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2018寿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8寿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第一篇:2018寿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2018年度寿阳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根据市政发〔2016〕2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和晋中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以及寿阳县经济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原有的工业攻关计划、农业攻关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合并为重点研发计划。
现就组织实施2018年度寿阳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支持领域和方向(一)工业方面1、现代煤化工、新能源应用、先进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
现代煤化工领域,重点支持煤层气、焦炉煤气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低阶煤利用技术研发;甲醇及其下游产品开发技术。
新能源应用领域,重点支持太阳能光优发电设备的研发;煤层气、光伏、风力、生物质能等能源电力项目方面的研发。
先进制造领域,重点支持智能化、高性能、高端煤机设备的研发;高端石油钻具的研发。
新材料领域,重点支持高品质特殊用途纸的研发;新型建筑保温材料、高性能防水材料、新型建筑涂料等的研发;纳米新材料的研发。
2、在战略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技术转让和技术研发项目。
(二)农业方面1、地方常规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杂粮品种、特色大田作物品种、畜产品、林产品。
2、功能农、畜、林产品的开发。
3、设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开发,包括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发、设施农产品无害化利用支撑技术研究、特色经济作物种苗脱毒快繁技术集成应用研究、设施农业智能化控制及远程监控技术研究。
4、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野生道地中药材生长环境的研究。
5、有机、无机、菌肥的开发利用与大田秸秆利用的研发。
6、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包括地方特色产品、酿造产品、杂粮产品的加工技术研发。
7、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开发,包括小型、山地、精准、多样、智能农机具的研发,设施农业专业机具的研发应用。
8、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
(三)社会发展方面1、资源环境方面,重点支持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
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前言为了更好地支持国家重点专项和科技项目的研究,促进科技创新,国家科技部发布了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本文将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介绍和解析。
重点专项项目申报重点专项是针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通过集中投入、集成创新、重点突破,推进关键技术、前沿领域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重点专项项目分为青年科学家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三部分。
青年科学家计划青年科学家计划是国家为鼓励青年学术和科技创新而设立的一项项目,旨在提高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2018年的青年科学家计划申报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建议书阶段。
截止时间为3月31日,申请人可以通过科技部门的官网在线提交建议书,重点内容包括项目简介、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
2.第二阶段:正式申报阶段。
根据建议书的评审结果,科技部门将筛选出获得批准的项目并通知申请人提交正式申请书。
申请人需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好正式申请书,提交相关材料。
正式申报的截止时间为6月30日。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新型继承,旨在促进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前沿学科等方面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
2018年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申报也同样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建议书阶段。
截止时间为5月15日,申请人需要提交建议书以及相关的申报材料。
2.第二阶段:正式申报阶段。
根据建议书的评审结果,科技部门会通知获得批准的项目负责人,要求提交正式申请。
正式申请的截止时间为10月15日。
重点研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是为更好地支持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国家级科技计划。
重点研发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计划性地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
2018年的重点研发计划包括预先研究、面上项目和重点专项三种类型。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1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1.1 背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食品营养也面临着多种复杂的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营养成分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此外,全球化带来的新技术和新方式对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也给食品营养和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满足人们对更高品质、更安全的食品的要求,以及推进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此次,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的方案。
1.2 目的本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开展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工作,提高食品营养和安全水平,促进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重点领域本方案将重点开展以下研发工作:2.1 工艺技术针对食品加工工艺,研发新型加工技术,提高食品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提高食品营养和安全水平;2.2 农业技术针对食品材料,研发新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品质,降低食品材料生产成本;2.3 先进测试技术针对食品安全,研发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监测的效率,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3 实施主体本方案的主要实施主体为科技部。
