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构建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构建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历史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政权。

(2)为巩固政权,与德国签定了条件苛刻的《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

(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得食”。

3.评价(1)它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它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2)但是也出现了很多弊病和错误。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1)原因:长期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2)表现:粮食匮乏,工厂停工。

2.政治危机(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沿用。

(2)表现:农民暴动,工人罢工,叛乱。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实施背景:面对严重的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2.开始标志: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主要内容(1)农业上,以固定的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2)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实行。

(3)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

(4)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的工资制。

(1)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使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5.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5年,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习总结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习总结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习总结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1)一个勇敢的调整: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二、20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1.三种模式(1)苏俄: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2)美国:罗斯福新政。

(3)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2.三种模式的比较例题(2013·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

……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高中历史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人民版 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专题概述本单元概述了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至1991年苏联解体这段历史,突出了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的条件下,进行探索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列宁、斯大林在不同时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找到了一条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通常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巨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但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弊端: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践踏民主与法治,形成个人专断;形成个人崇拜,思想极度统一。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至苏联解体。

学法指导(1)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要分前期和后期,要认识到当时实行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同时也要从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认识其特殊性和“不合理性”。

(2)通过对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的分析,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和作用;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中得到借鉴: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

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

(3)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成就和失误以及对苏联的深刻影响。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评价社会体制和历史人物,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斯大林模式”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发挥了作用,对苏联赢得反法西斯的胜利也有很大帮助,但后来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7.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练习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7.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练习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基础夯实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解析: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答案:C2.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行工业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B项。

答案:B3.导学号5244008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作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结果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这种危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工业、流通、分配等方面的措施共同引发的。

农业税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A项错误。

农民并非“敌对势力”,D项与题意无关。

C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但是它仅仅是问题之一,此“严重的失败”是由于忽视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的现实造成的,C项从属于B项,B项是主要原因。

4.(2016某某某某一模)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俄(联)( )A.加快工业化进程B.商品经济的发展C.改变所有制结构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对工业化进程影响不大,且粮食税和自由贸易与工业化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固定的粮食税”“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的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苏俄(联)经济结构仍以公有制为主,故C项错误;工业建设的非国有化措施与工农联盟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是正确的。

”这主要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B.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C.有利于加快向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进程D.有利于促进苏俄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2.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

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飞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C.真的。

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

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主要是因为 ()A.它是一种恐怖政策B.没有发挥积极作用C.过早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政策D.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生产和分配4.(2010·淄博模拟)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5.(原创题)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

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

D.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6.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业分层测评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业分层测评 人民版必修2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必修2(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大萧条的影响和意义因苏联的几个五年计划而增大。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独特实验”的主要表现有(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题目中的“大萧条”指的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此时的苏联在经济上正在形成斯大林模式。

该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工业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上走集体化农庄的道路。

故①③④表述正确。

②为新经济政策,故排除。

【答案】 D2.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解析】由题目中的时间“1953年”即可排除C项,苏联早在1945年就结束了二战,此后一直处于和平之中。

苏联之所以农业产量落后,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牺牲了农业,故本题应选B项。

A、D两项虽为其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

【答案】 B3.“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

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A.义务劳动制的实行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解析】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的计划控制,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与材料所述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与教训一、选择题1.(2分)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紧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2.(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的确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接着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试验”。

苏联的“独特试验”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分)十月革命成功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包括①将企业收归国有②实行新的土地政策③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4.(2分)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斗争B.把革命志向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复原和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5.(2分)2019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

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头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B.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D.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6.(2分)1970年,苏联闻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推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国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7.(2分)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旁边村落的农夫,许租给他们运用,而以他们全部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自我小测21703100290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自我小测21703100290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自我小测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2010安徽宣城高三二模,21)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

“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2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

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体制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D.为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3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

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时代背景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严重B.西方国家不再敌视苏联政权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D.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4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所不同,它优先发展重工业。

对此,下列评价较为合理的是…()A.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完全体现斯大林的个人意志C.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完美无缺D.迅速改变了苏联的落后面貌5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B.新经济政策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C.农业全盘集体化挫伤农民积极性D.农业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6某一时期,苏联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千米外的莫斯科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是1卢布。

