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间隙感染分类及特点
颌面间隙感染课件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颌面间隙感染通常由牙源性感染引起 ,如智齿冠周炎、根尖周炎等,也可 由其他部位的感染扩散所致。
病因
牙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如口腔 卫生不良、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 等。此外,外伤、手术操作、肿瘤等 也可引起颌面间隙感染。
加强预防措施
针对感染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 预防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THANKS
感谢观看
诊断与治疗过程
诊断依据、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等。
案例分析方法与结论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统计分析和因果分析等方法。
分析结论
感染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等。
案例对临床实践的启示
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注患者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 ,提高早期诊断率。
优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
04
颌面间隙感染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常见并发症
呼吸困难
颌面间隙感染可能导致呼吸道 肿胀,影响呼吸。
高热
感染可能导致体温升高,甚至 出现高热。
败血症
感染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导 致败血症。
脓毒血症
感染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引 发脓毒血症。
后遗症与影响
颌面部畸形
感染可能导致颌面部骨骼结构改变,形成畸 形。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颌面间隙感染的典型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张口受限,严重时可出现发 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根据感染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X线检查等,可对颌面间隙 感染进行诊断。对于诊断困难的患者,可进行诊断性穿刺以明确病因。
颌面部间隙感染
常用的口外引流切口 1.颞部头皮内切口 2.耳前切口 3.下颌下切口 4.上颈部切口
口底蜂窝织炎引流切口
口内前庭沟切口
五、治疗
(四)不同间隙脓肿切口选择
眶下间隙:口内前庭沟切口 尖牙凹间隙:口内前庭沟切口 下颌下间隙:下颌下切口 颊间隙:口内颊黏膜切口或下颌下切口 咬肌下间隙:口内下颌支外侧切口或下颌下切口 翼下颌间隙:口内下颌支前缘切口或下颌下切口 咽旁间隙:咽旁黏膜切口或下颌下切口
五、治疗
(四)不同间隙脓肿切口选择
颞间隙:头皮内切口 颞下间隙:头皮内切口 口底、下颌下间隙:颏下切口+下颌下切口 颞下、翼下颌、咽旁多间隙:颌下切口+头皮内切口 注:口内切口或头皮内切口应辅以体位引流
Thanks
(三)颌面部的间隙
咬肌下间隙、翼下颌间隙 下颌下间隙、咽旁间隙 舌下间隙、颏下间隙 颊间隙、眶下间隙 尖牙凹间隙、眶周间隙 颞间隙、颞下间隙
一、基本概念
(一)牙源性感染
二、病因
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
(二)腺源性感染
扁桃体炎、唾液腺炎、淋巴结炎扩散。
(三)血源性感染
败血症。
(四)其他原因感染
1.局部广泛水肿、皮下气肿、可触及捻发音,红、热体征可不明显。 2.中毒症状:体温和白细胞有时较低,短期内出现全身
牙源性的表现较为剧烈,腺源性的相对较缓 成年人症状相对较轻,婴幼儿有时表现得非常严重 可以是单个间隙,也可以累及多个间隙
唇痈引起的眶周 和眶下间隙感染
颌面部间隙感染
一、基本概念
(一)定义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的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弥散期称蜂窝织炎,化脓局限 时称脓肿。
(二)颌面部的潜在间隙
颌面部间隙感染
五、口底蜂窝织炎: 1、位置:双侧下颌下间隙、双侧舌下间隙和 颏下间隙5个间隙的弥散性感染。 2、感染来源: 多见是下颌牙的化脓性或坏疽性根尖 周病或第三磨牙冠周炎扩散。 其次是口咽部软组织损伤后继发口底 多间隙感染扩散;扁桃体炎口 炎、颏下或下颌下淋巴结炎散。
3、治疗:①首先要防治窒息和中毒性休克。 ②局部应尽早作切开引流。
4、切口部位:由一侧下颌角至对侧下颌角,
作平行于下颌下缘的弧行切
口,在颏部加作一纵行切口,
类似于“T”或“┸”形切开。
再
见 !