4 实施方案4.1 科技部将与有关科研机构合作,组织科研机构开展上述三大领域的重点研发工作;4.2 依托现有科技资源,组织建立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确保食品营养与安全研发工作的质量;4.3 加强科研技术转化,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提高食品营养和安全水平;4.4 科技部将与食品行业的企业和团体组织合作,开展重点研究项目,推动食品行业技术创新。
【项目解读】“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
【项目解读】“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项目背景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将“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和“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见附件)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
征求意见时间为2018年1月19日至2018年2月2日。
其中,“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
在2017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8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24个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节选)食品加工条件对食品中外源安全危害物的影响与作用机理考核目标:1、明晰5-6种致病菌在5-6种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产生及减控机制;2、阐明嗜冷菌在8-10种低温存储食品中的发生规律,建立安全风险预测模型2-3个;3、阐明5-6种真菌毒素等在3-5种食品加工方式中的转化规律及减控机制;4、重点建立以姜黄素、叶绿素、竹红菌素等光敏剂为主的光动力灭菌方案,以及含灭菌配套激发光源系统1套;5、研究构建3-5种生食水产品科学灭菌的关键技术,开展2-3种光敏剂灭菌副产物主要成分的安全性评价及风险防控研究,构建光动力灭菌副产物安全评价模型1-2套,制定适宜于食品光动力消毒灭菌的技术操作规范2-3个;6、形成低温预制食品加工控制操作技术规范3-5套。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7、发表研究论文50-6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30篇)。
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项目立项申请书(可编辑)
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行动项目立项申请书一、项目概要?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尤其是我国作为WTO的新成员,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会日益增加,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和食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本专项行动以提高食品质量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从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入世后所面临的挑战入手,采取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并重的原则,重点解决我国食品安全中的关键检测、控制和监测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创新体系。
?本专项行动主要研究重点为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多部门的有机配合和共享的监测网络体系。
将从四个方面开展行动,包括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把关)、建立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溯源)、积累食品安全标准的技术基础数据(设限)和发展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控制技术(布控)。
即,特别针对一些我国迫切需要控制的食源性危害(化学性、生物性)及其检测技术进行系统攻关,建立关键检测技术;实施食源性疾病和污染监测与暴露评估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一方面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生产和加工过程技术规程、有关检测技术和方法等标准文本草案,另一方面对食品安全控制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系统和有针对性的研究,积累科学数据,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框架,满足对食品安全保障、入世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应对政策制定的主要需求。
通过综合示范,引导和带动地方的积极参与使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并通过协调统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我国食品安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国科发资〔2017〕298号附件12“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现代食品加工产业是与公众的膳食营养和饮食安全息息相关的“国民健康产业”。
全球食品加工产业正在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高技术、智能化、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随着一大批新技术(如云计算)的开发,新业态(如网络电商)的出现,新模式(如全产业链控制)的形成和新产业(如现代调理)的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不仅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成为引领和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方便、美味、可口、实惠、营养、安全、健康、个性化、多样性”的产品新需求,以及“智能、节能、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的产业新要求已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也对食品加工产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支撑现代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启动实施“现代食品加工及粮—1—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按照全链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食品产业在新型加工与绿色制造,粮食收储运技术装备,现代食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与低碳化研发,全产业链质量过程控制开发,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食品工业化及工程化食品加工技术装备创制等关键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旨在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新知识支撑,新工艺创建,新技术突破,新装备保障,新产品创制和新格局形成。
