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示范文本
客户失信违约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内容

客户失信违约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内容合同双方
1.1.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协议目的
2.1. 明确失信违约行为的定义
2.2. 规定责任追究的程序和标准
2.3. 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失信违约行为的定义
3.1. 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3.2. 提供虚假信息或数据
3.3. 拖延或拒绝支付合同款项
3.4. 未经授权擅自变更合同条款
违约责任
4.1. 违约方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4.2. 赔偿金额的计算标准
4.3. 违约金的设定及支付方式
责任追究程序
5.1. 提出违约投诉的流程
5.2. 违约行为的调查和证据收集
5.3. 违约处理的决定和通知
争议解决
6.1. 争议的协商和调解
6.2. 提起诉讼的条件和程序
6.3. 选择的法院和法律适用
合同的修改与解除
7.1. 合同修改的程序和要求
7.2. 合同解除的条件和方式
7.3. 解除合同后的处理措施
保密条款
8.1. 保密义务的范围
8.2. 保密信息的处理和泄露的后果附则
9.1. 合同的有效性和生效日期
9.2. 双方签字确认和日期
9.3. 其他未尽事宜的处理办法。
失信行为责任追究制度1(2).doc

失信行为责任追究制度1失信行为责任追究制度为了防范和控制在合同签订及履行的过程中发生失信违法行为,避免公司的经营受到损失,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制定本失信违法责任追究制度:经营过程中对方发生失信违法行为的追究一、对方失信违法行为可能表现形式: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公司利益的2、以虚假的担保订立合同,骗取公司货物及财产的3、物资采购中,对方提供的物资不符合质量要求的4、产品销售中,对方不按约定支付货款的5、对方违约后,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6、有证据证明,对方在经营过程中有下列情形的:(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2)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3)丧失商业信誉(4)可能丧失履行合同及债务的能力7、其他的失信违约行为二、对对方失信违法行为可以采取的措施对于对方的失信违约行为,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酌情采取下列措施:1、取消赊账条件,并要求对方提供必要的担保2、按照合同约定,追究违约责任、没收定金3、中止合同的履行,停止供货资格4、诉诸法律等其他措施公司内部发生失信违法行为的追究三、公司内部发生失信违法行为的可能表现形式1、个人擅自以公司名义对外签订合同并违约或骗取款物的2、委托代理人超越委托权限签订合同并违约造成公司损失的3、委托代理人与对方勾结,共同骗取公司款物的4、提供给对方产品合格率未达标的5、拖欠对方货款的6、其他失信违法行为行为四、对公司内部发生失信违法行为的纠正措施1、对于公司内部发生失信违法行为及时书面告知对方,并说明理由2、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对方损失的扩大,并依法赔偿对方损失3、撤消过错当事人的职务或开除,并赔偿公司的损失4、依法追究过错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失信违法行为导致的合同纠纷处理五、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如发生合同纠纷,必须及时处理和解决,避免损失的扩大。
处理合同的纠纷,应该注意一下几点:1、合同承办部门、人员应立即报告分管领导或法定代表人,并通报信用(合同)管理机构,提供必要的材料2、为解决合同纠纷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必须在法定的诉讼时效和期间内进行3、合同纠纷发生后,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合同承办部门、人员应配合好公司信用(合同)管理机构参加仲裁或诉讼4、发现对方当事人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时,应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并向公安机关报案5、合同发生纠纷后,需要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或诉讼活动的,应当及时委托有资质的代理人参与处理纠纷6、解决合同纠纷的申请书、起诉书、答辩书、协议书、调解书、仲裁书、裁定书、判决书的副本或正本复印件,自发出或收到之起十日内,由承办人送交信用(合同)管理机构备案7、在处理合同纠纷过程中,对于可能因对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应当及时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8、合同纠纷发生后,应当依法采取一切措施,积极收集、整理有关证据。
企业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一、背景介绍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它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一些企业存在着失信违法行为,给社会和其他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保护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并完善企业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势在必行。
二、制度的目的和意义1.维护市场秩序:建立企业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有效遏制企业的不诚信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保护消费者权益:通过对企业失信违法行为的追究,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提高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度。
3.提高企业自律意识:企业面临追究责任的风险,将更加重视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和诚信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4.促进企业建立良好信誉:企业信誉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产,制度的实施将促使企业建立良好的信誉,受益于市场竞争。
5.推动行业规范发展:企业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可以推动行业规范的发展,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三、违法行为的界定在企业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中,需要明确违法行为的界定,以便进行相应的追究和处罚。
