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二章 技术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技术贸易

国际技术贸易

名词解释1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按一定商业条件转让或许可使用某项技术或者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的交易行为。

2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指对科学、文化、技术等领域从事智力活动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利3专利权的概念:是指一国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发明人的申请,经审查认为其发明符合国家法律对定的条件而授予发明人的、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发明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

4商标的定义:商标是指生产经营者为了使人们识别其商品,以区别其他人所生产或销售的同种或同类的商品而使用的一种特定商业标志。

【驰名商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卓越的社会信誉】5后发优势:就是由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种益处既不是先进国家所能拥有的,也不是后发国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落后本身的优势。

6提成支付:是指国际技术贸易双方在合同中确定,由技术受方根据去使用所引进技术后的经济效益按照一定比例,提成技术使用费支付给技术供方,并没有确定一个固定的技术使用费金额。

提成支付有利于技术受方,不利于技术供方7许可贸易: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在一定条件下,将其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的使用权,产品制造权,产品销售权和产品进口权,许可其他国际或地区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使用的行为。

【独占许可排他许可】8双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依据各自的税收管辖权,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个跨国纳税人就同一笔跨国所得按同一税种征税。

9限制性商业惯例:也称限制性商业做法,是指“凡是通过滥用或者谋取滥用市场力量的支配地位,限制进入市场或者以其他方式不正当的限制竞争,对国际贸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及其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或者通过企业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协议以及其他安排造成同样影响的一切行为”。

10索洛模型核心表达式:∆Y/Y=∆ A/A+α∆K/K+β∆L/L∆ A/A-索洛余量该方程表明产出的增长可以又三种力量来解释:劳动量变动、资本量变动和技术进步。

第2章国际技术贸易理论课件

第2章国际技术贸易理论课件

2.4.1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

1976 年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莱(P. J. Buck ley)
1. 技术进步的概念

是指人类在生产中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熟练程度积 累的增加,其经济学意义是能够使投入的要素带来更高 产出比率的技术改变。

狭义的技术进步
广义的技术进步
2018/10/15
3
2. 技术进步的类型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 希克斯(John R. Hicks)
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节约程度的影 响,将技术进步分为三种类型:

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技术转让三种形式形成的周期循环。
2018/10/15
33

自己利用技术生产出口产品,收益率由低变高--创新产品 直接投资,规模生产,成本下降,投资的最高收 益率大于单纯出口的收益率---成熟产品 技术转让,防止产品出现,维持原有收益率的目 的---标准产品 技术转移时一项新技术产生后的必然结果和归宿
可见,技术差距的是进行国际技术转让的前提,技术
转让与技术研究开发具有互补性。
2018/10/15
23
创新国生
产和出口
T0
创新国出口
创新国生产 时间 T1 T2 反应时滞 需求 时滞 模仿时滞 T3 掌握 时滞
模仿国出口
模仿国生产
模仿国生 产和出口
图2-2 技术差距论示意图
2018/10/15 24
工业革命
信息产业
英国
美国东部
美国东部
20世纪初-20世纪末
美国西部和环 20世纪末-21世纪初 太平洋区域 (?)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8/10/15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欧盟
欧盟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并制定了多项政策来促进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欧盟还通过“Horizon 2020”等计划为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机会。
05
国际技术贸易的实践案例
1
国际技术贸易的成功案例
2
3
IBM和Lenovo的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案例一
Apple和Qualcomm的专利诉讼和解
古典贸易理论
主张基于比较优势进行贸易,认为国家之间通过贸易可以使得双方都获得更大的利益。
现代贸易理论
引入了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等概念,解释了产业内和公司内贸易的出现。
国际贸易理论
技术转移理论
技术从高技术水平国家向低技术水平国家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技术传播
技术转让
技术引进
技术溢出
通过契约或其他形式,技术从技术供应方转移到技术需求方。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2023-11-07
CATALOGUE
目录
国际技术贸易概述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框架国际技术贸易的种类与模式国际技术贸易的法律法规国际技术贸易的实践案例国际技术贸易的前景展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国际技术贸易概述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技术转让和交易活动,包括专利、商标、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的许可和转让。
定义
国际技术贸易与其他国际贸易形式相比,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收益等特点,对参与者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
特点
定义与特点
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性
国际技术贸易使得技术创新和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技术创新和升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

