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导学案
贝壳导学案
《贝壳》导学案一、温故知新1、学习了《蝉》这篇短文有什么启示?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A.零落颤动继续贝壳 B.沙粒嘈杂精致观察C.图样钱币淘洗痕迹 D.脆弱短暂把玩透明3、下面句子中成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C )A.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
..相看二、明确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领悟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3、比较两篇散文的异同。
重点难点: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三、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卑.()微:一丝不苟.():3.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4、贝壳的特点是什么?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
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5、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想到了什么?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
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四、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贝壳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学科 (主备人:钱英姿)
课题
3 贝壳
课型
综合解决课
第 周第 课时
授课日期
月 日
总课时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卑微一丝不苟
2品味语句,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逐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活生活哲理。
重点
感悟课文表达的生活哲理。
2、对导学单上的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
3、记下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的新问题。
导学阶段
组内交流(5')
1、巡视,关注学困生的参与情况2、参与小组交流,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引导、提示。
1、组内成员积极参与交流,相互帮助,对学习目标形成共识
2、组长关注学困生的参与,确定发言人。
3、组长记录小组问题
组间交流,师生交流(14')
学习方法
读书的方法
自学的方法
概达的生活哲理。
关键
体悟生命的意义。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结构
程序与时间预设
教师行为预设
期望学生行为
准备阶段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贝壳》。
激发起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
回顾旧知汇报预习
(3')
从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小结
强化重点,加深印象。
课堂达标检测(7')
1、巡视,了解学情
2、适时点拨、引导、纠正。
1、完成练习册随堂作业1、2、3题(必做);
2、组内成员互检。
板书设计
外壳坚硬和精美 艺术品·
蝉: 生命卑微而居所精致 惊叹
《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
《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主题:《贝壳》一、教学目标:1.了解贝壳的外形、颜色和种类,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
2.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贝壳的实物和图片。
2.纸张、颜色笔、胶水和剪刀。
3.一些有关贝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贝壳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贝壳的形状和颜色,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2.探究(20分钟)师生共同探究贝壳的种类和特点,学生提前分组,每组一种贝壳进行观察和研究,记录各自贝壳的外形和颜色,在班级分享结果。
3.表达(15分钟)学生利用纸张、颜色笔、剪刀和胶水进行手工制作,根据自己观察到的贝壳的形状和特点,设计并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贝壳。
4.展示(10分钟)学生依次展示自己制作的贝壳,并简单描述自己的设计和想法。
五、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互相配合,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对贝壳的种类和特点的介绍不够详细,只是通过观察和分享了解了一部分贝壳的特点,还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加强。
二是课堂时间安排有些紧凑,学生制作贝壳的时间有限,希望能够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设计和制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观察和创造能力。
同时,也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贝壳的外形、颜色和种类,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
2.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贝壳的实物和图片。
2.纸张、颜色笔、胶水和剪刀。
3.一些有关贝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贝壳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贝壳的形状和颜色,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贝壳》教案
贝壳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贝壳的基本知识和特征;2.掌握贝壳的分类方法;3.探究贝壳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4.发展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对自然界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老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设备:1.PowerPoint 或黑板;2.展示贝壳的实物或图片;3.《贝壳》图书和其他相关资料。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5分钟)1.引入贝壳的话题,激发学生对贝壳的兴趣。
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你见过贝壳吗?贝壳有什么特点?它们生活在哪里?”2.学生回答问题后,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步骤二:贝壳的基本知识(25分钟)1.通过 PPT 或黑板讲解,介绍贝壳的基本构造和形态特征。
–贝壳的主要部分有壳体、壳盖和壳口;–根据贝壳壳体的形状、纹理等特征,可以将贝壳分为不同的类型。
2.展示贝壳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贝壳的特征。
3.引导学生思考贝壳形状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步骤三:贝壳的分类(30分钟)1.介绍贝壳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系统。
–根据贝壳的外形、大小、纹理等特征,可以将贝壳分类;–贝壳的分类系统,包括有壳类、腹足类、双壳类等。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对展示的贝壳进行分类。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实践贝壳分类方法,并交流讨论结果。
步骤四:贝壳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30分钟)1.介绍贝壳的地理分布情况。
–贝壳分布在全球的淡水和海洋环境中;–不同类型的贝壳分布区域有所不同。
2.让学生自学《贝壳》图书中的相关内容,并回答一些问题,加深对贝壳分布和生态环境的了解。
