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为何十年间七辞北大校长

合集下载

蔡元培为什么不能归骨北大

蔡元培为什么不能归骨北大

蔡元培为什么不能归骨北大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静庵,号尧庐。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和革命先驱。

蔡元培在中国教育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对北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蔡元培却没有选择最后归葬北大,这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通过分析蔡元培为什么不能归骨北大的原因,从历史、个人选择和社会背景等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蔡元培没有选择归葬北大可能与他个人的意愿有关。

蔡元培的身世与北大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曾经是北大的创立者之一,并且出任北大教务长。

然而,蔡元培去世后,他的遗愿并没有选择归葬于北大。

据说,蔡元培在世时曾提到过自己的遗愿,希望自己的墓地选择在江南地区,归葬于自己曾经长时间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

这可能是出于个人情感和对家乡的怀念,使得他没有选择归葬北大。

其次,历史因素也可能是导致蔡元培不能归葬北大的原因之一。

蔡元培去世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形势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北大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摇篮,也成为了抗日斗争的重要阵地,校园内外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对于蔡元培来说,他可能希望自己的墓地远离战争的危险和动荡,选择了一个相对安宁的地方。

这也是他为什么没有选择归葬北大的原因之一。

此外,社会背景也对蔡元培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蔡元培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不断移动的时代,他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学者和知识分子都选择了迁移和离乡背井。

他们追求教育和知识的自由,选择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环境。

因此,蔡元培可能也考虑到自己墓地的选择与其他人的期望和观点,可能把自己的归宿放在了其他地方。

综上所述,蔡元培为什么不能归骨北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从个人意愿、历史因素和社会背景来看,都可以解释为什么蔡元培没有选择归葬北大。

蔡元培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革命先驱,他的思想和贡献对北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他没有选择归葬北大,但他在北大的精神和理念将永远被铭记,并影响着北大的发展与未来。

蔡元培的辞职

蔡元培的辞职

蔡元培的辞职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教育事业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人生中也有一段令人唏嘘的经历,那就是他曾经辞去北大校长一职。

这段经历不仅是蔡元培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当时中国教育和政治环境的一个缩影。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蔡元培辞职的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他出生于1868年,生于江苏苏州,祖籍浙江绍兴。

他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教育制度的影响。

后来,他前往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倡导者和领军人物。

他曾担任北大校长、南开大学校长,提出了“教育为救国”和“求是尚实”等著名口号,对当时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在北大校长一职上的经历却并不一帆风顺。

1928年,当时的北大遭到政治干预,蒋介石要求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对于这一要求,蔡元培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辞去北大校长一职,这一事件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一职的决定,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一方面,这表明了蔡元培对学术自由和学校独立性的坚定信念,他愿意为了这些理念而付出代价。

他的决定也引起了当时社会对于政治干预的深刻反思,许多人认识到政治势力对学术和教育的干预是有害的,学校应当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学术空间。

蔡元培的辞职事件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当时中国教育和政治环境的一个缩影,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学术自由和政治干预的深刻思考。

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一职后,他并没有停止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和投入。

他继续关注教育问题,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他提出了一系列对教育理念和制度的建议,努力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蔡元培的辞职并没有使他远离教育事业,反而使他在教育事业中有了更深远的影响力。

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一职的事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学术自由和学校独立性的重要性。

学校应当是一个独立自由的学术空间,不应当受到政治势力的干预和利用。

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作者:来源:《中国收藏》2016年第06期(一)我绝对不能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为了北京大学校长是简任职,是半官僚性质,便生出许多官僚的关系,哪里用呈,哪里用咨,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的公牍。

要是稍微破点例,就要呈请教育部,候他批准。

什么大学文、理科叫做本科的问题,文、理合办的问题,选科制的问题,甚而小到法科暂省学长的问题,附设中学的问题,都要经那拘文牵义的部员来斟酌。

甚而部里还常常派了什么一知半解的部员来视察,他报告了,还要发几个训令来训几句。

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吗?我将进北京大学的时候,没有想到这层,所以两年有半,天天受这个痛苦。

现在苦痛受足了,难道还肯投入去吗?(二)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

德意志帝政时代,是世界著名开明专制的国度,他的大学何等自由。

那美、法等国,更不必说了。

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

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几个比较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

在新的一方面偶有点沾沾自喜的,我还觉得好笑。

哪知道旧的一方面,看了这点半新的,就算“洪水猛兽”一样了,又不能用正当的辩论法来辩论,鬼鬼祟祟,想借着强权来干涉。

于是教育部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吗?还要我充当这种大学的校长吗?(三)我绝对不能再到北京的学校任校长:北京是个臭虫窠(这是民国元老袁项城所送的徽号,所以他那时候虽不肯到南京去,却有移政府到南苑去的计划)。

无论何等高尚的事业,一到北京,便都染了点臭虫的气味。

我已经染了两年有半了,好容易逃到故乡的西湖、鉴湖,把那个臭气味淘洗净了。

难道还要我再做逐臭之夫,再去尝尝这气味吗?我想有人见了我这一段话,一定要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话来劝勉我。

