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需要引入对话理念。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要求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平等对话,才能使积重难返的阅读教学重获生机与魅力,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对话理论、语文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进行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可以把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行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们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当中去加深理解并亲身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们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所带来的乐趣。”[1]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需要。

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灌输式”和“习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却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入一种尴尬的境遇。教师以“教”代“读”。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中“教”的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学生阅读量少。除课本外,学生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更为明显的是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分数第一的功利性,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语文阅读教学逐渐走出这种误区呢?

二、对话理论是什么

对话理论这一思想最早的提出者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地不断沟通为基础,“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无处不在,广泛而深入,“……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而且,“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2]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的制度下,倒是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而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即“在学习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人又重新赢得了说出自己的话,也即命名世界的权利”。教育就是要促使人觉醒,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最终改造世界,追求更完善的人性,创造一个更容易使人爱的世界。[3]

传统的教育过程里,学生只被要求去记忆教师所讲的东西时,其结果是认识行为被降低为只是传递现存的知识,教师只是传递知识的专家。这种知识是僵死的知识体,缺乏与学生的现实活生生的联系。长期以往,学习将成为一件灌输式的令人疲倦的杂务。而在对话式教育中,知识不是一种给定的或完成的东西,它始终要求人类变革性活动的动态的认识过程。对话需要沟通与交流,引用弗莱雷的话语,“认识的对象放在认识主体之间的桌子上面,他

们围绕它而坐,进行相互的探究”。这时,师生双方都是认识的主体。它要求认识主体双方深入地进入到问题化对象的“本质”之中,越来越深刻地揭示现实,从而唤醒的意识就越强烈,使学习者从沉默的状态转入从指摘到宣称不断往复的过程中。在这种过程中,教师只需提出一些经过安排的有关现实情境的问题,帮助学习者达到一种越来越具有批判性的现实观。

三、如何将对话理论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一)建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整个对话过程的首要步骤。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文本内容有非常熟悉的掌握,同时也可能从多角度的方向思考解读,避免用一种定性思维完成对文本的理解。除了掌握好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反应做一个预计,从而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提出合理的预设话题和对话策略。如在教授《听听,秋的声音》时,利用多媒体朗读,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学生自己去尝试着读出那种秋天的美的感情。《陶罐和铁管》的对话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对话表演,体会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说话时的语气。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能让人感受,朗读也富于了作品生命。学生通过朗读,内化语言文字,消化、吸收最后可以增加到自己的阅读储备中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开展对话教育的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疑问和见解,而非让学生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

(二)搭设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课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充分地预习,做好阅读准备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陌生,学生是很难与作者、教师或其他同学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读进去、走出来,既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又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具体的要求可细化为:⑴预读。通常用于课前预习,学生通过读书,查字典,基本扫除字词障碍,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印象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⑵精读。一般在课堂上进行,即在老师讲解点拔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思考,抓住重点词句,突破难点,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⑶感情朗读。一般用于课后,感情朗读部分课文或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感情。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三)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前期工作准备完善之后,这就是检查阅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这环节中,教师首先要树立平等对话的观念。师生双方必须在平等与真诚的前提下实现心灵的沟通。它要求师生之间敞开心灵,真诚以待,彼此双方互相接纳,互相倾听,从中获得理解与沟通。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领学生解读文本,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等方式,调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成学生想学东西的契机。使学生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的对话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学生的认识有了升华。最后,教师要提升对话的层次。阅读教学对话中不仅要让学生“解文”,而且要迁移到“知人、论世、察己”方面。相关迁移有拓展和比较两种途径。拓展也就是拓展语文课内容的涵盖面。如教名著可以引导学生就课文涉及的某些文化现象、文人心态等层面生发开去,去欣赏社会生活中各类美的事物和美的蕴含。比较是抓住不同文章的某种相通之处为突破口,变单篇文章为一类多篇文章的学习。比较的运用能使学生开放思路,运用策略思考这一类文化现象。如:孔乙己、范进、严监生等这一类封建科举制度下悲剧人物的比较,体会封建时代给下层知识分子共同精神乃至肉体的严重摧残。[4]

(四)促进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有效的生生对话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