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破阵子_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精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典故,理解词人通过梦境和现实对比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课堂互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词人辛弃疾的壮志未酬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o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壮志豪情和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背诵全词。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词人的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理解词人辛弃疾的壮志未酬和爱国情怀,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o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理解梦境与现实对比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背景介绍:讲述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特别是他作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的壮志未酬,激发学生对词人的敬佩之情。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简要介绍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好友陈亮所作,表达了他对北伐抗金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词文:教师先范读词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词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初步感受词中的情感。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词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等。
3.概括词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指出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
(三)精读词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意象和典故:o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破阵子》一文,让学生了解唐朝诗歌的流派风格和文学背景。
2. 通过解读文章,让学生了解“诗”作为人们思想、情感和美好生活追求的表达方式。
3.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人生难免遭遇挫折,但只要有信念,就能越过重重困难。
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请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挫折经历,感悟人生情感历程。
启发学生对文学的思考和阅读态度,让他们认识到不同的文学作品与不同的文学作品之间有很多联系。
2.教材展现学生阅读《破阵子》的全文,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的情感表达体现了哪些文学特点?(3)文章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哪些特点?3.重难点突破通过分析《破阵子》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陈同甫创作的。
陈同甫是唐朝晚期的一位诗人,有“破阵子”、“青溪”等许多诗篇,以志怀抒情、语言委婉、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
其《破阵子》以勇气、豪情为主调,以及对命运的不屈与虚心和谷的诗意描摹,旋即被世人铭记,成为了名篇。
4.拓展思考学生可以自行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体裁、文学特点、主题等。
每个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探讨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和感悟。
三、教学反思1.通过展现不同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感悟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拓展思考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歌,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深刻思考的愿望。
3.通过课的整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唐代的文学特点和陈同甫的诗歌意象,而且能够明白人生的意义和方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和陈同甫的代表作《破阵子》。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感悟能力。
拓展思考环节更是让我们深入思考自己喜欢的诗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体裁、主题和文学特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词风、代表作,背诵全词。
2.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品味本词。
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背景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豪放派词人。
生于金国,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途多舛,壮志难酬。
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与李清照(1084-1155)并称“济南二安”。
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这首词写于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已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写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称其为开豪放词之先声。
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位词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弃疾,面对国家的衰亡,他又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学习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初步感知首先请大家对照课文注释,将生字的读音标注出来,并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词讲了一些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表达了词人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深入研读自由朗读词的上片,思考上片勾勒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身在信州,心在沙场,壮志难酬,心怀希望的词人形象。
自由朗读词的下片,思考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下篇描写了激烈的斗争画面,表达了词人决意纵横沙场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最后一句将本词雄壮的风格一转为悲壮,纵然心在沙场终究只是幻想,表达了词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拓展延伸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破阵子 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一、教案背景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机会,通过分析并研究黄伯韬的《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壮丽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了解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 了解黄伯韬及其作品《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诗歌的艺术结构和语言运用- 探讨诗歌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琴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 介绍黄伯韬及其作品《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创作动机和文化价值。
3. 分析诗歌的艺术结构和语言运用,包括韵律、字音、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特点。
4. 进一步探讨诗歌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6. 指导学生书写读后感或进行相关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评价与总结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读后感和创作,评价他们对黄伯韬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并为下一步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资源- 黄伯韬的《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琴音乐或相关图片- 讨论题和写作指导六、延伸活动- 继续研究黄伯韬的其他作品,扩大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黄伯韬及其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批判能力。
同时,教师应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和陈同甫两位词人的友谊,引发学生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历史典故、复杂情感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
2.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陈同甫的其他作品,以及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完成下列句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设计篇1 【设计思想】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
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
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涵泳品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壮举”导入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补充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字词含义,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字词的古今异义。
(2)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字词含义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朗读、背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
2.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的资料、诗词翻译。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词,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简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学习:(1)讲解诗词的字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2)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探讨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诗词。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目标】1.理解词意,学习诵读。
2.了解辛弃疾的情感与志向,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词意,学习诵读。
难点:通过对词义的分析与背景的结合,理解词人“可怜白发生”的悲叹。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破题。
