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腰痛病(TCD编码:BGSOOO)。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ICDTO编码:M51.202)。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证候诊断1、血瘀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三、治疗方法(一)中医辩证论治1、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 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五灵脂6g(炒)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2、寒湿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035.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2018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腰椎滑脱症的住院患者。
一、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腰痛(TCD编码:BNS150)。
西医诊断:腰椎滑脱症(ICD-10编码:M43.16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2.诊断分型采用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分型标准。
(1)前滑脱型(2)后滑脱型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腰痛(腰椎滑脱症)临床常见证候: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气滞血瘀证湿热痹阻证肾阳虚衰证肝肾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腰痛(腰椎滑脱症)诊疗方案(2018年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痛(腰椎滑脱症)。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腰椎滑脱症)的患者。
2.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临床路径:有手术指征者(马尾神经受压严重,大小便失禁者)、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曾经接受腰椎手术治疗和腰椎畸形、腰椎滑脱III°以上、严重腰椎骨质疏松等。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该病主要证候为腰腿痛,根据腰腿疼痛的性质、次症及舌、脉像特点观察其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检查项目腰椎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和骨盆正位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肌电图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风湿免疫、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血沉、心电图、胸片、肌电图、腰椎CT或MRI等。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2019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中医病名参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
西医病名ICD-10编码为M51.202。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特色与优势指南》(罗云坚、孙塑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腿痛重于腰痛,腿痛是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
(3)直腿提高较正常减少50%,兼或有好腿抬高试验阳性,作弓弦试验即腘窝区域指压神经引起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4)出现四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肌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减弱)。
(5)与临床检查一致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或MRI.(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弦或沉涩。
2.寒湿痹阻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静卧痛不减,日轻夜重,受寒及阴雨疼痛加重,肢体发凉。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1]。
(1)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
(2)慢性腰痛,多为痠痛、胀痛或有沉重感,久坐、久站后症状明显,躺下休息后减轻,可有双下肢麻痹,痠痛无力,或大小便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2]。
(1)病史: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长期劳累或腰部有扭伤史(2)症状: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可能伴马尾神经症状。
(3)体征: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样改变,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阴性;无下肢缺血的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腰椎X线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异常,相应节段椎弓峡部退变或断裂,椎体移位、神经受压的表现。
(二)诊断分型[3]根据腰椎X光片表现,结合临床,将腰椎滑脱症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前滑脱型:由腰椎椎弓峡部不连续,或退变、断裂,导致小关节不稳,可见腰椎椎曲加大,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前方滑动移位。
2、后滑脱型: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椎曲变直或反弓,椎弓峡部多无断裂,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后方滑动移位。
(三)证候诊断1、风湿痹阻证:腰腿痹痛重着,转侧不利,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
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迟缓。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溏。
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3、气滞血瘀证: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艰难,痛处拒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迟。
4、湿热痹阻证:腰腿痛,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5、肾阳虚衰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小便频数。
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
