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审美经验论之一:美感的本质特征[1]

审美经验论之一:美感的本质特征[1]
“我感到一声刺耳旳尖叫穿过天地间; 我好像能够听到这一尖叫旳声音。我画下 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旳血一样旳 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 命组画’中旳这幅《呐喊》。”
(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 克》,Harry N.Abrams,INC, 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
——普列汉诺夫
“一种有关美旳判断,只要 夹杂着极少旳利害感在里面,就 有偏爱而不是纯粹旳欣赏判断 了。”
——康德《判断力批判》
讨 论:
美感中究竟有无功利性?
美感旳本质特征四: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
想象发明性是美感对世界旳新旳认
识形式、新意境旳实现,尤其是具有不 可反复旳唯一性,体现着发明性旳本质。
(英)庚斯博罗:《蓝衣少年》
广义上旳美感:
广义上旳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旳 是审美中意识活动旳各个方面和多种 体现形态,涉及审美感受、审美体验、 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 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 构成旳审美意识系统。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 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如:康德将自己旳美学研究 论著称为“判断力批判”
梵高:《星夜》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孕育了不同 旳意境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愁重于山源自终年压人头。”——李群玉《夜 雨》
“春愁离恨重於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 孝友《木兰花·送赵判官》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 清照《武陵春》
发明性旳构成要素: 独具性、唯一性,新奇性
发明性是在表象旳基础上形成 一种独具旳新奇旳形式;

美感的特征

美感的特征

一,美感的基本特征1.美感是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2. 美感是个人直觉性与社会功利性的统一二,山水审美体验包括几个层次?差别大体可分为由浅入深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悦形、逸情、畅神山水的形象、色彩、音响、光影等为人所感知并引起心理生理上愉悦,此为悦形。

山水与人的审美经验、文化素养和心理思维等结合,达到情景交融,此为逸情。

感性和理性统一,精神得到升华,此为畅神。

三,造成审美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1.个体感知形象的能力不同2.个体的心理特点、观察和思维方式不同3.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不同4.个体的心境和情绪不同四,旅游景观的客观特征,受动特征1,旅游景观的特征之客观特征综合性→→涉及各种构景要素的特征以及组景规律五维性→→时间维(游客行进或时间季节变化)→→非视觉要素维地域性——地理地带性的烙印时代性——在社会政治观念变革时期变化最明显2,旅游景观的受动特征①审美空间的阈限性②审美感知的差异性③审美画面的选择性五,大海之美、江河之美和湖泊之美的美学比较1,江河是人类文明之源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恒河与古印度文明黄河与中原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古巴比伦文明2,湖泊,具有蓄积的特性积淀了江河文明因子, 3,大海山海相连最佳观海地六,中国南方园林与北方园林的审美异同。

1.小巧细秀与崇高壮观存在严整对称的秩序美巨大壮观面积的广袤性园里山大、水大,建筑物数量众多2.淡雅素朴与浓丽绚烂清水芙蓉自然淡雅建筑物的题名建筑物外观的色相、装修及内部陈设七,中国古建筑的建造深受哪些思维理念的影响1.风水理论2.礼乐思想3.阴阳五行说4.宗法制度的影响5.自然观的影响6. “化家为国”的思想理念八,审美情感的特征审美情感的主要特点第一审美情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不同于纯粹的生理快感第二审美情感比日常的情感往往蕴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第三审美情感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所以有可能表现为含蓄的而不像日常情感那样锋芒外露。

九,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对于审美活动的重要作用。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美感的产生条件

美感的产生条件

美感的产生条件美感的产生条件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因素:1. 感知能力:美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感知能力,包括对美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感知能力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经验的影响,不同的人对美的感知能力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文化背景: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对美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地域、时代等都会影响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感受。

3. 情感反应:美感伴随着情感反应,如愉悦、兴奋、平静、放松等。

当个体面对能够引发积极情感反应的事物时,就可能产生美感。

4. 想象力:美感常常需要个体运用想象力去创造和体验。

通过想象,人们能够在心中构建出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的美的体验。

5. 经验和记忆:经验和记忆对美感的产生也有很大影响。

人们对于曾经经历过的美好事物和场景,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他们对美的感受和判断。

