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砀山唢呐班社传承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唢呐非遗传承工作总结范文
唢呐非遗传承工作总结范文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唢呐艺术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在传承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就唢呐非遗传承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传承机制建设方面1. 成立专门的传承机构:针对唢呐非遗,成立了专门的传承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相关活动,提供培训和指导。
这为唢呐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建立师徒制度:通过建立师徒制度,将传统技艺由老一辈艺人传承给年轻一代。
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员的基本功和艺术修养,使其能够真正掌握唢呐演奏技巧和艺术内涵。
二、培训教育方面1. 举办培训班:通过举办唢呐培训班,吸引更多的学员参与其中。
培训班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实际演奏技巧的教学,帮助学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唢呐艺术。
2. 邀请名师授课:定期邀请著名的唢呐艺术家来学校或培训班进行授课,让学员能够亲身感受和学习到优秀唢呐演奏的技巧和风采。
这不仅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验。
三、演出交流方面1. 组织演出活动:通过组织唢呐演出活动,将传统艺术带到更广大的观众面前。
演出形式多样,包括独奏、重奏、合奏等,展现唢呐艺术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2. 举办交流展览:定期举办唢呐艺术交流展览,邀请不同地区的唢呐艺术家参与,展示各地唢呐音乐的不同风格和特点。
这促进了各地唢呐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唢呐艺术的发展。
四、社区参与方面1. 唢呐艺术进社区:将唢呐艺术带入社区,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和交流演出。
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增加他们对唢呐艺术的了解和认同,激发他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2. 社区传承项目: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唢呐非遗传承工作,组织开展唢呐学习班和社区合奏队伍。
通过社区的力量,将唢呐艺术传承的责任和任务扩大到更多的人群中,使更多人参与。
唢呐传承发言稿范文
唢呐传承发言稿范文各位领导、亲爱的师兄师姐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有关唢呐传承的话题。
唢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如今唢呐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首先,我们要重视唢呐传承的教育工作。
传承工作从基础教育开始,我们需要将唢呐纳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通过培养学生对唢呐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了解唢呐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同时,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通过选派优秀的唢呐演奏者作为指导教师,在学校开展唢呐社团或课外培训班,提供音乐教育的机会,培养更多的唢呐人才。
其次,我们要加强唢呐传承的社会支持。
唢呐的传承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机构、音乐学院、文化艺术组织等,要加大对传承工作的投入和支持,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资源。
同时,组织一些唢呐音乐会、比赛等活动,为唢呐的传承者提供展示才华和交流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活力。
第三,我们要注重唢呐传统与时代相结合。
传承工作不能固步自封,要与时俱进,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新理念。
传统唢呐演奏技法上,可以结合现代演奏技巧,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在创作上,可以创造出更具现代风格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通过这样的方式,唢呐传统艺术才能与时代接轨,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最后,唢呐传承需要每一个爱好者的参与和努力。
无论是唢呐演奏者、指导教师、学生还是普通观众,大家都应该以行动支持唢呐传承。
要多参加唢呐音乐会、演出,了解和欣赏唢呐的经典作品;要学习和传播唢呐的知识技巧,成为唢呐传承的弘扬者;更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去守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和传承好唢呐这一传统艺术宝藏,让它在时代的长河中绽放独特的光芒,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唢呐音乐的魅力与美好。
谢谢大家!。
唢呐非遗传承工作总结报告
唢呐非遗传承工作总结报告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非遗传承工作。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所在地区唢呐非遗传承工作的情况,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唢呐非遗传承工作的成果1. 传承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等方式,我们成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唢呐传承人。
他们不仅具备了扎实的演奏技巧,还深入了解和研究了唢呐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知识。
2. 唢呐演出的推广:我们积极组织唢呐演出,不仅在本地区进行巡回演出,还参加了许多全国性的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这些演出,唢呐得以广泛传播,增加了人们对唢呐的认识和喜爱。
3. 唢呐制作技艺的传承:我们注重唢呐制作技艺的传承,通过与老一辈传统唢呐制作人员的合作,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制作工艺和经验。
并且我们还开设了唢呐制作技艺培训班,向更多的人传授唢呐制作的技术。
二、唢呐非遗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1. 传承人年龄偏大:目前的传承人大多年龄偏大,缺乏年轻人的参与。
这使得唢呐非遗传承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风险,需要加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培养。