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工业化建设的弊端 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记一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结构填一填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题术语1.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确立起单一公有制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具有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特征。

2.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辨一辨1.(1)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2)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苏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国家占有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阶级的富农被消灭;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某某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苏联最终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苏联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3.苏联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 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 人民版必修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础夯实1.法、英、德、美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近750%,到1940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

究其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比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更为先进B.苏联开创了独特的国民经济发展之路C.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D.政府干预下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复苏进程缓慢解析:苏联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取得的经济建设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

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 )A.正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期B.正处于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C.“一五”计划完成D.“二五”计划完成解析:从图例中可以看出,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二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故选D项。

答案:D3.《现代世界史》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农业国要工业化,只能从农业中提取资金……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进行类似的农业革命,不过这是在国家资助下进行的。

”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进行的“农业革命”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实行农业集体化D.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时间,工业化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28年到1932年,农业集体化是从1927年到1932年。

答案:C4.导学号52440087观察下图,两图所反映的事件的本质相同点是(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B.改变分配的方式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D.改变所有制性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和中国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都是把土地由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答案:D5.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例题与探究21703100280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例题与探究21703100280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例题与探究人民版必修2典题精讲例1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本质上是…()A.经济权力高度集中B.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思路解析:首先,A项是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表现,故排除;B、C、D三项都属于斯大林经济体制弊端的表现,但无论是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还是限制商品货币关系,都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表现。

答案:D黑色陷阱:由于错误地把“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用指令性计划来排斥市场调节”当成了本质属性范畴的内容,所以容易错选B项。

如果在日常学习中不会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方法去看待问题,那么我们就不会有深入准确的看法或观点,判断问题就会出现失误。

变式训练1 决定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本因素是()A.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需要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D.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思路解析: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产物,是与苏联当时的国情相一致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答案:A变式训练2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表现在()①管得过多,经济效益不高②缺乏社会主义民主③群众的创造性受到压抑④党政不分,政企不分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思路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解题时采用肯定法。

斯大林模式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

在经济方面的特点,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斯大林模式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互动课堂21703100279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互动课堂21703100279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疏导引导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必要性(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2.实施(1)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3)1932年,苏联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

3.评价苏联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各种化学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时,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不再是一个技术上依赖于西方的农业国,而是世界工业强国了。

但是,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实施(1)为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

(3)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过去一家一户自愿参加集体农庄的做法被整村、整乡、整区加入集体农庄的浪潮所代替。

(4)过火的行为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1930年3月,斯大林为此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和纠偏,农业集体化运动又发展起来。

(5)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的93%,集体农庄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9.1%。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体会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体会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体会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1.1931年,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说:“你们情愿咱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倒而丧失独立吗?若是你们不肯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时间间消灭它的掉队状况,而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

别的方法是没有的。

”从材料能够看出,那时斯大林高速优先进展重工业的目的之一是()。

A.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B.配合农业集体化的快速进行C.与西方国家进行军备竞赛D.增强国防力量保护民族独立2.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形表。

下列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轻重工业进展相对均衡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水平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3.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钱存在严峻的“剪子差”(工农业产品互换时,工业品价钱高于价值、农产品价钱低于价值所显现的差额),苏联如此做的要紧目的是()。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进展 B.为工业化积存资金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保护打算经济体制4.“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确实是苏维埃政权的仇敌”的口号的显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显现了过激现象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C.农人加入集体农庄的踊跃性高涨D.苏联弄农业集体化运动机会还不成熟5.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业生产停滞掉队的缘故在于()。

①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②苏联农业集体化进程中显现的许多问题,破坏了农业生产力③片面强调优先进展重工业,妨碍了农业的正常进展④国家从农人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人的生产踊跃性受到极大损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世界通史》中指出:“五年打算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再也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进展中的事业。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一、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体制调整比较项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不同点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美国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改善了工农联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同点(1)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且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启示(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生产方式例题分析: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维克党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角度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因此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A跟踪训练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个伟大人物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即列宁在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C.都符合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解析: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而罗斯福新政则更多地体现了国家干预、尽量避免依靠市场和货币关系的特点。

