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docx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 管理方略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 管理方略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 管理方略
曾国藩其人其事
n 曾国藩家族
•曾玉屏 •曾麟书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 管理方略
曾国藩其人其事
1858年,咸丰帝被迫命曾国藩复出带兵 1860年,太平军破江南大营,授两江总督 1861年,湘军取得安庆会战的胜利。同治
即位后,开始节制四省军事 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封一等侯爵 1868年,调直隶总督,次年回任两江 1872年,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为之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 管理方略
曾国藩其人其事
1857年,回籍守制,被罢免兵权 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又每见人家不是。
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 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与四 十岁前迥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 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图强,站得住也;达 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曾 •曾 •曾 •曾 •曾 •国 •国 •国 •国 •国 •藩 •潢 •华 •荃 •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曾国藩源自管理方略曾国藩其人其事1833年中秀才,1834年中举人, 1837年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 朝考列一等第二名,点庶吉士
1840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1843年大考翰詹,列二等第一名, 此后年年升迁,至1847年升为内 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n 好轻易谈论用兵之道的,他的阅历一定 很浅。好轻易攻击别人短处的,他的修 养一定很差。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讲课稿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
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曾国藩的领导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他用以理念为核心(所谓的“忠诚”、所谓的“卫道”、所谓的“以道德、气节、廉耻为提倡”)的抱负,激励起一批有着同样理念的人共同投身于他所谓的事业,从而使湘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蒋百里语),成为一支“扎硬寨,打死仗”“尚朴实,耐劳苦”的军队。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
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
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
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即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曾国藩对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
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即我们兄弟的天资都不高。
他曾以读书、做事为例,“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即我性格鲁钝,别人一眼就能读两三行,而我用尽全力却读不完一行;别人立刻就能办好的事情,而我却犹豫半天也不能了结。
曾国藩的作战指挥也是如此,“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
即行军打仗本来就不是我的强项,因为打仗贵在出奇制胜,而我过于平淡;打仗贵在权谋变诈,而我过于直接。
曾国藩的这些特点,同以聪明和才略而著称的胡林翼和左宗棠相比,确实是非常钝拙的。
然而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恰恰因此而发展出了一套“困勉”“拙诚”的功夫。
所谓的“困勉”,就是一步步从艰苦中勉力做出。
曾国藩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
”即我天资愚钝柔弱,除了困知勉行之外,别无下手之处。
所谓的“拙诚”,就是不存投机取巧之心。
他认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领导力
辣
“辣”不可不用,也不可多用。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里, 如 果一个领导被认为没有人情味的话,那么他的领导一定是失败的。
记入元戎幕,吴西又皖东。 追随忧患日,生死笑谈中。 末路时多故,前期我负公。 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
耐
曾国藩总结:“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
柳传志曾说过一句话:“做企业要有理想而不理想化。”
在西方管理学中,愤怒管理已经成为领导者的必修课 程。确实,在很多情况下,为了组织的成功,领导者必 须明白一条,这就是并不完美的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控制自己的心态,反映的是领导者 德性的成熟程度,反映的是领导者修养水平和度量的大 小,并最终会决定领导者的事业成败。情绪化的反应是 领导力不成熟的表现。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 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 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 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 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 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胡官曾林文国翼(荃(1(178192841—-211年889701月)),1王字4日佳沅-氏浦1,86字号1年秀叔9峰纯月,30满又日洲名)正子,白字 贶旗植生人,,湖号道南润光双之初峰,由县晚拜荷清堂叶中阿镇兴补人名蓝,臣翎湘之侍军一卫主,要湘擢将军荆领重州之要将一首军。、 领湖,广汉总族督,。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
