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席慕容《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

席慕容《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

席慕容《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贝壳》是席慕容创作的一篇短文,文章通过对贝壳的描写,托物言志,说明了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席慕容《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席慕容《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展示PPT,朗诵席慕容: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同学们,对于这段话,你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感想呢?这段话摘自《生命的滋味》,上次我们班同学写了什么的滋味为题的作文,对照席慕蓉的这段话,是不是发现自己的作文缺少深刻的内蕴呢?今天我们要学习席慕蓉的另一篇散文,贝壳(在黑板写题目)。

我相信学完后,我们这么聪明的同学一定会有所收获。

(好的,首先我们来介绍下作者,有同学对席慕蓉有所了解吗?)2. 作者简介席慕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

祖籍内蒙古,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请大家把书翻到12页,贝壳。

齐读课文,注意文中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停顿。

)好,那在读的过程中呢,老师发现有些读音不是很准,我们再一起来纠正下。

3. 整体感知刚才大家齐读了课文,那么想一想,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贝壳呢?我们可以结合图片来看一下,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用文中的词句。

《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适合年龄:4-6岁目标:1.让学生了解贝壳的形状、颜色和种类等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观察、辨认和分类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1.PPT或幻灯片;2.贝壳实物或照片;3.彩色纸、彩笔、剪刀、胶水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贝壳展示或幻灯片上的贝壳图片;2.提问:你知道贝壳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贝壳是海洋生物的外壳,有不同的形状、颜色和花纹等特点)第二步:贝壳观察(10分钟)1.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块彩色纸和一支彩笔;2.展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贝壳实物或图片;3.要求学生用彩笔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贝壳,并在纸上标注贝壳的形状;4.学生在看到贝壳时,可以借助教师的帮助,说出贝壳的形状。

第三步:贝壳分类(20分钟)1.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贝壳实物或图片;2.组织学生按照贝壳的形状和颜色进行分类;3.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将所给的贝壳放在正确的分类下;4.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贝壳的分类规则。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有没有相同形状的贝壳在不同的分类中?有没有相同颜色的贝壳在不同的分类中?”)第四步:贝壳拼贴(30分钟)1.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白纸和一些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贝壳模板或实物;2.要求学生使用剪刀剪下贝壳模板或裁剪实物;3.学生在白纸上自由地把贝壳拼贴成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形状;4.学生可以用胶水将贝壳固定在白纸上;5.学生展示自己的贝壳拼贴作品,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意义。

第五步:总结(5分钟)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贝壳的形状、颜色和种类等知识;2.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观察、分类和拼贴贝壳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3.教师总结课堂,强调贝壳是多样性的美,培养学生保护和欣赏自然的能力。

扩展活动:1.组织学生到海滩或水族馆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寻找并观察更多不同形状、颜色和种类的贝壳;2.鼓励学生用贝壳制作手工艺品,如贝壳画、贝壳项链等,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各种各样的贝壳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各种各样的贝壳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各种各样的贝壳教案主题:各种各样的贝壳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种类的贝壳;2. 理解贝壳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3. 掌握贝壳保存和鉴赏的基本方法;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各种贝壳标本;2. 投影仪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老师可以展示一些各种各样的贝壳照片或实物,并向学生介绍他们是贝壳。

可以给学生讲述贝壳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等。

2. 学生可以观察贝壳的外观、形状、颜色等,并用一两个词来描述他们的外观特点。

主体活动:1. 分发贝壳的图书或图片,让学生自由观看和观察。

2. 学生可以用观察到的特点描述出几种不同的贝壳,如外形,颜色,纹理等等。

可以用画画的方法画出他们的外观特点。

3. 学生可以尝试根据贝壳的特点进行分类。

可以用到图表、绘画或其他适当的方法。

4. 老师可以介绍贝壳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比如贝壳是某些动物的外骨骼,保护动物的身体等。