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表现: 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 感染的性质可以是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 感染的位置可以是表浅的或深在的。
感染的来源可以是牙源性感染或腺源性感染。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一般支持疗法与抗生素治疗。 2、局部治疗:应及时进行切开引流。
切开引流的目的: ①使脓液和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少 毒素的吸收。 ②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和张力缓解呼 吸道和咽腔的压迫,避免发生窒息。 ③可防止感染向邻近间隙蔓延,防向 颅内、纵隔和血液扩散,避免严并 发症。 ④可防止发生边缘性骨髓炎。
二、咬肌间隙感染: 1、位置: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板之间。 周界:上界为颧弓下缘、 下界为下颌骨下缘、 前界为咬肌和下颌支前缘、后界为下颌支后缘、 内界为下颌支外侧骨板、 外界为咬肌和腮腺。
2、感染来源: 以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为最多见。 3、扩散途径: 无,但易并发边缘性骨髓炎。 4、切口部位: 下颌角下缘下1.5-2cm,作长5cm的 弧行切口。
一、眶下间隙感染: 1、位置:位于面前部,眼眶下方,上颌骨 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上界为眶下缘、 周界:下界为上颌牙槽突、 内界为梨状孔侧缘、 外界为、颧骨。
口腔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咬肌间隙
masseteric space
局部解剖: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壁之间
• 下界:下颌骨下缘
• 前界:咬肌前缘 • 后界:下颌支后缘 • 内界:下颌支外侧骨板 • 外界:咬肌和腮腺的深面
咬肌间隙
感染来源
• 下颌智齿冠周炎
• 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
• 其他间隙感染扩散而来
咬肌间隙
临床特点: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炎症之一
眶内蜂窝织炎;颅内;颊间隙
眶下间隙
切开引流要点
• 口内法:多从3-5的口 腔粘膜皱襞处作切口, 血管钳分离直达脓腔, 冲洗。 • 口外法:多用于儿童骨 髓炎,在眶下缘做与眼 轮匝肌纤维方向或面部 皮纹相一致的弧形切口
颊间隙
buccal space
广义间隙:位于颊部皮肤与颊粘膜之间
内容物:颌外动脉、面前静脉、面神经、颊神经、腮腺导管、颊部及 颌上淋巴结
眶下间隙 临床表现
• 中心区
眶下区:以尖牙窝为中心的肿胀,皮肤发红,压痛,可凹 性水肿,浅表时可及波动感;口腔龈颊沟常有明显肿 胀压痛及波动感;脓肿压迫眶下神经,可引起剧烈疼 痛
• 周边区
炎性水肿常波及鼻侧、上唇,鼻唇沟消失;
还可波及内眦、上下眼睑及颧侧皮肤
• 功能障碍:可有睁眼困难 • 扩散途径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外科
概
念
口腔颌面部间隙 oral & maxillofacial space
由存在于筋膜间的疏松结缔组织 和脂肪组织构成的 潜在间隙
病因学
感染途径
• 牙源性:根尖周炎、冠周炎等
• 腺源性:淋巴结炎、扁桃体炎
• 血源性及损伤性:比较少见 • 医源性:不容忽视
诊 断
颌面部间隙感染
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根尖周炎症扩散,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消毒不严或拔下颌智齿时创伤过大,相邻间隙感染
先有牙痛史,继而张口受限,咀嚼食物及吞咽疼痛,翼下颌皱襞处粘膜水肿,下颌支后缘稍内侧轻度肿胀、深压痛
延误诊断,形成多间隙感染,病情复杂化
颌面部间隙感染总结
解剖概要
感染来源
临床表现特点
主要并发症
治疗要点
位置
周界
内容
连通
全身
局部
眶下间隙感染
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上界为眶下缘,下界为上颌骨牙槽突,内界为鼻侧缘,外界为颧骨
有从眶下孔穿出之眶下神经、血管以及眶下淋巴结;行走于肌间的内眦动脉、面前静脉及其与眼静脉、眶下静脉、面深静脉的交通支
初期全身足量抗生素,控制炎症发展和扩散
脓肿切开引流
舌下间隙感染
舌和口底粘膜之下,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之上
前界及两侧为下颌体内侧面,后部止于舌根
颏舌肌及颏舌骨肌将舌下间隙分为左右两部,二者在舌下肉阜深面连通
后上与咽旁间隙、翼下颌间隙相通,后下通入下颌下间隙
下颌牙牙源性感染,口底粘膜损伤、溃疡以及舌下腺、下颌下腺导管炎症
上下颌磨牙的根尖脓肿或牙槽脓肿穿破骨膜,颊部皮肤损伤、颊粘膜溃疡继发感染,颊、颌上淋巴结炎症扩散
颊部皮下或黏膜下脓肿,进展缓慢,范围局限;波及颊脂垫,发展迅速
波及颊脂垫时,可向相通间隙扩散,形成多间隙感染
炎症控制
脓肿切开引流
颞间隙感染
颧弓上方的颞区,借颞肌分为浅、深两间隙
颞区
借脂肪结缔组织与颞下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颊间隙相通
间隙感染--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五章讲义2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五章讲义2口腔颌面部感染第三节 间隙感染(一)概念口腔、颜面、颈部深面的知名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筋膜包绕。
在这些解剖结构的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连续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充填,由于感染常沿这些阻力薄弱的结构扩散,故将其视为感染发生和扩散的潜在间隙。
