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叙事散文

合集下载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引言1.1 概述先秦叙事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

它主要以故事叙述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散文作品多数是以历史事件、传说故事等为题材,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情节推进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先秦时期,叙事散文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和士人的喜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以其独立的叙事风格和独特的观点,对后世的叙事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叙事手法上,还体现在对于后世文学作品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引导作用上。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开启了叙事散文的先河。

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借鉴先秦叙事散文的手法和技巧,丰富了自己的作品,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先秦叙事散文在古代社会对于历史的诠释和理解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在新时代背景下,先秦叙事散文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通过对先秦叙事散文的研究和发扬光大,可以使其与现代文学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以满足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

总之,先秦叙事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带给我们的是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正是这种影响和贡献,使得先秦叙事散文成为了我们文化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导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要概述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并提出文章的目的。

通过引发读者的兴趣,引导读者进入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三)《左传》的语言生动、简炼、传神极富表现力。
《左传》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刘知几曾在《史通》中这样评价《左传》的语言:“言近而旨
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末尽,使夫读者望表而 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反映了 其高超的语言技巧。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第二节《左传》 第三节《国语》 第四节《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阶段
时代
特点
代表著作
第一阶段
夏至春秋
史官分司,言事不混,文字古朴简 洁
《尚书》、 《春秋》
第二阶段
春秋末到战 国初
言事相融,篇幅加长,情节曲折, 写人生动
《左传》、 《国语》
3、个性鲜明
晋文公是《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 十二年)。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 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
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襄公二十六年至昭公 十三年),他在即位前的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 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 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 特点,幷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 人物形象。
过程。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如“宣公三年”先记载 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 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 失败的结果。另外,《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 二、《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大都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 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 ,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 出道德伦理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 三、《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事件因 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中国文学史--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文学史--先秦叙事散文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 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 ,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 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 将崩。”
▪ 《尚书》的流传: 据说原有100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
29篇(后亡佚1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 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的烂墙壁里 发现用先秦时的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 书》多16篇,称为古文《尚书》,这16篇不久亡佚。 晋人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 析出5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58篇,称 伪古文《尚书》。这个本子流传了一千多年,到清 代学者才论证了是伪作。
▪ 3.艺术特点:
A. 本文通过对话和行动刻划出几个鲜 明的人物形象。
B. 在材料的组织安排上,本文虽然史 实丰富,头绪纷繁,但却能提挈要领, 精心构思。
C. 文中的三段外交辞令也写得巧妙精美, 各具特色。
《左传》的艺术特征
▪ 1.它善于叙事,精于剪裁,叙述战争和复杂的历史事 件,委婉周详,有条不紊,重点突出,富有故事性。
A、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 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和 后果。
B、有大量细节描写。
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 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 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 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 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 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 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 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 《哀公十六年》

【知识梳理】——先秦叙事散文

【知识梳理】——先秦叙事散文

【知识梳理】——先秦叙事散文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一)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卜辞所记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记事较简单,不成系统,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原貌。

(二)铜器铭文。

商周铜器铭文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模式:开头交代事件发生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王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祭日;出现记言文字,如《曶鼎》;《毛公鼎》侧重记言,文字最长。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重要考点】【名词解释】(一)《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1、《虞书·尧典》等记载尧、舜、禹等人传说,是后人的追述;2、《商书·盘庚》是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3、《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

《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土》、《多方》是对殷民的训诫,《康诰》教训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

周公的这些谈话和训令,反映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社会关系。

《周书》的《金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

4、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卜辞、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二)《春秋》记事系统,有自觉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1、《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2、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并作大纲式叙述。

