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杰姆逊(詹姆逊)
托马斯·杰佛逊简介
托马斯·杰佛逊简介托马斯·杰佛逊简介公元1743~公元1826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马斯·杰佛逊于1743年出生在弗吉尼亚的沙德威尔。
他的父亲是位检察官,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种植园主,临终时给儿子留下了万贯家产。
杰佛逊就读于威廉──玛丽学院,两年后辍学,未获得学位。
后来他学过几年法律,1767年在弗吉尼亚法院谋到职位。
在随后的七年中,杰佛逊是一位见习律师和一位种植园主。
他还成为弗吉尼亚议会──弗吉尼亚立法机关的下议院的议员。
杰佛逊的第一篇重要论文《不列颠美洲殖民地权力概论》写于1774年。
翌年他被选为弗吉尼亚第二次大陆会议代表,1776年起草了《独立宣言》,当年晚些时候又返回弗吉尼亚立法机关,为实行几项重大改革发挥了主导作用。
他的重要提案中有两项是“弗吉尼亚宗教自由章程”和“关于进一步普及知识的法案”,两者都是有关公共教育的。
杰佛逊有关教育的提案包括:完全普及公共初等教育,创办一所使较有才能的人都能受到高等教育的州立大学,建立一种奖学金制度。
他的教育方案当时被弗吉尼亚州采纳,虽然类似的方案后来实际上在所有各州中都实现了。
有关宗教自由的章程值得注意,因为它提出了完全的宗教自由,教会与政府完全相脱离(以前英国国教是佛吉尼亚的州教)。
杰佛逊的这项提案受到了很大的阻挠,但最终被弗吉尼亚立法机关通过(1786年)。
同样的思想主张不久就被其他州的人权法案所采用,后来又为《美国宪法》所采用。
杰佛逊在1779年到1781年担任弗吉尼亚州州长,随后从政坛上“隐退”。
在隐退期间他写出了他唯一的一本书《弗吉尼亚札记》,书中清楚地表明了杰佛逊反对奴隶制的立场,还包括有其他方面的记述。
1782年杰佛逊的妻子去世(他们结婚整十年,有六个孩子)。
他虽然十分年青,但从未再娶。
不久杰佛逊东山再起,他加入了国会。
在国会上,他的一项为实行十进位货币制的提案被通过,但是他的另一项为实行十进位度量制的提案却未被通过。
后现代主义---杰姆逊
杰姆逊的后现代文化逻辑研究
• 三种文化形态 • 后现代文化与美学逻辑 • “辩证的批评”理论
杰姆逊简介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1934年4月出生 于美国的克里夫兰,在耶鲁大学获得硕 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杜克大学的教授, 是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
主要著作:《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
据生产工具变革给资本主义进行了分期, 把资本主义发展
分成三个阶段: 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后工业阶
段, 杰姆逊接过曼德尔的理论, 认为资本主义与此相联系的
文化经历了现实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与后现代主义阶
段。
说明
• 第一,所谓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 义”,不仅仅是描写文学作品的风格,而应该将它们视为
专门注意表面现象,只讨论作品的文本不涉及内层的象征 和寓意,不承认内外表面的对立,拒绝挖掘任何意义。
•
⒉弗洛伊德的表层—深层心理分析模式。后现代主义
彻底抛弃了表层下面的深层压抑。
•
⒊存在主义关于真实性与非真实性,异化性与非异化
性的二元对立。后现代主义坚决排斥任何所谓可以从非真
实性下面找到真实性的做法,并宣布异化这一概念值得怀 疑。
杰姆逊说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是“以空间而非以 时间为感知基础的”
主体性消失意味着零散化
后工业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得后现代人在紧张的工作 和体能尽耗之后只剩下一种非我的耗尽状态,于是现代主 义的焦虑没有了立身之地,只有后现代的自我身心肢解式 的彻底零散化,人体验的不是完整的世界和自我,只是一 个变形的外部世界和一个非中心化了的自我,无法感知自 己与现实的真实联系,无法将此刻与历史乃至未来相联系, 无法使自己统一起来,只剩下一个没有任何中心和身份的 自我。主体在零散化为碎片之后以人为中心的视点被打破, 主观感性消弭,主体意向性自身被悬置,世界是物与物的 世界而不再是人与物的世界,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消失了, 只剩下纯客观的表现,没有任何情感和热情。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最终版本)精要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析———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冯慧玲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合肥230601摘要:杰姆逊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分期的基础上,运用总体性的手法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同时,作为一个时代的智者,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杰姆逊文化分期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研究方法局限性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并以后现代主义理论著称。
其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等。
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用总体性的思路阐释后现代社会尤其是其文化现象,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后现代文化理论。
本文试图以《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为蓝本,对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杰姆逊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分期根据比利时政治经济学家厄内斯特?曼德尔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期的相关论述,杰姆逊创作了自己的“文化分期论”。
