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成分的实验探究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物质的检验》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物质的检验》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的检测课题一物质的检验一、教学设计思路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活动应真正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师应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为学生的真正需求而教。

同时应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落实,使学生真正地懂得化学是怎么学的,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体现学习的成就感。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的学,教师结合实际的情况精心点拨要点拨的内容而全面地落实新课改。

本课题教材从学生已学过的物质性质和离子鉴别实验引入,在使他们了解物质检验的涵义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的思考、讨论和实际设计,认识检验纯净物的某种成分和检验混合物组分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思路,明确物质的定性检测的着眼点在于某物质区别于另一种或一些物质的性质──特征性质或反应,通过一定的实验现象加以区别。

教材中还列举了一些学生熟知的离子的特征反应,这是对物质进行定性检验的主要依据。

此外,教材中还介绍了当前在物质检测中常用的一些物理仪器分析技术(如色谱分析仪、质谱仪和核磁共振谱仪等),旨在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仪器分析在物质检测与鉴别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题主要通过复习固态物质的检验,常见气体的检验,常见阴离子的检验,常见阳离子的检验等,掌握几种无机离子的检验方法,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物质检验方法,设计检验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成分、未知物的成分的实验思路和方法,从中体验探究实验的过程和乐趣,掌握物质检验和鉴别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巩固运用化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案【知识梳理】1、填写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和特征反应现象。

NH4+:SO42-:Na+:Cl-:Cu2+:2、酒精、白醋、香蕉水可用法鉴别3、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可利用检验。

4、葡萄糖是糖,淀粉是糖。

可以用或检验葡萄糖,利用检验淀粉。

5、化纤丝和棉花可用来鉴别。

【学习训练】A.基础训练1、六瓶分别含有Fe3+、Al3+、Mg2+、Fe2+、NH4+、Na+六种离子的溶液,可用哪种试剂鉴别()A、氨水B、NaOHC、HClD、(NH4)2S2、将氯化铝溶液逐滴加入到X溶液中,先生成白色沉淀,随之消失,由此可推知X溶液是()A、硝酸银溶液B、氨水C、强碱溶液D、强酸溶液3、某溶液中加入BaCl2无沉淀生成,接着加入NaOH溶液则出现白色沉淀,推知原溶液中可能存在()A、HSO4-B、HCO3-C、Mg2+D、Fe3+4、使用一种试剂,可以把KCl、AlCl3、Ba(NO3)2、CH3COOH四种溶液区别开来,所用试剂为()A、NaOHB、Na2CO3C、BaCl2D、AgNO35、只用水就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A、苯、乙酸、四氯化碳B、乙醇、乙醛、乙酸C、乙醛、乙二醇、硝基苯D、苯酚、乙醇、甘油6、下列各组溶液,只要用试管和胶头滴管,不用任何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A、KOH和Al2(SO4)3B、稀硫酸和NaHCO3C、CaCl2和Na2CO3 D、稀硫酸和Na2CO37、下列各组物质仅用溴水即可鉴别的是()A、苯、己烷、己烯B、己烷、己烯、己炔C、苯、四氯化碳、苯酚D、裂化汽油、四氯化碳、己烯8、检验下列物质是否已被氧化变质,所用试剂不正确的是()A、福尔马林(石蕊试液)B、碘化钠溶液(淀粉溶液)C、亚硫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D、氯化亚铁溶液(硫氰化钾溶液)B.提高训练3、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硫酸氨、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铝和硫酸铁溶液,这种试剂是()A、NaOHB、NH3·H2OC、AgNO3D、BaCl24、下列各组气体或溶液用括号内的试剂加以鉴别,不合理的是()A、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品红试液)B、氯化纳、硝酸钡、碳酸钠(稀盐酸)C、酒精、醋酸、醋酸钠(石蕊试液)D、硫酸、硝酸钡、氯化钾(碳酸钠溶液)5、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可以将它们区别开来的是()A、硫酸钾,碳酸氢钾,硝酸,氢氧化钾B、盐酸,硫酸氢钠,氯化铵,氢氧化钾C、氢氧化钡,硫酸铝,碳酸钠,硫酸氢氨D、氯化钡,硝酸银,硫酸钠,碳酸钠6、某种混合气体,可能含有N2、HCl、CO,把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HCO3溶液和灼热的CuO,气体体积都没有变化;再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气体体积减小;最后通过灼热的铜丝,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小,但还有气体剩余,以下对混合气体组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一定没有N2,HCl和CO中至少有一种()B、一定有N2、HCl和COC、一定有N2,HCl和CO中至少有一种D、一定有N2、HCl,没有CO7、某无色溶液子宫可能含有K+、NO3-、NH4+、SO42-、Al3+、Cl-、[Al(OH)4]-、Cu2+、Fe3+CO32-离子,用pH试纸检验呈蓝色,该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的离子是8、有一瓶呈清的溶液,其中可能含有NH4+、K+、Na+、Mg2+、Ba2+、Al3+、Fe3+、Cl-、SO42-、CO32-、I-、NO3-。

高中化学有机物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物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物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学习有机物的化学方法。

