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肌张力
第七章 肌张力
![第七章 肌张力](https://img.taocdn.com/s3/m/3856bafb700abb68a982fb59.png)
肌张力(muscle tone)是指人体 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 紧张状态的能力。
必要的肌张力是维持肢体位置,支 撑体重所必需的;
是保证肢体运动制控能力,空间位
置,进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要的条件。
第一节 概 述
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
(一)肌张力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
三、痉挛的评定量表
(一)改良Ashworth分级法 (二)Brunnstrom评定法 (三)Fugl-Meyer评定法 (四)股内收肌张力量表 (五)临床痉挛指数 (六)Oswestry 等级量表 (七)改良Tardieu 量表 (八)Rivermead运动指数 (九)Tufts运动功能评定 (十)九柱孔检查 (十一)改良Barthel指数 (十二)功能独立性评定
六、腰骶激发电位
刺激胫神经可激发腰骶反应,其可反映脊髓后 角的突触前抑制。在T12棘突处可很容易测量 到这一激发反应。
激发反应常规有三个峰顶: 1.无规则的正向偏转波(P1); 2.负向偏转波(S) ; 3.第二个较大幅度的正向派扭转波(P2)。
七、中枢传导
经颅电刺激和更有价值的经磁刺激可 用于评定痉挛的运动控制,并已建立了人 类产生运动皮质图的程序。在一些痉挛状 况下,可存在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的异常。
表面电极肌电图常可用于鉴别挛缩和拮 抗肌痉挛。
表面电极肌电图也可用于帮助选择治疗 方法和随访治疗效果
二、H反射
(一)测定原理 (二)评定指标
1.Hmax/Mmax比值 2. H反射兴奋性曲线 3.其他 H波恢复曲线、H波频率抑制曲线 等。 (三)缺点 1.操作困难 2.影响结果的因素多 3.相关性差 4.可重复性低
肌张力
![肌张力](https://img.taocdn.com/s3/m/c19e808651e79b8969022602.png)
腱反射、屈 肌回撤反射
0-4级评分:0:无反射, 1:反射减退,2:正常, 3:活跃,4:阵挛
5、被动运动
(1)上肢被动运动
肩关节外展
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
(2)下肢被动运动
髋关节屈伸、展收
踝关节屈伸
5、摆动运动
(1)上肢摆动
手的摆动、前臂、上臂 摆动
(2)下肢摆动
小腿的摆动
6、肌肉僵硬的检查
物理治疗
包括: (1)冷疗法如冰敷,冰水浸泡将屈曲痉挛的手放在冰水中漫 泡5~10秒后取出,反复多次后手指即可比较容易的被动松 开。 (2)电刺激疗法痉挛肌及其对抗肌的交替电刺激疗法 (Huschmdt电疗法)利用交互抑制收缩和高尔基腱器兴奋引 起抑制以对抗痉挛。另外还有脊髓通电疗法,痉挛肌电刺 激疗法,直肠电极植入电刺激法; (3)温热疗法:各种传导热(砂、泥、盐)辐射热(红外线)内生 热(微波、超短波); (4)温水浴:患者在具有一定水温的游泳池或槽中治疗,利用 温度的作用和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也能缓解痉挛。
在较重慢性的痉挛患者 F波持续的时间和幅度 加大
(三)电生理评定方法
2、H反射:
是运动阈下的强度刺激混 合神经干,产生的冲动经 传入神经至后根,进入脊 髓前角,引起前角细胞的 兴奋,又将冲动经运动神 经元向下传至靶肌肉而引 起的动作电位
痉挛时反射的幅度加大 H反射消失是格林-巴利 综合症的早期特征
2、肌张力低下的评定量表
级别 轻度 中度到 重度 评定标准 肌张力降低,肌力低下,肢体放在下垂的位置上只有短暂的 抗重力能力,能完成一定的功能性动作 肌张力明显下降或消失,MMT检查为0级或1级,将肢体放在 抗重力的位置上,肢体迅速下落,不能完成功能性运动
(三)电生理评定方法
肌张力 PPT课件
![肌张力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3c99787c1cfad6185fa767.png)
四、被动运动评定
• 被动运动检查可发现肌肉对牵张刺激的反应,以发现是否 存在肌张力过强、过强是否为速度依赖,是否伴有阵挛, 并与挛缩进行比较和鉴别。
• (一)评分标准 1、神经科分级方法2、其它的等级评分法。 • (二)注意事项 1.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2.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视诊时被
脊髓损伤者痉挛、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 1、痉挛: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牵张反 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 强、伴腱反射异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上运动神经元 损伤所致。
• 2、僵硬: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各个方向 的关节被动活动阻力均增加的现象。锥体外系损伤所 致、常见病帕金森。
三、痉挛的评定量表