2. 唢呐市场需求不足: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有所减少,唢呐演出的市场需求也相应减少。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唢呐演出的宣传力度,提高市场需求。
三、进一步发展的建议1. 加强对年轻人的引导和培养:通过在学校开设唢呐课程,组织青少年唢呐比赛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唢呐非遗传承中来,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
2. 拓宽唢呐的应用领域:除了传统的演出形式外,我们可以将唢呐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创造出更多样化的演出形式。
例如,将唢呐融入到舞蹈、戏曲等表演中,使其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吸引更多观众。
3. 唢呐文化的宣传推广:通过举办唢呐音乐会、展览等活动,宣传唢呐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加人们对唢呐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唢呐的市场需求。
总之。
唢呐艺术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分析
唢呐艺术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分析唢呐,一种古老而又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乐器,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各个地区。
唢呐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都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对唢呐艺术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历史渊源、技艺传承、现状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唢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历史渊源在元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唢呐音乐逐渐趋于成熟,并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唢呐音乐不仅在宫廷上得到了重视,还在民间活动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了民间宗教、祭祀、庆典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时期,一些著名的唢呐音乐家相继出现,他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使得唢呐音乐在音乐形式、演奏技法、曲目编排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为唢呐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技艺传承唢呐艺术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将技艺和经验传承下来。
在我国,唢呐音乐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两种。
师徒传承是指由一位有着丰富经验和高水平演奏技艺的师傅传授给学徒,通过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使学徒能够掌握唢呐音乐的精髓和技巧。
而家族传承则是指父母或长辈将唢呐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后辈,通过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培养,使唢呐音乐的传承得以延续。
在今天,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唢呐艺术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多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练习唢呐音乐,导致唢呐艺术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由于传统文化的衰退,造成了一些传统技艺的失传和遗忘,唢呐艺术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唢呐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挑战,需要我们在社会和文化领域加大对唢呐艺术的支持和重视,才能够使唢呐音乐的传承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发展。
三、现状和未来发展。
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砀山唢呐班社的历史文化成因及发展现状研究
怀庆府口 为主的黄河沿岸 ,一方面帮助其了解黄河沿线唢呐 笔 者认 为 ,砀 山唢呐 、唢呐 班社 于今 所 获得 的成绩 ,主 班 艺 人 的情况 ,另一 方面 也 以专业 性 知识 返补 这些 艺 人 。据 要 有 以下两 个 主 因 :第一 ,其发 展依 循 了砀 山唢 呐悠 久 的历 《 国家级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介 绍 ,其认 为 在 唢呐 形制 改进 方 史传承 ;第二 ,在保 留至 明清的民俗文化元素 同时,其较积 面 , “ 明代宗 师朱 载 培在 唢 呐八音 孔 的基 础上 研制 出 ‘ 眼管 极地与当下砀 山民俗生活相联系——其在婚丧嫁娶 、商业庆 子 ’,为我 国 民族 管 乐 的发展 作 出 了重要 贡献 ” ;同时 ,朱 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载埔凭借创办聚会提升了各地唢呐班社之间的交流, 《 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述为 : “ 据说他f 即朱载墒) 曾在九峰
—
—
2 08— —
2 0 1 7 g - 第6 期( 2 0 1 7 gO 6 A)
历史文化研究
寺创建 ‘ 金鼓会 ’,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 ,各地 的唢呐班都 现 ,砀 山县 的民间曲艺正 日 益减少 ,唯有琴书、花鼓等尚有 要在这里聚会”『 2 J ,从 中既可看出朱载埔的号召力 ,也从侧 定受众 ,在9 O 年代一息尚存 的各种曲艺活动 已 日 渐凋敝 , 面反映 出唢呐班社在九峰寺聚会的热闹场面。 所剩不多。唢呐却未受 到曲艺凋敝之势的影响 ,笔者认为其
黑河学 院学报
2 0 1 7 年 第6 期 ( 2 0 1 7 年0 6 P ])
J O UR N AL O F H E I HE UN I V E R S I T Y
N O. 6 2 01 7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作者:王倩张浩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1期摘要:作为传统技艺的砀山唢呐,能够在繁荣当地文化资源的同时得到传承发展,本文从实地调查出发,就砀山唢呐技艺的在地性传承现状做了研究。
田野调查发现随着市场多元化发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唢呐的传承承受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存在着诸如制作工艺缺失、音乐作品缺乏创新性、传承人才稀缺、传承方式单一等方面问题。
笔者认为活态传承是保持砀山唢呐生命力的重要选择。