6. 主观态度: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影响美感的产生。

对于某些人来说,美可能更多地与自然、和谐、平衡等因素相关,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美可能更多地与现代、时尚、创新等因素相关。

总的来说,美感的产生条件是多元的,它涉及到个体的感知能力、文化背景、情感反应、想象力、经验和记忆以及主观态度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美感产生的条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态度:我们的态度是美感产生的首要条件。

在审美过程中,我们需要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于直觉,不受功利影响,这样才能获得美感。

2. 距离:距离是美感产生的另一个因素。

适当的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太近或者太远都可能导致审美体验的缺失。

3. 移情:移情是美感产生的又一个条件。

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能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4. 形象:形象是美感产生的基础,包括审美对象的外观、空间形状、色彩、材料等。

5. 性能:性能是指审美对象的实用能力,比如运动性能、材料结构和组件性能以及功能性能等。

6. 环境:环境指的是审美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影响审美体验的信息也在环境中发挥功能。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美学除了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外,还要研究美感,即审美心理。

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连接着主客两头,前面已经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美感研究的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和中心。

在西方,自从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6年在其《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应区分“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之后,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注重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转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

什么叫“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费希纳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又称为“哲学美学”)。

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

他把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美学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又称为“科学美学”)。

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这就表明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李泽厚从60年代起就提出要注重审美心理研究,明确指出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主体。

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无疑指出了审美心理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他说:“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或总称之为审美意识、审美心境的研究,早已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李泽厚的弟子滕守尧的博士论文《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就是按照李泽厚的美学体系,专论美感心理机制的著作。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美学家是( )
A. 车 尔 尼 雪 夫 斯 基 B . 费 尔 巴 哈
C.费希纳 D.博克
( A)
4. 对 客 观 对 象 进 行 感 知 、 想 象 、 情 感 多 种 心 理 功 能 的 综 合 活 动
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称为( )
A. 审 美 观 照
B.审美体验
C.审美感知
D.
审美
理解
美感作为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观照,带有明显的个人超功利 性 质 。这 种 个 人 的 超 功 利 性 表 现 在 许 多 方 面 :真 正 的 审 美 ,总 是 摆 脱 了 实 用 的 目 的 ,不 去 考 虑 对 象 的 实 用 价 值 便 产 生 了 愉 悦 ;真 正 的 审 美 ,尽 管 往 往 会 产 生 极 为 强 烈 的 情 感 体 验 ,却 并 不 立 即 作 出 实 用 性 的 现 实 行 动 反 应 ;真 正 的 审 美 ,当 人 们 获 得 美 感 时 ,总 是急于与他人分享,渴望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同;……这都表明,
(比德)
11. 主 张 “ 审 美 判 断 的 非 功 利 性 质 ” 的 美 学 家 是

(康德)
二 、单 项 选 择 题( 在 下 列 每 小 题 的 四 个 备 选 答 案 中 选 出 一 个 正 确 的 答 案 , 并 将 其 字 母 标 号 填 入 题 干 的 括 号 内 。)
1. 被 誉 为 “ 现 代 美 学 之 父 ” 的 美 学 家 是 (
A. 康 德
B.黑格尔
C.费希纳
) 唯 物 主 义 美 学 家 认 为 , 美 感 是 由 对 象 所 引 起 的 五 官 的
()
A. 新 鲜 感
B.满足感

联系实际谈美感的特点1

联系实际谈美感的特点1

美感是单指个人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人的感受器官与大脑组成。

感受器官只是起到媒介或联通器的作用,起最关键作用的还是个人的大脑。

如果没有感受器官,音乐之于耳,美景美画之与看,爱之抚摸等等无法传导至大脑就无法产生美感,同样没有大脑的分析与思考感官再灵敏也无美感。

人的大脑清醒时每时每刻都在把感官传来的信息进行判断与思考,可并不是每件有利的事情都会产生美感,但是美感必定是有利事情中的一部分,司空见惯的有利事情不能产生美感是因为人有感觉疲劳与熟视无睹的特点,对外乡人来说桂林山水很美,但天天劳作在那里的人不会感觉到美,古人云:日进前而不御,远闻名而思慕。