常见的违法行为包括但不限于: 1. 虚假广告宣传 2. 欺诈消费者 3. 不正当竞争行为 4. 侵犯知识产权 5. 违反劳动法律法规 6. 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等四、责任追究的程序企业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需要明确责任追究的程序,以保证公正、公平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程序包括以下步骤:1. 举报投诉:任何经营者和消费者有权对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举报投诉,相关机构应及时受理并调查核实。
2. 证据收集:相关机构对举报投诉涉及的企业进行调查,收集证据,了解情况。
3. 违法行为认定:依据法律法规,对企业的失信违法行为进行认定,确保对企业的处罚是合法合规的。
4. 处罚决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决定,并向企业通报。
5. 处罚执行:对处罚决定进行执法执行,确保企业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纠正和改正。
失信处理制度范本

失信处理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惩戒失信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失信处理,是指对依法应当履行义务而未履行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采取的惩戒措施。
第三条失信处理应遵循依法、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信用信息中心负责全国失信处理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信用信息中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失信处理工作。
二、失信行为的认定第五条失信行为是指在债务履行、合同履行、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等领域,违反法律法规、合同约定或者公共道德,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第六条失信行为的认定,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公共信用信息记录等证据进行。
第七条失信行为的认定,应当由具有认定权限的部门或者机构进行。
认定结果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
三、失信处理的实施第八条失信处理措施包括:(一)警示告诫;(二)限制或者禁止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等活动;(三)限制或者禁止享受公共服务;(四)公开失信信息;(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九条失信处理的实施,应当遵循程序规定,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第十条失信处理的决定机关应当将处理决定书面通知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和救济途径。
四、失信处理的监督管理第十一条失信处理决定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失信处理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
第十二条当事人对失信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三条失信处理决定机关应当将失信处理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实现信息共享。
五、法律责任第十四条失信处理决定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失信处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或者阻碍失信处理工作的,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六、附则第十六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失信违法行为问题愈发严重。
不少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主体的失信行为已经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态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为了构建公正、透明、法治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纷纷建立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定义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是指,针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失信违法行为,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据刑法、行政法、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刑事责任。
其中,失信行为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承诺不履行或者未能履行相关义务;违法行为则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意义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公正竞争,减少不良企业、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利于提高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和市场信誉,促进经济环境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规范和法治建设,形成更加稳定、可持续、高效的经济发展环境。
主要内容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包含多个方面,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信用管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个人信用评价、黑名单公示等机制,对失信者进行信用管理。
其中,企业信用评价主要包括信用等级评定、信用记录管理、信用考核、信用承诺等方面;个人信用评价则包括个人个体经营者、自然人的诚信档案建设、互联网信用记录整合等方面。
黑名单公示则是指政府部门公布失信者的名单,对其予以警示和限制。
违法行为惩罚针对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惩罚。
具体惩罚措施包括罚款、行政处罚、刑事追究等。
其中,罚款是指对企业和个人违法行为的处罚,赋予其缴纳一定的罚款数额的责任;行政处罚则是指法律法规授权的政府部门行使行政权力,对违法行为者进行行政处罚;刑事追究则是指企业和个人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涉及刑事责任的追究,可能涉及刑事罚款、拘留、有期徒刑等惩罚措施。