• (一)改良Ashworth分级法 • (二)Brunnstrom评定法 • (三)Fugl-Meyer评定法 • (四)股内收肌张力量表 • (五)临床痉挛指数 • (六)Oswestry 等级量表 • (七)改良Tardieu 量表 • (八)Rivermead运动指数 • (九)Tufts运动功能评定 • (十)九柱孔检查 • (十一)改良Barthel指数 • (十二)功能独立性评定
三、反射检查
• 常采取的反射检查 1.肱二头肌反射 2.肱三头肌反射 3. 桡骨膜反射 4.膝反射 5.踝反射(跟腱反射)
• 1、肱二头肌反射:患者前臂屈曲90°检查者以左拇指 置于患者肘部肱二头肌肌腱上,然后右手持叩诊锤叩 左拇指指甲。
• 2、肱三头肌反射:患者外展上臂,半屈肘关节,检查 者用左手托住其上臂,右手用叩诊锤直接叩击鹰嘴上 方肱三头肌肌腱。
一肌肉单独运动的能力。 • 7.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教案-肌张力的评定
![教案-肌张力的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096d613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b.png)
教案肌张力的评定第一章:肌张力的概述1.1 肌张力的定义解释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程度。
强调肌张力对于维持身体姿势和运动的重要性。
1.2 肌张力的类型介绍主动肌张力和被动肌张力两种类型。
解释主动肌张力是指肌肉在自主运动时的紧张程度,而被动肌张力是指肌肉在被动拉伸时的紧张程度。
1.3 肌张力的评定方法介绍常用的肌张力评定方法,包括目测评估、量角器评估和肌电图评估等。
强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第二章:目测评估法2.1 目测评估法的原理解释目测评估法是通过观察和描述肌肉的外观和行为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观察肌肉的紧张程度、形状和运动范围的重要性。
2.2 目测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目测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观察肌肉的外观、观察肌肉的运动和记录观察结果等。
强调观察时的细节和准确性。
2.3 目测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目测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注意肌肉的协调性和避免主观臆断等。
强调客观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量角器评估法3.1 量角器评估法的原理解释量角器评估法是通过测量肌肉的运动范围和角度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测量肌肉运动范围和角度的重要性。
3.2 量角器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量角器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量角器、测量肌肉运动范围和记录测量结果等。
强调正确使用量角器和准确性。
3.3 量角器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量角器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量角器、注意肌肉的协调性和避免主观臆断等。
强调客观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肌电图评估法4.1 肌电图评估法的原理解释肌电图评估法是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来评估肌张力。
强调肌电图对于了解肌肉活动的详细信息的重要性。
4.2 肌电图评估法的步骤介绍进行肌电图评估时的具体步骤,包括准备肌电图设备、记录肌肉电活动和分析记录结果等。
强调正确使用肌电图设备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3 肌电图评估法的注意事项介绍在进行肌电图评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择合适的肌电图设备、注意肌肉的刺激和避免干扰等。
第七章-肌张力评定技术全文编辑修改
![第七章-肌张力评定技术全文编辑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2464fa1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6.png)
二、肌张力评定标准
(一)正常肌张力评定标准
1. 肌肉外观具有特定的形态 ;
2. 肌肉应具有中等硬度和一定的弹性 ;
3. 近端关节可以进行有效的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同 时收缩使关节固定 ;
4. 具有完成抗肢体重力及外界阻力的运动能力;
5. 将肢体被动地放在空间某一位置上,突然松手 时,肢体有保持肢位不变的能力 ;
✓肌张力评定时,多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
常用肌张力的分级评价
分级
神经科分级
Ashworth分 级
Penn分级
Clonus 分级
0 肌张力降低 无肌张力增高 无肌张力增高 无踝阵挛
1
肌张力正常
轻度增高,被 动活动时有一
过性停顿
肢体受刺激时 出现轻度肌张
力增高
踝阵挛持 续1~4秒
2
稍高,肢体 增高较明显, 偶有肌阵挛, 持续5~9
3
肌张力严 重增加
被动活动困难
4
僵直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结束!