1.今天将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背景: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二)正音,准确诵读。
1.学生个别朗读,请大家正音,教师适当强调个别字的读音。
2.教师示范读,同桌互听,形式散读,全班齐读本词。
(三)理解词义,读出情感。
1.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描写了哪些画面?2.引导学生体会每幅画面中蕴藏的情感,并指导朗读。
“看剑”:(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
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心系战场,渴望报国)你能试着读出他内心的情感来吗?朗读指导:读出壮士的豪迈之情。
这位豪迈爱国的将军,他魂牵梦绕的军营里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跟着他的思绪走进军营看一看——“豪气满营”。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你能结合想象描述一下军营里面情况吗?——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
将士们分食烤肉,奏响军歌……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駮”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你能猜想将士们此刻的心情吗?(欢欣鼓舞,跃跃欲试)“沙场秋点兵”该读出怎样的气势来?(雄壮之势)朗读指导:读出热烈,雄壮之情。
将军阅军结束后,早已摩拳擦掌的士兵了终于冲向了战场——“杀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运用文本分析和比较,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景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感受作者对友情和壮志的真挚表达。
培养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的解释。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原文。
准备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准备诗歌的分析和解说资料。
3.2 教学场地和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教学投影仪和屏幕。
教学黑板和粉笔。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友情和壮志的理解,引发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4.2 文本分析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分段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4.3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4.4 应用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默写,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思考。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对作者表达意图的把握。
5.2 学生作业和表现评估学生的作业,包括诗歌的分析和解读。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读、背诵和创作。
5.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九年级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普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设计
4.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朗读课文:让学生独立朗读课文,提高表达能力。
2.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巩固记忆。
3.写作实践: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3.运用比较阅读法,将本词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背诵过程中,体验古词的魅力,提高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作者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学习其忠诚爱国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历史,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态度。
4.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意境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讨论课文的一部分。
2.讨论内容:各小组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如词牌、词律、修辞手法等。
3.感受并理解作者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和忠诚爱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作者辛弃疾的生平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词的基本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词的韵律、意境、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的思想情感。
2、表情朗读作品,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与德育渗透]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课讲一讲山东这个地方。
同学们知不知道山东的简称?“鲁”,名称来源?哪些同学祖籍是山东的?你对山东有哪些了解?历史上山东有哪些名人?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朝最著名的词人有哪些?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辛、李二人皆为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山东多圣贤,北方多壮士,江南多佳人,四川多高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首辛词,就是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板书课题)(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出示词作)二.初读作品,了解作品背景1.了解辛弃疾。
(投影显示)辛弃疾(1140 -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他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且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江西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气,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洁而雄健的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
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
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
腐朽的王朝,无情的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领会诗歌的意境;(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翻译和理解;(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请问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关于辛弃疾的故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朗读、翻译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感受到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并写一篇简要的赏析文章;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友情的看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其词的风格,积累重点字词,如“麾下”“霹雳”等。
2.理解词的内容,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分析词中的梦境描写和对比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词中的军事场面描写,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感受战斗氛围。
2.教学难点理解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领悟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讲述南宋时期的抗金历史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重点强调他的抗金主张和军事才能,引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播放一段表现古代战争场面的视频片段,营造氛围。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标记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教师范读,指导读音、节奏和语调,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朗读处理,学生跟读。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课文,分析内容(20分钟)1.梦境描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梦境部分,“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部分生动地描绘了军营生活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展现了词人的军事抱负和对战斗生活的向往。
2.对比手法分析:讲解词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前两句是词人的理想,后一句回到残酷的现实,白发已生,理想却无法实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之情。
3.情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词人在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包括对过去战斗生活的怀念、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对现实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杜甫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报国之志;(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品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诵与默写;(2)理解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与欣赏。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3.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诗词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19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19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篇1 教学目的:一、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教学设想:一、这是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二、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62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面,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
然后再展示“醉里挑灯看剑”图,请一学生描述画面内容。
画里的这位老者他在沉思什么?他在追忆什么?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共同学习这首《破阵子》,来了解和认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二、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
(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