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的引言中,他给资本主义国家划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垄断资本帝国主义阶段;第三个阶段可概括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然后,他认为与这三个时期相对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他在文中写到,“第一阶段的艺术准则是现实主义的,……于是第二阶段便出现了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1]在该书的第五章中他对于三阶段的划分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和“后现代主义”而言,我们应该将其视为社会的某个特定阶段的文化风格,而非只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因为它们反应了那个时代背后的文化逻辑; 第二,在三阶段中,由于人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有着各自对应的心理结构,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人的性质和特征也会相应地进行相应的转变;在第三点中,杰姆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实际是一种“断裂”,而非现代主义的继续。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分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分析. 年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第卷第期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分析田金芝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摘要:杰姆逊是二战后涌现出来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美国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家。
本文在分析其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同时,并对其理论的理论基础作了进一步的探析,认为其吸收借鉴了黑格尔、马克思、卢卡奇等人的“总体性”思想和理论成分。
关键词: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总体性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杜克大学的教授, 帝国主义阶段,??。
第三阶段则是二战后的资本是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
作为文学理论和文主义。
??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晚期资本化批评家,他的著述颇丰,其中《马克思主义与形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就其这一论断的基式》、《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被当代另一著础,来自于比利时政治经济学家厄内斯特?曼德尔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誉为“西方马克思 ,在其著作.主义”的三部曲。
其后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中有详细的论述。
但曼德尔是以经济学家的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更是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身份和眼光作的划分,作为文化批评大师的杰姆逊, 轰动,以至佩里?安德森在《文化转向》一书的前言果然没有原分不动的照搬,而是将这一划分巧妙地中高度评价时说:“杰姆逊的著作,犹如夜晚天空中运用到了文化研究中。
开起的镁光照明弹,照亮了后现代被遮蔽的风景,后所以,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引论》现代的阴暗和朦胧霎时变成一片奇异和灿烂。
”他中,他又接着说:“与这三个时代相关联的文化也便以敏捷的思维、全新的视角、总体性的思路解读后现有了其各自的特点。
第一阶段的艺术准则是现实主代及其文化现象,由此形成了其极具影响的后现代义的,??于是第二阶段便出现了现代主义,而到第文化理论。
而且他自年来北京大学授课后多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次来中国,中国学术界认为他开启了中国后现代主义。
詹娜杰姆逊
詹娜杰姆逊詹娜杰姆逊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女演员和喜剧表演者。
她以其幽默、活力和惊人的表演技巧而著名,被誉为现代喜剧界的女王。
本文将从詹娜的个人生平、职业成就和影响力等方面对她进行介绍。
詹娜·杰姆逊于1970年出生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
她在一个有着四个孩子的家庭中长大,父母都是普通的蓝领工人。
从小起,詹娜就展现出对表演的强烈兴趣,她经常模仿电视节目中的角色,给家人和朋友带来欢乐。
这个小小的爱好最终演变成了她的一生事业的起点。
在进入演艺圈之前,詹娜杰姆逊在匹兹堡大学攻读了戏剧专业。
在大学期间,她积极参与校园剧团的演出,并在各种大小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能。
毕业后,她决定搬到洛杉矶追逐她的梦想。
初到洛杉矶时,詹娜并没有一帆风顺,她经历了许多拒绝和失败。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努力,并逐渐在喜剧俱乐部中获得了认可。
1997年,詹娜杰姆逊开始在著名的电视节目《周六夜现场》中亮相。
她的表演风格独特,幽默搞笑,迅速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
她创造了很多经典角色,如粗鲁的外星人人塔里、热辣的舞女翠茜等。
她的表演才华使她迅速崭露头角,并成为周六夜现场的当红明星。
逐渐,她的名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代名词,在喜剧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除了在电视节目中的成功外,詹娜杰姆逊还出演了多部电影,并且在其中大放异彩。
1999年,她主演的电影《罪恶之城》赢得了影评人和观众们的赞誉。
此后,她出演了多部喜剧电影,如《火字星》和《老娘舅大闹华尔街》。
她的表演风格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奠定了她在电影界的地位。
詹娜杰姆逊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她在喜剧领域的成就,她也是一位非常积极的社会活动家。
她长期以来都积极支持幸福的家庭基金会,该基金会为家庭提供社会支持和资源。
此外,她还参与了多项慈善活动,包括为儿童医院筹集资金,以及为残疾人士争取平等权益等。
詹娜以她的名气和影响力来推动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她用她的力量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让她成为了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偶像。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作者:郭哲韬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批评家。
他的后现代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叙述。
1985年9月12日,杰姆逊教授应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和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之请,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演讲录》这本书就是根据他的上课录音翻译整理而成的,而他关于后现代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理论也是在这次传入中国的。