根据解剖结构和临床感染常发生的部位,可划分为不同名称的间隙。
临床常见的有: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颞间隙、下颌下间隙、咽旁间隙、颊间隙、口底间隙等。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较少见。
感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厌氧菌等引起腐败坏死性感染。
感染累及潜在筋膜间隙内结构,初期表现为蜂窝组织炎;在脂肪结缔组织变性坏死后,则可形成脓肿。
化脓性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波及相邻的几个间隙,形成弥散性蜂窝组织炎或脓肿,甚至可沿神经、血管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败血症、纵隔炎等严重并发症。
(二)眶下间隙感染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其上界为眶下缘,下界为上颌骨牙槽突,内界为鼻侧缘,外界为颧骨。
间隙中有从眶下孔穿出之眶下神经、血管以及眶下淋巴结。
此外尚有走行于肌间的内眦动脉、面静脉及其与眼静脉、眶下静脉、面深静脉的交通支。
1.感染来源 眶下间隙感染多来自上颌尖牙及第一前磨牙或上颌切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或牙槽脓肿。
此外,可因上颌骨骨髓炎的脓液穿破骨膜,或上唇底部与鼻侧的化脓性炎症扩散至眶下间隙。
2.临床特点 眶下区肿胀,常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
肿胀区皮肤发红、张力增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
脓肿形成后,眶下区可触及波动感,口腔前庭、龈颊沟处常有明显肿胀、压痛,极易扪及波动。
少数可由此自行穿破,有脓液溢出。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颌面间隙感染是指颌面周围潜在间隙发生的化脓性炎症。
这些间隙包括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等。
颌面间隙感染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颌面间隙感染可扩散至邻近间隙,甚至引起全身严重并发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牙源性感染- 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牙体牙髓疾病是颌面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
细菌通过牙髓腔、根尖孔等途径扩散至周围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因龋齿未及时治疗,导致牙髓坏死,细菌感染扩散至根尖周围组织,进而引起咬肌间隙感染。
2. 腺源性感染- 儿童的颌面间隙感染多由腺源性感染引起。
常见的感染源有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细菌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颌面间隙。
- 例如,一个小孩因患扁桃体炎,炎症扩散至颌下间隙,引起颌下间隙感染。
3. 损伤性感染- 颌面外伤、拔牙等操作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伤口处理不当,容易引起颌面间隙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在拔牙后,伤口未得到妥善处理,导致细菌侵入,引发翼下颌间隙感染。
4. 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疖、痈等,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患有腿部疖肿,细菌通过血液传播至颌面,导致颞下间隙感染。
三、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 疼痛:感染部位出现明显的疼痛,疼痛程度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
疼痛可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患者常难以忍受。
- 肿胀:感染间隙周围组织出现肿胀,皮肤发红、发亮,触之有硬结。
随着病情的发展,肿胀可逐渐加重,范围扩大。
- 张口受限:由于感染累及咀嚼肌等组织,患者会出现张口受限的症状。
张口度逐渐减小,严重时甚至无法张口。
- 压痛:在感染部位可触及明显的压痛,按压时疼痛加剧。
2. 全身症状- 发热: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
发热是由于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所致。
- 乏力、食欲不振: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颌面部间隙感染
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病理特点】颌面部间隙存在于颌面部筋膜之间,组织结构较松散,其感染容易向邻近组织和间隙蔓延,如果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从病因来说最多见于牙源性,系细菌通过病灶牙或牙周病变致间隙感染;其次为腺源性,即细菌经由淋巴途径侵入局部淋巴结致化脓性炎症,继而穿破淋巴被膜扩散致间隙感染,多见于儿童,少见于血源性感染,主要发生于免疫力缺陷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者。
【选择检査的顺序】1. CT检查首选CT,可以初步鉴别炎症与肿瘤性病变,并观察邻近骨质情况。
