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合集下载

全国各地教育学各专业博士点及其就业前景介绍(截止2016年)

全国各地教育学各专业博士点及其就业前景介绍(截止2016年)

教育类博士点院校及专业(截至2016年)教育学原理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点(15个)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博士点(14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点(9个)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学前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点(9个)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点(16个)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成人教育学博士点(9个)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10个)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040109 特殊教育学博士点(9个)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040110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点(9个)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 (已划归公共管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博士点(17个)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博士就业前景(仅供参考)1.教育学原理专业1)就业前景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

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102)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责任感;2.掌握广博和扎实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基础知识,了解课程与教学论最新研究成果,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文献和学术交流;3.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2.文科课程与教学论3.理科课程与教学论三、修业年限博士生修业年限为3-6年,基本学制为3年。

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的硕士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

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的条件为:博士生在读期间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成绩优异;答辩前至少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

四、培养方式1.本专业博士研究生采取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式培养。

课程学习旨在拓宽学术视野、掌握学科前沿和熟悉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体现研究生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本专业成立博士生培养总指导小组,设组长1名,负责本专业建设的全面工作和重大问题的决策。

按研究方向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设组长1名。

导师为博士生指导小组第一负责人,负责博士生培养的全面工作。

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入学一个月内,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定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博士生在第二学期期末需进行资格考试。

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采取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方式,由指导小组确定考试范围和内容,主要考查专业知识扩展情况和专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引言: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英语教育一直是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是培养高级英语教育专家和研究者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的意义、目标以及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意义与目标:1. 深入研究英语教育理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旨在通过系统研究英语教育理论,培养高水平的英语教育研究者,为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 推动教学实践创新:通过对英语课程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博士生可以提出创新的教学策略,改进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培养的研究者可以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1. 英语课程设计与评价:研究者可以探索开发适合不同学习者的英语课程,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结构的设计等,并通过评价方法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评估。

2. 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研究者可以研究不同的英语教学方法和策略,如任务型教学、沟通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探索其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3. 学习者特点与个性化教学:研究者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了解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并提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4. 跨文化交际与国际视野:研究者可以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分析已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和方法。

2. 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验证研究假设,为英语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3. 教学实践与行动研究:通过参与真实教学实践,并结合反思和改进,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硕士点设有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综合艺术教学论三个方向,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目前导师有陈晓端、张立昌教授、南纪稳副、刘鹂、杨黎明、牛晓牧、何菊玲副教授。

该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主要有: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学论专题研究、课程论专题研究、课程论流派、教学思想史、综合艺术教学论、审美艺术教育、教育媒体与网络技术、课堂教学研究方法、课程文化学等。

博士点设有课程与教学论、高等课程与教学论等方向,招收学生两届。

导师有陈晓端教授、田建荣教授等。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各位导师以研究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并揭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主要任务。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课程与教学论科学研究能力,立志从事课程与教学论领域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多年以来,各位教授、副教授承担与参与、完成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省部级教育科研项目,其中获此获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一、二、三等奖。

为学科的发展与进一步建设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术交流方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一直强调与国内外大学与学者的交流。

先后邀请了威廉姆·多尔、迈克尔·阿普尔等国际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拓展学科的视野与交流。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附件2:
西南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
专业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代码040102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13 年 6 月 6 日
修订日期:年月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主文献研读、学术活动等必修环节)
1.平台课就是指涵盖本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群共有的基础性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

2.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应在专业必修课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五、学科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
六、论文选题查新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与论文进展检查的基本要求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八、毕业及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九、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十、主文献研读书目(列出本学科专业的必读文献,不够可另附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南京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均为源远流长积累丰厚的学科,1997年,各院系的学科学术力量统合为一个研究中心,并率先(国内)以多方向联合申报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授权点,获批准。

