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圈层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圈层及特点 1.地壳: 1.地壳: 地壳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平均17km)。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平均17km)。 17km 大陆部分厚, 大陆部分厚,海洋部分薄 2.地幔 2.地幔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 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2)平流层图(对流层顶至 )平流层图 对流层顶至50-55km) )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热量来源于臭氧层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热量来源于臭氧层 吸收紫外线) 吸收紫外线) 空气运动: 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晴朗
(3)高层大气图 )高层大气图 80-500km的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 的高空有电离层, 的高空有电离层
二、意义 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 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生物圈 组成: 一、组成:地球上所以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特点:不单独占有空间,存在于大气圈下层, 特点:不单独占有空间,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 圈和地壳上层 核心:地面以上100米----水面以下 水面以下200米 核心:地面以上 米 水面以下 米 二、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活跃, 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活跃,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同心圈层的分布特点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平行分布的;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平行分布的; 在地表附近却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 在地表附近却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从外到内分:地壳、地幔、地核图 从外到内分:地壳、地幔、地核图 依据: 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特点
二.两个分界面(地球内部两个地震波不连续的面) 两个分界面(地球内部两个地震波不连续的面) 莫霍面:地下深度平均17km 莫霍面:地下深度平均17km 古登堡面:深度平均2900km 古登堡面:深度平均2900km 依据: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 依据: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消失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探究二: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 相比,有些什么不同? 答案:(1)生物圈具有生命活动现象,是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结 构的圈层; (2)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的空间范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之间; (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生物圈中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界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岩石圈是指( C )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 B.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D.地壳和上地幔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A、B、C三个圈层分别是( D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 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地球内部 圈层的依据
2.不连续界面
界面
深度 (km)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洋部分较薄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 上地幔的顶部 (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氧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干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洁 空 气
水汽、杂质多
3.生物圈 ①含义:是由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 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②范围:分别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③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OK!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 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高度增,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50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层;现代飞机多在 B层
B
飞行,因为该层 天气晴;朗 12
大气平稳。
A
B层中有人类生存的天然 屏障; C层中的电离层 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 -50 0 50 100温度(℃) 100
气温的垂直分布图
想一想:
位于非洲中部的乞力马扎罗山,被称为 “赤道上的白雪公主”,即地处热带,山顶 却终年积雪,这是什么原因?
当地震发生时,坐在轮船上的人能否 感觉到横波的到达?
地壳
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1.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系;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
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平均厚度 约33km;大洋地壳只有硅镁层,平均厚度约 6km
地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大陆 部分 )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
该面下,P、S波速都 明显增加
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 降,S波完全消失
速度(千米/秒)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球的圈层结构
4、地震 1)剧烈地壳运动,极短时间、释放能量 2)相关概念 A震源:地下岩层断裂 B震中: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3)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快于横波达地表) 4)震级 A能量释放的大小 B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C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5)烈度: A破坏程度 B等震线 C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有关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离震中越近、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7)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80%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15% C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国家
7)海浪: A近岸浅水带 B波浪能量较高,搬运较粗砂砾;潮流流 速较慢,搬运物粉砂和淤泥
4、沉积作用 1)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物质堆积 2)流水: A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分别是砾石、粉砂、黏土 B冲积扇(山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 A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B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方向)
5)地幔物质的对流是驱动力。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6)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大陆板块要古老些 7)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8)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 3、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 1)褶皱 A岩层的弯曲变形, B地形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系 C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从两翼到中心岩层变老 常成山岭