5. 老师可以讲解贝壳的保存和鉴赏的基本方法,并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的实践操作。

比如清洗、干燥和将其放在干燥的地方保存。

总结活动:1.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观察到的贝壳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2. 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课程内容,并回顾学生所学的知识。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贝壳,并用适当的方法来展示它的特点和鉴赏价值。

2. 学生可以开展一次贝壳采集和展览活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贝壳外观特点的观察和描述;2. 学生的分类图表或绘画是否符合贝壳的真实特点;3. 学生对贝壳保存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各种各样的贝壳(精选3篇)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各种各样的贝壳(精选3篇)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各种各样的贝壳(精选3篇)教案一:贝壳的形状和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贝壳的形状和结构特点;2. 掌握贝壳的分类方法;3. 发现贝壳的美丽和多样性。

教学准备:贝壳样本、放大镜、PPT展示。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贝壳的话题利用PPT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贝壳图片,激发学生对贝壳的兴趣,并询问他们对贝壳的了解和看法。

步骤二:观察和讨论将一些贝壳样本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贝壳的形状和结构。

引导学生观察贝壳的外形、纹路、颜色以及开口的大小和形状。

步骤三:交流与总结让学生就自己观察到的贝壳形状和结构特点进行交流和总结。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贝壳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介绍贝壳的分类方法,如单壳类、双壳类等。

步骤四:贝壳展示活动让学生带来自己收集的贝壳样本参加展示活动。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观察到的贝壳特点和分类。

在展示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步骤五:产出与评价要求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贝壳的图画,并配上简短的描述。

评价学生对贝壳形状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教案二:贝壳的生活史教学目标:1. 了解贝壳的生活史;2. 掌握贝壳的生长过程;3. 发现贝壳的生态意义。

教学准备:贝壳样本、放大镜、PPT展示。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贝壳的生活史利用PPT展示贝壳的生活史图解,让学生了解贝壳的生长过程和生态意义,并引导他们探究贝壳生长的原因。

步骤二:实地观察贝壳生长现象组织学生到室外或农村附近的水域进行实地观察,通过观察多种贝壳,观察贝壳的不同年龄段、大小和形态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贝壳生长的原因。

步骤三:观察和讨论将一些贝壳样本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贝壳的生长纹理和年轮。

引导学生观察贝壳的生长速度、生长环境对贝壳形态的影响。

步骤四:交流与总结让学生就自己观察到的贝壳生长特点进行交流和总结。

引导学生发现贝壳生长与环境、生态关系的重要性。

步骤五:产出与评价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贝壳生长的小作文,内容涉及贝壳生长的过程和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

幼儿园大班探究课《贝壳》教案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大班探究课《贝壳》教案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大班探究课《贝壳》教案设计与实施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探究课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情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本文将以幼儿园大班探究课《贝壳》为主题,探讨教案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深入解读。

二、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本次探究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和提问,发现贝壳的形态、特点和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2. 教学资源准备多种不同种类的贝壳,如蚌壳、扇贝壳、螺旋壳等,以及放大镜、图书、图片和录音资料。

3. 教学活动(1)导入活动:通过播放与贝壳相关的音频或视频,引发幼儿对贝壳的好奇和兴趣。

(2)观察贝壳:组织幼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贝壳的形态和特点,引导他们描述和比较不同贝壳之间的异同。

(3)阅读图书:带领幼儿阅读与贝壳相关的图书,通过故事和图画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想象。

(4)实地探索:组织幼儿到校园或附近的沙滩等地方,实地寻找并收集各种贝壳,激发他们的亲身体验和发现乐趣。

(5)展示共享:鼓励幼儿将自己找到的贝壳展示给其他同学,并共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三、实施过程在教案设计的基础上,本次探究课的实施过程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引导能力。

