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课评课稿
评课稿优秀5篇
评课稿优秀5篇评课稿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②:“你看到图形了吗?”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
(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2、点明主题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
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较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2)、四边形的特点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3)、举例进一步深化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点评: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学生答:①“长方形” 或“正方形”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较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相等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微机课评课稿
微机课评课稿第一篇:微机课评课稿中学信息技术课评课稿《photoshop封面设计》、《flash的引导层动画》现将自己听课的一些感受写出来,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优点:讲课的教师亮点也很多我想按照课堂的发展来评一评:一、评课前准备从两节课所用到的教学资料来分析,两位教师对这节课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如:教学内容的选取,演示课件的制作,photoshop、flash相关素材的落实以及源文件的制作,并且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位教师对教学内容也做了非常深入的学习,对相关的教学理论的落实和知识点的突破也做了相应的准备。
二、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两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从教学目标来看,我觉得左老师更好的兼顾了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2)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知识目标来看,左老师让学生理解了flash引导层的相关概念及特点,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通过学生学习演示课件来完成挑战任务,左老师让学生掌握了引导层的创建及简单的运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通过本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及知识探索能力。
本课左老师通过挑战任务教学让知识点一步步加以突破和落实。
三、评教学思想从两节课来看,两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思想还是比较新颖的,许老师采用的是导学稿设计教学模式,左老师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在学生的三性中有如下的体现:(1)主体性: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如许老师在新课的引入方面通过出示photoshop修改过的“网络小胖”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photoshop文字、选框工具使用方法的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评价。
(2)主动性:利用导学稿、演示课件、相关素材让学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动手设计,并且还利用有效的电子教室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教学环境的调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评课稿
教师评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评课稿1《狮子和鹿》是一篇美丽忧伤,令人庆幸而又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
老师亲切自信的教态、娓娓动听的教学语言,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一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逐步落实目标,达到预期目的。
其教学亮点有如下:一、主题意识强,目标明确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跟精读文有所不一样,只需简单地敎,谢老师非常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那是要求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因此,一上课,她就定下了这样的阅读提示:1······2······3······因此,在检查生字时,老师只需稍化一点时间就带过去了。
接着,为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老师抓住本篇文章的中心词“欣赏、抱怨”先说话训练,其实就是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就是要求学生用几句简短的话来概括,为了训练的面更广一些,她又出现了一些提示语来帮助每个学生有机会练说,降低了难度,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汇报,老师的板书也体现出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创设情境,加深朗读体验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为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的导语设计中,无时无刻把学生当成了亲临现场的观众和鹿本身,如:“你看到了怎样的鹿?”,“哪句话让你感到危险?”,变换角色朗读等,都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鹿,仿佛就置身于当时的情节中,喜鹿之所喜,忧鹿之所忧,急鹿之所急。
加上老师适时的阅读点拨,抓住本文几句重点句的朗读,强调几个语气词的运用,都是很好的朗读体验的例子。
小学音乐评课稿(15篇)
小学音乐评课稿(15篇)小学音乐评课稿1听了《小乌鸦爱妈妈》这节音乐录像课之后,我受益匪浅。
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个性发展。
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新。
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非常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以外是我对本节课的简单评议:一、以故事为载体,充分体现课堂音乐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在引入音乐活动前,用音乐进行师生问好;在活动中以音乐为主,穿插律动音乐、游戏音乐及创编音乐的背景音乐等;活动末尾,以《世上只有妈妈好》作结,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中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课堂结构设计新颖、衔接巧妙三、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
教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