实验材料:
1. 甲醇
2. 乙醇
3. 乙醇醛
4. 乙烯
5. 硫酸
6. 碳酸氢钠
7. 碳酸氢钙
8. 碘酸钾
9. 硫酸亚铁
10. 高锰酸钾
11. 石蜡
12. 酮
13. 醛
14. 醇
15. 酚
实验步骤:
1. 取小瓶装入少量甲醇、乙醇和乙烯,分别加入硫酸,观察其变化。

2. 取小瓶装入少量乙醇醛、醛、醇,分别加入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钙,观察其变化。

3. 取小瓶装入少量石蜡、酮,分别加入碘酸钾、高锰酸钾和硫酸亚铁,观察其变化。

实验结果:
1. 甲醇、乙醇和乙烯在硫酸中产生酸酯。

2. 乙醇醛和醛在碱性条件下产生醛醇,乙醇在酸性条件下产生醛。

3. 石蜡和酮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分别产生碘代石蜡和酮醇。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有机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学会了一些对有机物的鉴别方法。

在以后的学习和实验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有机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题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题

实验探究题1、题型简介:一般考查类型(1)物质组成成分探究(2)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3)物质变质的探究(4)物质性质的探究(5)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探究(6)其他方面的探究2、方法指导:1、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探究活动的具体操作(1)明确实验目的,弄清所给新信息,并加工处理好信息;(2)选择合理的仪器药品;(3)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4)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题型之一:物质组成成分的探究1、实验桌上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氢氧化钠、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铜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

现将其放入一干净的烧杯M中,加入足量的水后,固体全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为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讨论猜想】经过分析,针对白色粉末的组成,大家提出如下猜想:小红:氢氧化钠、硫酸钠;小华:氢氧化钠、碳酸钠;小明:碳酸钠、硫酸钠;小亮: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

【实验探究】四位同学共同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完毕后,同学们将试管A、B中的物质倒在同一个烧杯中,然后过滤,滤液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有。

2、某饮用水中含有较多的碳酸氢钙[Ca(HCO3)2],属于硬水,煮沸时会有水垢生成,实验小组欲探究该水垢的主要成分。

【猜想与分析】分析Ca(HCO3)2与水的元素组成,该水垢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Ⅰ.CaO Ⅱ.Ca(OH)2 Ⅲ.CaCO3 Ⅲ.Ca(OH)2和CaCO3小强同学认为该水垢中不会存在CaO,理由是。

【实验与事实】按如图所示方案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水垢消失,溶液澄清;玻璃片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理与呈现】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

【实践与应用】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在日常生活中,可使用来检测饮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高中化学 常见物质的检验(1)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常见物质的检验(1)教案 苏教版必修1

然后,最后还要”
说明:钠元素可使无色火焰呈色,钾元素可使无色火焰呈色,但观察钾使火焰变色情况时,需要透过
进行观察。
2.现代化学也可借助一些仪器来分析化学物质的组成,如测定物质中是否含C、H、O、N、S、Br等元素可用,测定有机物中的某些基团可用

测定物质中含有哪些金属元素可用

学生回答:
[变式]1.用PH试纸测定某无色溶液的PH时,规范的操作是( )
A.将PH试纸放入溶液中,观察其颜色变化,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B.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C.用干燥的洁净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D.在试管内放少量溶液并煮沸,把PH试纸放在管口观察颜色,跟标准比色卡比较
学生回答: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阅读
完成部分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有关现象产生的原因.
C.先加入Ba(NO3)2后加入HNO3,产生不溶于HNO3的白色沉淀,说明溶液含中有硫酸盐。
D.先加入HCl,无明显现象,后加入BaCl2,产生不溶于HCl的白色沉淀,说明溶液含中有硫酸盐。
过渡板书:物质的检验实质是对离子的检验。那么阳离子如何检验?
实验三、铵盐的检验
分别使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和pH试纸检验氨气
A.该试样一定为碳酸钠B.该试样一定是碳酸盐
C.该试样一定为弱酸盐D.该试样不一定为盐类
在上一题中,若欲证明试样为碳酸钠,还需做的实验及判断是: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p26第2题
★2.p26第3题
教学探讨与反思:
注:加星号的内容和习题适合实验班使用,加两颗星的内容和习题在特优班选用。
2.回忆初中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实验方法.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三) 热重分析中的物质成分的判断(精讲)-2022年一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高中化学专题讲座(三) 热重分析中的物质成分的判断(精讲)-2022年一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讲座(三)热重分析中的物质成分的判断(精讲)【考情分析】近年来“热重曲线”类试题均以试样热重实验曲线为依据编制。

试题以试样质量(剩余固体质量占原试样质量的百分比)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为载体,以图像和文字组合的形式呈现,考查内容以书写方程式、判断某温度时物质组成为重点,考查方式以填空、计算等形式较为常见,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据的能力和元素守恒的化学思想等,促使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内涵的再次理解和体会,题型旨在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变形、转换的能力。

【核心素养分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热重曲线”并解决实际问题。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

能运用模型解释热重曲线的变化,揭示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分析热重曲线,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的重量变化,运用质量守恒的化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梳理】1. 结晶水合盐受热分解步骤加热结晶水合盐反应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脱去部分水,第二步是生成羟基盐或含水盐,第三步是生成金属氧化物;如果热重实验的气氛为空气,则加热过程中可能被氧化,反应将变得更复杂一些。