本文拟从学校教育、政府引导、民间参与等视角探究砀山唢呐的传承发展,旨在更好地保护砀山唢呐技艺与文化资源,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砀山唢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性;活态传承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1-0137-04砀山县位于黄淮平原的北端,地处皖、豫、鲁、苏四省七县交界处,古称下邑。
砀山县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唢呐艺术是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
2011年5月,砀山唢呐吹奏艺术成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类扩展项目中的一员。
在文化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的今天,砀山唢呐如何保持其蓬勃的生命力并进行保护性传承,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业界已从砀山唢呐的历史文化成因、砀山唢呐的传承现状、砀山唢呐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然而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
一方面主要研究砀山唢呐的传承现状,另一方面主要研究砀山唢呐的传承发展策略。
在此基础上,本文依据田野调查资料,结合砀山唢呐的传承现状,并提出如何进行传承发展。
一、砀山唢呐的传承现状(一)砀山唢呐的在地性发展在地性就是指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砀山唢呐于砀山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方式,砀山人的生活情感表达离不开唢呐的配合,喜乐与悲伤都需要唢呐的彰显。
人们生活在民俗里,民俗是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1]。
唢呐传承现状分析报告
唢呐传承现状分析报告唢呐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唢呐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报告旨在分析唢呐传承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促进唢呐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首先,目前唢呐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承链条的断裂。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从事唢呐演奏。
许多老一代的唢呐演奏者没有合适的传人,导致这一传统艺术的边缘化。
此外,传统的家庭与师徒制度逐渐衰落,传承渠道也面临困难。
其次,唢呐的演奏场合和受众也在逐渐减少。
随着现代音乐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音乐的吸引力减弱。
许多现代音乐会和演出更受年轻人的欢迎,而唢呐音乐则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此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农村庙会和民间活动也减少了,这给唢呐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然而,尽管唢呐传承面临诸多困境,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努力也值得注意。
一方面,一些唢呐演奏团体和个人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通过传媒渠道、社交媒体等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这些努力为唢呐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一些文化机构和学校也开始注重对唢呐艺术的培养和传承,组织培训班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年轻人对唢呐的兴趣。
为了促进唢呐传承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唢呐艺术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将唢呐音乐推向大众,增加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其次,建立起连续的传承机制和培训体系,帮助年轻人学习和发展唢呐演奏技巧,培养更多的优秀演奏者。
此外,要注重唢呐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开拓新的演奏形式和风格,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总之,唢呐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存在着希望和机遇。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相信唢呐这一重要的民间音乐传统可以得到传承和发展,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做出积极贡献。
砀山唢呐传承发展的瓶颈及解决措施
砀山唢呐传承发展的瓶颈及解决措施砀山唢呐虽然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保持着古老的方法来演绎它的风采[1]。
但在这个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大部分年轻人更向往现代音乐,对传统唢呐不感兴趣,在市场化潮流及现代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很少有人花时间去听唢呐,更是很少有人去探索砀山唢呐的奥秘,其发展境况不容乐观。
砀山唢呐传承发展的瓶颈砀山唢呐的辉煌也只是曾经的辉煌,如今的唢呐已开始走下坡路,据调查发现,现如今的唢呐吹奏已渐渐淡出人们视野,因城市管理的要求,很多地区不允许大声演奏,很多唢呐演奏被音响播放代替,生意大不如前;而唢呐班子的人来自全国各地,较为分散,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内部不易管理,矛盾较多。
瓶颈1:不够专业化砀山唢呐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从古至今发展,砀山唢呐多是靠着日积月累的经验,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讲授和传承,演奏技巧及层次不高,同在现代专业的音乐学院受正规化、系统化训练的传承方式相比,这样一种民间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明显有许多不足,如唢呐班子的表演多是自己根据曲谱练习,内部没有演奏技巧技术交流,也没有内部管理机构,理论水平方面也较为缺乏。
瓶颈2:传播渠道少砀山唢呐只被黄淮地区城乡居民知晓,缺少发展的舞台[2]。
走向世界,走上国际化大舞台的可能性较少。
政府的宣传力度、当代民众的传承和接受程度相对较弱,唢呐无法被更多人了解。
当今时代,流行音乐广受追捧,人们对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的认可度较低,致使大众、媒体不会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去传播。
瓶颈3:传承人出现断代以前的许多唢呐老艺人基本是为了生计从事唢呐吹奏行业,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是毕竟可以凭借这门手艺谋生,他们的子女不少也学习唢呐吹奏,继承和发展唢呐艺术[3]。
