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定风波 全文及注释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定风波》宋·苏轼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定,著稳也。
风波,指政治的动荡。
【注释】1. 定风波:指稳定风波,“定”指稳定,“风波”指动荡。
2.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有“苏东坡,一世英名”的说法。
3. 北国:指北方,即宋朝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的地区。
4. 千里冰封:北国冬季寒冷,河流结冰,山脉被冰雪覆盖。
5. 万里雪飘:表示北国范围辽阔,积雪茫茫。
6.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形容长城的宏伟和北方的草野茫茫。
7.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河(指黄河)的水流在冬季冻结,不再奔腾。
8.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形象描绘北国雪景壮丽而奇特。
9. 欲与天公试比高:苏轼心胸豪放,希望能与上天相比高远。
10.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苏轼希望风景在明朗的阳光下才能达到迷人的效果。
11. 江山如此多娇:形容大好河山美丽动人。
12.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指大好河山吸引了无数英雄豪杰前来效忠。
13.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表达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认为唐、宋虽不及秦、汉,但在文采上略逊一筹。
14.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是善于战争的天才,但只懂得使用武力。
15.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苏轼认为过去的风云人物已成过眼烟云,应该关注当下。
16. 数风流人物:指历史上的各种英雄人物。
注:该篇文章为苏轼的《定风波》,诗中以北国的冷境和沉寂的景色表达了政治的动荡和国家的困境。
作者寄望明朗的阳光下能看到美丽景色,形容江山虽多娇美,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逊色于其他朝代。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译文如下
《定风波》原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译文: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于“乌台诗案”幸免于难后被贬黄州时所作。
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这里所云“沙湖”在黄州东南30里。
那一天苏轼在去沙湖路上遇雨,本来是带着雨具的,但途中以为不需要就让人带走了。
不料后来竟下起雨来,同行的人一下子就被雨给打乱了:我的衣服要湿了,我的鞋子要脏了!心里先紧张起来。
但苏轼觉得,不管紧张还是不紧张,雨始终都要打到身上来,又何必为这件事情而狼狈呢?所以他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这就是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了——他有一种达观的、超然的思想:狂风骤雨不会久长,紧张和狼狈也于事无补。
“已而遂晴”,果然没多久,就雨过天晴了。
苏轼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非常潇洒。
“穿”和“打”都是力量很强烈的字眼,雨点儿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使得我们以为它马上就要打到身上来了。
可是苏东坡说不要理会它,这体现了一个词人的哲思。
在这第一句里,“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把它们全都否定了。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儒家最起码的修养。
当然,陶渊明所说的“而无车马喧”还只是喧哗的声音。
而苏东坡所说的则是马上就要加到你身上来的强烈打击。
这里面有象征含义,象征他一生经过的那么多的迫害。
但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麻木迟钝地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
所以苏东坡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写得多么潇洒!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苏轼定风波翻译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翻译及赏析定风波这是一首写了苏轼被贬之后抒怀之词,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定风波翻译及赏析,欢迎查看参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此诗是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定风波 全文及注释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定风波白居易《定风波》是白居易的一首诗,以其独特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脍炙人口。
以下是《定风波》的全文及注释:苏轼状元才,共和之后居住在琴台之南的花间洞,以游戏为乐,不肯屈节。
忧国忧民,有似景川之中释之忧圣之瘦死,天子赐之四方文坛,史称文省。
莫听穷途之哭泣,紧握佳丽莫宽怀,胸中只争名与利,屋上尚存没有太阳。
世事恒然如此,总有人塞住名门阁,不要迷向肉欲愚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才无德,百花谢半晌。
总有人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好比一棵树想要静心休息,却被风不断地吹动;儿子想要孝养父母,却遭遇了亲人的冷落。
人如果只有才华而没有品德,那就如百花谢落了一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只剩下孤零零的驿站,寂静无人,我独自沉浸在黄昏的忧愁之中。
更望风尘来相扰,怅悔年少昏狂事,赌博输了都不怨。
我更希望有人来扰乱这片寂静,后悔年轻时的幼稚和冲动,赌博输了应该自己承担,不应怨恨他人。
可怜未遂平生愿,徘徊思想神魂颠。
可怜我没有实现平生的愿望,在徘徊中思考,思想犹如神魂颠倒。
天阅世间事,无人来共嗟。
天地自己审视这世间的事,也没有人来共同哀叹。
江山纷杂人事忙,只有咸阳为君妻。
江山纷杂,人们忙碌奔波,只有咸阳是我心中的妻子。
注释:1. 白居易:唐代文学家,以其豪放的诗风而著名。
2. 苏轼: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为北宋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3. 状元才:指苏轼的才华卓越,是科举考试的状元。
4. 琴台:即苏轼的住所,位于官员居住区。
5. 忧国忧民:苏轼担忧国家和人民的局势和命运。
6. 景川: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
7. 赐之四方文坛:指皇帝对苏轼赋予文坛的赞誉和嘉奖。
8. 紧握佳丽莫宽怀:表示不要轻易放弃美好的事物。
9. 没有太阳:暗喻生活缺乏阳光和希望。
10. 塞住名门阁:比喻被权势和名利所束缚。
11. 肉欲愚昧:被物质享受和欲望所迷惑。
12. 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心有所向,却有外界干扰。
苏轼《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莫听⽵林穿叶声》译⽂
原词
三⽉七⽇沙湖道中遇⾬。
⾬具先去,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林穿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头斜照却相迎。
回⾸来时萧瑟处,归去,也⽆风⾬也⽆晴。
译⽂
⾛在⽵林深处,下⾬了,沙沙的⾬点敲打⽵叶——置若罔闻,
忽⽽吟诵,忽⽽长啸,专⼼致志——何妨缓缓前⾏。
⼿拄⽵杖,脚踏草鞋,轻捷的步履,胜似扬鞭驱马,
披蓑戴笠⼀辈⼦,任凭烟⾬迷蒙,
谁会担⼼?