本学位点拥有博士生导师12人,引领着5个主要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方向,杨启亮教授以传统与现代、域外与本土、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学术特色研究基础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单樽教授、涂荣豹教授、喻平教授在竞赛数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学哲学等领域形成了融理论于实践的研究特色;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刘炳升教授在理科实验教学及理科教材国际比较研究领域广有建树;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周志华教授、李广洲教授以注重教学心理学探究为特色形成了理科问题解决、问题表征研究的优势;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孙庆祝教授、顾渊彦教授、田雨普教授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基础,拓展研究体育信息化对策、国际体育课程比较、全民健身体育等领域里的重大课题。

本学位点拥有坚实的教学科研基础保障,不仅有充实的物质设备基础,更有教育部人才培养基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原理和学前教育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还拥有国内唯一的专门化教育图书馆(华夏图书馆)。

本学位点学术队伍结构均衡且实力雄厚,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1人,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70多部,承担省及以上项目4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及以上奖励10项。

本学位点的导师们创造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如《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数学教育心理学》、《体育信息学》、《社会体育研究》、《化学问题解决研究》等著作,《论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准备性》、《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关怀普及:淡化教学实践中的精英化取向》、《自我监控对数学解题作业的影响》、《体育领域应用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展望》、《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等论文;本学位点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文化视野中的数学教学论研究》、《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的阶梯及其教育的研究》、《西方课程社会学新发展研究》等。

学校课程与教学-教育博士

学校课程与教学-教育博士

河南师范大学学校课程与教学专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171)2018年8月为有效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宽广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胜任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实际工作。

二、招生对象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收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

三、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教育博士培养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四年。

我校教育博士按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全日制博士生原则上在学制内必须脱产学习。

非全日制博士生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第一学年课程学习期间和第四学年第一学期论文撰写期间必须脱产学习。

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综合考试、实践环节、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论文答辩等环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小组集体指导。

四、课程设置和教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应符合教育发展对专业化管理者和决策者、专家型教师及教育家培养的总体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水平;课程结构应体现综合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采用模块课程和学分制;课程教学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专题研讨、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及教育调查等方法,并加强课前自学、课后作业和网上辅导等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总量应不少于23学分。

课程安排如下:(一)公共课(5学分)(二)教育理论(不少于8学分)(三)教育研究方法(不少于4学分)(四)教育实践研究(不少于6学分)五、综合考试(中期考核)课程学习阶段完成后,博士研究生需在入学后的第五学期初之前参加院系所组织的中期考核以及相应的综合考试。

1.教育学博士点介绍

1.教育学博士点介绍

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一、基本情况我校教育学科由著名教育家郑晓沧先生等创建。

从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获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目前,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学、非洲教育、教师教育等8个方向招收博士生。

2009年教育部研究生教育与学位研究中心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共有34所大学参评(其中具有一级博士学位点学校9所,二级博士学位点学校7所),我校教育学学科排名第14位。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3-2014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教育学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跻身全国第十。

上海软科2017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我校教育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居于前10%,位列第11位。

同年,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计101所高校参评,我校教育学科获B+学科排名,2018年7月,在全国首次专业学科水平评估中,我校教育学科获A-的好成绩。

二、学科特色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教育学学科的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尤其是大学文化研究、非洲教育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大学理性、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早期儿童发展与教育等研究领域具有独特学术影响。

本学科已形成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学、非洲教育、教师教育等8个优势学科方向,其中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为“十一五”省级A类重点学科。

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育援外基地各1个,教育学一级学科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三、师资队伍本学科的导师队伍结构合理、学养丰厚、学术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本学位点共有徐辉、金生鈜等博士生导师30人。

四、招生方向(一)教育学原理本方向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教育问题进行哲学层面的审视,从现当代社会、生活等角度对教育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研究,进一步阐述与丰富教育哲学的现实意义;二是对基础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基础教育学校面临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以求对教育实践产生推动作用。

全国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大全(一)

全国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大全(一)

全国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大全(一)引言概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学术学位,具有深入研究学科的能力和才华。

而教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为培养优秀的教育研究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全国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立,旨在推动教育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学术发展。

本文将介绍第一部分的全国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大全,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五个大点。

正文一、教育心理学博士点1. 功能:培养专业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人才,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发展、教育评估和教育干预等内容。