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模式也多样化了,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其子女都被送往学校念书,接受文化教育,或者外出打工,学门手艺,收入远比吹唢呐多得多,并且唢呐的学习时间较长,因此,学习唢呐的青少年越来越少,唢呐传承人面临断代问题。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1.1 砀山唢呐的历史渊源砀山唢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考证,砀山唢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唢呐是一种祭祀乐器,用于祭祀神灵和祖先。
随着历史的演变,唢呐逐渐融入了民间生活,成为一种表达情感和娱乐的音乐形式。
砀山唢呐在唐宋时期开始流传至民间,成为广为人知的民间乐器。
据史料记载,唢呐曾被用于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等民俗活动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砀山唢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曲目体系,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砀山唢呐的历史渊源丰富多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砀山唢呐在传统文化中拥有独特的地位,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砀山唢呐传承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砀山唢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砀山唢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砀山唢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着特定地区的民俗风情和精神文化。
砀山唢呐曾经是宫廷宴会、庙会庆典、迎宾送客等重要场合的必备音乐伴奏,体现了当时社会等级和礼仪的体现。
在民间婚丧嫁娶、节庆活动中也时常能够听到砀山唢呐的声音,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喜庆和祥和的氛围。
通过砀山唢呐这一传统乐器,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砀山唢呐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传承。
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信息,在传统文化中拥有独特的地位。
砀山唢呐也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传颂。
它在民间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视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砀山唢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其传承与发展也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2. 正文2.1 砀山唢呐的演奏技艺砀山唢呐的演奏技艺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
在演奏时,唢呐演奏者需要通过口腔和呼吸控制,准确地吹奏出各种不同的音调。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砀山唢呐,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乐器,是砀山地区的特色文化符号之一,其传承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现状与前景,以期加深人们对砀山唢呐的了解和关注。
一、砀山唢呐的传承砀山唢呐,起源于砀山地区,是一种民间管乐器。
据史料记载,砀山唢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砀山地区的百姓就已经开始制作并演奏唢呐了。
而在宋元明清等朝代,砀山唢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演形式。
在砀山地区,唢呐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乐器,它不仅是民间婚丧嫁娶的音乐伴奏,也是庙会、节庆等群众文艺活动的不可或缺的演奏乐器。
砀山地区的唢呐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不仅在演奏技法、曲目类型等方面有着独特之处,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当地人民多种情感和情感,是砀山地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砀山唢呐所面临的困境也日益显现。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现代音乐和娱乐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艺术逐渐被边缘化,而砀山唢呐也不例外。
一些年轻人对砀山唢呐的认知和了解越来越少,更别提去学习和传承它了。
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许多乡村庙会、节庆等活动也渐渐式微,这使得砀山唢呐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尽管面临困境,砀山唢呐的发展前景并不是没有希望的。
一方面,随着国家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视,许多地方和单位纷纷举办唢呐艺术节、比赛等活动,为砀山唢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一些研究者和艺术家也积极投身于砀山唢呐的保护和创新工作,力图为砀山唢呐赋予新的艺术和生命力。
有学者对砀山唢呐进行了深入的音乐学研究,有艺术家通过创作新的曲目、演绎新的表演形式,使砀山唢呐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喜爱这一民间乐器。
尽管砀山唢呐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诸多问题,但我们有理由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
凭借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砀山唢呐必将在当代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砀山唢呐是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砀山唢呐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其历史渊源、传统特色及现代发展,以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这一民间乐器的文化价值。
砀山唢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史书记载,砀山唢呐初现于秦汉时期。
当时,砀山地区的农民在农闲时节用唢呐等乐器表达情感,逐渐形成了砀山唢呐独具的风格和特色。
随着历史的演变,砀山唢呐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砀山唢呐在传承方面一直秉承着“师徒传承”的传统模式。
正是由于师傅对学徒的悉心教导,才使得砀山唢呐得以延续至今。
传承者们除了学习传统的演奏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承”而非简单的“复制”。