但是我现在实在没有到佛说这句话的时候的程度,所以只好谨谢不敏了。

蔡元培:18岁割肉救母,36岁暗杀慈禧七辞北大校长

蔡元培:18岁割肉救母,36岁暗杀慈禧七辞北大校长

蔡元培:18岁割肉救母,36岁暗杀慈禧七辞北大校长他,18岁割肉救母,恪尽孝道,36岁研制炸弹,暗杀慈禧,52岁接下北大这个烫手山芋,整顿学风。

他,辗转于政治、教育、学术三界,有所不为,无所不容。

大事不含糊,待人如己。

他,迎难进北大,开创新风气。

他,曾7辞北大校长,可他依然被誉为“北大之父”。

割肉救母十七岁那年,母亲得胃病久治不愈,蔡元培心急如焚,听老辈人说祖母曾大病一场,听说从臂膀上割肉拌进药里服用后可以痊愈,蔡元培从臂膀上割下一片拌在药里,服侍母亲服下。

然而这种方法没有一点效果。

十八岁那年母亲永远离开了他。

11岁丧父,18岁丧母。

他生活的不行,造就了他的仕途,26岁那年在科举的道路上平步青云。

暗杀慈禧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的混乱让蔡元培等一些知识分子被受刺激,他愤怒于清庭的无能,心系于民族的威望,就在起义缕缕失败,革命频频受挫之时,一股政治暗杀风暴酝酿而起。

他加入暗杀组织,自学化学研制炸药,日夜攻关研制出了炸弹。

之后经常蹲伏于慈禧经常出现的地方,最终因计划暴露,以失败而告终。

成员被抓,蔡元培的杀手生涯就此结束!就任北大校长48岁那年,教育司司长邀请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就这样他的教育救国志愿被点燃。

很多人反对他去北大当校长,因为当时的北大太腐败了,进去了如果整顿不好反而会损坏自身的明洁。

在孙中山的劝说下,他决定接下北大这个烫手的山芋。

如他所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之前的北大叫“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之后才更名北大。

虽然学校名字改了,但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那时的北大像个衙门,没有什么学习气氛。

学生不叫学生叫“老爷”,老师不叫老师叫“中堂”。

老师不学无术一心为官,学生不是富二代就是官二代,他们来到北大目的就是混到第一学府的文凭,平时不是逛烟花巷就是打麻将,不学无术,贪玩享乐。

整个学风,一片乌烟瘴气。

1917年寒风萧瑟,一辆马车听停在北大门口,蔡元培从马车上下来,校职工在门口列队,以示欢迎。

他不像其他校长一样目中无人,他摘下礼帽,微微鞠躬回礼。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一次几百个学...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一次几百个学...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一次几百个学...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一次几百个学生聚集一处,要求免交讲义费。

蔡元培坚决不同意,结果这群学生就开始闹了起来,气得蔡元培站在红楼门口大声喊道:“我跟你们决斗!”蔡元培是北大历史上最富盛名的校长,然而,在他任职期间,发生过一次他与几百名学生的冲突。

我们都知道,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属于国立大学。

民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的办学经费都是由教育部承担的,每个月拨付75万元。

因为有足够的经费支撑,北京大学可以维持低水平的学费,使得很多贫困子弟也能够进入这所顶级大学读书。

然而,到了1922年左右,民国政府财政开始吃紧,他们拨付各大高校的经费经常拖延,上面拖延,那各大高校的运营维持起来也就十分麻烦,为此,蔡元培还经常以申请辞职来给上面施压,让他们发放经费。

到了22年10月,在新的一学期开学后不久,北京大学部分评议会成员提议,让蔡元培向学生收取讲义费。

讲义费收取后,全部拨归给图书馆。

蔡元培考虑过后,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于是就采取了这个建议。

在他看来,部分学生自持有讲义,在听课时不注意,平时不用功,只是在考试前恶补讲义,收取讲义费能让他们改变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

然而,收取讲义费的消息一传出来,很多同学都不同意,特别是法科学生,因为法科的科系资料最多,收取讲义费将会成为一部分穷学生的经济负担。

于是,几十名学生联合起来,先后到会计科和校长室,向学校方面提出抗议,要求立即停收讲义费。

然而,为了从北洋军阀政府那里争取办学经费,北大的教授们已经废尽头脑了,收取讲义费,可以解决他们一部分的燃眉之急,所以,教授们也不同意停止收取费用。

结果,一场波澜就此产生了。

一开始还只是几十名学生抗议,他们被蔡元培劝了下来,结果第二天,几十人变成了二、三百人,领头的冯省三还在一边大喊:“我们打进(校长室)去,把他们围起来,把这事解决了!到会计科把讲义券烧了!”当时的场面非常大,学生们把学校的教授都围了起来,闹得非常激烈。

蔡元培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蔡元培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蔡元培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蔡元培(1919年6月15日)(一)我绝对不能再作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为了北京大学校长是简任职,是半官僚性质,便生出那许多官僚的关系,那里用呈,那里用咨,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的公牍。

要是稍微破点例,就要呈请教育部,候他批准。

什么大学文、理科叫做本科的问题,文、理合办的问题,选科制的问题,甚至小到法科暂省学长的问题,附设中学的问题,都要经那拘文牵义的部员来斟酌。

甚而部里还常常派了什么一知半解的部员来视察,他报告了,还要发几个训令来训饬几句。

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么?我将进北京大学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层,所以两年有半,天天受这个苦痛。

现在苦痛受足了,好容易脱离了,难道还肯投入去么?(二)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

得意志帝政时代,是世界著名开明专制的国,他的大学何等自由。

那美、法等国,更不必说了。

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

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比较的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的。

在新的一方面偶有点儿沾沾自喜的,我还觉得好笑。

哪知道旧的一方面,看了这点半新的,就算"洪水猛兽"一样了。

又不能用正当的辩论法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哪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么?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么?(三)我绝对不能再到北京的学校任校长:北京是个臭虫窠(这是民国元年袁项城所送的徽号,所以他那时候虽不肯到南京去,却有移政府到南苑去的计划)。