2. 课程设置:包括心理测量与评估、学习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核心课程。

3. 研究方向:包括学习与教学、教育评估与测量、青少年心理健康等。

4. 导师团队:设有相关领域的知名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5. 国内一流学校:该博士点设有在国内教育心理学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一流学校。

二、教育技术学博士点1. 功能: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人才,深入研究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2. 课程设置:包括教育技术原理与方法、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开发、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等核心课程。

3. 研究方向:包括教育游戏设计、在线学习与教学平台研发、人工智能教育等。

4. 导师团队:有一支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指导。

5. 高校资源:该博士点设立在高校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实验设施。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1. 功能:培养掌握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的人才,深入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改革管理等问题。

2. 课程设置: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与规划、教育管理理论等核心课程。

3. 研究方向:包括教育经济思想史、教育投资与效益、教育质量评估等。

4. 导师团队:设有一支由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领域的专业导师组成的团队。

5. 实践机会:该博士点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项目。

四、比较教育学博士点1. 功能:培养掌握比较教育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人才,深入研究全球教育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等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南京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均为源远流长积累丰厚的学科,1997年,各院系的学科学术力量统合为一个研究中心,并率先(国内)以多方向联合申报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授权点,获批准。

本学位点拥有博士生导师12人,引领着5个主要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方向,杨启亮教授以传统与现代、域外与本土、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学术特色研究基础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单樽教授、涂荣豹教授、喻平教授在竞赛数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学哲学等领域形成了融理论于实践的研究特色;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刘炳升教授在理科实验教学及理科教材国际比较研究领域广有建树;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周志华教授、李广洲教授以注重教学心理学探究为特色形成了理科问题解决、问题表征研究的优势;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孙庆祝教授、顾渊彦教授、田雨普教授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基础,拓展研究体育信息化对策、国际体育课程比较、全民健身体育等领域里的重大课题。

本学位点拥有坚实的教学科研基础保障,不仅有充实的物质设备基础,更有教育部人才培养基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原理与学前教育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还拥有国内唯一的专门化教育图书馆(华夏图书馆)。

本学位点学术队伍结构均衡且实力雄厚,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1人,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70多部,承担省及以上项目4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及以上奖励10项。

本学位点的导师们创造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如《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数学教育心理学》、《体育信息学》、《社会体育研究》、《化学问题解决研究》等著作,《论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准备性》、《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关怀普及:淡化教学实践中的精英化取向》、《自我监控对数学解题作业的影响》、《体育领域应用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展望》、《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等论文;本学位点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文化视野中的数学教学论研究》、《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的阶梯及其教育的研究》、《西方课程社会学新发展研究》等。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一、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学术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使其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卓越的研究能力,能在教育领域中从事高层次学术研究、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1. 学术研究能力博士研究生应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并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

学生在研究课题选择和研究方向确定方面,应经过导师指导和专家评审。

2. 学位课程要求博士研究生应完成一定的学位课程学习,并通过各门学位课程的考核。

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3. 学术论文要求博士研究生应在培养期间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通过学术论文答辩。

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要求:(1) 逻辑清晰,观点明晰,结构完整。

论文应有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结果分析、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2) 研究方法论述准确,数据处理合理可行,实证研究结果可信度高;(3) 参考文献丰富,引用规范,不少于50篇。

4. 科研和学术实践要求在培养期间,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在学术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还应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于相关学术期刊。

5. 学位论文和答辩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并通过学术论文答辩后,应按要求编写学位论文,并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内容严谨、有深度,并能对相关领域做出新的学术贡献。

三、培养时间与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时间一般为3-4年,学分要求一般为不少于30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应根据不同学校和研究生教育机构的规定执行。

四、培养管理博士研究生培养应加强学生的个人导师制,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并协助学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学术评审制度和学术道德规范,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进行指导和监督。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于1998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硕士点设有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综合艺术教学论三个方向,2001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目前导师有陈晓端、张立昌教授、南纪稳副、刘鹂、杨黎明、牛晓牧、何菊玲副教授。

