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贝壳导学案
第18课 《蝉》《贝壳》导学案
第18课《蝉》《贝壳》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长姓名: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品味情感,感知内容,揣摩写法上的异同。
二、会认、会写、会说意思:写加黑字拼音,并将自己觉得难认的字词抄写三次。
蝉鸣零落断续收敛颤动宽恕淘洗卑微聒噪固执痕迹一丝不苟三、文本阅读与思考。
3.再读文本,完成问题思考。
(1)情感的转变不会无缘无故,《蝉》作者小思情感转折的原因是什么?试从文本中找出相应语句,并谈谈它在文本中的作用。
(2)《贝壳》作者席慕蓉感叹:“这是怎样一颗固执而又简单的心啊!”你觉得“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4.小组合作,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看看谁的小组发现更快,更准。
提示:对于相同与不同点,先说出有何异同,再结合文本具体阐述,让表达清楚有条理。
四、课外拓展阅读(1)学习资料链接①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
小思深受唐君毅老师影响,对儒家思想、国家民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从唐老師身上,她学会了坚守原则,待人以爱,而且她明白到只有自我反省才能戒除缺点,继续面对将来。
小思的文章令人气静神凝。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具思理,有地还严肃得让人凝重。
其思理都来自生活感悟,又归结到真性常情,故多清人志而悦人心。
小思风华内敛,不逞才情,却修养有素。
小思的散文創作,有人说其文词“清醇雅正,如针线绵密,剪裁有度”;有人说其文词“淡素自然,却观之不厌”;有人说其文词“情理交融,精莹明澈”,甚至有人套用对苏东坡的评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看上去质朴平实,却是清秀俊美;看上去瘦弱,却是很丰满”的意思)从大學时代起,她先後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丰子恺漫画选绎》《日影行》、《不迁》、《三人行》、《彤云笺》等。
②席慕蓉,1943年生于重庆,蒙古族贵族后裔(全名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
其外婆是王族公主。
)其父为军人,后迁居台湾。
她从小爱绘画,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进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入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18.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描写的写作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领悟作者是借一枚贝壳来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四、教学重点: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五、教学难点:准确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如何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六、教法选择:指导阅读法讲授法七、学法指导:读议结合八、教学准备:多媒体播放画面(碧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滩、贝壳特写;配乐:葫芦丝)九、教学过程:(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
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
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
(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摘自《生命的滋味》)(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多媒体展示,具体内容同上“三”)教师提出讨论题:(1)贝壳的特点是什么?(精致、可爱、珍贵)(2)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它是坚硬、精致、小巧的艺术品。
)(3)你看到贝壳时,你想到了什么?(此时,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向身边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教师提2-3名学生回答。
)(4)“在我手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中“实在”一词怎么理解?(确实,作者对坚硬又精致的贝壳由衷的赞美之情。
)4、分别抽学生美读3、4、5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来(找6--8名学生站起来读,其他学生先后对上述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1)问:《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励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贝壳》学案设计
《贝壳》学案设计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贝壳》2.自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描写美、情感美。
(2)学习作者开篇点题的特点。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三、自学提纲1、解决生字生词一丝不苟(gǒu)把(bǎ)玩固执(zhí)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席慕蓉,(1943.10.15—)女,蒙古族,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
席慕蓉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
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1943年农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
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
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
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
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3、自由朗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A、贝壳的特点是什么?B、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C、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D、第5节中作者感受、慨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E、研讨“思考和练习”第二、三题F、第5节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什么?4、师生共同研讨:1、第2节中作者笔下所描写的贝壳的特点是:精致、可爱、珍贵2、古人“用贝壳来做钱币”的原因是:它是坚硬、精致、小巧的艺术品。
《贝壳》导学案
新市中学语文科学案
日期:2013 年9 月25 日星期三设计许潺教学内容:贝壳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本课重点字词。
过程与方法:品读、欣赏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生命的意义。
难点: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自主学习(赏贝壳)
1、了解目标:
2、了解作者:
席慕容,台湾、,有诗集《》、散文集《》等。
3、聆听课文录音:
4、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卑微()短暂()一丝不苟()
5、欣赏句子:读了课文,你认为哪个句子好,请读一读,其他同学评价。
6、用一句话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二、合作探究(悟贝壳)
1、这是一枚的贝壳,作者由贝壳想到了。
2、贝壳的生命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启示呢?
3、海边小小的贝壳让我们悟出了人生的道理,不禁引起了我们更深的思考和追问:生命究竟为什么存在?
4、生活中有哪些像贝壳一样的人?
