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新探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新探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新探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新探摘要:语文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缺乏主动性,效益非常低下。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力求做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差异性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90-01初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语文在各门学科中作用举足轻重。

然而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做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的接受着老师的理论,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发展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淡薄,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效益非常低下。

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教学方法创新势在必行。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初中语文课堂和谐氛围作为教书育人的领军人,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应关注时事,洞察天下大事,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他人经验,增强教科研能力,提高教书育人质量。

另外,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身为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走下圣坛。

真诚的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注意十分谨慎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想方设法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种真诚合作的新型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旨在推动学校教育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新课改的背景出发,探讨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研究。

一、新课改的背景二、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1.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情感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

2.强调跨学科整合新课改倡导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要求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知识的交叉传递和综合运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鼓励多元评价新课改倡导多元评价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作业、考试、口头表达、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来源。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和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3.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撑。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文学作品的赏析、情感交流的启发、文学创作的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

四、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研究的策略和方法1.整合资源,打造优质课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打造优质课程。

初中语文“主题式”学习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主题式”学习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主题式”学习模式初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知识点和字词句段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主题式”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就初中语文“主题式”学习模式进行初探,从其特点、意义以及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主题式”学习模式的特点1.学科整合性:主题式教学是以各种主题为中心,涉及语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通过主题的引导,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注重学生参与:主题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3.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主题式教学通过让学生通过主题分析、问题解决、实践检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4.强调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主题式教学通过生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题式教学顺应了当前社会对于综合能力的需求,通过跨学科、实践、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式教学通过生活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确定主题:确定一个具体的主题,可以是社会热点、学科知识、学生兴趣等,确保主题的学科性和可操作性。

2.构建课程结构:根据主题,设计相应的学科知识内容,确定课程目标与内容,并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的课程结构。