2.热重曲线试题分类(1)从失重的方式来分,热重曲线类试题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试样发生分解反应,以脱水、分解等方式失重,气氛物质不参加反应;第二类,试样发生氧化、还原等反应,以氧化、还原等方式失重。

当然也有试题形式上是两者的结合,但本质上可以分步处理,故仍属于上述类型。

(2)根据热重实验所选试样是否已知,热重曲线类试题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已知试样确定产物组成的目标思维法试题;第二类以未知试样需要确定组成的逆向思维法试题。

3.热重曲线图的分析方法坐标曲线题解题时可以拆分为识图、析图、用图三个步骤。

其中识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用图是目的。

《氯水的成分探究》说课稿

《氯水的成分探究》说课稿

《氯水的成分探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宁乡一中的李含春,今天我要向大家汇报的内容是《氯水的成分探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理解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给出了两方面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分别是氯气的漂白性实验,以及查阅资料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含氯化合物。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来自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共安排三个课时实行学习,其中氯水的成分探究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氯作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与上一节中的硅在性质上体现了很大的差异。

在第一课时中学习了氯气与金属以及还原性较强的非金属单质反应后,本堂课主要学习氯气和水的反应,重点研究氯水的成分。

氯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既能为随后学习硫和氮提供学法指导,也给将来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理论分析预测新制氯水的成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以检验氯水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水平。

(3)通过制造认知冲突加深学生对氯气漂白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4)通过整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氯水的性质及其对应的成分。

(5)突破分析物质成分的一般方法这个难点。

二、说学法为了顺利达成以上目标,我认真研究了我的合作对象,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后,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希望通过化学实验去直观理解和把握物质的性质。

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在书写氯气与水、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经常错写或漏写,根源在于学生对反应的原理理解不深刻。

为了补充学生的认知短板,本节课一方面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让学生设计并实验获得感观印象,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体验中牢固掌握这个知识。

Fe( OH) 2氧化成Fe( OH) 3的实验探究

Fe( OH) 2氧化成Fe( OH) 3的实验探究
(1)在一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硫酸亚铁溶液,用
胶头滴管吸取NaOH溶液,伸入试管内液面以下,向 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2)用胶头滴管吸取沉淀至白色粉笔上,白色粉 实验原理:将氢氧化亚铁转移到粉笔上氧化,增 笔表面附着大量灰绿色物质,一会儿,变成了红褐色 加了Fe( OH) 2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同时用白色作 物质。 衬托,现象很清晰,可见度很大
4
排出管外之后,再用玻璃棒将海绵球送至完全浸没 粉,防止铁粉对生成Fe(OH)2的干扰。 在试管里溶液中。然后加入适量的煤油,静置。
五、实验过程及实验原理
实验Ⅲ:Fe( OH) 2的制备及灰绿色物质成分的探究
实验原理:
( 1)取一只注射器,吸取NaOH溶液,除气体,改 的用量,尽量避免了药品与氧气的接触;
岳阳市中学化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
Fe( OH) 2氧化成Fe( OH) 3的实验探究
华容县怀乡中学 吴国红
一、该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亚铁盐溶液的配制、Fe( OH) 2的制备
及氧化成Fe( OH) 3的过程是高中化学元素 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内容,是了解铁的重要 化合物的性质时必不可少的实验内容。学 生通过这些实验,更能直观感受到亚铁化 合物性质的特殊性和不稳定性。
五、实验过程及实验原理
实验Ⅱ:FeSO4 溶液的制备
(1)试管先用蒸馏水润洗,然后加入适量铁粉,之 后用注射器加入10mL1mol/L稀硫酸。
实验原理:
(2)待试管内充满氢气时,取出海绵球,把水挤净, 用铁粉与稀硫酸反应制备FeSO 溶液时,利用氢
4
用玻璃棒向试管内塞入海绵球,控制海绵球在试管 气排出装置内的空气,用煤油隔绝外界空气,能保 口以下停留一会儿,让氢气把海绵球内夹带的空气 证得到无氧环境中的FeSO 溶液。用海绵过滤了铁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物质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把各成分彼此分开的过程。

2.物质的提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二、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过滤、蒸发、结晶和重结晶、萃取和分液、蒸馏 1.过滤过滤是分离 液体和不溶性固体 混合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除去液体中的 难溶性组分,过滤装置如图:(1)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 、漏斗 、 玻璃棒 。

(2)过滤的操作要点①一贴:滤纸紧贴 漏斗 内壁;②二低: 滤纸 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 滤液液面 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漏斗的 三层滤纸 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 烧杯内壁 相接触。

2.蒸发蒸发是将溶液加热,使溶液受热汽化,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物质的方法。

蒸发可得晶体,也用于浓缩溶液。

蒸发装置如图:(1)蒸发时用到的仪器有: 蒸发皿 、 玻璃棒 、 酒精灯 、铁架台 。

(2)在进行蒸发操作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实验结束后,不能将蒸发皿直接放在 实验台桌面 上,以免烫坏 桌面 或遇实验台上的冷水引起蒸发皿炸裂;②当蒸发到析出大量 晶体 、剩余少量 溶液 时,应停止 加热 ,利用 余热 蒸干,以防止晶体过热迸溅。

