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性质

合集下载

202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

202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

易观测的行为 表征,帮助教
师更 准确 地对学生
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 促使学 生 形成良好 的
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 社会行为 。
(四)根据三级 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 程内容的可选择性体 育与健康课程在确立课 程目标体 系和课 程 内容的基础上,
提出了 具体 教学 内容的 选择原则。各地区和学校制订 具体的 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从师资队伍、场地 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 方 面的 实际出发,选编适宜的 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 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 程是以 身 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 育 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 主要 内容,以增进学生健 康,培养学生终身体 育意识和能力为 主要目 标的课 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性:
1.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 育与健康知识、 技能和方法,养成体 育锻炼习惯和健 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 身 体育学习和健 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 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 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 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 育
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
观有机统一 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
202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订版】
第一部分 前言
2022 年修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 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 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 的 课 程目标体 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 学内容的基础 性、选 择性及教 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 动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体 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增强学生 的体 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 往能力等,为 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一、 课程性质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课程类型:公共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各专业总学时:108一、课程性质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高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思路(一)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024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24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24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24年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1. 课程性质: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2. 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专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并分学段阐述课程具体目标。

4. 课程内容: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专项运动技能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六类,每类包含若干运动项目。

5. 课程实施: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三个方面,提出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

6. 课程评价: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原则和实施要求。

7. 课程管理:从地方管理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管理要求。

8. 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强调体育与健康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提出通过教师培训和自主专业发展途径,提升体育与健康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

总之,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体育课程性质

体育课程性质
1.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
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一、 课程性质
(一) 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 课程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大学体育》课程标准课程类型:公共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各专业总学时:108一、课程性质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高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思路(一)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完整版)体育课程标准

(完整版)体育课程标准

(完整版)体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

体育课程旨在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精神和体育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精神,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5.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体育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理论、体育法规、体育道德等。

2. 体育技能:包括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

3. 体育活动: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旅游等。

4. 体育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

四、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比赛法、情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 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五、课程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对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行为、体育参与等方面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教师评价: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 课程评价: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等方面的评价,不断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六、课程发展1. 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改革和完善体育课程内容。

2. 课程研究:加强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提高体育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 课程推广:加强体育课程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七、课程资源1. 教学设施:提供充足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满足体育课程的教学需求。

《体育1》课程标准

《体育1》课程标准

《体育1》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体育2。

二、课程教学目标体育是全面发展学生职业素质的一项必修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1.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练习,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能参与和组织小型的比赛。

2. 知识目标进行健康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审美能力,掌握运动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评价的能力。

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能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欣赏能力。

使学生了解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体育项目的发展概况及运动特性,初步掌握其基本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3. 其他目标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竞赛的观赏水平。

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置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生专业培养要求实施的培养目标。

进行模块化选项课教学:目前开设了足球、篮球、气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体育项目进行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较大的空间。

课程设计思路:1、遵循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为出发点,设置合理的练习项目;2、以体育、德育为基础,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服输的意志品质及以集体为重的集体主义观念;3、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在气氛活跃,内容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体育》课程标准

《体育》课程标准

体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体育》课程类型:理论课+实践课学时:253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依据学校体育教学原理,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与构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而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根据幼儿园发展需要和完成幼儿园教学工作所需的体育运动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根据不同对象,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提高学生就业需要和运动能力发展为目的,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必须的运动技术和体育基本功为原则,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把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既传授理论知识又注重技能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等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进行组织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精讲多练,个别辅导,不断纠正错误,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提升自身运动技能。

3.课程任务(1)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2)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

(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建立体育卫生与健康的基本意识。

2.能力与技能目标:(1)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素质和运动技术。

(2)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掌握一两项自我锻炼身体的方法。

(3)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具备较强的组织与指导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2)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体育基本功能力,又符合将来工作岗位需要的合格人才。

论体育课程的性质及定位

论体育课程的性质及定位

论体育课程的性质及定位摘要:在现实中,常有人把学校课程划分为文科课程、理科课程、艺体类课程和劳技类课程,甚至把体育列为“小三门”。

这种划分方法是很片面的,带有明显地歧视和贬低体、音、美学科的意思。

我们只有明确体育学科是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在完成全面素质教育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为体育学科准确地定位。

关键词:体育课程性质定位有的课程专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将学校课程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是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有些国家称之为“学术性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传统的学科课程。

第二部类是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程,包括劳动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课程。

学校课程两大部类的分法,是从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功能来划分的。

其中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

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分法比较适合我国基础教育的性质,它有以下有利的因素。

1.有利于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准确定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的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体育学科,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实中,常有人把学校课程划分为文科课程、理科课程、艺体类课程和劳技类课程,甚至把体育列为“小三门”。

