b.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 TCBS 上呈圆形、半透明、 表面光滑的绿色菌落,用接种环轻触,有类似口香 糖的质感,直径 2 mm~3 mm。从培养箱取出 TCBS 平板后,应尽快(不超过 1 h)挑取菌落或标记要 挑取的菌落。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弧菌显色培养 基上的特征按照产品说明进行判定。
4.纯培养
在SS平板上,菌落中等大小,长出1~2mm扁 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 粘稠状。
第七节 副溶血性弧菌
二、致病性
1、致病因素 ★侵袭力:活菌(105~107/g),可使人致病 . ★产生溶血毒素:内毒素,成分是脂多糖,100℃30min不 被破坏。 2、媒介食品 主要是海产品(鱼、虾、蟹、蛤等), 含盐量较高的食物亦可带菌。 3、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败血症等。
二、致病性
4、预防措施 (1)海产品加工前用消毒水冲洗干净,接触过海产品的 厨具、容器和手及水池等均要洗刷干净,以免污染食品 (2)若要吃凉拌菜应充分洗净,现在沸水中烫后,加醋, 放置10min后,再放其他调味剂 (3)严格执行生熟食品分开制度 (4)剩饭菜,在食用前要回锅热透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凸起,混浊不透明,表面
光滑,较湿润,边缘不整齐。 在血平板上可见溶血环。
3、生化特性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蔗糖。 H 2 S (-)、 V-P (-)、靛基质(吲哚试验)( + )、
精氨酸(-)
甲基红(+)、赖氨酸(+)、溶血+/-
V.P反应
• 检测某种细菌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乙酰甲 基甲醇[CH3CH(OH)COCH3]的反应。 通常把细菌培养在葡萄糖蛋白胨液体培养 基中,加入强碱可见显有红色。此反应用 于细菌的鉴别
8
4、抗原结构结构
O抗原(菌体抗原):O1~O13
H抗原(鞭毛抗原): K抗原(荚膜抗原):K1~K71
13种。
65种。
( 缺编:K2 、 K14 、K17、 K35、 K62)
血清分型:所有副溶血性弧菌的H 抗原均相同,但是O 抗
原和K 抗原存在差异,以13种O抗原及65种K抗原将其分为 13个群和845个型。
5
• 2、尿素酶(Urease,脲酶)试验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复习必备考点(91-100)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复习必备考点(91-100)【考点91】军团菌属军团菌属:其中主要致病菌为嗜肺军团菌。
营养要求较苛刻,且生长缓慢,初次分离需L-半胱氨酸,培养基中含铁盐可促进生长。
在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BCYE)培养基中培养形成圆形凸起,灰白色有光泽的菌落。
【考点92】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触酶试验阳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对新生霉素敏感。
表皮葡萄球菌:触酶试验阳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阴性、对新生霉素敏感。
腐生葡萄球菌:触酶试验阳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阴性、对新生霉素耐药。
【考点93】肠球菌肠球菌属能在高盐(6.5%NaCl)、高碱(pH9.6)、40%胆汁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35℃,大多菌株在10℃和45℃均能生长。
【考点94】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能产生自溶酶,易自溶,采集的标本不宜置冰箱,应立即送检,35℃保温。
【考点95】变形杆菌(1)在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平板上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大多数菌株呈迁徙扩散生长现象,即迅速形成波纹状薄膜而布满整个平板培养基表面。
这种迁徙生长现象可被0.1%苯酚、4%硼酸、5%~6%琼脂以及同型血清或胆盐所抑制。
(2)在含有铁或铅离子的培养基中产硫化氢菌株的菌落中心呈黑色。
SS培养基上有与沙门菌相似的菌落特征。
【考点96】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耶尔森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可形成絮状沉淀和菌膜。
底部絮状沉淀堆积呈“钟乳石”状。
【考点97】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
致病菌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称神奈川试验阳性。
【考点98】厌氧状态的指示厌氧状态的指示:亚甲蓝和刃天青。
无氧时均呈白色,有氧时亚甲蓝呈蓝色,刃天青呈粉红色。