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师用书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师用书 人民版必修2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材整理1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1月,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的苏联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3)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

2.目的(1)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2)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4.建设 (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

5.成就(1)1937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弊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课中思考]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提示】 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在工业化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工业化方针与政策;制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一定作用;通过节约消费、增加积累解决资金问题;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这种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

教材整理2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停留于个体小生产水平。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3)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

2.目的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粮食危机。

3.过程(1)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2)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点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这一方针的特点是( )A.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C.优先发展重工业D.取消新经济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A、B两项是苏联模式的特点,排除。

D项与农业集体化相关,与工业化无关。

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项。

答案 C2.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D.协约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解析从题干的材料信息判断,A、C、D三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下开始的,这样的国际环境决定了必须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B知识点二农业全盘集体化3.“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解析把是否加入农庄当作敌我矛盾处理,这个口号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了过激的情况。

答案 A4.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其原因和背景不包括( )A.工业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B.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C.斯大林的主观认识D.苏联模式的形成解析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农业集体化实施的背景,苏联模式形成于1936年晚于“全盘集体化”。

答案 D知识点三苏联模式5.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有( )①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②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③排斥市场调节④经济管理中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题干明确要求的是“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的表现”,限定在“经济”方面,①②③④均为经济上的表现。

答案 A6.以下有关对苏联模式的评价,最全面和确切的是( )①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②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从长远来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①②③是从这一体制的积极影响方面分析的,④主要是这一体制的消极影响。

答案 D[综合拓展]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说:“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还是小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

”斯大林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就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请回答:(1)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进行了哪些探索?(2)斯大林在“把它抛开”后又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3)依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

解析本题是材料式问答题,材料的作用主要在于创造一种问题情境,以便提出新问题。

第(1)、(2)问从列宁、斯大林两个领导人切入考查他们的经济政策,需要注意的是“结果如何”的“结果”应是探索的结果,不是指其客观效果;第(3)问应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1)列宁首先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不是正确途径,后来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斯大林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苏联模式。

(3)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实行一党专政。

一、选择题1.右图是苏联工业化的宣传画,这一运动的基本特点是( )A.农工轻协调发展B.优先发展轻工业以改善人民生活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D.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解析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联共(布)十四大的决议,工业投资绝大部分用于重工业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具体表现;基本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D2.苏联工业化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农业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为了给工业化积累资金,苏联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进行集体化。

故选C项。

3.下表是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

(1913年的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①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就②苏联模式具有优越性③重工业发展速度快④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A.①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计划经济开始于1928年,1932年和1937年是前两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间,苏联模式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根据表格数据,从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与重要工业品在世界及欧洲地位的变化可知①③解读正确;这一成就的取得与苏联模式关系密切,②解读正确;④在表格数据中不能体现。

故选C项。

答案 C4.右图为1937年创作的苏联雕塑《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根据这一雕塑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不会有( )A.二五计划完成B.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C.工农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D.农业集体化已经实现解析苏联工农业总产值从来没有跃居世界第一位,故选C。

5.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水平(1930年除外),且1930年后还有所下降。

这说明( )①苏联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发展②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失误③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④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提供的材料反映了苏联20世纪30年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根据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分析农业滞后的原因可知③的叙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含有③的选项,答案应为D。

答案 D6.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计划经济体制D.市场经济体制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包括纽扣物价这样的事情。

价格的统一,说明了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

答案 C7.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比较客观地评价了苏联模式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特征解析题干材料中苏联发明的“国家公式”指的是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虽然排斥市场,但能够通过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故答案为C。

答案 C8.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 )A.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B.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D.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解析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计划经济;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 D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

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

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

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下卷材料二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的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

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饿死了1000万人。

”——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1)依据材料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为什么?(2)结合史实说明,苏联采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途径的理由和依据。

(3)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答案(1)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原因: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

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2)苏联工业化外部环境不利,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敌视和包围之中,面临法西斯战争的严重威胁,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当时苏联国情。

(3)造成了轻工业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货币不稳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业生产被破坏并长期落后,总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认识:苏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停滞不前。

教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