4.评价与反思: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不断完善主题式学习模式。

通过以上的初探,“主题式”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力。
随着基础教 育课 程改革的 不断 深化 , 探究
充分 研究新课程标 准、 研究教材编写意 图、 研
式 教学成 为这次语 文课程 改革 的热点 。语文 究学 生的可接受性 的基础上慎重处理 , 不可草 课 堂探究式 教学 , 遵循 了母语 习得规律 , 体现 率 从事 。用活教 材 , 不是 不用 教材 , 也不是 脱 了语 文 工 具性 和 人 文 性 相结 合 的 特 点 . 语 文 离教材 , 使 更不是 背离新 课标 ; 而是 依据对 新课 教 学 不 再 单 纯 是 语 言 文 字 的 学 习 , 是 把 语 标 的把握 , 合教学实 际和学 生思想 实际 , 而 结 对 言 、文 字 与 文 化 、 历 史 、 道 德 相 融 合 , 扩 书 中的材料实施大胆取 舍 , 既 补充有针对性 的相 大学生 的知识面 , 也培 养学生 的思维 能力 , 促 关材料 , 加大 信息量 , 留给学 生想 象和思维 的 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 有利于学 生的 自主学习能 李 间。 教学设计要 围绕 “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积 力和 探 索 、 创新 精 神 的 发 展 。 极 主动地 学” 来展开 , 置多种预案 , 强课 配 加 堂调控能 力的锻炼 , 颅设 和生成有机地 统一 使 1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 起 来。立足教材 , 就要具体指 做好探究 内容的 式的 涵 义 选 择和转 换 : 一是要选择 教材 中的关 键 内容 , 所 谤探究式语 文教学 , 就是 以探讨研究为 便 于以 点带面 , 以线 成 串; 二是要 选择 能启迪 主要方法 的语文课堂教学 。具 体说 , 它是指在 学生 思维的 良机 , 将探 究有机地渗透到课 堂教 语 文课堂 教学过程 中 , 教师的启 发诱导 下, 学 的各个环节 中去 , 在 将显性 活动和隐性活 动结 以学生独立 自主学 习和 合作 讨论为前提 , 以现 合起 来。新课开始时 的导 入性 活动 , 新课进行 行语文教材为基本探讨研究 的内容 , 以学生周 中巧妙的发现性 活动, 新课结束时的达成性 活 围 世界 和 生 活 实 际 为 参 照对 象 , 学 生 提 供 充 动 , 席精心安排 , 为 都 巧妙部 署。所谓转换 , 就是 分 自由表达 、质疑 、探究 、讨论问题 的机 会, 把 现成 的教材 转换成 既有 教学内容 又有 活动 让 学生通 过个人 、 小组 、 集体等 多种解难释疑 步骤 的 “ 超文本 ” 。语文课 堂探究活动 , 必须着 尝试活动 , 自己所学知识应用 于解决实际问 眼 于获取 直接 经验 , 将 引导 学生 从 书本 走 向生 题的一种 教学 形式 。探究式语 文教学 旨在开 活、从课堂走 向社 会,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养 养 , 培 因而在内容 的选择 要很好地体现 “ 可探 自学能力 , 力图通 过 自我探究 引导 学生 学会学 究性 ” 。此外 , 教师要引导学生 敢于质疑 , 向课 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 为终身学 习和 工作奠定基 本挑战 , 向权 威挑战 , 敢于 别出心裁 的提 出 自 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语文课堂 教学 的导师 , 其 己的新思 想 、新观点和 方法 。如教 《 斑羚飞 任务是 调动学生学习语 文的积 极性 , 促使他们 渡》 课文 原意是 赞颂斑 羚在危 难之 中表现 出 , 自己去获取知识 、发展能 力, 做到 自己能发现 来的智慧 、勇气 干 自我 牺牲的精神 , u 但却 引导 问题、提 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 问题 ; 与此 学 生住关 键问题 一 斑羚 的飞渡意 味着 人类 同时, 教师还 要为学生的学 习设 置探讨研究的 的什 么? 当你就 是猎人 , 应该怎 么做? 从而激发 语 言情境 , 建立探 讨研 究的氛 围 , 促进 探讨研 学 生 进行 联想 、想 象性 拓 展 , 自然 得 出结 并 究的开展 , 握探 讨研 究的深 度, 价 探讨研 论 : 把 评 斑羚 飞渡 , 是人性残忍 的折 射 , 正 正是对人 究的成败 。学 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 的主人 , 类残忍 行为的血泪控诉 ; 有的生命都是大 自 所 自然是 根据 教 师提 供的 条件 , 明确探 究 的 目 然 中平等 的一个成 员, 没有 任何理 由可以践踏 标, 思考探 究的问题 , 掌握探究的 方法, 敞开探 别的 生命形式 。 究的思路 , 交流探 究的内容 , 总结探究 的结 果。 2 2 明确探 究观 点 , . 营造探究氛 围 由此可知 , 探究式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 师和学生 在课 堂教学 中教 师应 善于 合理 创设学 习 双 方都参 与的活动, 他们都将以导 师和 主人的 情境 , 营造 山浓郁 的探 究学习氛 围, 激发学 生 双重 身份 进人探究式课 堂。 探索 潜能和 欲望 , 调动 其学 习的 内驱 力 , 让课 堂 中的每 一位学 生 自觉或 不 自觉 地融 人探 2 初中语文课堂中探究式教学模式 究 式 的学 习情 境 中 , 有意 识或 无 意识地 对 文 2 1立足教材 , 心设计教学 内容 . 精 本 、问题 进行 自主 、合作探究 , 从而达到 阅读 新教材 以学 生 自主 、探 究 、合作活 动为 教学 效果的最优 化。如在 《 社戏 的教学 中, 核心, 积极 鼓励学 生 自主学习 , 学生在 “ 让 读 探 究快 乐产生的原 因是 该文教学的一 个难点 。 中悟 ”在 “ 做中学” 在亲历 中体验成 功 。教材 笔 者有意 识的将 鲁迅 先生 的 从百 草 园到三 , 采 用单元 制和 主体探究式 内容 结构 , 个单元 味书 屋 、 少年闰土》 风筝 拿来让他们对 每 、《 由若干个 主题构成 , 人、事、景 、物 、综合 比分析 , 按 主要 采用学生 自由辩论的形式 。有的 学 习等编排 。教材的编 排是精 心的 , 教材 的设 学 生 认 为 快 乐 的 原 因在 于有 朋 友 陪 , 的 则不 有 计 是科 学 的。要使课 堂探究 活动 开展得 异彩 然 , 只是都 说 不 出实在 的理 由。针 对这 种 情 纷呈 、富有成效 , 须充 分发挥教师在 探究活 况 , 必 我就 让同 学们探 究一 下不快 乐的原 因 , 也 动 之 前 的 “ 导 ” 作 用 。对 教 材 的 处 理 , 在 许会有所收获 。在" P 编 应 H 喳喳声 中, N I 同学 们说 出

初中语文教学单元教学新探

初中语文教学单元教学新探

初中语文教学单元教学新探新的语文教学观,就是不再把传授每篇课文的有关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它不要求学生全面弄通每一篇课文,而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把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对他们进行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的语言材料来用。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单元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单篇教学,它摒弃了以单篇为基本单位的教学形式,而要以单元整体来教学。

这种形式可以精简教学环节,缩短教学过程,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面就所做的几个方面,谈些初浅的看法。

一、完善知识传播过程,树立单元教学整体观语文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

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使语文知识传授系统的诸要素都发挥作用,按教学程序办事,老老实实完善知识传授过程。

从大范围说,首先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仔细推敲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难点、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课外结合点。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握这些,就无法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必须要有知识、能力和方法,才能对学生有所给。

其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再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反馈到教师那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训练目标、易误点等)再作指导,返回给学生。

这样,才能说基本完成知识传授过程。

从小课堂讲,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是教学之关键,要使对象和内容和谐统一,就必须按程序进行,在教学中按教师→学生→教师→学生过程进行传授。