那些需要经追求得到的,或者想追求的,或者具有新奇与震撼力的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才会产生美感。

美感的基础只能是单个个人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正因为是个人的自利感觉才使人类有丰富多彩万千纷繁的美感.美感的基础在于个体,这样必然产生有差异或有相反的美感.个体本身对同一事物随着时间变化往往也会产生美感的变化.美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单一性,人类对美感并不苛求只要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产生有利感觉便会产生美感.美感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自利的灵敏感觉,个人生活在一个自然与社会非常复杂的环境中,大脑时刻在感知环境与判断利益.由于事关自身的生存大事,这种感知与判断变得异常灵敏,有时甚至到了非常夸张的程度.我把这称为自利敏觉.如果我看到一张丽江玉龙雪山的照片,高高的山峰,皑皑的白雪自利敏觉会产生雄伟与纯洁的感觉,雄伟与纯洁对个体生存有利从而引发美感,其实玉龙雪山虽然只有海拔五千多米是人类至今无法攀登的无法生活的险恶之地.如果我看到一张沙漠驼铃照片,自利敏觉会产生无边无际与金黄色的有利判断,同样无边无际使人感到自由活动范围巨大,金黄色象征收获与财富实际上沙漠是人无法生活的死亡之地,自利敏觉是解开美感奥秘的金钥匙.舞蹈美感是进行舞蹈审美活动的基础,舞蹈创作和舞蹈欣赏都不能离开舞蹈美感。

舞蹈家在别人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了美的事物,运用美的舞蹈形式表现和反映出美的生活内容。

美感名词解释

美感名词解释

美感名词解释
美感是人对于事物外观、形态、色彩、音调、结构等方面感觉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一种对于艺术、自然、人生等方面的审美情趣和感受。

美感体现了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并且能够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和情绪上的激动。

美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人们认识、理解、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和意识的直观表达。

美感不仅仅是对于艺术品和自然景观的感受,也可以体现在许多其他方面,比如美食、时尚、建筑、音乐、文学等。

人们对于事物的美感是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认知来实现的,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美感的形成受到文化、时代、教育、经验和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和追求都有所不同,因此美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但是美感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即某些事物本身具有普遍认可的美,比如黄金分割、对称性、和谐等。

美感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感受,还包括对于事物的理解、欣赏和评价。

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学有关,美学研究的是美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美的实质和形式,而美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美的直观体验。

美感的培养需要不断的观察、思考和欣赏,需要对于各种艺术形式和事物的了解和理解。

通过学习美学知识、参观博物馆、欣赏音乐会、读书写作等方式可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美感。

美感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和特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感的存在使得艺术和文化得以繁荣和传承,使得人们能够追求真善美和高尚情操。

美感的存在也使得人类获得了独特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提升了人类生活的质量和价值。

美感的体验和追求是人们普遍共同的心理需求和欲望,是人类文明与生俱来的特质和奇迹。

美感形成的基本过程

美感形成的基本过程

美感形成的基本过程
(1)美感的产生,来自生理能量向心理能量转化,具体而言,她产生于知觉过程。

(2)美感产生的历程美感的诞生是以人类诞生为前提的。

人自身是由劳动创造的,既以动物性本能为基础,又超越了动物。

(3)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

(4)美感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出来,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它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反映。

(5)美感在认知层面的特性,体现在它首先是源于主体对于世界的感性认知,但在感性认知中,它还有特殊性:在获得美感的过程中,我们的感性执着于经验世界,流连于经验世界。

(6)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7)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有些是先天因素,取决于个人的感知能力。