步骤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贝壳的基本知识和分类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贝壳保护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四、教学评估1.课堂小组讨论的结果,观察学生对贝壳的分类方法掌握情况;2.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深度;3.学生对贝壳保护的思考和表达。
《贝壳》导学案
新市中学语文科学案
日期:2013 年9 月25 日星期三设计许潺教学内容:贝壳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本课重点字词。
过程与方法:品读、欣赏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生命的意义。
难点: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自主学习(赏贝壳)
1、了解目标:
2、了解作者:
席慕容,台湾、,有诗集《》、散文集《》等。
3、聆听课文录音:
4、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卑微()短暂()一丝不苟()
5、欣赏句子:读了课文,你认为哪个句子好,请读一读,其他同学评价。
6、用一句话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二、合作探究(悟贝壳)
1、这是一枚的贝壳,作者由贝壳想到了。
2、贝壳的生命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启示呢?
3、海边小小的贝壳让我们悟出了人生的道理,不禁引起了我们更深的思考和追问:生命究竟为什么存在?
4、生活中有哪些像贝壳一样的人?
三、拓展延伸(写贝壳)
1、仿写: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认真的活;
生命就要像一样,即使,也要。
四、课题小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2、以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小结,愿我们的同学们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五、作业
1、请你用两条名言警句表达出对生命的礼赞。
2、学习了《贝壳》一文,你什么感悟,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贝壳》导学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贝壳》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文中的词语。
2、学会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哲理的写作手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能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释词语的含义。
(1)字音:淘洗脆弱卑微壳(多音字)枚玫(形近字)(2)词义:淘洗:卑微:一丝不苟:2.作者简介: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散文家,画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等。
3.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朗读。
二、学习·研讨:1、请同学们先观看下面的一些贝壳图片,然后结合课文中的描述和自己所看到过的贝壳,概括贝壳的特点,并交流:作者看到贝壳时,想到了什么?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三、能力提升: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1、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这是作者由一枚小小的贝壳所引发的出来的想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四、巩固·延伸:1.你从生活上的哪些小事或者是哪些微小的事物上得到过一些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告诉了我们哪些人生道理?2.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五、当堂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卑()微脆弱()一丝不苟()地壳()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坚硬、精致和小巧,注定了贝壳是艺术品,是不忍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
B.短暂而细小的生命,却有精致、仔细的寓所,贝壳的世界里也充满着辩证法。
《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
《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贝壳》这篇散文的主题和内容,能够运用适当的技巧分析和解读文中的语言和意境,并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达。
2. 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以下内容:•《贝壳》散文的主题和内容概述•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根据散文中的启示,进行自由创作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导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调查学生对贝壳的印象和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贝壳与自然和生命的关系。
步骤二:散文阅读与理解在课堂上阅读并分析散文《贝壳》,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和意象,推测散文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步骤三:修辞手法与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和意象对于表达散文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步骤四:创作自由对话要求学生以散文《贝壳》中的意象为蓝本,自由创作一篇文字材料,可以是散文、诗歌、短文等形式,反映个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
步骤五:小组分享与讨论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分享给小组成员,并进行互动交流分享体会和感受。
4. 教学评价本次教学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对散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评价方法包括课堂讨论记录、学生创作的文字材料以及小组分享的口头表达和互动交流。
二、教学反思《贝壳》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散文的主题和意义。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首先,在教学准备上,我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与贝壳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以便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其次,在教学中,我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此外,我还可以设置更具挑战性的创作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想象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总结,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准备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贝壳教案(通用10篇)
贝壳教案(通用10篇)贝壳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积累:卑微一丝不苟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力量目标:1、培育对现代文的阅读力量。
2、通过学习本文思路结构特点,培育同学的写作理论水平。
德育目标:体会生命的真谛:敬重生命,喜爱生命,就要努力奋斗,有所成就。
教学重点:体会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对第六段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具预备:录音机,朗读带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贝壳》。
二、;席慕蓉,中国台湾,画家、作家。