就学生自身而言,要使之能学(给知识、方法)→激发其愿学→引导其会学→指导其自学。

就读写讲,也要阅读(观察在内)→写作→阅读(实践)→创写。

只有按一定的程序落实每个环节,才能完成教学。

进行单元教学,就必须树立整体观念。

首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形式,不能只着眼于孤立的单篇教学,而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学。

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对于每篇课文内容,可根据教学要求、学习重点以及单元知识和训练等项目敢于取舍,决不求全。

以生为本 创新教学——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探索

以生为本 创新教学——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探索

本, 学 以悟为 根 ” 。笔者 结 合 教 学 实 例 , 从 如下
几方 面对 初 中语 文教 学进 行 了有 益 的探 索 。


以 生为本 , 促 进教 学 过程 优化
新课 程 背 景 下 的教 学 应 体 现 “ 以生 为 本 ”
的教 育理 念 , 这 是 初 中语 文 教 学 革新 和发 展 的 必经 之路 。教 师 要积 极地 思考 如何 把 先进 的 理
个风 度 ” , 第3 0~ 4 4节讲 的是 打 工计 划破 产 , 最
情 。难 点正是作者叙事抒 隋的线索一
“ 背影” 。
相 关 背景 知识 : 通过 了解 文章 的背 景知 识 , 包 括作 者 、 作 品等 , 使 学 生 对 于 理 解 外 在 的 事
物、 人物、 环境 等有 个有效 的知识支 撑 。
师: 你们 能根 据故 事 的情 节 , 分别 给这 几个
层 次 加 一 个 简 短 的 小标 题 吗 ? 生: a .化 敌 为 友 b .矮 个 风 度 C .打 工
“ 灌输式” 、 “ 填 鸭式 ” 的教育 就 好 比是 传 统 的插 秧 方式 , 主观 意愿很 想 获得 丰收 , 但 学生 却并 不
个 突破 , 它 以学 案 为 载体 , 以 导学 为手 段 , 是 学
生 自学 的方 向盘 、 指南 针 。教师 应精 心编 制 、 合
念落 实应 用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 使 学 生 获得 学 习 动 力, 让每 位学 生 在 教 学 过 程 中都 能 够 获得 知识 的最 大 化和 思 维 最 大 化 , 促 使 学 生 语 文 技 能 的 提 升 。因 此 , 教 师应 做 到 “ 以生 为本 , 以 学 定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如下:
近几年,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阅读教学被内容中突出而成为走在前列的领先内容。

新课标下,初中
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须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更
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阅读能力。

应注重多层次的阅读,着重语言的
理解和运用,要把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如解释、推理、判断、
辨析等从教学中发挥出来。

其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宽松有序的氛围,不仅要
引导孩子读,更要让他们学会读。

要用教材中的文字活动,让学生完
成训练,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并具有发现
和思考的能力,充分培养他们的阅读动机。

此外,我们可以运用前景教学法。

前景教学法是一种既可起到引
导学生,又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材。

它让学生们在完成阅读过程中,大量练习思考阅读功能性动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要注重优秀阅读课文的应用,牢固树立文学精神和多样文
学素养。

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心态的同时,让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
中心,深入到表达方式的丰富性,以达到让学生具有分析文学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文的高度。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只有通过不断地发掘和深
入研究,才能实现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探索和更新。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要求着教师们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

本文将探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变化和发展,并对如何根据新课改要求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探索进行一些讨论和思考。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要求灵活多样,教师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展示、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还要求教师注重创新,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可以采用多媒体演示、实地考察、实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发展。

要通过多种实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新课改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多种创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通过让学生进行创作、写作、表达、演讲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表达能力,使其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锻炼。

三、个性化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新课改还提倡教师注重个性化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

对于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通过更深入的阅读和分析来提高其能力;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采用逐步引导、多次修改等方式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初探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适合于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应试教育。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几个环节。

然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显然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积极探索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新课指的是新课讲授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成功的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的导入多种多样,比如:故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复习导入,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而知新。

设置悬念导入,中学生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导入方法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渴望知道答案的力量会推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古诗词导入,古诗词的语言特别精炼、意境深远、感情丰富,因此可以用学生易懂、熟识的诗词导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又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歌曲导入、影像视频导入、等等。

导入的方法很多但我们要根据每节课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导入语。

语文这门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学习目标的制定比其它学科稍加困难,因此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注重内容。

所谓的注重内容就是能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中心。

二是要注重重点。

一篇课文可教的内容很多,许多老师想面面俱到,惟恐遗漏了任何一点,好像只有讲到了才放心,这是大可不必的,我们应以是否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教学重点取舍的标准。

三是要注重难点。

到底哪些是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同时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把握难点。

