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狂狷

合集下载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走在马路上,一边的车流日趋拥挤,一边的高楼日趋耸入云天,世人仿佛打破尘世的宁静还不够,还要竭力去侵扰缥缈的白衣苍穹。

哪里可以诗意的栖居,哪里可以诗意的休憩,猛然觉得现实世界仿佛变得不再可以,于是只有把目光转向过去,欲在历史的尘封里寄托枯涸的心灵和疲惫的身躯。

思绪流淌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对酒放歌,临刑挥琴,麈尾清谈,华亭鹤唳,新亭洒泪,高卧东山,兰亭流觞,东篱采菊......一个个峨冠博带、潇洒超脱、空灵飘逸、翩翩而来,天地间变得月华如练,变得澄澈纯净。

我尝试着感受悠悠名士的情感世界,谛听他们的心灵跳动,渴求能够与他们融为一体。

怀着这种心情,翻开了《世说新语》。

汉末战乱,三国纷争,西晋一统不久就发生“八王之乱”,接下来西晋灭亡晋室东迁。

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

在这个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却在精神上达到了最自由、最解放、最智慧、最独立独行的境界。

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刘义庆编撰了《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该书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是刘义庆审视人物的三十六个视点。

信手沾来一则,都可以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中时而欣赏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潇洒飘逸,时而倾听到文人内心的矛盾与悲痛。

出自孔融之口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言语》)不仅使太中大夫陈韪局促不安,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巧言善辩。

阮籍就座时“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简傲》)让我们目睹了魏晋名士的狂放不拘,“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

”(《简傲》)“目送归鸿,受挥五弦”的嵇康和“洒脱不羁,心胸过人”的吕安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深厚友谊与那个时代独有的,令人神往的无羁无绊。

魏晋这一特殊时代,改朝换代的压力下,诗人们淡泊功名怀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信念在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中,探求人生变化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骨-精选文档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骨-精选文档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骨-精选文档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骨常言道:“分久必和,和久必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割据混战,随之迎来的是秦汉“大一统”;然而,由于“后汉”之“倾颓”,这种局面势必无法维持,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一副分裂动乱的局面是必然的。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的长期存在逐渐引起庶族阶层强烈的抗争。

但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混乱,反而造成社会思想相对自由活跃,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

尤其是背离儒教,提倡老庄所谓“自然”哲学的社会思潮――其根本性的内涵是个性价值的体现。

这就使人们冲破秦汉以来的各种高压束缚,追求自由。

在这种人的觉醒的影响下,“文学的自觉”应运而生。

《世说新语》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乃南朝宋人刘义庆所编,梁人刘孝标作注后方改今名。

共十卷,分三十八个小类,前四类德行、言语、文学、政事即是孔子所提出的四教法。

此外,还有赏誉、任诞、捷悟、惑溺、贤媛、排调、简傲、巧艺、雅量等。

这归根到底都是源于魏晋时期人物品评风气的盛行。

《世说新语》虽然是志人小说的代表,而且鲁迅先生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其“记言,玄远冷峻;记行,高简瑰奇”。

但是,它实非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小说。

相反的,由于它在内容上主要记述自东汉到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反映士族阶层多方面的生活面貌和他们的思想情绪,而使它更具有史料价值和史学意义,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史学著作来看待。

尽管士族的实际生活,不可能像他们宣称的那样高超,但欲摆脱世俗名利,追求个性自由张扬,使精神得以升华的理想是不容忽视的。

这也是人物身上所谓“风骨”最真实,最透彻的体现。

《容止》篇中对某些名士仪态风采的关注,蕴涵着令人羡慕和赞颂的人格修养。

《任诞》篇则表现出当时人们所推崇的不拘小节、自由放达的情怀。

《言语》篇又是魏晋玄学清谈之风的真实直接的反映,从其言谈中可看出名士们对人生的感悟。

《贤媛》篇更是一反妇女受压迫束缚的常态,使其个性情趣大胆地发挥……魏晋正始以后,人物品评之风大盛,以人物是否有个性、特色为标准,从个体角度,对人的个性、才情、感情加以评价――当时对于人物的个性之美、才情之美尤为赞赏。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李晓筝(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魏晋风流是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一个常用术语,同时也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这就是后人所向往的魏晋名士的时代精神。

《世说新语》(下文简称《世说》),是我国小说发轫期的重要作品,也是“志人”体小说的代表作。

它“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语),是一部对中国文学乃至思想,特别是士人精神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古典名著。

它以生动传神的笔触,优美精炼的语言,分门别类记录了汉末、三国、两晋人物的轶闻轶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道,特别是士族阶层,深刻反映了魏晋时代两百多年间的政治、学术思想和社会风尚,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成为“魏晋风流”的主要载体,起到了名士的“教科书”的作用。