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水面以下200米到地面以上100米,“生物膜” 二、内部圈层 1、二个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A33千米 B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古登堡界面 A2900千米 B纵波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1)很薄的固体外壳 2)平均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 3)上层硅铝层(花岗岩),下层硅镁层(玄武岩) 4)硅铝层广见大陆,大洋很薄甚至缺失;硅镁普遍存在 3、地幔 1)固态,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2)上地幔和下地幔 3)软流层,呈熔融状态,岩浆发源地 4)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4、地核 1)外核,液态、以铁镍为主 2)内核,固态、极高温高压下结晶的铁镍合金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最薄的地方
• 最薄—— 是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么?(深度11034米)
美国科学家通过对地球引力波 动的测量发现:距离南美洲圭亚那 6600千米的大西洋底部,有一条从 北往南的裂缝,地壳厚度仅为1.5千 米,是地壳最薄的地方
地球最厚地方
地球最厚地方当属钦博拉索山。该山位 于南美洲厄瓜多尔中部安第斯山脉西侧, 是一座死火山,海拔约为6310米,由于距 离赤道近,顶峰距地心的厚度为6384.10千 米。而珠穆朗玛峰距地心的厚度仅为 6381.94千米,比钦博拉索山少2.151千米。 所以,从地球厚度上来说,它只好让位于 钦博拉索山了。
地核
外 核 (1)物质成分以铁镍为主 (2)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 铁镍地核学说接近熔融状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 核 固体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地壳 上层地幔 下层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幔 地核
内部 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 是地球内部介 从 古 登 堡 面 到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厚度
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 壳越薄,全球平均17千米。
(3)组成地壳的元素
地壳
(1)由各种岩石组成(花岗岩和玄武岩) (2)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 度35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7千米, 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海拔越 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硅铝层不 连续分布)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无机物和有机物)和不同状态(固态 液态气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因为以地心为共同球心,所 以也叫同心圈层。 气 物 圈 生 地 水 地 幔 壳 地 水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变化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基本磁 场上的各种短期变化磁场。它只占地磁场的很 小部分(<1%)。这种磁场主要是由太阳辐射、 太阳带电粒子流、 太阳的黑子活动等因素所引 起的。 磁异常:是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 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 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正磁异常---负磁异常 磁异常的研究意义:找矿和揭 示地球物理数据
(四)温度
温度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称为地温场。 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 m所升 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温度每 增加1℃所增加的深度则称为地热增温级)。
地球表层平 均地温梯度为3 ℃/100m. 莫霍面处地 温400-1000℃ ,在岩石圈底 部约为1100℃ ,在上、下地 幔界面约为 1900℃,在古 登堡面约为 3700℃,地心 处的温度约为 4300-4500℃。
通常把单位时间内通过地表单位面积的 热量称为地热流密度。目前全球实测的平 均地热流值为1.47×41.686mW/m2,大陆地 表热流的平均值(1.46 HFU)与海底的平均 值(1.47)基本相等。 地表热流值或地温梯度明显高于平均 值或背景值的地区称为地热异常区。 地热及地热异常的研究意义。
(五)磁场
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G面)位于地下2885 km的深处,从上往下,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 7.98km/s,横波速度由7.23 km/s向下突然消失, 且地 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
低速带(或低速层)出现的深度一般介于60~250 km之间, 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未随深度而 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5%~10%左右;并且,局部地段横 波消失。该圈层称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为岩石圈。
因此,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根据次一级 界面,还可以把地幔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把地核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及内地核。在上 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 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① ③
蒸 腾
①
②
乙
10.B 11.B 12.C解析:10.植物蒸腾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资源会下渗到地下,故可知丙是岩石圈,乙是水圈,B 项正确。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项错误。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 下径流等环节,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 据此可以得出,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B 项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 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 项错误。岩石圈是地球内部的圈层,D 项错误。12.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C 项正确。水圈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 且不断运动的,A 项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B 项错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包含岩石圈,D 项错误。
成5~7题。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A .① B.② C.③ D.④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① 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C.② 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 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急剧上升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 处 为 ( )A. 莫霍面 B. 古登堡面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解析:(1)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2)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位于上地幔,上地幔与 地壳的界面是莫霍面。该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加快。该界面的地下深度陆地上 比海洋上大。答 案 : ( 1 )B (2)C
地球内部圈层简述
地球内部圈层简述地球是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两个不同的领域,地球内部从表面到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下面我们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地壳地壳是地球内部最薄的一层,是地球最外层的统称,其厚度为5-70公里,占地球体积的1%。
地壳由两部分组成:岩石地壳和水文地壳。
岩石地壳是由岩石和矿物质组成的,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中包含着稀有金属、煤炭、原油、天然气等宝贵矿产资源。
而海洋地壳则主要由较轻的岩石和深海泥沙等构成,没有矿产资源。
水文地壳则由各种水体构成,如河流、湖泊、海洋等。
二、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厚的一层,厚度达到2900公里,占地球体积的84%。
地幔分成上、中、下三层,从上到下似乎硬壳,然而实际上是介于固态与半固态之间的粘稠流体,属于地球内部的流体层。
地幔的物质组成主要是硅氧化物和镁铁质矿物。
地幔的运动和变形是地球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并且其温度和密度的变化能够影响地震活动。
三、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内层的一个圈层,占地球体积的15%,厚度约为3480公里。
地核根据其物理性质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呈液态,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的热对流与内部磁场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则为固态,主要由铁和一些轻的合金元素构成。
地核以较快的速度旋转,并且其温度高达4000-6000℃,使得地球的磁场能够保持稳定。