根据专项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在2016年、2017年启动实施了30个项目的基础上,2018年拟发布14个任务方向,其中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类9个任务方向,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类5个任务方向,拟安排国拨经费2.56亿元。
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类1. 民族特色工业化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研究内容:开展民族特色食品的品质评价与品质稳定性控制、工艺挖掘与工艺适应性改造等研究;突破民族特色食品连续化、标准化加工和品质保真技术瓶颈;开发民族特色食品的标准化、连续化、智能化和工业化加工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典型的民族特色的工业化传统食品,建立健全民族特色食品加工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数字化、规模化、自动化、连续化、工程化、成套化核心装备与成套技术与装备。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食品安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3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 “食品安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本专项按照“问题导向、科学布局、分类实施、突出重点、突破关键”的总体要求,针对我国和我省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现状,优化食品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在风险评估、检验检测、加工控制、标准制定统筹布局,设置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新型危害因子和特异性检测新靶标研制、食品污染物及新型未知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评估关键技术、食品安全智能化快速检测及核心试剂研发、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特医食品智能化标准化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产品5个专题,研发急需产品和装备、制定标准规范、强化技术成果转化,开展重点示范,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各专题以项目为单位申报,项目实施期一般为3-5年。
具体指南如下:专题一: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新型危害因子和特异性检测新靶标研制(专题编号:0209)针对目前即食食品、水产品、乳品、冷冻食品和肉制品等大宗食品产业存在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持续性污染,微生物芯片检测核心试剂和识别靶标匮乏,检测技术与装备国际竞争力弱以及关键技术及装备水平亟待提升。
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挖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靶标和研制快速、高通量、灵敏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研制相关核心试剂及装备,并对相关产品进行推广应用,提升我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研究水平。
项目1.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构建(一)研究内容系统分析食品生产产业链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等)分布情况,构建食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菌种资源库;研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血清型、环境抗逆基因、致病性和耐药性等危害特征,构建食品产业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数据库;建立核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分析技术平台,构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子溯源网络。
(二)考核指标1.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数据库、覆盖我国主要大宗食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库容量35,000株以上。
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国家科技部
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国家科技部附件11“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健康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我国国民对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人们在希望“好看病、看好病”的同时,更加关注疾病的预防、个体功能的完善、健康状态的良好,以及健康寿命的延长。
本专项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要求,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科发社〔2017〕147号)、《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66号)、《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75号)及《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等战略部署,突出“战—1—略前移、关口前移”,聚焦健康风险因素控制、老龄健康服务等关键问题,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可穿戴、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健康失衡状态的动态辨识,健康风险评估与健康自主管理为主攻方向,重点突破人体健康状态量化分层、健康信息的连续动态采集、健康大数据融合分析、个性化健身技术等难点和瓶颈问题,构建以主动健康科技为引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健康保障能力和自主性;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养老服务标准及评价体系,推进养老、康复、护理、医疗一体化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连续性服务的生命全过程危险因素控制、行为干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的技术产品支撑体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科技支撑。
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开放、分享、协同、融合”为发展理念,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水平为主题,以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现代服务科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打造现代服务支撑平台,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跨学科、综合交叉科研团队和联盟建设,重塑现代服务业技术体系、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提高科技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中的贡献度,创新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新生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本重点专项按照现代服务科学理论、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文化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等5个方向,共部署35项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8年,拟在上述5个方向,按基础理论类、共性关键技术类、应用示范类,启动不少于23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3.75亿元。