《世说》刻画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魏晋人物,如“竹林七贤”及陆机、陆云、张华、左思等文人才子;何晏、王弼、孙绰、殷浩、王衍等清谈名家;王导、谢安、桓温、陶侃、顾荣等名臣名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和顾恺之等书画大家……真可以称得上是这一时期名士的人物画卷。

我们常说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就是通过《世说》中这些人物活脱脱地表现出来的。

概而言之,魏晋风流主要表现在魏晋士人的生活态度、对待事物的情感和情爱方面的不同流俗,这些方面都可以从《世说》找到佐证。

一、生活:真率自然、不拘礼法“魏晋风流”的主要特性在于心超脱于万物的畛别之上,率性而行,自事其心,不求取悦于人。

所以,其风流精神首先在于一种率性的生活。

对于生活,魏晋士人讲究的是真率自然、不拘礼法,主要通过脱俗的举止表现出来。

《世说》中有一则关于刘伶的故事:“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禈衣,诸君何为入我禈中!’”[1](《任诞篇》)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不拘礼法,在家里一丝不挂,诚然是以此为乐,但他还从中感受到自在于天地宇宙之中的轻松与快乐。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作者:谢勇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5期摘要:《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学、思想、习俗、民生等诸多方面。

其中该书反映最丰富的一部分内容,是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

那么何为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为何在这一时期产生?书中所反映的魏晋名士风度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名士风度;原因及影响在中国小说史上,有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是两大类别之分,而这两大类小说均不约而同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走向自觉,具备了小说的雏形。

当然这与整个魏晋作为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轶事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名士的故事集。

名士风度,也称魏晋风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们的言谈举止的一个总体概括。

名士风度主要有三个外在的表现形式:饮酒、服药和清谈。

魏晋时期士人阶层中嗜酒成风,而且毫无节制。

例如《刘伶病酒》:“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

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

伶跪而祝曰:“天生我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饮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刘伶因为纵酒过度而卧床不起,妻子劝谏他戒酒,但是他却假意戒酒,骗说让妻子准备酒肉,自己在鬼神面前发誓戒酒,但是自己却在祷告时说:“天生我刘伶,酒是我的命。

一次喝一壶,五斗消酒病。

妇人之言,万不可信。

”说完拿起酒又是一饮而尽。

魏晋风度的第二个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服药,服五石散。

五石散主要石油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这五种金石类药调制而成,药性较为猛烈,服药后需要奔跑行走把药性给发散掉,故名五石散。

魏晋名士服五石散的目的一是为了长生不老,二是为了感官上的刺激,为了美容,因为吃了五石散,容貌焕发,心情开朗,体力增强。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
皇 帝 身 t, 帝 是 “ 龙 天 子 ” 有 着 “ 体 ” 这 一 切 都 体 现 了 皇 皇 真 , 龙 ,
2 6


的 统 治 已失 去 了名 士 对 其 政 权 的尊 重 他 们 表 面 上 虽 然 是 行 为 狂放 的 狷 介 之 士 . 绝 不 会 违 背 真 正 的 伦理 大 德 但 不 可 名 状 的 忧 患 . 凉 和 无 奈 . 他 们 精 神 的 实 质 。 而 达 观 悲 是 风 流 , 简 任 诞 , 拓 不 羁 . 成 为 文 士 们 与 统 治 阶级 决 绝 抗 争 高 落 则 的一 种 方 式 。貌 似 狂 放 失 常 , 是 一 种 最 高 傲 的姿 态 , 种 无 言 实 一 而有 力 的 睥 睨 。在 那 个 华 丽 而 哀 怨 的 时 代 . 何 去 外 圣 内王 . 如 于
行 间 而 成为 全 书 的脉 理 。《 说 新 语 》 小 说 集 , 世 是 它最 大 的特 点 即 或 被 杀 , 被 迫 朝 隐 . 是 纵 酒 放 诞 的 畸 形 人 生 出 现 了 . 途 恸 或 于 穷 笔 墨 清 简 : 量 篇 中记 载 , 安 , 绰 等 人 泛 海 遇 风 暴 , 等 “ 雅 谢 孙 孙 神 哭 . 身 狂 饮 . 是 个 性 极 度 压 抑 后 的 释 放 。 阮籍 的劝 进 文 , 裸 都 穷途 向 刘 都 色 惶 急 ” 谢 却 “ 闲 意 悦 ” 这 样 一 躁 一 宁 间 . 格 顿 显 。更 不 要 恸 哭 , 秀 只写 了一 半 的思 旧赋 , 伶 的 以酒 为命 , 透 露 Ⅲ 人 格 , 貌 , 人 是 说 它 奉 献 出多 少 脍 炙 人 口的故 事 . 造 出 多 少 传 世 成 语 . 存 了 被 严 重 扭 曲的 无 限 悲哀 越 名 教 而 任 自然 , 因为 这 个 弑 君 而 来 创 保 度 人 是 不 吃 牛 肉 的 . 个 部 落 或 氏族 之 间 所 崇 拜 的动 物 不 同 . 各 容 权 的 至高 无 上 在 宋 代 至 清 代 . 的代 表 意 义 呈 二 元 化 的 趋 势 . 龙 易 造 成 不 必 要 的纷 争 甲部 落 以 马 为 图腾 . 乙部 落 以 牛 为 图 腾 , 甲部 落 的 人 请 乙部 落 的人 吃 牛 肉很 显 然 会 引发 纠 纷 龙 作 为 不 存 在 的 想 象 中 的 图腾 . 以一 定 程 度 上减 少 这 种 摩 擦 。涂 尔 干认 可