3、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具备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4、但其记事很简略,因此非真正意义上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左传》的作者
❖ 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他在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鲁君子左丘明惧 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 具论其语,成《左传春秋》。”班固则进一步指出, 左丘明是“鲁太史”。 “孔子半修《春秋》,与左 丘明乘入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 丘明为之传。”——《孔子家语·观周篇》但自唐代 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异议;现在看来,大约是儒家一 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 战国初年。
第四章 先秦叙事散文
概说
第一节 闳博古奥的《尚书》 第二节 简而有法的《春秋》 第三节 艳而富的《左传》 第四节 文胜而言庞的《国语》
第五节 辩丽横肆的《战国策》
概说
❖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 《孟子》 一、古代叙事散文的形成
《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 二、篇幅
据历史记载尚书有3000多篇,孔子删定为 100篇,相传战国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 火焚毁,亡佚大半,西汉文帝时仅剩济南伏 生记诵的28篇,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鲁共王坏孔 子旧宅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古文尚书》,此 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到东晋初,有个叫 豫章内史梅赜号称自己发现了《古文尚书》
四、缺陷与不足
❖ 1、过于简短隐晦 ❖ 2、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3、难以克服的弊病
第三节 “艳而富”的 《左传》
一、《左传》的常识
❖ 1、《左传》的书名 ❖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哀帝时,刘
歆为《左传》争立学官,认为它和《春秋公 羊传》、《春秋谷梁传》一样,都是解释 《春秋》的作品。因而称之为《春秋左氏 传》。后来,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 又把它和《春秋》合为一书。

第三讲 先秦叙事散文(上)

第三讲 先秦叙事散文(上)


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 ‚少量甲骨卜辞较为完整可读,记事顺畅 明晰,初步具有了散文的某些因素。‛
甲骨文研究 罗振玉(雪堂) 甲骨四堂: 王国维(观堂) 郭沫若(鼎堂) 董作宾(彦堂)

2、商周铜器铭文
商周时期,在铸造青铜器时,将当时发生的
认为值得永久记载的事件直接刻写在模具中,
(2)、记事特点
[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以事 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僖公十六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 陨石于宋五;是月,六 鷁 退飞,过宋都。‛ 陨—石—宋—五 六—鹢—退飞—宋都
(3)文辞特征——“《春秋》笔法‛(重点) 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 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 向的写作方法。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 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的文 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连同铜器一起铸就的文字叫铜器铭文。有铭文 的铜器基本上都是青铜器,比较常见的有鼎、
毛公鼎
簋Guǐ等食器,爵、觚gū 、尊、卣yǒu 、壶等酒器,
盘、匜yí 等水器,钟等乐器以及戈、剑等兵器。 已发现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数逾万件。著名
而较完整的铜器铭文有《毛公鼎》等,其性质、
篇幅与《尚书》已相当接近。
(1)、释名

《孟子· 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
鲁之《春秋》,一也。‛

《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哀公
十四年(前481),记事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 室和其他诸侯。所记皆为重大事件,如祭典、盟 会、国君嗣立、战争等。其记事条理清晰,结构 完整,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
1.《易经》成书的作者
《汉书·艺文 志》“人更三杰, 世历三古” 易学是中华文化源,是群经之首, 是学问中的学问,是哲学中的哲学。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甲骨卜辞:后人把殷人刻在甲骨上,用来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称为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铭铸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一)、《尚书》 1、《尚书》的名称《尚书》原本称《书》,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一般认为,“尚”与“上”通,所谓《尚书》即“上古之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孟子·尽心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颜师古注曰:“六经”谓《易》、《诗》、《书》、《春秋》、《礼》、《乐》也)。

(《汉书·武帝纪》)《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

(王充《论衡·正说篇》)或说《尚书》曰:“尚者,上也。

上所为,下所书也。

”(王充《论衡·须颂篇》)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yóu。

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

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尚者,上也。

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

(《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孔颖达疏)《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

??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

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

”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

”(刘知几《史通·六家》)2、《尚书》的性质《尚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所载典、谟、训、诰、誓、命之文,乃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