杰姆逊着重谈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
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商品化”不仅表现为物质产品,也渗透到了社会的精神领域,人们生活的环境被无数商品化了的广告,电影,录象带,录音带所构成的形象充斥着。
在这样的社会中,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后现代主义”。
他在“引论:文化与文化分期”中谈到了文化分期。
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国家的市场,第二阶段是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形成了不列颠帝国、德意志帝国等,第三阶段则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
第二阶段已经过去了,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可概述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与这三个时代相关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第一阶段对应的是现实主义,第二阶段对应的是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就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他以曼德尔的资本主义三阶段理论为基础,对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的后期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分析批判。
他从建筑、绘画、文学、摄影、广告、电影、音乐等方面具体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的社会,“到了后现代,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介绍杰姆逊对聊斋志异的评价
介绍杰姆逊对聊斋志异的评价杰姆逊(James Legge)是一位英国传教士、翻译家和学者,他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有着深厚的研究。
在19世纪,他将《聊斋志异》这部中国古代奇幻小说集翻译成了英文,并且对其进行了评价。
杰姆逊对《聊斋志异》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认可。
他认为这部作品展现了中国民间传说和超自然现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思想的某些方面。
在他的翻译序言中,杰姆逊称赞《聊斋志异》是“中国小说中最具原创性和优秀性质的代表之一”。
他认为这部作品在描写人物情感和心理方面非常出色,并且充满了神秘和惊奇的元素。
此外,杰姆逊也赞扬了《聊斋志异》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诲和社会批判。
他认为作品中的许多故事都包含了隐喻和寓意,通过描述各种超自然现象来阐述对于人性弱点、道德规范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杰姆逊对《聊斋志异》持有积极评价,并将其视为中国文学瑰宝中的一颗明珠。
他的翻译工作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接触到这部精彩的作品,并对其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简析詹姆逊的历史观
简析詹姆逊的历史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詹姆逊及其对“历史”的探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1934—)是当代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名的后现代主义研究者。
“他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后现代主义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但他仍实事求是地承认后现代主义的不少合理因素,并予以充分的肯定。
”同时,詹姆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结合后现代理论发展来阐述自己的文学观和批评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20 世纪最有影响的理论家之一,詹姆逊著论丰富,在理论上不断追求发展,其中,《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1981)、《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1985)被认为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他也被认为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
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学者,他旗帜鲜明地主张历史主义”。
詹姆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通过对现当代西方社会现象的分析阐释来修正和改造传统的日趋僵化的马克思主义”。
1976 年,詹姆逊在《历史中的批评》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这个概念,并希望能吸收综合各种历史理论,发展成一种完善的新历史主义。
在随后的多部作品中,詹姆逊都探讨了关于“历史”的问题。
在《政治无意识》的开首,詹姆逊提出了“永远历史化”(always historicize)的口号,并将历史视为其文化阐释诗学的终极视域;同时,詹姆逊吸取了阿尔都塞的“缺场的原因”理论,认为历史是“缺席”的历史,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必须通过“文本化”和“叙事化”来认识历史。
二、詹姆逊对“历史”概念的阐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念中,“历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历史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阐释其理论问题的逻辑背景,而且马克思还强调,“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的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并不是在他们自己所选择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在既有的、直接摆在他们面前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情况下进行的”。
杰姆逊与后现代主义
• 4.距离感消失都是因为“复制” 你见过电影和电视的“原作”吗,我倒是见过,可是它和 大家看的有什么区别?我把他传到网上和我剪出来的片子 有本质上的区别?没有! 所以作品的独一无二性被否定 了。张艺谋拍的片子放到网上有啥区别?得充会员才能看。 艺术变成了商品。它是一个类象。那什么是类象呢?它是 没有原本的摹本。说白了就是复制品,可是复制过后你分 不清什么是初始版本了。艺术的真实性没有了。艺术成为 了“在一个平面的世界上,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没有主 体,没有真理,甚至没有原本的东西”。艺术等同于生活。 所以生活中丑的东西也能成为艺术,比如我们现在的“审 丑时代”——@屌丝男士 大鹏