【考点99】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梭菌:芽胞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当机体受创伤时,破伤风梭菌可侵入伤口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机体强直性痉挛、抽搐,称为破伤风。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外毒素,又称痉挛毒素。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2)培养特性
2)培养特性
嗜盐:在含盐3%-4%的培养基上生长旺盛,在低于0.5%高
于8%盐水中停止生长。 生长温度:不耐高温,最适为37℃,4 ℃不生长, 56℃时 5min即被杀死。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 pH: 最适pH为7.4-8.0 需氧性:需氧性很强, 厌氧条件下生长缓慢 在普通营养琼脂或蛋白胨水中能生长; 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表面有菌膜; 选择性培养基琼脂平板上,该菌不分解蔗糖
10
治疗措施:
1、支持及对症治疗 脱水者需输入生理盐水及葡萄盐水, 或口服补液盐,以纠正失水。血压下降者,除被动补充血 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外,可酌用血管活性药。
2、抗菌药物 轻度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较重者可给复方
新诺明或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 3、发生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并到医院医 治。副溶血性弧菌对氯霉素敏感。呕吐、腹泻严重者要补 充水和盐。
8
4.流行病学特性
分布地区 夏秋沿海地区,常为集体发病。日本 和我国沿海地区为高发区 传染源 病人,集体发病时少数严重患者住院,多 数未住院患者可能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主要经食物传播,海产品和 盐淹制品为主。男女老幼均可患病,可重复感染 发病季节 7-9月为高发季节 所致疾病特征 引起食物中毒或急性肠胃炎,阵发 性绞痛,腹泻每日3-20次不等。病后免疫力下降 ,且可反复感染。
副溶血性弧菌
化学化工学院 11级食安班 陈硕
1
主要内容:
1、概述 2、病原学特征 3、生物学特性(菌体形态学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 4、流行病学特征
2
1、概述
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是一种嗜 盐细菌,广泛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类、贝类 等海产品中,为引起食物中毒和急性腹泻重要的病原细菌之一, 尤其是在夏秋季节的沿海地区,经常发生由于食用带有大量副 溶血性弧菌的海产食品,引起爆发性食物中毒。 历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于1950年在日本首发,副溶 血性弧菌(V. parahemolyticus)于我国大陆沿海地区食物中 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原菌。
9、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 水产制品 (熟制水产品、即食生制水产品、即食藻类制品): n=5; c=1; m=100MPN/g(mL); M=1000MPN/g(mL) 水产调味品: n=5; c=1; m=100MPN/g(mL); M=1000MPN/g(mL)
7)结果与报告
根据检出的可疑菌落生化性状,报告25 g(mL)样品中检出 副溶血性弧菌。如果进行定量检测,根据证实为副溶血性弧菌阳 性的试管管数,查最可能数(MPN)检索表,报告每g(mL)副 溶血性弧菌的MPN值。
《腌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微生物指标》GB 10136-2005 致病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不得检出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4789.7-2013
1
主要内容
1、概述 2、分类 3、生物学特性 4、流行病学 5、检验
1、概述
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 分布广泛的海洋来源细菌,食物中毒重要的病原菌之一。 夏秋季节的沿海地区,经常由食用受污染的海产品引起爆 发性食物中毒。 流行病历史:世界首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1950年发生 在日本;中国最早的报道见于1962 年;美国发生于1971年;均 由海产品引发。
4)初步鉴定试验
3.5%氯化钠三糖铁琼脂:底层 变黄,斜面不变色,有动力, 不产生硫化氢. 镜检形态:本菌为G-,多形态,无芽孢。
氧化酶试验:氧化酶阳性。
嗜盐性试验: 0%不生长 6%和8%旺盛生长 10%不生长
14
5)确定鉴定:取纯培养物分别接种含3%氯化钠的甘露醇、赖氨酸、
MR-VP培养基,36℃士1℃培养24h~48h后观察结果。隔夜培养物进行 ONPG试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谢谢!