2. MRI检查较CT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并进一步与其他病变鉴别,同时可明确骨髓腔有无受累。
左侧咀嚼肌间隙炎症A. MRI横断面T1WI平扫示左侧咬肌周围软组织增厚,呈不均匀等信号,邻近脂肪间隙模糊不清;B. MRI横断面T2WI示病变呈不均匀高信号;C. MRI横断面增强后脂肪抑制序列示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范围显示清晰,后缘与腮腺分界不清;D. MRI横断面增强脂肪抑制序列示病变累及深部筋膜,边界不清。
【影像学表现】1. CT平扫表现为颌面部肌肉肿胀、增厚,肌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增强扫描后病变肌肉和肌间隙内出现不均匀强化,对病变的范围显示更为清晰。
2. MRI具有较高的组织对比度,对病变在肌间隙内蔓延的情况显示较CT更为理想,表现为T1WI上肌肉肿胀,信号减低,肌间脂肪的高信号内见有不均匀的条带状等信号影;T2WI病变肌肉和肌间脂肪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组织呈不均匀强化,可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如图)。
【评价】CT 可以对病变做出初步诊断,可明确显示病变邻近骨质情况,用于病变的筛査。
MRI多方位联合应用,尤其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对病变累及范围显示准确、清晰。
作者|王振常等编辑|杨海审核|头颈编辑部版权申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及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微信y779243973},我们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颌面部间隙感染》课件
淋巴结肿大
感染可引起颌下或颏下 淋巴结肿大,触之疼痛
。
化脓
感染部位可形成脓肿, 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全身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感染可引起体温升高,患者可 能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
乏力
感染可引起全身乏力,患者精 神萎靡,容易疲劳。
食欲不振
感染可引起食欲不振,患者可 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白细胞计数升高
03
创伤与手术
颌面部创伤、手术、拔牙等操作可导致病原菌侵入颌面部组织间隙,引
发感染。
流行病学特点
年龄与性别
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20-40岁的青壮年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地域与季节
不同地区和季节的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 等因素有关。
预防与控制
每日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定期 洗牙,以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量。
避免损伤
避免口腔黏膜的损伤,如避免使用锐利的牙 签剔牙,避免吃硬的食物等。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 ,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及时治疗口腔疾病
如有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炎等,应及时 治疗,以防止感染扩散。
护理方法
《颌面部间隙感染》 ppt课件
目录
• 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症状与体征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 •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01
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颌面部各组织之 间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间隙发生的感 染性疾病。
淋巴结炎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小知识(2024年)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XX中医院一、什么是间隙感染?在正常的颌面部解剖结构中,存在着潜在的彼此相连的间隙。
当炎症控制不当,感染化脓一旦发生,易从单个间隙扩散至相邻多个间隙而引起颌面部大范围肿大。
二、颌面部间隙感染1、病因均为继发性感染。
最常见的为牙源性感染;其次是腺源性感染;较少见的创伤性、医源性、血源性感染。
2、病原菌病原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前萄球菌。
常为混合性细菌感染,厌氧菌所致感染少见。
三、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局部症状: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引流区淋巴结肿大;累及咀嚼肌部位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病变位于舌根、口底、咽旁、可影响进食、吞咽,甚至呼吸困难。
全身症状:局部反应重者,全身症状也较明显;包括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尿量减少、舌质红、苔黄及脉速;病情较重而时间较长者,由于代谢紊乱可导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甚或伴发肝肾功能障碍:严重感染者可伴有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可发生中毒性休克。