总之,地球内部圈层是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构成。
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演化和地球物理现象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变,地震、火山活动等诸多自然现象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征
影响因素: ① 主要与其对可见光的 吸收程度有关,即取决于矿物的 晶格类型和阳离子类型。 ② 矿物中的裂隙、包裹 体,及矿物的集合方式、颜色深 浅和表面风化程度。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3. 地壳 (2)矿物
②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D Nhomakorabea光泽矿物的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 力。
一、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5. 磁场
地球周围的磁场也
称地磁场。 地磁场由基本磁场、 变化磁场和磁异常三 个部分组成。 磁偏角、磁倾角和磁 场强度是地球上某点 的地磁要素。
地磁场成因的自激发电机模式
一、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5. 弹塑性
地球具有弹性的证据:(1)地球内部能传播地震波;
(2)固体地球表面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可发生固体潮。 地球具有塑性的证据: (1)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使地 球赤道半径加大;(2)岩石的塑性变形 影响地球弹性与塑性的重要因素:时间和温-压条件。
莫霍面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岩石圈
2.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划 分 示 意 图
岩石圈 地
幔 上地幔
莫霍面 软流圈
上地幔 大洋地壳 地幔
外核 大陆地壳 内核
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
大洋地壳 岩石圈 大陆地壳
莫洛霍维奇不连续面 低速带 (部分熔融)
上地幔
软流圈
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相对位置
依据晶体在三维空间的发育程度,晶体习性大致 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一向延长型: 晶体沿一个方向 特别发育,呈柱状、针状和纤维状等。 石英、 辉锑矿、角闪石等; (2)二向延展型: 晶体沿两个方向 相对更发育,呈板状、片状、鳞片状 和叶片状等。云母、长石等 (3)三向等长型: 晶体沿三个方向 发育大致相等,呈粒状或等轴状。黄铁矿、 石榴子石、磁铁矿 片 状 云 母
地球的圈层结构
平均为17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
地幔
岩浆的发源地: 上地幔的软流层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 位置: 组成: 铁和镍
地核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 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 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 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防御措施: 躲在坚固的家俱下面,切勿逃跑。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物质组成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
氧
问题:
低层大气中各种成 分有什么作用?
其他气体(氩、 二氧化碳、臭氧 等)
阅读P26-27图文,并讨论归纳对流层、平流 层的特点。
对流层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对流现象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天气晴朗
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 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纵波:传播速度 快, 能通过三态物质 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横波:传播速度 慢, 我们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断地球内部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是地球的坚硬外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
位置: 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
平流层
电离层在哪一层大气中?有什么作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
圈
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 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冰川水 人类实际能够利 海洋水 地 球 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 1 :海洋、河流和 问题 2 :一个体重 50 河流水 上 大气水 球淡水储量的 0.3% , 的 湖泊约占地球表面积 千克的学生,体内含 地表水 湖泊水 水 约为地球总储水量的 的 3/4 水 千克。 。 陆地水 生物水 十万分之七。 地下水
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的定义和组成
定义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圈层,包 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 上)。
组成
岩石圈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包括大 陆地壳、大洋地壳、海底岩石和火山 岩等。
岩石圈的结构和构造
结构
岩石圈具有不同的结构层次,包括地壳、地幔、过渡带和外核等。
构造
岩石圈的构造特征包括板块构造、断裂、褶皱和变质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壳中的断层和裂缝是由于地壳板块 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地壳内部的应力所 形成的。
地壳隆起和凹陷
地壳的隆起和凹陷是由于地壳内部的 压力变化或地壳物质的密度差异所引 起的地形变化。
03
地幔
地幔的组成和结构
1
地幔是由硅、镁、氧等元素组成的岩石圈,位于 地球外核和地壳之间。
2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上地幔主要由橄 榄岩、榴辉岩等岩石组成,下地幔主要由超基性 岩石和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壳的厚度和结构
地壳厚度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和大陆之间存在差异,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为5-10公 里,而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为30-50公里。
地壳结构
地壳由多个岩石圈层组成,包括沉积层、火成岩层、变质岩层等,各层之间的 界面称为“不整合面”。
地壳的运动
板块运动
地壳断裂
地球表面的地壳由多个板块组成,它 们在软流层上漂移、俯冲和碰撞,导 致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
运动
岩石圈的运动包括板块运动、地震、火山活动和岩浆流动等。
演化
岩石圈的演化与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关,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
05
地核
地核的组成和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1、地壳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2、莫霍面1910年莫霍洛维奇提出地球有内外层之分。
他指的内外层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幔和地壳。
而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也就被称之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明显,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地幔物质密度、硬度大于地壳。
此面以上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密度约2.9×10^3kg/m^3;此面以下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橄榄岩相近,密度约3.1-3.3×10^3kg/m^3。
莫霍面温度为400-1000/℃3、地幔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4.59/cm3,积约占地球体积的82.26%,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质的总组成。
地幔的横向变化比较均匀,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以1000km激增带为界面雷波蒂面,进一步划分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一级圈层。
4、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
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处称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
P波(指纵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5、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2张PPT)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连
续
古登堡界面:地下
面
约2900千米处,纵
波的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不连续面附近波速变化特点及说明的问题
速度(千
米/秒3)3
2900
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
P21思考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所通过物质状态(组成和密度) 可能发生了变化。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什么?