无论何等高尚的人物,无论何等高尚的事业,一到北京,便都染了点臭虫的气味。

我已经染了两年有半了,好容易逃到故乡的西湖、鉴湖,把那个臭气味淘洗干净了。

难道还要我再作逐臭之夫,再去尝尝这气味么?我想有人见了我这一段的话,一定要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话来劝勉我。

蔡元培为何以“私德”为由辞退陈独秀

蔡元培为何以“私德”为由辞退陈独秀

蔡元培为何以“私德”为由辞退陈独秀作者:杨早来源:《读天下》2013年第18期1919年4月,北京大学提前实行教务长制,取消文理科学长,新文化主将陈独秀因此基本脱离北大。

在胡适给汤尔和的信件中,胡适感叹蔡元培和汤尔和不免“狭隘”,汤尔和的回信也称“以陈君当年之浪漫行为置之大学,终嫌不类,此乃弟之头巾见解,迄今犹自以为不谬”。

如此说来,蔡元培竟是完全因为小报宣扬、汤尔和举报的陈独秀“私德太坏”而撤去文科学长,这未免让人有点难以相信。

陈独秀喜欢逛窑子,新老朋友大约没有不知道的。

陈独秀来北大任文科学长,是由汤尔和推荐,蔡元培力邀,而且答允陈将《新青年》“带到北大来办”。

难道陈独秀的私德,是在这一年多时间内变坏的么?蔡元培到北大一年后,重新发起了民国元年吴稚晖、李石曾、汪精卫等组织的“进德会”。

进德会的设置有多重含义。

蔡元培非常重视这个组织,他甚至向进德会的两名发起者吴稚晖、汪精卫发出来北大任教的邀请,意在“延聘学生之模范人物,以整饬学风”,或“以真正之国粹,唤以青年之精神”。

蔡元培本人持身方正,故甲种会员即要求“不嫖、不赌、不娶妾”。

在蔡的号召下,北大多数教员都参加进德会,陈独秀亦不例外,加入为甲种会员。

进德会成立后,果然产生了宣传的效果,“颇惹时人之注意,不特京沪各报曾转载宣言书而评论之”,连东京《日支时论》都将宣言译出,并加引言表示敬佩之意。

但从胡适信中可知“嫖妓是独秀与浮筠都干的事”,浮筠即北大理科学长夏元瑮。

北京大学两位学长都热衷此道,进德会规条约束力如何,可想而知。

(顺便插一句,蔡元培本人是乙种会员,即在甲种会员规条之外,另加“不作官吏、议员”两条。

蔡元培说这是为了“教育者专门之业学问者,终身之事委身学校,而索情阁院用志不纷之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拒绝大学行政化。

)进德会规条束缚不了教员,蔡元培也只好听之任之。

就在辞退陈独秀的八九天之前,蔡元培还在答林纾的公开信中宣称:“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教员中间有喜作侧艳之诗词,以纳妾、狎妓为韵事,以赌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而与之堕落,则姑听之。

蔡元培:两次向旧我“辞职”

蔡元培:两次向旧我“辞职”

他便放 弃仕途 回到老 家。此 时 ,已接触 过新式教 却得传道有道。凡此种种 ,俱化为他为北大注入 的 育 的蔡 元 培 渐 有 女 权 意 识 ,他 认 为 之 前 凡 事 都 要 灵 魂 :思 想 自由 ,兼 容并 包 。 蔡元 培 治下 的北 大 ,
求 妻 子 服 从 的 观 点 ,是 绝 对 错 误 的 。 他 亲 自向 妻 从 此 成为 中 国教育 史上 的 一部 不朽 史诗 。
生蔡元培 对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深信不疑,坚信妻 的知识 人 格 ,他 完成 了 向塞满 自己头 脑 的 四书 五 经
子 必 须无 条件 服从 丈夫 ,绝 对 不能 和 丈 夫顶 嘴 。偏 “辞 职 ” 。 191 1年 ,他应邀 回 国担 任 中华 民国临 时
偏 王 昭 和 他性 格 差异 极 大 ,双 方 矛盾 渐增 ,令 蔡元 政府 教 育总 长 。那一 年 ,他 43岁 。
政府 委 员 ……
意志 大 学之 特 色 》的文章 .这篇 文 章 是哲 学 家包 尔
然 而 ,与这 些 具体 的辞职 相 比 ,蔡 元 培两 次 向 森 的名 著 《德 国 大学 与 大学 学 习 》的 绪论 。包 尔森
人生 “辞职 ” ,才 更耐 人寻 味 。
指 出德 国的大 学 “为研 究 科 学 之实 验 场 ,而 一 方且
一 次 是 因为学 生 闹事 的 。
林 ,他 准备 至少 用 五年 时 间 ,在德 国 “专修 文科 之学 ,
有 人 查 过 蔡 元 培 Et记 与 年谱 ,1928年 和 1929 并 研究 教育 原 理 ,及彼 国现 行教 育 之状 况 ” 。
年那两年 ,蔡元培几乎月月在写辞职信 :请辞 国民
培烦 不胜 烦 。

早期北大校长雷人事 蔡元培两任校长七辞职位

早期北大校长雷人事 蔡元培两任校长七辞职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早期北大校长雷人事蔡元培两任校长七辞职位导语:蔡元培第二次出任北大校长。