后现代主义的表征
• 第一,深度模式削平导向平面感 三种深度模式: 1.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现象与本质的区分。 后现代不承认这两者对立,拒绝挖掘任何意义 2.弗洛伊德的表层-深层心理分析模式 3.存在主义关于真实性与非真实性,异化与非异化 的二项对立 4.索绪尔的符号学所区分的所知与能指。 取消深度,只有浅表层,抨击表述而非思想—— 思想匮乏的时代。真理向文本过渡。
杰姆逊的“辩证的批评”理论
深受他以前研究马克思的经历影响。最关键的是 他提出的一种新的解释理论。就一句话但是很长 “解释可以被当作一种基本的寓意行为,它是由 根据一种特殊的解释性的主导符码对于一特定文 本的重写所构成的” 关键词:主导符码来自符号学就是“灵魂” 看似抽象其实简单,他还书社会经济解释是“终 极符码”。你看小时代看出什么?消费拜金主义 颓废的世界观。我没有喷小时代,因为它充分的 揭示了我们这个世界那么浮躁,怎样的社会早就 了怎样的电影。
• 整体性 艺术作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总体联系 精神分析学 揭示被压抑的潜意识和原始经验 不是弗洛 伊德的性压抑,而是社会的压抑。“社会 的压抑导致作品出现“一种结构的神秘化 处理”。真正的含义等着我们去挖掘。
詹姆逊的民族寓言理论及意义
J o u r n a l o f Xi a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Ke v wo r ds : Fr e d r i c J a me s o n; n a t i o n a l a l l e g o r y ;i n t e l l e c t ua l s
弗雷德里克 ・ 詹姆逊作为一位知识渊博 、 学术精 独感 和焦虑感 , 强调个体生命体验的主观性和独特 深的思想家 , 他精辟 而深刻 的论断不是来 自于纯粹 性 , 揭 示 个人 与个 人 、 个人 与 社 会 、 个人 与 自然 的对 立 和冲突 。这些体 验无法在第三世界文本 中找到 , 的理性思考 , 而是以对诸多文学文本和电影艺术等 具体作品进行深入的阐释为基础 。尤其是在研读第 因 为 在 第 三 世 界 文 本 中存 在 一 个 大 写 的 异 己读 者
CHE N Ch u n . 1 i
( S c h o o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x c h a n g e a n d Co p e r a t i o n, Xi a n y a n g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Xi a n y a n g 71 2 0 0 0, S h a a n x i , Ch i n a ) Abs t r a c t : J a me s o n p os e s na t i o n a 1 a l l e g o r y a n d c o ol l e c t i vi s m n a r r a t i o n wh i c h l a c k i n t he ir f s t wor l d
詹姆逊的他性修辞和
詹姆逊的他性修辞和“民族寓言”在收集詹姆逊的“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的文学”1的下列注释时,我不知不觉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
如果让我说出我最推崇的一位当今美国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那人肯定非詹姆逊莫属。
生发出其文本激情的那种吁求——美国学校的文学教育不仅应该关注“西方”文学,而且应该关注“世界文学”;所谓的文学经典不能只建立在具有排他性的占支配性地位的审美快感之上,也应建立在一种具有丰富的包容性的异质性基础之上——这当然是完全有益的。
而且,我对他在阅读异国文本时所具有的丰富知识和广泛兴趣,也是十分钦佩的。
但是,这种对教学大纲的改革吁求——甚至连他对鲁迅和奥斯曼尼·塞姆班内(SembeneOusmane)2的博学的阅读,最终也被一种更富有野心的承诺所合并——确切地说,是被取代;这一承诺虽然贯穿着整个文本,但只有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条脚注的最后一句话中,才明确地表述出来:即建构起“一种关于第三世界文学的认知性美学(cognitiveaesthetics)”。
这种“认知性美学”,反过来却建立在对广泛存在的重大差异的抑制之上,这些差异一方面存在于不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存在于不同的帝国主义化的构形之间和内部。
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詹姆逊所说的“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二元对立。
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就出现在要求教学大纲改革和阐述“认知性美学”的这段话中。
不消说,这些问题又是极其繁多的。
毫无疑问,我对这篇文章的反应有着个人的,甚至有点生存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一开始就给与明确的声明。
我十五年来一直在阅读詹姆逊的著作,至少我对于西欧和美国的文学和文化的一些知识得益于他;因为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所以我总是将我们——我和詹姆逊,看作是长着相同羽翼的鸟儿,尽管从未在一块相聚。
但是在我读到这篇文章的第十五页的那一刻(特别是看到以诸如“所有的第三世界的文本都必然……”这样的话开头的句子时),我开始意识到,在那些被理论化的许许多多的事物当中,分明有我自己。
关于托马斯·杰佛逊的名人故事
关于托马斯·杰佛逊的名人故事范文1:托马斯·杰佛逊——美国战斗的先驱者托马斯·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也是美国第三任总统。
他的一生充满了战斗精神,为美国建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托马斯·杰佛逊生于1743年,成长于独立自由的时代背景下。
他年轻时就受到了加尔文主义的影响,对人民自由权利的渴求一直激励着他。
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杰佛逊的贡献不可小觑。
他在大陆会议上担任重要角色,成功地推动了独立宣言的制定并为其作出了贡献。
他还是独立战争中的一位勇敢的军人,积极地为美国国家的独立和荣耀而战斗。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美国的价值观和信仰。
作为美国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杰佛逊创造了欣欣向荣的美国,并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研究思想。
他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倡导种植自己的园林和慷慨地捐助图书馆,他认为知识和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和学者,使用科学方法并通过自己种植的葡萄园进行农业改良,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总之,杰佛逊的一生演绎着战斗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为美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写作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托马斯·杰佛逊的生平和贡献,重点突出其在美国建国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包括对独立宣言的贡献、对独立战争的贡献、对教育和科学的推动。