阅读课文P21第一、二、三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分为几类?它们各自的传播特点? 3、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准确说
出什么叫做不连续面? 4、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在它们附近地震波的传播
速度有什么明显变化? 5、在不连续面附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地幔物质是固态(P波和S波都能传 播);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液体或 气体,因为在古登堡界面附近横波完 全消失,说明横波不能继续传播,而 纵波虽然波速忽然下降,但仍可以继 续向下传播。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地下深度
地下(大陆部分 )33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特点 该界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在该界面附近,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第七讲-地球内部圈层与岩石圈的结构
第七讲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震波:2、圈层划分:地壳地幔地核3、软流层:4、岩石圈:5、地球的外部圈层:二、三大类岩石1、按成因分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沉积相:变质岩:[理解—要点突破]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12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力(按能量来源)划分:[理解—要点突破]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5.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 A .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 .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 .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 .温度降低,压力降低6.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 .②B .③C .④D .⑤图示的岩石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
据此完成5~6题。
3.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4.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 A .①B .②C .③D .④◎考向2 岩石圈及地壳物质循环(2018·烟台月考)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
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
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98510041】(2)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①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a.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b.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②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2、板块构造学说:发展:A: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地球内部圈层
大理岩
片麻岩
板 岩
石 英 岩
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 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 就是 地质循环。
(二)地质循环
研究表明,从35亿-36亿年前原始地壳形成至今,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 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推动 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 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 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化 石
我们常常根据组成沉积岩的物质对其进行命名。 如以小砾石为主则称为砾岩,以砂粒为主就叫砂岩, 由细小的黏土颗粒组成、有清晰叶片状层理的叫页 岩,由化学沉积形成的沉积岩,最典型的是石灰岩。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 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 因此而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如由花岗岩变质形 成的片麻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大理岩,由砂岩 变质形成的石英岩,以及由页岩变质形成的板岩等。
二、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理解具循环过程
※2、三大岩石的转化 理解并掌握具体图解
练习题
1、
写出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岩石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 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按照成因,岩石 可分成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岩浆在地标 以下冷凝成为岩石,称为侵入岩,花岗岩是最常见 的侵入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叫喷出岩,常 见的有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长白山主峰白 头山多流纹岩。镜泊湖和五大连池附近,都分布有 大量的玄武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洋地壳: 大洋地壳:单层
地 壳
上层: 上层: 硅铝层 莫霍界面
下层: 下层:硅镁层
地幔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外地核(
内地核( 内地核(固)
地壳 上层地幔 下层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幔 地核
地球内部圈层的深度及特征比较表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km) km)
物质组成及特征
地壳 平均17 莫霍面 平均17 上地幔 地幔 下地幔 古登堡面 2900 外核 地核 内核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地震波 纵波:速度快 能在固体、 速度快, 纵波 速度快,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横波:速度慢, 横波 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速度慢
想一想: 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 们有什么感觉? 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地震波
平均17km 平均
海洋(6km)
陆地(33km)
33km
2900km
地幔 地核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 海拔 高度,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含量百分比图 氧 硅 铝 铁 钙 钠 钾 镁 其他
铝 硅
铁
钙 钠 钾 镁
氧
大陆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
组成 主要成分 是氮和氧 海洋水、 海洋水、 陆地水、 陆地水、 大气水、 大气水、 生物水等 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其他 是地球生命生 存的基础条件 水圈里的陆地 水与人类关系 最密切 生物圈、大气 生物圈、 圈、水圈和岩 石圈相互渗透、 石圈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生物圈
大气组成
干 氧气 洁 空 氮气 气 二氧化碳 臭氧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 需的物质。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 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 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 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 圈的上部。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 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自然环境。
外部圈层 概念 大气圈 水圈 包裹地球的 气体层 地球表层水 体构成的连 续但不规则 的圈层 地球表层生 物及其生存 环境的总称
水汽和杂质
பைடு நூலகம்
大气水
生物水 陆地水
海洋水
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
陆地水体类型
江河水 地表水 湖沼水 冰川 (浅层地下水)潜水 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承压水 冰川 静态水 内陆湖泊 深层地下水 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 动态水 浅层地下水
空间分布
循环周期
旱生植物
水生植物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B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莫霍界面是 莫霍界面是( 2.莫霍界面是( A )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3.有关岩石圈的叙述 正确的是( 有关岩石圈的叙述, 3.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 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 陆部分厚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 流层, 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 的主要源地
6370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可 能是地磁产生的主要原因。 能是地磁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A C
B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横波 纵波 (1)地震波:E________,F________。 )地震波: , 。 (2)不连续界面:A________,B________。 )不连续界面: 莫霍面 , 古登堡面 。 外核 地壳 (3)圈层;D________,C________。 )圈层; , 。 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4)地震波在经过 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随堂练习
4.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4.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 圈层没有关系 大气圈 5.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 分析A 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