一、肌张力的分类
(一)正常肌张力分类:
1. 静止性肌张力——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 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
2. 姿势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 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 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3. 运动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 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 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被动运动检查可发现肌肉对牵张刺激的反应,以 发现是否存在肌张力过强、肌张力过强是否为速 度依赖,是否伴有阵挛,并与挛缩进行比较与鉴 别。评分标准最常用改良Ashworth分级。
肌张力演示ppt课件
![肌张力演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8ce16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d.png)
患者,男,30岁,因肌张力不稳定就诊。经检查发现患者肢体肌肉张力时高时低,无规律可循,诊断为 舞蹈症。经过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后,患者症状得到控制。
04
肌张力异常对运动功能影响研 究
运动功能受损表现
肌肉僵硬
肌张力异常增高导致肌肉持续收 缩,表现为肌肉僵硬、关节活动
范围受限。
运动不协调
肌张力异常使得肌肉收缩不协调, 导致运动笨拙、不流畅。
肌张力不稳定
表现为肌肉张力时高时低 ,无规律可循,如舞蹈症 等。
原因探讨与分类
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瘫、帕金森病、脑外伤等,导致 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引发肌张力异常 。
遗传因素
部分肌张力异常可能与遗传有关,如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等。
肌肉疾病
如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影响 肌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肌 张力异常。
06
康复训练方法与技术应用
传统康复训练方法回顾
1 2 3
物理疗法
利用物理因子如热、冷、电、光等作用于人体, 达到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紧张等 目的。
运动疗法
通过主动或被动的关节活动、肌肉拉伸等运动方 式,提高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肌张 力异常。
作业疗法
通过设计特定的作业活动,如手工艺、日常生活 技能训练等,提高患者的上肢功能、协调能力和 生活自理能力。
步态异常
下肢肌张力异常可影响步态,表现 为行走时足尖着地、剪刀步等。
不同年龄段影响差异
婴幼儿期
肌张力异常可影响婴幼儿爬行、翻身、坐等基本 运动能力的发展。
学龄前期
此阶段儿童开始学习跑、跳等复杂运动,肌张力 异常可导致运动技能学习困难。
学龄期及以后
肌张力异常可影响日常活动参与和体育表现,如 写字、跑步等。
康复评定学 肌张力
![康复评定学 肌张力](https://img.taocdn.com/s3/m/d9cb6274f61fb7360b4c6588.png)
康复评定学(肌张力)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被动牵拉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
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
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着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中,保证肌肉运动的连续、平滑,稳定进行称为运动性肌张力。
肌张力异常的临床表现:一.肌张力降低: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肌肉松弛时做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消失的状态,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
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
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
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
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
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
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
脑卒中后遗症迟缓期。
二.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
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见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分别表现为痉挛和强直。
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性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锥体系病变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运动患者关节开始时阻力较大,终了时变小即所谓摺刀样肌张力增高。
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
强直就是关节做被动运动时各个方向的阻力是均匀一致的,主动肌和拮据肌张力同时增加。
锥体外系病变表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肌张力的大小与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
《康复评定学》课程笔记
![《康复评定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bc5086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d.png)
《康复评定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康复评定总论一、康复评定的概念康复评定是指通过系统的评估方法,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客观、全面的检查和评价,以明确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为制定康复目标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康复评定的目标是确定患者的功能障碍,预测康复潜力,制定康复目标和计划,以及评估康复疗效。
二、康复评定的意义1. 为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康复评定可以帮助康复专业人员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状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计划。
2. 评估康复疗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康复评定,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3. 预测康复结局:通过康复评定,可以对患者的康复预后进行预测,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三、康复评定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康复评定应基于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避免主观臆断。
