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扬州慢(淮左名都)苏教版选修一
高中语文文言文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原文: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译文: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
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赏析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
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
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
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
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
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
“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高二语文扬州慢原文及翻译
【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
只有充沛的精⼒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频道为你整理了《⾼⼆语⽂扬州慢原⽂及翻译》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语⽂扬州慢原⽂及翻译(原⽂阅读) 出处或作者:姜夔 淳熙丙⾟⽇,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其城,则四顾萧条,寒⽔⾃碧,暮⾊渐起,戍⾓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度此曲,千岩⽼⼈以为有《⿉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尽荠麦青青。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犹厌⾔兵。
渐黄昏,清⾓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今、重到须惊。
纵⾖蔻词⼯,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四桥仍在,波⼼荡、冷⽉⽆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语⽂扬州慢原⽂及翻译(对照翻译) 淳熙丙⾟⽇,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其城,则四顾萧条,寒⽔⾃碧,暮⾊渐起,戍⾓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度此曲,千岩⽼⼈以为有《⿉离》之悲也。
(序) 淮左名都,⽵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尽荠麦青青。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犹厌⾔兵。
渐黄昏,清⾓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是淮河东边的⼤都,在⽵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都是荠菜麦⼦⼀派青青。
⾃从⾦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今还讨厌说起旧⽇⽤兵。
天⽓渐渐进⼊黄昏,凄凉的画⾓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郎俊赏,算⽽今、重到须惊。
纵⾖蔻词⼯,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四桥仍在,波⼼荡、冷⽉⽆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定吃惊。
即使“⾖蔻”词语精⼯,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
⼆⼗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处处寂静⽆声。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年知道它替什么⼈开花繁⽣!⾼⼆语⽂扬州慢原⽂及翻译(原⽂翻译) 扬州是淮河东边的⼤都,在⽵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扬州慢(淮左名都)》优质教学设计1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慢词特点;比较鉴赏本课的两首宋词。
2.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3.赏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在这首词中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1.抓住词眼“空城”,分析景物的特点,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2.学习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难点领悟词的意境,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介绍扬州,导入新课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李白有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文人的情怀和游兴。
在词人姜夔生活的南宋,扬州城又有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到《扬州慢》里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引经据典,让学生感受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为学生理解诗歌中扬州的变化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了解词人及创作背景。
2.解题:这首词是一首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常自己谱曲,所以词牌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3.思考:序言交代了什么内容?哪个字奠定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明确:(1)交代了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写作原因和内容(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人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其曲),主旨(黍离之悲)。
(2)“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黍离之悲”深刻地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指导学生做到知人论世,体会作品感情;赏析序言内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初品词作,诵听结合1.全班自由朗读,体会情感2.指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提示:这是一首慢词,慢词就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创作的词,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高中语文文言文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原文: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译文: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
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赏析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
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
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
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
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
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
“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拨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
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
《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
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
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
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
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宋词《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及译文注释
宋词《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及译文注释《扬州慢·淮左名都》是由姜夔所创作的,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扬州慢·淮左名都》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扬州慢·淮左名都》宋朝: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淮左名都》古诗简介《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
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
“杜郎”成为词人的化身,词的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更深一层是写己与叹今。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
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扬州慢·淮左名都》翻译/译文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高中语文《扬州慢》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选读》
K12课件
22
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 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 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 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 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 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 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
一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
知我者,谓我心忧;
•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悠悠苍天,K此12课何件 人哉?