(三)奖出限入政策。
(四)保护关税政策。
(五)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政策
2021/3/10
8
三、重商主义的三大缺陷
第一,片面强调了出口会增加贵金属的流入的作用,忽视 了在没有货币储存、国内商品供应没有增加的条件下会出 现相反的结果。
(过多的出口 →国内市场供应减少 →国内物价上升 →出 口商品竞争力减弱 →出口减少 →贵金属流入减少。过多 的出口 →国内价格上升, 即国际价格下降 → 进口增加 → 贵金属流出增加)
2021/3/10
7
二、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必须干预对外贸易。以贸易差额
论的政策主张为例,重商主义保护政策主要有以下 几种:
(一)货币政策。不是主张严禁金银出口,而是想方设 法吸引外国金银,寓对货币的追求于贸易顺差的追 求之中。
(二)对外贸易垄断政策。通过贸易垄断,西欧国家在 其殖民地取得廉价的原料,运回本国加工成制成品, 高价向殖民地或其他国家出售。如英国的东印度公 司对印度和中国贸易的垄断权。
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2021/3/10
1
[开篇导读]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是西方最早产生的国际贸易理论。 后来分离出两大国际贸易理论流派:一派是西方传统国际 贸易理论,也称之为自由贸易理论;另一派是西方传统国 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也称之为保护贸易理论。
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结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 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 论”。
2021/3/10
13
绝对利益学说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讲义(兰州商学院)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讲义(兰州商学院)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现代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相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贸易保护理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重商主义传统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绝对成本理论一、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介绍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原料并销售其产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这种要求,必然要反映到经济思想上来。

这就是重商主义衰落和古典学派兴起的大背景。

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号,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铺平了道路。

古典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二、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论点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可以节省和生产无关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分工的原则是绝对成本一国应该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如果一国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那就出口该商品;如果另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高于其他国家,则进口该商品。

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自然禀赋的优势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二、Smith 的自由贸易思想及观点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交换。

交换的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

斯密以制针为例,说明工场手工业中实行分工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说,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二章新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二章新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章新贸易理论第⼆章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产业内国际贸易)偏好——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的⽣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新贸易理论产⽣的时代背景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贸组织(WTO)的统计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2/3甚⾄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重则不⾜1/3。

新贸易产⽣的理论背景绝⼤多数国际贸易量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且⼤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产业内进⾏的性质,甚⾄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这些都是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所⽆法解释的。

新贸易理论的产⽣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等⼈进⼀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需求偏好。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国同时存在着进⼝和出⼝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产业所⽣产的产品。

同类产品指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产上⼜投⼊相近或相似的⽣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性质完全⼀致因⽽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果、砖等。

国际贸易交易同质产品的原因:1、运输成本(靠近原材料地)2、季节性问题(⽔果)3、经济合作需要(海峡两岸的农产品)异质产品:指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的质量不同(⽐如特殊的⽣产⼯艺所致)。

⽔平差异:质量相同,特征不同(颜⾊、款式、性能、售后服务)。

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运输成本等⼀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赫⼀俄学说加以说明。

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政府政策:政府授予的垄断地位(专利)对进⼊的限制(许可证);信息:潜在竞争者缺乏技术信息会阻碍它们的进⼊(可⼝可乐);消费者缺乏新进⼊的产品的信息使他们对购买新产品没有积极性(361)规模经济:对⾃然垄断⽽⾔,规模经济使⼀个⾏业只有⼀家⼚商是最有效率的。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一、单项选择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B、国际贸易的“零和博弈”C、国际金融的“杠杆原理”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2、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D、俄林3、假如A国使用同样数量的时间比B国生产更多同种商品X,那么A国在商品X的生产上()A、有相对优势B、有绝对优势C、相对有利D、绝对不利4、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条件B、社会生产力C、上层建筑D、生产关系5、一国拥有充足的资本要素,所以该国应该专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对外交换,这种说法来自()A、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B、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C、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D、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和俄林D、李斯特7、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最重要代表人物是()A、李斯特B、托马斯·孟C、凯恩斯D、凯能8、人力资本说最先是由()提出。