从_世说新语_看魏晋文人的狂狷_李会

从_世说新语_看魏晋文人的狂狷_李会

共同的心声。正如宗白华所说:
面来看。
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
首先,在文化价值方面,由于老子思想在这一时期的
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
发展,很多文人用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然而长期以来主
真性情、真血性里掘发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
导着中国思想界的儒家思想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
为后代士人的行为处世提供了典范,“穷则独善其身,达
不肯妥协的悲壮剧。这是一班在文化衰堕时期替
则兼济天下”是这种典范的最好说明。
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6]
其次,以魏晋文人的这种狂放行为为主要特点的“魏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哲学思想 晋风流”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笔者认为魏晋文人
Modern chinese
2013.03
文学研究
分来自于他的这个故事:“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 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
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 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
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 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
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
(李会 浙江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 310036) 9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13.03
的变化与调整时期。传统的儒学之稳固地位已经被佛道二 的生活态度更加接近于武侠世界里的人物,他们把酒言
教所分割,老庄哲学所主张的无为、自然思想在一定程度 欢,不顾世人的眼光,那种“傲然啸咏”的气度是不同于

从_世说新语_看魏晋风度

从_世说新语_看魏晋风度

从_世说新语_看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政局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置身其间的士人,既有朝不保夕的性命之忧,又有对自然、自我和自由的不懈追求,因而形成一种令后世追慕的魏晋风度。

本讲座为我们介绍魏晋士人在复杂政治局面下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艺术化人生的追求。

背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魏晋时期无疑是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绚丽的奇葩。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时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军阀混战、权势角逐,政权更替、人心惶惶。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过:“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这样的时代造就了诸多名士,他们的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愿望难以实现,还面临选择或言语失当带来的杀身之祸,他们在苦闷中潇洒飘逸、超脱旷达、任意而为、放荡不羁,也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是刘宋王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纂的记录东汉末年到南朝晋宋时期名士贵族等的言行轶事的笔记小说集,以生动丰富的内容、简洁幽默的文风展示了魏晋时期名士们的审美趣味和独特风尚,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是研究魏晋风度的绝佳资料。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一)蔑视礼法,任意而为魏晋时期是人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汉代大一统的儒家文化随着动荡的政局而逐渐没落,老庄思想兴起,思想的解放使得名士追求一种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任性”和“直率”成为他们行为和性格的代名词。

《世说新语·栖逸》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意思是,山涛将要离开吏部的时候,想举荐嵇康,而嵇康却写了一封信和山涛绝交。

这封绝交信,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从嵇康不愿出仕做官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对司马氏拒不合作的态度,这既是一种“任性”,更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和对当权政治的不妥协的抗争态度。

《世说新语·任诞》中有另一段文字:“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张英基摘要: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

由于社会的动乱,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于山水。

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了起来。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名士风度心态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1)。

由于社会的动乱,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山水。

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起来。

嵇康曾云:“老子、庄周,吾之师也。

”“读庄、老,重增其放。

”(2);阮籍则“行已寡欲,以庄周为模则”(3)。

人们鄙弃汉儒的酸腐迂顽之气,说话为文,崇尚通脱之风,不拘于礼仪,什么事都很随便。

玄学清谈之风的盛行,又从根本上冲击了儒家的礼法传统。

重视自我,重视个性,重视才能,重视情感,便成了士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态势和人生价值取向,为确认人的自然本性作出了理论阐释。

士人们大胆地改变了先前时代的那种严肃而谨慎的生活作风,追求精神娱悦,追求个性张扬,追求物欲奢华,大兴尽情地享受享乐之风。

由于当时社会政治时局极其黑暗、险恶,士人们为了全身远祸,或崇尚老、庄,清谈玄理,排调戏谑;或崇尚自然,高洁自恃,隐遁山林;或不拘礼俗,注重人格,追求精神解放;或纵酒行乐,放诞不羁,我行我素;或竞豪斗富,穷奢极欲,物欲熏心。

他们富于才华,浓于情感,沉醉于所谓“名士风度”之中,要把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坦露出来。

所谓“名士风度”,大致体现在以下诸方面:其一、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

“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但最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而且于生命有危险的,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