3.结晶和重结晶 (1)冷却法将热的饱和溶液慢慢冷却后析出晶体,此法适用于溶解度 随温度变化比较大 ,如KNO3。

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原则 不增:不增加新杂质 不减: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易分离:被提纯物质与杂质易分离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容易复原常用哪些方法分离、提纯物质?(1)物理方法:过滤、结晶、升华、蒸馏、萃取、分液、溶解等。

(2)化学方法:沉淀、置换、加热、分解等。

蒸发操作中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指导 物质性质的探究实验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指导 物质性质的探究实验

专题16 物质性质的探究实验一 . 物质性质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

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观察外观性质→预测物质性质→实验和观察→解释及结论。

3.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结合对物质性质进行探究,通过观察法初步了解外观性质,再运用分类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等预测物质的相关性质,利用实验法进行性质验证,根据实验现象运用比较法,进一步归纳物质的性质。

二.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铝的化学性质铝是活泼性较强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非金属单质、酸、碱。

某些可溶性的盐反应。

铝在空气中或在冷的浓硝酸中都能生成一层结构致密的氧化膜薄膜,对金属起到保护作用。

但当有氯离子存在时,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因此铝制容器不能用来腌制咸菜。

2.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氧化铝和氢氧化铝都是两性化合物,能与强酸溶液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

Al203+6H+===2Al3++3H2O 3H2O+Al2O3+2OH—===2Al(OH)4—Al(OH)3+3H+===Al3++3H2O Al(OH)3+OH—===2Al(OH)4—3.可溶性铝盐的性质可溶性铝盐电离出Al3+水解产生胶体具有吸附性,常用于作净水剂等。

铝能形成多种配合物,如Al(OH)4—、AlF63—等。

配合物是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阴离子或分子)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Al3++6F—===AlF63—Al3++4OH—===Al(OH)4—三.乙醇和苯酚的性质比较乙醇苯酚官能团羟基—OH羟基—OH结构特点羟基与链烃基相连,不电离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可电离主要化学性质1与钠反应放出氢气;2与HX发生取代反应;3消去反应;4分子间脱水反应;5燃烧和催化氧化;⑥酯化反应1弱酸性,能与Na OH、Na反应;2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白色沉淀;3遇FeCl3发生显色反应特征反应红热的铜丝插入醇中,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醛生成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遇氯化铁显紫色【要点探究】1.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探究:实验内容操作实验现象结论与化学方程式铝与氧气反应将铝条绕成螺旋状,一段绕紧一根火柴,实验时点燃火柴,待火柴快要烧完时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探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

探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

《探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说课稿王登霞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探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说课总结六个方面对该实验探究内容作阐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探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这一内容为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专题二第一单元《氯气的性质》的一个方面。

氯是一种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学好这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对专题一氧化还原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及巩固,也为以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和如何认识新物质打下基础。

“氯水的成分及性质”的探究是高中化学课本中将化学实验与探究理论有机结合的典型,对“氯水的成分”的学习,不是简单分析或者直接给出,而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使知识合理地呈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真理,获得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化学老师在教学中时时要把握的,本节课中实验贯穿始终。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了巩固,同时也为高中学生实验素养的形成打下一定的基础。

2、探究理论“科学探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将该理念运用于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就是想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体验独立完成探究的过程,享受探究活动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1.通过实验了解氯气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3.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能主动进行交流4.能够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解决简单化学问题【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已经了解了氯气的部分性质,对本节课的学习有较为充足的知识储备,另外青少年学生学生对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兴趣浓厚,有较强的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渴望动手,这为实验探究过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氯水性质的探究,能说出氯水的成分,掌握氯气与水的反应,理解其具有的性质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科学归纳总结,并能主动进行交流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分析,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归纳、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氯水的成分及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乐于探索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热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氯气与水反应,氯水的成分及性质教学难点:新制氯水成分的探究,科学探究素养、化学实验素养的初步形成【实验用品】:干燥氯气、新制氯水、pH试纸、石蕊试剂、AgNO3溶液、稀HNO3、NaHCO3粉末、Mg条红色纸花(多个)、试管、锥形瓶、滴管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教学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学习者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过程。

高中化学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苏教版必修一

高中化学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苏教版必修一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学海导航一、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溶解性、沸点、被吸附性能及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不同,可以选用过滤和结晶、蒸馏(或分馏)、纸上层析、萃取和分液等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注意:不同的分离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要根据不同混合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离,且有时需要多种方法配合使用。

二、常见物质(离子)的检验三、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1.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相互关系V n c B B = , BB c n V = , V c n B B =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主要仪器:容量瓶、烧杯、玻棒、胶头滴管、量筒、托盘天平及砝码、药匙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移液—定容注意事项:①容量瓶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溶液;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不能直接在其中进行溶解和稀释;不可作为贮存溶液的试剂瓶。

②容量瓶在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

③称量NaOH 等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固体必须在干燥洁净的小烧杯中进行且要快速称量。

④溶解或稀释过程有明显温度变化的,需等溶液温度恢复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⑤往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烧杯及玻璃棒应用蒸馏水洗涤2~3次,洗涤液也要注入容量瓶中。

⑥定容时,当液面接近瓶颈刻度线1~2cm 处,应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例题解析例1.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___________A .测定溶液pH 的操作是:将湿润的pH 试纸置于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pH 试纸的中部,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较。