2. 全面性原则:康复评定应涵盖患者功能障碍的各个方面,包括运动、感觉、认知、言语、心理等。
3. 动态性原则:康复评定应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定期进行,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4. 个性化原则:康复评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
5. 参与性原则:康复评定应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
四、康复评定的内容1. 运动功能评定: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与协调功能、步态分析等。
2. 感觉功能评定: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本体感觉等。
3. 认知功能评定: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理解与表达等。
4. 言语功能评定:包括发音清晰度、语言理解与表达、沟通能力等。
5. 心理功能评定:包括情绪、心理适应、生活质量等。
6.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包括自理能力、家务劳动、社交活动等。
五、康复评定的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表现,评估其功能障碍。
2. 问卷调查法:通过患者或家属的问卷,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
3. 标准化测试法:采用标准化的测试工具,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定量评估。
肌张力的评定课件
![肌张力的评定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dc878c9b52acfc789ebc9dc.png)
1.反射检查
• 常采取的反射检查 肱二头肌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 桡骨膜反射 膝反射 跟腱反射
反射检查结果 -:消失 ±:轻度减弱 +:正常 ++:轻度亢进 +++:中度亢进 ++++:高度亢进
肌张力的评定
肌张力的评定
2.被动运动评定
• 被动检查可发现肌肉对牵张刺激的反应,以发现 是否存在肌张力过强、肌张力过强是否为速度依 赖、是否伴有阵挛,并与阵挛进行比较和鉴别。
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而持续的不随意收缩。
临床以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到的 阻力判断肌张力。
肌张力的评定
肌张力的产生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 础,是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所必须的,也 是保证肢体运动控制能力、空间位置、进行各 种复杂运动所必须的条件。
肌张力的评定
(二)肌张力的分类
一手握住腕关节,做前臂旋前、 旋后
肌张力的评定
3)肘关节屈伸
• 体位:上肢伸展放于体侧 • 方法:检查者一手固定上臂,另一手握住前臂,
做肘关节屈伸
肌张力的评定
4)肩关节外展
• 体位:肘屈曲90°上肢放于 体侧
• 方法:检查者把持患者手腕 和肘关节,做肩关节外展
肌张力的评定
5)髋、膝关节屈伸
体位:仰卧,下肢伸展 方法:检查者一手把持踝关节,另一手放
肌张力的评定
(一)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增高,即肌张力高于正常水平,被动 运动相关肢体时抵抗明显增强。
被动运动时诱发牵张反射;对被动运动产生抵 抗;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张力平衡失调;可动 范围减少,主动运动减弱或消失。
肌张力增高可分为
肌张力的评定 ppt课件
![肌张力的评定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ea5090d1f34693daef3e3a.png)
ppt课件
4
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肌肉处于不活动状态下所具 有的紧张度
姿势性肌张力 人体在维持一种姿势时 肌肉所产生的张力
运动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
ppt课件
5
神经系统对运动控制的调节
脊髓对人体运动的调节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小脑对肌紧张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身体运动控制的调节
常采取的反射检查:
1.肱二头肌反射 2.肱三头肌反射 3.桡骨膜反射 4.膝反射 5.踝反射(跟腱反射)
12/21/2019
ppt课件
25
被动运动评定
评分标准: 1.神经科分级方法 2.其它的等级评分法。 3.改良Ashworth评分法
12/21/2019
ppt课件
26
肌张力的神经科分级
折刀样痉挛:最常见 常由锥体系病变所致 上肢主要是屈肌,下肢主要是伸肌
ppt课件
14
僵硬(rigidity)(强直)
无论做哪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对同 一肌肉,运动的起始和终末的抵抗感不 变,即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
齿轮样强直(lead-pipe rigidity) 铅管样强直(cogwheel rigidity) 常由锥体外系病变所致,如Parkinson’s
肌张力的评定
泸州医学院康复科 虞记华
ppt课件
1
ppt课件
2
肌张力(muscle tone)的概述
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 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正常人无论是在睡眠中还是进行各种活 动时,肌肉都会处于不同程度的紧张状 态,肌肉的这种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及评定
![肌张力及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2c2d047d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8.png)
(二)正常肌张力的特征
1.关节近端的肌肉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步运动。 2.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3.将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时,具有保持该
(二)痉挛的弊端
1.由于阵挛、髋内收呈剪刀样步态而损害站立平衡 2.由于伸肌痉挛和阵挛损害步态的摆动期。 3.导致缓慢的自主运动。 4.由于屈肌痉挛导致皮肤应力增加,这一现象也可发生
在床位和轮椅体位。 5.由于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或屈肌痉挛造成的挛缩危险 6.自发性痉挛导致睡眠障碍。 7.由于髋屈肌、内收肌痉挛影响会阴清洁 8.由于痉挛或阵挛干扰驾驶轮椅、助动车等。 9.持续的屈肌痉挛可导致疼痛。 10.可增加骨折、异位骨化的危险性。
⑵齿轮样僵硬---帕金森患者的肌张力常表现出有 阻力和无阻力反复交替出现的情况。由于僵硬, 动作表现为始动困难和缓慢。
僵硬最早出现在手腕、其次肘肩等肢体近端关节
(二)肌张力低下
定义: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对关节进行被动运 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态。
表现:检查者推拉患者肌群时几乎感受不到阻力 患者自己不能抬起肢体,检查者松手时,肢体将向重
活自理能力的损害及其程度等。 而肌张力高的患儿,抱起时会有强直感和抵抗感,如抱棍棒样的感觉.