在导入活动中,老师需要准备好引人入胜的音频或视频,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贝壳环节中,老师应耐心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和观察贝壳的细节;实地探索阶段,老师需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保证幼儿的安全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次探究课,《贝壳》这一主题,幼儿们不仅认识了不同种类的贝壳,还学会了观察、比较、提问和共享。

幼儿们也在活动中感受了探索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

五、个人观点对于幼儿园大班探究课《贝壳》这一主题,我个人认为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在实际探索中获得知识,从而深入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式。

六、结束语《贝壳》这一主题的探究课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探索的热情。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贝壳工艺品的制作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贝壳工艺品的制作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贝壳工艺品的制作一、教学目标1.了解贝壳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贝壳、胶水、剪刀、细线、棉花球、彩绘笔等相关材料。

2.学生准备:携带贝壳、剪刀、线等相关材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先展示一些已经制作好的贝壳工艺品,引发学生对贝壳工艺品的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见过或制作过贝壳工艺品吗?你们最喜欢的贝壳工艺品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贝壳工艺品的看法和喜好。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贝壳工艺品的种类和制作方法,如贝壳串、贝壳画、贝壳挂饰等。

并简要解释贝壳工艺品的制作原理。

3.实践操作(4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贝壳:学生先自己清洗贝壳,然后挑选形状美观、完整的贝壳作为材料。

(2)贴背面:学生将胶水涂在贝壳的背面,粘贴在纸板或细线上。

(3)设计图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在贝壳上设计图案,用彩绘笔绘制。

(4)装饰:学生可以将棉花球等材料粘贴在贝壳上,增加质感和层次感。

(5)串起来:学生可以用细线将贝壳串起来,制作成贝壳挂饰或摆饰。

4.展示和评价(20分钟)学生完成制作后,进行展示和评价环节:(1)展示:学生将自己制作的贝壳工艺品展示给其他同学观看,互相欣赏。

(2)评价:教师和同学们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评论制作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堂延伸1.学生可以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将作品装饰在自己的房间或者校园的特定场所,进一步欣赏和展示作品。

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和制作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进行贝壳工艺品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反馈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成果给予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尝试其他手工制作的方式。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活动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贝壳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8贝壳教学设计

18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反复品读,学习文章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构思。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细小事物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4.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品读,学习文章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构思。

难点:学习文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细小事物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1分钟)请大家齐读这段美妙的话:“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不会停顿也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这段话摘自席慕容的《生命的滋味》,现在我们再来赏读她的另一篇文章《贝壳》。

(板书课题、作者)(二)展示目标(1分钟)过渡语:请同学们默读学习目标,标记处关键词。

1.积累生字词,把我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品系重点词句,学习先抑后扬、对比的写作手法。

3.领悟文中蕴含的情感,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

二、先学(13分钟)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

首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自主学习课文。

(一)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标出段序,用红笔标出你认为需重点识记的字词,圈出你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2.读完课文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字音、词义,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3.再读课文,勾画描写贝壳及作者有此联想的重点词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自学检测1.《贝壳》作者,台湾、,代表作有诗集、等,散文集、等。

她写诗写散文,“、、”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2.给加点字注音砂砾(shā)短暂.(zàn)卑.微(bēi)一丝不苟.(gǒu)固执(zhí)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短暂):时间短。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贝壳教案设计

贝壳教案设计

贝壳教案设计标题:贝壳教案设计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贝壳主题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多个教育阶段中培养观察、分类、推理和科学思维等能力。

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教学目标:1. 了解贝壳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能够准确描述贝壳的外观特征。

3. 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归纳能力,能够根据贝壳的特征进行分类。

4. 培养学生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贝壳的特征推测其生活环境和习性。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教学重点:1. 贝壳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观察和描述贝壳的外观特征。

3. 根据贝壳的特征进行分类。

4. 通过观察贝壳的特征推测其生活环境和习性。

教学准备:1. 贝壳标本和图片。

2. 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3. 实验材料,如水槽、沙子、水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入贝壳主题,通过展示贝壳标本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你知道贝壳有哪些特征?你能根据贝壳的特征进行分类吗?探究活动:1. 观察贝壳的外观特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词语描述贝壳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定数量的贝壳标本和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贝壳的特征进行分类,并给出分类的依据。