B .容量瓶检漏的操作是:在容量瓶中注入适量的水,塞上玻璃瓶塞,左手五指托住瓶底,右手食指顶住瓶塞,反复倒置,观察是否漏水。

C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先往容量瓶中加水,然后按计算结果将一定体积浓硫酸沿玻璃棒慢慢倒入容量瓶,最后加水至刻度,摇匀。

D .观察钾元素焰色反应的操作是:将铂丝放在稀盐酸中洗涤,然后蘸取固体氯化钾,置于煤气灯的火焰上进行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

高中化学三轮冲刺2020届高三化学考题必刷——物质含量定量探究分析题

高中化学三轮冲刺2020届高三化学考题必刷——物质含量定量探究分析题

第1页,共20页三三三三2020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1. 氰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同时也是一种剧毒物质。

一旦泄漏需要及时处理,一般可以通过喷洒双氧水或过硫酸钠(Na 2S 2O 8)溶液来处理,以减轻环境污染。

Ⅰ.已知:氰化钠是一种白色结晶颗粒,化学式为NaCN ,有剧毒,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易水解生成氰化氢。

(1)请设计实验证明N 、C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________。

(2)NaCN 用双氧水处理后,产生一种酸式盐和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Ⅱ.工业制备过硫酸钠的反应原理如下:主反应:(NH 4)2S 2O 8+2NaOH 55∘C ̲̲̲̲̲̲̲̲̲Na 2S 2O 8+2NH 3↑+2H 2O副反应:2NH 3+3Na 2S 2O 8+6NaOH90∘C ̲̲̲̲̲̲̲̲̲6Na 2SO 4+6H 2O +N 2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上述原理在实验室制备过硫酸钠,并检测用过硫酸钠溶液处理后的氰化钠废水是否达标排放。

【实验一】实验室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制备Na 2S 2O 8。

(3)装置b 的作用是________。

(4)装置a中反应产生的气体需要持续通入装置c的原因是________。

(5)上述装置中还需补充的实验仪器或装置有________(填字母)。

A.温度计B.洗气瓶C.水浴装置D.酒精灯【实验二】测定用过硫酸钠溶液处理后的废水中氰化钠的含量。

已知:①废水中氰化钠的最高排放标准为0.50mg⋅L−1。

②Ag++2CN−===[Ag(CN)2]−,Ag++I−===AgI↓,AgI呈黄色,且CN−优先与Ag+反应。

实验如下:取100.00mL处理后的氰化钠废水于锥形瓶中,并滴加几滴KI溶液作指示剂,用1.00×10−4mol⋅L−1的标准AgNO3溶液滴定,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为1.50mL。

高中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 课题一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选修6)-高中选修6化学

高中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 课题一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选修6)-高中选修6化学

课题一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考报告】知识条目 加试要求①铝片(条)燃烧的方法 b ②铝表面氧化膜的作用b1.铝的结构与性质 (1)结构和存在铝位于元素周期表第3周期ⅢA 族,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铝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丰富,仅次于硅。

自然界中的铝全部以化合态存在。

(2)化学性质写出图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②2Al +3Cl 2=====点燃2AlCl 3③④2Al +2NaOH +6H 2O===2Na[Al(OH)4]+3H 2↑ ⑤2Al +Fe 2O 3=====高温Al 2O 3+2Fe(铝热反应) (3)制备2.铝的化合物的性质 (1)氧化铝①物理性质: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有很高的熔点。

②化学性质 (2)氢氧化铝 ①物理性质白色胶状不溶于水的固体,有较强的吸附性。

②化学性质 Ⅰ.Ⅱ.Al(OH)3的电离写出图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a.Al(OH)3+3H +===Al 3++3H 2O ; b.Al(OH)3+OH -===Al(OH)-4; c.2Al(OH)3=====△Al 2O 3+3H 2O 。

③制备Ⅰ.向铝盐中加入氨水,离子方程式为Al 3++3NH 3·H 2O===Al(OH)3↓+3NH +4。

Ⅱ.Na[Al (OH)4]溶液中通入足量CO 2,离子方程式为Al(OH)-4+CO 2===Al(OH)3↓+HCO -3。

Ⅲ.Na[Al(OH)4]溶液与AlCl 3溶液混合:离子方程式为3Al(OH)-4+Al 3+===4Al(OH)3↓。

(3)常见的铝盐①硫酸铝钾是由两种不同的金属离子和一种酸根离子组成的复盐。

②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 4)2·12H 2O ,它是无色晶体,可溶于水,水溶液pH<7(填“<”、“>”或“=”)。

明矾可以净水。

其净水的原理是Al3++3H2O Al(OH)3(胶体)+3H+,Al(OH)3胶体吸附水中悬浮杂质形成沉淀而净水。

(完整版)超详细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完整版)超详细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考纲规定的17个实验: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观察类实验)3.观察细胞质的流动(观察类实验)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类实验)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物质性质的探索实验)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类实验)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1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鉴定物质成分的生化实验)1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实验)1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调查实验)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理现象的分析设计实验)1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调查实验)17.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观察类实验)一、教材实验复习(一)观察类实验1、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实验原理: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材料:藓类的叶(或菠菜叶等)。