本课教师将乌鸦妈妈出去为小乌鸦们找虫吃……到乌鸦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们找虫子喂妈妈的故事情节先后顺序贯穿始终。
构思新颖,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四、学生自主创编,其乐无穷。
一节课是否精彩,除了看教师的教,还得看学生的学。
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
例如:本课的高潮就在创编活动这一环节。
“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
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多一点自由给学生,分组创编并展示,让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教师只稍加点拨、指导而已。
五、教师基本功扎实,课堂效率高。
六、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
在这堂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
澳大利亚 评课稿 2
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一课时)评课稿
盐池三中王琪东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就今天澳大利亚(第一课时)一课,做如下评价:
1、引课新颖。
我以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录像引入,一下子就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建立澳大利亚特有动物众多的感性认识。
2、学习目标明确。
在大屏幕上出示学习目标,直观,醒目学生一目了然。
3、自主学习任务明确。
学生明确目标,精力集中,在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
老师巡回发现、指导、点拨,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进行有效组织与适时调控。
4、合作探究。
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分工合理,积极参与讨论,形成小组成果。
学生展示,老师及时点拨、引导、总结、升华。
5、当堂训练。
检测题有针对性、有价值。
学生思路清晰,当堂完成任务,效率高。
6、总结提高。
我最后以“想一想”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澳大利亚,谈谈你的感受,请大家畅所欲言。
学生发言积极畅谈本节课个人收获,感受,有独特见解。
老师重在激励、点化、引领。
效果极佳。
总之这节课我认为是很成功的,当然也有些不足之处,如普通话不标准,板书潦草等,望各位同仁指正。
优秀评课稿(精选11篇)
优秀评课稿(精选11篇)有关评课稿篇一我参加了学校的听课活动,受到了许多启发,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
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
第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自由畅谈,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
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第三,注重反复朗读。
好文章是用来读的,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
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第四,就是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
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总之,通过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管理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
平移与旋转评课稿
《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当我观看完一位老师执教一节二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录像后,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重难点,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
(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教学中老师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
老师在多媒体那里出示小火车、摩天轮、木马等图片。
让学生说出哪种是平移现象,哪种是旋转现象。
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了解得更深刻。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
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
老师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自己作为旋转体来体验这一抽象概念,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
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同时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小组合作,一起探究。
利用多媒体的优越便捷,清楚地演示出平移的过程,通过数格子的方法证实俩只蚂蚁推面包时走得一样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了解到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在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上课老师从生活入手,运用学生常见到的物体运动现象来进行辨析;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欣赏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悟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所在。
《天生我材必有用》评课稿
评课稿——构建生活课堂享受生活德育——评《天生我材必有用》新课标指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没有一种纯道德的生活,只有源于儿童的生活,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表面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道德体验和道德感受。
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只有在生活过程中进行。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课程。
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这个理念,今天,我看了柳娟老师的录像课《天生我材必有用》后,深受启发。
一、营造和谐生活氛围,激发兴奋点生活化的课堂拒绝虚假的情感,它需要师生共同体验实现真正的情感交流。
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品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最佳结合,始终使学生处于高亢,激昂的(学习状态,)是德育回归生活的首要途径。
1、以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才会放松心情。
柳老师亲切的笑容融化了学生紧张感,温柔的话语使她成了学生的学习伙伴。