应用示范类项目须有经费配套,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
鼓励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与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2018年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8年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一、工业领域(一)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1.柔性传感材料与传感器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柔性/可拉伸器件和导电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设计和研发柔性/可拉伸器件、导线、电极。
设计和研发适于可穿戴设备使用的新型柔性/可拉伸传感器件。
研究适合于柔性传感器应用于医疗和健康监测的算法,实现可穿戴复杂环境下的精准健康数据获取和分析。
2.柔性混合集成电路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柔性和刚性器件混合集成、柔性互联、柔性混合封装工艺,研究超薄硅集成电路及传感器的加工工艺。
研究柔性混合集成电路性能测试技术,开发柔性混合集成电路在疲劳载荷下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的测试工具。
研究柔性混合集成电路的失效机制及相应的结构优化方案。
3.柔性显示器件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柔性显示的薄膜封装技术,揭示材料特性和器件性能之间动态响应的影响规律,突破功能层薄膜本身在卷曲、折叠等力学作用下的稳定性关键技术。
4.柔性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非富勒烯类受体材料,高效界面调控材料,柔性薄膜的微观形态调控技术,基于40 μm以下厚度柔性超薄晶硅的非掺杂异质结技术,构建新型高效材料体系。
5.柔性照明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研发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柔性耐高温透明聚合物基板、柔性金属基薄膜透明电极、高效柔性发光材料、可穿戴柔性液晶显示材料和印刷电子辅助材料等相关材料制备研究,阐明光学特性、电荷输运和耐久性调控规律,研究对上述材料老化特性的实验室加速测试与评估的相关方法,突破高耐久性多功能柔性封装关键技术。
6.柔性储能器件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针对柔性储能的高性能正负极活性材料新体系,以及电解质和集流体等匹配性材料,重点探索基于石墨烯等二维纳米材料的新型储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储能机制及其在柔性储能器件中的应用技术。
发展创新的柔性电极结构设计方案与材料集成技术,研发柔性储能器件全流程制作工艺,评测柔性储能器件在反复受力与形变时的充放电性能、电极中各组成部分的界面结构和正负极材料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器件的失效机制及相应的材料与器件结构优化方案。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 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 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项目及下设课题负责人应为年月日以后出生,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个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1 / 3究发展计划(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特邀咨评委委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得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 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在中国大陆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
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
()注册时间在年月日前。
课题申报指南(食品安全关键技术)
课题申报指南(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附件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课题申报指南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食品安全不仅事关消费者健康,而且影响国际食品和农产品贸易,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美国、日本、欧盟等通过调整和修订政策法规,将食品安全列入优先领域,纷纷增加科技投入等措施,强化技术研发,保障食品安全。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
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或潜在威胁;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现行检测技术研究仍比较薄弱,缺乏基本科技数据支撑;溯源与预警体系、安全控制体系很不完善,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在“十五”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将食品安全作为优先主题的总体部署,“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目标主导、整合多方资源,突破重点技术、加强集成应用,遵循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力争突破风险评估、检测、溯源与预警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重点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检测技术、溯源与预警技术、全程控制技术及其标准攻关,同时进行综合科技示范,加强国际合作与战略研究,逐步建立起我国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农药和兽药残留、化学污染物(含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模型、基地以及高通量分析技术体系,逐步增强食品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支撑能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提高我国在食品安全国际标准(规则)制定中的地位,整体提升食品安全水平,逐步实现食品安全保障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转变。
现将本次课题申报指南发布如下:课题实施时间:2006年—2008年12月。
课题1: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技术研究一、研究内容1、暴露评估模型与软件研究:选择氯丙醇、二恶英、丙烯酰胺、重金属(如铅和镉等)、有机磷农药(如乙酰甲胺磷和马拉硫磷等)、霉菌毒素(如赭曲霉毒素和DON等)等典型污染物,开展暴露评估研究,同时以不确定性为研究重点,开发出点评估技术、随机模型及相关软件。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
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