步骤:取材(藓类叶)→制片→观察注意问题:实验过程始终保持有水状态2、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原理: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可用叶绿体运动作为标志。

实验材料:选材标准:细胞质流动快,含叶绿体,易获得,容易制片观察的新鲜植物。

如:黑藻幼嫩叶片:优点是叶扁平、薄,含叶绿体,易观察。

其它如:南瓜幼苗的表皮、向日葵舌状花瓣表皮、大白菜内层叶脉表皮细胞、紫鸭跖草花丝上的表皮毛等。

步骤:取材→制片→观察注意问题:①加快细胞质流动的措施:a.适当升高温度(20~25℃);b.事先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c.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d.切伤部分叶片。

氢氧化亚铁制备中灰绿色物质成分探

氢氧化亚铁制备中灰绿色物质成分探

氢氧化亚铁制备中灰绿色物质成分探究贾佩霖㊀张丹丹㊀赵丽娜(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㊀136000)摘㊀要:从教材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入手ꎬ通过实验验证了在制备过程中生成的灰绿色物质的粒子组成.在阅读大量关于铁氧化物的文献后ꎬ得出了灰绿色物质可能是绿锈ꎬ并介绍了绿锈的组成和结构.关键词:氢氧化亚铁ꎻ成分探究ꎻ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2)36-0116-03收稿日期:2022-09-25作者简介:贾佩霖(1999.3-)ꎬ男ꎬ吉林省长春人ꎬ硕士ꎬ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㊀㊀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是学生在高中必修阶段学习铁及其化合物时教材安排的实验ꎬ通过实验中产生的沉淀颜色变化ꎬ即由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ꎬ最后变为红褐色ꎬ让学生认识到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和Fe2+与Fe3+的之间的转化关系ꎬ构建认知模型.但是ꎬ依据教材中的步骤进行实验时ꎬ并不会得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ꎬ而是直接生成絮状灰绿色沉淀.针对教材实验所出现的实验现象ꎬ本文分别通过实验设计和理论分析的方式对氢氧化亚铁制备中产生的灰绿色物质进行了探究.1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教学地位及教学情况分析㊀㊀铁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元素化学部分的主要学习内容ꎬ通过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ꎬ学生不仅要掌握单质铁㊁铁的氧化物㊁铁的氢氧化物和不同价态铁离子的盐等知识内容ꎬ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复习与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基本化学原理.在讲授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时ꎬ教材中指出:在严格无氧的条件下ꎬFe2+与OH-反应生成Fe(OH)2ꎬ如果反应体系中有O2ꎬ则Fe(OH)2会被氧化生成Fe(OH)3.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ꎬ强化对Fe2+还原性的认识ꎬ教材设置了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以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实验3-1为例ꎬ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FeSO4溶液ꎬ然后滴入NaOH溶液ꎬ观察现象.理论上来说ꎬ当NaOH溶液加入后会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ꎬ之后迅速变成灰绿色ꎬ最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但长期以来ꎬ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进行实验时ꎬ按照教材所写的步骤进行实验ꎬ得不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ꎬ而是直接生成灰绿色产物.为此ꎬ不少教师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从实验中制取的灰绿色沉淀入手ꎬ用实验方法对灰绿色沉淀中所含有的离子进行检验ꎬ再从理论上分析了灰绿色沉淀可能的结构.2氢氧化亚铁中灰绿色物质的制备与检验2.1氢氧化亚铁中灰绿色物质的制备2.1.1实验药品与仪器1mol/LFeSO4溶液㊁5mol/LNaOH溶液㊁试管㊁胶头滴管6112.1.2实验操作与现象在试管中先加入5mol/LNaOH溶液5mLꎬ用胶头滴管吸取3mL1mol/LFeSO4溶液ꎬ将胶头滴管深入至试管液面下方ꎬ硫酸亚铁被挤入氢氧化钠溶液内ꎬ在加入后会发现试管中有灰绿色的絮状沉淀生成.发生了反应:FeSO4+2NaOH Na2SO4+Fe(OH)2ˌ2.2氢氧化亚铁中灰绿色物质的检验2.2.1实验猜想根据反应物的种类和性质ꎬ以及实验产生的现象ꎬ分析灰绿色絮状沉淀中一定含有SO2-4ꎬ可能含有Fe2+和Fe3+.基于以上假设设计下列实验.2.2.2实验药品与仪器酸性KMnO4溶液㊁KSCN溶液㊁稀H2SO4㊁BaCl2溶液㊁稀HCl㊁试管㊁胶头滴管2.2.3实验流程根据实验猜想和实验药品与仪器的选择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检验流程.其中(1)-(3)分别进行了SO2-4㊁Fe2+㊁Fe3+的检验.图1实验现象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见表1.