”非薄汤武、周孔,在现时代是不要紧的,但在当时却关系非小。

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

嵇康都说不好,这让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没有办法。

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行动有了直接的影响。

嵇康的朋友吕安不孝,连及嵇康,嵇康的罪案和曹操杀孔融差不多。

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杀。

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

倘只是不孝,其实那时倒不很要紧,关键在于嵇康发议论;阮籍不同,不大说关于伦理上的话,所以结局也不同。

然而后人就将嵇康、阮籍骂起来,人云亦云,一直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

季札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这的确是的,大凡明于礼义,就一定要陋于知人心的,所以古代有许多人受了很大的冤枉。

例如嵇康、阮籍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

但据我个人的意见,这判断是错的。

魏晋时代,崇尚礼教者看来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

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的。

因为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的,那崇奉也不过是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

于是老实人被如此利用,他们不平至极,无计可施,而后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反对礼教。

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把它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

(摘编自鲁迅《而已集》)材料二:孔子是中国两千年礼法社会和道德体系的建设者。

创造一个道德体系的人,也应是真正能了解这道德的意义的人。

孔子知道道德的精神在于诚,在于真性情、真血性,所谓赤子之心。

从世说新语_魏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_魏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许明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3)摘要:《世说新语》一书以记载魏晋士人的言行逸事为主。

此书对魏晋社会政治、哲学、宗教、文学以及士人之生活风貌、心理状态,莫不有真实记录,堪称“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

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为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由此可知魏晋风度这一社会时尚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风度;清谈;品题;任诞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09)12-0032-03Vol. 30 Dec. 2009第30 卷第12 期2009 年12 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ChifengUniversity()32-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度的故事集,这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乃至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

他们以清谈玄理不问政事的生活方式,以清净明澈的心灵,以恣情任诞、率真放达、自然适意的性格演绎着千古流传的魏晋风度。

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

一、清谈之风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驰骋思辩的清谈之风。

从《世说新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清谈之主要特征:(一)互相辩难。

魏晋玄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便是玄谈。

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

他们一般采用辩难和讲座两种形式。

讲座的形式是指一人单独树义讲论,听者不与讲者辩论,气氛比较和缓。

辩难通常在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一人对数人辩难,还可以数人互相辩难,甚至有一人自为客主,自己问难自己辩答的。

如: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

支为法师,许为都讲。

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

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

浅析《世说新语》中魏晋文化的精华及糟粕

浅析《世说新语》中魏晋文化的精华及糟粕

浅析《世说新语》中魏晋文化的精华及糟粕一、总论点:就其文学成就而言,《世说新语》善用作对比、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如咏雪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等。

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之大。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用的都是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但是《世说新语》也存在很多不足,同时也反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黑暗,政治倾轧十分严重社时代,南北朝继承了曹丕开创的九品中正制,军政大权掌握在世族门阀手中,由于政治混乱黑暗,文人消极避世,流连山水者比比皆是,加之佛教盛行,“清谈”之风盛行,以品鉴人物为乐。

《世说新语》如同这批士人行为规范的教科书般,成为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清谈之风,士大夫文化,政治格局变化的典范。

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失去自我,行为规范都遵循《世说新语》所提出的品行修养,德行容止。

二、分论点:(一)、1、《世说》开篇即“德行”篇,可知魏晋士人对于德行的是极其重视的,德行,即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封建士大夫追求忠孝两全,效忠君主,孝敬父母,自古就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德行还包括谦虚谨慎,知错必改,为官清廉,追求高尚的事业等,这些事实魏晋文化中的精华,虽然其中一些主张跟封建王朝的黑暗的分不开的,在反对某些陈腐的道德的同时,如“愚忠”、“愚孝”,也必须承认历史上某些正确的道德观念及优良道德传统。

些优良的品质在现在是值得肯定的和宣扬的,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知错能改的精神现金弥足珍贵。

我们不必再坚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落后思想,但我可们可以升华到我们的爱国情结上,在国家面临民族危难时,能够挺身而出,报效祖国,在和平时期,投身社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在“德行”第9提到,荀巨伯到很远的地方看望朋友的病情,但刚好赶上强盗入侵,句伯本有机会逃走,但是为了照顾朋友,依然留下来和朋友同生共死,最后强盗因此惭愧而走,两人俱免。

从《世说新语》管窥魏晋名士的群体人格

从《世说新语》管窥魏晋名士的群体人格

从《世说新语》管窥魏晋名士的群体人格作者:黄海艳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1期摘要:《世说新语》作为一本笔记体小说,着眼点在对人物言行的审视上,具有突出的“以人为中心”的志人特质。

书中记录了魏晋名士言谈轶事,鲁迅先生称其为一部“名士教科书”,透过其风流洒脱文字,是魏晋名士狷狂、任诞、乖张的惊世骇俗之举,和无奈、悲痛、茫然之思,魏晋名士群体形象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痕,彰显着真性、真情。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名士;群体人格宗白华先生曾这样描述魏晋时期“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1]日本诗人大沼沈山则说:“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