该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主要有: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学论专题研究、课程论专题研究、课程论流派、教学思想史、综合艺术教学论、审美艺术教育、教育媒体与网络技术、课堂教学研究方法、课程文化学等。

博士点设有课程与教学论、高等课程与教学论等方向,招收学生两届。

导师有陈晓端教授、田建荣教授等。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各位导师以研究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并揭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主要任务。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课程与教学论科学研究能力,立志从事课程与教学论领域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多年以来,各位教授、副教授承担与参与、完成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省部级教育科研项目,其中获此获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一、二、三等奖。

为学科的发展与进一步建设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术交流方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一直强调与国内外大学与学者的交流。

先后邀请了威廉姆•多尔、迈克尔•阿普尔等国际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拓展学科的视野与交流。

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简况表

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简况表

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简况表一、学科点名称:XXX学科点二、学科点负责人:XXX教授三、学科点简介:1. 学科点设立背景:学科点的设立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点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优势。

2. 学科点研究方向:学科点主要围绕XXX领域展开研究,涉及XXX、XXX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

目前学科点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和研究团队,能够开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

3. 学科点人才培养情况:学科点注重培养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参与和实践工作。

毕业的研究生不仅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4. 学科点师资力量:学科点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和专家。

他们在相关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和创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和培养。

5. 学科点科研评台:学科点拥有一系列的实验室和科研评台,供学生和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这些科研评台不仅满足了学术研究的需求,还与行业和企业进行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6. 学科点成果与影响力:学科点在相关领域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

这些成果对学科点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 学科点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科点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项目和交流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合作成果。

8. 学科点社会服务与实践应用:学科点积极服务于社会,与政府、企业和行业开展密切合作,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学科点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在相关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四、学科点发展规划:学科点未来的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进一步加强学科点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和质量;2. 不断优化研究方向和学科布局,拓展学科点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领域;3. 提高学科点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4. 加强与社会和产业的合作与互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指高校教育部门授权的开设博士专业学位的学科领域。

一所高校获得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后,可以正式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申请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需要满足一定的基本条件,以确保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

首先,申请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

包括建设齐全的实验室、研究设备和仪器等。

这些硬件设施是进行高水平科研工作的基础,必须满足相应的标准。

其次,申请者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这支师资队伍应该由有丰富科研经验、较高学术水平并具备博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

他们应具备广泛的学科背景,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科研工作,并在学科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

此外,申请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硬科条件。

包括开设的硕士及博士课程设置合理,能够提供良好的学风和科研氛围。

硬科条件还包括相应学科领域在国内外的学术声誉,以及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特色。

另外,申请者还应具备较高的研究生培养水平。

包括招生质量、师资指导质量、学位论文质量和就业质量等方面。

在招生质量方面,申请者需要有合理的招生计划和招生标准,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

在师资指导质量方面,申请者应提供有效的研究生培养计划,确保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指导和培养。

在学位论文质量方面,申请者需要审查每一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确保其达到一定的水平。

在就业质量方面,申请者需要跟踪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保证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此外,申请者还需要满足一定的学科发展需求。

学科领域应该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能够满足社会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

学科领域应该具备一定的引领带动作用,能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总结来说,申请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硬件条件包括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建设,软件条件包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严格的学科管理和培养体系以及卓越的科研成果。

只有同时满足这些基本条件,高校才能获得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正式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申请博士硕士专业学位 授权点简况表

申请博士硕士专业学位 授权点简况表

申请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简况表一、引言申请博士或硕士专业学位是许多人在追求学术或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介绍申请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时需要了解的授权点简况,包括授权点的定义、相关要求以及申请流程。

通过详细了解授权点的信息,申请者能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研究方向和兴趣的专业,并为申请过程做好准备。

二、授权点的定义授权点是指申请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时需要选择的研究方向或专业领域。

不同学校和学科的授权点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学科门类、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等要素。

选择合适的授权点对于申请者的学术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至关重要。

三、授权点的要求1. 学科门类:授权点通常按照学科门类进行分类,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