腰痛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部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行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1.寒湿痹阻证:阿是穴、委中、肾俞、腰阳关、风府2.湿热痹阻证:阿是穴、阴陵泉、三阴交、委中3.血瘀气滞证:阿是穴、夹脊穴、委中、膈俞、血海、次髎4.肝肾亏虚证:肾俞、志室、太溪、委中阳虚:关元、气海阴虚:照海①体针:患者俯卧位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直径0.30 mm、长50 mm不锈钢毫针;阳性点可采用单针刺或傍针刺;急性期用泻法,缓解期和康复期补泻结合,留针30分钟。
最新版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最新版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最新版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
(1)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
(2)慢性腰痛,多为痠痛、胀痛或有沉重感,久坐、久站后症状明显,躺下休息后减轻,可有双下肢麻痹,痠痛无力,或大小便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1)病史: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长期劳累或腰部有扭伤史(2)症状: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可能伴马尾神经症状。
(3)体征: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样改变,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阴性;无下肢缺血的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腰椎X线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异常,相应节段椎弓峡部退变或断裂,椎体移位、神经受压的表现。
(二)诊断分型根据腰椎X光片表现,结合临床,将腰椎滑脱症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前滑脱型:由腰椎椎弓峡部不连续,或退变、断裂,导致小关节不稳,可见腰椎椎曲加大,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前方滑动移位。
2.后滑脱型: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椎曲变直或反弓,椎弓峡部多无断裂,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后方滑动移位。
(三)证候诊断1.风湿痹阻证:腰腿痹痛重着,转侧不利,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
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迟缓。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溏。
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3.气滞血瘀证: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艰难,痛处拒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迟。
4.湿热痹阻证:腰腿痛,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5.肾阳虚衰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小便频数。
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痛病(TCD编码:BNS150)。
西医诊断: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CD-10:M43.16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2年Willis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标准。
2.分期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风寒湿阻证(2)血瘀气滞证(3)湿热痹阻证(4)肝肾亏虚证(5)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病(TCD编码:BNS150)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CD-10:M43.162)的患者。
2.本病有手术指征者(神经根压迫严重出现肌肉麻痹无力、疼痛难忍者);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曾经接受腰椎手术治疗和腰椎畸形、腰椎滑脱Ⅱ°以上、严重腰椎骨质疏松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腰椎正侧位X片、腰椎功能位X片、腰椎双斜位X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血沉;心电图;胸部透视或拍胸部X线片。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还会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在中医理论中,腰痛被归类为“腰痹”或“腰痛痹闷”等疾病。
中医认为腰痛的病因主要是肾虚、寒湿、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腰痛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辨证施治、经络推拿、中药调理等内容,以帮助患者缓解腰痛问题。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腰痛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诊、脉象等来判断腰痛的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肾虚型腰痛:表现为腰酸无力、腰冷、舌质淡白、脉沉细等。
治疗方案应以补肾为主,可以选择中药补肾壮阳,例如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等。
2.寒湿型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活动时加重、舌苔白腻、脉沉紧等。
治疗方案应以祛寒湿为主,可以选择中药祛寒湿,如辣椒、姜黄、苍术等。
3.气血不畅型腰痛:表现为腰痛难忍、月经不调、舌质暗淡、脉细弱等。
治疗方案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以选择中药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丹参等。
经络推拿经络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于腰痛患者有很好的效果。
推拿可以促进经络气血流通,缓解腰部的疼痛和僵硬感。
推拿手法主要包括揉、捏、推、拿、点、按等。
在腰痛的治疗中,可以选择以下经络推拿手法:1.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腓骨髁下约四横指。
用拇指按压此穴位,每次按压10-20下,每天进行3次。
2.腰阳关:位于腰椎横突下方凹陷处,用拇指按压此穴位旋转按摩,可以帮助缓解腰痛症状。
3.神阙:位于胸骨中线下缘,用拇指按压此穴位进行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减轻腰痛。
中药调理中药在腰痛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药可以根据腰痛的病因和症状来调配,起到调理身体、缓解腰痛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等,可以补肾壮阳;辣椒、姜黄、苍术等,可以祛寒湿;桃仁、红花、丹参等,可以活血化瘀。
中药的用法可以选择煎汤、研粉冲服、外敷等方式应用。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进行调理。
预防与注意事项除了上述的治疗方案外,腰痛患者还需注意以下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1.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医院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医院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中医病名参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