在砀山唢呐的传承中,家庭和乡村社区发挥着重要作用。
很多砀山唢呐的传承者都是在家中或乡村社区中得到启蒙,而后才得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正是这样的传承模式,让砀山唢呐成为了一种真正的“民间”乐器,承载着丰富的乡土气息和民俗文化。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砀山唢呐在传承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传承人口的减少、乡村文化的衰落以及现代音乐的冲击,都给砀山唢呐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砀山唢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保护和传承。
应该大力加强和完善砀山唢呐的传统教育。
在学校中设置砀山唢呐专业课程,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培养更多的砀山唢呐传承者和爱好者。
还可以建立砀山唢呐传统技艺的保护机构,开展相关的保护工作,确保砀山唢呐传承的可持续性。
应该大力挖掘和整理砀山唢呐的文化资源。
通过对砀山唢呐历史文献、音乐作品、表演技巧等资料的整理和保护,为其传承提供更为可靠的文化支撑。
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砀山唢呐进行记录和保护,确保其文化价值得以传承。
可以大力推动砀山唢呐的现代化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引入现代音乐元素,使砀山唢呐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和审查。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砀山唢呐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艺术的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地区。
它以独特的演奏方式和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砀山唢呐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以期更好地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砀山唢呐的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唢呐这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砀山唢呐的传承需要付出许多努力,首先是要寻找有传统音乐基础和志趣相投的传承人,因为要学好唢呐并非易事。
要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学到真正的本领。
还要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如影音资料、网络教学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砀山唢呐。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确保砀山唢呐传统的保护和发展。
与此砀山唢呐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砀山唢呐的发展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演奏技术的提高,要通过不断地练习和交流,完善唢呐演奏技法,提高表演水平。
其次是音乐作品的创作,要鼓励有识之士创作出高水准的砀山唢呐音乐作品,以丰富传统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再者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可以借鉴西方音乐和舞蹈等元素,创作出更具现代感和国际化水准的砀山唢呐作品。
砀山唢呐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媒体的大力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资助项目,鼓励唢呐音乐的研究和演出。
社会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比赛、音乐节等活动,促进砀山唢呐的传播和发展。
媒体则可以通过报道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砀山唢呐。
只有政府、社会和媒体齐心协力,才能让砀山唢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砀山唢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涉及许多方面,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砀山唢呐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发展。
希望未来的日子里,砀山唢呐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增添新的辉煌。
砀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作文
砀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作文
秋风瑟瑟,拂动砀山古老的街道。
我倘徉在乡间小路上,耳边是一阵洪亮的唢呐声,宛如一支支晦暗青色箭矢,射穿了静谧安详的午后。
那是砀山的唢呐,一种古老的东西的的的乐器,能唤醒记忆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
它历史很久远的声音,带了岁月的沉淀,倾诉衷肠着砀山的风土人情,像一幅幅鲜活很可爱的历史画卷,显现出出出在我眼前。
我恍若看到,在古老的村落里,唢呐声伴着欢快的舞蹈,欢度新年节日收获的喜悦;在挺闹哄哄的庙会上,唢呐声顾颜面带人们,沈浸于在热闹的氛围中;在悲伤的送殡仪式上,唢呐声低沉的声音而悲戚,倾诉衷肠着浓的化不开的离别之情。
唢呐,看上去像这座古城的一颗颗跳动的心脏,它无影无形,此刻却难伸你选择想要逃避都无法看到。
它听闻过亲眼见证了砀山的兴衰荣辱,也留在这里记录信息了世代砀山人的喜怒哀乐。
我闭上眼,再心细静思聆听着唢呐声,恍若听见了历史的声音,特别注意一点到了先人们的智慧和创造。
我长吸地被这古老的东西的记忆的东西的
乐器所让,它那不过是的音色,那独特的地方的韵律,那历史久远的记忆的东西的灵魂,都长吸地地去很感动地着我。
我为之一往情深,为之震撼,为这古老的记忆的东西的文化传承,为这激昂的音符,为这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要用我的笔,用我的语言,将砀山唢呐的魅力传信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所侧面打听一下颍上,不不清楚这片土地的文化和历史。
我脑海里浮上出这样的画面,唢呐声在古老的村落中回响,在田野上飘动在空中,在人们的心中雄浑。
它将永远都是不可能陪在身边着砀山,陪在身边着这里的人们,将这历史久远的记忆的东西的文化传承飞去,让它会永远可以说不可能放射出光芒。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砀山唢呐,又称为砀城唢呐,是源自安徽省淮南市砀山县的一种传统民间乐器,其历
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
在砀山县,唢呐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该地
区民间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之一。
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时期。
在清代时期,砀山唢呐就已经非常
流行,成为当地庙会和集市活动的主要伴奏乐器。
在解放战争时期,唢呐在发扬中华民族