1 李斌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2 孙秀兰江南大学教授
3 张学敏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毒物研究所研究员
4 张志强原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研究员
5 黄和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6 戴小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
7 王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8 陈君石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9 严卫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10 黄蔚霞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11 元晓梅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12 袁飞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3 冯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4 李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
15 路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16 方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7 张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8 王松雪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9 胡秋辉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20 高志贤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21 蒋宝泉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教授
22 黄星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研究员
23 王亚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24 胥传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1—。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课题申报指引
附件2:“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课题申报指南(2002年度)一、前言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尤其是我国作为WTO 的新成员,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日益增加,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和食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国家将“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列为“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以提高食品质量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从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入世后所面临的挑战入手,采取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并重的原则,重点解决我国食品安全中的技术标准、关键检测、控制和监测等方面的科技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
—1—本专项从四个方面开展行动,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把关)、建立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溯源)、积累食品安全标准的技术基础数据(设限)和发展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控制技术(布控)。
并通过综合示范,引导和带动地方积极参与专项行动,使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科技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本专项分以下18个课题:课题01: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研究;课题02: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课题03:兽药残留检测技术;课题04:重要有机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课题05: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常见毒物检测技术;课题06: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违禁化学品检验技术;课题07:食品中主要人兽共患疾病及植物疫病病原体检测技术;课题08:全国食品污染监控体系研究;—2—课题09:食源性疾病的Pulsenet建立与监测技术;课题10: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课题11:我国食品中典型化学物质的危险性评估研究;课题12: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课题13:食品企业和餐饮业HACCP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课题14:食品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控制技术;课题15:食品安全战略与技术措施研究;课题16:主要的食品安全标准的研究;课题17:食品安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课题18: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食品安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3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 “食品安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本专项按照“问题导向、科学布局、分类实施、突出重点、突破关键”的总体要求,针对我国和我省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现状,优化食品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在风险评估、检验检测、加工控制、标准制定统筹布局,设置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新型危害因子和特异性检测新靶标研制、食品污染物及新型未知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评估关键技术、食品安全智能化快速检测及核心试剂研发、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特医食品智能化标准化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产品5个专题,研发急需产品和装备、制定标准规范、强化技术成果转化,开展重点示范,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各专题以项目为单位申报,项目实施期一般为3-5年。
具体指南如下:专题一: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新型危害因子和特异性检测新靶标研制(专题编号:0209)针对目前即食食品、水产品、乳品、冷冻食品和肉制品等大宗食品产业存在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持续性污染,微生物芯片检测核心试剂和识别靶标匮乏,检测技术与装备国际竞争力弱以及关键技术及装备水平亟待提升。