3. 学生汇报: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分类方法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对其分类方法进行讨论和评价。

拓展活动:1. 提出问题:你认为贝壳的特征与贝壳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 学生进行讨论和猜测,提出自己的假设。

3. 实验活动:学生设计实验,观察不同贝壳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验证自己的假设。

4.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评价活动:1. 设计评价活动,如小组展示、个人报告、问答等形式,评估学生对贝壳特征和分类方法的理解程度。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评价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社会情感:大班探究课《贝壳》教案设计

幼儿园社会情感:大班探究课《贝壳》教案设计

幼儿园社会情感:大班探究课《贝壳》教案设计幼儿园社会情感:大班探究课《贝壳》教案设计导言在幼儿园阶段,社会情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探究课的设计,可以帮助大班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本文将针对大班探究课《贝壳》的教案设计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相关课程。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言语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2.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能够与同伴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观察并理解周围的事物。

4. 培养幼儿的情感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并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贝壳》故事情节讲述2. 贝壳的不同形状和颜色3. 贝壳的材质和纹理4. 贝壳和海洋的关系5. 幼儿对贝壳的情感表达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利用图片或实物向幼儿展示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贝壳,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

2. 故事讲述通过故事讲述和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幼儿了解《贝壳》故事的情节和主要人物。

3. 观察探究让幼儿分组或小组合作,观察实物贝壳的形状、颜色、材质和纹理,引导幼儿进行问题探究和讨论。

4. 情感表达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借助贝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是通过绘画、手工、言语等形式展现。

5.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当天的学习内容,让幼儿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情感体会。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情感表达和总结回顾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并针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让幼儿得到有效的情感成长和教育。

五、个人观点通过《贝壳》故事探究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幼儿在观察、表达、合作和情感管理等方面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引导和激发,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这样的探究课设计也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初中语文贝壳教案

初中语文贝壳教案

初中语文贝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海洋生物知识。

(3)分析并欣赏课文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3)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了解海洋生物知识。

(3)分析课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海洋生物知识。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贝壳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让学生查找生字词,学习海洋生物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提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补充相关海洋生物知识。

(2)分析课文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5. 练习写作:(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关于贝壳的短文。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写作水平。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完成课后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学习,了解更多关于海洋生物的知识。

《贝壳》教学设计8篇

《贝壳》教学设计8篇

《贝壳》教学设计8篇《贝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1.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细小的东西要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的态度。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哲理。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__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对于人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宗璞面对紫藤萝花的由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存的永恒。

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席慕蓉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她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

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席慕蓉的《贝壳》。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席慕蓉。

(作者简介见“课前导学”中的“作家作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1)字音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chàn )动聒(guō)宽恕(shù)卑(bēi)微(2)词义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概括两篇散文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并归纳。

三、跳读课文,体验情感1《蝉》一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幼儿大班美术课教案详案《贝壳》

幼儿大班美术课教案详案《贝壳》

幼儿大班美术课教案详案《贝壳》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2. 帮助幼儿认识贝壳的特点和种类。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增加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准备1. 贝壳图片和实物。

2. 彩色纸、颜料、笔等绘画工具。

3. 背景音乐:《大海之歌》等。

4. 教学课件。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回忆上次课学习的内容,即“花朵”。

通过回忆提问,让幼儿能够逐渐回忆起上次的学习内容,并引入这次的学习内容——“贝壳”。

2. 观察贝壳图片和实物(10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各种贝壳的图片,并告诉幼儿这些贝壳有很多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然后,教师向幼儿展示几个实物贝壳,让幼儿观察并仔细触摸,感受贝壳的纹理和特点。