蔡元培第一次出任北大校长是他51岁,到61岁卸任,但实际上在校时间不足5年,期间他曾七辞北大校长而不准。

第一蔡元培第二次出任北大校长。

蔡元培第一次出任北大校长是他51岁,到61岁卸任,但实际上在校时间不足5年,期间他曾七辞北大校长而不准。

第一任校长——孙家鼐(任期1898年7月——1900年春)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安徽寿州(今寿县)人,咸丰期间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署工部、刑部、户部尚书。

1898年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被聘为总教习。

雷人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孙家鼐强烈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和李鸿章中国不可能打败日本的见解不谋而合,从而与主战派、光绪的另一位师傅翁同龢对立。

这两位皇帝的师傅对德宗皇帝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翁同龢凭借口才与其拥有众多门生、故旧占了上风。

第二任校长——许景澄(任期1900年春——1900年8月)许景澄(1845—1900)字竹筼(yún),一作竹筠。

浙江嘉兴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

同治七年进士。

历任驻法、德、意、菏、奥、比六国公使。

同治二十四年(1885年)九月,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礼部左恃郎,改吏部,又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

雷人事: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当时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力量,并派出官兵同时攻打外国使馆,对外宣战。

许景澄极力反对。

他上书慈禧太后说:“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

慈禧太后大为震怒,许景澄被慈禧定为“任意妄奏,语多离间”的罪名,于同年(1900年)7月28日生活常识分享。

蔡元培的辞职

蔡元培的辞职

蔡元培的辞职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在1928年,蔡元培从他一生所投身的教育领域中辞职。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这篇文章将探讨蔡元培辞职的原因以及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

蔡元培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作为清华大学的创办者之一,他在中
国教育事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致力于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并支持尊重学生
的自由、整合西方教育之精华而创新之。

蔡元培以其卓越的贡献和卓越的领袖才能,深得
中国人民的敬重。

然而, 在1928年,蔡元培从北京大学副校长一职中辞职,让许多人感到震惊。

他在给邱吉尔医生(Churchill)的一封信中提到了沉重的原因。

他说:“我真的已经做了太长时间的行政工作,它已经压得我不能喘气了。

我现在需要一些时间来思考我的生命和我的事业,以便我可以重新开始,并更有效地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蔡元培的辞职对中国教育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辞职意味着中国教育需要新的面
貌和方向。

这个时候,中国已经逐渐从传统经验主义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开始向现代化
教育转化。

正因如此,中国教育需要更多的现代化思想家和领袖来领导和推动这个过程。

然而,蔡元培的辞职并没有阻碍中国教育事业转型现代化的进程。

相反的,它激发了
更多的人的热情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

他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为中国的教育事业
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向,并为改变教育的面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00年前,蔡元培在北大典礼上的演讲,颠覆你的三观

100年前,蔡元培在北大典礼上的演讲,颠覆你的三观

100年前,蔡元培在北大典礼上的演讲,颠覆你的三观文/马格北1916年圣诞节,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7年,他在北大进行了这次演讲。

演讲的对象,是19世纪的90后。

不过,我觉得,今天20世纪的90后,以及他们的教育者,也可以从中受益。

从1912年不满袁世凯,而辞去教育部长的职务,到1917年他发表这次演讲,中间有五年的时间,蔡元培都是在法国从事学术研究。

1、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颠覆三观的演讲。

在演讲的一开始,他就来了一句:“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学校。

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

”啥意思呢?就是告诉你们,我可不是失业五年才找到的工作,也别以为我是空降的干部。

首先,你们的首任校长,严复严几道,确实很牛。

他的水平,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但是我跟他谈笑风生。

他做校长的时候,我可是教育部长!有了这句敲山震虎的话,还不够,接着他说:“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为长足之进步矣。

”表面上,他是说,我跟你们分别五年了,你们应该进步很多了。

潜台词则是,当年的你们,图样图森破。

现在的你们,应该可以理解我接下来要说的话了。

这五年我也没干什么大事,也就是在法国办了个华法教育会,在法国倡勤勤工俭学,恩来啊,小平啊,都接受过这个组织的帮助。

总之就是一句话,哥来做北大校长,你们有谁不服!2、名正,则言顺。

接下来,蔡校长的演讲才越发精彩。

他说,我现在当了你们的老大,对你们也没啥要求,就先说三点吧。

“一曰抱定宗旨。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也就是,你为什么来读大学?现在的孩子读大学,是哪个专业热门,就填哪个。

一百年前的蔡校长,面临的问题也一样。

前方开始高能了。

蔡校长告诉你,如果你就是想学一门手艺,去山东找蓝翔就可以了。

大学是什么地方?“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他痛心疾首的说,朋友圈里老是有人抨击我们北大,说你看看北大,学法科的多,学文科的少,学理科的更少。

1923年蔡元培辞职真相

1923年蔡元培辞职真相

1923年蔡元培辞职真相作者:郭伦来源:《蓝盾》2017年第02期辞职既然是政治博弈的手段,那就有必要不断通过后续行动保证达到意图目的。

蔡元培在胡适等好友的帮助下拟定了辞职步骤,其中当然包括左右事后舆论的计划。

他们希望呼唤出关于辞职正义性的有益评论,扩大辞职的社会影响,以便对政府当局施加更大压力,扭转彭允彝干涉司法的现状。

蔡元培一生辞职多达二十余次,后来他总结自己经历时曾说“一生难进易退”,大概可以作为多次辞职的真实写照。

而1923年蔡元培辞职是历次辞职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因为自此之后他再未回到北大。