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挖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靶标和研制快速、高通量、灵敏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研制相关核心试剂及装备,并对相关产品进行推广应用,提升我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研究水平。
项目1.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构建(一)研究内容系统分析食品生产产业链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等)分布情况,构建食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菌种资源库;研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血清型、环境抗逆基因、致病性和耐药性等危害特征,构建食品产业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数据库;建立核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分析技术平台,构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子溯源网络。
(二)考核指标1.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数据库、覆盖我国主要大宗食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库容量35,000株以上。
2018年“阳江市特色南药食用安全性研究”社会发展领域科技项目申报条件、时间、流程
2018年“阳江市特色南药食用安全性研究”社会发展领域科
技项目申报条件、时间、流程
2018年
技项目申报条件、时间、流程
申报内容
项目主要开展我市南药植物基源、成分、质量标准的研究,以及相关创新技术的推广。
项目要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申报要求
1、本项目申报对象为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直属事业单位,不接受企业和其它单位申报。
2、申报单位要具有与项目内容相对应的工作基础、行业背景和科研团队,具有较高的产业技术研究水平与协同能力。
3、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须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负责人应具有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4、项目实施周期2年,项目实施期必须完成项目研究的工作任务和指标。
结题验收内容包括完成南药植物基源、成分初筛、确证及质量标准研究结论。
申报程序
(一)项目申报采取纸质材料及电子文档的报送方式。
申报项目应填写及提交以下材料:
1、《阳江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承担单位认为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其他说明材料,如单位资质证明、单位财务报表、前期研究成果及工作基础材料等。
《阳江市科技计划项目申
报书》可从阳江市科技局网站便民服务栏下载栏下载。
纸质申报材料统一用
纸双面打印装订成册(一式五份);
(二)项目申报材料须经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和盖章后报送到市科
技局。
申报时间
申报材料报送市科技局截止时间为2018年11月12日,逾期不予受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9“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1—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
在2017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8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26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6.3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2021年。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1.1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毒性作用模式研究1.1.1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及功能评价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保健食品常用重点原料以及糖类、蛋白质、功能性油脂、功能肽等的基本特性,分析保健食品原料中的高风险物质并建立相关监测、识别关键技术;研发保健食品原料重要制备工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同制备工艺产生的安全风险及其防控策略,重点开发基于膜分离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保健食品原料制备、高效分离、纯化、精制及其过程中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致敏原等风险物质的去除方法;完善现行保健食品功能评价的生物模型、人体试食试验评价规范,对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眠等7种欠缺人体试食评价方法的保健功能进行重点研究并提出适宜的评价体系;开发保健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风险评价、管控与预警技术,研究生产加工过程中风险因子识别及控制关键—2—技术,并利用互联网技术等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开展基于微流控芯片及计算毒理学的保健食品原料典型风险物质毒性预测、安全评价及功能评价模型的基础研究;重点研究利用人源性细胞及器官芯片等技术,开展保健食品原料中重要污染物毒理及功能评价的体外评价模型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建立存在风险隐患的保健食品原料内源性风险物质的基础毒理数据库。
考核指标:重点研究不少于25种保健食品重点原料中的主要内源性风险物质及二糖、酪蛋白、乳清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肽等不少于6种重要保健食品原料中的风险控制标志物,获得标志物不少于20种;研究风险物质监测识别技术不少于6项,高效精制分离及风险防控技术体系不少于3套,制定相关技术流程和标准不少于5件,形成3套工艺规范和工艺数据库;完善不少于8种常用保健食品功能评价方法的基础模型,研究提出包括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眠等不少于3种目前尚欠缺人体试食评价方法的保健功能评价体系;构建不少于3套基于计算毒理学的保健食品原料内源性风险物质的毒性预测和安全评价模型,构建保健食品内源性风险物质基础毒理数据库1个;构建基于器官芯片的保健食品功能评价及其原料中重要污染物质毒理体外评价模型不少于3种、关键共性技术不少于5项、技术操作规范不少于2套;提出调整《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或安全性限定要求的政策建议稿1份。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5件,发表SCI—3—论文不少于30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1.2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的互作关系与调控基础研究1.2.1食品加工条件对食品中外源安全危害物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研究内容:系统分析空肠弯曲杆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在不同食品加工条件下的生长增殖及产毒机制;针对我国主要低温预制食品及其物流过程,研究耐冷致病菌在低温下的生长规律及在不同食品中的发生规律,阐明耐冷致病菌低温生长机制及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机制;以典型致病菌和病毒、真菌毒素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光动力消毒过程中致病菌、病毒的杀灭机制,重点关注在单线态氧作用下,产生的消毒副产物等风险物质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光敏剂制备方法和配套激发设备,开发成套的光动力食品杀菌促鲜剂及装备。
