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课题申报指引
附件2:“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平安关键技术”课题申报指南(2002年度)一、前言食品平安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平安(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平安(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尤其是我国作为WTO 的新成员,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日益增加,食品平安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和食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国家将“食品平安关键技术”列为“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以提高食品质量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从我国食品平安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入世后所面临的挑战入手,实行自主创新和乐观引进并重的原则,重点解决我国食品平安中的技术标准、关键检测、把握和监测等方面的科技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平安科技支撑体系。
—1—本专项从四个方面开展行动,争辩开发食品平安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把关)、建立食品平安监测与评价体系(溯源)、积累食品平安标准的技术基础数据(设限)和进展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把握技术(布控)。
并通过综合示范,引导和带动地方乐观参与专项行动,使我国食品平安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开展国际沟通与合作,提高我国食品平安科技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本专项分以下18个课题:课题01:食品平安检测试验室质量把握规范争辩;课题02: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课题03:兽药残留检测技术;课题04:重要有机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课题05:生物毒素和中毒把握常见毒物检测技术;课题06: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违禁化学品检验技术;课题07:食品中主要人兽共患疾病及植物疫病病原体检测技术;课题08:全国食品污染监控体系争辩;—2—课题09:食源性疾病的Pulsenet建立与监测技术;课题10:进出口食品平安监测与预警系统争辩;课题11:我国食品中典型化学物质的危急性评估争辩;课题12: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平安性评价技术;课题13:食品企业和餐饮业HACCP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课题14:食品贮存、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平安把握技术;课题15:食品平安战略与技术措施争辩;课题16:主要的食品平安标准的争辩;课题17:食品平安的国际合作与沟通;课题18:食品平安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食品安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3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 “食品安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本专项按照“问题导向、科学布局、分类实施、突出重点、突破关键”的总体要求,针对我国和我省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现状,优化食品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在风险评估、检验检测、加工控制、标准制定统筹布局,设置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新型危害因子和特异性检测新靶标研制、食品污染物及新型未知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评估关键技术、食品安全智能化快速检测及核心试剂研发、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特医食品智能化标准化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产品5个专题,研发急需产品和装备、制定标准规范、强化技术成果转化,开展重点示范,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各专题以项目为单位申报,项目实施期一般为3-5年。
具体指南如下:专题一: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新型危害因子和特异性检测新靶标研制(专题编号:0209)针对目前即食食品、水产品、乳品、冷冻食品和肉制品等大宗食品产业存在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持续性污染,微生物芯片检测核心试剂和识别靶标匮乏,检测技术与装备国际竞争力弱以及关键技术及装备水平亟待提升。
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挖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靶标和研制快速、高通量、灵敏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研制相关核心试剂及装备,并对相关产品进行推广应用,提升我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研究水平。
项目1.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构建(一)研究内容系统分析食品生产产业链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等)分布情况,构建食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菌种资源库;研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血清型、环境抗逆基因、致病性和耐药性等危害特征,构建食品产业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数据库;建立核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分析技术平台,构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子溯源网络。
(二)考核指标1.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数据库、覆盖我国主要大宗食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库容量35,000株以上。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摘要:一、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概述二、2023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概述三、项目申报要求与条件四、项目申报流程与时间安排五、项目申报相关政策与支持措施六、项目申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正文:一、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概述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涉及到食品的源头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
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保证食品安全,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二、2023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概述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我国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2023 年度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启动。
本次申报指南将围绕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关键技术展开,包括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保鲜、食品添加剂、食品分析检测等多个领域。
三、项目申报要求与条件1.申报单位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2.申报项目应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实施方案;3.申报单位应具备良好的科研道德,近三年内无不良科研行为记录。
四、项目申报流程与时间安排1.申报单位根据申报指南要求,组织编写项目申报书;2.申报书经单位内部审核后,于2023 年X 月X 日前提交至相关部门;3.相关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4.结果公示及项目立项。