14
•
二
•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黍、稷:两种农作
•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物。
• 知我者,谓我心忧; 离离:禾苗成行的
•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样子。
•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靡靡:行步迟缓的
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
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
艺无不创精作善自,娱是,继诗走苏词进轼散词之文后和人又音—一乐—难书姜得法,夔
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
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
人都极为推重,名声却震耀一世。
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
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 语》)。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
K12课件
24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 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 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 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 名都。
K12课件
25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 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课题《扬州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导入同学们,从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学习的一直都是唐诗宋词。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这样的现象呢?就是中国的古诗词里描写月亮的诗句特多。
就有许多诗句描写了月亮,想想看,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秋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月亮,这颗孤独的地球卫星,千百年来见证了人间的一切沧海桑田、悲欢离合,她已经成了人类永恒的朋友,情感寄托的对象。
在中国,古往今来悲月颂月怀月的诗文真是不计其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月文化。
那么,有谁知道,被称之为“中国的月亮城”的是哪座城市呢?(扬州)扬州的月亮是扬州的一道独特风景,古人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占了天下2/3的月色,今天我们一起去沐浴一下中国月亮城的银辉。
不过,不是现在的扬州,而是跟着姜夔这个导游一起去神游八百多年前的扬州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
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
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
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
高二选修一语文扬州慢课文及译文
高二选修一语文扬州慢课文及译文1.原文篇一淳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2.字词解释篇二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淳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维扬:即扬州(今属*苏)。
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戍角:*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的都会。
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胡马窥*:指金兵侵略长*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
乔木:残存的古树。
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渐:向,到。
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杜郎:即杜牧。
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俊赏:俊逸清赏。
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3.注释篇三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这首词以扬州为题材,上片写扬州繁华,下片怀古伤今,寄托了词人对昔日盛世的无限怀念和对时代的深沉思考。
作品语言清丽婉约,音韵和谐,意象形象生动,抒情与叙事结合,深刻表现了词人博大精深的家国情怀。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感悟词的意境美的同时,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操和忧患意识,思考个人与国家、当下与历史的关系,培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勇于质疑,渴望探索未知,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但部分学生感悟古典诗词的能力不足,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不够深入。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音韵美,在讨论分享中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同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发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另外,要重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将抽象意象形象化,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词所构建的意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人生平,掌握词的字词内涵,理解词的整体意思。
(2)把握词中意象的象征寓意,品析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比较,理解作品怀古伤今、寄托兴亡的主题思想。
(2)通过合作探究,感悟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通过情境再现,在讨论分享中提升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悟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
(2)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的关系,树立使命担当。
【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怀古伤今、寄托兴亡的主题,品析作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2.赏析词的意象,体味"雨打芭蕉""暗淡轻黄"等意象营造的凄婉意境。
《扬州慢(淮左名都)》阅读练习
《扬州慢(淮左名都)》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姜夔为何要说“冷月无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数句营造出一个怎样的境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教学重点:1.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诵读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
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
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节奏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
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语气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轻重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景(色)、声4.提问: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空城(废池)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略)(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空城无声冷月眼前之景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6. 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唐·张祜《纵游淮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尽管这些诗句细究起来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之嫌,但它所透射出的扬州城的繁华兴盛应是不争的事实。
7.词的过片(下片的首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
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
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
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8.仿照“眼前之景”句式,你能用一短语概括出诗人的“心中之景”吗?——(分小组讨论推荐,教师点评板书)8. 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
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
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9. 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再举几个例子吗?——君不闻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杜甫的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
10.归纳主旨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
三.鉴赏(和前面分析同步进行)[补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补充]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
造成了强烈反差。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补充]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④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补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
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⑤“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
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四.点拨归结姜夔的词,是由凄清的境界和幽冷的色调及作者“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惆怅心情所形成的“清冷”风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让我们思接千载,再次走进诗人深沉幽怨的意境之中,去体味他那“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黍离》之悲吧!五.全班齐背规律总结:实写/虚写的概念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
实写与写实不一样。
实写就是写眼前发生的事实,当下的所见、所闻、所感。
写实是主张写真实的东西。
虚写是写梦幻写虚无写想象写回忆。
方法指导: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
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
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
(举例略)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
知识迁移: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虚实结合这一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在诗人杜甫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收到了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意境美的效果。
杜甫的《月夜》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对月怀人)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诗人对妻子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之切。
再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
”把无形无象心理之“忧”,进行感情物化,说自己的忧愁堆积如同终南山一样高,像无边的茫茫大水那样无法收拾,化虚为实。
“写一代之事”的巨构《北征》:“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这里,诗人没有写战乱带来的灾难,没有写自己的深悲,只写爱子的饥色,写他们啼哭、垢腻等战乱的灾难,诗人内心的悲痛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两句诗将截然不同的两个画面摆到一块,不仅互相映衬顿增魅力,而且从字面上呈现出第三个画面的意义:朱门内外仅一墙之隔,却是如此不同的两个世界,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这里,形象的直接性提供了联想的线索,发人深思:荒野上那冻死的穷人的骸骨,是“朱门”敲骨吸髓的剥削所致;朱门的酒池肉林,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
这些情理,在作品里并没有从字面上说出来,但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审美感受去补充和丰富诗的想象,就深刻地感受到了。
杜集中这类剔骨析肌地洞穿社会病根的诗句还有:“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仓耳》);“甲第纷纷厌梁肉”(《壮游》);“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丽人行》);“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见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