其主要内容不外乎政府的文告、主上的誓言、君王的命令和贵族的诫词。

第三讲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讲先秦叙事散文

其次是富于故事性、戏剧性。作者在叙述基本故事 事件的同时,恰当的穿插了一些细节描写,如五鹿 乞食、桑下之谋、薄观裸浴、馈飧置璧、沃盥挥匜、 降服谢罪等等。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读之趣味 盎然,又不失历史的真实性。 第三,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子犯的机智,赵 衰的稳重,曹共公的委琐,寺人披的阴险狡诈,竖 头须的随机应变,介之推的高风亮节等;文中的七 个女性也都各具特色。
“人”是少数人,“国”是国人 。 “春秋笔法”:就是《春秋》中所经常使用 的通过谨严的措辞来表现作者爱憎的具有鲜 明的倾向性的叙事方法。
《春秋》之后,以散文形式写史,相继出现
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著作, 这些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历史散文已经 相当成熟了。
《左传》
教学目标:

3.《左传》叙事详密完整,具有戏剧性,故
事性强;
(二)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艺术。
《左传》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一些细节
描写,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
《晋公子重耳之亡》
叙事艺术与人物塑造艺术举例:《晋公子重
耳之亡》 重耳出亡的原因:晋献公宠幸骊姬,王室发 生内乱,申生遇害,重耳受牵连,不得不出 亡。
《尚书》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在时间
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原名 《书》,后称《尚书》或《书经》,包括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四部分。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主要内容 是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词、讲话、文告 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尚书· 盘庚》是可靠地殷代作品,也是我国
语言上,《春秋》多用的是比较规范的书面
语言,比《尚书》更加明白易晓,文字表达 力也有了很大进步,标志着散文发展的重大 变化。 体系上,《尚书》不是一部有完整体系的著 作,而《春秋》则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

先秦叙事散文:冯谖客孟尝君

先秦叙事散文:冯谖客孟尝君

先秦叙事散文:冯谖客孟尝君先秦叙事散文:冯谖客孟尝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歌曰:“长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歌曰:“长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者乎?”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因烧其券。

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不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先秦诸子散文的类型

先秦诸子散文的类型

先秦诸子散文的类型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多种类型的作品。

这些散文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先秦诸子散文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论述型散文。

先秦诸子中,有许多著名的论述散文,如荀子的《劝学篇》,列举了很多学习的方法和原则,对那些怀有追求卓越的心灵具有指导意义;孟子的《性善篇》,则探讨了人性的本善之道,为道德观念的倡导提供了理论支持。

这些著作不仅富有哲理,而且用词精确,条理清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第二种类型是议论型散文。

代表作之一是韩非子的《喻老篇》,它以喻老的故事为主线,阐发了治国理政的方法。

这类散文往往通过对比和反衬,突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三种类型是叙事型散文。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史书,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以叙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事件。

在史记中,作者司马迁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这种叙事散文不仅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生动有趣,而且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背后的真实动机。

第四种类型是诗散文。

《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璀璨明珠,其中的诗散文尤为引人入胜。

庄子的诗散文以幽默、夸张、玄妙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寓言和奇特的场景,以达到启发读者深思的目的。

这种诗散文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传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

以上仅仅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一部分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作者的智慧和学识,也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的重要窗口。

在当今社会,读者可以通过研读这些散文,发现其中蕴含的历史智慧和生活智慧,从而使自己受益匪浅。

古代文学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古代文学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毛 公 鼎 铭 文
《尚书》与《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 文总集。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 经》。
《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 “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 。
《春秋》与春秋时期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 部编年体史书,它记事上起 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 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 国年号纪年(隐桓庄湣釐文宣 成襄昭定哀),记事也以鲁国 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 侯。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
• 主旨两方面:
– 渲染苏秦的大段说辞,表现策士的雄辩和计谋 – 渲染苏秦发愤成功之后的显赫,宣扬功名宝贵的人 生态度
• 人物形象分析 • 刻画人物的方法
– 语言行动 – 对比手法 – 细节刻画
以苏秦为例看刻画人物的方法
• 刻画人物的方法
– 语言(写出苏秦的感慨之语,至少写两句) – 行动
• 你所熟悉的先秦散文有哪些? • 你最喜欢先秦散文的哪种文风?
先秦散文文风各异
• • • • • 微言大义 义丰词约 辩丽横肆 含蓄隽永 气势浩然
【精读作品篇目】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 师》、 《晋公子重耳出亡》、《晋灵公不君》 《城濮之战》、《崤之战》 、《秦晋鞍之战》 《国语》:《召公荐厉王止谤》《勾践灭吴》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荆轲刺秦 王》、《庄辛说秦王》、《鲁仲连义不帝 秦》、《赵威后问秦使》
3· 《左传》和《国语》 2
1、《左传》成书于战国初年-(春秋三传) 2、左丘明 3、《左传》和《春秋》的关系
• 纪年完全按照春秋的方式 • 内容与春秋相吻合 • 解释春秋用辞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4先秦叙事文