四、常见颌面部间隙感染眠下隙感染间1.位置:位于面前部,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周界:上界为眶下缘,下界为上颌牙槽突;内界为梨状孔侧缘,外界为颖骨。
2.感染来源:以上颌前牙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感染为多见。
3.扩散途径:向眶内直接扩散一眶内蜂宫织炎向颅内扩散一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咬肌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板之间。
周界:上界为颔弓下缘、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前界为咬肌和下颌支前缘、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内界为下颌支外侧骨板、外界为咬肌和腮腺。
2.感染来源:以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为最多见。
3.扩散途径:无,但易并发边缘性骨筋炎。
下颌下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下颌下三角区。
周界: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后下界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前下界为二腹肌前腹;深面是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
2.感染来源成人:下颌磨牙根炎感染和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婴幼儿:维发于化脓性下颌下淋巴结炎。
颌面间隙感染
颌面间隙感染知识目标:(1)能够准确复述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2)能够正确识别颌面部间隙感染(3)能够正确运用护理程序提出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4)理解颌面间隙感染的处理要点一知识回顾(一)口腔颌面部解剖及生理特点:1解剖特点:口腔(oral cavity)是指由牙齿、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涎腺等组织器官组成的功能性器官。
颌面部(maxillofacial region)是指上起额部发际,下至舌骨水平,左右达颞骨乳突垂直线之间的区域。
2生理特点:参与消化、味觉、语言、呼吸、表情等功能(二)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1口腔、鼻腔、鼻窦与外界相通,常驻有各种细菌,易于发生感染。
2牙和牙周组织直接连于上、下颌骨上,如感染不能得到很好控制,就会向颌骨、颌周组织蔓延。
3口腔颌面部潜在的筋膜间隙为疏松结缔组织所填充,是化脓性炎症扩散和蔓延的通道。
4颌面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丰富。
颜面部静脉常缺少静脉瓣,易循面静脉系统向颅内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
5口腔颌面部暴露在外,容易受到各种原因的损伤,细菌可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或骨折处,引起局部感染二、导课【案例】分享“李先生”的案例,也是整堂课的线索:我科曾有位急诊病人,李先生,男性,45岁,间断牙齿疼痛数年,3d前牙齿持续疼痛伴口底、双侧颌下肿胀、疼痛、张口受限,于当地诊所抗炎治疗,疼痛稍有减轻,患者半夜出现憋闷感,不能平卧休息,急诊入院。
急诊拟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突然spo2进行性下降,予紧急床旁气管切开,过程中患者心脏骤停,5分钟气管切开成功,患者心跳恢复,但意识呈深昏迷状态。
三、颌面间隙感染概述颌面间隙感染概述:也称颌面部蜂窝织炎,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化浓性炎症的总称;一般是指发生在颌骨、肌肉、筋膜、皮肤之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散性化脓性炎症。
根据解剖解构和临床感染常表现的部位,将其分为不同名称的间隙:包括眶下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下颌下间隙、口底间隙等四、诊断识别与治疗(一)诊断如何判断为颌面间隙感染1病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感染,主要原因有:牙源性—最常见,常见疾病有龋齿、牙周炎、智齿冠周炎腺源性—淋巴结感染向周围扩散(儿童最常见)损伤性—继发于损伤后的感染血源性—其他部位感染经血液循环形成病变医源性—医护人员未严格无菌操作所造成的继发性感染2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平片检查、曲面体层片、CT和MRI检查、超声检查2)实验室检查3护理评估1)健康史评估病人近期有无未彻底治疗的牙病、颌骨骨髓炎、舌下腺感染等感染病史;有无外伤史等诱发因素;有无消耗性疾病、全身衰竭或糖尿病的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等2)身体状况:全身和局部全身症状:因细菌的毒力及机体的抵抗力不同而有差异,如病人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尿量减少等;严重感染可伴有败血症、脓血症,甚至可发生中毒性休克等症状局部症状与体征:2).1典型表现:炎症区域出现红、肿、热、痛的体征,病变与正常组织间无明显分界线。
颌面部间隙感染(行业精制)
术后处理:1.抗炎、止血治疗2.心电监护 。3.换药
专业类别
14
• 护理诊断
• 1.急性疼痛 与感染引起局部肿胀、组织受 压有关.