同时,用语清晰简单,层次分明,刻画了一个充满战斗和创新精神的历史人物形象。
范文2:托马斯·杰佛逊——自由的倡导者托马斯·杰佛逊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亦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他的一生专注于为美国的自由事业而奋斗,为人类自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杰佛逊的贡献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看。
首先,在1783年的《巴黎条约》中,他极力争取奖励法国对英国的战争,以帮助法国获得美国独立战争中对英国的胜利,同时他也为后来与法国的友谊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化转向詹姆逊
文化转向詹姆逊1. 简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是美国一位著名的文化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学者,他对于当代文化的分析和解读有着深远的影响。
詹姆逊的主要贡献之一是文化转向詹姆逊,这一概念指的是对于文化现象的研究的一种方法和角度转变。
本文将对文化转向詹姆逊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释。
2. 文化转向詹姆逊的背景文化转向詹姆逊起源于20世纪后期,此时社会、经济和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全球化、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概念开始出现并引发了学术界对文化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关注。
詹姆逊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文化转向詹姆逊的概念,并通过对文化现象的分析来解读当代社会的变化。
3. 文化转向詹姆逊的重要观点3.1 文化的经济化詹姆逊认为,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紧密相关,不能完全脱离经济来理解。
他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已经被经济化,成为产业链中的一部分。
广告、娱乐、文艺作品等都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部分,把文化转化为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
这种经济化的文化现象与社会和政治环境紧密相连,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着重要影响。
3.2 反思现代性詹姆逊对于现代性的反思是文化转向詹姆逊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指出,现代性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和技术的变革,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变革。
现代性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
詹姆逊通过对当代文化的分析和解读,试图揭示现代性的矛盾和问题,并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3.3 文化的全球化全球化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文化转向詹姆逊的关键主题之一。
詹姆逊指出,全球化使得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和碰撞,各种文化因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传播。
这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边界,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和主体。
4. 文化转向詹姆逊的影响文化转向詹姆逊对于当代文化研究和社会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变化和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强调了经济和文化的关联,提醒我们不能忽视经济因素对于文化的塑造的影响。
论詹姆逊的符号学思想
言学 、什克 洛夫 斯基 的形 式主 义 陌 生化 理论 及 巴尔特 的零度 理 论 等 分别 展 开 详 尽地 剖析 与批 判 ,将社会 、历 史等 诸 多 历 时性 因素 引入 对 索绪 尔结构 主 义
传 统 的批判 中去 。其 次 ,詹 姆逊 在其 元评 论 实践 、“ 中世纪 寓言 四层 阐释 法 ” 、 对 格 雷马斯 “ 阵” 的应用 及运 用 “ 矩 能指 ” “ 、 所指 ’ ’及 “ 称 物” 分析 现 实 指 主义 、现代 主义及 后 现代 主义 文学所 对 应 的社会 文 化 的形 式特 点 中,无不 体
为对经验本身的真正条件 的体验” ,它源于人类 的活动与生活等现实范畴 , j ③
并 以感性 的方 式 连结 为完 整而 有意 义 的实体 。 原 始神话 与 这种 形式 自指 的小 说相 似 ,所述 内容 犹 如密码 一般 神秘 莫 测 ,
“ 内容” ,即与能够反映具体生产过程等现实 因素的思想观念彼此割裂开来 ,
“ 在否 认一 切关 于 本质 和人 性 的预 想 中 , 以及在 用 方 法 对形 而 上 学 的取 代 中 , 求 得 它们 的实 现 ” ①,从 而丧 失 了批 评 的活力 。
詹姆 逊认 为 ,文学 内容 是社 会 历 史 的具体 产 物 ,因此 必 定会 根 据 历 史 形 势及 意 识形 态 的变迁 而产 生 相应 的变 化 ,而包 括 新 批 评 在 内的 各 种形 式 主 义 文学 观 ,却无 法对 文 学 中相应 的意 识 形态 内容 作 出及 时而必 要 的反应 ,“ … …
逊由此将元 评论视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的基本批评方法 ,而且 “ 许多事实上在做元批评 工作的人没 有意识 到他们干的正是马克思主义。 《 ”( 晚期资本主义 的文化逻辑》三联 书店,19 9 7年 ,第 2 O页) ③ ④ ⑤ 詹姆逊 :《 快感 :文化与政治》 ,王逢振 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年 ,第 6页 。 98 詹姆逊 :《 快感 :文化与政治》 ,王逢振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第 6页。 98年 詹姆逊 :《 快感 :文化与政治》 ,王逢振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第 6页。 9 8年
杰姆逊的美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解释学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与批评
1:跨国资本主义与全球化