有尿路结石、感染、膀胱充盈、便秘、压疮、静脉血栓、疼痛、关节挛缩等都可使肌张力增高 1级:刺激可诱发肢体轻度肌张力增高。 如做上肢前臂的被动屈曲伸展运动,正常情况下感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功能评定可以对痉挛或肌张力异常是否干扰坐或站立平衡及移行等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中枢抑制系统和中枢易化系统的失衡,可使肌张力发生变化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eeb6d55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4.png)
特征: 张力Biblioteka 碍性姿势。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1)体位 (2)疾病,骨折、脱位、异位骨化、便秘 (3)并发症 (4)药物 (5)精神因素,紧张、焦虑 (6)神经状况,中枢抑制系统和中枢易化系统失衡 (7)局部压力:局部肢体受压 (8)外界环境:气温变化 (9)主观因素:患者对运动主观控制
肌张力低下评价标准
肌张力增高:僵硬
定义: 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增加,关节各个方向被动活动阻力均增加的现象。
表现: 齿轮样僵硬和铅管样僵硬。
特征: 任何方向的关节被动运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都增加。
肌张力障碍
定义: 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同时伴有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肌肉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代谢性疾患。
异常肌张力评价标准:神经科分级
肌张力临床检查
1.采集病史: 痉挛受累肌肉和数目;引发痉挛原因;痉挛频率或程度;痉挛诱发因素。
2.视诊检查: 3.触诊检查:
肌张力增高时,肌腹丰满,接触时较为坚硬。
肌张力临床检查
4.反射检查: 0级:无反应; 1+ 级:反射减弱; 2+级:正常反射; 3+级:痉挛性张力过强、反射逾强; 4级:陈挛;
反射检查
常采取的反射检查: 1.肱二头肌反射 2.肱三头肌反射 3.桡骨膜反射 4.膝反射 5.踝反射(跟腱反射)
肌张力概述
![肌张力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3aa0a0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e.png)
肌张力概述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其静息状态下的一种持续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分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为静止性肌张力;站立时,虽然看不见肌肉的明显收缩,但是躯体前后肌肉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的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
检查者通过被动活动患者肢体而感受到肌肉被动拉长或牵伸时的肌肉阻力。
正常的肌张力是依赖于完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机制以及肌肉收缩能力、弹性、延展性等因素。
处于正常肌张力状态时,被动活动可感到轻微阻力,肢体在运动时不会感觉到过多的沉重感;肢体在下落时,会使肢体保持原有的姿势。
正常的肌张力分为以下几种:1、静止性肌张力:肢体在静息状态下,可以通过观察肌肉外观、肌肉的软硬程度,被动活动时的阻力来进行判断。
2、姿势性肌张力:通过观察患者变换姿势时肌肉的调整来判断。
3、运动性肌张力:患者在完成某一动作时,通过关节活动受到的阻力来判断。
正常的肌张力有以下几种特征:1、首先观察肌肉的外观,触摸肌肉有一定的弹性,在被动活动时会有轻度的阻力和抵抗感。
2、肢体在静息状态下,能够维持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保持肢体的固定姿势。
3、肌肉可以完全抵抗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能力。
4、肢体在被动置于某一位置时,可以保持不变。
5、可以随意使肢体在运动中不断转换姿势的能力。
6、具有选择性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某一肌肉独立运动的能力。
异常的肌张力是指由于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肌张力的增高或降低。
肌肉在松弛时,被动活动肢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肉失去张力,无弹性松弛。