在课堂上要对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课文内容。

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学探究 的能 力 。通 过数学 探究教 学 。 可 以使 学 生多 氖度 、 深 入地 理解 数 学 知
识, 建立 数学知识 的联 系 , 从而使 他们在 面对实 际 问题 时 , 能更 容 易地激 活 数
灵活地运 用数 学知识 解决 问题 。也 只 有这 样 , 学 生 的数 学学 习 才 是 耍采 用合 理的探 究方 法 , 让 学生 在动 口 、 动眼、 动脑 、 动 手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 中, 发 展认 知结 学知 识 ,
稻 国
合作学 习促使 探究 结果 的提 升 , 它促进 学生 社会化 发展 。但学 生 又是有 差 异 的 。而 这种差 异往 往就是 很好 的 课程 、 教 学资 源 。教 师要 尊 重学 生 的差 异 t 指导学 生 进行合 作学 习 .教 师要指 导学 生在合作 性学 习小 组 中共 同努 力 , 积 极 的相互 依靠 , 促进 性 的相互作 用 , 承 担个 人 责任 和 学会 社 交技 能 和评 价 反 思 。小 组 合作探究 教学 是对 全班学 习 按“ 组 内同质 t 组 问异 质” 的原 则 , 根 据 性别 比例 、 兴 趣倾 向 、 学 习水 准 、 交往 技 能 等因 素合 理 搭 配 , 并分 成 学 习小 组 进行 教学 的 。 小组 合作探 究的基 本教学 程序 是 ; ①根 据小组 合作 学 习 目标 , 设 计数 学学 习活 动及形 式 、 步骤 ( i t 论、 操作、 自学 、 实践、 应用 ) , 组织、 引 导学 生 探 究 问题 、 研究方 法 、 概括 总结 、 形 成互 动 、 多 向交流 , 及 时消 除学 习障 碍 , 发 现新 的思路 。学生 在这 一 阶段 根 据 小 组合 作 学 习 目标 , 在独 立 思 考 的基 础 上。 积极参 与小 组合作 讨论 . 充分 发 表对 问 题 的看 法 , 大 胆提 出 问题 , 相互 交 流, 加深 自己对 数学 问题 的认 识 和理 解 。④教 师 针对 小 组学 习 目标 , 设 计各 种基 本练 习 、 独立练 习 、 发展性 练习 以及综合 性 和开放性 的练 习 ・ 让学 生 在情 境 中去发现 问题 和解决 同题 , 在发 现 和解 决 问题 的 过程 中 去感 受 、 体 验 学习 数 学的乐 趣 , 在学 习过程 中不 断地进 行鼓 励 性 的评 价 , 特 别强 调 组 内成 员 的 相互 评价 , 从听、 说、 讨论数 学 问题的专 注情况 , 发 育的 次数 和质量 、 关心 同伴 的情况 、 个 人和小 组存在 的问题 等方 面进 行 评价 . 以 此让 学生 顺 利地 构 建与 自己认 知水平 相适应 的知识 结构 , 不 断地完 善 t l 身 的认知 结构 。 3 运 用多种 形式 , 让学 生动手 操作 , 培 葬学生 的探 索精神 探究 式教学 要让 学生通 过 自己动手 主 动探 究 知识 。现 代 认 知心 理 学研 究 表 明, 任 何一个 新知 识的获 得必须 是 在学 习 主体 积极 的探究 下 , 经历 认 知 结 构 的调整和 重新组 织 。 最终 把 新知 同化后 纳 入 原认 知 结构 中 。因 此 , 教 师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制定更加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出发,探索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1. 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强调任务型教学。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通过设置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所学知识。

3. 综合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提升。

1. 强化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解答等方式,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 采用任务型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任务的设置,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可以利用课外阅读、多媒体资源等方式,设置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地学习、实践。