可亲的身体语言,成了学生信任的朋友,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老师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影响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这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不敞开心扉吗?能不激起交流的欲望吗?在这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着快乐,最终在平等交流中形成共识------天生我材必有用。
2、以和谐的课堂氛围优化学习方式。
宽松和谐的课堂能放松心情,学生安全感和责任感。
柳老师创设了一个“敢说、愿说、想说”的课堂,从一个“照镜子”的游戏,自然而巧妙地引入教学,当学生因嬉笑而影响唱歌时,柳老师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三次鼓励她要自信,要落落大方;“你愿意把你摘到的宝贝和大家说一下吗?”当学生说有两个字不认识,柳老师马上说:“没关系,老师教你。
”学生能不主动参与吗?正是和谐的课堂,师生之间真诚的沟通,从而提高了品德的实践性。
二、了解已有生活经验,寻找链接点生活的课堂应该是常态化的课堂,品德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这些生活经验已有的实践性。
《百分数认识》评课稿(集锦9篇)
《百分数认识》评课稿(集锦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分数认识》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分数认识》评课稿1录像课“认识百分数”由扬中实验小学教师王泳老师执教,该课除了具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严谨、教师素质过硬等共性优点外,还集中体现在教法学法、能力培养上的与众不同,或者说是独特的教师个性,那就是:教师每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载体,时时处处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充分彰显了新课改的理念,简要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分发掘学生生活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区域中发现数学无论是导入部分投篮命中情况、种子发芽情况的比较,还是新授部分开信息发布会交流收集的百分数讲意义,这些素材的取得都无不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极为朴素,更为真切,学生理解深刻,接受顺利,运用恰当,这不能不说是学生为“真”而“动”,因“实”而“悟”。
二、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权利,让学生在发言交流中学习数学王老师在开始引入“百分数”的意义时,十分注意教学的渐进性、层次性,非常讲究学生的学法,通过学生自己比较、总结投篮情况、发芽情况,得到“百分数”的概念;接着在指导“百分数读写方法”,也同样做到学生自己去亲历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从收集的百分数中看看、说说、比比,从而得出写的注意点、读的顺序;然后开信息发布会,讲讲你的百分数从哪里收集来,又表示怎样的含义,这样做既可以使所学与生活相呼应,又可以用所学验证生活知识,可谓一石双鸟、事半功倍;乃至最后环节沟通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区别和你本课完成任务的百分数都有意渗透学生的发言,其目的就是一个“服务学生的学习,发言为学习数学服务”。
三、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能力提升中感悟数学纵观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王老师可谓教学设计匠心独具,每每展开一个教学环节,都相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收集信息的能力、发言交流的能力、独立设计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线的认识评课修改稿
图形、图像到想象——线的认识评课稿听了《线的认识》的录像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评课。
一、对本课的基本认识(一)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之前教材安排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安排了三种线的认识,同时这些知识又是后续学习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等知识的基础。
为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在比较中理解三种线的共性和不同,从而理解体会无限和有限的意义。
2.能够根据对这三种线的认识,会判断这三种线,并能按要求画这三种线。
3.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概念化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这位指教老师通过一组图形的材料,让小朋友比较线的差别,抽象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线的共性:“直直的”,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线的个性分别是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和没有端点。
再让学生画2种线,从而形成了关于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体会线的有限和无限,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自于两个:一个来自书本中关于图形认识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线的经验,第二个是学生再生活经历中获得的关于线的经验,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两组材料:一是图形,二是关于射灯的图像,从这两个材料出发分别认识了线段和射线。
再引导学生根据想象引出直线,学生在学习时肯定是先找共性再找一些个性,体现了一个从经验数学到数学概念的概念化过程。
老师上课过程中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是到位的。
(三)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了本次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对于三种线的概念引入,教师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线段和射线采用形入手,借助于学生的经验,而直线就借助于线段和直线的基础上进行了想象,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教材的意图,教师在课中始终充当的是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在师生关系上体现了主导性,在目标达成方面通过练习达成了教学目标,逐步引领学生经历概念的引入、概念的体验、理解、概念的提炼的过程。
《数据的处理》评课稿
评课稿看完刘老师的电子表格的应用《数据的处理》录像课,感受颇深刘老师这节课主要是以“引导——参与”“任务驱动,探究新知”、“自主学习,巩固新知”为基本形式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
一、恰当的教材处理刘老师能准确、科学地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由简单到复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自主探索,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清淅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
刘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的合理。
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