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的序言中,杰姆逊就已经注意到了“后 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组织的新方式”及其带来的新文化形式, 认为在所谓后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尤其是在美国,后工业垄 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比 如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及广告工业的急剧扩张等,它们 使文化作为商品进行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而事实还不仅如此, 杰姆逊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变化还带来了人们 在经验方式上的变化:一方面是个人生活越来越封闭于丰裕社会 的壁垒和禁锢之内,越来越离开这个世界上生产与劳动的现实,另 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服务性经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幻的景观社 会,以致人们“居住在一个由人工刺激和电视传播的经验所构成 的梦幻世界里”,而重大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存在和生命意义的 基本问题“,
与中国的理论关系
1985年秋,他到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讲学。 讲学内容后来整理出版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一书,在20世纪80年代的学界颇为流行。当时的中国 文化思想界,整体上还继承着“五四”以来的启蒙主 义,沉浸在对现代性的仰望中。杰姆逊教授带来的 “后现代”诸种理论,突然将现代性及其诸位大师挤 到思想史的边缘,福柯、格雷马斯、哈桑、拉康等等 一大批后现代理论家占据了前台。此时,中国学者蓦 然意识到西方当代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已经今非昔比, 都变成了“后”的天下,杰姆逊由此也成为把后现代 文化理论引入中国大陆的“启蒙”人物,备受推崇
在詹明信的叙述中,后现代性既是全球性的又是地区性的,它所形成的 多国资本的世界空间,并未耗尽地球资源或历史资源。后现代是一种文 化“要素”,而非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可以容纳那些残存的或突然产生 的反对它的种种文化形式。在这个(无论比过去任何时候复杂多少倍的) 资本主义世界仍然分裂,为在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差异的许多地区的条 件下,它还能怎样呢?詹明信指出,在还没有新的集体劳工力量能在国 际范围内形成与多国资本主义争夺霸权的势力。在发达资本主义的领地 内,“大家还处于低潮,没有人能说明大家还要在这种状态中呆多久”。 但是,将后现代、现代和传统主题统合在一起的新的文化创造和政治对 抗形式在中心之外继续繁荣发展。。“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非殖民化 与国家解放运动的巨大浪潮之后,世界各民族的新的自我意识”已经滋 生出来。这里,文明和文化的保守主义理论家的预言也有了人口统计学 上的依据,那就是“各民族中所共有的趋势的日益扩大”。
测绘立体的詹姆逊
测绘立体的詹姆逊作者:刘大先来源:《云梦学刊》 2013年第6期刘大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北京 100732)关于詹姆逊,我们知道些什么?一个时髦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一个文化研究的急先锋,一个新马克思主义的干将?从1985年到北大讲学开始,詹姆逊的名字就活跃在那些热衷于舶来文化人们的唇间齿边。
同无数在开放时代进入中国理论市场的北美、欧陆同行一样,詹姆逊以其新鲜的思想、敏锐的观察、现实的关注、与中国学界的密切联系,登堂入室,一跃为引领一代风骚的学术明星,引领着中国学界的弄潮儿鼎立在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的风口浪尖。
詹姆逊像个永不懈怠的发动机,如同穿花蝴蝶一样不停地游弋在形形色色文学、艺术、政治的理论、文本、现象中间,触角遍及电影、建筑、音乐、视频、网络各种形式,遍地插花,举重若轻。
同时,他的作品迅速而广泛的迻译,也使得中国读者们得以便利地在其思想武库中拣选自己需要的部分:一方面他的渊深广博让人满意并且带有瞠目结舌的钦佩,另一方面他的亦庄亦谐、雅俗兼顾又有着超级市场般的自由和体贴。
因而,“满村争说詹姆逊”,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如果对于1980年代后期以来的中国学术期刊论文和专著做个调查,会发现关于詹姆逊的论述如同过江之鲫,难以胜数。
其中有些专题研究甚至达到了一定深度,比如陈永国、吴琼对于詹姆逊文化政治思想的探讨。
但是,大多数都还是对某个话语片断的引申,或者是就具体的个案进行探索,更多的是用一些从詹姆逊那里肢解下来的观点做分析工具、不假思索的挪用。
这样的结果就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人们对于詹姆逊信口拈来,当然不缺乏真知灼见的分析和对话,但是更多时候,是用以装点门面以显示自己的不落伍——用詹姆逊自己的话来说,理论也成了商品,关键在于理论被推销出去了,至于消费理论的匿名人群,谁也不知道他们拿去做什么。
詹姆逊到底是什么样子,他涉及面到底有多宽,他思考得到底有多深,他企及的到底有多高,他走得到底有多远,没有人关心或者说对于很多人来说不重要。
詹姆逊民族寓言
詹姆逊民族寓言
詹姆逊民族寓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故事的形式传递心灵深处的道理。
下面,我将分步骤阐述有关这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一步:传递深刻哲理
詹姆逊民族寓言不是简单的故事,它们通常承载着深刻的哲理和道德教诲,旨在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和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这些故事以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各种人物和情节,让读者们看到人生的真相和意义。
第二步:具有象征意义
詹姆逊民族寓言中的各种人物和物品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例如,狐狸通常代表了狡猾的一面,田鼠则象征了贪婪的本质。
这种象征意义的存在使得读者们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
第三步:地域性强
詹姆逊民族寓言通常呈现出一种浓郁的地域性色彩。
这些故事所描绘的人物、场景、语言和习俗等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种地域性的呈现,给人一种亲切和熟悉的感觉,让读者们更容易被故事所感染。
第四步:表达简单明了
詹姆逊民族寓言的表达方式通常是简单明了的。
故事情节和道理都被表达得非常清晰,没有任何复杂的语言和枯燥的表述。
这种简洁而又清晰的写作风格,让读者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故事中的道理。
综上所述,詹姆逊民族寓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通过寓言的形式传递心灵深处的道理。