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士兵们精神支持和团结的强大力量。
此外,文化大革
命期间,由于唢呐被视为封建文化和旧事物,其传承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唢呐得到了重新发展和传承。
为了推动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砀山县成立了专门的唢呐团队,开设了唢呐培训班,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展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唢呐演奏中来,推动唢呐艺术的创
新与发展。
在唢呐团队的领导下,砀山唢呐逐渐向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团队成员们不
仅学习传统的唢呐演奏技巧,而且还进行了现代音乐和西方音乐的交流和学习。
他们创作
和演奏的作品不仅受到了国内观众的喜爱,也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认可和赞誉。
砀山唢呐
不仅在国内展示了中华民族非常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也为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做出了贡献。
总之,砀山唢呐作为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传承与文化发展的
过程中,经历了多种变化和发展阶段。
如今,在全国范围内,砀山唢呐已经成为一种受人
喜爱的传统民间音乐乐器,它除了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内涵,也为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演
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试论砀山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砀山县位于黄淮平原的北端,地处皖、豫、鲁、苏四省七县交界处,古称下邑。
砀山县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唢呐艺术是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
2011年5月,砀山唢呐吹奏艺术成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类扩展项目中的一员。
在文化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的今天,砀山唢呐如何保持其蓬勃的生命力并进行保护性传承,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业界已从砀山唢呐的历史文化成因、砀山唢呐的传承现状、砀山唢呐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然而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
一方面主要研究砀山唢呐的传承现状,另一方面主要研究砀山唢呐的传承发展策略。
在此基础上,本文依据田野调查资料,结合砀山唢呐的传承现状,并提出如何进行传承发展。
一、砀山唢呐的传承现状(一)砀山唢呐的在地性发展在地性就是指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砀山唢呐于砀山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方式,砀山人的生活情感表达离不开唢呐的配合,喜乐与悲伤都需要唢呐的彰显。
人们生活在民俗里,民俗是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1]。
唢呐,被砀山人视为“神赐礼器”,是融入当地的一种生活方式。
无论是婚嫁礼仪、生孩子吃喜面、老人仙逝等场合,还是春节、中秋节、开业庆典等节庆活动,砀山人都离不开唢呐。
唢呐这一乐器与砀山地区普通民众的生活紧密相关,已经融入砀山民众的生活之中。
《叫句子》《六字开门》《百鸟朝凤》等众多优秀曲牌,至今广受砀山县及周边地区群众的欢迎传播。
“嫁闺女,真热闹,喇叭不吹不上轿”,这是砀山地区婚礼场景的真实写照。
唢呐“曲儿小,腔儿大”,作为在婚礼中的主奏乐器,吹奏的声音高亢响亮,适合在空旷的场地演奏,与婚礼吉祥喜庆的氛围相得益彰。
砀山人举办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在闹市街旁的露天晚会少不了唢呐班助兴,形式相当于婚礼前的彩排。
此外,在砀山丧葬活动中唢呐班子的角色一直必不可少,唢呐声伴随着丧葬仪式的举办。
在灵堂门口,《哭灵台》是砀山唢呐丧礼仪式中的经典曲目,也是必吹曲目,整支曲子极具感染力。
砀山唢呐班社传承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砀山唢呐班社传承的现状与保护措施班社一词起源于明中期嘉靖、万历年间, 多用于民间戏曲演出团体, 另有“家部”“家班”“家梨园”等说法。
民国年间, 安徽境内的各戏曲班社活跃, 戏曲、丝竹、吹打等器乐曲风靡一时。
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 一些以家传、师传职业性为主的班社乐手, 常忙碌于地方“家乐”“梨园”等市井俗乐之中;还有一些民间鼓吹乐手, 则离开家乡, 深入偏乡僻里靠行艺维生, 他们在传统俗事、节庆中传承, 演艺着当地的民间器乐曲, 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时至今日, 砀山唢呐无论从原始的形态到现在的变化, 始终保持着唢呐独特的乡土韵味, 唢呐吹奏已成为包括婚、丧、嫁、娶、耍、礼、乐、典、祭的民间歌舞、灶火、节庆、戏曲等活动必备的乐器之一。
砀山地区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 是我国唢呐班社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地域之一, 聚集了大量民间唢呐班社。
唢呐艺人作为一个表演个体只有在加入班社时, 其社会职能才能够得到体现, “班社是民间唢呐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保障”。
砀山自明中叶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唢呐艺术曲目, 同时始终保持了“班社”这一独特的民间乐会组织, 在区域民俗文化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砀山唢呐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砀山唢呐班社的传承与保护也得到了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一、砀山地区唢呐班社的沿袭砀山被称为“安徽唢呐之乡”, 地区流传着“嫁闺女、放鞭炮, 没有喇叭不上轿”的谚语。
唢呐艺人们农忙时耕作, 农闲时自娱自乐, 因此在当地形成了不少以唢呐谋生的职业或半职业唢呐艺人群落。
伴随历史汰选与地域特色, 砀山唢呐班社依然保持活力, 据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统计, 2016年砀山十四个村共计大小唢呐班社300余个, 其具体架构延续了传统戏曲家班的形式——以班主为核心组织, 以班员为业务开展团队从事区域性音乐营收。
值得注意的是:砀山地理位置特殊, 地处安徽、河南、湖北、山东四省交汇处, 且四省皆不缺少民间唢呐艺人, 而唯有砀山形成了相对独立、具有经济效益的唢呐传播路径, 正是由于砀山唢呐班社因循前辈艺人所制架构, 做到传承有序, 发展提高, 始终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力。
砀山唢呐制作工艺及非遗艺术保护研究(下)
砀山唢呐制作工艺及非遗艺术保护研究(下)
高海翔
【期刊名称】《乐器》
【年(卷),期】2024()3