4先秦叙事文

四、《左传》的影响
• 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 其题材、叙事方法、写人艺术和 纯熟精美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
文学,小说、诗歌、戏剧的创作 提供了艺术借鉴,影响甚为深远。
第三节《国语》
• 一、成书及体制: • 又名《春秋外传》。 • 体制: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记事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 (前1000-前440)
• 少数甲骨卜辞已具备这种因素。
商周铜器铭文
• 商代最长的不过50字。 • 周代增多,《毛公鼎铭》498字。 • 《散氏盘铭》357字 • 矢氏、散氏
• 《散氏盘》亦名《矢人盘》。为西周 著名重器,此盘制作年代约为历王时 期。以其长篇铭文著称於世,铭铸於 盘内底上,作方形,共十九行,行十 九字。末行仅八字,全篇总计三百五 十七字。《散氏盘》铭文记载当时散、 矢两国和谈、划定两国国界,具有和 约性质。散国将约书铸於盘上做为散 国宝器。
• 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简 洁精炼,委曲有致,栩栩如生。
•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 也。
– 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弦高犒秦师、 重耳对楚王
– 软中带硬,语含威胁孟明稽首、鬬 勃请战
– 抓住要害,晓之以理烛之武退秦师、 宫之奇谏假道
– 委曲婉转、陈述利害王孙满观师、 韩厥擒逢丑父
– 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
• 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著,实则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
思想、风格不统一,非出自一人 之手。
• 内容:分载周、鲁、齐、晋、郑、 楚、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 料的汇编。通过人物的言论,反 映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 活动。共21卷242则。思想驳杂。
• 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 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 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主要内容与重点提示◆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有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左传》与《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重点。

《周易》、《尚书》参考书《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魏王弼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古经今注》高亨中华书局《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孔安国伪传,孔颖达正义《尚书今古文注疏》(见皇极经解)(汇集今古文,供研究用)清孙星衍《左传》参考书:《春秋左传集解》(十三经注疏本)(晋杜预参考汉魏间贾逵、许淑、郑众、王肃等家今文观点,作集解三十卷,为现存最早最权威之古注,在全部十三经注疏中也是较好的旧注本)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及其子刘毓,孙刘寿,次孙贵(刘师培之父)三代四人陆续编撰,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先列旧注,次及本人疏证,博采众书,材料极富,为深入研究左传之重要参考书。

▪《春秋左传读本》王伯祥选注,选文较多,注释稳妥详细,多用旧注,为了解左传全貌之初读本.▪《左传选注》朱东润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选材体例以国别事件为主,侧重文学角度,每段后有评述性说明。

▪《国语》三国吴韦昭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战国策》参考书:▪《战国策》东汉高诱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由于过去文学观念不同,魏晋隋唐没有整理战国策的记载,北宋时,战国策已缺11篇,高注20卷缺12卷,曾巩细心搜求民间藏本,编成33篇,即今本。

)《战国策选注》原北京师范学院牛洪恩、邱少华、孙悦春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为较好之普及本。

先秦散文兴盛的主要原因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甲骨卜辞——叙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铸之鼎器重宝之文字。

《易》卦爻辞——卜筮文字,亦事亦理,亦韵亦散。

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先秦叙事散文是指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的各国散文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学门类之一。