这种文学形式具有深刻的哲理和道德教诲,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性色彩和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故事,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人生和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詹娜杰姆逊
詹娜杰姆逊詹娜杰姆逊的传奇一生詹娜杰姆逊,这个名字在科技界绝对不会陌生。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创业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以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杰出贡献而闻名。
詹娜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长大,从小展现出非凡的数学和科学天赋。
在学校里,她总是能迅速理解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这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
她热爱计算机科学,并迷上了编程,尤其是图像处理方面的编程。
她创造了一些简单的程序来编辑和改善图像质量,这引起了她在学校的声誉。
毕业后,詹娜被一家知名科技公司聘为图像处理工程师。
她迅速展示了她的才华,超越了同事们的期望。
她提出了许多创新的图像处理算法和技术,使图像质量大幅度提高。
凭借其卓越的表现,她不久就被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并负责领导公司的图像处理项目。
然而,詹娜并不满足于现状。
她渴望发展自己的技术,为世界带来更大的影响。
于是,她决定离开公司,创立自己的初创企业。
她的目标是开发一种先进的计算机视觉系统,能够在图像和视频中自动识别和分析物体、场景和行为。
创业之初,詹娜面临了许多挑战。
她需要融资来支持研发工作,但由于她的项目是一项高风险的技术创新,投资者们并不太愿意给予支持。
然而,詹娜并没有被打击。
她努力学习如何与投资者沟通,并为他们提供有说服力的项目理念和商业计划。
最终,她成功地获得了一笔初步的投资,开始了她的研发工作。
数年来,詹娜和她的团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发出了一种领先于时代的计算机视觉系统。
这个系统能够以比以往任何产品更准确和快速地识别和分析图像和视频中的物体和场景。
这项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安全监控、自动驾驶、医疗影像等领域。
詹娜的公司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并成为科技界的知名品牌。
除了事业上的成就,詹娜也是一位积极的慈善家。
她利用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支持各种教育和科技项目,帮助更多的人接触和学习计算机科学和创新技术。
她相信科技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让更多的人受益。
詹娜杰姆逊是一位杰出的科技女性,她的努力和才华为计算机视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资本论》的再现--詹姆逊对《资本论》的解读
《资本论》的再现--詹姆逊对《资本论》的解读
《资本论》的再现——詹姆逊对《资本论》的解读
王庆丰
【摘要】[摘要] 詹姆逊以⼀种“再现”的⽅式解读《资本论》,试图在晚期资本主义的语境中重新激活《资本论》,实现《资本论》的符码转换。
詹姆逊认为,《资本论》运⽤辩证法去表征资本主义总体性,马克思对辩证法“第三项”的分析揭⽰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现实。
詹姆逊抓住了《资本论》中的“绝对的、⼀般的资本规律”:增加财富的同时,不断增加失业者的数量。
由此,他最终得出结论:《资本论》是⼀部关于失业的著作。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
【年(卷),期】2014(000)007
【总页数】7
【关键词】[关键词] 《资本论》;辩证法;詹姆逊
【⽂献来源】https:///doc/f62829961.html
/academic-journal-cn_academic-exchange_thesis/0201215255038.html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化批评家”弗雷德⾥克·詹姆逊,既是⼀个马克思主义者,同时⼜是⼀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
对于这种双重⾝份,詹姆逊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们往往感到这是⼀种罕见的或悖论的结合,是缺乏稳固基础的,以致有些⼈认为,当我现在‘成为’后现代主义者时,必须不再做任何含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了。
”[1]202在现代⼈看来,“马克思主义”已被理解为列宁和苏维埃⾰命时期泛黄的⽼照⽚,⽽“后现代主义”则产⽣的是最豪华的⼤酒店的想象。
正是在这两种看似格格不⼊的思潮中,詹姆逊却找到了契。
第六章 杰姆逊的文艺学思想[4页]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后期资本主义的 文化逻辑
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和 资本主义的前两个阶段分不开的,他将这 两个阶段称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杰姆 逊认为这三个阶段的命名,不是纯粹的历 史分期命名,而是一种美学风格、一种文 化风格的命名 。
第六章 杰姆逊的文艺学思想
第一节 杰姆逊的生平和著述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美国著名的马克 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生于克里夫兰, 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并曾留 学法国和德国,获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 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 现为杜克大学教授、文学系主任。
第二节 辩证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与 形式
杰姆逊指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读者 想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时,浮现在他们脑 海中的仍然是20世纪30年代的那种氛围。
第三节 政治无意识:文本和意识形态
杰姆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精深思考, 融合了精神分析和后结构主义的方法,在 《政治无意识》一书中提出了政治无意识 的概念,从心理学以及社会学出发,对文 化中连接个人幻想的文化形式和社会组织 的机制进行了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杰姆逊