大道至拙
重耐 辣慎 暇裕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1.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小说: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作者:宫玉振更新时间:2013/4/18 20:18:57什么是“重”?“重”就是稳重、厚重、庄重、端重、自重、负重。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重”字讲的是一名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外在形象以及内在素养。
中国有句话叫做“为官当如山”。
山在那个地方,一言不发,但是你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可靠的、可以驾驭和控制局面的力量。
这就是“重”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中,一定需要一个为人们所倚重的核心。
对于领导者来说,最得体的举止就是厚重,因为这最符合下属对于领导者的期望。
所以,成熟的领导者,最大的特点往往就是从容稳重,给人以一种可以倚重、可以依赖的感觉。
一个动不动就表现出慌乱、冒失和浮躁的领导者,是很难在下属心中占有一定分量的,也就很难为下属所敬重、所信赖。
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领导者身上“重”的品质。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记载了老子的一段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导。
《论语·学而》也记录了孔子的一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
”一位领导者如果不稳重、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在其著作《呻吟语》中则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头脑聪明、能言善辩,不过是第三等资质。
具有厚重品格的人,才是真正一流的领导者。
曾国藩也讲过一句类似的话:“稳当从容,可当大事。
”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做成大事、可以承担大的责任、可以负重,就看这个人做事是不是稳稳当当、从容不迫,是否具有一种厚重的品质。
非常有意思的是,据说在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中,面试环节考察一个考生是否符合标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看这个人的稳重程度如何。
从2500年前的老子和孔子,到400年前的吕坤,到100多年前的曾国藩,一直到我们今天,中国人心中理想的领导者形象始终没有发生过根本的变化,“重”字始终是对于领导者的最基本要求。
从曾国藩的湘军看中国式领导力
2021年1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宫玉振教授从信仰、人格、利益、制度、胸怀五维视角,解读曾国藩在打造湘军中展现的领导力,为新成立的国发院湖南校友会的校友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一、用共同价值观凝聚人是什么让曾国藩将一群草根起家的乌合之众打造成一支精兵?宫玉振教授指出,曾国藩在学习太平军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只有共同的信仰才能熔炼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力以相救”的死党军队。
因此,擅长讲文化、讲价值、讲理念的曾国藩将军队和政治的斗争提升到价值的层面,高举“卫道”、“忠义血性”的大旗,以此作为凝聚人心的思想武器。
同时,作为领导者,曾国藩为军队提供一个超越内部关系的长远目标,使湘军成员持续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为了它而奋斗,“而这,正是很多中国企业家需要学习的领导要素之一。
”宫玉振教授说。
二、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除了共同价值观,宫玉振教授指出优秀的管理者还需要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制度,把下属的自利行为引导到对组织有利的方向上去。
就像曾国藩治理湘军一样,在确立湘军的制度后,他不用自己挥着战刀在后面逼下属冲锋陷阵,下属自然就知道往前冲。
曾国藩一改由国家供养、世代为兵的“世兵制”,在湘军采取了全新的制度设计——招募制,而且是层层招募制。
而湘军的高待遇又不愁招不到兵。
但只有上司招募你,你才能进入湘军,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
这样一来,从大帅到士兵形成了层层的感激关系。
如此,湘军就像一颗大树,“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组织内部全部打通了,人和人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除了招募制,曾国藩规定,在作战过程中,任何一级军官一旦战死,他手下的军队便就地解散。
只有保住长官,士卒才有继续升官发财的机会。
保护自己的长官本来是一种道德的要求,但在湘军里面,却成了最符合士兵利益的行为。
由此在湘军中,道德和利益便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反观现代商业世界,备受瞩目的华为公司跟湘军有很相似的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九:暇
筠仙性情笃挚,不患不任事, 患其过于任事,急于求效。 ——曾国藩同治元年致李鸿 章
与僧格林沁、李湘芬、文煜 毛鸿宾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九:暇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一:重
你语言太快,举止太轻。最近能坚持用 “迟、重”二字来补救吗?