该文学门类的作品分为史记、春秋、国语、左传、竹书等多种体裁。

这些作品采用散文的形式,叙述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和文化。

下面,就对先秦叙事散文进行深入探究。

先秦叙事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歷史評注和史论。

歷史評注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事和评价,其中以《史记》最为出名。

《史记》是司马迁于汉武帝时期所著,是中国古代史书中数量最大、体例最完备、质量最高的一部。

《史记》以叙事为主,用散文的形式记载了从中国的三皇五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体现了其作者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对儒家思想的信奉。

史评则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考证,其中以《左传》最为著名。

《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史书,记录了周朝末年和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和纷争。

作品具有内容丰富、刻画鲜明、语言精炼的特点,被誉为古代正史之精品。

另外,国语也是先秦叙事散文的一种体裁。

国语是以国家命运为主题的散文,涉及到多种文学形式,如祭文、悼文、议论文等。

主要分为《国语》和《吕氏春秋》两类,《国语》是汉代著名史书,记述了先秦诸侯国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与《史记》、《左传》一同记载了中国的历史。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的经学著作,收录了各种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材料,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之一。

最后,先秦叙事散文还包括竹书,是各国国史的草书版本,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史实和人物。

由于先秦时期的文字繁杂,难以保持完好,所以至今留存的竹书很少。

不过,发现的竹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总之,先秦叙事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以散文的形式探索了先秦时期的历史真相和人类社会的初步形态,展现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为后来文学和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先秦散文(二)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散文(二)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散文(二):敘事散文學習重點:1.先秦敘事散文及其特色2.先秦散文對後世的影響1.《左傳》:東漢人認為它是為了解釋孔子《春秋》而作的,故又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它與公羊高的《公羊傳》、穀梁赤的《穀梁傳》並稱為「春秋三傳」。

作者相傳是魯太史左丘明。

書中以按年記事法編排。

特色:a.敘事富於戲劇性:《左傳》選取故事的重要環節來敘述和描寫,例如重耳出亡及返國的經過,過程很長但選材恰當,充滿戲刻意味。

b.善於表現人物的性格:例如晉公子重耳開始是一個不懂世事,只圖享樂的公子,經過長期的流亡生活,終於鍛煉成一個有志氣的人。

c.善於描寫戰爭:《左傳》描述戰鬥過程中,情節曲折細緻,生動迫真。

例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殽之戰、齊晉鞍之戰、齊魯d.善於寫行人辭令:例如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用鄭亡會使秦弱晉強來說服秦伯退兵。

《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末年和秦漢間所編纂的一部歷史散文著作,作者難考,後經漢代劉向匯集整理,共33篇。

因為它的內容主要是記錄戰國時代游說之士的策謀,故稱《戰國策》。

採用分國記事法編排。

特色:。

a.長於記言:《戰國策》主要記錄辯士的言論,所以特別長於記言,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份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b.人物形象生動:如蘇秦說秦不行及相趙歸家,前頹喪後得意的情況,以及庸俗的人情世態鮮明地表現出來。

c.巧用比喻、寓言說理:「鄒忌諷齊王納諫」、「南轅北轍」、「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鷸蚌相爭」等故事皆出自《戰國策》。