2. 注重多元化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

可以通过作业、实践活动、作品展示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3. 注重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设置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可以通过课外拓展、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点 ,并 及 时体验 发现 的快乐 、创 造 的快 乐 ,充分 感受 到 阅读积 累 对 于 自身提 高 的作 用 ,从而 长久 地保 持 阅读 兴趣 ,形 成 良好 的 阅
读 习惯 。
四是新 课程 理念 下 ,我 们应 该 更清 楚地 认识 到 :学 生不 只 需 要 学 习语 文 ,还要 学 习更 多更 新 的东西 。根 据初 中学生 的 阅读水 平 和 知识 面 ,我们 可 以设 计 “ 套餐 ”方 案 。即 为学 生增 加喜 闻 乐
2 1 第2 0# 1 1- 期
教育科 学
教 学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吉文韬 ( 江苏省洪泽县新 区 文教 学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而以往 的阅读 教 学比较 重视 课 内的 阅读 ,注重 于老 师 对文 章 灌输 式的 阅读 和分 析 。 《 语 文课 程标 准 》比较 注重培 养 学 生的 自主 能力 ,也 就提 新 倡 语 文教 学的 “ 文性 ” 。在新 标 准下 我们要 关注 的是 方 法 ,是 人 更具 指 导性 的 。 同时对 我们 语 文 阅读 教 学提 出 了更 高的要 求。 它 不仅 仅 限 于课 堂 内的 ,它是 贯 穿 于课 堂 内外的 ;它不仅 仅是 学生 的 ,更是 学 生与教 师共 同的。 关键 词 :语文 阅读 ;训 练方 法 ;写作 ;阅读 教 学
见 的古典 小说 、具 有 时代 气息 的科 幻 小说 、科 普书 籍和 适合 学 生 阅读 的历 史 、地理 、 天文 书籍 等 。这样 ,使学 生 的阅读 内容 做 到 文 学 与 自然科 学共 重 ,使 文学 作 品滋养 学 生 的伦理 情感 ,从而 改 《 新语 文课 程 标准 》指 出: “ 工具 性 与人 文性 ”的统 一 ,是 变 媒 体引 导学生 阅读 的现 象 。 语 文课 程 的基 本特 点 。回 顾我 们 的阅读 教 学 ,多年 来对 此 认识 一 由此 可见 ,语 文 的课 外 阅读 ,不 能放 任学 生 自流 ,应 该给 予 直 是模 糊 的 。坚持 以 “ 际应 用 ”为本 ,无视 人 的精神 存 在 , 因 有效 的 引导 ,在 重学 生独 特体 验 的 同时 ,更不 能忽 视对 学 生课 外 实 此 而重 于 支离 破碎 的阅读 分析 ,字 、词 、句 的人 为支解 和 语法 、 阅读 的指 导 。 写 法 的一 味指 导 。结 果十 几年 下来 ,字没 写好 ,书没 读好 ,说 起 三 、尊重 “ 自主选择 ”,要结合 “ 一规 划 ” 统 话 来少 了 “ 次 ” ,做起 文章 来 也缺 “ 实 ” 。如今 ,在 课 堂 中 伦 真 在 《 新语 文课 程 标准 》 中 明确 指 出 “ 要注 重语 言 的积 累 ” 。 实 践 了新 的语 文课 程 标准 ,我 们 的 阅读教 学 又给 了我 们 哪些 启示 初 中教材 中虽然 规 定了 必须 背诵 的 内容 ,但绝 大 多数 课文 都没 有 呢? 背 诵 的要求 ,一 般 学生 是不会 去 背诵 规 定之外 的好 的段落 。同时 倡 导 “ 究学 习 ”,不能 排斥 “ 受学 习 ” 探 接 学 生 在 做好 词 佳 句 的摘 抄 中 往往 选 语 段 较 短 、 语 言 并不 是 很 精 《 文课 程标 准 》指 出 : “ 语 要积 极倡 导探 究 性 的学 习方 式 , 美 的 ,也没 有表 达特 色 的段 落进 行摘 录 、背 诵 ,这样 的 “ 自主 选 逐 步 培养 探 究性 阅读 能 力 。”这 是有 极 强 的针对 性 的 ,是探 索性 择 ”等 于 是应付 考试 、应付 老师 罢 了 ,学生 根本 没有 真 正地 学到 学 习方式 推翻 了长 期 以来 占统 治地位 的 “ 输—— 接 受 ” 的阅读 东 西 ,更 不用 提语 言 的积 累 。 灌 学 习模 式 ;是探 究性 学 习方 式把 学 生从 被动 的地 位 引上 了主 动 的 古语说得好: “ 九层 之 台 ,起 于 垒 土 ;千 里之 行 ,始 于 足 地位 ,激 活 了 学生束 缚 已久 的 头脑 。然 而 ,探 究性 学 习不是 “ 包 下 。”大 家都 知道 ,学 习语 文 是一 个长 期 的过程 ,没 有 一个 统一 治 百病 ” 的 “ 丹 妙药 ” 。试想 :如没 有教 师对 当时 时代背 景 知 的规划 有 可能 就会 白白浪 费时 间 。因此 ,教 师在 让 学生 自主 选择 灵 识 的介 绍 ,学 生怎 能正 确领 悟句 子 的深 刻含 义 呢 ?所 以 ,对 《 语 阅读 的 同时 ,要指 导学 生 关注 字 、词 、句 的理解 和积 累 ,关 注精 文 课 程 标准 》 中 “ 极 倡 导 探 究 性 学 习方 式 ”更 恰 当 的 理 解 应 彩 语段 和名 篇 的背 诵 与默 写。 积 是: “ 我们 要倡 导 探究 学 习 ,但 不 能彻 底排 除 接受 学 习 。”正 确 所 以,在 阅读 教学 中 ,我们 必 须要 给 学生 一个 统一 的要 求和 的 阅读更 要关 注 “ 探究 学 习”和 “ 受学 习 ”的有机 结合 。 接 规 矩 ,然 后鼓 励他 们在 “ 此要 求和 规划 ”内 自主选择 阅读 的书籍 二 、注重 “ 特体 验 ”不 能轻视 “ 外阅读 指导 ” 独 课 和 学 习方 法 ,踏踏 实 实地 掌握 该掌 握 的知 识 ,从而 提高 学 生的语 《 文 课标 准 》强 调 : “ 语 课外 阅读 是学 生 的个 性行 为 ,不 应 言表达 能力 。 以教师 的分 析 代替 学生 的 阅读 实践 。” “ 珍 视学 生 的独特 感 悟 要 四、 注重 “ 写结合 ”,要 采用 “ 学训练 法 ” 读 科 和 体验 。” 的确 ,这是 学 生 的个性 和人 格尊 重 、关 爱 的表现 。但 学 生 阅读 文章 一是 为 了开 阔视 野 、丰 富情 感 、陶冶 情操 ;二 是 ,大 部分 学 生 的课外 阅读 被 自己兴趣 所左 右 ,如 男 生多青 睐 武 是获 得写 作经 验 。而 阅读 是写 作 的基础 ,写作 是是 语言 的运 用 。 侠 小说 ,女生 多迷 恋言 情 小说 。在 作家 或 作 品的选 择上 ,学生 往 所 以我们 要注 重读 写 结合 的训 练 ,并且 这 种结 合要 通过 一 步一 步 往 会 随新 闻媒 体 的 ‘ 作 ’ ,掀起 一股 阅读 某 位热 点 作家 作 品的 的脚踏 实地 的训 练 。 炒 现 象 ,也就 是媒 体 引导学 生阅读 的现 象 。 写读 后感 。写读后 感 是学 生 的练笔 过 程 ,也是 积累 生 活素 材 在 尊重 学 生独 特体 验 的 同时 ,把 “ 重学 生 的独特 体 验 ”和 积 累词语 的 一个 重要 手段 。 阅读后 ,让 学 生就 作 品蕴涵 的思想 内 注 “ 导 阅读 ”有机 结合 ,才 能真 正体现 语 文教 学 的 “ 指 人文 性 ”特 容联 系 生活 实 际写读 后感 或者 写 下文章 中某一 个或 几个 段 落给 学 点 。而 以下 四 点正好 能将 学生 的体验 与教 师 的指导 相结 合起来 。 生 的留 下深 刻感 受 。定 时对 学生 的 阅读笔 记进 行检 查 ,将 几篇 写 是注 意 课外 阅读 内容与 课 内 内容 的沟通 ,将 课 内教 育教 学 得较 好 的文 章 ,当众 读给 大家 听 ,让 大家 有个 学 习 的榜 样 , 同时 的 内容 当作是 点 ,把课 外 的相 关 阅读 当作 是面 , 由点到面 的拓 展 也 是对 写得 好 的同学 的一 种鼓 励 。在 教室 的学 习 园地 中每 周贴 几 阅读 , 以扩大 学 生 的阅读 量 ,形 成 以课堂 教 学为 中心 ,外 溢 于课 篇好 的读 后 感 。一 能启 发其他 的同学 ,二 又 能激 发学 生写 读后 感 外的 “ 涟漪 效应 ”。特 别 是要 注重 文质 兼美 的古今 中外 名著 。 的 热情 。这 样读 写 结合 ,学 生 的阅读 量不 断地 扩 大 ,作文 能力 也 二是注 意 课外 阅读与 自己的 实 际相 结合 。课 外 阅读 是学 生与 就 不断提 高 。 人 类 最 富于 智慧 、最 充满 个 性 的思想 者 的对 话 ,要 善于 让学 生将 语 文 阅 读 教 学应 课 内与 课 外 相 结 合 、 相 得 益彰 。课 内 阅读 课 外 阅读 与 自身 实 际相 联系 ,从 他们 的 思想 和经 验 中吸 取有 益 的 教 学决 定 了语 文课 文 的经典 性 、基础 性 和示 范性 。课 文应 当 是精 营养 ,积 累 更多 的 社会 生活 经验 ,为他 们 的终身 学 习 、生活 和工 品、文 质兼 美 ,在 思想 内容 上体 现 了鲜 明 的时代 精神 ,在 用 词 、 作奠 定基础 。 造 句 、布局 、谋篇 、文 风等 方面 有 一定 的典 范性 。因而课 文 也就 三是培养学生 “ 不动 笔 墨 不 读 书 ” 的阅 读 习 惯 。 在 阅读 过 成 了知 识 、能 力 、思想 教育 和 审美 情趣 的载 体 ,更 为重 要 的是课 程 中 ,学生 与学 生 、文 本与 生活 之 间实 现着 多种 视 界 的融通 ,并 文 能够 使 学生 掌握 带有 普遍 性 和规 律性 的知 识和 能 力 ,使学 生 学 在 一定 程度 上使 各 自的认识 偏见 得 以克 服 ,产 生新 的视 界 ;随着 会 从特 殊 到一 般 ,举一 反三 ,更好 地在 课外 进 行其 他类 似文 章 的 阅 读 的深入 ,往 往 会产 生 出更加 深 邃 的 、新 颖 的 、富有 启 发性 和 学 习阅读 。 阅读教 学离 不 开课 外 阅读 ,二者 必 须相 互结 合 、互补 创 造性 的 思维 火花 。学 生 的课 外 阅读可 及 时得 到教 师 的帮助 、指 互助 。课 文 阅读教 学 是基础 ,对课 外 阅读起 着 指导 作用 ;课 外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新探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新探