当时各路人马纷纷发表对辞职的看法和成见,借此阐述自己的信念和主张;而蔡元培身份又极具特殊性,他横跨政学两界,因辞职而导致的学潮把学生和政府两方均牵扯在内,声势浩大又情形复杂,称得上是民国波诡云谲政治局势的缩影。

辞职始末1923年蔡元培辞职的导火索为“罗文干案”。

1922年11月,因军阀政治争斗,曹锟指使众议院议长吴景濂、副议长张伯烈指控当时王宠惠内阁财政总长罗文干在签订奥国借款合同期间有受贿行为,胁迫总统黎元洪将其逮捕。

经地方检察厅调查后认为证据不足不予起诉,随后1923 年1 月11 日无罪释放。

而教育总长彭允彝为了在众议院筹到足够同意票,便迎合议长,提议对罗案进行复议,于是1月15日,司法总长程克下令将罗再次逮捕。

罗文干与蔡元培为多年志同道合的朋友。

早在1922年4月,蔡元培、王宠惠、胡适、罗文干等共16人曾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主张建立“好人政府”,呼吁好人参加政府以促进政治改革。

该年9 月由王宠惠任国务总理而组建的这届内阁,就属于这一“好人政治”的实践,罗文干在内阁中担任财务总长。

蔡元培面对自己的政治理念被军阀政权践踏而破灭,更目睹自己的好友被恶人不惜公然违背法律而再次投入监狱,他必须要有所行动才能抚平内心的愤激。

于是,1月17日,蔡元培向总统府递交了辞呈。

事实上,蔡元培得知罗文干再度入狱的新闻并非通过报纸,乃是好友邵飘萍告知。

蔡元培为何十年七辞北大校长?

蔡元培为何十年七辞北大校长?

[键入文字]蔡元培为何十年七辞北大校长?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均无争议人的历史人物大约只有两个: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蔡元培。

1940 年,蔡元培在香港去世时,国共两党一致给予高度评价。

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推他为万流景仰,高年硕学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称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提起蔡元培,世人都会想起他扮演过的一个重要角色:北京大学校长。

北大之所以成为国人心目中向往的大学,实始于蔡元培是他一手塑造了北大精神,称他为北大之父并不为过。

蔡元培为什么受到朝野各方的一致尊崇?当然是因为他的道德学问:一是中、西学兼修,学问背景特殊;二是对革命、对教育有特殊贡献;三是个人品德高尚,无可挑剔。

1、第一代真正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先说他的学问。

蔡元培出生在绍兴城里,早年的科举道路可以说一帆风顺:17 岁中秀才,23 岁中举人,26 岁中进士,28 岁成为翰林院编修,用中国过去的一首诗来讲,可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他读书刻苦,楼上读书,楼下起火浑然不知。

夏天读书蚊子多,就找个空坛子,把脚伸进里面。

从17 岁到28 岁的11 年间,他走完了科举考试的整个过程,功名富贵已是囊中之物。

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在仕途上非常顺利地走下去,可他不是一个庸庸碌碌的读书人,他生的那个年代也不容许他按部就班地一直走下去。

他点翰林的那一年即1894 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那年,泱泱大国被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击败了,蔡元培的内心产生了非常大的震撼。

几年之后,发生了影响深远的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很快被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势力扼杀了。

蔡元培本人虽然没有遭到什么处置,但面对这样的刺激,他难以忍受,便挂职南下,毅然告别官场,回到南方,致力于办教育。

蔡元培的人生也就完全改变了,这一年他32 岁。

以后他曾长期在德国柏林、莱比锡等地学习、研究。

他既有科举考试的完整经历、深厚的旧学根基(比如他八股文写得一1。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蔡元培为何辞去北大校长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蔡元培为何辞去北大校长

蔡元培为何辞去北大校长1917年的蔡元培已名满天下。

这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由于他力倡科学与民主,实行“囊括大典,兼容并包”和教授治校的方针,北京大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成为中国新文化的中心。

1919年发生“五四运动”,北京大学是这一运动的核心与主力。

5月4日这天数千学生上街游行,反对段祺瑞政府在卖国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愤怒的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军阀政府出兵镇压,抓捕了30多名学生……蔡元培是爱国的,也是爱学生的,所以他刻不容缓与军阀政府义正辞严地进行交涉,迫使当权者立即释放了被捕的学生。

周谷城作为当年北京大学的学生,是5月4日那天游行的亲历者。

1988年,在《纪念蔡元培先生诞生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周谷城发表了一篇题为《怀念蔡元培校长》的演讲,其中说:“……已经被抓去的学生不得出来,政府还要抓人。

蔡先生这时做了空前未有的贡献,他一个人在那里活动,把学生保释出来,究竟他用了什么办法,我们不得而知。

学生出来后,他就离开学校到上海。

他离京前留下这样几句话:‘民亦劳止,汔可小休’,人民劳苦够了,该可以稍稍休息了。

‘我欲小休矣’,我蔡某也劳苦够了,我也想稍稍休息了。

”事实上,蔡元培离开北京大学前,不仅留下了《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休”这两句话。

1919年5月9日,蔡元培写了《辞北大校长职出京启事》,发表在次日《北京大学日刊》上,全文如下:我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我欲小休矣。

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已正式辞去;其他向有关系各学校,各集会,自五月九日起,一切脱离关系,特此声明,惟知我者谅之。

这个启事的开头写道:“杀君马者道旁儿”隐含着什么意思?为此,笔者向古文字学家金文明请教,他说这个典故最早见于东汉时期应劭的《风俗通义》,此书的原本已失传。

到了唐朝,《艺文类聚》卷九十三中,记录了这个典故,只是原文为“杀君马者路旁儿”,蔡元培把“路旁”写成了“道旁”。

《风俗通》的原文大意应为:“杀君马者路旁儿也”,言长吏马肥,路边小儿观之,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驱驰不已,至于死。