如周围神经损害时会伴有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肌肉较硬,被动活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主要见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
锥体系病变主要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上肢主要是以内收肌、屈肌和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张力增高占优势。
什么是肌张力肌张力的概述
![什么是肌张力肌张力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8afffd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4.png)
什么是肌张⼒肌张⼒的概述 肌张⼒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的⼒量。
那么你对肌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肌张⼒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肌张⼒的简介 肌张⼒的产⽣与维持是⼀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其反射弧叫做“r-袢“,包括r-袢的传⼊部分(肌张⼒反射的感受器是神经肌梭和神经腱梭)和r-袢的传出部分(脊髓前⾓细胞及脑⼲运动性神经核内的a运动神经元,⽀配梭外肌、r运动神经元发出Ar纤维到达并⽀配梭内肌)。
其反射弧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引起肌张⼒改变。
肌张⼒减低的介绍 (⼀)肌原性疾病 ⒈进⾏性肌营养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肌⾁急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骼肌进⾏性加重的⽆⼒和萎缩。
其肌张⼒减低与肌萎缩平⾏,往往在肌萎缩部位伴有肌张⼒减低。
由于肌⾁萎缩、⼒弱及肌张⼒减低,临床表现站⽴和步⾏时特殊姿态,站⽴时腹部前凸与腰椎前弯,⾏⾛时呈“鸭步”,这是由于脊柱旁肌⾁张⼒减低与萎缩,臀肌受损⾻盆固定不良引起。
前锯的萎缩、⼒弱与张⼒减低,站⽴与坐位时肩胛⾻向上外⽅移位,同时胸廓和脊柱分离,呈翼状肩,检查者能将⼿指深⼊⾄肩胛⾻与胸⾻之间,系斜⽅肌、菱形肌肌张⼒减低所致。
⒉肌病同样于肌萎缩部伴有肌张⼒减低,与肌萎缩呈平关系,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如多发性肌炎在急性期可见⾎清中CPK和免疫球蛋⽩增⾼,尿中肌蛋⽩出现,肌酸增加,肌电图可出现纤颤和插⼊活动增加。
(⼆)神经原性疾病 ⒈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神经炎的肌萎缩主要分布于肢体的远端,与肌张⼒减低有平等关系。
由于肌张⼒减低腕关节、指与踝关节动幅增⼤,呈过伸过屈的异常姿势。
根据多发性神经炎的病因,受损肌亦有选择,如酒精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胫⾻前肌⿇痹最明显,肌张⼒减低也最突出,故往往表现为⾜下垂。
单神经病(mononeruopathy)主要由外伤、缺⾎、浸润、物理性损伤等引起,如上肢尺神经、正中神经损害明显时,上肢的屈肌群张⼒减低明显,上肢伸肌群(拮抗肌)张⼒占优势,因⽽掌握背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特点
1.与肌电活动及等速装臵的共同研究 表明其测试信度较高。 2.可通过低速和高速测试区分痉挛时 阻力矩(抵抗性肌紧张)中的反射成分 和非反射成分,尤其适用于长期痉挛患 者。
四、等速装臵评定方法
(一)评定方法
(二)评定指标 (三)信度和效度 (四)优缺点 (五)注意事项
第五节
电生理评定方法
一、表面电极肌电图 二、H反射 三、F波反应 四、紧张性振动反射 五、屈肌反射 六、腰骶激发电位 七、中枢传导
一、表面电极肌电图
利用多通道表面电极肌电图是电生理评
定方法中较为可取的一种方法。
表面电极肌电图常可用于鉴别挛缩和拮
抗肌痉挛。
表面电极肌电图也可用于帮助选择治疗
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
(一)肌张力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姿势性肌张力 运动性肌张力 2.异常肌张力分类 肌张力减低(迟缓) 肌张力增高(痉挛) 肌张力障碍
(二)正常肌张力的特征
1.关节近端的肌肉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步运动。 2.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 能力。 3.将肢体被动地臵于空间某一位臵时,具有 保持该姿势不变的能力。 4.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5.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 程中转换为固定姿势的能力。 6.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地完成某一肌群协同 运动或某一肌肉单独运动的能力。 7.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 抗感。