有些则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4、美感生理、心理要素

4、美感生理、心理要素
美感(一)
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 美感的本质 美感的特征 美感的差异性
(一)美感的生理要素
1、美感的生理表现:
人类表情有其生物学的根源,所以诸如喜怒
哀乐等许多最基本的情绪,人在外貌表现上 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2、美感的生理发生
A、感觉系统:视听两种感受器被称为审美感
官,其审美功能表现在:声、色、形是客观 世界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因素,视听系统感 知这些因素的能力,是它们作为审美感官的 基础功能;视听及其结合,具备对客体世界 较高的整合能力,使主体可以把握到完整的 世界总体,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保障。 B、人脑结构:大脑皮层最为重要
胜 雪 寒 梅
空 谷 幽 兰
菊秋 篱 东
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2、美感的愉悦性
A、美感中必然带有生理官能上的快感,美感
是以感官愉悦为基础的 B、美感愉悦是情理交融的,情中寓理的愉悦, 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状态 C、美感不是单一的快感,人禀七情:喜怒 哀惧爱恶欲,凡此种种都是美感的具体体现
刘鄂在《老残 游记》中描写 听王小玉说书 的美妙:“五 脏六腑,像熨 斗熨过,无一 处不服贴,三 万六千个毛孔, 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 畅快。”
济南大明湖
美感与快感






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 人性空间里的愉悦 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 客体的形式和境界 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 对对象的观照呵护 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 具有社会性共享性 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 自我实现人性提升 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 是弥散性积淀性的

美感的四个基本特征

美感的四个基本特征

美感的四个基本特征美感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的能力,它是非常主观而个体化的体验。

虽然美感因人而异,但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感的本质和作用。

1.审美是一种感受和认知的过程。

审美与感官经验和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感官经验是个体对美的直观感受,包括对形状、颜色、声音、触感等外在感官刺激的回应;而认知过程则是个体对美的理解和解释,包括对于作品的内涵、结构、表达方式及背后的意义等的理解。

审美兼顾感性和理性,个体既要通过感官感受去体验美的存在,又要通过理性思考去理解并对美进行评判。

2.美感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是独特而主观的,受到其文化、教育、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同一件事物或作品在不同人群中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美感体验。

这种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使得美感成为一种多样化的存在。

3.美感具有普适性和共通性。

尽管美感是主观的,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普遍存在的美感共鸣。

这是因为人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一些共同特点的感知偏好。

例如,对称、谐调和比例等是人们在审美感受中常常感到愉悦和满足的特征。

这些普适的美感共通性不仅受到生物进化的影响,也受到文化传统的塑造和社会价值观的制约。

4.美感具有情感和情义的成分。

美感体验与情感密切相关,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兴奋、愉悦、惊艳和感动等情绪。

美感还能够唤起对于事物或作品深层次的情义。

例如,对于一个美丽的风景或一首动人的音乐,人们可能会感到自然的敬畏、宇宙存在的微小和自己存在的渺小。

这种情感和情义的成分是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美感具有独特的情绪共鸣和人类意义。

美感作为人类的基本感知和认知能力,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也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体验中。

通过理解美感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体验美,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美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因素教学课件

美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因素教学课件
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 等。
客观上存在的美,只有通过具体的审美心理活动, 才能对审美主体有直接的现实性。即美感的产生。
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 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 实践。
(二)“美感”产生的条件
1、条件: 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 人类自身的条件(人的主观能力)
美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因素
什么是美感
美感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在接触到某一审 美对象时,所引起的具体感受,也称为审美感 受。美感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愉悦的心理状态, 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做审美鉴赏、审美 判断或趣味判断。因为美感中带着明显的感情 体验,而且既离不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又包含 着理性的认识,所以又叫做审美观照。


对 不 同 事 物 的 不 同 特 征 进 行 概 括
对 同 一 事 物 的 不 同 特 征 进 行 概 括
想象
二、想象与联想
分化、重组、运动
表象
新表象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联想 一种事物 另一种事物 第三种事物
(创造性的想象)
杜甫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
长信怨
王昌龄
空 谷 幽 兰
菊 秋 篱 东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中的社会功利
•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感性和理 性、情感和认识和谐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 目的的。
• 美感的功利来源于审美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 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 美感的社会功利不是狭隘的实用功利,而是 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 普列汉偌夫: “赖斯金说得非常好,一个少女可以