民事赔偿针对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民事赔偿。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正式)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6253-94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正式)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对方发生失信违法行为,可酌情采取下列措施:1.1取消赊销条件;1.2停止供货;1.3取消供货资格;1.4诉诸法律。
2、本企业发生失信违法行为的可能表现形式与纠正措施:表现形式:2.1个人擅自以公司名义对外签订合同并违约或骗取款物;2.2产品合格率未达标;2.3拖欠货款;2.4其他。
纠正措施:及时书面告知对方,说明原由;依法赔偿对方损失;撤销过错当事人的职务、开除直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合同纠纷处理3.1发生合同纠纷,合同承办部门、人员应立即报告分管领导或法定代表人,并通报信用(合同)管理机构,提供材料。
3.2为解决合同纠纷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必须在法定的诉讼时效和期间内进行。
3.3合同纠纷发生后,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
合同承办部门、人员应配合好公司信用(合同)管理机构参加仲裁或诉讼。
3.4发现对方当事人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时,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3.5合同发生纠纷后,需要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或诉讼活动的,应当及时委托有资质的代理人参与处理纠纷。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限公司编号:Q/CXGL—C—02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版本:A/01
1. 目的
为了防范经营风险,维持企业正常经营秩序,也为了维护企业声誉;教育惩戒失信企业或人员。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涉及本公司的失信行为管理过程。
3 职责
3.1 .销售部负责顾客失信行为的管理。
3.2.采购部负责供方失信行为的管理。
3.3.行政部负责其它相关利益方失信行为的管理。
4. 工作程序
4.1.顾客失信行为的管理:
4.1.1. 降级。
4.1.2降低授信额度和授信期限。
4.1.3停止供货。
4.1.4取消赊销条件
4.1.5商账追讨。
4.2.供方失信行为的管理:
4.2.1. 降级。
4.2.2降低采购份额。
4.2.3取消供货资格。
4.2.4诉诸法律;
4.3其它相关方失信行为管理
4.3.1按照公司相关制度考核
4.3.2按照合同要求处置
4.3.3诉诸法律;
4.4本企业发生失信违法行为的可能表现形式与纠正措施:
表现形式:
4.4.1个人擅自以公司名义对外签订合同并违约或骗取款物;
4.4.2产品合格率未达标;
4.4.3拖欠货款;
4.4.4其他。
4.4.5纠正措施:及时书面告知对方,说明原由;依法赔偿对方损失;撤消过错当事人的职务、开除直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付款方失信违约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付款方失信违约行为责任追究制度有时候啊,咱们做生意、签合同的时候,总想着“万事都能顺顺利利,大家都讲诚信”,可偏偏就有人“失信”,不按规矩办事,结果一出问题,大家都蒙圈。
你说,这多让人头疼啊!说实话,谁不想钱款到位,合同履行得妥妥的?可问题来了,付款方如果出尔反尔,失信违约,得让人怎么办?这事儿可得讲讲,免得下次又踩坑。
失信违约其实不是什么小事,真要追究起来,那可得让付款方知道后果。
不仅仅是道个歉、扔几个赔偿金就能了事的哦。
毕竟,大家都不容易,做生意、签合同,讲的就是互信。
你不按时付款,甚至拖欠、赖账,那就得承担责任了。
像那些故意耍赖、找各种借口不支付的行为,可是要吃亏的,虽然法律上有很多规定,但归根结底,还是得靠咱们自己先挺直腰杆,拿出点“真功夫”。
有些人可能会想,拖延付款有什么大不了,迟点儿给钱不行吗?哎呀,这就错了!你拖了不说,影响的不仅仅是对方的资金流转,还可能拖慢整个项目的进度,甚至是影响公司的信誉。
久而久之,人家会觉得你这人“说话不算数”,做事不靠谱。
那合同上写的“按期付款”呢?这可不是白写的,都是有法律保障的。
所以,付款方要是失信违约,法律可是会追究责任的。
你不信?看看那些因为欠款被告上法庭的案例,你就知道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要是想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最好在合同里约定清楚付款的具体条款,别含糊其辞,也别想着“以后再说”。
一旦签字,你就是按照那个规则走,违约了,赔偿金、违约金这些可不是小数目,数一数二也不少。
大家签合同的时候不妨多花点心思,别让以后“后悔药”没得吃。
有的付款方可能觉得“反正我拖了,追究也没什么”,但其实不然。
如果你被追责了,不仅钱要赔,甚至可能影响到公司的经营和声誉。
这可真不是闹着玩的,不要等到“赔了夫人又折兵”才知道问题有多严重。
当一个人或公司违约,失信了,往往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的破裂,它背后可能连带着更多的麻烦。
比如说,供应商的款项没收到,他的生产进度就停了,工人没有工资就得罢工,整个链条一旦断了,那可不是小事。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一、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进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倚靠于信用,而信用也成为了一个紧要的社会资源。
正由于如此,建立和完善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是我们推动信用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必定选择。
本文将认真探讨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的含义、紧要性、实现方式等问题,希望能够为读者解决一些怀疑并供给一些思考。
二、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的含义所谓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就是针对那些有意违反相关规定、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影响社会和谐的行为,实行肯定的法律手段,追究相应责任的制度。
实在来说,这个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重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相关规定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需要对相关规定进行明确。
比如,对于一些突破社会底线的行为,法律需要进行严格规定和明确界定,以便对涉案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
2、明确违法责任的范围在针对不同事情的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时,应当对不同相关方的应尽责任进行明确规定。
比如,对于一些企业在市场上有意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相关平台或监管机构应当负起相关违法责任。
3、明确责任追究的流程当发生失信违法行为时,应当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流程。