表1检验离子实验现象离子方程式SO2-4白色沉淀生成ꎬ加入稀盐酸后沉淀不溶解Ba2++SO2-4BaSO4ˌFe2+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褪去ꎬ溶液变为黄色Fe(OH)2+2H+ Fe2++2H2O5Fe2++MnO-4+8H+5Fe3++Mn2++4H2OFe3+溶液变为血红色Fe(OH)3+3H+ Fe3++3H2OFe3++nSCN-Fe(SCN)n[]3-n()其中n=1-6㊀㊀实验制取的灰绿色物质和离子检验实验的图片如图2所示.图23氢氧化亚铁中灰绿色物质的分析根据上述的实验现象ꎬ证明了制备氢氧化亚铁过程中产生的灰绿色沉淀中含有Fe2+㊁Fe3+和SO2-4ꎬ但是对于这些离子间的数目配比以及以何种作用力形成灰绿色沉淀ꎬ也有多种的看法.吴文中等教师认为ꎬ反应中生成的Fe(OH)2沉淀数目增多时ꎬFe(OH)2就可能聚集在一起ꎬ形成胶核[Fe(OH)2]m.当胶核形成后ꎬ就能吸附与胶核组成与结构类似的阴阳离子ꎬ如Fe2+或SO2-4等ꎬ进而形成胶体.随着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ꎬ对于灰绿色物质的成分也有了新的认识ꎬ相关理论和实验数据也对灰绿色物质成分的推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查阅大量关于铁氧化物的文献后可知ꎬ在制备氢氧化亚铁过程中产生的灰绿色物质可能是 绿锈 (GreenRustꎬGR)ꎬ因其呈现墨绿色而得名.本文将从绿锈的组成㊁结构出发解释沉淀呈现灰绿色的原因.3.1绿锈的组成绿锈是一种不稳定的ꎬ含有Fe2+㊁Fe3+的层状氢氧化物(LDH)ꎬ其颜色通常为墨绿色ꎬ故称其为绿锈.绿锈在自然界中常存在于地下水浸润的土壤中ꎬ在厌氧微生物对Fe2+的氧化过程中ꎬ也发现了绿锈的存在.绿锈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ꎬ特别是对地下水㊁河流底部沉积物等的转化处理效果较好.Refait等通过实验发现绿锈的化学式可以表示为[FeⅡ(1-x)FeⅢx(OH)2]x+[x/nA (mx/n)H2O]x-.其中A表示为带有n个负电荷的阴离子ꎬx/n表示夹层中水分子的数目ꎬx=N[Fe(Ⅲ)]/{N[Fe(Ⅱ)]+N[Fe(Ⅲ)]}.阴离子A主要是补偿部分Fe2+被氧化711成Fe3+的缺陷ꎬ维持整个物质的电荷平衡.通常A主要是Cl-㊁SO2-4㊁CO2-3.当x=1/3时ꎬn=2ꎬFe(Ⅱ)和Fe(Ⅲ)的比例为2ʒ1ꎬ在绿锈(SO2-4)中ꎬ化学式可以表示为(FeⅡ4FeⅢ2(OH)12)2+(SO4 2H2O)2-.3.2绿锈的结构绿锈具有双层结构ꎬ属于双层氢氧化物.层与层之间通常夹带着一些阴离子ꎬ如Cl-㊁SO2-4㊁CO2-3等.从结构上看ꎬ它的正电荷层由Fe2+㊁Fe3+组成ꎬ阴离子层由阴离子和水分子组成ꎬ阳离子层和阴离子层相互交替而形成绿锈.根据不同的晶体类型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ꎬ一种是当夹层中的阴离子是Cl-和CO2-3时ꎬ这一类为GR1ꎬ晶型为菱形.另一种是当夹层中的阴离子是SO2-4时ꎬ其晶体类型为六边形ꎬ这一类为GR2ꎬ通常表示为硫酸盐绿锈GR(SO2-4).GR1㊁GR2是以Fe(OH)3为基础的柱状层结构ꎬ其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可以表示为AꎬcꎬBꎬmꎬnꎬAꎬcꎬBꎬmꎬnꎬA ꎬA和B分别代表OH-ꎬc代表Fe2+㊁Fe3+ꎬm㊁n代表阴离子及水分子.另一种可以表示为AꎬcꎬBꎬmꎬBꎬaꎬCꎬmꎬCꎬbꎬAꎬnꎬAꎬ其中A㊁B㊁C代表OH-层ꎬa㊁b㊁c代表Fen+层ꎬm㊁n层表示夹层中阴离子和水分子层.其结构示意图可以用图3表示.在这样的结构中ꎬ如果有部分Fe2+被氧化成Fe3+ꎬ那么原本Fe2+与OH-层就会从电中性变为带正电荷ꎬ因此在OH-层之间会加入其他阴离子保持电中性ꎬ同时中间层的水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ꎬ起到连接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图33.3实验中绿锈产生的原因分析目前合成绿锈的方法通常有两种:氧化法和共沉淀法.氧化法是指在溶液呈中性或碱性条件下ꎬ有阴离子(Cl-㊁SO2-4㊁CO2-3)存在的情况下ꎬ将氧化剂(如O2㊁H2O2等)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到含有Fe2+的溶液中ꎬ使其部分氧化得到GR.共沉淀法是指在无氧条件下ꎬ向Fe2+㊁Fe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ꎬ缓慢搅拌可以生成GR.根据教材中实验呈现出的操作流程可以得出绿锈产生的原因和氧化法制取绿锈相同.此外ꎬTamaura等发现ꎬ当pH为7.2时可以制得纯净的绿锈ꎬ其化学方程式为:5Fe(OH)2+Fe2++SO2-4+1/2O2+H2O FeⅡ4FeⅢ2(OH)12SO4参考文献:[1]吴文中.氢氧化亚铁变为灰绿色的理论探究 由一次意外的实验引起的思考与分析[J].化学教学ꎬ2016(09):60-63.[2]陈英ꎬ吴德礼ꎬ张亚雷ꎬ陈杰.绿锈的结构特征与反应活性[J].化工学报ꎬ2014ꎬ65(06):1952-1960.[3]GéhinAꎬRubyCꎬAbdelmoulaMꎬBenaliOꎬGhan ̄bajaJꎬRefaitPꎬGéninJMR.SynthesisofFe(Ⅱ-Ⅲ)hydroxysulphategreenrustbycoprecipitation[J].SolidStateSciꎬ2002(4):61-66.[4]GeninJMRꎬBourrieGꎬTrolardFꎬetal.Thermody ̄namicequilibriainaqueoussuspensionsofsyntheticandnaturalFe(Ⅱ)-Fe(Ⅲ)greenrusts:Occur ̄rencesofthemineralinhydromorphicsoils[J].En ̄vironSciTechnolꎬ1998ꎬ32(8):1058-1068.[5]GeninJMRꎬAbdelmoulaMꎬRubyCꎬetal.Spe ̄ciationofironcharacterisationandstructureofgreenrustsandFe(Ⅰ-Ⅲ)oxyhydroxycarbon ̄atefougerite[J].CrGeosciꎬ2006ꎬ338(6-7):402-419.[6]宋芳ꎬ黄民.绿锈的研究进展[J].上海化工ꎬ2007ꎬ32(12):36-39.[责任编辑:季春阳]811。