第四节
生物力学评定方法
痉挛肢体在外力驱动关节运动时阻力异
常,这一阻力可随偏差角度和肢体运动 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痉挛的生物力学评定方法试图量化痉挛 患者肢体的位相性牵张反射和紧张性牵 张反射。 生物力学评定方法的观察指标包括:力 矩;阈值;肌电信号。
一、钟摆试验
(一)评定方法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于检查床缘屈曲, 小腿在床外下垂 然后将患者膝关节抬高至充分伸展位,当小腿 自膝关节充分伸展位自由落下时,通过电子量角器 (或肌电图)记录小腿钟摆样的摆动情况。 (二)评定指标 包括放松指数(relaxation index,RI)等。
三、痉挛的评定量表
(一)改良Ashworth分级法 (二)Brunnstrom评定法 (三)Fugl-Meyer评定法 (四)股内收肌张力量表 (五)临床痉挛指数 (六)Oswestry 等级量表 (七)改良Tardieu 量表 (八)Rivermead运动指数 (九)Tufts运动功能评定 (十)九柱孔检查 (十一)改良Barthel指数 (十二)功能独立性评定
第二节 肌张力的临床评定
包括以下内容: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二、临床分级
三、反射检查
四、被动运动评定 五、主动运动评定 六、功能评定 七、痉挛步态的评定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肌张力降低 (二)肌张力增高 (三)影响肌张力异常临床检查的因素
二、临床分级
(一)肌张力减低 (二)肌痉挛 (三)神经科分级
第七章
肌张力评定
山林林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
肌张力(muscle tone)是指人 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 定紧张状态的能力。 必要的肌张力是维持肢体位臵, 支撑体重所必需的; 是保证肢体运动制控能力,空间 位臵,进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要的条 件。
第一节
概
述
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动能力进行评定。
具体可以包括是否有床上活动、转移、行
走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损害及其程度等。
七、痉挛步态的评定
痉挛步态是一种牵张反射增高的状态,
并迅速发展为对运动的抵抗。 反映皮质脊髓束或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 脊髓与大脑损害所致痉挛就其临床特点 略有不同。痛性肌肉痉挛多见于脊髓损 害,有步行能力的脊髓损伤患者,双下 肢僵直呈轻度环行步态或双下肢交叉上 下轻度跳跃步态。
方法和随访治疗效果
二、H反射
(一)测定原理 (二)评定指标 1.Hmax/Mmax比值 2. H反射兴奋性曲线 3.其他 H波恢复曲线、H波频率抑制曲线 等。 (三)缺点 1.操作困难 2.影响结果的因素多 3.相关性差 4.可重复性低
三、F波反应
在H波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 当超强刺激作用于神经干时,其所支配肌 上尚可记录到一迟发电位。这一电位即为 F波。 超强刺激引发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干向
(三)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1.体位的影响 2.精神因素的影响 3.并发症的影响 4.神经状态的影响 5.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 6.疾病的影响 7.药物的影响 8.外界环境的影响 9.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一)痉挛 (二)僵硬 (三)肌张力障碍 (四)肌张力驰缓
特点
1.优点
(1)重测信度较高。
(2)与Ashworth分级法相关性好。 (3)可在普通的装臵上进行。 (4)可区分偏瘫痉挛和帕金森强直。 2.缺点 必须进行多次检查,并计算其平均值。
三、便携式测力计方法
(一)评定方法 采用Penny和Giles便携式测力计。 记录达到被动运动终点时便携式测力计的读 数。 (二)评定指标 一般在踝跖屈痉挛评定时采用低速(10°~ 12°/s)、高速(20°~100°/s)的测试 速度进行3次连续被动踝背屈,低速时3秒内完 成,高速时0.5秒内完成。
六、腰骶激发电位