比如,依据相关规定,在失信违法违规情况下,会先实行行政惩罚等处理方式,然后再就涉及的责任追究工作打开调查。
三、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的紧要性为什么要建立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呢?答案明显是不言自明的。
以下几点足以证明这个制度的紧要性:1、强化法律管束力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会将本身的利益置于社会公共利益之上,甚至损害了社会的合法权益。
面对这些人的行为,假如没有相应制度的管束,那么这些人是很可能躲避惩罚的。
因此,建立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可以强化法律的管束力,提高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性。
2、促进公正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不可避开的。
有些企业可能出于赚钱的目的有意违反市场规定,从而占据了不正当的竞争优势。
而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打击这些不正之风,促进公正竞争,保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企业质量体系管理制度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质量体系管理制度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追求高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同时,企业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应遵守合法法规、诚实守信。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以牟利为先,忽视了质量体系管理制度的遵守,导致失信和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共利益,企业质量体系管理制度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应运而生。
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质量竞争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质量体系管理制度是企业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包括质量方针、目标、流程、程序等方面的规定。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或者追求短期利润,往往忽视了质量体系管理制度的执行与完善,甚至采取失信违法行为来获利。
二、质量体系管理制度失信违法行为的类型质量体系管理制度失信违法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欺骗消费者:通过虚假宣传、夸大产品性能等手段,误导消费者购买低质量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
2. 潜规则和偷工减料:企业违规采用不符合标准的原材料或者采用不合规的工艺步骤,以降低成本或提高生产效率。
3. 质量体系管理制度违规:企业不按照质量体系文件执行流程和程序,导致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或出现质量问题。
4. 串通欺诈: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共谋,以欺诈或不合规的方式降低产品质量。
5. 不良记录隐瞒:企业故意隐瞒过去的质量问题或违法行为,逃避法律责任和监管。
三、为了追究企业质量体系管理制度失信违法行为的责任,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消费者权益,应制定相应的追究制度。
该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 违规行为的定义和界定:明确各种失信违法行为的具体界定,以便于对涉及违规行为的企业进行监督和处罚。
2. 责任主体与权责分明:明确失信违法行为的责任主体,包括企业管理层、相关部门及人员等,明确责任划分,避免责任推卸。
3. 追究措施:依法对失信违法企业采取相应的追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罚款、撤销资质、暂停生产许可等。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一、背景介绍为了规范企业职能部门的工作行为,加强对失信违法行为的追究和处理,维护企业的良好运营秩序和社会公信力,特订立本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二、管理标准1. 定义失信违法行为是指企业职能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等的行为,严重损害企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
2. 失信违法行为范围失信违法行为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行为:—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有意向外部传播虚假信息;—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对企业客户、供应商、员工等进行欺诈行为;—泄露企业商业秘密;—无视企业纪律要求,造成重点经济损失。
3.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对于发生失信违法行为的工作人员,将采取以下责任追究措施:—严厉调审核实相关情况,并收集相关证据;—依据调查结果,依法向有关部门报案;—针对失信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视情况予以纪律处分、行政惩罚或经济赔偿等适当处理;—对涉及的严重失信违法行为,可立刻停职调查,并考虑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于失信违法行为引发的经济损失,违法行为人负有赔偿责任。
三、考核标准1. 考核内容失信违法行为将作为企业职能部门工作考核的紧要内容之一,实在考核标准包含:—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的纪律性;—维护企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乐观参加企业反腐败活动的自动性;—守信经营、诚实守信的业务拓展本领;—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保密意识;—在工作中的失误及时矫正和整改的本领。
2. 考核流程失信违法行为的考核将依照以下流程进行:—每年初,企业职能部门将订立年度考核计划,明确考核内容和权重;—考核周期为一年,依据职能部门工作实际,不定期进行考核;—考核主体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协同相关部门进行综合评定;—考核结果将作为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紧要依据。
3. 考核结果与责任追究依据考核结果,对失信违法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若工作人员在考核中存在细小失信违法行为,将进行矫正和教育,建议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对于较为严重的失信违法行为,依据实在情况采取警告、降薪、调岗等纪律处分;—对于严重失信违法行为,将予以严格的处理,包含辞退、停职调查等,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考核结果将被记录在档案中,作为后续晋升、奖惩和离职等决策的参考依据。