A、俄林B、里昂惕夫C、基辛D、凯能9、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表明()A、有些国际贸易现实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不相符B、产业内贸易是个别经济学家的妄想C、有些国际贸易现实并不能增进各国福利D、发达国家之间极少发生贸易10、俄林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A、价格的国际绝对差B、成本的国际绝对差C、不同的成本比例D、生产者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11、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A、产业内贸易说B、技术差距说C、人力资本说D、偏好相似说12、亚当·斯密在其发表的()中,首次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A、《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B、《政治经济学原理》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D、《国际贸易纯理论》13、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主张()的贸易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

国际技术贸易

国技际术 贸易
18
(二)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的联系 1、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实际上是各种形式技术
的流动 2、技术贸易促进进出口商品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3、技术贸易加速了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的进程 4、技术贸易成为疏通商品贸易渠道的手段
国技际术 贸易
19
二、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 (一)直接联系
研究讨论题目一览
➢达能娃哈哈商标之争解读
国技际术 贸易8➢版权事件解读➢肯德基特许经营的启示
➢美国管制对华技术出口解读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利弊分析(技术贸 易视角)
➢DVD专利使用费之争的启示
➢华为中兴专利战
第一章 国际技术贸易概论
国技贸际术易
第一章 国际技术贸易概论
国技际术 贸易
10
第一节 技术 第二节 国际技术贸易 第三节 国际技术贸易与其他业务的关系 第四节 国际技术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节 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 第六节 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三)技术创新的类型
2、国际工程承包
3、与设备买卖相结合的技术贸易
4、补偿贸易
5、国际合作设计与合作开发
第三节国际技术贸易与其他业务关系
国技际术 贸易
17
一、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的关系
(一)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的区别
1、贸易的对象不同 对象/所有权/增殖性 2、贸易当事人的关系不同 同行/竞合/出发点 3、技术贸易所涉及的问题远较商品贸易复杂, 难度更大 技术风险/法律/期限 4、政府干预的程度不同
前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后者:除此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有关国际公约、条 约和国际惯例等

第二章 技术转让的基本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PPT课件

第二章 技术转让的基本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PPT课件

(二)技术创新的特点
1.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 2.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过程 3.技术创新是一种企业行为
(三)技术创新的类型
1.渐进型创新和根本性创新 (1)渐进型创新 (2)根本性创创新
(四)技术创新的模式
1.技术创新模式 (1)技术推动模式 (2)市场需求拉动模式 (3)综合作用模式
二、学习曲线效应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反应的是这样一 个过程:随着生产产量的累积增加,企业掌握的技术 经验日益丰富,从而生产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它表 明了产品的平均成本与生产者的累计总产量之间的反 向关系。
基于学习曲线的分析,通过贸易与投资这些产生 “学习效应”的基本渠道,后起企业通过“学习”能 够获得比先进企业更多的收益。
2.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国际技术转让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又称技 术间隔论,是由美国学者波斯纳(M. U. Posner)于20 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形成技术转移的原因在于国际间存在 着技术差距。
该理论还提出了“模仿时滞”问题。模仿时滞指的 是其他国家模仿创新国家的新技术产品需要一段时间。
第一节 国内技术转让理论
一、技术创新理论
(一)技术创新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 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实现其商 业价值的过程。
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 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 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 市场价值。
四、梯度论与跳跃论
梯度论的观点是根据技术发展的不同水平,将 技术划分为若干个梯度,技术转移是按梯度依次进 行的。