• 2.体温过高 与感染引起全身反应有关 .
• 3.潜在并发症 窒息、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脑脓肿、败血症等 .
患者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变化。
• e.
.
• f.
专业类别
22
• 4.保持呼吸道通畅 • (1)
道阻塞应立即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 • (2)
出现舌体抬高、咽腔缩小等并发呼吸道梗
畅。
专业类别
23
• 5. 加强口腔护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
1-2次/天
• (2)洗必泰漱口1-2次/天
• (3)儿童及重症用1%~3%的双氧水.洗必泰擦
入院诊断:1.右侧颌下间隙感染 2.右侧翼 下颌间隙感染 3.舌下间隙感染 4.咬肌间 隙感染 5.右侧咽旁间隙感染 6. 根尖周炎 7.右侧急性中耳炎
术前诊断:1.右侧颌下间隙感染 2.右侧
专业类别
13
术前诊断:1.右侧颌下间隙感染 2.右侧 翼下颌间隙感染 3.舌下间隙感染 4.咬肌 间隙感染 5.右侧咽旁间隙感染 6. 根尖周 炎 7.右侧急性中耳炎
专业类别
3
专业类别
4
• 病因
• 1.最常见为牙源性感染 如下颌第三磨 牙冠周炎 根尖周炎
• 2.其次是腺源性感染 可由扁桃体炎 唾液腺炎 颌面部淋巴结炎等扩散所 致在婴幼儿中多见 继发与创伤 面部 疖痈 口腔溃疡和血源性感染者已少
颌面部间隙感染PPT课件
处理方法介绍
抗感染治疗
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严重程度,选 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应给予营养支 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支持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
对于已经形成脓肿的间隙感染,应及 时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 力。
并发症处理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脓毒症、 颅内感染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血管、神经分布特点
血管分布
颌面部血管丰富,包括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供应 面部血液。
神经分布
三叉神经是颌面部主要的神经,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 颌神经,负责面部感觉和运动功能。
生理功能及意义
咀嚼功能
通过下颌骨、牙齿和咀嚼肌的协同作 用,实现食物的咀嚼和磨碎。
02
言语功能
颌面部肌肉和骨骼的运动与协调,使 得人类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和语言。
治疗措施
清创处理、抗感染治疗、切开引流等。
04
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思路
诊断方法
01
02
03
临床表现
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常表 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发 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 张口受限、呼吸困难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 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 增加;脓液培养可明确致 病菌种类。
影像学检查
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 帮助了解感染部位、范围 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05
治疗原则与措施
早期治疗原则
及早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 像学检查,尽早明确感染 部位和范围。
积极治疗
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 染扩散,减轻局部症状。
密切观察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临床特点
颞下间隙位置深,感染后外观不明显 张口受限明显 经颧弓下缘或上颌结节外上穿刺
常为多间隙感染
扩散途径
上 --颞间隙
下 -- 前 ---
翼颌间隙
颊间隙
后 ---
咽旁间隙
眶下裂--- 眶内
卵圆孔、棘孔---颅内