室内装修理论讲解(美学篇)第六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合肥室内设计培训

室内装修理论讲解(美学篇)第六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合肥室内设计培训

歌德从斯特拉斯堡教堂获得强烈印象,享 受到“半天堂式的快乐”,又感受到心灵 为之震颤的巨人般的精神力量,引起强烈 的情感体验。这就是由审美直观而来的审 美感受。
那么,特定的审美对象,何以会引起主体特定的 审美心理反应而获得美感?或者说,美感形成的 根源在哪里?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美感的本质问题。
一、美感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直观 1、审美观照 审美感受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观。
当我们面临某一审美对象的时候,对象以其可感 的外在形式吸引我们,打动我们,触发我们的情 感,唤起我们的记忆,激起活跃的想象和理解活 动,我们会体验到赏心悦目,或者惊心动魄。这 一过程就是审美观照。
审美观照,就是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 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对于审美对象的领悟和理 解。 通过审美观照,主体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审美 上的满足。
第六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美感,指 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 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 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 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 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 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 等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如柏拉图就认为,真正的美只存在于尘世之外的 理念世界,因而只有少数由于“神灵凭附”而陷 入“迷狂”的人,才能观照最高的美,才能“见 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这种 说法,既抹煞了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美,也抹煞 了审美对象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把观念形态的 “美的理念”、“美的观念”绝对化、客观化、 神学化,因而也就把人的审美能力神秘化或神学 化了。
其次,这种感觉具有理性的深度,它在直 观形式中包含着理解。社会的人的感觉不 但可以直观对象的可感形式,而且可以从 中辨识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人和人之间 的某种社会关系;即辨识其中蕴含的特定 意义。

第三章-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PPT课件

第三章-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PPT课件
.
(五)意志与灵感 意志是指人脑自觉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海,放安神思,心 偶照境,率然而生”
——王昌龄在《诗格》
(六)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人在主观态度上与现实生活保持
一定的间隔距离,对客观对象采取非实用、超功 利的态度。
.
第二节 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一)感知与表象 1.审美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
别属性的反映
.
2.审美知觉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 性的反映,是多种感觉 力的综合。
(1)整体性: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面貌的
整体把握。
蒙娜丽莎
.
(2)选择性: 审美知觉具有敏 锐的选择性
《少女与巫婆》
.
(3)理解性: 审美知觉不是对事物属 性的被动机械的反映, 而是融入了审美主体 的情感、趣味、知识、 个性因素的心理活动, 包含着对事物所具有 的某种情意的把握 。
审美意识 是周围客观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人脑 中的能动反映 。
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一)审美观念 :泛指人在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美 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等问题所持有的一些基本看法和观点, 简称审美观。
(二)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 是指审美主体的人从一定 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 风尚和追求,又称 “ 审美情趣 ” 。
民国时代:旗袍曲线的妖娆 代表人物: 宋氏三姐妹
.
文革时代:素面飒爽的英姿
代表人物: 江水英
开放时代:……
.
3.多维性
审美标准的多维性是由于审美对象的丰富 多彩和审美者的千差万别决定的。
4.实践性

03第四章 美感的诞生与美感的特征

03第四章  美感的诞生与美感的特征


卡西尔:“我们在艺术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哪种单纯的的或单一的情感性质,而 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是在相反的两极——快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狂喜 与绝望——之间的持续摆动的过程。……在每一首伟大的诗篇中——莎士比亚 的戏剧,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中——我们确实都一定要经历人 类情感的全域。……我们所听到的是人类的情感从最低的音调到最高的音调的 全音阶;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