有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三、朗读:1、听录音朗读课文一遍。
2、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板书:卑微一丝不苟四、理解:(先给时间让同学思索再做总结)1、问:本文几段,可分哪几部分?答:四部分。
第一部分(1),其次部分(2-3),第三部分(4-5),第四部分(6)。
2、问:各是什么意思?答:第一部分(1):捡到了一枚贝壳。
其次部分(2-3):为了敬重珍爱生命,上苍制作了坚硬精致的贝壳。
第三部分(4-5):做好自已的事,才能敬重珍爱生命。
第四部分(6):只有“固执和简洁”才能留下值得珍惜,令人惊异的东西。
五、鉴赏:(先给时间让同学思索再做总结)1、思路清楚,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2、有哲理性,敬重生命,珍爱生命。
3、托物言志,贝壳——生命六、主题:本文从贝壳谈起,启示人们应当敬重生命,珍爱生命,努力奋斗,留下让人赞叹珍惜的东西。
七、练习:板书设计理解: 思路:鉴赏:一、贝壳点题 1、思路清楚二、坚硬精致上苍结构完整三、敬重珍爱我 2、托物言志四、固执简洁生命 3、有哲理性贝壳教案篇2教学目标:1、揣摩借一枚贝壳领悟且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择取乐观求实的人生态度和敬业求新的精神;2、联系语境和结合托物释理散文的特点,明白本文的中心愿思;3、熟读课文,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重难点:懂得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贝壳》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品读、欣赏课文
2.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由一个具体的事物引出哲理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由一个具体的事物引出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解决方法:合作探究法、诱导点拨法、创设情境法。
课前自主预习(见学案)
【教学步骤】
城市印象一兰州。
情境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 学习由一个具体的事物引出哲理的写作方法。
2. 领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朗读课文,戈凰文中描写贝壳的语句,说一说:作者捡起的贝壳是什么样的?
2. 研读文章一想贝意
由这一枚精美的贝壳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3. 探究深意一悟贝理
贝壳的生命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4. 方法点拨一写贝法
5. 能力提升一学贝品
仿写练习: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生命就要像一样,即使,也要。
6.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7. 布置作业,课外积累
【课后反思】。
贝壳导学案(学生版)
《贝壳》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家签: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主旨。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感悟主旨。
【学习难点】学习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
砂.粒()淘洗()卑.微()一丝不苟.()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卑微:②一丝不苟: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______________ 。
②、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又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________________ 啊!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_________________ 、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4、《贝壳》的作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家,作家。
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 》、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5、《贝壳》直人主题,作者由一枚贝壳图案的精美,想到贝壳生命的卑微,意见人类生命与之相比的优越,引发对生命的感悟:【课内探究案】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走近贝壳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句画生字词。
2、想一想。
(1)作者对“捡到的一枚小小的贝壳”的外观是怎样描绘的?(2)快速阅读第三段,再想一想,描绘了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什么?(二)感悟贝壳1、读一读。
作者由贝壳引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演读第四段,从中找到答案。
2、悟一悟①、思考: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的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有怎样简单的心啊!”明确:这是一个假设的推理,前提是“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初中语文《贝壳》教案
初中语文《贝壳》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贝壳》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1. 课文《贝壳》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贝壳》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将课文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3.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行为。
3.2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贝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3. 讲解与分析: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享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收集学生的环保实践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4.2 教学反馈1.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上的错误。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针对学生的环保实践报告,给予肯定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贝壳》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贝壳的科普知识、作者简介等。
3.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课文内容。
《贝壳》教学设计8篇
《贝壳》教学设计8篇《贝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1.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细小的东西要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的态度。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哲理。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__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对于人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宗璞面对紫藤萝花的由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存的永恒。
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席慕蓉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她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
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席慕蓉的《贝壳》。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席慕蓉。