你的短处在于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 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劲。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一:重
好轻易谈论用兵之道的,他的阅历一定 很浅。好轻易攻击别人短处的,他的修 养一定很差。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七:勤
“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 既然办理军务,就是处于功利之中,应当时
时勤劳,如同农民务农、商人经商、篙工下 滩一样,白天工作,晚上琢磨,以求事情有 济。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七:勤
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三勤:口勤、脚勤、心勤。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二:耐
心境要安静,思虑要深远。心境安静则 精神爽朗充沛,思虑深远则谋划事情周 详。爽朗充沛,志向就不会被扰乱。谋 划周详,事业就不会受到阻隔。
——《鬼谷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领导力曾国藩管理方略
曾国藩管理方略之二:耐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 老弟你近年来在我愤怒和激动的时候,总是
1840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1843年大考翰詹,列二等第一名, 此后年年升迁,至1847年升为内 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解读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解读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出色的领导力和治理能力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的领导力进行解读。
首先,曾国藩具备坚定的目标和远见。
他深刻理解国家的现实情况和面临的挑战,因此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他积极推动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旨在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曾国藩展现了卓越的组织能力。
他善于制定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使得各级官员能够高效地协同工作。
他注重选拔人才,重用有才干的官员,使得整个政府机构充满活力和效率。
他还注重培养下属的能力,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曾国藩体现了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他善于与各级官员和下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作出决策。
他注重与民众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并采取措施解决他们的问题。
他还善于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第四,曾国藩展现了出色的领导魅力和影响力。
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使得他的下属和民众愿意跟随他的领导。
他善于激励和鼓舞他人,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动力,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他还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信任。
第五,曾国藩展现了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能够准确地分析问题,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明智的决策。
他善于权衡利弊,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并勇于承担责任。
他的决策往往能够带来积极的结果,推动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曾国藩的领导力体现在他的目标远见、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领导魅力和影响力以及智慧和决策能力上。
他的领导风格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对于今天的领导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成功之道与领导方略PPT修改版(1)
• 胡润帅奉朱批不准专衔奏军事,其呕气百倍于弟今日 也,幸稍耐焉。
事例一:胡林翼与官文
事例二:曾国荃与官文
-------致曾国荃
三、浑:包容、含蓄、内涵深厚
•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 明人据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 所以为愚也。 • 好锋芒毕露而不能浑含,这不是智者的行为。连上天 都会厌恶。
• 阁下老迈识正,不难力追古人;但愿于众醉独醒之际,仍以 “浑”字出之;于效验迟缓之时,更以“耐”字贞之。 -----致丁日昌 • 扬善于公庭,而规于私室。庶几人服其明,而感其宽。
• 察见渊中鱼者不详,愿阁下为璞玉之浑含,不为水晶之光明, 则有以自全而亦不失己。 -----致鲍超 • “浑”字则无往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 自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最切于实用耳。 ------同治三年日记 • 大抵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大者得正, 而小者包荒,斯可耳。 ------致曾国荃
•
• •
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古诗有“花未全开月未圆”之句,君子以为知道。
•
官途险,在官一日,即一日在风险之中,能妥贴登岸者,实属不易
-------1871年《与曾国荃书》
七、暇:闲暇 从容 放松 淡定 • 试观古今来能胜大任者,虽身极劳,心极忙,此心必常有休 暇之致。故万汇杂役,应之绰有余裕。盖暇则静,静则明自生; 休则通,通则灵机常活。明与灵,吾心所恃以酬应万事者也。 • 李续宾用兵得一“暇”之诀,不特平日从容整理,即使临阵, 也回翔审慎,定静安虑。
二、耐:处事不烦不燥,头脑清醒
•
• •
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三、凡遇事须安 详和缓以处之
四、留一分自在, 方可容得大事
第十讲 裕
一、富贵功名, 皆人世浮荣
二、尽其在我, 听其在天
三、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四、有活泼泼之 胸襟,有坦荡荡 之意境
第十一讲 恕
一 、 须 从 “ 恕 ”1
字痛下功夫
2
二、一言可以 终生行
3 三、舍己从人,
大贤之量
4 四、功不必自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曾国藩领导力十 二讲》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导语 曾国藩: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领导力
02 第一讲 重
03 第二讲 耐
04 第三讲 浑
05 第四讲 明
06 第五讲 辣
07 第六讲 慎
09 第八讲 实 011 第十讲 裕
目录
08 第七讲 勤 010 第九讲 暇 012 第十一讲 恕
1
一“傲”字致
败
二、常存敬畏 2
之心,才是惜 福之道
3
三、圣贤成大 事者,皆从战
战兢兢之心而
来
4 四、常怀愧对
之意,便是载 福之器
5 五、有福不可
享尽,有势不 可使尽
第七讲 勤
一、“勤”字为 人生第一要义
二、当为餐冰茹 蘖之劳臣,不为 脑满肠肥之达...