每一个任务能够体现需求,体现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开始的自我介绍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从自然灾害到师生捐款,再到整理数据,以生活实际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授部分,整节课的知识点层层递进,一环紧接一环。
从任务一:计算一个班的捐款总额入手,让学生尝试工(口算、笔算、计算器等)引入公式法,通过讲解演示总结公式法的步骤。
再从任务二计算出各各班的捐款总额入手,以限时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得出自动填充的功效。
最后从任务三计算全校捐款的总额引入函数的计划方法。
每个环节通过设计学生的反复练习达到巩固目的。
讲练结合,时间分配合理,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
在本节课中,刘老师采用了适当的教学方法,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
地球的结构 评课稿
《地球的结构》评课稿大家好,刚刚我们观看了李芯颖老师的一节录像课,课题是《地球的结构》,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感想。
本节课是咱们新版教科版的五年级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课。
这节课在第二单元中呢起到的是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主要承担着两个任务:一个是对头一节课内容的延续,进一步的学习地区内部构造。
第二是为了后面3,4两节课学习地震、火山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明白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通过观看李老师的课堂视频,我们可以看到李老师在引入新课时,是从已学知识入手的,开门见山的将上一节课的内容展现给学生,通过让学生们猜测地球表面的这些特点和地球结构有关吗?来带入本课内容,也起到了两节课承上启下的关系。
紧接着李老师通过展示一张“火山口”的图片,抛出提问:猜测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地球的内部是不是滚烫的?内部是液体吗?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知道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
李老师也是利用一步更进一步的设问,极大的激起了学生们的探求欲望成功的引入了本科的内容。
另外我们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可以感受到学生们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呢多少是有些了解的,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但是对于内部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地球内部结构特点和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形成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
李老师也是针对这一点带领学生们一起进行了本节课的学习。
二,知识收放有度,有重点有难点且有突破我们可以看到李老师在处理本课重点的时候,直观形象的将内容通过视频展现给了学生,利用多媒体的介绍让学生们充分的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构造。
之后还展示了手中的地球构造地球仪,并利用对学生不断的提问,让学生加深了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知,这样也是更加符合五年级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巩固和理解。
对于组成地壳的岩石这一知识点,李老师不仅采用了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视频介绍的方式,还利用配发的介绍各种岩石的只是卡片,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卡片,来对各种岩石进行分类。
评课稿 优秀评课稿精选7篇
评课稿优秀评课稿精选7篇优秀评课稿篇一(一)课堂实录1.创设情境师:(师播放课件,出示朱自清照片及简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示的是我国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照片及简要介绍,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生读。
)师: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散文作品……生:(齐)《春》!师:谁来背诵几句?(生争先恐后地站起背诵。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并请同学们思考。
听过这首歌曲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看大屏幕。
(师播放歌曲《父亲》,生欣赏、思考。
)师:歌曲已欣赏,谁来谈感受?生A:这首歌唱出了所有孩子对父母的真诚祝福:“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生B:这首歌的演唱者唱得很有感情。
师:你能说说他是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歌唱的吗?生B: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生C:表现了孩子对父亲的理解,想回报父爱。
师:大家说得很好,确实,父爱是无声的,它不像母爱常被人歌颂,它与母爱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足矣令人百品不厌、回味无穷。
朱自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背影》。
文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朴素的语言犹如父爱一样平凡。
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
(师板书:背影)2.自主感知师:这篇课文,我们在课前已经预习了,不知字词障碍是否已扫除?生:(齐)扫除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生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生E: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去车站送儿子的情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师板书:父,子,关爱)生F:我读到了作者当时家境不是很好,祖母去世了,父亲也没了工作。
生G:这篇文章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四次写了父亲的背影,所以“背影”可以说是文章的线索。
生B:课文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头点题,结尾扣题,这种写法可以突出主题。
生B: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怕茶房不妥帖,事又多,但还亲自送儿子,又告诉儿子路上要小心,夜里要警醒,还很费力地去为儿子买橘子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评课稿范文(通用16篇)
评课稿范文(通用16篇)评课稿范文篇1听了王峰老师的公开课,我认为王锋老师执教《乡愁》一文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在教材解读上,比较熟悉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
执教中能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在设计理念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和表现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在教学目标上,设置了由易到难的学习目标,能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要求。