”易中天也曾说魏晋名士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不装”,他们聚会赋诗、谈玄论道,思想上惊世骇俗,个性上特立独行,以真性情、真行径,与当时的虚伪礼教分庭而立,成就了魏晋风流,诠释着魏晋名士的群体人格。

一、越礼任诞行至狂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桀骜不驯是群体人格的耀眼光芒,是愤世嫉俗、不屑虚与委蛇的风骨,更是一份向伪名教、假道德的黑暗现实的愤激反抗。

他们痛心于礼教的式微、名教的堕落,人心的不古,只能以对礼法排斥、嘲弄态度,喊出“礼岂为我辈设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响亮口号,转而以血性、以疏狂,追求性之真、情之纯。

《世说新语·任诞》篇中有记载:阮籍嫂尝回家,籍见与别。

(《世说新语·任诞》)阮公临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

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

(《世说新语·任诞》)为嫂送行,无半点回避;邻家妇人,侧榻而卧,不顾男女之大防,公然表现出对于礼教的不敬甚至是不屑。

再如: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

(《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以“孝治天下”,嵇康就曾因友吕安不孝而被杀。

自汉起就有着居丧制度,包括服饰、言容、居处、娱乐、饮食等都有详细规定,特别是居孝三年,不能外出,不能饮酒吃肉、嫁女娶妇。

从《世说新语》的奇风异俗中领略“魏晋风流”

从《世说新语》的奇风异俗中领略“魏晋风流”

从《世说新语》的 奇风异俗中领略 “魏晋风流”
语文组
卫玠
何晏
王衍
潘安
阮籍
刘伶
阮咸
毕卓
中国历史上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
①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争相辉映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人觉醒,个性解放
乱 世
魏晋时期(220—420)是中国 历史上最动荡、最混乱、最黑暗 的时期之一,然而却是精神史上 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古诗十九首》)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 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 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 难可与等期。
(《古诗十九首》)
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 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任诞》52)
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任诞》52)
名士不必奇才,但使常得 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 变可称名士。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3)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 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 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 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3)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 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 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 难可与等期。
魏晋文人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 文人都格外地珍视个体生命,自觉积极地思 考生命的价值以及寻求保全并完善生命的最 佳途径。这种来自内心的自觉、急切以至于 达到狂放的程度,使他们思想极其活跃、文 化多元化发展、生活空间十分广阔。
《世说新语》
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 逸事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 一部名士风流集。
(《千金翼方》)
“五石散”并发症与后遗症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最新资料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最新资料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最新资料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在中国小说史上,有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是两大类别之分,而这两大类小说均不约而同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走向自觉,具备了小说的雏形。

当然这与整个魏晋作为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轶事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名士的故事集。

名士风度,也称魏晋风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们的言谈举止的一个总体概括。

名士风度主要有三个外在的表现形式:饮酒、服药和清谈。

魏晋时期士人阶层中嗜酒成风,而且毫无节制。

例如《刘伶病酒》:“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

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

伶跪而祝曰:“天生我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饮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刘伶因为纵酒过度而卧床不起,妻子劝谏他戒酒,但是他却假意戒酒,骗说让妻子准备酒肉,自己在鬼神面前发誓戒酒,但是自己却在祷告时说:“天生我刘伶,酒是我的命。

一次喝一壶,五斗消酒病。

妇人之言,万不可信。

”说完拿起酒又是一饮而尽。

魏晋风度的第二个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服药,服五石散。

五石散主要石油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这五种金石类药调制而成,药性较为猛烈,服药后需要奔跑行走把药性给发散掉,故名五石散。

魏晋名士服五石散的目的一是为了长生不老,二是为了感官上的刺激,为了美容,因为吃了五石散,容貌焕发,心情开朗,体力增强。

何晏就是服食五石散的名人,在《世说新语》容止篇里就对何晏的外貌这样描写到:“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魏晋风度的第三个表现就是清谈,如果说饮酒和服药是魏晋名士的任性、放达的性格特征,那么清谈则是魏晋名士外在风度和气质的综合体现。

清谈起源于东汉末年,那时候流行名士聚集在一起谈论一些时事,这个称之为清议。

从《世说新语》解读魏晋士人的人格悲剧

从《世说新语》解读魏晋士人的人格悲剧

庾公目中朗:

“神气融散,差如得上。”
“神气融散”
即“神情气质和达闲适。” 武元夏目裴王日: “戎尚约,楷清通。”意思是:武元
万方数据
守国古代文学研究
露五年(公元260年),司马昭谋弑魏帝曹髦之后,为了掩盖 其弑君的恶名,急需舆论的支持。于是司马昭就请嵇康的好 友山涛出面,以山涛将转迂散骑侍郎而吏部郎出缺为由,推 荐嵇康出任吏部郎,这就把嵇康推向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 是当权者的威逼利诱,…方面是朋友情谊和个体独立人格的 矛盾斗争。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违背心志接受官 职,那么其傲世独芷的人格将受到压抑和束缚;要么就拒绝 引荐,等待命运的裁决,因为拒绝就意味着他公然打起了不 与司马氏集团合作的旗号。而在当时看来,司马氏篡位代祚 早已成为定局,但尽管如此,秉性刚直的嵇康由于深恶司马 氏的残暴虚伪,不仅没有接受山涛的举荐,反而拂了好友的 脸面,愤然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种毅然决然的抗 争态度虽然保住了他的自尊与名节,但他也由此惹祸上身, 并最终死在了司马昭的屠刀之下。 回味历史,每逢乱世,社会便不乏归隐之士。而他们之 所以选择隐逸,…方面是想远离社会纷争与杀戮,避祸保 身,当然也有人是为了韬光养晦;另一方面也是在看厌世道 却无力改变社会现状、无法实现生命价值的悲痛下做出的无 奈选择。他们企求以这种不问世事、淡泊无为的生存方式来 求得…方净土,但残酷的社会现实甚至连这点机会都不给, 一步步把他们逼到了痛苦的深渊,他们终究逃不脱在位统治 者的掌控。而从他们的避世情怀和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我t1"】 也可以看出,魏晋士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从主体角度、从自 身个性去探求人的生存发展的意义,雨且他们不是单纯地探 究人怎样适应社会,而是探究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也反映出 了他们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对自我人格的关照。 三、从任诞篇看魏晋士人决绝的生命抗争 魏晋士人的狂傲任诞、落拓不羁不仅仅是一种风度,更 是他们向假礼教和黑暗现实发出的愤激反抗。他们貌似狂放 失常,.实则是借这种狂傲与放诞进行痛苦而坚决的抗争。任 诞篇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下面举例说明: 阮籍别嫂。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日: “礼岂为我辈设也?”按当时的封建礼仪来说,叔嫂是不通 阀的。阮籍同回娘家的嫂子话别实际上已经违反了当时的习 俗,有人讥笑他,他反而振振有辞:“礼法难道是为我这样 的人设立的吗?” 眠邻妇侧。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 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 他意。阮籍到邻家美妇那里喝酒,醉了便若无其事地躺在人 家旁边睡觉。在封建社会,男女关系是礼教之大防,为世人 所不耻。可阮籍却我行我素,全然不把这放在心上,正是 “坐得端,行得正,管他东南西北风”! 重丧饮啖。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座,进酒肉。司隶何 曾亦在座,日: “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 座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难风教。”文王日:“嗣宗毁 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圃丧礼 也。”籍饮啖不轰,神色白若。司马氏擅权后,提倡名教, 标榜孝道。在阮籍看来,这只不过是他们借以白利的手段, 是排斥打击异己的幌子,实则是对礼教的毁坏和亵渎。目睹 礼教的沦落他又不好公然揭露和指责,便只好装出一副满不 在乎、镇定自若而又孩童无知的样子,肆意践踏着司马氏集 团的假孝道、伪礼教,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这也是一种站 在悬崖边上跳舞的举动,稍有闪失,便会跌入万丈深渊,招 来杀身之祸。而渴求有名士撑门面的司马昭虽然心知肚明, 却也拿阮籍的这种绰绰约约的姿态没有办法,只好为他闪烁 其辞,托词掩饰。当然,这里面有阮籍自己的一份处世圆通 的功劳,他不比嵇康的直面人生,公然摆啦一副不合作的反 抗姿态。但这其问的微妙,确也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南朝・宋]刘义庆辑.郭孝儒撰.世说新语注译评[砌.经 济同报出版社,2002. [2]鲁金波.竹林七贤述评[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

4.《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反叛与追求

4.《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反叛与追求

《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反叛与追求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动荡不安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整个社会时常笼罩在恐怖肃杀的气氛之下。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社会各阶层、各集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作为社会文化界精英和思想界领袖的知识分子,他们受到的冲击尤为强烈。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世族文人,先是经历了东汉末年的两次党锢之祸,接着是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的权利之争,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又爆发了“八王之乱”,许多文人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了血腥的政治斗争中而遭到杀戮。

在接连遭受了几次惨烈的打击之后,知识分子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情的险恶,于是他们在自己的生存困境中开始了新的探索和追求。

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在他们身上悄然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对自我人生的强烈关照和个体生命的极度张扬,并由此形成了为无数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

但也正如古往今来众多学者所指出的:魏晋风度不过是表面看起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着巨大的痛苦、抑郁和悲哀。

下文将撷取《世说新语》中世族名士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解读魏晋士人的悲剧人生,进而了解那个人的自觉的时代。