蔡元培为什么辞职

蔡元培为什么辞职

蔡元培为什么辞职蔡元培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第一人,在他的领导下,昔日散发着官僚腐败气息的北京大学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其中,蔡元培辞职就成为他傲岸风骨的体现。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蔡元培为什么辞职,希望对你有帮助。

蔡元培为什么辞职蔡元培少年时博览群书,成为绍兴有名的青年才俊,多次为当地的书楼书馆修改文章,有很深的文学底蕴。

22岁时受到浙江名宿的邀请编纂上虞县地方县志,这对于初出茅庐的蔡元培是一个晋升仕途的天赐良机,可是在众多老学究面前,他主张按照新式分类方法编辑这些材料却被驳回,一怒之下选择了辞职。

直到蔡元培32岁时,蔡元培考中进士,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的官职,为皇家起早诏书,储备年轻人才,但是面对羸弱不堪的清政府,他再一次选择了辞职,为了追寻心目的理想出发!其后,蔡元培在任绍兴中西学堂校长及南洋工学特班总教期间又两次辞职。

这之后,直到1915年出任北长,在这个位置上,蔡元培辞职达7次之多,或出于对张勋政府官僚统治校园的不满,或是对于五四运动后政府镇压青年学生的残暴不满,或是由于政府对爱国人士痛下杀手心痛,种种原因,都是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仁人志士满腔热忱所致,均是不与腐败的政府同流合污的铁证。

蔡元培辞职是战斗者对镇压者最好的反抗,也是我国文人骨子里那种不为金钱、名誉所侵蚀的坚贞品质的最高体现。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蔡元培用自己的行为向后世人民做出了一个榜样,他不屈的人格永远定格在北大莘莘学子的心中。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从小就接触西方文化的他在教育方面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新颖而不拘一格的教育模式,和他很早就接触和吸收西方文化有很大的联系。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新生出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鲜的文化元素,这也成为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只有还原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其实,从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学风,我们就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解放思想的境界,同时,又能以宽容的胸怀接纳新鲜事物从而使自己得到更上一层的进步。

蔡元培一生都在辞职中

蔡元培一生都在辞职中

蔡元培:一生都在辞职中作者:马建《教师博览》2012年第7期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美国教育家杜威对蔡元培的评价蔡先生实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这是人们所公认的。

我在“大”字上又加了一个“最”字,因为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像蔡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

蔡先生实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们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出的结论。

——哲学家冯友兰对蔡元培的评价蔡元培(1867—1940),晚清进士,光复会会长,同盟会元老,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

在世人面前,蔡元培“无所不容,宽厚仁恕”,既“温、良、恭、俭、让”又“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无论在朝还是在野,他始终安贫乐道,平易和蔼,对上不谄不卑,对下不倨不傲,做了一辈子“好好先生”。

不过蔡元培这个“好好先生”,倒也不乏武夫经历与铁血精神。

他在爱国学社、爱国女学时,公开办理教育,暗里却从事反清革命——他办教育是为了培养反清人才,发动暴动,进行暗杀。

他聘请教员进行军事训练,指导学生制造炸药,甚至本人也亲自参加暗杀团。

所以1904年暗杀团改组为光复会,蔡元培便众望所归地被推举为首任会长;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蔡元培被孙中山委任为上海分会会长。

此番经历,使得蔡元培日后不仅学贯中西,德配古今,更是能文能武,惊天动地。

蔡元培一生“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尽管他自己也说“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甚至“畏涉政事”,“德行有余,而方略颇短,性又好学,不耐人事烦扰”,但在涉及个人信仰、价值、志向、理想、操守方面,他决不苟且,毫无妥协,从未懈怠,不会动摇。

他“外和内介、守正不阿、能恕能严、严于律己,临艰危而不惧,有大难而不惑”。

蔡元培的辞职

蔡元培的辞职

蔡元培的辞职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革命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先驱。

他出生于1868年,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创办人之一和校长,并在中国教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蔡元培任职期间,他的一次辞职事件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这次辞职发生在1917年,对于蔡元培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息息相关。

在辞职之前,蔡元培曾在北京大学倡导科学精神、推动独立自主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体制改革,力图使中国教育迈向国际化水平。

他的改革理念和思想往往受到舆论和官方政策的限制。

在当时的政治风潮下,为了使学校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蔡元培不得不辞去校长职务。

蔡元培在辞职信中表达了他坚定的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他认为,教育应当是自由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场所,而不应受到政治和官僚主义的干扰。

他希望学校能够成为培养自由、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的摇篮,而不是政治的工具。

蔡元培的辞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反思。

很多人认为,他的辞职体现了他对于理想的执着和对教育事业的坚守,同时也暴露出中国教育体制中种种弊端和政治局限。

这次辞职事件激发了人们对教育改革的热情和呼声,促使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辞职之后,蔡元培并没有放弃他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他继续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事业,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蔡元培始终坚持着他的理想和信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蔡元培的辞职一直被视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蔡元培的理念和思想传承至今,影响了很多教育家和学者,也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元培为何十年间七辞北大校长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均无争议的历史人物大约只有两个: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蔡元培。

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去世时,国共两党一致给予高度评价。

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推他为“万流景仰,高年硕学”;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称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提起蔡元培,世人都会想起他扮演过的一个重要角色:北京大学校长。