西医病名ICD-10编码为M51.202。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特色与优势指南》(罗云坚、孙塑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腿痛重于腰痛,腿痛是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
(3)直腿提高较正常减少50%,兼或有好腿抬高试验阳性,作弓弦试验即腘窝区域指压神经引起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4)出现四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肌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减弱)。
(5)与临床检查一致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或MRI.(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弦或沉涩。
2.寒湿痹阻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静卧痛不减,日轻夜重,受寒及阴雨疼痛加重,肢体发凉。
腰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病诊疗方案铜陵市中医医院针灸科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神经根、马尾神经或脊髓,引起以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相当于中医“腰痛病”范围。
一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实用脊柱病学》(潘之清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采取JOA评定:目前主要采取入院时初期评定,出院时末期评定。
客观反应治疗效果。
具体方案见附表。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治疗指征针灸科治疗的适应症是单侧型突出及中央型突出中两侧下肢交替发作者、或一侧下肢症状伴有鞍区症状者。
若有双下肢症状及下肢伴有马鞍区症状者,为手法慎用指征。
经过2个月正规治疗而无显著改善者,提示该患者的神经压迫难以通过保守治疗而减压,应停止治疗。
(二)操作常规:操作常规包括手法治疗、针刺治疗、功能训练和腰椎牵引。
1手法治疗以“一指禅推法”为主,沿患侧膀胱经、华佗夹脊、胆经。
2针刺治疗:(1)取患侧夹脊、针向椎间孔方向。
得气即可。
(2)侧卧位取环跳、阳陵泉,以针感向下传导为度。
(3)俯卧位取穴(秩边、环跳、殷门、承扶、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束骨),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棘间旁开0.5cm或棘间旁“阿是”穴以电脉冲治疗仪中等强度电针刺激,每次5—10分钟,术后休息30分钟,每疗程7次。
(4)梅花针局部叩刺下肢麻木处,(5)腕踝针治疗:取5.6区。
适用于持续剧烈疼痛者。
(6)腰部灸盒灸。
3理疗: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
4脊柱手法:小踩跷法、腰椎旋转扳法、脊柱微调手法。
5功能训练:分腰背肌训练和患侧下肢“拔伸蹬力”(握住患脚嘱患肢用力向上蹬,和术者作对抗运动)以提高下肢肌肉力量。
6腰椎牵引:(1)普通牵引:侧方型突出俯卧位牵引,中央型突出仰卧位牵引,重量一般为自身体重的25%开始,每隔10分钟增加5%—10%,30min/次,1次/d。
(2)床边骨盆牵引:对于急性期不能下床活动,我科采取床边骨盆牵引,重量一般为自身体重的30%,30-40min/次,2次/d。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均可使纤维环破裂,导致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而引发本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
二、诊断(一)诊断依据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1)腰痛:腰痛是椎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坐骨神经痛:腰推问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L5、L5/S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近LI、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O(4)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人舐管,刺激腰舐神经丛。
(6)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1)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性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3)腰部压痛及舐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
约1/3的病人有腰部舐棘肌痉挛。
(4)间歇性跋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不停步。
(5)神经系统征象:80%病人出现感觉异常,70%病人出现肌力下降。
(6)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令病人抬高下肢,抬高到60。
(完整版)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1]。
(1)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
(2)慢性腰痛,多为痠痛、胀痛或有沉重感,久坐、久站后症状明显,躺下休息后减轻,可有双下肢麻痹,痠痛无力,或大小便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2]。
(1)病史: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长期劳累或腰部有扭伤史(2)症状: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可能伴马尾神经症状。
(3)体征: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样改变,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阴性;无下肢缺血的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腰椎X线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异常,相应节段椎弓峡部退变或断裂,椎体移位、神经受压的表现。
(二)诊断分型[3]根据腰椎X光片表现,结合临床,将腰椎滑脱症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前滑脱型:由腰椎椎弓峡部不连续,或退变、断裂,导致小关节不稳,可见腰椎椎曲加大,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前方滑动移位。
2.后滑脱型: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椎曲变直或反弓,椎弓峡部多无断裂,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后方滑动移位。
(三)证候诊断1.风湿痹阻证:腰腿痹痛重着,转侧不利,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
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迟缓。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溏。
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3.气滞血瘀证: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艰难,痛处拒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迟。