【摘要】(接上期)三、砀山唢呐艺术的非遗传承现状及困境分析砀山唢呐艺术在2011年6月9日,由安徽省宿州市申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砀山唢呐艺术的形成砀山唢呐艺术的最显著特征便是它的流派传承十分明确,由四位具有代表性的老一辈唢呐艺人:张连生、王朝臣、刘须延、陈玉兰,创立了如今砀山唢呐的四大唢呐流派,即张系、王系、刘系、陈系。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高海翔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3
【相关文献】
1.利用地理标志权对茶叶制作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省级“非遗”采花毛尖制作工艺为视角
2.现代视域下砀山唢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研
究3.“非遗”视角下岜沙苗族土布制作工艺传承与保护4.做好保护传承延续历史
文脉——内蒙古艺术研究院(非遗保护中心)2021年非遗重点工作回顾5.国家战略
视野下非遗保护研究的新趋势——“非遗保护与国家战略学术研讨会”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砀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作文
砀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作文
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懦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
发音的方式,是中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传统唢呐按音域及乐器大小可区分为小唢呐(又称海笛)、一般高音唢呐,以及大唢呐,但其中又可分为各种调性的唢呐(例如G调小唢呐、F调小唢呐、D调高音唢呐、C调高音唢呐、G调大唢呐等等),所谓的调性是指放开最下面三孔时所吹出的音。
一般而言,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十七度音,以最常用的D调高音唢呐而言。
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尔使用,但很难吹出)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一般可分为,加键高音唢呐、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其特色为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稳定音准。
因各地区、各制造者的不同,形制以及按孔方式也有所不同,以最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而音,常用音域一般为十八度音。
唢呐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变化,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这使得一方面唢呐的音准控制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则使得其音色音量的变化大,且可藉由音高的控制,作出很圆满的滑音,这些都使得唢呐成为表现力很强的乐器。
而哨子的调整工夫,也因此成为唢呐演奏者必须具备的重要技术,除了哨子状况的好坏会影响省力与否及音准之外,视不同的曲子及音色需求,
也必须以不同的方式作哨子的细微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砀山唢呐班社传承的现状与保护措施班社一词起源于明中期嘉靖、万历年间, 多用于民间戏曲演出团体, 另有“家部”“家班”“家梨园”等说法。
民国年间, 安徽境内的各戏曲班社活跃, 戏曲、丝竹、吹打等器乐曲风靡一时。
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 一些以家传、师传职业性为主的班社乐手, 常忙碌于地方“家乐”“梨园”等市井俗乐之中;还有一些民间鼓吹乐手, 则离开家乡, 深入偏乡僻里靠行艺维生, 他们在传统俗事、节庆中传承, 演艺着当地的民间器乐曲, 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时至今日, 砀山唢呐无论从原始的形态到现在的变化, 始终保持着唢呐独特的乡土韵味, 唢呐吹奏已成为包括婚、丧、嫁、娶、耍、礼、乐、典、祭的民间歌舞、灶火、节庆、戏曲等活动必备的乐器之一。
砀山地区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 是我国唢呐班社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地域之一, 聚集了大量民间唢呐班社。
唢呐艺人作为一个表演个体只有在加入班社时, 其社会职能才能够得到体现, “班社是民间唢呐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保障”。
砀山自明中叶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唢呐艺术曲目, 同时始终保持了“班社”这一独特的民间乐会组织, 在区域民俗文化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砀山唢呐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砀山唢呐班社的传承与保护也得到了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一、砀山地区唢呐班社的沿袭砀山被称为“安徽唢呐之乡”, 地区流传着“嫁闺女、放鞭炮, 没有喇叭不上轿”的谚语。
唢呐艺人们农忙时耕作, 农闲时自娱自乐, 因此在当地形成了不少以唢呐谋生的职业或半职业唢呐艺人群落。
伴随历史汰选与地域特色, 砀山唢呐班社依然保持活力, 据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统计, 2016年砀山十四个村共计大小唢呐班社300余个, 其具体架构延续了传统戏曲家班的形式——以班主为核心组织, 以班员为业务开展团队从事区域性音乐营收。
值得注意的是:砀山地理位置特殊, 地处安徽、河南、湖北、山东四省交汇处, 且四省皆不缺少民间唢呐艺人, 而唯有砀山形成了相对独立、具有经济效益的唢呐传播路径, 正是由于砀山唢呐班社因循前辈艺人所制架构, 做到传承有序, 发展提高, 始终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力。
砀山唢呐班社传承的现状与保护措施砀山唢呐于20世纪逐渐并形成了包括张系、王系、刘系、陈系四个相对稳定的大型唢呐班社组织。
砀山唢呐班社有独特的沿承方式, 砀山唢呐演奏艺术多以传统的老艺人口传心授为主要形式得以留存, 笔者认为, 其原因有两点。
首先是张连生(1902—1985) 老先生对砀山唢呐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其对包括《贵妃醉酒》《白毛女》等在内的不同戏曲曲牌皆进行了大胆、卓有成效的改革, 同时对《百鸟朝凤》等家喻户晓的民族音乐精品进行了翻新, 对砀山及现代唢呐艺术在民间的发展, 具有促进作用。
其次是其余各支系与陈系或师承或并列关系。
如陈玉兰分支系统, 经过笔者对陈氏徒弟蒋法杰先生的访谈得知, 陈玉兰的师傅正是张连生, 并跟随张连生打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
另外, 伴随陈玉兰唢呐艺术的精进, 其独立支系亦渐渐由张系中分离, 虽未“自立门户”, 但张连生先生的沿承关系是十分清楚的。
而今, “蒋法杰门下的徒弟已累计有20多个徒弟出师, 并各自创建了唢呐艺术团, 将唢呐技艺进而发扬光大”。
以班主为核心的组织架构模式在唢呐班社中也得到沿袭。
班主在砀山唢呐班社中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是整个班社的核心和主要演员, 具有不可替代的凝聚力。
班主一般都是唢呐主奏, 为每次演出的前期布控与演出质量负责;作为整个班社的负责人, 班主时常会因演出盈利问题一人身兼数职, 演奏多件不同乐器, 需要“串场子”, 负责多台不同演出。
另外, 砀山唢呐班主的作用同样渗透在乐器架构中。