五、项目申报相关政策与支持措施1.项目申报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申请相应经费支持;2.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将为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3.项目完成后,将对优秀项目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项目申报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联系人:张三电话:138XXXXXXXX邮箱:********************地址:XX 市XX 区XX 街XX 号请各有关单位按照申报指南要求,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指南
附件5“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有力支撑科技部定点扶贫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2019年度拟在区域特色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的全链条综合示范研究方向设置定向择优项目,拟支持项目1个,实施周期为2019年至2022年。
本专项2019年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秦巴山区食用菌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以柞水木耳等食用菌为对象,研究本土筛选菌种及外来主栽品种在秦巴山区特殊的环境、原料资源、生产加工技术背景下,食用菌本土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技术与—1—示范。
重点研究建立柞水木耳等食用菌栽培及生产废料循环利用中重金属、农药、抗生素等污染物的本底污染值及其来源与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秦巴山区特殊自然环境下食用菌的病害发生规律与预测模型,建立投入品使用及病害控制技术规范;集成应用食用菌加工中漂白剂、甲醛等污染控制技术,建立柞水木耳特殊品质形成与质量安全关键指标的相关性;集成以上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技术,构建系统完整、切实可行的质量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体系,并针对柞水木耳等主导食用菌生产加工建立示范基地及生产线,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培训,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秦巴山区食用菌生产及循环利用中本底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秦巴山区特殊自然环境下投入品使用及病害控制技术体系等不少于3套,制定相关技术规程和标准不少于5个,建立1~2条食用菌安全生产加工示范生产线,形成系统完整、切实可行的食用菌质量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体系1套,培训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相关技术人员1000人次,培训生产者1万人次,带动不少于1000农户增收,直接示范栽培1万亩、1亿袋以上,在区域内进行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控制示范研究,形成全程控制相关规范和指南。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财政局关于发布2017年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财政局关于发布2017年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财政局•【公布日期】2016.11.11•【字号】青科规字[2016]51号•【施行日期】2016.11.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发布2017年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青科规字[2016]51号各区(市、管委)科技主管部门、财政局,各有关单位:为促进我市科技产业培育,发挥科技对公共领域的支撑作用,按照《青岛市科学技术局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青岛市财政局《关于编制2017年市级部门预算和2017-2019年三年支出规划的通知》的有关要求,现将“2017年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按要求做好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
特此通知。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青岛市财政局2016年11月11日2017年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一、申报重点(一)人口与健康1.支持重点与支持额度(1)一般项目——重大疾病及老年病防治技术领域。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慢性病早期筛查、标准化诊疗新模式、康复技术开发及应用。
——优生优育及妇儿疾病防治领域。
重大遗传性疾病的规范产前筛查及干预技术研究。
出生缺陷疾病、妊娠期及围产期常见疾病早期诊断及综合防治研究。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传统医学研究领域。
应用现代生物学、信息技术等方法对传统医学诊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与评估,建立患者临床证型与疾病分类指导的大数据库。
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研究,探索中医病机与西医病理生理对疾病本质的多角度认识,提高传统医学的治疗效果。
——重大传染病防治及公共卫生领域。
结核病、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早期筛查、监测及综合防治研究。
本地区重点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精神疾病预防和控制、健康保护和促进、构建青岛市输血保障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公开征集2025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建议的函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公开征集2025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建议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10.21•【文号】国卫办食品函〔2024〕397号•【施行日期】2024.10.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公开征集2025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建议的函国卫办食品函〔2024〕397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办公室,各有关单位:为做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现公开征集2025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建议。
具体要求如下:一、立项范围和安排(一)建议立项制定、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着重解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证明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以提高标准质量、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优先制定、修订风险防控急需的食品安全标准。
(二)强化标准立项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营养健康工作的衔接,有效利用标准跟踪评价结果,以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检验方法、食品产品、微生物、食品相关产品等标准为重点,统筹推进标准制定、修订,使标准范围覆盖我国主要食品类别,涵盖已知安全风险因素,契合我国发展实际和国际先进风险管理理念。
(三)农药兽药残留限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立项建议,由农业农村部门另行征集。
二、立项申报要求(一)立项建议应当围绕公众健康保护和风险管理所急需。
具体包括:对公众健康保护的重大意义、解决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立项的背景和理由、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国内外产业发展情况、国内外法规标准情况、对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立项建议应当有较充分的科学依据,预期能够解决经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风险评估证明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具体包括:现有市场监督抽检、行业和企业调查数据、相关毒理学资料、膳食暴露等数据信息,现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依据等。
“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附件2“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主要经济作物(包括园艺作物、热带作物、杂粮作物、特色经济林以及大田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生态位互补。