2.a.後世散文楷模:議論說理和描寫記事各體俱備,為後世文章的典範。

b.各體文章先河:情節和對話,為日後《史記》、唐傳奇、元戲曲的濫觴。

c.奠定學術傳統:諸子文章,各述己見,儒、道散文成為學術主流。

d.提供歷史素材:《史記》、《資治通鑑》等編寫皆有引自先秦散文。

e.創造大量典故:很多生動貼切的寓言成為後世寫作的典故,如「畫蛇添足」。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1.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2.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3.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4.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5.甲骨卜辞(名解):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6.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言文字由简至繁《智鼎》以记事为主《毛公鼎》侧重记言的铭文7.《尚书》(名解):《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周书》记周公言论最多。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拔高题:散文真正的开端是_《尚书》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8.《左传》(名解)《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9.《左传》的叙事特征/艺术特色(简答论述)1)《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情节结构《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A.倒叙与预叙B.第三人称为叙事角度C.描写战争注重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D.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E.故事性、戏剧性(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3)人物塑造A.片段描写B.人物性格变化C.行动对话的描写D.细节描写4)语言文字特点(简答)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三、《国语》的艺术成就1.《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6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6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分阳爻和阴爻,二者配合就成了卦.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 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尚书》之名:又名《书》。是中 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 即上古,“书”是指书写于竹帛上 的历史,“尚书”即“上古的史 书”。
指《春秋》的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表 明其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 平实,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们把文笔含 蓄蕴籍,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 字,也称作春秋笔法 。
“春秋笔法”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 前722年(鲁隐公元年), 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 四年),包括12个国君, 合计242年的历史。内容 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 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 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 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 日蚀、月蚀、地震、山崩、 星变、水灾、虫灾等;经 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 祀、婚丧、城筑、宫室、
搜狩、土田等
(一)《左传》的名称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
氏春秋》。先秦时期早有解经体文字产生,称为 “解”或“传”,“传”是阐释经义的意思。相传 《左传》为解释《春秋》而作,是“春秋三传”之 一。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其作者为与孔子同时 代的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今人一般认为此 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 者。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
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 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 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 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 以德绥诸候,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 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古代文学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古代文学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先秦散文指先秦时代而流传至今的散文著作,可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

第一节先秦散文的兴起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自古就有重史的传统。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

大概至迟在商代,就已经设立了专司史职之官。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帝王靡不同之。

——《汉书·艺文志》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礼记·玉藻》有了记言记事的史官,就使得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因此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一、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1、《尚书》(1)简介:《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

《尚书》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尚”通“上”,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虞书》与《夏书》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可能为后人追述,不是当时人记录。

《商书》、《周书》保存了部分商代、周代史官的记录。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西周末《尚书》已成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书》、《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8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比(打比方):
1、整首作比:《魏风·硕鼠》
2、部分作比:《卫风·硕人》
3、具体动作事物作比:中心如醉。《王风·黍离》
三、兴(触物兴词):
1、开头,调节韵律,唤起情绪,内容无联系。《小雅·鸳鸯》
2、有联系,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比附象征中心题旨。《郑风·野有蔓草》
1、开辟了抒情诗传统。
2、“风雅”精神影响诗人创作和文学革新。
2、大量寓言故事运用。画蛇添足。
3、对偶排比。
4、叙述语言铺张渲染。
1、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2、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3、简练含蕴,言简意赅。
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结果。加入倒叙,预叙。
《国语》
国别体
史料汇编
1、大小故事穿插记言中。
记叙某一国事时,集中在一定篇幅描写个人言行。《晋语4》写晋文公。
记言为主,讽谏,应对之辞。通俗化,口语化,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
3、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提供典范。
《左传》
叙事散文
编年史
1、完整叙述事件过程和因果关系(描写战争,细结果,略过程)。
2、因果关系叙述中道德化神秘化。“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城濮之战。
3事件叙述具有戏剧性,戏剧情节使作品充满故事性。
1、不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人物事迹,人物言行分散,少对人物集中描写。
2、用对话,行动表现人物形象,少用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先秦叙事散文
形式体裁
叙述叙事
人物形象
语言
情节结构
表现手法
后世影响
《诗经》
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杂有二言至八言。
音乐美,形象生动,丰富多彩Hale Waihona Puke 重章:同一诗章重叠。《周南》
叠句:不同诗章叠用相同诗句。《·东山》
双声:参差,踊跃。
叠韵:差池,绸缪。
押韵: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
一、赋(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七月》
《战国》
国别体
一些列“士”的形象。
1、虚构和想象。《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熟视之……”
2、波澜起伏情节。个性化言行。传神形态。细节描写。樊於期献头。
3、一个人物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开创以人物为中心纪传体。《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
说辞“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1、引类譬喻,动物植物或生活习以为见的事物为喻。邹忌讽齐王纳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