具体的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左边,分别为:1、了解相关的作者、作品背景;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3、分析、归纳内容。
用一课时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
着重点放在第2和第3学习目标。
重视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例如,学生个人朗读全文,个人分段朗读,小组比赛朗读,男生个性化朗读,女生个性化朗读,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等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
四、在教法学法上,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局面,而是由教师有效组织的、学生积极参与的、安静而活跃的课堂。
多数学生能积极表现自己。
例如,学生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
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出色表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每六人一组。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我校只有王老师一人敢大胆地尝试。
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检验证明,学生是比较喜欢这种新式的课堂的。
每个学生都明白学习目标以及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同组的成员互相合作、互相监督学习,很少讲闲话和搞小动作。
课前学生的预习准备是非常充分的。
绝大部分学生都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做了较为详尽的笔记。
五、在教学过程上,以教师的组织、引导、提问、点拨、释疑穿插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中。
教师的民主、谦虚、平等、鼓励、温和等情感因素和语言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录像课六年级的百分数的认识评课稿
观看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课堂实录评课稿红星扶轮五湖学校:胡志福观看了年青女老师执教的《认识百分数》录像课,让我受益匪浅,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设计新颖,是堂非常精彩的展示课。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观后感:1、让数学来源于生活,然后又回归于生活。
课前老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出示自己收集的3个百分数事例:全国小学生近视占比、鸽肉蛋白质含量占比、地球陆地面积占比,整节课围绕着生活中的百分数开展教学,让学生感觉百分数在生活的广泛应用,最后让学生用百分数小结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真是太有创意了。
2、整合各科教学资源传授学生更多生活知识这节数学课听起来感觉好像老师不是在上数学课:讲人体水分占比和鸽肉蛋白质含量时感觉在上生物课;讲地球上陆地面积占比和淡水含量时又像是在上地理课;讲全国小学生近视占比情况和和小结课堂收获时又感觉在上思品课,真是学科大融合,老师讲得精彩,学生意犹未尽。
3、教学环节紧扣学生的求知欲望随着学生对百分数的初步认识(读法和写法),老师为了让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有更深的了解,设置了让学生把已知的几个百分数带入几个事例(火车速度、人体含水分等)、观看地球表面视频、说说对病人饮食购物选择(牛肉、鸡、羊肉和鸽肉)的建议、学生作为顾客希望食品袋包装含量用什么数来表示等环节,让学生对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特别是在讲到地球上淡水含量和使用情况是:从数据淡水占2.7%到地表淡水仅占0.4%,而其中67.8%被污染,一个个数据一次次撞击着学生的认知,再通过一个长方形(表示水占比)被一次次的分割,最后人类可用的淡水仅剩一点点,这种触目惊心的展示比再多的说教都有效,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4、课堂非常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整节课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说、读、猜、想、做、试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不知不觉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老师通过讲生活事例中百分数意义,对学生进行广泛生活常识的教育,让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更深、更透。
《春雨的色彩》评课稿3篇
《春雨的色彩》评课稿3篇今天有幸听了刘培培老师《春雨的色彩》一课这虽然只是一节常态课但刘老师讲得非常精彩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一点儿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就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春雨细如丝像春姑娘纺出的丝线轻轻垂下;春雨柔丝似水像乳汁一样哺育着世间万物使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春雨美如画染红了桃杏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苗春雨是无色的但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刘老师讲得也是诗情画意优势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导入这一环节教师利用了一个《小雨沙沙》的视频然后说: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学生在欣赏中很好地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使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优势二:自主合作读句识字在识字教学中老师把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孩子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自由认读、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随机认识生字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反复认读、巩固识字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记住生字来巩固识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优势三:朗读感悟体会情趣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老师抛出主研问题:“春雨到底颜色的?”