北大之所以成为国人心目中向往的大学,实始于蔡元培是他一手塑造了北大精神,称他为“北大之父”并不为过。

蔡元培为什么受到朝野各方的一致尊崇?当然是因为他的道德学问:一是中、西学兼修,学问背景特殊;二是对革命、对教育有特殊贡献;三是个人品德高尚,无可挑剔。

第一代真正“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先说他的学问。

蔡元培出生在绍兴城里,早年的科举道路可以说一帆风顺: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28岁成为翰林院编修,用中国过去的一首诗来讲,可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他读书刻苦,楼上读书,楼下起火浑然不知。

夏天读书蚊子多,就找个空坛子,把脚伸进里面。

从17岁到28岁的11年间,他走完了科举考试的整个过程,功名富贵已是囊中之物。

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在仕途上非常顺利地走下去,可他不是一个庸庸碌碌的读书人,他生的那个年代也不容许他按部就班地一直走下去。

他点翰林的那一年即1894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那年,泱泱大国被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击败了,蔡元培的内心产生了非常大的震撼。

几年之后,发生了影响深远的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很快被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势力扼杀了。

蔡元培本人虽然没有遭到什么处置,但面对这样的刺激,他难以忍受,便挂职南下,毅然告别官场,回到南方,致力于办教育。

蔡元培的人生也就完全改变了,这一年他32岁。

以后他曾长期在德国柏林、莱比锡等地学习、研究。

他既有科举考试的完整经历、深厚的旧学根基(比如他八股文写得一流,毛笔字也写得很好),又有长期在德、法等欧洲国家学习研究的经历。

要说学贯中西,蔡元培这一代知识分子是第一代真正算得上“学贯中西”的人。

他吸收了西方包括大学精神、现代化的精神,而不仅仅是西方的语言、技术,所以他最终没有回到旧的中国传统的怀抱,而是保有完全开放的、向世界看齐的眼光。

他在德国多年,最佩服的人是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

洪堡在十八九世纪之间创办柏林大学,奠定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并使这些原则成为全世界大学的基本价值准则。

蔡元培后来办北大深受洪堡教育思想的影响。

把“革命党”请来做北大校长再说他的贡献。

36岁以后,蔡元培看到清朝已不可救药,决意参加革命,他在上海一边办学、办报、办刊物,一边以翰林的身份学习造炸弹、参加暗杀团,这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我们现在能想象一个中科院院士亲手去制造炸弹、搞暗杀、搞革命吗?由于蔡元培在革命党人中的威望,他先后被推为第一任光复会会长、同盟会上海主盟人。

辛亥革命之后,他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那个时候叫教育总长。

新的教育体制,就是在他手里奠定的。

但由于他跟袁世凯、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没做多久就辞职了。

当时的教育次长是湖南人范源濂,一个很出色的教育家,他们两人偏重不同。

范认为小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大学?所以第一步就要先办好小学。

蔡元培的意见是,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从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从哪里来?所以第一步是要把大学办好。

把两个人的意见合在一起,从小学到大学都要用力整顿。

只是他们二人一个兴趣侧重于普通教育,一个兴趣在于高等教育。

1916年底,也就是袁世凯呜呼哀哉之后,蔡元培应邀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拉开了他人生最辉煌的序幕。

这一幕比他的革命生涯比如造炸弹都要辉煌。

正是他把北大办成了学术自由的摇篮、百花齐放的园地。

现在还可以看到当时的任命书是总统黎元洪签署的。

谁都知道,蔡元培是个革命党,黎元洪和北洋军阀政府竟然敢请他来做北大校长。

当时的北大乌烟瘴气,很腐败,被外界叫做“官吏的养成所”,是一个培养官僚的学校,不是研究学问更不是传播真理的地方。

很多朋友劝他不要去接这个烂摊子,他还是去了。

孙中山是支持他去的,并把他看作北方文化教育界极为重要的革命棋子。

他自己怎么想呢?他的主要想法是要把北大办成一所真正的大学,真正的大学就是以学术为中心,上大学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他进入北大提出了自己的办学方针,就是有名的八个字: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从文科入手:整顿北大三步棋蔡元培对北大的整顿是从文科入手的。

第一步是请人,他聘请了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胡适、周作人、王世杰等一大批新学方面的要角(在自然科学方面也请了李四光、翁文灏等科学家);同时又保留或聘请了一批在学术上有很高造诣,但在政治上非常保守,甚至主张君主制的学者,像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钱玄同这些人。

辜鸿铭在清朝垮台之后,依然拖着一条长辫在北大的讲台上教英文,上课时还有一个仆人在边上伺候泡茶、抽烟。

胡适与蔡元培等人合影有人很不理解,为什么蔡元培又是请新学的,又是请旧学的。

但在蔡元培看来,什么叫大学?他给大学下的定义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

大学应该是广揽人才,让各种不同的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针对有人批评他任用辜鸿铭、刘师培,他这样反驳:辜鸿铭、刘师培,他们的学问可以做你的老师,我们尊重的是讲学的自由和学术的自由,刘师培在北大不是来讲他的复辟思想,他是来教国学的,而辜鸿铭教的是英国诗歌。

所以,希望你们学生学的是辜先生的英文和刘先生的国学,而不是要你们和他们一样去拥护复辟或者君主立宪。

为了请到陈独秀,他还曾经“三顾茅庐”。

当时正好陈独秀到了北京,住在一个旅馆里,蔡元培登门拜访,正式邀请陈独秀做北大文科学长,要这位没有学位头衔的《新青年》主编来主持中国最高学府的文科。

之后蔡元培差不多天天都要拜访陈,有时来得早,陈独秀还没有起床,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给他个凳子,坐在房门口等候就行了。