(作者简介见“课前导学”中的“作家作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1)字音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chàn )动聒(guō)宽恕(shù)卑(bēi)微(2)词义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概括两篇散文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并归纳。
三、跳读课文,体验情感1《蝉》一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贝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品读、观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专心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观赏。
2、引导学生留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详细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3、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夏天的时候,当同学们午睡时候,假如有几个蝉在窗外聒噪的时候,是不是觉得特别讨厌,犹如很少人喜爱蝉,但是蝉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蝉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三、问题探讨1、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2、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3、是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的态度?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它也提示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兴奋精神的感觉。
4、写蝉,先抑后扬。
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
当最终朋友说到蝉为了连续生命,必需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需要好好地活着。
5、“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贝壳》教案
《贝壳》教案
一、教材分析
作者由一枚小小的贝壳展开独特的联想,阐释了对生命态度和人生作为的感情:人应把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为社会、为未来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二、设计理念
本文表达了作者执着而纯美的愿望和追求。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体味文章感情基础上控制好语速、语气,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文字感悟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习实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内容,揣摩词语;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女作家席慕蓉;
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来积累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她对生命的积极感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难点:理解主旨,感悟人生。
五、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与学互动设计。
贝壳导学案
《贝壳》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贝壳明白的道理。
3、理解重点词句。
4、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1、掌握生字词2、文章蕴含的道理。
自学案作者:席慕容:蒙古族,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一、背诵课文二、读课文,学习字词。
1、《贝壳》是台湾女作家写的一篇散文,我们还学过她的一首诗歌《》。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一枚贝壳.()地壳.()运动回旋.()固执.()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坚硬()坚强()短暂()复杂()4、解释词语。
卑微:一丝不苟:5、从文中找出一个反问句来,并将它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陈述句:探究案一、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思路引导:1、找出物的特点。
2、根据物的特点抒发的情感或明白的道理。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组完成下表2、自读全文,合作讨论完成下表。
3、“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二、拓展延伸议一议面对短暂的生命,我们该怎样对待生命?三、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让你有感触的一种物(动物、植物),写出物的特点,说说你的思考和感触,写一小段文字。
18贝壳导学案教案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1、自由朗读课文《贝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卑()微一丝不件艺术品”是“宝贝”?
2、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3、父亲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中“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难点】目标3
【资料准备】席慕蓉,女,著名画家、诗人、散文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定居台湾。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4、对比阅读《蝉》《贝壳》这篇文章,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课堂检测随机点名复述两篇短文的主旨思想
课后作业完善学案,完成练习册剩余习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二次备课
导学案
第周第课时科目语文课题18.《贝壳》课型新授备课时间:2013.10.3
主备人:审核人________授课人_______年级七年级班级_________
【学习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贝壳》学案设计
《贝壳》学案设计年级:初2015级主备课人:董小明审稿:七年级语文组课型:新授课时间:2012年9月6日班级:姓名: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贝壳》2.自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3)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二、重点、难点重点: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难点:拟人手法的运用。
三、自学提纲1、作者简介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品读课文,找出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3、再次朗读课文,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雨和冰雹的打击,最后,一场可怕的风暴,把它的枝叶都吹折打落了。
五、 课
“愚蠢的东西”,小树听见附近有一条蛇说道,“你的毁灭是你自己招来的,如果你在
课
堂 树林的慈爱的荫庇下多栽培些日子,那么,无论炎热也好,大风也好,都不可能这样地逼
堂
练 上门来;你有老树保护你的安全。如果到了那些树木因为寿命已经结束,统统消失了的时 独
6、蛇的话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我的收获
练
习 候,这就轮到你一年年地成长,长到它们那样的高大,那时候你已经日积月累地锻炼得壮 立
健有力,就不会有今日种种的祸害发生了。即使是再厉害点儿的风暴,你也经得住,也可
习
堂 以安然无恙。”
完
堂 1、用一句话概述故事内容。
成
清
2、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3、为什么要写小树抱怨老树呢?