3. 贝壳绘画(20分钟)教师给每位幼儿发一张彩色纸和绘画工具,让幼儿自由发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贝壳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提示和指导,如提醒幼儿画贝壳的形状、纹理等。

4. 贝壳制作(20分钟)教师告诉幼儿接下来要用纸板和彩纸制作一个大一点的贝壳模型。

教师以步骤示范的形式向幼儿展示如何制作贝壳模型,然后让幼儿按照示范进行制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贝壳模板,供幼儿参考和使用。

5. 分享和展示(10分钟)每位幼儿制作完成后,可以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绘画和制作贝壳模型的过程。

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展览,将幼儿的作品挂在墙上,并鼓励幼儿互相欣赏和赞美。

6. 结束(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讨论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再次强调贝壳的特点和种类,并鼓励幼儿将贝壳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四、教学提示1.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在贝壳绘画环节中,应注意对每位幼儿的绘画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肯定,鼓励幼儿不断尝试和探索。

3. 在贝壳制作环节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简单的贝壳模板,方便幼儿使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能够通过观察贝壳的图片和实物来认识贝壳的特点和种类,并能够用绘画和制作贝壳模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贝壳的理解和感受。

《贝壳》阅读教学设计

《贝壳》阅读教学设计

《贝壳》阅读教学设计贝壳(阅读教学设计)引言: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技能之一,而教学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贝壳》这篇故事,设计了一节针对初中生的阅读教学课程。

故事简介:《贝壳》是一篇描写小男孩在海滩上捡了一个漂亮贝壳的故事。

男孩在家人和朋友的眼中,这个贝壳没有任何价值,但对他来说,这个贝壳是他独特、独一无二的宝物。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将引导学生思考物品的价值与意义,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品味《贝壳》这个故事,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扩展思维,思考物品的价值与意义。

3. 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导入:1. 创设情境:老师放一张装饰精美的贝壳图片,并提问学生是否有类似的贝壳,以建立学生对贝壳的初步印象。

2. 提问: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分享关于贝壳的认识,以及贝壳在他们生活中可能有的价值和意义。

主体:1. 阅读故事:老师向学生朗读《贝壳》,同时提供文本让学生自行阅读。

鼓励学生思考和记录故事中男孩对贝壳的态度和行为,并通过小组分享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主题,并帮助学生理解主要情节和角色的心理变化。

2.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技巧。

3. 情感体验:组织学生分角色讨论和表演故事情节,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冲突,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同理心。

4. 主题探索: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思考,提出问题,例如:贝壳有价值吗?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宝物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对于男孩来说,贝壳是宝物?并引导学生以写作、讨论、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总结: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针对《贝壳》这个故事的教学设计,我们帮助学生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通过思考物品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也拓展了自己的价值观,培养了感恩和珍惜的品质。

希望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宝藏,成为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思辨的人。

幼儿园奇妙贝壳:生命科学教学案例

幼儿园奇妙贝壳:生命科学教学案例

知识文章标题:幼儿园奇妙贝壳:生命科学教学案例1. 引言在幼儿园生命科学的教学中,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小朋友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本文将通过介绍幼儿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奇妙贝壳,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幼儿了解生命科学知识。

2. 背景介绍贝壳是大自然中的奇妙之物,不仅美丽,更与生命息息相关。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引入贝壳的话题可以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了解生命的奥秘,并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3. 案例介绍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贝壳的形状、颜色、纹路等特征,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了解不同种类的贝壳及其生长环境。

可以借助图片或实物让孩子们感受贝壳的质地和内部结构,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手工能力。

4. 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设置贝壳的收集、观察、分类等环节,让孩子们亲自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通过让孩子们亲自体验和操作,可以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 教学目标通过这一案例的教学,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贝壳的生长环境、分类特征,并了解贝壳与生命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对自然的热爱。