三、五到:身到、 心到、眼到、手 到、口到
目录
013 第十二讲 强
015 附录 曾文正公嘉言钞
014
结语 而困而知,而勉 而行
016 后记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领导力,可以说是中国式领导力的典范,用“仰之弥高” 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宫玉振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底蕴,从领导力的角度,将曾国藩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之道提炼 为“重、耐、浑、明、辣、慎、勤、实、暇、裕、恕、强”十二个字,并结合相关事例及现代管理实践展开论述, 揭示了曾国藩对于中国情境下领导行为的启发意义。这十二个字,其实就是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一个成功 的领导者应该遵循的十二条基本原则。通过这十二个字,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理想与追求、法家的清醒与 现实,以及道家的成熟与灵活,从而提升自己的领导力,达到真正圆通无碍的境界。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docx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大道至拙,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
大道至拙,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曾国藩是晚清统治集团的领军人物,毛主席曾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评价曾国藩:“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两个敌对阵营的人,却对曾国藩的评价,都高度统一的完美。
曾国藩出身贫寒低微,读书治学,修身齐家,于不懈奋斗与忍辱负重中走上权力巅峰,在晚清封建统治集团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清王朝执政末期成就显著的政治家之一。
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以修身,历尽艰难却不轻易放弃,百折不挠,值得世人敬重。
曾国藩身为领导者,管理湘军内外部事务时所贯彻的原则是拙诚,他领导力的核心正在于这两个字。
曾国藩认为,“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以诚克伪,以拙破巧,只有至诚至拙方可以战胜至伪至巧。
曾国藩的管理之道为古今领导者所推崇,其中拙诚贯穿他的治政实践且行之有效。
——选拔人才:驭将之道,最贵精诚曾国藩的选人标准别具一格。
他反复强调,“用兵之道,最贵自立,不贵求人;驭将之道,最贵精诚,不贵权术”。
就是说,作为兵士,要自立自强;作为将领,要放下权术,以诚待士。
故选取将领时,曾国藩专取朴实之人,脚踏实地、没有官气、不浮夸虚饰的人才才有可能被授以重任。
他曾解释过愿意启用看起来比较笨拙的人才的原因,“官气太重,心窍太多,离朴散淳,真气荡然”,“湘勇之兴,凡官气重、心窍多者,在所必斥”。
军中官气过重的军士往往不能够将心思完全投入,湘军之所以英勇善战,正是因为将心思过于活络的人排除在外,以保证整个军队脚踏实地、万众一心。
在曾国藩的眼中,德与才二者是不可偏废的,德才兼备固然上乘,但往往少有德才俱佳者,在二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该如何取舍呢?曾国藩对此的回答是:“二者既不可兼,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以此为衡可矣。
”曾国藩的选才标准是拙诚在先,才能在后。
投机取巧的人,纵使有万般本领也不能够得到提拔和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带领一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竟然完成了正规军都没有做成的事业,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
湘军最早是草根起家的团练,开始时就是乌合之众,曾国藩竟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湘军打造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凝聚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他是怎么打造出这样一个部队的?曾国藩事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用人。
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愿意为他所用,他的手下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
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追随于你,本身就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
曾国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曾国藩是文人,指挥作战的能力其实并不高明,但是他非常善于进行战略的谋划,湘军虽然打过不少败仗,但在战略上却一步步占据了优势,最终战胜了太平天国。
那么,曾国藩在战略决策上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还有,曾国藩毕竟只是一个大臣,不是皇帝。
他要想做成事,就必须首先处理好官场的各种关系,包括与朝廷的关系、与同僚的关系、与下属的关系等,而官场的关系,向来是极为复杂的。
在任何一种领导情境中,处理好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都是把事情做好、做成的前提。
在这方面,曾国藩究竟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智慧?所有这些,显然都是领导者会关注的问题。
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无疑也会给今天的领导者以更多的启发。
所谓的“立言”,就是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来。
曾国藩是一个悟透中国文化的人,更主要的是他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管理实践。
他又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的人,他往往把自己对人生的体悟,总结出一个字、一段话、一副对联来,与自己的朋友、下属和家人分享。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一言之教”非常佩服,李鸿章曾经对人说:“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真有此理!” 古人说一个字就可以一辈子遵行不悖,真是有这样的道理!梁启超在谈到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时也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 他所说的话,字字都是从阅历中来,符合实际,所以亲切有味,可以使我们受益无穷,不是唐宋之后的那些儒生们所能比拟的。