启动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制约主要经济作物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提高经济作物产量、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对于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及实现精准扶贫和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均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启动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该专项以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全创新链进行系统部署。
专项的实施将通过创新优质高产、提质增效的理论和方法,提升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研发高效快速的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改良途径,创制一批性状优良的新种质,选育若干适合机械化生产、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突破性新品种;通过集成良种繁育、轻简高效栽培、产品加工增值、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建立全产业链的示范模式,最终实现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根据专项的统一部署,结合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链条的特点与规律,2019年度拟发布28个任务方向;其中基础研究类7个任务方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17个任务方向,应用示范类4个任务方向。
拟安排国拨经费约8.0亿元。
一、基础研究1. 果树优质丰产的生理基础与调控研究内容:围绕柑橘、苹果、葡萄、梨等果树,针对影响优质丰产的生理基础及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生理因素、库源关系和光合产物分配规律,阐明提高光合效率和促进光合产物在果实积累的调控途径和技术;研究果树水分和营养利用影响优质丰产的生理基础,阐明提高果树水分和营养利用效率、促进优质丰产的调控途径和技术;研究并阐明果树矮化和柱状等省力化树体控制栽培技术促进优质丰产的生理基础和调控途径。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最新版】目录1.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2023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背景和目的2.项目申报的流程和时间安排3.项目申报书的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4.研究方向和课题设置5.申报项目的资助方式和申报限制6.生物安全和伦理相关法规要求正文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一直是我国科技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
为推动食品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提高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水平,我国科技部发布了“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2023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旨在鼓励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积极申报项目,为我国食品科技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根据申报指南,项目申报的流程主要分为预申报和正式申报两个阶段。
预申报阶段已经结束,目前进入正式申报阶段。
各有关单位和研究人员需按照要求填写正式申报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
具体时间安排为 2023 年 12 月 31 日前完成项目申报,逾期不予受理。
在填写项目申报书时,需要注意以下要求和注意事项。
首先,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的信息不能调整,应与预申报时保持一致。
其次,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已有参与单位和推荐单位的信息也不能调整。
此外,所属专项、申报的指南方向和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也需与预申报时保持一致。
在项目申报书中,研究方向和课题设置是评审专家关注的重点。
研究人员应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兴趣,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同时,课题设置应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和针对性,以提高项目的竞争力。
申报项目的资助方式分为直接资助和间接资助两种。
直接资助是指科技部直接向申报单位提供经费支持;间接资助是指科技部通过其他途径向申报单位提供经费支持。
申报项目的资助金额和申报限制将在申报指南中明确说明,各有关单位和研究人员需仔细阅读。
此外,为保证科研活动的生物安全和伦理合规,相关单位应建立资质合格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科研活动加强审查和监管。
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应执行《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规定。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1—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
2017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9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4亿元。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1.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以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对象,重点围绕“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链条,研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机制,耐药菌/耐药基因在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之间的分布转移特征与流行消长规律;探索养殖场排放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确定食源—2—性耐药致病菌的人群暴露与危害特征;建立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动态数据库,构建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传播预测模型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提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控制技术规范或指南。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
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姓名工作单位职称
1 李斌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2 孙秀兰江南大学教授
3 张学敏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毒物研究所研究员
4 张志强原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研究员
5 黄和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6 戴小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
7 王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8 陈君石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9 严卫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10 黄蔚霞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11 元晓梅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12 袁飞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3 冯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4 李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