安全生产失信惩罚制度

一、前言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一些企业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安全生产,导致事故频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制定本制度。
二、制度目标1. 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 加大对安全生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3. 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提升,减少事故发生。
4.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制度内容(一)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认定1. 未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
2. 伪造、篡改、销毁安全生产相关资料的。
3. 未经许可擅自进行特种作业的。
4. 未按照规定进行安全培训的。
5. 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的。
6. 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7. 逾期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
8. 其他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
(二)安全生产失信行为惩戒措施1. 责令改正:对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责令企业立即改正,并处以警告。
2. 罚款:对安全生产失信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处以罚款。
罚款金额为1万元至10万元。
3. 限制生产经营:对安全生产失信行为,根据情节轻重,限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限制期限为1个月至6个月。
4. 取消安全生产许可证:对安全生产失信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取消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
5. 限制招投标:对安全生产失信行为,限制企业在招投标活动中的参与。
6. 限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及关键岗位人员任职:对安全生产失信行为,限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及关键岗位人员在一定期限内任职。
7. 公示曝光:对安全生产失信行为,予以公示曝光。
8. 其他惩戒措施:根据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采取其他惩戒措施。
(三)惩戒程序1. 发现安全生产失信行为,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失信主体名单管理制度规定范文

失信主体名单管理制度规定范文失信主体名单管理制度规定一、总则为了加强失信主体的信用管理,维护社会信用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根据《失信主体名单管理办法》,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具有法人资格或者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单位、个人,包括但不限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自然人等。
三、名单管理原则1. 公正原则:名单管理工作应当公正、客观、公开、透明,严禁任何形式的不公平、不公正行为。
2. 法律依据原则:名单管理工作应当以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法规文件为依据,不得超越法律授权范围。
3. 现行政策原则:名单管理工作应当与现行政策相适应,不得与现行政策相抵触。
四、名单分类根据失信主体的性质和性质的严重程度,将其纳入不同的名单分类,分别为重大失信主体名单、一般失信主体名单。
重大失信主体名单:指具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对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主体。
一般失信主体名单:指具有一般违法违规行为,对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造成一般性负面影响的主体。
五、名单依据名单的依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行政处罚决定书:根据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将违法违规行为严重的失信主体纳入相应名单。
2. 法院判决书:根据法院的判决书,将违法违规行为严重的失信主体纳入相应名单。
3. 经济纠纷调解书:根据经济纠纷调解书,将违法违规行为较轻的失信主体纳入相应名单。
六、名单公示1. 公示方式:以政府官方网站为主要公示渠道,同时可以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方式进行公示。
2. 公示内容:公示失信主体的基本信息、违法事实、处理结果等相关内容,并严格遵守信息保护的原则,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七、名单管理责任1. 主管部门:负责对失信主体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信用评估和名单调整,并及时更新名单信息。
2. 失信主体:失信主体应当积极主动改正违法违规行为,恢复信用,主动申请信用修复,同时应当配合监督部门的相关工作。
3. 社会监督机构:社会监督机构应当积极参与名单管理工作,监督相关部门的工作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制度范文

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制度范文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个人和组织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管理,维护社会公序良俗,保障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的目的是:(一)加强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监管,保护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二)对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个人和组织,依法采取限制措施,防止其继续从事违法失信行为;(三)通过公开曝光,提高违法失信行为的社会风险,促使个人和组织恪守法律、规章和契约。
第三条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范围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四条严重违法失信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一)重大欺诈行为;(二)严重违法犯罪行为;(三)经法院判决或者仲裁机构裁决,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四)侵害他人权益,造成严重社会影响;(五)其他违法失信行为。