4.湿热痹阻证:腰腿痛,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5.肾阳虚衰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小便频数。
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
中医院针灸科腰痛(腰椎病)诊疗方案
ⅩⅩ县中医院针灸科腰痛(腰椎病)诊疗方案一、定义1、中医定义:腰痛又称“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
主要与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原因有关。
感受风寒或坐卧湿地,或长时间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或腰部闪挫撞击伤未完全恢复,均可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素体禀赋不足,或老年精血亏衰,或房劳过度,损伤肾气,“腰为肾之府’,腰部脉络失于温煦、濡养,可致腰痛。
从经脉上看,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代脉和肾经(贯脊属肾)。
故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不通和失养是腰痛的主要病机。
2、西医定义:腰椎病是指脊柱及脊柱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或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腰椎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在临床上表现为以腰痛、腰部活动受限和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这里所说的腰椎病涵盖了“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部肌筋膜炎、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梨状肌综合症”等疾患。
二、诊断1、中医病名诊断:腰痛2、西医病名诊断:腰椎病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二版,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针灸治疗学》(第2版,石学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推拿治疗学》(第1版,罗才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三、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证型诊断:(1)寒湿腰痛:腰部有受寒史,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疼痛连及下肢。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湿热腰痛: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3)瘀血腰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部分病人有劳损或陈伤史。
(4)肾虚腰痛:起病缓慢,腰部隐隐作痛(以酸痛为主),乏力易倦,脉细。
1)肾阴虚: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
(颈肩腰腿痛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副本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腰痛病:西医称为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最常见于腰4-5及腰5骶1间隙。
一、【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寒湿史。
大多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内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测凸,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盘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放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2、症候分类:(1)血瘀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型: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减轻,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型: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3、病理分型:(1)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检查示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
(2)双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TCD编码:A17.42)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具有下列4条或4条以上即可诊断为腰痛病)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3)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足趾背伸力减弱;(5)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相连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可能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2020》。
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症状和体征反映的受累节段神经应与MRI或CT显示突出物压迫的神经支配区域相符。
诊断标准:①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位置与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相符;②下肢感觉异常,相应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浅感觉减弱;③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健侧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④腱反射较健侧减弱;⑤肌力下降;⑥腰椎MRI或CT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与症状、体征受累神经相符。
前5项标准中,符合其中3项,结合第6项,即可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腰活动受限,站立、行走困难、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部疼痛缓解,活动改善,主要为下肢放射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耐久行、久站、久坐。
(四)中医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针灸推拿科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定义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伤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病症。
我科腰痛患者西医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根据1、临床表现为腰脊或腰椎旁疼痛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病症。