一、从赏誉篇透视魏晋士人的内省式的精神世界治国平天下本是知识分子的角色天职,但时局的动乱、世情的险恶已容不得他们随意插手政治,甚至他们为求得保身不得不对此退避三舍。

于是,这些在现实政治中战战兢兢、无法立足的文人士子们,暂时放弃了他们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豪情壮志,而把生活的中心转移到了对自我人生的追求和关照上。

从赏誉篇中所记来看,率真质朴、闲适清高、简约旷达、宁静淡泊等品性成为了时人品评关注的焦点,如: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

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这里,王戎以未经雕饰的“璞玉浑金”来比喻山涛品地的率真、质朴,此间真意,尽在其中。

谢公称蓝田:“掇皮皆真。

”这句话的意思是:“剥去他的皮,体内也全是真诚的。

”真可谓至真至诚!简文目庾赤玉:“省率治除。

”谢仁祖云:“庾赤玉胸中无宿物。

《世说新语》魏晋一段烟云水气的风骨

《世说新语》魏晋一段烟云水气的风骨

《世说新语》魏晋一段烟云水气的风骨荷衣魏晋是一个战火频仍,政权更迭不断的乱世,也是一个精神自由,美学艺术打开新境界的盛世。

就像狄更斯的名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魏晋就是这样一个重重矛盾的时代,有必须时刻直面的死亡,也有因生命无常而诞生出的“人”的觉醒。

因为洞悉了生命的无常,打破了礼教的束缚,魏晋的名士活成中国史上最有趣,最自由,最恣意,最洒脱的一群文人,他们追求人格之美、思想之美、自然之美、精神之美、仪容之美、深情之美、形式之美、语言之美,性情之美,以文学、以书法、以绘画、以诗歌、以雕塑,甚至以生命书写着魏晋风骨。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小故事,一日夜里,琼英纷纷,玉蕊匝地,住在山阴的王徽之半夜醒来,命人开窗上酒,一边赏雪一边小酌。

望着眼前一片皎洁无暇的天地,他吟诵起了左思的《招隐》,忽然间就想起来戴逵这位隐士。

于是,当即命人驾小舟前往刻县,一夜风雪茫茫,涉水而来,就在次日清晨赶到戴逵家门口时,王徽之却命人原路返回。

随行的人不解,忙问缘由,王徽之说:“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徽之出生于琅琊王氏,这是一个在魏晋十分显赫的氏族,他的父亲是王羲之,弟弟是王献之,两人并称书法史上的“二王”,在这样一个群星闪耀的家族,王徽之不仅没有黯然失色,反而以率真洒脱的名士风度,成就了他书法和人格的风骨。

后人评价他的书法“徽之得其(王羲之)之势”,可见他的书法成就之高。

在众多的兄弟之中,王徽之与王献之感情最深厚,王徽之与王献之皆病,王献之先去世,因为担忧他的身体,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他。

王徽之一直记挂着王献之,便问身边的人,为什么一直没有子敬(王献之的字)的消息。

”身边的人支吾不肯作答,他随即明白自语:“此已丧矣”。

说话时他的表情看似很平静,并马上叫来车马前去奔丧。

来到灵堂,他取来王献之的琴,以琴声寄托哀思,虽未落泪却越弹越难过,终不成曲调。

于是以琴掷地,长叹一声“人琴俱亡”,此后,不过一个月,王徽之也随之故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狂狷-大学语文论文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狂狷
摘要:《世说新语》是我国唯一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集大成的志人小说集,作者通过对东汉至东晋时期文人言语、行动等的描写,将魏晋时期文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鲁迅先生曾用“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1]这句话来形容本书描写人物的独到之处,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魏晋时期文人的精神风貌,而其中最为吸引人、在文学史上最为标新立异的莫过于魏晋文人那种潇洒豪放、狂妄放达的行为,这也是“魏晋风流”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文人狂狷
一、狂狷的表现
“放诞”与“简傲”等作为魏晋时期流行在士人中间的一种社会风气,有很多表现形式,主要方式有嗜酒、裸体、不拘礼节、蔑视权威等等。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

1.嗜酒
酒在魏晋文人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2](《世说·仁诞》),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世说·仁诞》),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世说·仁诞》)可见饮酒对于魏晋文人来说已经是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也是因为酒,他们常常做出一些令我们现代人看来十分匪夷所思的事情。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
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世说·仁诞》)
刘伶对酒的渴求已经超过了对自己健康的关注,对夫妻关系的影响,他甚至不惜为此说谎,如此嗜酒者,实属罕见;蔑视权威、视金钱权利如浮云的阮籍竟然为了酒而屈就自己,求做步兵校尉的官职,可见魏晋人对于酒的感情也超过了对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追求。

2.裸体
鲁迅先生曾指出,魏晋士人风行穿宽衣是因为服食“五石散”的缘故:“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