树 立 以 学 生 为 主体 的教 学 理 念 , 智 地 同情 、 怀 、 解与 辅 理 关 了
导学 生 。 在 实 际教 学 中 教师 应注 意 观察 学 生 , 过调 查 活 动 、 通 查 看档 案 、 家 长 会 、 其他 任课 教 师 交流 等 了解 学 生 的 实际 开 与
以完成 的学 习内容进 行 讨论 交流 。第 三 , 作学 习还 有许 多种 合 方法 , 小组 活动 比赛 、 错学 习法、 同学 习法 、 算 机辅 助 如 交 共 计
有心保留、 而有方, 导 营造 最 佳 的教 学 气 氛 , 学 生都 学有 所 使 得。
四、 重视课外 阅读 。 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外阅读 的延伸 利 课 外 阅读 是 提高 学生 语 文能 力 的重 要途 径 。通 过 课外 阅
读, 学生 还 可 以间 接地 向社 会 、 自然 、 生 活 、 实践 学 习 , 向 向 向 对 他 人 的经 验 教 训 进 行 反 复体 昧 、 嚼 , 中获得 对 自然 、 咀 从 社
会 、 生 的有 益启 示 , 断发 现 、 富、 善和 超 越 自我 。在 教 人 不 丰 完
二 、 发学 生 兴趣 。 激 引导 学生确 立 学 习 目标
兴 趣 是求 知 的前 提 。心理 学研 究 认 为 , 厚 的学 习兴趣 可 浓 使 大脑 与 各 种 感 官处 于最 活 跃状 态 , 以最佳 地 接 受教 学 信 息 :
学 的 可行 性 策 略。