15 路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16 方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7 张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8 王松雪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9 胡秋辉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20 高志贤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21 蒋宝泉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教授
22 黄星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研究员
23 王亚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24 胥传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1—。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摘要:一、背景概述二、项目申报要求三、项目评审安排四、申报书填报注意事项五、总结正文: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是我国重点研发计划的一个重要方向。
为了推动食品行业的发展,提高食品营养与安全水平,我国于2023年度启动了相关项目的申报工作。
本文旨在为大家提供项目申报的指导,以便更好地完成申报任务。
一、背景概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营养和安全性越来越关注。
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旨在解决食品行业面临的营养、安全问题,推动食品产业升级。
2023年度的项目申报工作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食品营养强化技术、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与控制技术、食品加工与储存技术、食品原料供应与溯源技术等。
二、项目申报要求1.项目申报单位需符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的相关规定,包括法人资格、组织架构、科研能力等。
2.项目负责人和课题(任务)负责人不得调整,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参与单位及推荐单位需保持不变。
3.项目申报书应根据项目预申报书进行细化,确保基本信息及核心内容与预申报书保持一致。
三、项目评审安排1.视频答辩评审会:定于2023年9月12日至9月14日召开,采用多场景视频答辩方式进行。
项目申报单位需在项目牵头单位设置的视频评审答辩会议室参加答辩。
2.评审专家:视频答辩评审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
四、申报书填报注意事项1.确保申报书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如有虚假陈述,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严格按照申报要求填写,避免因格式、内容等问题影响评审。
3.填报过程中如有疑问,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确保申报顺利进行。
五、总结2023年度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申报工作已正式启动,希望各相关单位积极申报,共同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2019 年度“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 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12019年度“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对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针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优质绿色加工产品不多等问题,以及食品制造方面存在的食品加工装备、食品酶制剂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重点专项,强化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重点部署“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现代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个专题:农产品加工专题,重点研究先进适用的桑树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地加工关键技术、新型果蔬浆冷冻浓缩技术及装备、传统果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丝苗米适度加工与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等,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突破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现代食品制造专题,在功能因子高效制备与稳态化、高盐稀态酱油酿造及耐盐性蛋白酶制剂筛选生产、食品级高酶活菌筛选及专用酶制剂生产、发酵食品精准制造、岭南烘焙食品专用配料创制等方面进行技术升级,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食品及食品配料,以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
每个专题下设5个项目,项目实施期为3~5年。
申报时须涵盖该项目下所列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完成时应完成该项目下所列所有考核指标。
专题一: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编号:20190211)项目1:桑树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一)研究内容。
1.桑树加工专用品种筛选与功能成分研究:系统评价华南地区桑树主栽品种的宏量营养素、功能成分和加工特性,挖掘桑树食用、饲用关键功能基因,依据食用、饲用加工的特定要求,筛选并创制一批食用和饲料用优异种质及适于大生产推广的专用品种,建立涵盖功能成分、加工特性和农艺/经济性状等参数的多元化育种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食品安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3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 “食品安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本专项按照“问题导向、科学布局、分类实施、突出重点、突破关键”的总体要求,针对我国和我省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现状,优化食品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在风险评估、检验检测、加工控制、标准制定统筹布局,设置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新型危害因子和特异性检测新靶标研制、食品污染物及新型未知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评估关键技术、食品安全智能化快速检测及核心试剂研发、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特医食品智能化标准化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产品5个专题,研发急需产品和装备、制定标准规范、强化技术成果转化,开展重点示范,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各专题以项目为单位申报,项目实施期一般为3-5年。
具体指南如下:专题一: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新型危害因子和特异性检测新靶标研制(专题编号:0209)针对目前即食食品、水产品、乳品、冷冻食品和肉制品等大宗食品产业存在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持续性污染,微生物芯片检测核心试剂和识别靶标匮乏,检测技术与装备国际竞争力弱以及关键技术及装备水平亟待提升。
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挖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靶标和研制快速、高通量、灵敏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研制相关核心试剂及装备,并对相关产品进行推广应用,提升我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研究水平。
项目1.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构建(一)研究内容系统分析食品生产产业链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等)分布情况,构建食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菌种资源库;研究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血清型、环境抗逆基因、致病性和耐药性等危害特征,构建食品产业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数据库;建立核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分析技术平台,构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子溯源网络。