⾬歇了,春风料峭,吹⾛了醉意,感到了⼀丝寒冷。
斜阳从⼭头迎⾯射来,给⼈温情。
回顾⾛过的路,风⾬交加,萧瑟伶仃,
回归吧,
平静的⼼,不愁风⾬,不喜晴。
《定风波》全文及翻译
《定风波》全文及翻译《定风波》全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3.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吟咏长啸。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12.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3.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
《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
《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和赏析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和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苏轼〔宋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中心思想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所感所思,表达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定风波》全文及翻译
《定风波》全文及翻译《定风波》全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3.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吟咏长啸。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12.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3.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
苏轼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欢迎大家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
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放声吟咏。
7、芒鞋:草鞋。
8、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2、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吟啸:吟诗长啸。
芒鞋:草鞋。
烟雨:烟波风雨。
料峭:形容风冷、寒凉。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大意】
三月七日,我在前往沙湖的途中遇了大雨。
雨具被之前的人拿走了,和我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我不以为意。
不一会,天又恢复了晴朗,所以,写了这首词。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无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 披一件蓑衣,我就能在烟波风雨中自在一生。
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山头斜阳却来迎接我。
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词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即公元1077年写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定风波》的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定风波》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抒发豪情的词。
整首词以写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山水风光和个人豪情壮志。
词的开头,苏轼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为引子,以借景抒怀的手法展现出自己无拘无束的心态,婉转地表达了自己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
接着,“竹杖芒鞋轻胜马”形象地描绘了苏轼步履轻盈的情景,从而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豪情。
下面几句中,苏轼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形容春寒,同时抒发了自己对旧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不眷恋。
最后一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抒发了对过去的惋惜,又展示了对未来的从容。
整首词以简洁明了的言语表达了苏轼快意人生,不爱世间荣华的态度。
同时,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得词中的豪情壮
志更加真切可感。
这也是苏轼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苏轼《定风波》以其深厚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通过写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
苏轼豪情壮志和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同时展示了对过去和未来的凡
尘不染的态度与情怀。
这也使得词作具有广泛的时代价值和文学价值。
苏轼《定风波》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苏轼《定风波》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及注释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作品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解析
苏轼《定风波》解析
【原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一作:潇洒)
【译文】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苏轼《定风波》全文
【传统文化】宋词《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词文化【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02【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定风波 苏轼全诗赏
定风波苏轼全诗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到穿着林踢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害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喝醉,微冷,山头斜照却下拜。
回眸一向萧瑟处,月夜,也并无风雨也无晴。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帆耳蝠的更比不上马,害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多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转头盼一眼跑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月夜风雨,天晴,我不必要。
一.写作背景外来语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年),即为乌台诗案出现后的第三年。
年至年,王安石陆续面世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初涉仕途便碰上王安石变法,他东站至了反对派一边。
这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立即遭了革新派反击。
于是他离京先后担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