要 组织 形 式 。它有 利于 培养 学 生的合 作意 识和 合作 技能 , 有利
于 学 生 之间 的交 流 与沟 通 ,使 大 家在 互相 学 习 中不 断地取 长

营造 和 谐 的师 生关 系 . 促进 教师 角 色转 化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2 0 1 3 - 0 5
教 学研 究
农 村 初 中语 文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新 探
文, 张 昌斌

要: 实施 素质教育 , 尽快完成 由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 的转轨是历史 的必然 , 是 时代 的需 求, 它需要 社会 、 家庭 、 学校 的共 同努
力。 这 其 中教师的责任 更重大, 需彻底 更新教学观念, 尤其要抓住课 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学生及 时进行 素质教 育。 遵循 素质教育 的基本
二、 自读 课文 的课堂结构 。 以精读 课为“ 范例 ” , 让 学生运用从 精读 课中获得的知识方法 。 自己去读书
每 学期初教 师要根据 教学实 际 , 制 定作文计 划 , 学期 初公之 这类课主要按 照四个模块进行 “ 自学一 交流一 反馈一巩 固” 。 于众 , 让 学生做 到对作文 范围心 中有数 , 使他们 真正成为 写作 的 在上 这类课 时 , 是以学生学 习小组 为基本合 作单位 , 主要 是进行 主人 , 并 以此拉动课外 阅读 。 多种形式 的讨论或 通过开辩论会的形式 , 课上教 师开始可提示 阅
平时让学生坚持写 日记 ,让他们每天都 去记 自己看 到的 、 听
读要点 , 中间参与学生 的讨论 , 并巡 回释 疑 , 结尾 归纳小结 。然后 到 的一些人 、 事、 景、 物, 感受 到 的周 围的变化 以及从一天 的学 习 一步一步慢慢来 , 作文 自 出示练习 , 让学 生学有所 练 , 巩固 已学成果 。在 自读课 中应尽量发 生活 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 , 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 , 循序渐进 , 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 , 所学 内容 主要上 由学生讨论 、 商量 明确 , 教 师

初中语文新教学模式分析

初中语文新教学模式分析

初中语文新教学模式分析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内容为实践指明了方向。

课改牵引着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要建立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各自的作用,并被要求落实到教学中。

因此,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调动学生认知,教师重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探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

课前做好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准备、课中多途径展开应用信息技术,以及课后加强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模式;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也正进行着,新课程所推崇的学习理论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1、初中语文教育现状(1)语料呈现多元化。

语料呈现多元化和多文本的特点。

“在命题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选取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初中语文中考试卷》的文本选材来看,主题涉及到目录学史、科学小品、爱国热情与进步思想、外交关系、品德修养、劳动教育、党史学习等;就文本选材来看,主题涉及到数字人文、粮食安全、传统文化、依法治理、生态环境、青年理想等。

尽管选材多元化,但其实都对标“立德树人”的内涵,内容对标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时代发展理念。

(2)语料包含多文本。

课标中增加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群文阅读”是将不同的篇章文本组合在一起,用议题贯穿不同文本;而“学习任务群”不仅仅是群文阅读,更是将多种任务集中在某个专题中,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从近几年的中考题来看,命题者多选择两个或多个文本材料,依托或互补,或对立,设计出极其综合性的问题,以此契合的设计理念。