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这些道理,往往都非常简洁、非常通俗,也非常深刻、非常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像他总结的人生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天道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人生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居官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为人四知,“知命、知礼、知言、知仁”;修身四课,“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治事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课心课身六法,“敬、恕、诚、静、勤、润”;处世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等等。
包括他所写的对联,如“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凡此等等,都是可以作为领导者的箴言来读的。
这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二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
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
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
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曾国藩对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
曾国藩在给家里写信时也说,“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我们兄弟的天资都不高。
他曾以读书、做事为例,“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我性格鲁钝,别人一眼就能读两三行,而我却用尽全力却读不完一行;别人立刻就能办好的事情,而我却犹豫半天也不能了结。
曾国藩的作战指挥也是如此,“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
行军打仗本来就不是我的强项,因为打仗贵在出奇制胜,而我过于平淡;打仗贵在权谋变诈,而我过于直接。
曾国藩的这些特点,同以聪明和才略而著称的胡林翼和左宗棠相比,确实是非常钝拙的。
然而曾国藩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恰恰因此而发展出了一套“困勉”、“拙诚”的工夫。
所谓的“困勉”,就是一步步从艰苦中勉力做出。
曾国藩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
”我天资愚钝柔弱,除了困知勉行之外,别无下手之处。
所谓的“拙诚”,就是不存投机取巧之心。
他认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工夫,“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
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之以恒,之以,勇猛精,苦卓。
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民国学者一山也曾国藩“不尚机,惟”,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
在我今天来看,曾国藩的力中,并非完全没有的因素,但其大体,却是以道激励之本、以朴用人之本、以推将之本、以耐治心之本、以包容世之本、以大局决策之本、以勤治事之本、以力行修身之本。
而其核心,是“忠血性”的理念。
曾国藩是以生从戎,他所面的境非常。
一方面是太平的所向披靡,如破竹。
另一方面,曾国藩所的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
整个治集中,官吏法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
流波所及,之中,将婪平庸,士卒望而走。
用曾国藩的法,些人都已尽天良了。
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
事的失只是一种表象,它的背后是价体系的崩,“无兵不足深,无不足痛哭。
独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恐后,忠耿耿者,不可亟得。
⋯⋯此其可浩也”。
没有兵不必要深,没有不得痛哭。
唯独放眼向个世界看去,竟然很找到一个了有利可的事情不勇争先、了急公好的事情唯恐落人之后的人。
是真正令人深深息的象啊!要扭种局面,全在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众人与之赴;一二人者之心向利,众人与之赴利”。
社会的关,就在于一两个者的价追求往哪个方向而已。
一两个人追求大,那么众人就会与之一起追求大;一两个人追求私利,那么众人就会与之一起追求私利。
因此,在曾国藩看来,当之急,是以“忠血性” 核心的理念来激天良,改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以,“舍身道”“、身成仁”的精神,以“打脱牙,和血吞”的毅,以“志之所向,金石开”的信念,投身于挽狂于既倒的事中。
在“舍身道”、“忠血性”的下,曾国藩的湘确表出了它异于任何的斗力。
《中将》曾国藩“履危死屡矣,有百折不之志”,胡林翼“ 挫而其气弥”,江忠源“每,踔”,南和他的弟子“以自任”、“忠,犹荣”⋯⋯ 些平手无之力的生,竟然“敢于勇悍愚夫”,与“忠血性”的激励是有很大关系的。
曾国藩在《湘昭忠祠》回湘成功的原因一段非常精彩的: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天下倡。
世之乱也,上下于亡等之欲,奸相吞,相角,自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避害,曾不肯捐粟之力以拯天下。
得忠者起而之,克己而人,去而崇拙,躬履,而不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游之,而无所悸。
由是众人效其所,亦皆以苟活羞,以避事耻。
呼!吾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欤?君子之道,没有比“以忠诚为天下倡”更大的了。
世道混乱的时候,上上下下都拼命追求没有节制的欲望,用奸伪之心相互吞并,用变诈之心相互争斗,各自图谋自己的安全,而不惜把别人置于最危险的地方。
畏难避害,就连捐出一丝一粟来拯救天下的力量也不想出。
得到忠诚之人起而矫正这种风气,克己爱人,去伪崇拙,亲临艰难而不苛求人共患难,浩然献身如同远游之人回到故乡而无所犹豫担心。
于是众人效其所为,也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呜呼!我们同乡几位君子之所以能够鼓舞群伦,纵横天下,戡平大乱,难道不正是拙和诚的效用吗?这无异是对曾国藩与湘军成功之道的最好总结。
可以说,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的道德、他的品格、他的毅力、他的胸怀和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
正因为如此,他不仅挽救了大清王朝,而且改变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因此,曾国藩的领导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他把以理念为核心(所谓的“忠诚”、所谓的“卫道”、所谓的“以道德、气节、廉耻为提倡”)的抱负,激励起一批有着同样理念的人共同投身于他所谓的事业,从而使湘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蒋百里语),成为一支“扎硬寨,打死仗”、“尚朴实,耐劳苦”的军队。
这是他能最终完成戡平“大乱”事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