第五条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由市场监管机构负责管理和发布。
第六条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分为个人名单和组织名单两类。
第七条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个人和组织将受到限制措施,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章名单管理第八条个人名单由市场监管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本制度的规定,对个人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列入名单。
第九条列入个人名单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一)收集相关证据材料,确保事实准确且证据充分;(二)通知个人被列入名单的事由和依据,并告知列入名单的期限和限制措施;(三)个人有权利进行申诉和辩解,市场监管机构应及时处理并作出决定;(四)对决定不满意的个人,可以向行政机关或者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条组织名单由市场监管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本制度的规定,对组织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列入名单。
第十一条列入组织名单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一)收集相关证据材料,确保事实准确且证据充分;(二)通知组织被列入名单的事由和依据,并告知列入名单的期限和限制措施;(三)组织有权利进行申诉和辩解,市场监管机构应及时处理并作出决定;(四)对决定不满意的组织,可以向行政机关或者法院提起诉讼。
失信主体管理制度模板

失信主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失信主体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失信主体,是指在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存在不诚信行为,被依法纳入失信名单的单位或个人。
第三条失信主体管理应当坚持依法依规、公正公开、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应当遵守本制度,依法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共同维护安全生产秩序。
第二章失信主体的认定与列入第五条失信主体的认定标准如下:(一)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以及经调查认定对该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其他单位和人员;(二)12个月内累计发生2起以上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依照相关规定被处以罚款数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四)瞒报、谎报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五)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六)未依法取得安全生产相关许可或者许可证被暂扣、吊销的生产经营单位;(七)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职责的机构及直接责任人员租借资质、挂靠、出具虚假报告或证书的;(八)行政处罚后拒不执行或逃避执行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九)其他违反安全生产法规受到行政处罚且情节恶劣、情节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
第六条失信主体的列入程序:(一)有关部门在调查生产安全事故、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符合失信主体认定标准的,应当提出列入失信名单的建议;(二)有关部门对列入失信名单的建议进行审核,确认符合标准的,应当列入失信名单;(三)将列入失信名单的单位或个人信息,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四)公示期内,如有单位或个人对列入失信名单有异议,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申诉,有关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五)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将失信主体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联合惩戒。
失信奖罚制度

失信奖罚制度一、目的为加强公司信用管理,提高员工诚信意识,维护公司利益和声誉,特制定本失信奖罚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三、失信行为认定1. 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信息。
2. 违反合同约定,不履行或延迟履行义务。
3. 未经授权使用公司财产或信息。
4. 故意误导、欺骗客户或同事。
5. 违反公司规定,造成公司损失或不良影响。
四、失信行为分类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分为三个等级:1. 轻微失信:初次违反,影响较小。
2. 一般失信:违反次数较多或影响一般。
3. 严重失信:违反次数频繁或造成严重后果。
五、奖罚措施1. 轻微失信:- 警告。
- 书面检讨。
- 参加诚信教育课程。
2. 一般失信:- 罚款:根据公司规定,处以一定金额的罚款。
- 记过:在员工档案中记录失信行为。
- 限制晋升: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参与晋升评定。
3. 严重失信:- 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公司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解除与失信员工的劳动合同。
- 追究法律责任: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失信行为,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奖励措施1. 诚信模范:对于长期遵守诚信原则,表现突出的员工,公司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2. 诚信奖励:对于在诚信建设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员工,公司将给予额外奖励。
七、申诉与复核员工对失信行为的认定或奖罚决定有异议的,可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诉,公司将组织复核。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3. 本制度的修改和完善由公司管理层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九、生效日期本制度自XXXX年XX月XX日起生效。