甚那么向臀部、下肢放射痛,麻木等。
2、发病与病情的轻重常与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有关。
3、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
三、辨证分型1、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那么阴雨天。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缓慢。
2、瘀血腰痛: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3、肾虚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或酸多痛少,绵绵不已,腰痛酸软无力。
(1)肾阴虚:兼心烦少寐,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肾阳虚:兼面色咣白,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湿热腰痛: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四、入院指佂1、腰痛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
2、腰痛日久不愈或反复复发者。
3、腰痛及臀部,下肢疼痛明显。
五、治疗常规〔一〕一般治疗1、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防止居潮湿之地。
2、平素注意走、坐、立,姿势要端正,活动时间不宜太长〔小于30分钟〕。
3、应卧硬板床,不宜坐软沙发及短凳,坐沙发时宜家腰垫,起床活动时要加腰围。
〔二〕辨证论治1、寒湿腰痛: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方药:干姜苓术汤加减。
干姜、桂枝、牛膝、茯苓、白术、杜仲、桑寄生、续断。
2、瘀血腰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地龙、土元。
1、肾虚腰痛:(1)肾阴虚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枸杞子、山萸肉、山药、龟板胶、菟丝子、牛膝、鹿角胶。
(2)肾阳虚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
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2018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腰椎滑脱症的住院患者。
一、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腰痛(TCD编码:BNS150)。
西医诊断:腰椎滑脱症(ICD-10编码:M43.16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2.诊断分型采用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分型标准。
(1)前滑脱型(2)后滑脱型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腰痛(腰椎滑脱症)临床常见证候: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气滞血瘀证湿热痹阻证肾阳虚衰证肝肾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腰痛(腰椎滑脱症)诊疗方案(2018年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痛(腰椎滑脱症)。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腰椎滑脱症)的患者。
2.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临床路径:有手术指征者(马尾神经受压严重,大小便失禁者)、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曾经接受腰椎手术治疗和腰椎畸形、腰椎滑脱III°以上、严重腰椎骨质疏松等。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该病主要证候为腰腿痛,根据腰腿疼痛的性质、次症及舌、脉像特点观察其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检查项目腰椎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和骨盆正位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肌电图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风湿免疫、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血沉、心电图、胸片、肌电图、腰椎CT或MRI等。
22-骨伤科-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2-骨伤科-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腰痛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下腰背疼痛,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中,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是一种造成腰痛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中医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疾病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本文将介绍2017年版的骨伤科-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概述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化、变平扁,使得上下椎体摩擦,逐渐形成病变。
在病变区域组织充血、肿胀压迫椎间孔及神经根,进而引起疼痛、下肢无力或麻木等症状。
二、中医诊疗思路中医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通过中药调理气血中药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活络止痛等功效。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熟地、黄芪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病情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同时建议患者坚持饮用中药汤剂,调理气血,减轻腰痛。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张力,排出体内湿气,通过温灸、刮痧、针灸等方法提高患者的治愈效果。
3. 注意饮食通过控制饮食和饮水来减轻疼痛,舒适身体。
建议患者少食寒凉、辛辣、油腻、过于刺激性食品,同时注意保证饮食的均衡和营养。
4. 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恰当的运动可以加强肌肉,改善骨骼和关节的结构,从而减轻腰痛病的症状。
常用的运动包括瑜伽、拳击、跑步等。
三、以上是22-骨伤科-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的介绍。
通过中医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缓腰痛,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同时,希望患者能够重视腰痛病的治疗和预防,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痛(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8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1]。
(1)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
(2)慢性腰痛,多为痠痛、胀痛或有沉重感,久坐、久站后症状明显,躺下休息后减轻,可有双下肢麻痹,痠痛无力,或大小便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2]。