让探究教学进入高中化学课堂——《氯水成分和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让探究教学进入高中化学课堂——《氯水成分和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2 1 年 7月 02
总第 21 5 期
经典 案 例
让探究教学进入高中化学课堂
— —
《 氯水成 分和性 质 的探 究》 学设计 教
游 学 宝
( 修水县第一 中学 , 江西 九江 320 ) 34 0

要 :新 一轮全 国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 的一个重要 而具体 的 目
五 、 学 手 段 教
三 、 学 目标 教 ( ) 识 与 技 能 一 知
【 学生活动 】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 【 实验探究 一 】 验证猜想 1氯水 中含有 c2 : l 【 教师活动 】 学习 了氯气具有氧化性 , 据前 面所学到的氧 根
化还原 的知识 , 可以用一种还原性 物质来 检验。请学生们根据 实验桌上提供的药品思考那种物质 可用来检验 C2 1存在?
握化 学知识。
【 学生实验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 教师可进行指导 。
【 汇报交流 】 根据实验情况 , 学生 回答实验过程 中观察到 请
的现 象 及 结 论 。

1 5・ 4
新 校 园 理 论
XliY a I i a u “^ I o n m X
小组一 : 在氯水 中滴加 A N , g O 溶液 , 结果 产生 了不溶于稀
【 观看录像 】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 氯气 通入干燥布条与湿润
布条 ” 的实验录像。请学生仔细观察 现象 。 ( 上接 第 1 6页 ) 3 的过程 , 又是 帮助学生进行 思维训 练 、 培养思
人手 。而通过制作好的视频 , 学生就可 以从不 同的角度去看地 球运动的演示 ,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觉得很轻松 , 而且有趣 味 ,
传统 的课堂教学大都是师生间单 向交往 。为此 , 教学 中可 以师生角色互换 , 使传统 的师生单 向交往 变为多向 的全通道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
确不正确 ;理由是

如果盐酸过量,滴无色酚酞也不会变色
⑵请你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
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
爱因斯坦:
学习后的总结有时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 收获?


学 海 无 涯 苦
路 勤
为 径


感谢下 载
物质成分的实验探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台小石块成分探究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野炊时石灰石灶台产生了好奇,想知道石灰石灼烧之后的成分?
提出问题:石灰石灼烧之后固体物质成分是什么? 一科:学Ca猜O想: 猜想设三计:猜方C想a案C二O::3 CaO、CaCO3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1、取少量固体加水搅拌得白色沉淀和无色溶 液,通过该验现象你对固体成分有何认识?
猜测白色沉淀的成分?
如何将白色沉淀与液体分离? 2、取白色沉淀滴加稀盐酸无气泡,通过该实验 现象你对固体成分又何认识?
3、这包白色固体一定含有什么物质?可能含有 什么物质?如何证明可能存在的物质?
小结:混合物中成分探究思 路 • 1、考虑物质的颜色、状态、溶解性的物理性质。
• 2、物质成分间是否发生反应(即能否共存),以及反应后生成的溶质。 • 3、鉴定物质中某成分时选择的试剂对其他物质的鉴定是否造成干扰
如图所示,小娟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 时,向烧杯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 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 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娟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 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 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 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反思与评价
假设与猜想的依据
1、物质可能发生那些反应? 生成物又是什么?
2、反应进行程度?是否 反应物有剩余?哪种反应 物剩余?
混合物中成分探究
老师发该同学实验桌上白色固体有CaCO3, CuSO4, Ca(OH) 2,Na2CO3,NaOH ,他可能拿了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在 我们共同探究这包白色固体的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