阐明食品原料中残留的真菌毒素等其他有害物在加工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与产物形式,研究针对毒性位点的识别与定向掩盖及调控策略,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对真菌毒素等外源有害物的减控机制及产物安全性评价。
考核指标:明晰不少于6种致病菌在不少于6种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产生及减控机制;阐明嗜冷菌在不少于10种低温存储食品中的发生规律,建立安全风险预测模型不少于3个;阐明不少于6种真菌毒素等在不少于5种食品加工方式中的转化规律及减控—4—机制;重点建立以姜黄素、叶绿素、竹红菌素等光敏剂为主的光动力灭菌方案,以及含灭菌配套激发光源系统1套;研究构建不少于5种生食水产品科学灭菌的关键技术,开展不少于3种光敏剂灭菌副产物主要成分的安全性评价及风险防控研究,构建光动力灭菌副产物安全评价模型不少于2套,制定适宜于食品光动力消毒灭菌的技术操作规范不少于3个;形成低温预制食品加工控制操作技术规范不少于5套。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4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6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30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要求企业参与或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2.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2.1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1.1食品中全谱致癌物内源代谢规律及监测技术研究2.1.1.1 食品中重点危害物质高效识别和确证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综合分析食品安全监管监测中发现的农兽药残留、过程污染物、添加剂残留以及非食用物质等重点危害物质情况,研究危害物质检测前处理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建立高分辨质谱为主的内外源性危害物质全谱识别技术,构建典型食品基质中危害物质多级质谱数据库;开发基于保守性标志物的多谱联用定—5—性定量综合检测技术;建立以核磁共振技术等为主的多谱识别技术和方法,实现食品混合体系中未知组分定性识别;针对特殊食品中效应物质(含非法添加药物、风险物质及功效物质)进行高通量检测方法研究,并进行验证和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食品中危害物质定量富集与净化前处理新型材料不少于20种,全自动高通量前处理技术不少于40项;建立食品中多类化学污染物高效确证技术不少于50项,包括基于保守型标志物多谱联用定性定量综合检测技术不少于20项;构建高分辨质谱为主包含5000种以上危害物质的全谱识别确证数据库;构建核磁共振为主(含红外、拉曼等)多谱识别技术不少于5项,包含不少于10类300种激素、非法添加药物等的数据库,其中核磁共振谱库容量不少于100种;特殊食品高通量效应物质检测技术不少于15项;申报食品补充检验方法不少于10项,形成技术标准草案不少于50项,所有技术成果在不少于10家省级食品安全监管检验检测机构得到应用,并取得验证报告或者应用证明。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0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5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20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2.1.1.2食品中化学危害因子非定向筛查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复杂环境污染、食品贸易全球化、食品非法添加现状和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需要,研发适用于非定向筛查—6—的食品危害物全回收技术,开发食品安全热点关注毒理学效应终点、质谱筛查分析及多源数据解析、组学、流行病学和信息收集技术相融合的化学危害物多维监测筛查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样品的全自动高通量在线前处理技术不少于40项,形成食品中多类化学污染物高效确证技术不少于50项,构建质谱筛查数据库,覆盖不少于8000种化合物;流行病学数据库,容量不少于3000条;建立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兼容主要质谱公司数据;致神经毒性、致癌、氧化损伤、核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等毒理学效应终点测试技术不少于5项,其中自主知识产权测试系统不少于2个。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8件,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3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15篇)。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2.1.1.3食品中生物性及放射性危害物高效识别与确证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研究内容:构建我国常见食源性病毒、典型真菌的基因组数据库。
筛选鉴定出我国主要食源性病毒和寄生虫的诊断标识性分子。
研发多类型食品中生物毒素、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的高特异性及高敏感性检测、监测与确证关键核心技术方法、仪器及标准;开展新型功能性树脂在食品人工放射性核素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建立食源性材料典型人工放射性核素快速分析方法,建立食—7—品中I-131、Cs—134/137、Sr—90、Pu—239/240等放射性核素的同步鉴定体系,建立放射性核素监测数据库,形成放射性物质非靶向鉴定和检测技术,并开展技术验证和应用。
考核指标:构建我国大宗食品和腹泻患者中重要食源性病毒风险识别数据库和基因组数据库,基因组数据不少于3000株,研制出我国食源性病毒分子溯源体系;构建典型真菌的基因组数据库,库容量不少于800株;建立样品全自动高效制备技术不少于50项,开发新型树脂分离纯化方法,建立食品中I-131、Cs-134/137、Sr-90、Pu-239/240等放射性核素的同步鉴定体系不少于10种,建立放射性核素监测数据库,数据库容量GB级,放射性核素快速检测方法不少于10项,其灵敏度达10Bq/L;开发出通用高灵敏快速荧光检测和微流控生物芯片检测等技术不少于50种,形成不同食品种类、不同病毒或寄生虫的标准检测方法及其技术标准草案不少于50项,生物性危害物质及放射性物质非靶向筛查及确证技术不少于20项。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25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10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要求企业参与或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2.1.1.4新发突发食品源剧高毒化学物质危害因子识别与防—8—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食品中可能发生的化学战剂、毒素等剧高毒化学物质威胁的防范与医学救援需求,建立新发突发食品源剧高毒化学物质暴露的精确识别、溯源追踪及及其食物中毒现场检测技术,并形成平台体系;重点开展基于特征标志物的新发突发危害暴露食品溯源追踪关键技术和基于共性致/解毒机制的未知剧高毒化学危害因子快速发现及通量筛查技术研究,基于临床体内毒性物质特征描述和定量检测的新发突发剧高毒化学食物中毒的便携式现场检测技术及设备;发展现场非靶向通量样品处理、原位检测、应急医学救援监测等关键技术及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