治疗
颞下间隙脓肿可经上颌结节外侧切开 伴翼颌间隙感染时,由颌下切开贯通翼颌及颞下间隙 如同时伴有颞间隙感染应由颞上线切开颞肌下达颞下间隙直至下颌
下缘的上下贯通引流
CT颞下间隙感染
眶下间隙感染
临床表现
以眶下区为中心肿胀、疼痛 可出现上下眼睑水肿,睑裂变窄,睁眼困难,鼻唇
沟消失
病灶牙的根尖部前庭沟红肿、压痛、丰满
感染来源
多由尖牙和第一前磨牙的化脓性炎症引起
小儿眶下蜂窝织炎,一般由乳尖牙及乳磨牙炎症引起 局部麻醉
扩散途径
界限:
前界 咬肌前缘
后缘 下颌支后缘
上界 颧弓下缘
下界 咬肌在下颌支的附着
嚼肌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主要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 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 磨牙后三角粘膜炎症扩散
临床特点
以咬肌为中心的红肿、压痛明显
张口受限严重 不易扪到波动感,有凹陷性水肿 最常见
咬肌间隙感染
扩散途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下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感染
下颌下间隙位于颌下腺所在的由二腹肌前、后腹与下颌骨下缘形 成的颌下三角内 底为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 表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 下颌下间隙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亦称颌周蜂窝织炎,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化脓炎症的总称。
间隙感染的弥散期称为蜂窝织炎,化脓局限期称为脓肿。
颌面部间隙较多,包括咬肌、翼颌、颌下、咽旁、舌下、口底、颊、眶下、颞、颞下等间隙。
病因最常见为牙源性感染,如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其次是腺源性感染,可由扁桃体炎、唾液腺炎、颌面部淋巴结炎等扩散所致,在婴幼儿中多见。
继发与创伤、面部疖痈、口腔溃疡和血源性感染者已少见间隙感染的病原菌以溶血性四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临味床表现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
感染的性质可以是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感染位置可以是表浅的深在的,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经阻力较小的组织扩散至其他间隙,形成多间隙感染,因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般化脓性感染的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炎症反映严重者,全身出现高热、寒战、脱水、百细胞计数升高、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
腐败坏死性感染的局部红、热体征不如化脓性感染明显,但局部软组织有广泛性水肿,甚至产生皮下气肿,可触及捻发音。
全身中毒症状较化脓性感染明显,短期内可出现全身衰竭,体温和白细胞总数有时低于正常,甚至出现昏迷、中毒性休克等症状牙源性感染的临床症状表为较为剧烈,多继发与牙槽脓肿或骨髓炎之后,早期即有脓液形成;而腺源性感染炎症表现较缓,早期为浆液性炎症。
然后进入化脓阶段,称为腺性蜂窝织炎。
成年人症状相对较轻,婴幼儿有时表现极为严重。
感染发生在浅层的间隙,局部体征极为明显。
炎症化脓局限时可扪及波动感。
发生在深层的间隙感染,由于核骨周围与口底的肌和筋膜致密,局部体征多不明显,即使脓肿形成,也难扪出波动感,但局部有凹陷性水肿压缩痛点颊间隙感染眶下间隙感染口底多间隙感染。
治疗1、全身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因不同,在炎症的不同时期,注意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才能收到好效果。
一般支持疗法与抗生素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梯直达
1楼
发表于2009-5-2 16:18:59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颌下间隙感染【概述】
颌下间隙感染是指颌下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颌下区丰满,淋巴结肿大、压痛。
【诊断】
1.病史成人有下颌磨牙化脓性根尖周炎、下颌智齿冠周炎史,婴幼儿、儿童多能询问出上呼吸道感染继发颌下淋巴结炎病史。