以后学生充分自学、讨论教师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教师导学上能够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边想象边朗读课文中小动物的对话通过不同方式地读来体会小鸟们的天真、活泼、可爱体会春雨的轻柔、欢快体会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环节中学生戴上头饰兴趣极浓踊跃参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着去读读出感情和语气这样不但锻炼了朗读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优势四:拓展思维启发想象教学最后时让学生回答“你眼中的春雨颜色的”这个问题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以玉兰花和迎春花这两种春天最常见的花为例激发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进行仿写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通过观察春雨的课件来体会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变得生机勃勃在老师的大胆鼓励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个性得到了张扬待研究一:如果说有什么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学生思维要继续开拓可以结合学生的前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去寻找春天看看春天些事物发生了变化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有了生活经验在最后一个环节就会畅所欲言不会觉得陌生待研究二:“春雨到底颜色”这个问题可以说简单也可以说比较深奥但是针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该如何去引导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老师不必去深究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感受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今天有幸观摩了郑超君老师的一堂录像课《春雨的色彩》虽然是堂家常课但郑老师的讲课还是有许多亮点当然了也有不足之处下面我来简单地谈谈自己的看法《春雨的色彩》是一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整节课的出色之处有几点:一、识字教学扎实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郑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了由易到难的过渡难度逐渐增加并利用多种方式的识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生字二、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受到熏陶和感染这篇文章语言美富有情趣郑老师在教学时以各种方式让学生读如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在读时郑老师强调通过声音、表情、动作表现三种小鸟当时争论的情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确地把握到了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品质三、建立“大语文”观念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因此郑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学着书中的句式:不对不对春雨是你们瞧春雨洒在师生配合其意融融学生都是小诗人讲出了诗一般的语言另外在理解“争论”这个词义时联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解后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加强巩固效果明显事实证明学生是了不起的关键是我们老师首先要聪明起来老师聪明学生就会更聪明令人刮目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即读文会意更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学习表达运用语言即读书得文如此文意兼得日积月累才能实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一语文教学之根本目标这种教学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说就是“阅读教学如果有模式的话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里的“写写”包括“说说”即运用语文阅读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盯住“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一根本目标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以此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效益四、教师本身的感染力我觉的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郑老师很具有感染力能完全调动课堂气氛而且教师的课堂语言朴实无华但亲切感人具有鼓舞性语言、动作都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下面来谈谈我认为的不足之处:第一处是郑老师在让学生美读“春雨像线一样”的句子时直接要求学生轻轻读而没有作引导教师的感受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感受这与新课标的观念不符合第二处是课文中提到燕子认为春雨是绿色的郑老师让学生融入角色去读显得很亲切可惜的是学生没有角色意识依旧使用第三人称来表达效果不理想针对郭老师上的《春雨的色彩》这节课我来谈谈我的几点看法:一、从教学目标来看1.郭老师的目标定位不是特别准把理解散文诗的内容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作为重点个别幼儿都说了树木生长需要春雨但很多幼儿却不是特别明白知识目标是让孩子大胆尝你们试创编“春雨颜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什么上”像这句话的创编孩子的回应也不是特别的积极2.所选教材对中班幼儿有点难二、从教学方法来看1.郭老师通过语言的有效引导、启发提问、倾听、观察、表演等形式帮助幼儿很好地理解散文诗先从激趣引题再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春雨对万物的生长作用到完整欣赏散文诗大胆表演小鸟对话体验散文诗表达的情景再进行仿编教学内容进行有层次、有梯度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老师的提问以开放性问题为主比如说“你觉得春雨颜色的谁知道万紫千红意思”“谁来说说你听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呢”2.课件和音效的制作很用心但声音效果有点响和乱和散文诗的优美意境不是特别相称如果能把音效制作的更柔美点就更好了还有教师在第一次欣赏散文诗是最好能自己来朗诵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发散性提问不够应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提问像“请你说说植物和春雨关系”这种问题就有点太难了在表演环节觉得还不够到位最好能创设“情境让孩子来表演三、从教学效果来看郭老师的课堂语言富有激励性在幼儿回答后能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幼儿从玩中学教师很好地体现了主导作用孩子们也学得非常地开心。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最大公因数》评课稿1在晚自习上,我观看了王__老师讲授的《最大公因数》这堂录像课。
王老师这节课,听后给人的感觉是“很扎实”,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很到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各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学生思维活跃,参与面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教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到位,教学重点突出、难点设置合理。
本节课主要目标是: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中最大公因数是谁。
