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译文)
2023高考语文新高考一卷文言文

材料一:【原文】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逐句注解】襄子围于【表被动】晋阳中①,出围【突出敌方围困】,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第一位】,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危急】,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
后用来泛称国家】殆【危险】者,唯赫子不失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违反礼节;没有礼貌】矣。
”【译文】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城解围后,赵襄子奖赏了五个有功绩的人,高赫排在受赏的首位。
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的功劳,现在成了受赏的第一位,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我的国家危急,宗庙快完了。
我的群臣没有一个不对我表现出骄傲轻慢的样子,只有高赫没有违背君臣的礼节,因此首先奖赏他。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能使天下做臣子的人没有一个敢违反礼节了。
”【原文】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逐句注解】或曰:仲尼不知【懂得】善赏【合理的奖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超越职权】,群臣不敢失礼【违反礼节;没有礼貌】。
上【君主】设其法,而下【臣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亲密】之泽【恩泽】,操【掌握】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惩罚不合理】也。
为人臣者,乘事【谋事】而有功则赏。
河北高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译文

河北高考文言文阅读原文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
公,相人也。
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
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
然则高牙大纛①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高牙大纛:高大的旗帜、气派的仪仗。
河北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目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是一项是 ( )A.世有令德,为时名卿令:美,好B.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矜:注重,珍重C.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被:及,遍及D.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措:处置,安排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得志于当时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B.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C. 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所以遣将守关者D. 而喜为天下道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鲲1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人没有跻身仕途,在“困厄闾里”之时,总是被世人轻视侮辱;而他们一旦做了大官,高车驷马,衣锦还乡之时,世人就会惊骇、羡慕了。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典型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典型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
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
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
”“知猎狗乎?”曰:“知之。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
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诸君皆贺,召平独吊。
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
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B.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C.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D.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题【含答案及解析】