(二)考核指标1.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数据库、覆盖我国主要大宗食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库容量35,000株以上。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附件2“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
在2017年、2018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9 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6 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为2019-2022年。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1.1 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安全控制机理研究1.1.1 主要植物源食品原料中关键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及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隐蔽型真菌毒素、镰刀菌毒素、交链孢菌毒素、赭曲霉毒素在植源性食品原料中产生、迁移、转化和代谢消长规律,揭示真菌毒素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并阐明其安全控制机理;研究创制农药、高毒农药及农药助剂在粮油、蔬菜、水果等植物源食品原料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构型选择性降解机制及控制原理;研究常用防腐剂、保鲜剂及其他添加剂等在植物源性食品原料贮运过程中的迁移代谢规律及机制;研究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微生物、生物毒素、抗生素残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从环境到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的迁移转化和富集机制;解析蔬菜、水果、粮油中典型危害物的迁移转化分子机制、安全控制原理。
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开放、分享、协同、融合”为发展理念,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水平为主题,以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现代服务科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打造现代服务支撑平台,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跨学科、综合交叉科研团队和联盟建设,重塑现代服务业技术体系、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提高科技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中的贡献度,创新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新生态,服务实体—1—经济转型升级。
本重点专项按照现代服务科学理论、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文化科技服务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等5个方向,共部署35项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9年,在上述5个方向,按共性关键技术类、应用示范类,拟设置研究方向20个,安排不少于20个项目,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3亿元。
应用示范类项目须有经费配套,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
鼓励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与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每个研究方向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8.02•【文号】国卫办食品函〔2019〕671号•【施行日期】2019.08.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国卫办食品函〔2019〕671号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最严谨的标准”要求,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我们制定了《2019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有关要求如下:一、做好标准起草工作。
标准起草应当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以保障健康为宗旨,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客观实际需要,可参考相关国际标准和风险评估结果,深入调查研究,确保标准严谨,指标设置科学合理。
二、项目牵头单位负责组建标准起草协作组,确保各项目承担单位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并充分调动发挥监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科研院校和专业机构等相关单位和领域专家的作用。
三、项目承担单位登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信息系统(),填报并打印2019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修订项目委托协议书或购买服务合同,由项目承担单位相关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于2019年8月20日前报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以下简称秘书处办公室)。
四、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协议书或合同要求,制订工作计划、项目路线图和进度表,确保标准质量和工作进度。
项目承担单位要对所制定标准文本负全责,确保标准在起草、送审、修改、校对、印刷、解读等各环节准确无误,对于出现差错的,将根据情况予以警示、约谈、通报批评直至取消项目承担资格。
委托项目完成后,应当按规定向秘书处办公室提交经费决算报告,经费决算报告由财务负责人和单位相关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附件:2019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19年8月2日附件2019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序号项目名称制定/修订承担单位食品产品(2项)1?牛奶蛋白制定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酒及其配制酒》(GB?2758-2012)修订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酒业协会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10项)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β-胡萝卜素》(GB?8821-2011)修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链球菌素》(GB?1886.231-2016)修订华东理工大学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GB?28303-2012)修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叶黄素》(GB?26405-2011)修订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7?食品添加剂?蓝锭果红制定湖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8?食品添加剂?爱德万甜制定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9?食品添加剂?5-戊基-3H-呋喃-2-酮制定上海香料研究所10?食品添加剂?(2S,5R)-N-[4-(2-氨基-2-氧代乙基)苯基]-5-甲基-2-(丙基-2-)环己烷甲酰胺制定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11?食品添加剂?5-甲基-2-呋喃甲硫醇制定上海香料研究所12?食品添加剂?6-甲基辛醛制定辽宁省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大连工业大学,锦州医科大学,辽宁省食品检验检测院食品相关产品(1项)13?食品接触用硅橡胶材料及制品制定常州进出口工业及消费品安全检测中心,暨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生产经营规范(7项)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修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15?预防和降低果汁中展青霉素操作规范制定四川大学,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饮料工业协会,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罐装食品中锡污染控制规范制定中国罐头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食品工业协会17?葡萄酒、咖啡和可可中赭曲霉素A污染控制规范制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酒业协会,辽宁省卫生健康服务中心18?