4、联系全文,用转折关系句“虽然……但是……”写两句话,说明其它树木对小树是既 有弊也有利的。 5、蛇为什么说小树是愚蠢的东西?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感悟主旨。 2、学习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请把 关键 词标 出来
【自主预习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砂粒( ) 淘洗( ) 卑微( ) 一丝不苟( )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卑微:
二、 自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②一丝不苟:
自 主 ①、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 (
)。
查阅 工具 书 朗读 课文
总
并且会忍不住轻轻的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有怎样简单的心啊!”
结
明确:这是一个假设的推理,前提是“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
归
东西。”也就是说,只有你活出了人生的价值,后人才会欣赏你,赞美你。“固
执”是表明生活中的自强不息、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简单”就是对社会、 纳
对人类要有所作为和贡献的人生态度。
2、悟一悟。
论
①、思考: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
明确:这句话是作者对贝壳细致观察后生发出的人生感慨。此句感悟自己的生 流
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儿,空间要多一点儿,因此
用反问句表达自己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好的思想感情。
②、“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
③、齐读最后三段。
三、 展示 交流
展示 我精
彩
点
拨 我
1、主题归纳:
四、
升 华
点 拨 升
, 知 识
2、写作特色: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我 总
细腻的描写:
结
华
1、对比阅读《蝉》和《贝壳》,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挑战 我接 招选
做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零落 颤动 继续 贝壳 B.沙粒 嘈杂 精致 观察 C.图样 钱币 淘洗 痕迹 D.脆弱 短暂 把玩 透明
画
作 (1)作者对“捡到的一枚小小的贝壳”的外观是怎样描绘的?
探 (2)快速阅读第三段,再想一想,描绘了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什么?
认
究
真
思
(二) 感悟贝壳
1、读一读。
考
作者由贝壳引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演读第四段,从中找到答案。
明确: “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加精致、更
讨
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尽量
脱稿
总结 梳理 整合 提高 内化 目标
讨论 交流 总结 归纳
课外语段阅读: 张三带着斧头从树林里走过,一棵小树拦住他,对他说道: “把这
些树木砍个干净吧,好心肠的朋友,我希望你砍掉它们!它们不让我自由发展,太阳光照
不到我的身上;伸展我的根子吧,我又根本找不到地方;我的四周没有一点儿风的声音,
这些树木在我头顶上结成了一个道地的罗网。我告诉你吧,要不是它们挡着我,要是我能
主 预 ②、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又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 (
)啊! 自 主 完成
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 (
、
)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学习
4、 《贝壳》的作者(
),( )画家,作家。代表作有诗集《 》、
习
散文集《 》等。
5、《贝壳》直入主题,作者由一枚贝壳图案的精美,想到贝壳生命的卑微,以 及人类生命与之相比的优越,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独 学 对 学 、 群 学)
【课内探究案】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确实,只要我们留心,你就
会发现,其实在比的身边就有很多值得你关注,能引起你深思的东西。比如说
一只小小的蝉、一块小小的贝壳,都可以给我们留下许多关于人生的思考。今 自
天我来学习散文----------《贝壳》,看看能得到怎样的人生感悟。
自由生长,一年之内你就可以看到我成为这地方的光荣和骄傲,我的友爱的树阴将要一直
遮蔽到山谷的左右两边。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如此,你瞧!我是灌木——就这么点儿高。”
于是张三挥动着他的斧头,为朋友帮忙。他的好心肠没半点儿犹豫,他在小树的四周,
开辟出了整整齐齐的一块地方。
可怜的小树!它的胜利并没有存在多久,起初是炎热晒干了它的汁液,接着是挨到了
神木县第五中学导学案
年级 七 班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短文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贝壳》
第 2 课时总
编制人 孟宏标 审核人 孟宏标 使用时间 第 13 周星期二
使用者
课堂 环节 流程
具体内容
学法 指导
一、 学 习 目
标
学啥 我知
情
重点 难点 我知 晓
1、 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主旨。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主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阅
(一) 走近贝壳
读
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句画生字词。
圈
主 2、记一记。
点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句画了哪些
勾
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他们重要?
合 3、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