刺激胫神经可激发腰骶反应,其可反映脊髓后 角的突触前抑制。在T12棘突处可很容易测量 到这一激发反应。 激发反应常规有三个峰顶:
1.无规则的正向偏转波(P1); 2.负向偏转波(S) ; 3.第二个较大幅度的正向派扭转波(P2)。
七、中枢传导
经颅电刺激和更有价值的经磁刺激可
用于评定痉挛的运动控制,并已建立了人 类产生运动皮质图的程序。在一些痉挛状 况下,可存在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的异常。
第三节 痉挛
痉挛(spasticity)是指在上运动神经元
损伤后,由于脑干和脊髓反射亢进而使局部对
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大的一种状态。痉挛的评定,
现在大多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Ashworth
scale for spasticity, ASS)或改良
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二、屈曲维持试验
屈曲维持试验(ramp and hold)用于上肢痉 挛的评定。 评定方法 患者舒适坐位 患侧肩屈曲20°~30°,外展60°~70°, 肘关节位于支架上,前臂旋前固定,采用一被 动活动装臵,使肘关节在水平面上活动,并用 电位计、转速计记录肘关节位臵角度和速度。 力矩计记录力矩 用表面电极记录肱二头肌、肱桡肌、肱三 头肌外侧的肌电活动。
中或离中传导(神经的双向传导性)。
四、紧张性振动反射
紧张性振动反射(tonic
vibration
reflex)是应用电动振动器刺激时所产
生的肌电持续性收缩反应。
痉挛患者的紧张性振动反射减弱。
五、屈肌反射
屈肌反射可以在刺激屈肌反射或足底后,
通过估价胫前肌肌电活动而记录,其反 映中间神经元活动的整体情况。 典型地可产生双折叠反应 第一反应出现在50~60ms,表达的是 足的回撤; 后一反应出现在110~400ms之间,表 达的是下肢对有害刺激时较慢回撤的保 持。
三、反射检查
常采取的反射检查
1.肱二头肌反射 2.肱三头肌反射 3. 桡骨膜反射 4.膝反射 5.踝反射(跟腱反射)
四、被动运动评定
(一)评分标准 1、神经科分级方法2、其它的等级评分法。 (二)注意事项 1.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2.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 视诊时被确定为有问题的部位。 3.评定者应保持固定形式和持续的徒手接触,并以 恒定的速度移动患者肢体。 4.若欲与挛缩鉴别,可加用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 5.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 以便建立估价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 6.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 将非受累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
四、痉挛评定量表应用 注意事项
(一)评定的影响因素
1.痉挛的神经性因素;2.痉挛的速度依赖
3.患者的努力程度;4.精神因素的影响 5.环境变化的影响;6.评定时患者的体位
(二)评定纪录
需要记录:测试的体位、是否存在异常反射、 是否存在影响评定的外在因素、痉挛分布的部 位、对患者ADL等功能活动的影响及所应用的 药物、治疗技术是否有效等
MAS)。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
一、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二、痉挛的临床意义 三、痉挛的评定量表 四、痉挛评定量表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一)反射介导机制 (二)非反射介导的机制 (三)痉挛的神经递质变化
二、痉挛的临床意义
(一)痉挛的益处 1.借助伸肌痉挛等帮助患者站立和行走。 2.活动过强的牵张反射可促进等长和离心自 主收缩的肌力,但向心收缩力弱。 3.可相对保持肌容积。 4.在无承重和废用的情况下,可因此而预防 骨质疏松。 5.降低麻痹性肢体的依赖性水肿。 6.充当静脉肌肉泵,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 危险性。
(二)痉挛的弊端 1.由于阵挛、髋内收呈剪刀样或屈肌痉挛而损害站 立平衡。 2.由于伸肌痉挛和阵挛损害步态的摆动期。 3.导致缓慢的自主运动。 4.由于屈肌痉挛导致皮肤应力增加,这一现象也可 发生在床位和轮椅体。 5.由于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或屈肌痉挛造成的挛缩 危险。 6.自发性痉挛导致睡眠障碍。 7.由于髋屈肌、内收肌痉挛影响会阴清洁、损害性 功能。 8.由于痉挛或阵挛干扰驾驶轮椅、助动车等。 9.虽然大部分痉挛可无疼痛,但持续的屈肌痉挛可 导致疼痛。 10.可增加骨折、异位骨化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