有点评)四、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一)上阕: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明确:对偶。
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3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共三篇1一、指导思想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复习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力争在今年的会考中,语文科的综合评价有较大的进步.三、方法与措施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
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按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复习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体参与,分层达标。
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多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3、强化基础,突出重点。
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有更佳的效果。
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作文复习应重点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导上,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训练。
4、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原则,加强同科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料共享,发扬团队精神,争取共同进步。
5、钻研命题。
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
试卷分为“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题。
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计划积累与运用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
破阵子 为郑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为郑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主题为《破阵子为郑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篇关于破坏阵势的诗歌。
通过研究本文,学生们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并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研究《破阵子为郑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2. 掌握和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词句和表达方式;3. 发展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通过简要介绍《破阵子为郑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的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为后续的诗歌分析做好铺垫。
诗歌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要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以及作者的用词技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朗诵和鉴赏诗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带来的情感冲击和美感体验。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回应,增强学生与诗歌之间的亲近感。
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破阵子为郑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灵感进行写作。
可以是类似题材的散文、诗歌或其他文学形式的创作。
总结归纳对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他们回顾整个研究过程,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巩固对诗歌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资源1. 《破阵子为郑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2. 相关诗歌赏析和评论资料;3. 课堂讲义、课件和多媒体设备;4. 学生参考书籍和参考资料。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互动;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的书面记录;3.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口头表达;4. 课堂小测或书面测试。
六、教学扩展1. 继续研究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俱乐部或阅读分享会,增强学生的文学创作和分享能力;3. 参观相关文学展览或文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审美经验。
以上是《破阵子为郑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的大致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融入。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7.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进行小练笔。
8. 总结与反思: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和收获。
9.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的家庭作业。
10.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展开文学鉴赏活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作者背景和关键词汇的掌握情况。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和小结分享,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资料和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重点内容。
3. 准备诗歌的打印副本,以便学生朗读和默写。
破阵子 为刘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为刘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破阵子为刘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研究本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分析本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破阵子为刘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熟悉本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合作研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能力。
- 交流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10分钟)- 介绍《破阵子为刘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 简要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 分析与讲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15分钟)- 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篇章层次。
- 解读诗歌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0分钟)-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 研究诗歌中表达的意象和象征。
4. 学生研读和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各组自主研读并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观点,促进思维的活跃。
5. 学生合作创作(20分钟)- 小组合作创作与诗歌相关的作品,如同题作或自由创作。
-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6. 展示和交流(10分钟)- 各组成员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和投入程度;- 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提升情况;-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反馈意见,做出针对性的评价。
六、教学资源- 《破阵子为刘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 诗歌背景资料;- 教师自制的教学PPT;- 学生创作的作品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一、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
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2、写作背景: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好友陈亮(字同甫)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
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
《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
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题解:《破阵子》:选自《稼轩长短句集》。
破阵子,词牌名。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
赋,写作。
壮词,雄壮的词。
二、读词思考:
1、用“/”划出诗句的停顿。
2、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3、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
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
4、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5、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明确: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三、翻译: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
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四、词的结构
醉里挑灯看剑(实写——醉态)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虚写——梦境)
可怜白发生!(写实——现实)
五、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
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
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
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六、主题:《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
七、这首词的特点: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
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八、比较三首词
提问: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
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抒情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破阵子》:军旅生活(豪放、激烈)《渔家傲》:思乡、爱国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爱国《破阵子》: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九、拓展阅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
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握英雄泪。
十、布置作业
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