第二章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第二章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32
第二节 技术差距理论
波斯纳模型主要用来解释相似国家在类似行业中的贸 易,即使两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完全相同,由于技术差异也 会产生贸易。
该理论认为形成技术转移的原因在于国际间存在着技 术差距。
世界经济中存在着二元结构,世界技术领域也存在着 二元结构。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 艺的能力,从而形成或扩大了他与技术落后国家间的技术 差距,进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 比较优势。技术是由领先国家向落后国家转移的。
4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
狭义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在硬件技术应用的直 接目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包括: (1)采用新操作技能 (2)采用新机器设备 (3)采用新仪器仪表 (4)采用新工艺 (5)采用新原料
(6)采用新材料 (7)采用新能源 (8)采用新产品 (9)采用新设计 (10)采用新的硬件技术
为此,索洛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索洛模型基本思路:先让劳动力和技术不变,然后逐步 放宽假设(劳动力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经济增长。
23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
内增长理论
• 索洛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索洛模型内容 P=A ( t ) ×f ( K, L ) 索洛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的追加、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 第二节 技术差距理论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理论 第五节 要素密集型变换理论 第六节 技术效用与博弈分析
3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
一、技术进步的概念及类型 1、技术进步的概念 技术进步是指能够使投入的要素 带来更高的产出比率的技术改变。 狭义 广义
7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模型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四、“雁行模式”理论


“雁行模式”理论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 提出来的。赤松要在对明治初年以后日本产业发 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日本某一 产业的发展“通常依次经过进口、生产和出口等 各个时期,据此我们可将一产业的进口、生产和 出口的雁行发展定式化”,主要用来说明日本的 产业成长过程。 雁行模式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一特定产业在其生 命周期中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 重新进口四个阶段。
39.7
2.0
1.1
2.3
1.4 3.5 5.7
欧盟15国 48.7
OECD成 员国
51.2
58.8
45.0
36.2
2.4
2.9
(三)技术创新的类型
1. 2.
3.
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是一种不断进行着的累积 性质的改进,它既可以是产品的变型,也 可以是生产工艺的改进。 根本性创新,也称突破性创新,是技 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其结果将导 致产品性能或者生产工艺发生质的变化, 而这种突破可能会改变整个行业的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熊彼特曾指教于奥国的几 个大学。1918年,他曾一度出任考茨基、希法亭 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 顾问;1919年,他又短期出任以奥托.鲍威尔等人 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 阁的财政部长。1921年,他弃政从商,任私营比 德曼银行行长,1924年银行破产,他的私人积蓄 不得不因受牵连而用于偿债。1925年,熊彼特又 回到学术界,先应邀拟赴日本任大学客座教授, 但不久改赴德国任波恩大学教授,直到1931年又 短期访日讲学。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弗大学经 济学教授,直到1950年初逝世。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2.3.2需求-资源关系论
当资源缺乏时,技术开发创新的动力增强 新技术产生后,企业把原有技术转让到需 要改想技术的国家或地区 当拥有技术而缺乏资源时,一方面企业会 把充裕的技术转移到需要这项技术的国家 或地区,获得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当 认为自主技术不如从外部引进技术时,也 会从他国或地区引进自己短缺的技术。
N
技术扩散理论
技术发明:新技术的发现 技术创新:发明创造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技术扩散: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N*
A
0
t
曼斯费尔德技术扩散模型(传染病模型)
技术扩散理论
部门间的技术扩散模型(传染病模型) 关键因素:模仿率 模型特点: 初期,速度较慢,采用该技术的累积企业 少,增幅小 A点增加速度最大 A点之后减速增长,最后不变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2.1.1技术进步的概念及类型
技术进步的概念 是指人类在生产中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 熟练程度积累的增加。其经济学意义是能 够使投入的要素带来更高产出比率的技术 改变。 有狭义和广义概念
2.1.1技术进步的概念及类型
技术进步的类型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 希克斯根据技术进步对资 本和劳动生产要素节约程度的影响将其分 为三种类型: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
2.1.2技术进步、国际技术转让对经 济发展的作用
国际技术装让的原因在于对技术进步的需 求,技术进步使国际技术转让的基础。 后发国家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主要途径 (美国、日本、德国) 科技合作 科技交流 技术贸易 外国直接投资
2.1.3技术创新理论、技术扩散理论 与后发优势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是指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根本 性变革,一般包括产品、工艺、设备、原 材料的创新和新市场的开辟,其过程有突 变性创新和演进性创新两种。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新增长理论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
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可节省与 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2)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 品
(3)分工的基础是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
绝对优势的来源: 自然禀赋优势:一国在地理、环境、
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 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
(8)该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分析,没 有分析来自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结构 的影响。
(9)把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间收入 的差别归结为要素禀赋的差异,掩盖 了资本对利润和超额利润的追求对国 际贸易的推动作用和国际贸易中富国 对穷国剥削的事实。
四、里昂惕夫之谜 Leontief Paradox
1、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
5、简评
意义 : 建立了贸易基础 阐明了贸易原因 分析了贸易互利
历史局限性: 忽略动态分析 掩盖分工实质 未能解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问题
萨谬尔森在他的风靡全球的《经济 学》一书中,称它为“国际贸易不 可动摇的基础”。
“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 那么比较优势理论一定能够夺得桂 冠。”——萨谬尔森
赋税原理》,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
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 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在英国工业资产阶 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
比较成本说背景图示