王老师通过地面铺砖的这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疑惑,这样调动了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难点是如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
王老师这节课首先以列举法来引导学生找公因数,随后,又用集合图的方式反映12和16的公因数各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12和16的公因数中最大公因数是谁,通过一系列媒体资源的展示,逐一解决了每个问题,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印象。
他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程序中,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王老师这节课通过铺地砖的事例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形成过程,尽可能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努力出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2〕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出方法。
王老师整节课是通过课件演示,采用了列举法,集合法,这两种方式教学12和16的公因数有哪些,其中最大公因数是几,利用这种方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为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创新增添了活力。
抽屉原理评课稿(5篇)
抽屉原理评课稿(5篇)今日我们在培训中心大厅听了来自滑县的袁连省教师的一节录像课《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这节课不同于六年级其他课型,与前后学问点没有联系,比拟孤立。
抽屉原理也很抽像,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拟难上。
袁教师是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的,使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对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并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袁教师上的《抽屉原理》一课虽然朴实,但是构造完整,过程清楚,充分表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供应了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看、猜想、操作、推理和沟通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并学会了用“抽屉原理”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优点:1、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索,采纳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支笔放入3个杯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放进2支笔。
然后沟通活动,为后面开展教学活动做了铺垫。
此处留意了从最简洁的数据开头摆放,有利于学生观看理解,有利于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性。
在好玩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理解最根本的“抽屉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是,肯定有一个抽屉放进了2个物体。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和学问层面对学生进展了提升,有助于进展学生的类推力量,形成比拟抽象的数学思维。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抽屉原理的推导过程中,至少是商+余数,还是商+1个物体放进同一个抽屉里。
让学生相互争论,在由学生验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
3、留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嬉戏中深化学问。
课前教师设计了一组简洁真实的生活情境:让一名学生在去掉了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5张。
教师猜,总有一种花色的牌有2张。
学完抽屉原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学问来解释这一现象,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换源于生活”的理念。
建议:1、3个杯子放4支笔时说的根本原理在后面不适用,教师应当强调。
2、在得出抽屉原理后应当让学生多加练习并加以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灵动”课堂
——评姜树华老师的录像课《伊索寓言》
10月21日观看了姜树华老师的录像课《伊索寓言》。
课堂上,姜老师淡定自如,对课堂的驾驭如行云流水,伸缩有度,真不愧是“教学能手”!这是一节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灵动”的课堂。
一、“找破绽”中训练能力。
本堂课,姜老师从讲故事中开始,然后把三则篇幅短小、语句简洁的寓言故事看成一个整体,在“找破绽”中开展活动,于“讲故事、读句子、说破绽、辨真伪”中,老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采取品读、思考、有效互动的学习方式和策略,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说、辩能力。
尤其在诱导学生“找破绽”这个环节,他这样鼓励学生:“你发现了什么破绽?请你试一试!”、”“谁能读出(谁)的——?”、“我觉得还不够——,我还想听——”……在引导学生理解、朗读、补充中训练能力,提升品位。
总之,整堂课上,姜老师以简洁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他的课堂当中,而且关注面很广,把发言、表达的机会几乎都让给了孩子,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倾听、表达、朗读中养成习惯。
在这堂课上,姜老师特别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故事,倾听别人的发言,再把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补充、分享出来。
从课堂的许多细节当中,我们看出了老师的煞费苦心、循循善诱……教学策略上他以“读”贯穿课堂的始终。
通过默读、齐读、个人读、小组读、师引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加深对文体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整堂课上书声琅琅。
而每一次朗读老师所提出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在琅琅的书声中促成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阶梯式板书中感受寓言特点。
姜老师利用板书,理清文章脉络的同时,注意渗透寓言故事的特点。
并通过写一则故事的读后感受来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文本的核心价值。
我想,这些环节的设计既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寓言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贴近文本,紧紧围绕阅读教学的重点“领悟表达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来实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