3、艺术的痛感与生活中痛感的区别

卡西尔:“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受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 王》或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的所有感情的话,那我们简直就难免于 休克或因紧张过度而精神崩溃了。但是艺术把所有这些痛苦和凌辱、残 忍与暴行都转化为一种自我解放的手段,从而给了我们一种用任何其它 方式都不可能得到的内在自由。” 这段话有两个意思:首先,艺术和审美中的痛苦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 的痛苦;其次,艺术可以将痛苦转化,并因此使我们获得解放和自由。 后一层意思,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的“净化说”。净化(katharsis), 是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个词本是古希腊的一个概念, 有医疗上的“宣泄”、宗教上的“涤罪”等含义。亚氏用来描述悲剧的 效果,认为悲剧的作用“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罗念生译作“陶冶”,朱光潜译作“宣泄”。总之,悲剧给人的痛感不 是实际的痛感,而是“无害的痛感”,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痛感,悲 剧的目的不是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中,而是使人的灵魂重新进 入一种平静安宁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体验自由的喜悦。
比如中国画,从写实到写意。 比如文学体裁的扩大;同一体裁的深化等。
《画山水序》
南朝· 宗炳
宗炳( 375 - 443 ),南朝刘宋时期画家。字 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 )人,家居江陵 (今属湖北)。士族。东晋末至宋元嘉中,当权 者屡次征他作官,俱不就。擅长书法、绘画和弹 琴。信仰佛教,曾参加庐山僧慧远主持的“白莲 社”,作有《明佛论》。漫游山川,西涉荆巫, 南登衡岳,后以老病,才回江陵。曾将游历所见 景物,绘于居室之壁,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 之”。所著《画山水序》为著名画论。

03第四章 美感的诞生与美感的特征汇总

03第四章  美感的诞生与美感的特征汇总


2、实践使感觉成为人的本质的确证
感觉的对象“人化”。感觉本身也“人化”, 在实践活动中,人不断地改造着自身,不断地增强 和完善自身的生理器官,完善和丰富自身对外界的 感觉、认识和改造能力。 从动物的感觉到人的感觉。 例如人和动物对自然界的声音、颜色的不同反 应。 感觉本身就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在感觉里确 证人的本质力量。
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⑼,则 其形莫睹,迥⑽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 稍阔,则其见弥小⑾。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 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注释: ⑼迫目以寸:迫,近。离眼睛只有一寸的距离。形容离得 很近。 ⑽迥:远。⑾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确实是 由于距离它(指被观察的山水)远了一些,则所看见的山 水就会更小些。
第四章 美感的诞生与美感的特征

教学目的:理解什么是美感;理解美感的 形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了解美感与 其他感受的区别;掌握美感的特征 教学重点:美感的形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 关系;美感与快感痛感的关系

第一节 美感的含义与本质
一、广义与狭义的美感 广义:审美意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 映,是意识活动各个要素和表现形态的综合。包 括审美感受、能力、趣味、观念和理想等等。 狭义:审美感受。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 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 二、美感的本质:美感是人对于自身本质力量的直 观。 美与美感相伴相生。 社会性。审美是一种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美感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圣人含道映物⑴,贤者澄怀味像⑵。至于山 水,质有而趣灵⑶,是以轩辕、尧、孔、广成、 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 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⑷焉。夫圣 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⑸;山水以形媚道⑹,而 仁者乐。不亦几乎?

美感的形成原理

美感的形成原理

美感的形成原理美感的形成原理摘要美是对于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主观上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

人在主观上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会使人在主观上感觉到某种美。

也就是说,人在主观上认为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人在主观上认为不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

人在主观上认为对自己的主观需求能够造成利益上的损害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能够使人感觉到丑。

人的主观行为的产生,是以人的观念文化形态为根据的。

不同人的观念文化形态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的观念文化形态总是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

教育人们形成合理的观念文化形态,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合理的主观愿望和主观需求,正是人类观念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社会美育的基本课题。

关键词:美感好感缺憾感观念形态什么是美,美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客观事物能够使人感觉到美,有的客观事物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为什么过去人们认为美的一些事物,现在又认为不美了?对于这些关于美学现象的最普通的问题,从来都是那些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们非常关注的。