三、拓展延伸(写贝壳)
1、仿写: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认真的活;
生命就要像一样,即使,也要。
四、课题小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2、以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小结,愿我们的同学们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五、作业
1、请你用两条名言警句表达出对生命的礼赞。
2、学习了《贝壳》一文,你什么感悟,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贝壳》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品读、欣赏课文
2.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由一个具体的事物引出哲理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由一个具体的事物引出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解决方法:合作探究法、诱导点拨法、创设情境法。
课前自主预习(见学案)
【教学步骤】
城市印象一兰州。
情境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 学习由一个具体的事物引出哲理的写作方法。
2. 领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朗读课文,戈凰文中描写贝壳的语句,说一说:作者捡起的贝壳是什么样的?
2. 研读文章一想贝意
由这一枚精美的贝壳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3. 探究深意一悟贝理
贝壳的生命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4. 方法点拨一写贝法
5. 能力提升一学贝品
仿写练习: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生命就要像一样,即使,也要。
6.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7. 布置作业,课外积累
【课后反思】。
贝壳导学案(学生版)
《贝壳》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家签: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主旨。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感悟主旨。
【学习难点】学习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
砂.粒()淘洗()卑.微()一丝不苟.()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卑微:②一丝不苟: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______________ 。
②、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又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________________ 啊!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_________________ 、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4、《贝壳》的作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家,作家。
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 》、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5、《贝壳》直人主题,作者由一枚贝壳图案的精美,想到贝壳生命的卑微,意见人类生命与之相比的优越,引发对生命的感悟:【课内探究案】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走近贝壳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句画生字词。
2、想一想。
(1)作者对“捡到的一枚小小的贝壳”的外观是怎样描绘的?(2)快速阅读第三段,再想一想,描绘了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什么?(二)感悟贝壳1、读一读。
作者由贝壳引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演读第四段,从中找到答案。
2、悟一悟①、思考: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的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有怎样简单的心啊!”明确:这是一个假设的推理,前提是“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贝壳》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贝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借物抒情散文的结构和思路。
2. 品味课文抒情性的语言。
3. 了解席慕蓉,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思考,并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借物抒情散文的结构和思路。
教学流程:一、引入课题,介绍作者1. 教师导学:我们先欣赏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用心感受。
一会儿请同学说一下,看到画面上这些宝贝,你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呢?(1)放映课件——精致的贝壳。
(2)学生发言交流。
2. 教师导学:有位作家,同时她又是一位画家和诗人,她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久久凝视一枚贝壳的时候,她想了很远很远,并写下了一篇精美的散文。
这就是选入我们课本的《贝壳》,这位作家叫席慕蓉。
(1)有同学知道席慕蓉吗?(学生自由发言)(2)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这位作者。
(出示课件)席慕蓉,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21岁到国外学习艺术,后回台湾在大学做美术教师,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写诗写散文,并不是刻意去创作,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席慕蓉对生活的体认是“知足”,是“充满感激”,她的诗文经常表达的内容是“平凡的幸福”;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
席慕蓉的主要著作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设计意图:出示一组精致的贝壳图片,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同时让学生感受贝壳的“精致”,为理解课文做一点铺垫,因为课文中作者描写贝壳时突出的是它“精致”的特点,下文又是以贝壳的“精致”为生发点来抒发感悟的。
“作者介绍”部分除了帮助学生了解席慕蓉外,第二段文字也为理解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贬词褒用”所表达的情感做一点渗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贝壳导学案
《贝壳》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贝壳明白的道理。
3、理解重点词句。
4、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1、掌握生字词2、文章蕴含的道理。
自学案作者:席慕容:蒙古族,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一、背诵课文二、读课文,学习字词。
1、《贝壳》是台湾女作家写的一篇散文,我们还学过她的一首诗歌《》。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一枚贝壳.()地壳.()运动回旋.()固执.()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坚硬()坚强()短暂()复杂()4、解释词语。
卑微:一丝不苟:5、从文中找出一个反问句来,并将它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陈述句:探究案一、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思路引导:1、找出物的特点。
2、根据物的特点抒发的情感或明白的道理。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组完成下表2、自读全文,合作讨论完成下表。
3、“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二、拓展延伸议一议面对短暂的生命,我们该怎样对待生命?三、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让你有感触的一种物(动物、植物),写出物的特点,说说你的思考和感触,写一小段文字。
《贝壳》导学案学生版(朱小剑)
《贝壳》导学案(学生版)课型新授主备朱小剑审核曾惠青日期:_____________初一____班第____小组姓名:___________组长签名:___________家长签名:___________学习目标1.通过贝壳体悟生命的意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通过贝壳体悟生命的意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难点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写作“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作文片断。
【预习·导学】1.根据拼音写词语。
A.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jīngzhì()。
B.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táoxǐ()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的痕迹已完全消失了。
C.为了这样一个cuìruî()和bēiwēi()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yìsībùgǒu()啊!D.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bǎwán()。
E.这是一颗怎样gùzhí()又怎样简单的心啊!2.列举你所知道的台湾当代作家以及知名作品,至少3人或3部(篇)作品。
3.阅读下面的歌词,请写100字以内的感想。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作词:席慕容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站在这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哎……父亲的草原/哎……母亲的河/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学习·研讨】1.作者笔下的贝壳有什么特征?2.由贝壳作者生发了哪些联想?3.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了什么?4.《贝壳》一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拓展·延伸】作者席慕容善于观察生活,能够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18贝壳导学案教案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1、自由朗读课文《贝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卑()微一丝不件艺术品”是“宝贝”?