食品中丙烯酰胺污染控制规范制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19?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污染控制规范制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酒业协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辽宁省卫生健康服务中心,江南大学20?食品中铅污染控制规范制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方法与规程(37项)21?化学分析方法验证和确认通则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厦门海关技术中心,深圳海关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理化检验方法验证协作组22?微生物学方法验证和确认通则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青岛海关技术中心,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微生物检验方法验证协作组23?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方法验证和确认通则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广州海关技术中心,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食品接触材料方法验证协作组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镉的测定》(GB?5009.15-2014)修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湖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铬的测定》(GB?5009.123-2014)修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食品检验所,湖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2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锑的测定》(GB?5009.137-2016)修订宁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天津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锡的测定》(GB?5009.16-2014)修订广东省食品检验所,天津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宁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2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镍的测定》(GB?5009.138-2017)修订天津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食品检验所2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测定》(GB?5009.189-2016)修订广东省食品检验所,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长春海关技术中心30?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氟迁移量的测定制定宁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上海海关工业品与原材料检测技术中心,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3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游离酚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GB?31604.46-2016)修订常州海关常州进出口工业及消费品安全检测中心,上海海关工业品与原材料检测技术中心,江南大学,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3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纸、纸板及纸制品中荧光增白剂的测定》(GB?31604.47-2016)修订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湖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3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GB?31604.30-2016)修订宁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大连海关技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34?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迁移量的测定制定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常州海关常州进出口工业及消费品安全检测中心,大连海关技术中心3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测定》(GB?5009.97-2016)修订成都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湖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宁波市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三氯蔗糖(蔗糖素)的测定》(GB?22255-2014)修订广东省食品检验所,湖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青岛海关技术中心3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9种抗氧化剂的测定》(GB?5009.32-2016)修订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青岛海关技术中心,青岛大学38?食品中胭脂红酸(胭脂虫红)的测定制定宁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天津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39?食品中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测定制定青岛海关技术中心,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宁波市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长春海关技术中心4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测定》(GB?5009.26-2016)修订厦门海关技术中心,天津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5009.5-2016)修订北京海关技术中心,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4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GB?5009.168-2016)修订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相对密度的测定》(GB?5009.2-2016)修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驻马店市食品药品检验所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淀粉的测定》(GB?5009.9-2016)修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酒中乙醇浓度的测定》(GB?5009.225-2016)修订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中国酒业协会4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左旋肉碱的测定》(GB?29989-2013)修订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科技学会4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C的测定》(GB?5413.18-2010)修订青岛海关技术中心,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青岛大学,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科技学会48?食品中双酚A、双酚F和双酚S的测定制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4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含量的测定》(GB?5009.191-2016)修订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武汉市食品化妆品检验所,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4-2016)修订深圳海关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5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克罗诺杆菌属(阪崎肠杆菌)检验》(GB?4789.40-2016)修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深圳海关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52?