从古到今,曾有许多人用超人的智慧和努力来试图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

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仍然没有被任何人真正解决。

本文利用观念主义的哲学思想,试图为解决这个千年难题探索一条途径。

一,主观感觉人的正常的社会行为的发生,是以人类文化为基础的。

人类文化是人类通过长期的认识和积累逐渐形成的。

人类文化,从功能上分为知识文化、技术文化和观念文化这三种文化范畴。

观念文化,是人产生“自我”感觉的文化基础。

人以“自我”形态为根据,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行为,称为人的主观感觉。

人的“自我”形态,取决于人的观念形态。

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第17讲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狭义和广义美感概念的基本内涵。

2、美感生成根源的理解和把握。

3、美感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重点与难点】1、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美感生成的根源。

2、厘清美感特征中诸多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方法】教材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学时】 1学时【教学过程】导入:在前面的教材讲述中,我们学习的内容包括:美学的产生与学科属性、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等,主要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审美现象,问题是,审美现象并不局限于客体对象,而是与主体的感受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一个事物是否是美的事物,一个最直接的判断标准,就是它是否能够引起主体的审美愉悦,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是与此有关的一个美学概念——美感。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探讨。

第一,什么是美感?第二,美感产生的根源何在?第三,美感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美学中与美的问题同等重要的问题之一。

研究美感关系到美学的全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美感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二、美感的产生根源以往观点: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模仿说、洛克的心理距离说、克罗齐的直觉说。

成语的美感形态与特征

成语的美感形态与特征

成语的美感形态与特征
成语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独有的精髓。

成语以其凝练、简洁、富于意象和语感强烈等特点,成为了文学艺术创作和日常口语表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成语的美感形态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凝练性。

成语表达的意义经过历史和民间积淀,经常被引用和传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语言凝练度,让人在短时间内就能理解和表达深刻的道理。

2.形象性。

成语具有形象丰富,富于意象感染力强的特点,就像“鸟语花香”、“画蛇添足”、“如鱼得水”等,一下子就能勾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

成语的形象性启示了人们对生活、对人性、对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3.语感强烈。

成语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效果非常好,它们往往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让人有听起来很舒服、流畅的感觉,并且也提高了听众对成语内涵的认知和理解。

4.常用性。

成语是汉语中的常用语言表达形式之一,能让人在表达中更加得心应手、地道自然。

成语作为汉语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因此在表达中,使用成语能够让话语更具文化品位
和传统魅力。

综上所述,成语作为汉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凝练性、形象性、语感强烈和常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使得成语在文学艺术创作和日常口语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讲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狭义和广义美感概念的基本内涵。

2、美感生成根源的理解和把握。

3、美感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重点与难点】
1、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美感生成的根源。

2、厘清美感特征中诸多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方法】
教材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学时】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在前面的教材讲述中,我们学习的内容包括:美学的产生与学科属性、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等,主要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审美现象,问题是,审美现象并不局限于客体对象,而是与主体的感受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一个事物是否是美的事物,一个最直接的判断标准,就是它是否能够引起主体的审美愉悦,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是与此有关的一个美学概念——美感。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探讨。

第一,什么是美感?第二,美感产生的根源何在?第三,美感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美学中与美的问题同等重要的问题之一。

研究美感关系到美学的全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美感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
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二、美感的产生根源
以往观点: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模仿说、洛克的心理距离说、克罗齐的直觉说。

与美的产生与发展一样,都来源于劳动。

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脉络,由实用到审美的发展逻辑。

因此,我们的观点: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客观的美的对象和主观的美感都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人的感觉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的感觉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

“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二)只有创造了人的本质客观展开的丰富性之后,才有主观感觉的丰富性。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三)通过感觉的丰富性,人在对象世界的丰富性中直观自身,确证到创造活动之自由,由此产生畅然之愉悦。

“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由上可见,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或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反映,一个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并不是由于虚无缥缈的观念,也不仅仅由于对象某些自然属性的特征,更不是天生的本性,而是由于人们从美的对象可感形式中看到了与自己的创造性生活相联系的东西,而引起愉悦的心理情感状态。

美感是一种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的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人们以独特方式进行的综合心理过程,是通过感觉与思维观照到审美对象中人的本质力量所产生的包含着认识与评价的情感愉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种独特的思想情感方式。