6. 教学效果通过这一案例教学,可以让孩子们在感知和实践中学习生命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也可以通过课后的小组讨论和展示,巩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7. 总结通过对贝壳的生命科学教学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并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的生命科学教学中,引入具体的案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8. 结语通过这一案例的介绍,相信幼儿园的老师们可以更好地设计生命科学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感受自然的魅力,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9. 我的观点和理解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生命科学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如贝壳),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贝壳》是实验教材新增的一篇自读课文。

所以,我在设计本节教学设计时考虑本文是自读课文的教材特点,同时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新课标强调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全课;把学生之间讨论作为解决读文疑难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领悟作者是如何借一枚贝壳来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描写的写作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领悟作者是借一枚贝壳来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1、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2、准确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如何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体会托物言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贝壳》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女性(屏显。

)席慕蓉:蒙古族,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

代表作有诗集《无怨的青春》《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生命的滋味》。

师:人们常说读她的散文,品她的文字,会由衷地觉得那是一种生命的沉淀,是一种经历了人生百态后自然散发的气质。

这到底是位怎样的女性会得到这样的评价,也许她笔下的文字会向我们诉说些什么吧!(生分享)是啊,她总能从最最平凡的事情或事物中触发灵感,写下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文字。

而面对一枚小小的贝壳,著名诗人席慕容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悟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散文《贝壳》。

(设计意图:人们常说要认识一个作者就去读这个作者的作品,透过作品里的文字去感受这个人,在上课前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前去读席慕蓉的作品去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比我直接告诉作者的简介更有体会。

)二、慧口读美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用心感受。

(师配乐范读)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深深陶醉在这篇美文中了,一个有感情的朗读能赋予文字新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让你的朗读打动别人?(生交流)、是啊,同学们你们都是一群会学习的孩子,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把金钥匙,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出示金钥匙:眼中有文字,心中有图画)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字中,走进席慕容,走进那片海滩中吧!(生读)(设计意图: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寄托在语言中的那份美,怎么教会孩子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自己心中的体会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先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受)三、慧心领《贝壳》哲思(1)作者从海边这一枚小小的贝壳中,有了怎样的思考?可以用自己的话或原文句子作答。

《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 案例分析等多种策略,帮助学 生全面理解《贝壳》的主题和 内容。
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设置问题、布置任务等方 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 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自 主学习能力。
反馈与调整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
保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
实物展示
展示真实的贝壳样本,让学生更加直 观地了解贝壳的形态、质地等特点。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 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课堂互动 。
在线资源
提供相关的在线学习资源,如贝壳相 关的网站、文献等,供学生课后自主 学习和拓展知识。
《贝壳》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4-01-03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 《贝壳》相关教学资源
目录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 文内容。
了解贝壳的特点和用 途,探究其形成过程 。
学习并运用比较、分 析、归纳等方法,提 高阅读能力。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内容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回顾教学目标,确保其具体、可衡量和可达 成。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 识,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
评估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覆盖了所有重 要知识点。
学生参与度如何
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达到了预 期效果。
课件资源
课件内容

初中生物贝壳的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贝壳的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贝壳的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贝壳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掌握贝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重点:1. 贝壳的结构和特点;2. 贝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教学难点:1. 贝壳的结构和特点;2. 贝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贝壳的结构、形成过程和作用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贝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贝壳的形状和结构;2. 学生观察贝壳的图片,描述贝壳的外貌特征。

二、探究贝壳的结构和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触摸贝壳,感受贝壳的硬度和质感;2. 学生观察贝壳的断面,了解贝壳的内部结构;3. 教师讲解贝壳的结构和特点,包括贝壳的层状结构、珍珠层等;4. 学生记录贝壳的结构和特点。

三、学习贝壳的形成过程(15分钟)1. 教师展示贝壳形成的过程的图片和文字,讲解贝壳的形成过程;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听讲解,了解贝壳的形成过程;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型或实物,模拟贝壳的形成过程;4. 学生参与模拟活动,加深对贝壳形成过程的理解。