2.临床表现颌下三角区炎性红肿、压痛,病初表现为炎性浸润块,有压痛;进入化脓期有跳痛、波动感、皮肤潮红;穿刺易抽出脓液。
病人有不同程度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等全身表现。
3.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常在慢性颌下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它了表现有颌下三角区红肿压痛及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的急性炎症体征,但多不形成颌下脓肿,并有患侧
舌下肉阜区、颌下腺导管口红肿,压迫颌下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
摄X线口底咬片多能发现颌下腺导管结石。
【治疗措施】
颌下间隙形成脓肿时范围较广,脓腔较大,但若为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组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脓肿的淋巴结包膜始能达到引起的目的。
颌下间隙切开引流的切口部位、长度,应参照脓肿部位、皮肤变薄的区域决定。
一般在下颌骨体部下缘以下2cm做与下颌下缘平行之切口;切开皮肤、颈阔肌后,血管钳钝性分离进入脓腔。
如系淋巴结内脓肿应分开淋巴结包膜,同时注意多个淋巴结脓肿的可能,术中应仔细检查,予以分别引流。
【病因学】
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位于颌下三角内,间隙中包含有颌下腺,颌下淋巴结,并有颌外动脉、面前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通过。
该间隙向上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向后内毗邻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向前通颏下间隙;向下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颈动脉三角和颈前间隙相连。
因此颌下间隙感染可蔓延成口底多间隙感染(图1)。
图1 颌下间隙的解剖位置
多见于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后牙尖周炎、牙槽脓肿等牙源性炎症的扩散。
其次为颌下淋巴结炎的扩散。
化脓性颌下腺炎有时亦可继发颌下间隙感染。
【临床表现】
多数颌下间隙感染是以颌下淋巴结炎为其早期表现,临床表现为颌下区丰满,检查有明确边界的淋巴结肿大、压痛。
化脓性颌下淋巴结炎向结外扩散形成蜂窝组织炎。
颌下间隙蜂窝组织炎临床表现为颌下三角区肿胀,下颌骨下缘轮廓消失,皮肤紧张、压痛,按压有凹陷性水肿。
脓肿形成后,中心区皮肤充血,可触及明显波动。
颌下间隙因与舌下间隙相续,感染极易向舌下间隙扩散(图2),此时可伴有口底后份肿胀,舌运疼痛,吞咽不适等症状。
图2 颌下间隙脓肿引起舌下间隙脓肿的解剖关系
颌下间隙感染应注意与化脓性淋巴结炎和因导管阻塞引起的潴留性颌下腺炎相鉴别。
已有1 人评分学分宣传收起理由
+ 2 + 1
宜兴人
总评分: 学分+ 2 宣传+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空间腾讯微博腾讯朋友
分享0 收藏0 顶1 踩0
使用道具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2楼
发表于2009-5-2 16:21:3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gdmcbmw 于2009-5-2 16:23 编辑
颊间隙感染
【概述】
颊间隙感染是指颊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表现有下颌或上颌磨牙区前庭沟红肿,前庭沟变浅呈隆起伏,触之剧痛,有波动感,穿刺易抽出脓液,面颊皮肤红肿相对较轻。
【诊断】
1.病史有急性化脓性智齿冠周炎,或上下颌磨牙急性根尖周炎史。
2.临床表现当脓肿发生在颊粘膜与颊肌之间时,下颌或上颌磨牙区前庭沟红肿,前庭沟变浅呈隆起伏,触之剧痛,有波动感,穿刺易抽出脓液,面颊皮肤红肿相对较轻。
脓肿发生在皮肤与颊肌之间,特别是颊指垫全面受到炎症累及时则面颊皮肤红肿严重、皮肤肿胀发亮,炎性水肿扩散到颊间隙解剖周界以外,但是红肿压痛中心仍颊肌位置。
局部穿刺可抽出脓液。
患者发烧及白细胞增高。
【治疗措施】
脓肿形成后,应按脓肿部位决定由口内或从面部作切开引流。
口内切口应在脓肿低位,即口腔前庭、下颌龈颊沟处切开(图1)。
颊部皮下脓肿可在脓肿浅表皮肤切开。
广泛颊间隙感染则应该从下颌骨下缘1~2cm处作平行于下颌骨下缘的切口,从切开的皮下向上潜行钝分离至颊部脓腔内。
应注意避免损伤颊部的面神经、腮腺导管及血管(图2)。
图1 颊间隙脓肿的口内切开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