•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
• 试验
• 试验—采用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隔夜培养 物进行
• 副溶血性弧菌:
•
甘露醇 + 赖氨酸脱羧酶+
•
-
-
试验
• 挑取1满环新鲜培养物接种 于0.25 3%氯化钠溶液,在 通风橱中,滴加1滴甲苯, 摇匀后置37 ℃水浴5 。加 0.25 溶液,36 ℃培养观察 24 h。
• 阳性结果呈黄色。阴性结果 则24 h不变色。
鳃
•
水产制品
• 如为带壳贝类或甲壳类,应先在自来水中 洗刷外壳并甩干表面水分,然后以无菌操
作打开外壳,按上述要求取相应部分。
2、增菌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
定性取样品 25 g(),加入3%氯化钠碱性 蛋白胨水 225 。
定量选择3个适宜的连续稀释度,每个稀释 度接种3支含有9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 的试管,每管接种1 。置36℃±1 ℃恒温箱 内,培养8 h~18 h。
邻硝基酚-β半乳糖苷
可选择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全自动 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20E
7、选做试验
• 血清学分型11种O抗原血清 • 神奈川试验我妻氏血琼脂平板
8、结果与报告
• 根据检出的可疑菌落生化性状,报告25 g() 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 如果进行定量检测,根据证实为副溶血性 弧菌阳性的试管管数,查最可能数()检 索表,报告每g()副溶血性弧菌的值。
吐、发热 • 潜伏期:10小时左右
致病作用
• 主要引起胃肠炎,最常见的是食物中毒和 感染性腹泻。由于病菌在食品中大量繁殖, 侵入肠道后继续繁殖并释放出大量肠毒素, 引起剧烈的胃肠炎。
二、生物学特性 菌体形态及染色特征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
一、概况 媒介食品 副溶广泛存在于海岸和海水中,海生动
植物常会受到污染而带菌。海鱼、虾、蟹、蛤等海 产品带菌率极高;被海水污染的食物、某些地区的 淡水产品如鲫鱼、鲤鱼等及被污染其他含盐量较高 的食物如咸菜、咸肉、咸蛋亦可带菌,也可因受到 污染而引起中毒。带用少量该菌的食物,在适宜的 温度下,经3~4小时细菌可急剧增加至中毒数量。 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 染所引起。
无粘性,(绿)兰色,直径2—4mm 嗜盐选择性平板:直径2.5mm,圆整或不
齐,隆起混浊,无粘性,无色,湿润。 4、选择性培养
取上述可疑菌落接种于3.5% Nacl-TSI 培养37℃ 24小时 5、镜检:取上述可疑菌落镜检,应为革兰氏 阴性,无芽胞多形态,两端浓染。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在海博 弧菌显色培养基上典 型特征。典型 副溶
7、生化试验
• 分别接种各类生化培养基,置37 ℃恒温培 养。除V-P、靛基质、甲基红试验培养48小 时后加试剂观察外,其他均可在24小时观 察。试验结果判定参照下表。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
生化特性
葡萄糖产 酸 葡萄糖产 气 蔗糖 乳糖 甘露醇 硫化氢 甲基红
7、生化试验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化性状表
血性弧菌显蓝色至蓝 绿色 , 霍乱弧菌和 其它弧菌显无色。
副溶血弧菌在蔗糖琼脂(tcbs)平 板上的菌落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
6、嗜盐性试验
将可疑培养物接种于不同盐浓度的盐胨水 中,37℃ 24小时,观查生长情况。盐含量 0、3、7、9、11% , 在3-7 %生长良好。
0 3 7 9 11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第3版)副溶血弧菌
形态与染色
1、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多形态杆菌,单端鞭毛、两 端浓染。杆状、棒状、甚至球状、丝状等
培养特性:
1、需氧或兼性厌氧:生长最好 2、在2~3%NaCL培养基中生长最好,无盐 或食盐>10%不能生长。 3、最适温度36℃,PH7.5—7.8(7.7) 4、在专用选择性平板上,菌落呈圆形凸起, 混浊不透明,表面光滑,较湿润,边缘 不整齐。 5、血平板:可见溶血环。
6、嗜盐性试验:
将可疑培养物接种于不同盐浓度的盐胨水 中,37℃ 24小时,观查生长情况。盐含 量0、3、7、9、11% , 在3~7 %生长良 好。