这种划分方法是很片面的,带有明显地歧视和贬低体、音、美学科的意思。

我们只有明确体育学科是文化科学基础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在完成全面素质教育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为体育学科准确地定位。

2.有利于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包括体育文化。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05:29教育部近日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哪些内容?未来,体育与健康课应该怎么上怎么教?教育小新给您一一解读,快来看看吧。

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课程理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坚持“健康第一”;2.落实“教会、勤练、常赛”;3.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4.注重教学方式改革;5.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三、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

让学生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四、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根据课程目标的四个水平,设计相应内容。

针对水平一目标,专门设置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为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奠定基础;针对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目标,分别设置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其中,健康教育由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生物学、科学等多门课程共同承担,体育与健康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

五、课程实施这里,教育小新给老师们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第一,编制课程实施计划,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贴士1: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老师们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课程的育人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在一、二年级,重点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在三至六年级,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每学期指导学生学练2个不同的运动项目,在重点发展学生各种体能的基础上发展多项运动技能;在七、八年级,一个学期指导学生学练1个运动项目,在继续发展学生体能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专项运动技能;在九年级,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进行1年的学习,保证学生初中毕业时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内容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1.增进身体健康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一) 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二)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三) 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四) 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五)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领域目标运动参与目标(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目标(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身体健康目标(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能;(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目标(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大学体育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

课程教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1、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2、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3、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4、了解各项规则与裁判法,提高欣赏高水平比赛的能力;5、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教学要求:1、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学生的需求、气候情况、场地器材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课设置的新颖性,多样性,注重实效,实事求是;2、教师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把体能的发展与知识技术技能有机结合起来;4、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避免伤害事故;三、教学内容一体育基础理论教学目的:使学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了解运动竞赛规则、裁判法,提高欣赏能力;主要内容:1、体育概论:体育的功能2、终身体育:终身体育原则、内容与方法3、运动竞赛:规则与裁判法教学重点:终身体育、各项目竞赛规则;教学难点:怎样理解和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规则;4、运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二田径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短跑、中长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锻炼方法;发展学生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主要内容:1、短距离跑2、中长跑3、身体素质练习教学重点:中长跑教学难点:掌握中长跑正确的呼吸方法;三篮球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篮球项目的一般技术、一般战术,了解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发展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主要内容:1、移动2、传、接球3、投篮4、运球5、持球突破6、个人防守7、抢篮板球8、基本战术9、比赛方法和规则介绍10、身体素质练习教学重点:掌握篮球的传、接球、投篮、运球技术;教学难点:篮球战术的运用;四足球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足球项目的一般技术、一般战术,了解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发展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主要内容:1、颠球2、踢球3、停球4、头顶球5、运球6、抢截球7、掷界外球8、基础战术9、场地器材和竞赛规则介绍10、身体素质练习教学重点:掌握踢球、运球基本技术;教学难点:基础战术的运用;五排球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排球项目的传、垫等技术和基本战术,了解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提高欣赏高水平比赛的能力;发展弹跳、协调、速度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主要内容:1、准备姿势和脚步移动2、垫球3、传球4、发球5、扣球6、拦网7、基本战术8、比赛和规则简介9、身体素质练习教学重点:掌握排球垫球、传球技术;教学难点:基本战术的学习和运用;六网球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球运动主要技术,基本战术及练习方法;提高学生速度、爆发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精神;了解网球运动比赛基本规则与裁判方法,提高欣赏水平;主要内容:1、握拍法2、正手击球3、反手击球4、发球5、截击球6、挑高球7、高压球8、步伐9、基本战术10、场地、器材和规则介绍11、身体素质练习教学重点:正手、反手击球、发球;教学难点:控制球的能力培养;七乒乓球教学目的:使学生基本掌握乒乓球技术;提高灵敏、速度、爆发力等身体素质;培养竞争意识;发展判断、注意、反应等心理素质;了解乒乓球运动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并能进行一般的裁判工作;主要内容:1、握拍法2、基本站位与基本姿势3、基本步伐4、发球5、接发球6、推挡球7、攻球8、撮球9、基本战术10、规则介绍11、身体素质练习教学重点:掌握接、发球技术;教学难点:如何提高接、发球质量;八羽毛球教学目的:掌握羽毛球基本技术、战术;了解羽毛球的竞赛规则、裁判工作;发展灵敏性、协调性;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遵守纪律的品质;教学内容:1、发球法2、接球法3、击球法4、球路5、战术运用6、力量素质教学重点:掌握发球、接发球技术;教学难点:如何提高接、发球质量;九健美操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步伐、成套动作;知道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发展灵敏、力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教学内容:1、健美操的基本姿态2、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及基本技术3、大众健美操一、二、三级4、有氧耐力练习教学重点:健美操的基本步伐;教学难点:动作力度、节奏感;十武术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武术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防身自卫能力;懂得武术的锻炼价值;发展力量、灵敏、协调素质;培养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教学内容:1、手型:拳、掌、勾2、手法:冲拳、架拳、推掌、亮掌3、步型: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4、步法:击步、垫步、弧型步5、步型与步法组合练习6、武术套路:三路长拳7、24式简化太极拳8、散打9、身体素质练习教学重点: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教学难点: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的组合;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七、学时分配二选修课学时分配第三学期1、篮球2、足球3、排球4、网球总学时 32学时,理论 4 学时,实践 28 学时;5、乒乓球6、羽毛球7、健美操8、武术三、保健课学时分配八、成绩评定1、体育课成绩每学期评定一次,实践课考试按教学计划规定的项目,均在每项教学内容结束后随堂进行,实行同一项目统一标准;体育理论考试采用笔试形式在第二学期末进行,由教务处统一安排;2、记分比例第一、三学期:学习态度、出勤情况20%;实践部分80%;第二学期:学习态度、出勤情况20%;实践部分60% ;理论成绩20%。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第一节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将如何推进改革我们将如何推进改革??着眼点是开展课程改革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着眼点是开展课程改革还是开展教学改革??这是有明显区别的。