(1)病史: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居多,长期劳累或腰部有扭伤史
(2)症状: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可能伴马尾神经症状。
(3)体征: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样改变,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阴性;无下肢缺血的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腰椎X线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异常,相应节段椎弓峡部退变或断裂,椎体移位、神经受压的表现。
(二)诊断分型[3]
根据腰椎X光片表现,结合临床,将腰椎滑脱症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前滑脱型:由腰椎椎弓峡部不连续,或退变、断裂,导致小关节不稳,可见腰椎椎曲加大,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前方滑动移位。
2.后滑脱型: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椎曲变直或反弓,椎弓峡部多无断裂,上位腰椎椎体相对下位腰椎椎体向后方滑动移位。
(三)证候诊断
1.风湿痹阻证:腰腿痹痛重着,转侧不利,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
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迟缓。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溏。
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3.气滞血瘀证: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艰难,痛处拒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迟。
4.湿热痹阻证:腰腿痛,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
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5.肾阳虚衰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小便频数。
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
6.肝肾阴虚证:腰腿乏力,酸痛绵绵,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心烦失眠,手足心热,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中医整脊治疗
治疗原则:理筋、调曲、练功。
1.理筋疗法
(1)中药热敷疗法或熏蒸法:辨证应用中草药水煎后在腰部行中药热敷疗法或熏蒸法,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2)针刺法:取肾俞、腰眼、八髎、夹脊等穴,如伴有下肢麻痛者则加环跳、委中、承山、光明等穴。
可配合脉冲治疗仪治疗,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
(3)推拿法:腰背、下肢用点、揉、推、滚等推拿手法,时间15~20分钟为宜,如属前滑脱型滑脱部位禁用按压法。
推拿手法治疗宜柔和,切忌暴力。
(4)针刀治疗
(5)其他外治疗法:如走罐、拔罐、红外线照射、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中药离子导入法等。
2.正脊调曲法
(1)正脊骨法
前滑脱型,让患者仰卧,屈膝屈髋,术者一手抱膝一手抱臀部,将患者下肢抱起,膝紧贴胸部做腰部屈曲运动。
本症不宜使用旋转复位法,慎用斜扳法。
(2)牵引调曲法
根据腰椎曲度和腰骶轴交角大小和滑脱类型,辨证牵引调曲,主要运用三维牵引调曲法和四维牵引调曲法。
在运用此法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自我感觉,行三维牵引调曲法、四维牵引调曲法要注意力线的支点必须正确。
(二)辨证论治
1.风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独活、桑寄生、牛膝、杜仲、熟地、当归、川芎等。
或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附子汤(《金匮要略》)加减。
附子、茯苓、人参、白术、白芍等。
或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没药、五灵脂、香附子、牛膝、地龙、当归等。
或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4.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清火利湿汤(《中医骨伤证治》)加减。
茵陈、黄柏、薏苡仁、栀子、苍术、防己等。
或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5.肾阳虚衰证
治法:温肾壮阳,通痹止痛。
推荐方药:温肾壮阳方(《中医骨伤证治》)加减。
巴戟天、熟地黄、枸杞子、制附子、补骨脂、仙茅等。
或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6.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强筋壮骨。
推荐方药:养阴通络方(《中医骨伤证治》)加减。
南沙参、北沙参、麦冬、五味子、桂枝、生地、丹参、川芎、益母草等。
或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三)西药治疗
患者疼痛严重者,可配合非甾体类消炎药,麻木明显者可配合营养神经类药物。
(四) 练功疗法
练功疗法是巩固疗效的关键。
主要锻炼腹肌、臀大肌,拉伸髂腰肌、竖脊肌,以维持腰椎力线的平衡。
前滑脱型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十七式、第十八式之二;后滑脱型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十六式。
[4]
(五)弹力腰围支持疗法:治疗后选用型号合适的弹力腰围进行固定,功能锻炼及卧床时取下弹力腰围。
(六)预防与护理调摄要点
1.椎弓峡部退变与腰骶角变小关系密切。
穿高跟鞋的妇女,容易造成腰骶角变小,尤其是经产育后的中年妇女,不宜再穿高跟鞋,以免加重椎弓峡部的应力,造成椎弓峡部退变。
2.临床上滑脱复位后引起复发者,往往是没有坚持练功。
因此,患者自己练功利于本病康复及巩固疗效,练功活动时不能做腰部的过伸和旋转动作,不宜肩挑和扛抬重物。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3]、 [5]
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影像学X片提示腰椎椎曲基本恢复,滑脱Ⅲ度者复位到Ⅱ度,Ⅱ度者复位到Ⅰ度,Ⅰ度者复位到正常,侧弯不超过5°。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30%<疗效指数≤90%;影像学X片提示椎曲和椎体滑脱有明显改善。
未愈:症状体征和X线无改善者。
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
采用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29分法)。
JOA总评分最高29分,最低0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6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4
[3]韦以宗.中国整脊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36-657
[4]潘东华,陈文治,韦春德.韦以宗整脊手法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4-175
[5]潘东华,韦以宗,王秀光等.整脊调曲复位法治疗腰椎滑脱症121例疗效报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5(24):681-683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
牵头人:林远方(深圳市中医院)
主要完成人:
林远方(深圳市中医院)
李伟森(深圳市中医院)
郑晓斌(深圳市中医院)
佘瑞涛(深圳市中医院)
韦以宗(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