四、探讨贝壳的作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贝壳的作用,如保护、呼吸、运动等;2. 学生列举贝壳的作用,并说明其原理;3. 教师讲解贝壳作用的科学原理,如贝壳的浮力原理、呼吸作用等;4. 学生记录贝壳的作用及其原理。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为什么贝壳会随着生长而更换;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解答,强调重点知识点;4. 学生整理笔记,总结学习内容。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贝壳的结构、形成过程和作用;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物和模拟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贝壳的结构、形成过程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壳》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课:《短文两篇·贝壳》。

二、设计思想:
《贝壳》是实验教材新增的一篇自读课文。

所以,我在设计本节教学设计时考虑本文是自读课文的教材特点,同时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新课标强调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故我以阅读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全课;把学生之间讨论作为解决读文疑难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领悟作者是如何借一枚贝壳来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描写的写作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
领悟作者是借一枚贝壳来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四、教学重点:
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五、教学难点:
准确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如何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六、教法选择:指导阅读法讲授法
七、学法指导:读议结合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播放画面(碧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滩、贝壳特写;配乐:葫芦丝)
九、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新课导入:
1、指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丝不苟(gǒu)把(bǎ)玩固执(zhí)
2、作者简介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12页看注释4。

现在老师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诗人。

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等。

正因为她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所以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老师为同学们读几段她的诗来让大家感受一下: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绿草如茵花开
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

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

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

(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多媒体展示,具体内容同上“三”)(三)、导学达标。

1、教师范读课文,多媒体配乐(葫芦丝)和画面(碧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滩、贝壳特写)要求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学生齐读课文,发现自己最喜爱的句子。

要求:注意朗读速度(舒缓),配乐。

3、师生共同品读1、2两节,学生体会贝壳的外形特点,学生结合课文描述自己所看过的贝壳的外形;
教师提出讨论题:
(1)贝壳的特点是什么?(精致、可爱、珍贵)
(2)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它是坚硬、精致、小巧的艺术品。


(3)你看到贝壳时,你想到了什么?(此时,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向身边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教师提2-3名学生回答。

)(4)“在我手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中“实在”一词怎么理解?(确实,作者对坚硬又精致的贝壳由衷的赞美之情。


4、分别抽学生美读3、4、5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来(找6--8名学生站起来读,其他学生先后对上述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
(1)问:《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励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2)问:“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中“固执”、“简单”你怎样理解(“固执”,中性词,“顽固”是贬义词,“固执”表现的是作者由贝壳普通而卑微的生命联想到应丰富自己的生命的坚定信念。

“简单”,表现了作者并不想建立丰功伟业,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只想像贝壳一样塑造一中美丽的形象,渴望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5、启发学生找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和学生一起反复朗读这几
个句子。

经过学生品赏,一致认为以下两句最感人:
(1)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他制作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2)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
6、围绕上述两句学生畅所欲言,感悟人生,升华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1)问:《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励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2)问:“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中“固执”、“简单”你怎样理解(“固执”,中性词,“顽固”是贬义词,“固执”表现的是作者由贝壳普通而卑微的生命联想到应丰富自己的生命的坚定信念。

“简单”,表现了作者并不想建立丰功伟业,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只想像贝壳一样塑造一中美丽的形象,渴望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7、讨论:课文中体现出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积极求实,执著进取,精益求精。

)Array
8、课堂小结。

(四)、达标测评:
1、完成《资源学案》第
2、3题。

2、课文第5小节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五)、补标:
(六)、作业:完成《语文练习册》(商州区课本统一配套辅导资料)本课
第三、四题。

十、教学反思:在这一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为指导,紧扣学科教学特点,以指导学生阅读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全课,把学生之间讨论作为解决读文疑难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体会人生的意义,教学效果良好。

附:板书设计
艺术品、宝贝喜爱贝壳
脆弱卑微的生命赞叹
贝壳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我”自己
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立志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