实用类文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吴文俊的数学世界》、《一代通儒顾炎武》都是属于单篇性传记,而从2017年开始就是多文本组合,考生若想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能够立足多个评论本,分析其侧重,辨析其异同,概括其变化,建立起各个语言文本的内在逻辑关联,方能准确体悟命题意旨。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思路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课标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展开讨论。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资源支持。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教学软件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和趣味性。

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强化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强化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书法、诗词、散文等文学艺术活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五、加强评价方式的改革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评价方式的改革,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为他们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和学业帮助。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究一、核心素养的概念解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具备的、可以运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它是针对未来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变革对人的能力素质需求提出的教育概念。

核心素养包括了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合作精神、跨文化交流、信息素养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从这个概念中不难看出,核心素养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和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逐渐转变为注重全面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

这意味着不再只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具体来说,以下几点是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方向。

1. 强调跨学科融合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能力。

可以与艺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结合起来,设计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学科交叉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培养阅读素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阅读素养更是至关重要。

学生应该通过广泛阅读,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提高跨学科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名著、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道德等问题,培养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3. 提升表达能力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引导他们表达观点、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强调实践教学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不再是以传统的纸上谈兵为主,而是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感悟。

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成为主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将从学生角度出发,探讨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选择读一本书,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融会贯通。

例如,在教授一篇古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学特点、研究历史背景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音频、视频,增强学生对于文本的感性认识和直观了解。

再次,新课标提倡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强调差异性教学。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培养机会和学习资源。

例如,对于语文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阅读难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独立分析;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分层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最后,新课标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篇感人的散文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需要教师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支持,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开展差异性教学,并注重情感教育。

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我们有望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提供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新探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整合式教学
几年的课改实验,使我认识到,语文课改的根本点在于教学观念的更新,这种更新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亦即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而不只是单一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的整合式教学。

为什么?这是因为,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

也就是说,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目前我们使用的这套教材,基本上反映了这一特点。

文本的整体把握,问题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主体者身份,以及不断更新的教学过程,都表现了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新的教学理念。

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从而使我们的课程观产生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以《敬畏自然》的教学为例,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我把学生分作两大组,要求其中一组从科学的角度探讨,为什么要“敬畏自然”;另一组从文学的角度探讨怎样“敬畏自然”;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解。

这样的课型,因为是一种新尝试,最初学生不知所措,不知从何谈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路豁然开朗,话题源源不断,而且还产生了不少争论。

为了使自己的论述有力,很多同学还制作了课件。

科学组同学,分为什么要“敬自然”和为什么要“畏自然”两个部分,层层深入地谈出了自己的观点及对课文的理解,很有说服力。

在探究中,他们还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克服是否等于征服?2)探索自然会不会破坏自然?3)如何理解“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这句话?4)如何理解“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等等。

围绕着这些问题,大家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很多思维都大大超出老师的意料。

比方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个同学就偏重在情感方面作赏析,抓住“弟兄”一词,从文学的角度谈出了宇宙万物与人类都是平等的关系,从而突出“敬畏自然”的主题。

第四个问题的讨论中,大家更是从方方面面举了许多实例来诠释,把抽象的概念叙述形象化。

这样的课,学生学得饶有兴味,教师也收获颇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
二、教与学的方式:交往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交往?怎样交往?我认为,交往就是共性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

从理论上看,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

通过交往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模式,是我在这次课改中最大的收获之一。

实践表明: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改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也体会到了平等,尊重,信任,友善,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感化、指导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前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比如我在上《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时,围绕着“本文是陶渊明自传吗?”这个问题,学生们发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并列举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归园田居》(其一)、《读〈山海经〉》等诗词为证。

另一种则认为不是,理由是课文最后有一段赞文,如果是写自己,岂不是有自夸之嫌?由此持这一派意见的同学觉得本文是虚构的,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这个人物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

两方同学各执己见,争论不下,这种情况,在老师的意料之外,又恰恰是培养读书兴趣的绝好机会。

因此,我把这个问题留下来,让同学们就这个文体和陶渊明生平再查资料。

继续探究后,同学们自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达到了基本的共识,而且大家还谈到,陶文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作传,即尊重了文体的格式,又不乏独特的创造,正反映了作者不羁的性格,使理解更深更透。

又比如在〈马说〉的学习中,围绕“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同学们也是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自信与才华。

有一位同学在随笔中谈到:“每一次的语文探究活动都是在发掘和体现同学们的才华,原来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同样不亚于发现自己闪光时的惊喜。

”“短短四十五分钟,教室里成了探究的海洋,我们在这自由的舞台上互相进行交流,畅所欲言,迎来的是欢笑的收获,丰富的知识和同学们各自的风采与眼界。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
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三维目标:学生的发展状态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那么,在这种价值追求中学生的发展状态是怎样的呢?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交往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学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它方面的价值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浓化认知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课堂教学因此上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既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而,这次课改从观念到实践都特别注重以下方面:
1. 结论与过程统一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