在人类漫长的净化活动中,只有社会实践才能完善人的肉体组织,完善人的心理、意识、情感的发展。

如果说,美是从客体方面对人的自由创造的积极肯定,那么,美感则是主体从精神方面对人的自由创造的自我观照。

三、美感的基本特征
(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审美过程始终是在对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的。

人类要获得美,就要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受,而不能以间接的经验来获取,这一点不同于科学意识和道德意识。

但是,这个感性体验的背后潜藏着理性的内容。

1.美感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和前提。

2.美感认识不同于一般的感性认识,而是还包括着理性认识的内容。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则境界全出矣”。

3.在美感认识中,感性与理性是圆融统一的。

美感认识中的理性认识因素,是不同于一般逻辑认识中的理性认识的。

逻辑中的理性认识虽依赖感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判断、推理,但它最终排斥一切感性认识的因素。

而美感认识中的理性因素,不是排斥一切知觉表象等感性因素的抽象概念,而是存在于上述感性认识之中。

品评:既不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又在形象的感知中进行着比较、推敲、揣摩等理性活动。

(二)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一般说来,美感主要是指由美的课题所引发的主体情感的激动和变化。

在这种意义上说,人们的审美活动总是充满了感情色彩的。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

这种反映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某种关系的反映,所以但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但是,这种情感色彩的背后同样蕴藏了理性的客观认识。

受否符合人的需要。

1.美感体验包含着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对对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心理反应。

美感中的情感体验则是在审美对象中直观到人本身,满足了审美需要和美的理想而引起的。

2.美感中的情感体验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因为其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有着更为丰富的社会内容。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普列汉诺夫
(三)差异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1.美感差异性:
地区差异:非洲人欧洲人对美女的不同界定
时代差异:中国唐代人与现代人对美女的不同界定
个体差异:
2.美感普遍性
孟子:“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目之于色,有同好焉”
考古发现:人类早期最感兴趣的颜色是红色。

山顶洞人,《荷马史诗》,在许多少数民族语言中只有“红”“黄”二字。

这说明人类色彩的审美感知从一开始便有某种具体的趋向。

3.如何理解美感差异性与普遍性之关系:
共同美:源出于毛泽东与何其芳一次谈话。

针对美是否有阶级性这个长期在美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毛泽东说:“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不同阶级之间也有共同美”。

(四)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1.美感作为个人直接感受不但是非概念的,也是非功利的。

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愉悦。

“审美非功利”、“审美无利害”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观照世界三种方式,科学的、伦理的、审美的。

“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却看不到矿物的的美和特性”——马克思
“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她所失去的爱情,但是一个守财奴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

2.美感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总是直接或间接、明显或隐晦地打上了社会功利的烙印。

形式美的产生。

王国维:“无用之用”。

鲁迅:“然而在美的根底里,倘不潜伏着功利,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注意:这四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它们各自一显一隐,相反相成。

小结:
美感,又称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者趣味判断,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
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客观的美的对象和主观的美感都是在生产劳动中产
生和发展起来的。

美感体验是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知、差异性和普遍性,非功利与功利性的统一。

思考题:
一、简述美感体验中理性认识的作用。

二、简述美感体验差异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

三、美感与生理快感有何关系。

附:
移情说:由德国美学家,大、小费肖尔提出,另一位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确立的。

所谓的移情,就是指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

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共鸣,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

特点是将人类的“生气”投射、灌注入对象当中,然后翻过来受到灌注生气之后的对象的影响,物我交流。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内模仿说:这是一个与移情说的机制正好相反的过程,移情说是把主观的精神移入客观的对象当中,是由我及物的一面;内模仿说强调的则是由物及我的一面。

这是由德国学者谷鲁斯创立的学说,他认为人的知觉以模仿为基础,凡是知觉都要以模仿为基础,看见别人发笑,自己也想发笑;看见别人踢球,自己也不禁跃跃欲试;甚至当人们看见一个圆形物体时,眼睛也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