为了了解这一区别,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课程和教学的定义作一个说明,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明确在不同时期教育改革的重点,并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的,它如何影响学生和教师,其改革的前景向何种方向发展和变化。

向何种方向发展和变化。

(一)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课程包括达到设定目标或目的的策略。

拉尔夫·泰勒和希尔达·塔巴等人认为课程计划都是预先按顺序安排好的。

课程计划有起点,有终点并有过程,以便能由起点推进到终点。

例如,盖伦·塞勒将课程定义为一种“为教育者提供一系列学习机会的计划”。

戴维·普拉特。

戴维·普拉特(David Pratt)(David Pratt)写到:写到:“课程是正规教育或培训的一套有组织的打算o ”乔恩·威尔斯”乔恩·威尔斯(Jon (Jon Wiles)Wiles)和约瑟夫·邦迪和约瑟夫·邦迪和约瑟夫·邦迪(JosephBondi)(JosephBondi)(JosephBondi)认为:认为:“课程即学习计划,据此,由目标去决定什么样的学习是重要的。

”(二)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人本主义课程学家赞成这种定义。

谢波德人本主义课程学家赞成这种定义。

谢波德(Shepherd)(Shepherd)(Shepherd)和雷根和雷根和雷根(Ragan)(Ragan)(Ragan)认为:认为:“课程.由儿童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不间断的经验所组成。

体育课教学大纲

体育课教学大纲

体育课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课程性质: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修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地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1.理论课面向全体学生,以传授体育基本理论与各运动项目运动理论为主,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程。

理论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术、体质与健康以及各项目知识介绍。

(1)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是:心肺复苏术、体质与健康。

(2)运动项目理论主要内容:各类运动项目特点、起源及发展的介绍,2.基础课面向一、二年级全体学生,结合学校场地条件和师资情况,以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为主结合身体素质练习开设的课程。

主要内容:第九套广播体操、排球基本技术、太极拳、篮球、足球、健美操、武术、跆拳道。

3.课时安排总学时为112学时,第一、四学期各24学时,第二、三学期各为32学时。

三、教学安排及内容各类教材教学时数分配:教学内容:(一)理论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传授学生想了解的内容和与现实生活贴近的体育理论知。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是: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是: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是:
1.促进学生我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2.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3.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

4.体育与健康课程不等于体育加健康教育。

学科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2.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二、制定水平四教学计划的依据
答:1.制定水平教学计划首先应在认真研究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水平四(初中段)五个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以及相应的内容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学年的教学目标。

2.要认真研究内容标准,根据水平目标以学生的发展和目标的达成为中心并结合本校情况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3.以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为主线,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4.根据水平四教学总时间合理预计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

对于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预计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性质、作用以及难易程度来分配,更重要的是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而定。

传统的教学计划中有很多优秀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如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确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根据季节和地域特点安排教学内容等。