此间写下了一些嘲讽新法的诗文,片面误导变法在颁布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二年(公元年)七月二十八,宋神宗接受何正臣、舒亶等人对苏轼的指控,派人到湖州将他押解到京,打入大牢。
何正臣、舒亶等人将苏轼写的有关变法的诗文无限上纲,而与变法无关的诗文则引申曲解,牵强附会,欲置之于死地。
对此神宗并不以为然,又怜惜苏轼的才华,加上太后和官员们的营救,百姓的焚香祷告,苏轼最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该词便在此情况下写就。
二.内容赏析上片主要写词人在绵绵春雨中的所见所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的豁达与洒脱,恼人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词人却毫不在意,并劝大家不要将其放在心上,是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
然后,将“竹杖”、“芒鞋”与代表身份地位的“马”作一比较,一个“轻”字显出对官场的漠视。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为全词点睛之笔。
词人不怕被贬,无惧生活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透露出人到中年的沧桑阅历,几又几多轻视、几多豪气!任凭道路泥泞,衣衫尽湿,心灵仍然充满“晴”意,放声高歌。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定风波》是明代文学家文徵明所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以文学形式表达了文徵明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和对历史沧桑的思考。
今天,我们通过对《定风波》原文的赏析来一窥文徵明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定风波》原文如下:夜坐阑风劲,几番揽不住雕楼欲坠。
明月楼台,高处不胜寒来早;飞龙在天,故人有意情多。
三千里外音书绝,已随风车度。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江自清风来,爽气儿都有;问余何事森然消魂?中秋时节,风和日丽,夜晚万里无云。
文徵明坐在阑夜,感叹风劲如刀,无法阻挡雕楼倾颓的势头。
这雕楼既可以是意味着权力,也可以代表美好的事物逐渐消逝的感觉。
他以明月楼台形容世事如梦,高处寒冷早已心知肚明。
又以飞龙在天来比喻故人有意,情感丰富。
接着文徵明又以三千里外音书绝、沾衣欲湿杏花雨等句,形象地描绘了离别后的凄凉和对故乡的思念。
尽管沾衣欲湿,他却感受不到寒冷的杨柳风。
这里的杨柳风既可以是对友谊的赞颂,也可以代表对自然的感慨。
接下来,文徵明起问自己:“江自清风来,爽气儿都有;问余何事森然消魂?”这是一个自我启发的疑问,他思索着什么事情让自己如此忧心忡忡。
《定风波》从描写外在景色和人物转向对内心情感的探索,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文徵明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总体来说,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折射出他那敏锐而深邃的洞察力和对人世间无常的领悟。
在这篇作品中,文徵明将自然景观与人生状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描写风、月、龙等形象,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
他以纯净高洁的情感,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抒发对人生沧桑的痛苦和渴望。
他巧妙地运用了比喻、修辞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充满意境和哲理。
《定风波》这篇散文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文徵明对人生变化和寂寥的思考。
他一方面表达了对离别和故人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又以自然之景抚慰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彷徨。
通过对比和比喻,作者通过自然景物向读者传达了人生变迁的无常和对友情的珍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导教学案
一、导入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明·洪应明《幽窗小记》
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二、说明苏轼的文学成就:
词:
诗:
文:
三、知人论世词作背景:
四、梳理字词:
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语打上标记,解决不懂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五、鉴赏品味:
1、提问:这首词上、下片都是写下雨的情景,按时间分,是哪两个阶段?
2、提问:苏轼在大雨中以及雨过后有怎样的情态呢?
3、这首词表面上是似乎是简单写一个途中遇大雨者对雨天的一种心态,但实质是不是这样呢?
4、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为什么?
5、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六、品味技巧:
1、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2、“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导教学案
一、写作背景:
二、教学过程:
学生自渎课文,完成文中的字句梳理。
三、课文分析:
上片写梦前,抒发了作者对亡妻思念不已的一片真情。
思考:
1、题目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是上片并没有记梦,那它的作用是什么?
2、“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3、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4、在上片中,词人为抒发对亡妻的思念选取了什么样的意象?
5、这首词是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
下片:前五句梦境部分。
6、阕首五句,写出二人梦中相见时的场景,用生活细节抒发了伉俪之情。
请展开想象,把这五句转化为优美的散文。
(100字以内)
7、“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遥不可及。
但是见面后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为什么“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8、“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 这几句是虚写还是实写?
下片后三句梦醒后想象
9、“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荒郊月
夜,那长着小松树的上冈上,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悲伤。
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这是什么手法?
10、“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为何是“明月夜”,不是“残月夜”?
11、促成作者夜梦亡妻的因素有哪几方面?(结合上片词文回答)
四、练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①、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②、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③、“遣冯唐”和“射天狼”有什么特点?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①、上片写出猎的场面;下片写酒酣后的豪情。
②、狂;突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③、都用典;“遣冯唐”表达了作者希望的到皇帝的重用,“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力功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