谷 物 法
小 麦 价 格 上 涨
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牧草减 少,羊毛价格上涨
工人工资提高
食品支出增加,工业品支出减 少
亚当·斯密(1723—1790) 资产阶级 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 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倡导自由贸易的 带头人。

第二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第二讲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3)缺陷:中间技术存在着产品质量低、生产效率 低、维修费用高等缺点。
二、适用技术标准论
适用技术是指引进国在技术选择时,要把引进国的生产要 素、市场规模、社会文化、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等现 状进行综合考虑,力争获得最佳引进效果。
适用技术既包括适用的先进技术,也包括适用的中间技术 甚至基础技术。 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选择时应追求三个目标:
该假说认为,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顺 利开展需要该国的资源(R)与需求(N)相适应。但一国国民的 需求N往往很难与资源R相吻合,也就是说NR关系不适应,因此 会阻碍该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斋藤优指出,解决NR关系不适应性 的途径有两个: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
因此,可以看出,NR关系的不适应性是促进技术开发、技术 革新的动力,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
该理论还提出了“模仿时滞”问题,指的是其他国家模仿 创新国家的新技术产品需要一段时间。
二、需求与资源关系假说
也叫“NR关系理论”,N即需求,R即资源。斋藤优认 为,正是“NR关系”的格局与态势,决定着具体国家、地区或 企业的技术转移、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 的战略行为。而不同国 家、地区、企业间的“NR关系”的对比状态决定了他们之间的 竞争或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 讨论: ➢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作为中期讨论的参考)
三、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一)技术转移周期论
该理论认为,技术持有者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利用他的新技 术:将新技术商品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技术转让,而这三 种方式是按照一定的周期来进行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战后出现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之一。 虽然后来的实证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经济部门都以产品周期 为动态特征,但是该理论能够很好的诠释以高技术为特征的 经济部门的贸易模式。这一动态的贸易理论表明,在产品的 生命周期中,制造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变化,创 新国的技术优势会逐渐丧失,贸易的地理方向会产生转移, 贸易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章节笔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章节笔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章节笔记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一、国际贸易的概念与特征1. 国际贸易的概念国际贸易,也称为世界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居民和企业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通过跨越国界的方式进行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这种交换活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通过第三方的间接交换。

2. 国际贸易的特征(1)跨国界性:国际贸易涉及到不同国家或地区,交易双方跨越国界进行经济活动。

(2)交换性:国际贸易是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过程,涉及到价值的转移。

(3)风险性:由于涉及不同国家,国际贸易面临更多的风险,如汇率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等。

(4)规范性:国际贸易需要遵守国际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

(5)复杂性:国际贸易涉及到不同的货币、文化和法律体系,交易过程较为复杂。

二、国际贸易的历史与发展1. 古代国际贸易(1)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最早的贸易形式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2)奴隶社会的贸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3)封建社会的贸易:封建社会时期,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促进了东西方的商品交流。

2. 近代国际贸易(1)地理大发现: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国家的探险活动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

(2)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3)金本位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本位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稳定的货币体系。