0
3
7
9
11
副溶血弧菌的生化特性
A 靛 基 液 质 B 液 葡 V葡磷 I蛋水 蔗 + - + -
甘 +
阿
肌
赖
+/-
-/+ +
赖 对
精 -
精 对
材料要注明件数、样品量、采样条件、时间、容 器灭菌及清洁方法,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及可疑原 因等。填写送检单。检验室接到检样后,要检查 样品及送检资料后签字,注明接到时间,立即进 行检验。检验人员根据检验中的发现,可进行送 检项目外的项目的检验。
标本采集-样品送检
• 细菌性食物中毒:
①致病菌检验:对中毒食物、病人排泄物、血液进 行检验,作为确定诊断的依据,对环境、设备、 工器具、包装材料等的检验,也是诊断的参考依 据,以确定污染环节、原因、条件等。 ②致病菌计数检验:有些食物中毒原因菌的检验, 需对可疑中毒食品中的活菌数做测定。 如腊样芽 胞杆菌,只有食品中含菌量≥105个/克时,才能 引起食物中毒,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也应做 “MPN”测定;产气荚膜梭菌的重点是活菌计数 及确证试验;葡萄球菌也应做菌 数检验。对国际 上尚未被公认的食物中毒病原菌如变形杆菌属, 更需要做计数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溶血性弧菌是临床检验技师考试辅导复习需要了解的知识,整理了相关内容与考生分享,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
常存在于近海岸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
它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革兰阴性菌,随培养基不同菌体形态差异较大,有卵圆形、棒状、球杆状、梨状、弧形等多种形态。
两极浓染。
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
无芽胞、无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适量NaCl即能生长。
NaCl 最适浓度为35g/L,在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
本菌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弱。
生长所需pH为7.0~9.5,最适pH为7.7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
在35g/L NaCl琼脂平板上呈蔓延生长,菌落边缘不整齐,凸起、光滑湿润,不透明;
在副溶血性弧菌专用选择培养基上形成1~2.5mm,稍隆起、混浊、无粘性、绿色菌落;
在SS平板上不生长或长出1~2mm扁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不易挑起,挑起时呈粘丝状。
在羊血琼脂平板上,形成2~3mm、圆形、隆起、湿润、灰白色菌落,某些菌株可形成β溶血或α溶血。
在TCBS琼脂上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
(与霍乱弧菌相区别)
(3)生化反应:本菌在30g/L NaCl和70g/L NaCl培养基中生长,在无盐或100g /L NaCl培养基中不生长。
神奈川试验是致病菌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称神奈川试验阳性。
2.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主要是患者的粪便、可疑食物、炊事用具的洗涤液等。
2)检验方法及鉴定:①增菌培养:取标本0.5~1ml接种40g/L NaCl蛋白胨水中,37℃培养,若有本菌存在,一般数小时即出现明显混浊,即可分离培养;②分离培养:将标本或增菌培养物接种副溶血弧菌选择培养基35℃培养18~24h观察结果。
菌落湿润、混浊无粘性,呈绿色;③鉴定:根据其形态、染色、多形性、活泼动力等特点,以及在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结合氧化酶试验阳性,在KIA上K/A,H2S(-)。
在MIU上“++-”。
以及嗜盐试验和血清学分型可作初步鉴定。
最后鉴定,必要时作进一步生化试验及毒力试验。
3.临床意义:
致病因子有粘附因子(主要为菌毛)、毒素(如耐热性溶血素)。
所致疾病为食物中毒及急性胃肠炎,常为被污染的海产品及盐腌制品所引起,此菌尚可引起浅表创伤感染、败血症等。
4.治疗原则:
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物,严重病例需输液及补充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