学校体育学 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学校体育学 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经验” 3、课程即研究领域 4、课程即学科内容
二、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 活动。
三、课程与教学的异同
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第二节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一、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 (一)宏观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 (二)普通学校体育实践
课程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 第二节 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第三节 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价值 第四节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
一、课程的含义 二、教学的概念 三、课程与教学的异同
一、课程的含义
1、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 2、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一)人体适应性规律
二、体育实践课程的学科特点 第三节 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价值
(一)特殊的认知领域――身体认知 1、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
第(四三节 )反体映育“课自(程然的性一学”科的)基特础点反——映承受“一定技的运艺动负性荷 ”的特点——身体练习
(一)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 第四节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四(、一体 )育体课育程在的国(教民育教二学育基中)础的地反位 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四)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
(本二位) 功人能体与生延理(伸机功能三能活。动)能力反变化映规律“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第一四) 节宏体观育体课育(程课的程四学的科学)基科础性反质 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
第四节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五、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XXXX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参考学时144学时四、教学内容和要求五、教学建议(一)教学方法指导法1.语言法:是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要求的方法。

2.直观法:是体育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直观方式,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引起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3.完整法:是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4.分解法:是从掌握完整动作出发,把完整的动作按其技术结构分成几段或按身体活动的部位分成几个部分,逐段或按部分进行教学和练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

5.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是教师为了防止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动作错误所采用的方法。

(二)评价方法1教学整体设计,能渗透现代体育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

6.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7.教学设计具有新颖、独特和创新。

8.上课具有艺术性、实效性和推广价值。

(三)教学条件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

国家已制订了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各地学校应争取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改善。

对现有体育设施应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开发它的潜在功能。

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体育课程的性质
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又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研究课题。

这其中迫切需要研究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以及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关系问题。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加以分析。

一、从课程分类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体育学科长期以来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作为编订课程的主体。

把体育作为学科课程进行设计,其优点是:
(一)课程计划给予学科课程以重要的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学科的授课时数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小学排语文、数学之后居第三位,中学排语文、数学、外语之后居第四位);
(二)承认体育是一门科学,并按照学科课程模式加以设计,有利于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三)学科课程模式对于科学、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的和系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有重要的作用;(四)多年来形成的体育学科教学论体系,使体育教师已习惯于按学科教学模式组织、实施体育教学。

把体育作为学科课程设计也存在缺点和不足。

例如,由于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教学内容偏多,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兴趣不够,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并与终生体育目标相联系,在教材中也难以体现。

二、从体育的科学属性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就体育学科来说,一方面它是社会文化现象,是构成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体育,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人才学等社会科学。

从这一角度看,体育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要作用于人,要科学地促进人的身体发展,因此还要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比如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保健学、营养学、卫生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等等。

从这一角度看,体育又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既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同时个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最终作用于人,要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完成教育任务,因此体育是一门综合科学。

科学与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科是为了教学的需要,而把一门科学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和排列,使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和某一级学校教育应达到的水平。

这样依据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知识的完整体系,就叫做学科。

体育学科是由多门科学综合而成,它本身既包含体育科学理论还包含体育运动实践,因此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体育课程就十分复杂,从这一意义上说,体育学科又具有综合课程的性质。

三、从体育学科特性角度研究体育谡程的性质
特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不同点。

关于体育学科特性(或
特点)在许多专著中已有论述,这些论著既有共性的认识,也有因为分类方法或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笔者认为,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基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运动实践与认识活动相统一
以往研究体育学科的特性,以身体运动实践作为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鲜明的特性之一。

实际上,身体运动实践足外在的特征,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是通过身体运动的外在形式直接参与身体实践活动,在这同时,还伴随着丰富的认识活动有些情况下认识活动占主导地位,身体实践活动为认识活动服务,学生是在练中学、学中练,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这种身心一元、身心统一的实践过程,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基本属性。

(二)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相统一
学生在体育实践中,走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运动规则的限制、导向和激励机制,使学生不断地认识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足,以适应规则的要求,从而锻炼和改造身心,完善自我。

因此,体育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积极的锻炼,同时也可以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人际关系等等方面受到教育。

这是体育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的基本依据,也是区别于大多数学科以智力培养为主的主要不同之点。

(三)竞争性、冒险性与安全性的统一
竞争与冒险是体育的又一鲜明特性。

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我国
传统体育中的养生功法除外),都具有竞争性或是冒险性。

体育是人类向自然界和人类自我挑战进而战胜自然、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这也正是人类把体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竞争就带有冒险性。

为了避免伤亡,更好地竞争,要求人学会自我保护,注意安全。

以上分析得知,体育字科在完成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

这种多元和独特的作用使体育课程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体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是具有综合性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