2、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3、父亲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中“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难点】目标3
【资料准备】席慕蓉,女,著名画家、诗人、散文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定居台湾。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4、对比阅读《蝉》《贝壳》这篇文章,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课堂检测随机点名复述两篇短文的主旨思想
课后作业完善学案,完成练习册剩余习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二次备课
导学案
第周第课时科目语文课题18.《贝壳》课型新授备课时间:2013.10.3
主备人:审核人________授课人_______年级七年级班级_________
【学习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两篇 蝉 贝壳》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最新K12教育
教案试题短文两篇《蝉》《贝壳》
一、预习导学
1、自由朗读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收敛()聒聒()宽恕()
二、课堂研讨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3、《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学
1、自由朗读课文《贝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2、字词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这个词
卑()微一丝不苟()
二、课堂研讨
1、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2、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3、父亲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中“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4、对比阅读《蝉》《贝壳》这篇文章,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四、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学了这两篇课文后,你应该怎样学习呢?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公的一句名言来回答:。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8短文两篇贝壳》word教案 (2)
《贝壳》教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
3、了解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任选生活中的日常事物,认真观察体会,写出它带来的启示。
教学步骤一、课文导入——(此环节可建议回顾《蝉》一文的学习直接导入)1、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索2、学生结合预习布置的作业谈观察到的日常事物带来的启示3、大自然中有太多的生命让我们感动不已!植根于淤泥中的夏荷,竟能出于淤泥而纤尘不染;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耀眼的光芒;贫瘠的沙漠中竟能有如此灿烂的生命;幼嫩的小草竟能拥有海一样浩瀚的气势;枝头轻吟的小鸟,雨后潮涌般的春笋,夏日里知知不休的鸣蝉,海边精美的贝壳……这无数弱小而美丽的生命,在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其中的一个弱小的生灵,去聆听他们的生命最强音。
二、作者简介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
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乡愁、时光和生命,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理清字词音义淘(táo)洗脆(cuì)弱一枚(méi)卑(bēi)微一丝不苟(gǒu)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壳》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反复品读,学习文章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构思。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细小事物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4.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3分钟)
(一)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标出段序,用红笔标出你认为需重点识记的字词,圈出你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2.读完课文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字音、词义,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3.再读课文,勾画描写贝壳及作者有此联想的重点词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自学检测
1.《贝壳》作者,台湾、,代表作有诗集、等,散文集、等。
她写诗写散文,“、、”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2.给加点字注音
砂砾
..()短暂.()卑.微()一丝不苟.()固执()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时间短。
():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拿在手中玩赏。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
4.内容理解:
(1)作者为什么说贝壳是“艺术品”“宝贝”?
(三)我的疑惑
请你将自学或测试过程中的疑惑写在下面。
要求:言简意赅,明确清晰,书写规范。
首先请教同桌,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在组内或班内解决。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要求:根据学案提示,再次速读课文,10分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准备展示。
1. 请品读第3段,勾画出关键的词、句,看作者由如此精致的贝壳联想到了什么?
2.面对如此卑微精致却生命短暂的贝壳,作者有怎样的感悟?找出能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四、当堂训练(8分钟)
1.请你尝试从多个角度(写法、主题等)比较《蝉》《贝壳》两篇散文的异同。
2.请你以“生命”开头,仿写两个句子。
例句: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生命是,;
生命是,。
五、自我反思(1分钟)
1.学习本文的收获可以是有关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你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请你认真、条理的总结在下面。
我的收获:。
2.你认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是你在检测训练过程中容易出错的?也请你总结在下面,3分钟完成。
我的易错点:。
【资料链接】
1.有关作者:
《贝壳》作者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2.拓展资料:
A.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
(席慕蓉《无怨的青春•距离》)
B.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
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
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
(摘自席慕容《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C.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青春》)
D.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yè)之后/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
(席慕容《莲的心事》)
E.总希望/二十岁的那个月夜/能再回来/再重新活那么一次/然而/商时风/唐时雨/多少枝花
/多少个闲情的少女/想她们在玉阶上转回以后/也只能枉然地剪下玫瑰/插入瓶中
(席慕容《千年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