动物性水产品中颚口线虫的鉴定制定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寄生虫检验方法协作组53?动物性水产品中异尖线虫的鉴定制定南京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寄生虫检验方法协作组54?动物性水产品中管圆线虫的鉴定制定广州白云机场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寄生虫检验方法协作组55?动物性水产品中华支睾吸虫的鉴定制定厦门海关技术中心,寄生虫检验方法协作组56?动物性水产品中并殖吸虫的鉴定制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寄生虫检验方法协作组57?动物性水产品中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的鉴定制定广州白云机场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寄生虫检验方法协作组。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1“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重点针对人与动植物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外来生物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等国家生物安全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推动我国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全链条部署和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本专项设置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等三种任务类型。
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以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立项情况,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旨在加强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部署4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数约为0.9亿元,实施周期为2019年—2021年。
具体指南如下。
1.基础研究1.1病媒生物反向病原学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新发突发媒介传染的人及动植物疾病威胁,改变传统的出现疫情、病害后再确认病原体、寻找传染源、明确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作物的被动防控策略,从人—动物—环境交界面出发,从已知和潜在病媒生物着手,发现新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其传染性和致病性,以及其媒介生物的传播机理和传播的生物学基础,同时开展时—1—空流行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研究,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卫。
考核指标:从至少80种、100万份样本的各类潜在病媒生物中,发现、分离和评估20种以上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的潜在病原体、30种以上国内首次发现的新病原体、至少20种新宿主和媒介;完成至少10000例高危人群的特定新病原体的感染调查,确定至少3种新病原体的致病性、传染性和传播机理;建立病媒生物反向病原学监测示范基地5个以上,以及至少8种新传染病的时空传播风险预测模型和传播基础。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2.1生物危害现场快速感知应对便携箱组研究研究内容:针对生物危害现场应急处置这一生物安全防御重大需求,研制新一代的生物危害现场快速感知应对便携箱组,高效遂行多样化复杂环境条件下生物威胁侦察预警、样本采集、快速检测、免疫接种、洗消处置、数据信息传输,具有模块化、制式化、信息化等特征。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等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项目概述项目背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已成为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为此,国家推出了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旨在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能力。
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针对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能力,防范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项目重点本项目的重点将聚焦在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溯源两个方面。
•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研究开发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加工各环节的数据监管和追溯能力,提供智能化食品安全监管解决方案。
•食品溯源方面,研究开发食品追溯标准,构建完整的食品信息追溯体系,加强产品追溯和质量反馈,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探索建立食品安全警报发布机制,提高食品产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申报要求申报单位本次专项申报单位主要为食品安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研究机构,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申报项目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成果转化潜力;•申报项目团队技术力量雄厚,有一定的研究方向和基础;•申报单位应当具有论文、专利等一定的科研成果。
申报内容•项目研究内容、拟解决的技术难点和关键问题;•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研究成果及其应用价值;•项目实施计划和预算;•研究团队建设和科研人员队伍建设;•研究条件和平台保障。
申报流程•单位初审:申报单位首先提交该项目的初审材料;•专家评审:通过初审的项目将进入专家评估阶段,由专家团队对项目的技术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估;•组织公示:评估通过后,会对项目进行公示;•确认立项:公示无异议后,项目被确定为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
在2017年、2018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9 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6 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为2019-2022年。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1.1 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安全控制机理研究1.1.1 主要植物源食品原料中关键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及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隐蔽型真菌毒素、镰刀菌毒素、交链孢菌毒素、赭曲霉毒素在植源性食品原料中产生、迁移、转化和代谢消长规律,揭示真菌毒素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并阐明其安全控制机理;研究创制农药、高毒农药及农药助剂在粮油、蔬菜、水果等植物源食品原料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构型选择性降解机制及控制原理;研究常用防腐剂、保鲜剂及其他添加剂等在植物源性食品原料贮运过程中的迁移代谢规律及机制;研究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微生物、生物毒素、抗生素残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从环境到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的迁移转化和富集机制;解析蔬菜、水果、粮油中典型危害物的迁移转化分子机制、安全控制原理。
考核指标:揭示主要植物源性食品原料中隐蔽性真菌毒素、交链孢菌毒素、赭曲霉毒素、创制农药、高毒农药、农药助剂、防腐保鲜剂、重金属、抗生素残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20-25 种危害物的迁移转化和代谢机制;3-5 类农药及高毒代谢物农药在食用农产品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降解机制及控制原理;2 种国家创制农药在植物源性食品原料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降解代谢机制及安全控制技术;构建植物源性食品原料中典型危害物的本底数据库1 个,包含数据1000 条以上;提出基于HACCP 策略的安全控制规范8-10 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8 件;提出国家或行业标准(草案)10-15 项;发表研究论文40-50 篇(其中高水平SCI 论文不少于30 篇)。