需要注意的是:唢呐自身的形制及具体的表演曲目, 也对砀山唢呐班社的具体架构产生了影响。
在通过对唢呐艺人张团结采访对话后得知, 砀山唢呐在形制上——比如摁键位置(即揿子) 与传统唢呐相比, 显得更粗短, 所以在演奏装饰音时更为丰富容易, 音色哀婉柔美。
这种特殊的形制, 在乐器层面扩充了砀山唢呐班社的表现力, 亦使砀山唢呐可紧贴时代发展, 成为区域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
砀山唢呐班社之所以会形成规模与体系, 与班主在其中的核心位置有关。
而据笔者对50余个砀山唢呐班社了解得知:其多数班主都与上述四个支系有着直接关系, 或是四大支系的重要传承人。
因此, 砀山逐渐形成了以传承人唢呐班社班主为核心的组织架构模式。
曲目的沿袭也对砀山唢呐班社的发展存在显见影响。
由于砀山独特的地域因素, 即砀山交隔四省的特殊地理位置, 间接形成了其艺术文化多元并蓄的特点, 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唢呐班社上:它既可驾驭当地传统音乐, 如四平调等, 又对梆子戏、花鼓戏等多有继承, 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曲目基础, 形成了诸如《丧调》《六字开门》《百鸟朝凤》等不同风格的作品。
笔者通过对该县十余个唢呐班社走访后发现:有75%以上的社团对流传于砀山及周边地区的唢呐曲或曲牌都十分熟悉, 并可根据客户需要随时进行现场表演, 民间乐人对传统音乐的把握可见一斑。
作为传统民间音乐传承载体, 以及实现盈利性的区域性民间音乐组织, 砀山唢呐班社之所以能在当下社会发展大势中找到立足点, 在于稳定的唢呐班社架构、艺人对传统唢呐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对曲目的地域化把握。
这三个因素相生相伴, 互相影响, 持续沿承, 为砀山唢呐班社成为区域性唢呐艺术团体的代表,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砀山唢呐班社传承的现状分析在沿袭传承砀山唢呐班社传统的今天, 砀山唢呐的发展可谓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在2011年砀山唢呐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 这种兴盛于皖北民间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各界高度重视。
砀山唢呐班社在传承的基础上, 结合当下发展要求在其具体的活动路径和曲目配乐方面日渐成熟, 保持了较强影响力的同时也留存了一些隐患。
从活动路径来看, 砀山唢呐班社在本区域内形成了以婚丧嫁娶、地方民俗文化等渗透各方面的表演活动。
其在传统的“红事白事”的基础上, 逐渐开放了企业庆典等多方面的新颖业务。
据笔者以问卷形式查证, 在受邀提问的35家唢呐班社中, 有85%以上的班社并不排斥商业“接活”, 更有班社成员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 商业性活动已成为部分班社赖以生存的基础。
伴随着商业化路子的打开, 唢呐班社在曲目选择上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地方戏曲曲牌移植改编, 甚至开始使用合成器来完成原本多件乐器才能完成的乐器合奏, 如开始用电子乐替代传统打击乐等, 节省人力成本。
但笔者认为, 现砀山唢呐班社并非“万无一失”, 尤其是在总体规划方面, 还有三个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 以下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述。
(一) 传统沿承性对唢呐班社组织架构的影响与制约砀山唢呐班社目前在沿承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其受到了两个因素的制约。
其一是砀山唢呐传承方式的问题。
老手艺人教学局限于口传心授, 与传承人之间存在沟通障碍, 且未能很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据了解, 除了老手艺人外, 班主亦时常兼任, 但因班主身兼数职故不能很系统地完成此项任务。
其二是唢呐班社族系思想严重, 尚未能完全打破家族壁垒, 阻碍跨族系、区域性唢呐传承。
王系与刘系目前仍存在部分“传内不传外”的族系观点。
伴随着改革开放与优生优育政策的出台, 砀山传统的大型家族式沿承方式已式微, 固守传统使班社中坚力量日益萎靡;从另一个方面说, 族系内人丁稀少使唢呐核心技艺, 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当地很多班社都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 “艺人身份主要是农民, 所占比例超过95%”, 特别是在农忙时期, 人手不足问题尤其突出, 班社赶场子时, 时常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 所以不得不到处借人。
但即使借到其他班社的帮手, 也不能和班社成员形成良好的默契, 甚至有时不得不使用生手参加表演, 存在砸掉班社口碑的风险。
(二) 班社与表演形式的日益商业化影响了唢呐技艺的传承砀山唢呐班社之所以为乡亲们所认同,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主要还是在于区域性礼俗仪式的诉求消费。
而伴随改革开放与商业化趋势影响的日益扩大, 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也随之改变, 唢呐的功能属性得到了强调, 这从侧面影响了其表演形式。
当下砀山唢呐班社已惯于在表演中借助外来帮衬, 如西洋管乐、电子琴、电子合成器等。
对外来乐器和现代技术的借用本是好事, 但通过走访调查后发现, 班社对现代技术的过分注重反而出现了新的问题。
因外来设备因素影响成本, 故缩减人手、过分遵从企业或客户的需要, 丧失了砀山唢呐艺术的本来面貌和固有特色, 唢呐班社的传承方式、渠道逐渐萎缩、演奏技艺的退化, 尤其是后者, 情况最为严重。
传承的责任就是保护原样性, 守住民族文化的DNA,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砀山唢呐班社各老艺人技术纯熟, 如对板胡、唢呐等民族乐器皆精通的陈玉兰, 对大小笙以及大小唢呐皆精通的蒋法杰等。
伴随众多现代技术的援引, 当下砀山唢呐却面临舍本逐末的危险, 包括扮金刚、吃火等传统班社传统技艺日益稀缺, 传统手艺如何传承、又传于哪皆是问题。
(三) 砀山唢呐班社成员的整体艺术修养也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30余个砀山唢呐班社问卷调查显示:其中70%以上的班社成员(包括班主) , 其技艺习得为家族传承(占20%) 、班社师徒教授(占50%) 、老艺人口传心授(占30%) 这三种形式。
而从传统的“赶场跑活”来看, 伴随着市场化经济的需要, 民俗审美正在日益丧失, 唢呐班社的艺术修养成为了较为严重的问题。
同时需要正视的是:1949年以来的几十年中, 砀山唢呐在传承上存在部分封建迷信等低俗内容。
而在当下市场化大趋势下, 如部分班社因业务盈利需要而宣扬迷信内容, 会对唢呐艺术在皖北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
三、砀山唢呐班社传承的保护策略砀山唢呐班社传承至今在发展上面临了诸多阻碍, 需要我们在具体保护方面重点加强以下三点。
(一) 要打通学院派与民间班社之间的固有壁垒通过学院派加强班社成员的艺术素养与表演美学旨趣;并加强班社成员的乐理知识。
如采用唢呐研修班、建立区域艺术实践基地等形式, 在砀山乃至安徽各市区形成音乐据点。
砀山唢呐班社从硬件方面可加强班社成员必要的音乐知识补充, 从精神层面亦可补充班社内成员的音乐艺术素养。
而从专业音乐院校的角度而言, 这一举措会在多个层面形成民间艺术与专业院校的交流。
首先是为民族表演专业提供鲜活的音乐素材, 唢呐艺术本就诞生于乡野之间, 而音乐院校的唢呐专业多以独奏、重奏与乐团排演为主, 标准化的训练过程中个人特色、地方流派基本被埋没。
加强与唢呐班社的沟通交流将极大地帮助学生提供实践层面的帮助。
其次是为音乐理论专业尤其是民族音乐学等专业提供丰富的田野调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