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唢呐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
班级:071本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陕北唢呐文化之我见
学院名称:音乐学院
专业名称:音乐学(教师教育)
********
指导教师:杨万春副教授
二〇一一年六月
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I see the Northern Cultural suona
College :College of Music
Subject :Musicology (Teacher education)
Name :Jia Wenke
Directed by:Yang Wanchun Associate Professor
June 2011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兰州城市学院。
本人签名:日期:
摘要
音乐是艺术,也是语言,唢呐用音乐的语言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营造了其它乐器不能代替的音乐与事、物默契结合的形象化氛围,它鲜明的体现和深化了民间风情。使这些根深蒂固的民间风俗习惯一代代充满活力的延续下去。陕北唢呐的与众不同为陕北特色文化的形成添加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关键词:唢呐;陕北唢呐;风格特征
ABSTRACT
Music is art and language, the language of music suona human thoughts and feelings, not a substitute for other instruments to create the music and events and things with the visualization of understanding atmosphere, it reflects and deepens the distinctive folk customs. Deep-rooted customs and habits of these bags vibrant civil society continue. Northern suona suona distinctive and make music for the Northern Shaanxi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a strong color added.
Key words: Suona; Northern suona; style characteristics
目录
1.唢呐简介 (1)
1.1 唢呐的起源 (1)
1.2 唢呐的发展 (3)
2.陕北唢呐介绍 (3)
2.1 陕北唢呐的发展与传承 (3)
3.陕北唢呐的流派简介 (4)
3.1 榆林地区 (4)
3.1.1 绥德唢呐 (4)
3.2.1 子长唢呐 (5)
3.2 延安地区 (7)
3.2.1 子长唢呐 (7)
4.陕北唢呐与陕北民俗 (8)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1.唢呐简介
1.1 唢呐的起源
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手笛”,大唢呐又称海笛。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空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唢呐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源于波斯。日本学者林谦三在《东亚乐考》中说:“中国的唢呐,出自波斯,阿拉伯的打合簧(复簧)乐器苏尔奈。”他认为,唢呐这个名字的发音,显示了它是个外来乐器。其语言出自波斯语。另一位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在他的《伊斯兰音乐》一书中,也认为唢呐是波斯语的音译。林谦三和岸边成雄的观点,对中国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去学者大多采用这种观念。
第二种说法是说源于我国新疆,出于周箐葆1984年所著的《唢呐考》一文。他根据开凿于公元3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第38窟壁画中所说的唢呐图像。认为唢呐最早产生于我国新疆,之后由突厥族传至阿拉伯国家和印度,又向西传至
北非和欧洲。为了证明他说自己的观点,周箐葆引用了阿拉伯史书中的记载,公元6世纪,阿拉伯人常用它(指唢呐)和其他乐器搭配在一起演奏,7世纪在军中占显著地位。8世纪后唢呐地位一落千丈,原因是伊斯兰教不提倡,并认为唢呐这个词是突厥语,不是波斯语。因此,周箐葆断言,阿拉伯使用唢呐的历史上限只到公元6世纪。就是说,流行于中国新疆的唢呐先于阿拉伯地区两个多世纪。这种说法出现后,一些学者在著述中开始认为唢呐源于我国,而不是外来品。
第三种说法是说唢呐源于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出于贾衍法1996年所撰写的《乐声如潮的唢呐之乡》一文。他认为唢呐在东汉时期已在中原地区流行,只不过那时不叫唢呐,而叫“大笛”。到了明代才开始采用波斯语的音译。他的论据是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画像石。他说该时刻刻有一副完整的鼓吹乐队,左边二人手执排箫演奏,右边二人分别奏笙和笛,而中间一人所奏的乐器下部呈喇叭口状,正是唢呐。若此说法成立,唢呐在内地流行又比前面的说法提早的两个多世纪左右了。
为验证以上三种观点的可靠性,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刘勇在撰写博士论文《中国唢呐音乐研究》过程中作了认真调查,刘勇访问了《龟兹艺术研究》的作者霍旭初先生,霍旭初认为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唢呐图像的喇叭口与管身颜色有异疑为后人所加。事实证明霍旭初的判断是正确的。1906年和1913年,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曾两度派人考察并研究克孜尔石窟,对窟中一些壁画拍了照片。1998年10月,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馆长玛丽安娜·雅尔狄茨女士及其助手访问克孜尔石窟时,带来了她们的前辈们于本世纪初拍摄的照片,其中一幅正是第38窟被认为是唢呐的照片。照片显示,当时该乐器没有喇叭口。说明喇叭口实为后人所加。至此,克孜尔唢呐的真伪已无需争辩。
关于嘉祥县武氏祠的汉画像石,刘勇曾亲往作过调查,从呈现的图像看,很难认定乐队中间那人吹的就是唢呐。山东音协副主席温增源先生经多次仔细观察,也认为那件乐器并非唢呐,而对武氏祠石刻研究多年的朱锡禄先生,在其专著《嘉祥汉画像石》中收录了该石刻拓片,但文字解释这件乐器是埙。因而第三种论点也就难以成立了。
三种唢呐起源中的后两种被否定了。而日本学者林谦三等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虑,说明中国唢呐来源于国外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一种语言中的物品名称容易在其他语种中以相近的语音保存下来。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家胡振华肯定地说,唢呐这个词是来自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这种产生于实际的结论,应该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