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

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

”[3]或许魏晋文人中间有裸体的风潮也是因为他们服药的缘故,毕竟穿的衣服再宽松舒适也难免会磨破皮肤,倒不如干脆不穿更为自在。

不管原因为何,裸体都实在是魏晋文人放达狂狷的一种表现。

在这些用裸体表现狂放的士人中间,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刘伶了: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

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世说·仁诞》)
刘伶违反了处世的规范,被别人讥笑,他自己却振振有词地说出了这么一番气壮河山、狂放大度的理由,如此理直气壮,倒显得嘲笑他的人拘泥迂腐了。

3.不拘礼节
说到不拘礼节,魏晋时期的文人在中国历代文人中间可谓首屈一指,在这一时期,他们不顾自古以来“男女授受不亲”之大防已经是小儿科了。

例如,阮籍嫂
尝回家,籍见与别。

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世说·仁诞》)不仅不顾男女大防,更为此说出了“礼岂为我辈设也”这种简直大逆不道的话来。

除此之外,此时的文人对于自古以来地位无比崇高的父母也有了不同的态度。

例如,孔融就主张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如瓶之盛物一样,只要在瓶内把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了结了;他还说假使有天下饥荒的一天,有点食物,若自己的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

他的这种说法给了曹操一个杀他的借口,但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此时的文人对于礼节的颠覆已经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

4.蔑视权威
自古以来,对于达官贵人的态度似乎是人们评判一个人狂放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例如,李白的狂傲之名部分来自于他的这个故事:“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

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

”[4]由此留下了“力士脱靴”的美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魏晋时期的文人在这一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例如: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世说·简傲》)
二、士人狂狷行为产生的原因
魏晋六朝可以说是我国政治最为混乱,社会最为痛苦的时代。

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文人们步履维艰,处境十分堪忧。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5]阮籍的态度代表了当时大部分文人的心态,他们对现实十分不满,同时不敢也不屑于谈论政治,只能在放荡狂饮中寻找寄托与慰藉,抒发内心的苦痛与愤懑。

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世说·仁诞》),这也是魏晋文人共同的心声。

正如宗白华所
说:
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掘发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

他们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奸雄假借礼教以维护权位的恶势力。

……阮籍佯狂了,刘伶纵酒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

这是一班在文化衰堕时期替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

[6]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哲学思想的变化与调整时期。

传统的儒学之稳固地位已经被佛道二教所分割,老庄哲学所主张的无为、自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引导文人行为规范的基础,因此他们由对权威的蔑视、对自然人性的追求等产生放达狂狷的行为也就容易理解了。

三、魏晋文人狂狷行为的实质
魏晋文人狂狷的行为,虽然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性格,但外在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们的放诞与简傲实际上是一种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情愿在酒的世界里麻醉自己,例如嵇康就曾在他的《家诫》中说到:“不须离搂强劝人酒,不饮自已。

若人来劝己,辄当为持之,勿请勿逆也”,这与他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相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狂饮的行为只不过是他借以掩饰自己内心痛苦的一种方式而已,他们是一群清醒而痛苦的沉醉者。

表面上看,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但是他们反而比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人更加重视礼教。

鲁迅也说:“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

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因为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
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

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

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

”[7]可见魏晋世人虽然借助饮酒来摆脱礼教的束缚,但只是在个人层面上,在社会层面上他们仍对君臣之礼深信不疑。

四、魏晋文人的行为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魏晋时期在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清谈世风所导致的精神扩张、思想解放对后世历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面貌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唐代李白的旷达狂放,王维的清退恬淡;宋代苏东坡的豪迈不羁,柳永的风流倜傥;明代徐渭的违礼背俗,汤显祖的意气慷慨;清代吴敬梓的蔑视功名,曹雪芹的愤世嫉俗,无不见出魏晋风度的遗存。

”[8]这段话清楚地表达出了魏晋文人对后世所产生的深厚影响,这种影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在文化价值方面,由于老子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很多文人用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然而长期以来主导着中国思想界的儒家思想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

可以说,魏晋时期的文人既有济世的想法、安邦定国的抱负,又向往道家那种精神绝对自由的世界,而这两者又在他们身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种儒道互补的生活方式,为后代士人的行为处世提供了典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这种典范的最好说明。

其次,以魏晋文人的这种狂放行为为主要特点的“魏晋风流”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

笔者认为魏晋文人的生活态度更加接近于武侠世界里的人物,他们把酒言欢,不顾世人的眼光,那种“傲然啸咏”的气度是不同于阴柔之美的另外
一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美的多元化。

注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2]凡引《世说新语》中原文皆出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7]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汉文学史纲要(外一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李白脱靴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唐]房玄龄、褚遂良等编:《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6]宗白华:《美从何处寻》,《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8]高华平:《魏晋玄学人格美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

(李会浙江杭州杭州师范大学3100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