蔡比陈年纪大,他这样诚意拳拳,陈独秀只能答应了。

和陈独秀住在一起的安徽同乡、出版家汪孟邹回上海,将这些事讲给侄儿汪原放等人听,他们说:“这很像三顾茅庐哩!”为了应付北洋政府教育部,蔡元培在上报陈独秀的学历和经历时,略做了一些手脚,比如说他毕业于东京日本大学,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等。

教育部很快就批复同意了。

其实,陈独秀虽然多次东渡日本,只是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早稻田大学等短期学习过,但没有在日本任何一所高等学校毕业。

他是芜湖安徽公学、安徽高等学校的倡办人之一,不过并没有当过校长,仅仅在安徽高等学校当过短期的教务长。

蔡元培聘人有自己的原则,他可以请当时只有24岁的梁漱溟到北大教印度哲学,梁没有学历而且有报考北大没被录取的记录。

梁不敢来,他还予以鼓励,你就当作来研究来学习好了。

第二步,是在大学的领导体制上创新,蔡元培在北大开始推行教授治校,由教授自己来管理学校,这在北大包括中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当时蔡元培在北大设立了一个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

这个评议会的成员就是学校的教授,是由教授自己选举产生的,任期为一年,年满可以连选连任,而各个系里面的教授会也是这样的情况,选举产生,教授之间互选产生一名主任。

学校的教学、教务工作,都是由评议会、教授会来决定的,不是校长说了算。

校长其实是起后勤保障作用的,是给教授们服务的。

第三步是北大在他手里有了学生自治,这个传统也是开创性的。

蔡元培鼓励学生组建自己的社团,比如傅斯年和罗家伦组织了新潮社、许德珩和其他学生组织了国民社,这两个社团当时都非常有影响。

还有其他许多社团,比如毛泽东在北大参加过的新闻研究会。

这些社团除开展一些活动之外,还办刊物、举行其他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出书等,都得到了蔡元培的支持。

举个例子,当时北大的经费并不充裕,一个月全部的经费预算是四万块钱,但他光是给新潮社办杂志就要拿出2000块钱,可见他对学生刊物的重视。

北大在五四运动时期培养了那么多精英,各个领域中许多的第一流人物,都是北大学生出身,这与蔡元培有非常大的关系。

蔡元培不在校期间代理校务、后来接任北大校长、领导北大17年的蒋梦麟说自己只是按照蔡校长的既定方针办校。

私德无可挑剔:三条戒律和三任妻子再来看看蔡元培的个人品德。

举几个例子,1912年他和李石曾、张继、汪精卫发起一个“进德会”,定下三条基本戒条:不赌、不嫖、不娶妾;五条可以选认的戒条: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

他到北大做校长后,也提倡进德会的这些戒条,有不少老师、学生参加,他自己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他把进德会会员分几个等级,把自己列名为乙种:除了做到不赌、不嫖、不娶妾,还做到不做官、不做议员两条。

戒酒、戒肉、戒烟他不能完全做到。

全部8条都能做到的是甲种。

他一生先后有过三个妻子,但他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从来没有纳妾,也从来没有停妻再娶过,更没有嫖娼的恶习,在读书人中有口皆碑。

第一位妻子叫王昭,是旧式婚姻,我在蔡元培故居看到过她戴凤冠的照片。

1900年王夫人病故时蔡元培只有33岁,身为翰林,媒人纷至沓来。

他在书房墙上挂了亲手书写的5条择偶标准:第一、须不缠足的;第二、须识字的;第三、能接受男不娶妾的自我约束;第四、丈夫死后可以改嫁;第五,夫妇如不相合可以离婚。

不缠足、可以再嫁、可以离婚这三条在当时都是惊世骇俗的,消息传开来,街头巷尾的议论沸沸扬扬,给他提亲的人望而却步,甚至还有老夫子坐了轿子来找他辩论。

两年后,蔡元培在杭州结婚,对象是不缠足、读过书、能书善画的新女性黄仲玉,书香门第出身。

有一天他偶然在朋友家里看到一幅很纤秀的工笔画,字也写得很好,得知是一位未婚女性的作品后,他就请朋友撮合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并以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

不幸第二位有才华的黄夫人在1921年去世。

这时蔡元培已经53岁了。

第三次娶妻,他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原有相当认识;第二、年龄略大;第三、懂英文能帮助他的人。

原来他心目中已经有人选,这个标准就是量身定做的,对象是他当年在上海办爱国女学时的学生周峻,一直独身未嫁。

1923年他们在苏州结婚,以师生而夫妻。

这年周夫人33岁,他已经55岁。

在同时代的大人物中,蔡元培在私德上是无可挑剔的。

他被看做是道德上的完人,受到了所有人的敬重。

他晚年在国民党执政时代位高望重,担任的各种兼职达23项,结果八行书到处飞,要为求上门来的人介绍工作,还要天天应付题字、约稿、写序等。

1935年,他终于感到难以应付,决定辞去所有兼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他在报上登了一个“三不启事”:一不兼职、二不写稿、三不介绍职业。

“知进知退”:七辞北大校长职务蔡元培是真正的学界泰斗,受到举世景仰是名至实归,鲁迅始终尊敬这位同乡前辈。

从51岁出任北大校长到61岁最后卸任,蔡元培在任一共10年,但实际上在校时间不足5年,期间他曾七辞北大校长而不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