3. 现代国际贸易(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贸易受到战争影响,出现萎缩。

(2)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关贸总协定(GATT):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成立推动了贸易自由化。

(4)WTO时代: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国际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际贸易的分类1. 按照商品流动方向分类(1)出口贸易:本国生产的产品销往国外市场。

(2)进口贸易:外国生产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
技术发展的地理中心 技术/工业 航海/造船 中东 地理和时间上的经济增长中心 南欧 13世纪中-16 世纪中 最初发展地区 经济盈余地区 时期
贸易/银行 业 组织/管理
工业革命 信息产业
南欧发展技术 北欧
北欧 英国 美国东部
16世纪中-18 世纪中 英国 18世纪中-19 世纪末 美国东部 20世纪初-20 世纪末 美国西部和环 20世纪末-21 太平洋区域 世纪初 7
37
二、NR关系论
(一)理论的提出
• 斋藤优于1979年出版了他的专著《技术转 移论》,提出了阐述国际技术转移的新理论 “NR关系假说”。1986年9月,他在新的专著 《技术转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把这种“假 说”作为一种理论加以运用。
38
(二)基本观点 • (1)一个国家发展经济及其经济活动,受该国国 民的需求(N:needs)与该国的资源(R: resources)关系的制约。这种关系即NR关系。 (2)NR关系不相适应正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 。 (3)国际技术转移宏观模式。
12
市 场 需 求
新 设 想 产 生
研 开 究 发
中 试
批 量 生 产
市 场 营 销
扩 散
技术创新的阶段图
13
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发明与创新的区别 是熊彼特的一大贡献。 熊彼特还强调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在经济活动 中的主导地位。
14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熊彼特之后,经济学家把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制 度创新。 两者互相影响: 技术创新能影响或促进制度创新 良好的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励
第二节
技术创新理论
一、技术创新 Technology Innovation
1.定义 Definition 美 国 经 济 学 家 约 瑟 夫 • 熊 彼 特 ( Jeseph A.Schumpeter)1902年在《经济发展论》中指出: 创新( Innovation )就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 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引起生产函数的变化。 曼斯菲尔德( E. Masfield )认为,“一项发 明,当它被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
狭义:在硬件技术应用的直接目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包括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
3
• 2. 类型
•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Capital-saving Technology Progress) •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Labor-saving Technology Progress) • 中性技术进步 (Neutral Technology Progress)
8
OECD 经济顾问克里斯托夫 · 弗里曼教授认为, 技术创新是指在第一次引进某项新的产品、工艺 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 管理和市场活动的诸多步骤。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在 1992 年的 《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中指出,“技术创新包括 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 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产品创新), 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工艺创新),那 么就说创新完成了。因此创新包括了科学、技术、 组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动。”
22
N(t) N

o
• 曼斯费尔德技术扩散模型
t
23
• 美国经济学家格里列米的推广过程 为例,分析了技术扩散呈阶段性演进的各种因素。
• 扩散速度由慢到快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共同决定。
24
三、技术扩散的成本
对于技术使用者: • 对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价的费用 • 为实施新技术而购买的设备材料 • 为获取辅助产品和劳务以确保技术运行的所有费 用。
20
第三节
技术传播理论
一、技术传播(Technology Diffusion)的概 念
指一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与技术创新、 技术发明存在根本不同。技术扩散在技术进步中 至关重要。 技术扩散一般包含四个主要因素:
技术发明 交流渠道 社会系统 时间
21
二、曼斯菲尔德模型 • 用于描述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扩散 过程,类似于疾病的传染过程,又被称作传染病 模型。 • 该模型表明,技术扩散过程呈S形曲线。
15
三、技术创新理论的意义
讨论了技术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强调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企业家群体的存在,是促 进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
16
四 、 技 术 创 新 与 国 际 技 术 转 移 的 关 系
1.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充满了技术转移;
(1) 部门内的技术转移; (2) 企业内跨部门的技术转移; (3) 企业间的技术转移; (4) 跨国技术转移; (技术转让、合资、合作和补偿贸易等)
33
甲国 生产、 出口
甲国生产
甲国出口、乙国进口 t0 (1)
乙国 生产、 出口
t1
t2
t3 乙国生产
(2)
(4)
1.需求滞后 2.反应滞后
(3)
3.掌握滞后
4.模仿滞后
34
2、二元技术结构(“中心”-“边缘”差距 论)
自从刘易斯提出世界经济存在二元结构后, 迈依耶认为技术也存在二元结构。发达国家是技术 的“中心”,发展中国家是技术的“边缘”,技术 由“中心”向“边缘”转移。福尔泰德进一步认为, “中心”控制、支配了“边缘”。 • 这种理论只对国际间垂直的技术转移进行了说明, 无法说明水平转移。
4
二、技术进步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索洛模型” 1957年 在《技术变化和总量的技术函数》中 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1. 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2.技术进步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 3.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4.技术进步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5.技术进步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
30
②“模仿时滞”的存在(Imitation Lag)
• 从技术差距产生,到由该项技术引起的国际 贸易完全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 • 模仿滞后包括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个阶段。
31
a
反应滞后 . ---- 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 其他国家开始模仿并生产该产品的时间间隔。
反应滞后的长短取决于:

29
(3)“时滞”的存在:在某一国家一种现行产品 或新产品中引入新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在其他国家 被采用之间有时间上的滞后(Time Lag)
• ①需求滞后(Demand lag)
• 指从创新国开始生产到其他国家出现对该商品的 需求并开始进口的这段时间。这种时滞的长短取 决于: 其他国家的市场容量; 创新国与模仿国之间在收入水平方面的差距。
2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一、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 Concept of Technology Progress
广义:全部生产要素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加所 引起的产出增长之外的一切因素带来的剩余值,也就 是尚未解释的余值增长(the Unexplained Growth), 即索洛余值。(索洛 R. M. Solow) 从经济学的角度是指一定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25
四、局限 传播理论仅限于一国内部的技术活动,即使开 展国际合作研究,其研究对象也没有超出国内范围。
1964年第一次联合国贸发会议上提出的“技 术转移”问题。
26
第四节
国际技术转移动因
一、技术差距论(Technology Gap) (一)理论的提出 • 技术差距论源于美国学者波斯纳( Posner )与哈夫·鲍 威尔(20世纪60年代)。 •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0
2.技术创新内容
(1)产品创新 (2)工艺创新 (3)资源创新 (4)市场创新 (5)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创新
11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内容
熊彼特认为:
经济发展是打破原有均衡、实现新的均衡的过程, 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内部力量就是创新。 技术进步是一个动态的完整过程,包括技术发明、 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9
国内学者傅家骥教授认为:“简单地讲,技术创 新就是技术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得以实现其价值, 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 贾蔚文等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 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 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综上,技术创新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经济学概 念。技术创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 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实现其商业 价值的过程。
规模经济; 关 税; 运输成本; 收入需求弹性; 国外市场的大小; 收入水平; 模仿国政府和企业对此发明的判断与决策。
32
• b.掌握滞后----他国开始生产到完全掌握这一 发明,并不再进口这段时间。
掌握滞后的长短取决于: • 模仿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和模仿水平。 (4)技术差距的存在是进行国际技术转移的前 提。
35
韩国学者金泳镐近年提出“边缘”技术双重差距理 论,即“技术转移差距”与“技术积累差距”。 “技术转移差距”是指“中心”与“边缘”在技 术发展阶段或技术体系方面存在的差距,是“中 心”转移的技术与“边缘”所需的技术不相适应。 “技术积累差距”是指“边缘”由于技术人员、 技术工人的质与量都不足,难以与“中心”转移 的技术结合而导致的差距。
36
3、克鲁格曼的技术差距论(P. Krugman, 1979)
• (1)把技术转移、资源配置、世界收入分配三者统一 起来考察,认为技术由不断创新的发达国家转移到 发展中国家,后者由于获得了发达国家的技术,促 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是技术转移 的基础,使技术转移处于这样一种均衡结构。 •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的基本原 因是二者存在的工资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