支持年限:2019年-2022 年拟支持项目数:1-2 项2.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2.1 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1.1 食品中化学危害物阻控技术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内容:研究食品中农兽药残留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转化、功能纳米材料脱除技术、光催化降解和酶解等定向调控技术,评价调控技术、产品及降解产物的安全性;研究液体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物加工过程中靶向可逆去除,开发无损高分子可视化吸附脱除等去除技术,开发污染食品分级加工利用、废弃物非食用高值化利用等加工技术,制定分级处理技术规程与标准,开展营养安全评价;研究食品及食品原料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酶解和化学键调控高稳定材料吸附去除技术,研制污染食品的非食用高值化利用技术。
考核指标:研发食品中化学危害物绿色安全阻控技术不少于16 项;研制化学危害物绿色安全的阻控酶制剂、菌制剂、无损光催化剂、功能纳米材料及化学制剂等产品不少于10 个;研发化学危害物污染食品的分级利用和高值化利用技术不少于6 项,装备不少于3 套;评价有毒物质降解产物的安全性;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不少于5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20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50篇(其中SCI 论文不少于30 篇)。
支持年限:2019年-2022 年拟支持项目数:1-2 项2.2 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2.2.1 有毒动植物DNA 条形码鉴定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源性中毒风险,建立全国有毒动植物DNA 条形码分类鉴定云平台,实现有毒动植物诱发食源性中毒风险的预警和快速鉴定;研究快速高通量DNA 序列分析技术及动植物核心条形码和辅助条形码的构建技术,建立有毒蘑菇、鲀毒鱼、高生物胺鱼类、高蜡酯鱼类、球茎类植物等有毒动植物DNA 条形码,结合物种形态学分析、毒理因子分析建立有毒动植物样品库、凭证信息库、毒素信息库;研究样本采集、前处理、测序和数据分析、结果验证方法,开发出相关标准物质,建立有毒动植物鉴定技术规范;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DNA 条形码计算分析软件、有毒动植物数字图像智能化识别技术,构建云分析技术平台,实现物种鉴定、数据管理、数据挖掘、信息共享;开发出可以现场使用的有毒动植物快速甄别检测试剂盒。
考核指标:研制DNA 条形码(难实现的)分子鉴定和分类应用软件2套,检测试剂盒200 套以上,建成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的重要有毒动植物DNA 条形码检测和物种鉴定云分析平台1 套,物种信息400 条目以上;研发有毒动植物形态图像智能化识别系统1 套;在50 家以上相关机构对检测鉴定技术进行示范应用;现场鉴定准确率大于90%,鉴定时间小于5 小时;检测鉴定技术实际应用500-1000 次;制定技术规程和标准不少于15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30 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5 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20 篇(其中SCI 论文不少于10 篇)。
支持年限:2019 年-2022 年拟支持项目数:1-2 项有关说明:要求企业参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2.3 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究2.3.1 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的安全性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选择不少于30 种应用广泛、有代表性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特别是有潜在安全隐患且常用的中药)的物质,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急慢性毒性、遗传毒性评价,并进行致畸、突变、代谢等评估研究;建立普通人长期食用、特定人群(生理障碍/ 损伤/ 缺陷)食用早中期食用安全性评估模型;构建关键危害物快速检测、非定向筛查等安全性评估关键技术;阐明关键危害物在全链条中危害来源、赋存特征、迁移转化规律和危害形成机制,揭示关键危害物及其代谢产物分子毒性作用机理,确定可用于安全风险评估和毒性检测的关键毒性通路和危害标志物;研究种植环境、产地加工、储藏过程中有机、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代谢机制及阻控技术,建立农药残留及其代谢物、重金属等风险物质的监测识别技术。
考核指标:全面评价不少于30种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资源物质中的重要风险物质,建立危害物代谢产物和危害标志物精准表征技术不少于20项,构建典型危害物本底数据库10-20个;揭示关键内源性及外源性危害物的形成机制与科学内涵,形成不少于30种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安全性评估关键技术;形成基于全链条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控制规范不少于6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30项,国家级标准报批稿不少于15项,研究论文不少于4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20篇)。
实施年限:2019年-2022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3.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3.1粮油质量安全过程保障与追溯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应用科学监测调查技术和合理采样方案、非靶向筛查和全自动高通量多类化学污染物高效检测确证方法,构建风险数据库及风险预测模型,确定区域性粮油原料收购检测指标,指导原粮收购检验监测及科学、合理利用粮油资源;研究化学污染物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和检测产品的评价技术以及实用性再评估,结合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分级技术,进行粮油收购现场快速检测、分类存放和分级处理,为粮油加工和收储企业粮油原料收购把关,确保原料安全;研究建立粮油原料霉变、虫害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系统与大数据云平台,对问题环节精准溯源定位,自动提出整改措施。
利用研究建立的粮食杀虫过程监控与杀虫效果评估系统,对粮食杀虫过程进行监控,防止滥用杀虫剂农药,避免粮食再次污染。
应用食品危害物特征指纹图谱、全链条的追溯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产地产品数据库主动关联技术,建立放心粮油溯源控制体系。
考核指标:在南方稻谷主产区和北方小麦和玉米主产区不少于20 个国家粮食储备库开展示范,实现粮食收储分类收购分级使用;在不少于5 个食品加工企业建立食品原料供应链条保障体系;在不少于3 个典型粮食主产区域构建“放心粮油”供应网络追溯体系;在国内大型粮油企业(20-30 万吨/年以上加工能力)建立食品原料质量安全保障规范标准体系不少于5 个;在南北方粮食主产区或主销区进行应用示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0 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20篇(其中高水平SCI 论文不少于10篇)支持年限:2019年-2022 年拟支持项目数:1-2 项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或省级科技厅(委)推荐,要求企业参与或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2 粮食污染物综合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集成应用粮食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构建粮食主要污染物污染水平的评价方法,研发智能分选技术实现原粮在线分级分选处理,为后续加工利用提供安全性指标和风险预警;应用有害物质脱除与阻控技术,对重金属污染稻米进行综合处理及安全利用技术集成;对真菌毒素污染小麦、玉米等进行综合处理及安全利用技术集成;对油料及其制品进行加工环节安全控制技术集成开发;开展谷物、油料及其制品加工链条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研究,有效控制粮油生产危害因素考核指标:构建粮食主要污染物风险数据库 2 套,建立粮食污染水平评价及预警技术规范 1 项;研制针对真菌毒素污染小麦、玉米、稻谷等的光谱智能分级分选技术及其装备 3 套,单机分选速率不低于 3 吨/小时;建立重金属污染稻米综合处理及安全利用技术示范基地,年处理量可达5-20 万吨,形成规范 1 套;分别建立真菌毒素污染小麦和玉米综合处理及安全利用技术示范点,年处理量可达2-10 万吨,形成技术规范 1 套;建立谷物及其制品加工链条安全控制技术集成示范线 1 套;建立油料及其制品加工链条安全控制技术集成示范线 1 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5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15篇(其中高水平SCI 论文不少于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