任务突破练13文言文翻译题一、(2021·广东普宁普师高级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
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
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
破殷,入商宫。
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①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
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管叔..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乃践阼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
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
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
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
收殷余民。
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
诸侯咸服宗周。
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
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
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
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②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以诫成王。
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
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
”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③,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
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节):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地。
高考文言文阅读:药元福传(附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药元福传(附答案与译文)(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
幼有胆气,善骑射。
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
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
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
”契丹信之,尽锐来战。
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
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
”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明年,契丹复入。
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
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
”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
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
”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
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
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
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
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
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
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
”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
”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后周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
以元福为同州节度。
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
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
”世宗曰:“一以委卿。
”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
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高考语文8-5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①需替换的关键词语: __生___、__喜__、__习__、__好__、__视__、__声__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键句式: __“_先__生__生__世__族__”__为__省__略__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译文: _先__生__出__身__于__世__代__显__贵__的__家__族__,__自___幼__不__喜__欢__纨__绔__子__弟__的__习__ _气__,__读__书__崇__尚__古__风__,__把__名__利__看__得___微__不__足__道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爱写草书但写得不好看,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 丞相对此表现得很镇定。有一日他想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 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的字笔势蜿蜒活泼,有如龙蛇飞 舞。他让侄子把句子抄下来。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时,侄 子茫然地停下来。(侄子)拿着他写着字的纸去问他:“这是什 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也不认识了,便责怪侄子 道:“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写的什么了。”
(3)①诡,一词多义,欺诈。②相,副词,互相。③固定 句式,“怎么……呢”。④诸葛仁林怎么像乐毅那样不忠诚 呢!
【参考译文】 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魏侍中应璩的孙子。应詹幼 年便成为孤儿,由祖母抚养。十余岁时,祖母又去世了,应詹 为祖母服丧时痛不欲生,扶杖才能支撑而起,于是以孝顺闻 名。家中财富很多,应詹年龄稚弱,便请同族人共居一处,把 资产交付给他们,感情如同至亲,人们由此觉得应詹不同寻 常。(应詹)在弱冠之年就出名了,他天性宽宏仁厚,即使别人 冒犯他,他也不会跟别人计较,以学术技艺和文章出名。
[精]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10篇(附答案)
![[精]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10篇(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5d8bd2f7ec4afe05a1df3d.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训练10篇(附答案)1、李邕鉴真迹萧诚自矜札翰,李邕恒自言别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
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
萧诣邕云:”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
”李欣然愿见。
萧故迟四旬日,未肯出也。
后因论及,李故请见,曰:”许而不去,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不得,惊曰:”前某客来见之,当被窃去。
”李诚以为信矣。
萧良久曰:”吾置在某处,遂忘之。
”遽令走出。
既至,李寻绎久,不疑其诈,云是真物,平生未见。
在坐者咸以为然。
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
”及见,略开视,置床上,曰:”子细看之,亦未能好。
”《封氏闻见记》【译文】萧诚十分擅长书法,李邕也自己写东西说自己擅长鉴别书法。
两个人都住在南中。
萧诚写了副字认为不错,就拿给李邕看,李邕觉得一般,萧诚对李邕挑剔自己的做法很不满,就造了几张假的古字画,天天把玩,把字画弄得很旧,看见的都说这是数百年前的字画,萧诚对李邕说:”我有王羲之的真迹,珍藏了很久,现在想拿给你看看。
”李邕很希望看看,萧诚故意拖延数天,不肯拿出来。
后来两人谈及此事,李邕执意要求看看,说:”你答应了却不让我看,不是在骗我吗?”萧诚于是让家仆回去取来,家仆没拿到,惊呼:”前几天有客人来,见过,估计被他偷了。
”李邕信以为真,萧诚过了很久说:”我放在某个地方,后来忘了。
”就让李邕跟着去取,到了地方后,李邕观摩了很久,没怀疑是假货,说:”这样的真迹我这辈子都没见过。
”在座的都认为这就是真迹。
又过了几天,等到李邕的客人们都聚会,于是萧诚对李邕说:”你从来都看不起我的书法,前几天给你看了几张我小时候写的字,你怎么就认为它是王羲之的真迹,你是怎么看的?”李邕大惊说:”你再拿来我看看?”看到后,稍微瞟了几下,扔在床上说:”现在仔细看看,还是不怎么样。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优选】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优选】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琬字子琰,少失父,早而辩慧。
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傍,日:“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后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
稍迁五官中郎将。
时陈蕃为光禄勋,深相敬待,数与议事。
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
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京师为之谣曰:“欲得不能,光禄茂才。
”于是琬、蕃同心,显用志士,平原刘醇、河东朱山、蜀郡殷参等并以才行蒙举。
蕃、琬遂为权富郎所中伤,事下御史中丞王畅、侍御史刁韪。
韪、畅素重蕃、琬,不举其事,而左右复陷以朋党,畅坐左转议郎而免蕃官,琬、韪俱禁锢。
琬被废弃几二十年。
至光和末,大尉杨赐上书荐琬有拔乱之才,由是征拜议郎,擢为青州刺史,迁侍中。
中平初,出为右扶风,征拜将作大匠、少府、太仆。
又为豫州牧。
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
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为司徒,迁太尉,更封阳泉乡侯。
卓议迁都长安,琬与司徒杨彪同谏不从。
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
”琬竟坐免。
卓犹敬其名德旧族,不敢害。
后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及徙西都,转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同谋诛卓。
及卓将李榷、郭汜攻破长安,遂收琬下狱死,时年五十二。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B. 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C. 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D. 时人惧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谏之/琬对曰/昔白公作乱于楚/屈庐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齐/晏婴不惧其盟/吾虽不德诚/慕古人之节(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茂才,即秀才,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译文)(时间:90分钟 满分:95分)一、(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9分)太平州学记[宋]张孝祥学,古也。
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
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
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
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
饥者饱,坏者筑。
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
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
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
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
’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 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
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
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坎.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
B .当涂兵之冲.冲:突袭,冲击。
C .侯下车..下车:初到任。
D .力不赡.耳 赡:足,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臣子之恭也.将以有为也.B.⎩⎨⎧及冬,则.有边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吾尝跂而.望矣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夫晋,何厌之.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二、(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19分)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
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
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夭其绝耶!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 ①窅(yǎo):怅惘。
②汩没:沦落。
③欧:通“瓯”。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 .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 .宜其司.当代文柄 司:职掌。
D .皆可征.于集 征:验证。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随人而.问章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无如寡人之用心者.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 .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 .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 .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于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 能 识 真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19分)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
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
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噫!奚重而不更也?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
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
”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
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
于令也,得人矣。
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
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
C .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 .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则皆可为材且.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