失信行为责任书范本

失信行为责任书范本致:[被失信方名称]自:[失信方名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双方事先达成的协议,特此签署本失信行为责任书。
希望各方能够自觉履行本责任书约定的义务,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
一、背景1.1 [失信方名称]与[被失信方名称]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商议并签署了合作协议。
1.2 根据合作协议约定,在合作过程中,[失信方名称]出现了以下失信行为:[具体描述失信行为]。
二、失信行为责任2.1 [失信方名称]承认其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上述失信行为,并对其行为负完全责任。
2.2 根据以上事实,[失信方名称]应当向[被失信方名称]承担如下责任:2.2.1 退还 [被失信方名称] 相应的经济损失,金额为 [具体金额];2.2.2 向 [被失信方名称] 支付违约金,金额为 [具体金额];2.2.3 向 [被失信方名称] 提供书面道歉并公开声明,承认自己的失信行为;2.2.4 [其他具体责任]。
三、履行期限3.1 [失信方名称]应在本责任书签署之日起 [具体期限] 内完成对上述责任的履行。
3.2 若[失信方名称]未能按照约定期限履行责任,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四、争议解决本责任书的执行、解释、争议解决及补充事宜,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双方协商一致无法解决的,提交相应的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进行解决。
五、附则5.1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5.2 本责任书采用中文撰写,并且自始生效。
5.3 本责任书未尽事宜,双方可通过协商进行补充和完善,补充和完善事项作为本责任书的附件。
被失信方(盖章):失信方(盖章):签署日期:签署日期:。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一、总则1. 本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竞争,促进诚信经营,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
2.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经济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商家、服务提供者等。
3. 所有相关方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要求,加强自律和规范经营行为,避免失信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失信和违法行为分类1. 失信行为:指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违反合同约定、不履行承诺、逃避债务等行为。
2. 违法行为:指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业规范等行为。
三、责任追究机制1. 失信行为的责任追究:(1) 建立失信记录,公布失信主体的相关信息,限制其参与公共资源配置和政府采购活动。
(2) 加大对失信主体的信用惩戒力度,限制其融资、贷款、担保等金融活动。
(3) 推动失信主体进行信用修复和赔偿,恢复其信用地位。
(4) 对于情节严重、后果严重的失信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1) 依法对违法主体进行行政处罚,包括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
(2) 建立违法行为记录,公布违法主体的相关信息,限制其参与市场活动和行业竞争。
(3) 推动违法主体进行整改和赔偿,消除违法行为带来的危害。
(4) 对于情节严重、后果严重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责任追究程序1. 监管部门发现失信或违法行为后,应及时进行调查和核实,并形成调查报告。
2. 在责任追究程序中,应给予失信或违法主体充分陈述和申辩的机会,确保公正、公平、合法。
3. 监管部门根据调查报告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对失信或违法主体进行责任追究。
4. 监管部门应及时公布责任追究结果,对社会公众进行信息公开和解释说明。
五、违约和处罚1. 对于失信或违法主体,根据其失信或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节,采取相应的违约和处罚措施。
2. 违约和处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限制参与市场活动等。
3. 对于情节严重、后果严重的失信或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
度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对方发生失信违法行为,可酌情采取下列措施:
1.1取消赊销条件;
1.2停止供货;
1.3取消供货资格;
1.4诉诸法律。
2、本企业发生失信违法行为的可能表现形式与纠正措
施:
表现形式:
2.1个人擅自以公司名义对外签订合同并违约或骗取款
物;
2.2产品合格率未达标;
2.3拖欠货款;
2.4其他。
纠正措施:及时书面告知对方,说明原由;依法赔偿对方损失;撤销过错当事人的职务、开除直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合同纠纷处理
3.1发生合同纠纷,合同承办部门、人员应立即报告分管领导或法定代表人,并通报信用(合同)管理机构,提供材料。
3.2为解决合同纠纷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必须在法定的诉讼时效和期间内进行。
3.3合同纠纷发生后,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
合同承办部门、人员应配合好公司信用(合同)管理机构参加仲裁或诉讼。
3.4发现对方当事人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时,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3.5合同发生纠纷后,需要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或诉讼活动的,应当及时委托有资质的代理人参与处理纠纷。
3.6解决合同纠纷的申请书、起诉书、答辩书、协议书、调解书、仲裁书、裁定书、判决书的副本或正本复印件,自发出或收到之日起十日内,由承办人送交信用(合同)管理机构备案。
3.7在处理合同纠纷过程中,对于可能因对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应当及时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
3.8合同纠纷发生后,应当依法采取一切措施,积极收集、整理有关证据。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应当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3.9向法院提供原始证据时,必须先行复制,并请求法院的承办人员出具证据收执。
3.10在涉及合同纠纷的诉讼或非诉讼活动中,行使可
能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的处分权时,应当报请有关部门公司批准。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