弗雷德理克·杰姆逊(Fredic Jameson,1934—),出生于克里夫兰,50年代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就读,于195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来长期执教于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杜克大学等高等学府,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语言的牢笼:对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1972)、《政治无意识》(1981)等。
1985年曾来华讲学,讲稿以《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为书名于1986年用中文出版。
杰姆逊的解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解释学、符号学的基本观点相结合的产物。
他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中,一再强调辩证思维是“思维的思维”,是“思维的二次乘方”。
他倡导一种“辨证的批评”理论,认为“解释可以被当作一种基本的寓意行为,它是由根据一种特殊的解释性的主导符码对于一特定文本的重写所构成的”。
任何解释都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解释性的主导符码来进行,尽管如此,在“重写”文本的过程中,仍会产生种种分歧。
这样,这些不同的解释就会发生或明或暗的冲突。
辩证的文学理论要对作品本身的内容与形式和阐释作品的范畴和方法都作总体和历史的思考,他把从社会经济出发解释艺术作品看成是文学艺术的“终极代码”,要求结合社会背景来解释艺术作品。
杰姆逊认为,这种“辩证的批评”应当遵循三种方法论原则:总体化、中介化和历史化。
所谓总体化就是在一种结构整体的背景中,以一种开放的、否定的辩证思维打开对象的意识形态封闭性,揭示文本客体的局部语码的局限性;
所谓中介化就是通过在文本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主导语码或范畴来建立起文本与现实的关系;所谓历史化就是在一种共时的整体中对文本作历时的研究。
因此他要求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以及艺术作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联系中展开批评。
他认为“辨证的批评”还应当显示文艺作品的内容,揭示被压抑的潜意识和原始经验。
文学艺术不仅从属于文化这一整体,同时又属于整个社会生活这个整体。
只有从整个文化、整个社会生活中观察文艺作品,才有可能准确地分析其价值。
杰姆逊的《政治无意识》与《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直是其所有论著中最为重要的。
在这里,他将三种文化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一一对应,认为市场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现实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的是现代主义,而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资本主义)出现的是后现代主义,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对世界的体验和自我体验,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结构。
杰姆逊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形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空前的文化扩张,后现代文化已经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将文化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彻底拉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成为消费品。
其次是语言和表达的扭曲。
在这里,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并非是说话的主体把握着语言,而是主体被语言所控制,说话的主体是“他者”,而不是“我”。
是“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
再次是后现代理论不再把发现真理当作自己的天职和使命,它不再提供权威和标准,而是以一种怀疑的态度不断进行否定。
杰姆逊概括了后现代的文化表征为深度模式削平、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性丧失、距离感消失等几个方面:
首先,后现代主要的作品削平了所有的深度模式,把一切都平面化了,获得一种无深度感。
它消除了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真实与非真实、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对立,只在浅表层玩弄能指、对立、文本等概念。
它不再相信什么真理和所谓的文本的深层含义,只是不断地进行抨击、批评,但抨击的对象已
不再是思想,而是表述。
虽然理论不断翻新,层出不穷,但真理被搁置不顾,整个世界成为一堆关于表述的文本,只是能指的滑动。
其次,历史意识消失产生断裂感。
在这里,时间的连续性不复存在,杰姆逊认为后现代时间的特点是一种“精神分裂症”,或拉康所说的“符号链条的断裂”。
人们告别历史,浮上表层,只有纯粹的、孤立的现在,而不再有过去与现在的连续,人们在非历史的当下时间体验中去感受断裂感。
再次,主体性的消失意味着“零散化”。
后现代主义中的人是一个非中心化了的主体,自我、理性等已经丧失了其中心地位,成为空洞的指意符号。
人无法感知自己与世界的切实联系,也无法将现在与历史、未来联系起来,无法使自己完整地统一起来。
主体变成一个没有中心、没有身份的自我、一个变了形的外部世界和一个梦游者的幻觉性“非我”。
于是,主体从中心地位走向自身的悬搁,世界已不再是人与物的世界,而是物与物的世界。
表现在艺术中,就是没有一点情感和情思,也没有任何表现的热情,而只是追求对对象的纯客观再现,大规模的机械复制以一种极度的逼真感造成一种令人恐怖的非真实感。
最后,由于“复制”导致了距离感的消失。
“原作”已经不复存在,独一无二性也消失了,没有一个导源出若干他物的本源,从而也就消除了终极价值的可能性。
后现代取消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等级秩序,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没有原本,所谓同一性、整体性、中心性也统统失效。
后现代的艺术成为没有原本东西的摹本的“类象”,丧失了现实感和真实感,也就造成了社会和世界的非真实化。
文化的扩张使现实退隐、主体丧失,世界成为了物的世界。
在杰姆逊看来,后现代文化氛围下的艺术支离破碎,感性魅力丧失,先锋的革命性和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在此消逝,艺术一步步成为非艺术和反艺术,也不再具有精神上的超越性和救赎功能,而发展出一种适应性和沉沦性。
杰姆逊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理论,对后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艺术现象进行了整体研究,
提出了许多独创的见解,他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以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具有的特征的阐述在当代思想界具有相当的影响。
(张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