申请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兴趣选择相应的学科门类。

2. 研究方向:在选择学科门类后,申请者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可以是比较宽泛的领域,也可以是具体的课题或问题。

申请者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研究兴趣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

3. 专业领域:在确定研究方向后,申请者需要进一步选择具体的专业领域。

专业领域是对研究方向的更具体的划分,可以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和领域。

申请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专业领域。

四、申请流程1. 确定授权点:申请者首先需要仔细阅读学校或学科相关的授权点列表,了解各个授权点的定义和要求。

然后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授权点。

2. 提交申请材料:申请者需要根据学校或学科的要求,准备并提交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研究计划、推荐信等。

申请材料的内容和要求可能因学校和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申请者需要仔细阅读相关的指南并按要求准备材料。

3. 面试或答辩:在提交申请材料后,申请者可能需要参加面试或答辩环节。

面试或答辩的内容一般与申请者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相关,旨在进一步了解申请者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4. 审核与录取:学校或学科会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根据综合评估结果进行录取。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术型学术型)))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术型学术型)))培养方案
4.(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年版。 (J. S. Bruner,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1963.)
5. (美)丹尼尔·坦纳等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教育科学出版 社 2006 年版。(The History of School Curriculum, 1990.)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 学 开课 任课教
代码
类别 分 时间 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学必 2
外国语
位修 4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 读
共选 1 课修
当代教育问题研究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学 必
Education Issues
位修

3


教育研究项目设计 科研论文写作
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 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J. F. Herbart, Allgemeine Pdagogik aus dem Zwek der Erziehung, 1806.)
3.(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 版。(J.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16.)
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具有开创性,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
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创造性的见解。 (二)论文开题 在中期考核结束后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证会。研究生必须撰写完整的

全国教育学全专业博士点汇总(二)2024

全国教育学全专业博士点汇总(二)2024

全国教育学全专业博士点汇总(二)引言概述:本文是关于全国教育学全专业博士点的汇总(二)的文档,整理了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学专业博士点情况。

根据一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本文将阐述全国教育学博士点的分布情况、研究领域、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教育学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博士点分布情况1. 不同地区的教育学博士点数量2. 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博士点分布情况3. 不同类型院校的博士点设置情况4. 博士点的地理分布特点二、研究领域1. 教育学博士点涵盖的研究领域2. 各个研究领域的特点和热点问题3. 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议题4. 不同博士点的研究方向偏好三、学术影响力1. 教育学博士点的学术声誉和排名情况2. 各个博士点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3. 研究论文发表和引用情况4. 博士毕业生的学术影响力评估四、培养模式和机制1. 教育学博士点的培养模式和机制2. 博士生导师制度和评估标准3. 博士生的培养计划和学术要求4. 博士生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机制五、问题和挑战1. 教育学博士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 博士点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3. 博士生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4. 教育学博士点与产业界的合作与创新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全国教育学全专业博士点的汇总信息。

虽然不同地区和院校的博士点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上,教育学博士点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学术影响力是显著的。

然而,教育学博士点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培养机制和与行业的合作创新。

希望本文的内容对读者在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和学术发展提供启发和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硕士点设有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综合艺术教学论三个方向,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目前导师有陈晓端、张立昌教授、南纪稳副、刘鹂、杨黎明、牛晓牧、何菊玲副教授。

该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主要有: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学论专题研究、课程论专题研究、课程论流派、教学思想史、综合艺术教学论、审美艺术教育、教育媒体与网络技术、课堂教学研究方法、课程文化学等。

博士点设有课程与教学论、高等课程与教学论等方向,招收学生两届。

导师有陈晓端教授、田建荣教授等。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各位导师以研究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并揭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主要任务。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课程与教学论科学研究能力,立志从事课程与教学论领域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多年以来,各位教授、副教授承担与参与、完成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省部级教育科研项目,其中获此获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一、二、三等奖。

为学科的发展与进一步建设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术交流方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一直强调与国内外大学与学者的交流。

先后邀请了威廉姆·多尔、迈克尔·阿普尔等国际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拓展学科的视野与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