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的认知加工理论

合集下载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引言:注意是我们的心灵的唯一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乌申斯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注意进行研究,并在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认知心理学将注意看作一种内部的信息加工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注意实现其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和相对行为的调节。

下面我将分别简单的阐述一下我对几个经典注意的认知理论的看法和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过滤器理论该理论由布鲁德本特于1958年提出,他的主要观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这正如他所提出理论的名字一样,假想人们在同时接收到许多信息的时候,注意好比是一个过滤器的装置,它为人们筛选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而将其余不必要的信息通通过滤掉。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听觉注意现象,为这个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它的内容是: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被称为听觉注意现象。

比如在各种声音嘈杂的鸡尾酒会上,有音乐声、谈话声、脚步声、酒杯餐具的碰撞声等,当某人的注意集中于欣赏音乐或别人的谈话,对周围的嘈杂声音充耳不闻时,若另一处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会立即有所反应,或者朝说话人望去,或者注意说话人下面说的话等。

这就是著名的鸡尾酒会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布鲁德本特所提出的过滤器理论。

可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此理论的一些缺陷,还是拿鸡尾酒会举例。

我们在酒会上与人畅谈的时候,音乐在播放是客观发生了的,那么音乐就一定引起了我们鼓膜的震动,大脑就一定接收到了这个音乐信号,有时可能一段旋律很优美我们会情不自禁的竖起耳朵仔细的去聆听这段音乐。

请问,此时我们凭什么说除了我们需要的信息以外其他信息就被完全阻隔了呢?(二)衰减器理论正如我刚才所提出的疑问,布鲁德本特所提出的理论虽曾一度获得理论界不少掌声;但随着这一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受到了不少非议。

比较六种注意的认知理论

比较六种注意的认知理论

比较六种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提出;依据双耳分听实验;说明: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容量的
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

(先过滤后加工)即: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提出;双耳分听与日常生活;说明:当信息通过过滤器装置时,不
被注意或非追随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

(先减弱再加工)如:人的名字,对人的阈限低,容易激活。

在嘈杂的环境里,我们仍容易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之前就已经得到了充分分析。

(先分析后过滤或衰减)
4.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等提出;(都对)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5.认知资源理论: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

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
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多,反之。

如对于一个熟练司机来说,开车是检容易的事儿,因此占用的认知资源少,可以在开车之余聊天。

6.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在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
谢夫林等提出;人类的认知理论分为两类。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限制,不需要注意,自动化进行的(发生快不受其他加工影响);而意识控制加工受认知资源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意识控制加工经长久练习后可转换为自动化加工。

教案认知加工理论

教案认知加工理论

教案认知加工理论教案认知加工理论教案标题:认知加工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教案目标:1. 了解认知加工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如何将认知加工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

3.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认知加工理论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是否有过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你们如何处理这些困难?讲解(15分钟):1. 介绍认知加工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

2. 解释认知加工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如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

示范(15分钟):1. 通过示范一个教学活动,展示如何应用认知加工理论。

2. 选择一个适合的课堂主题,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包括引导学生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

3. 在示范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主题,设计一个符合认知加工理论的教学活动。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设计教学活动,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3.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认知加工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强调其重要性。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如何将认知加工理论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运用认知加工理论,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延伸活动:1. 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学科或课题,设计一个符合认知加工理论的教学活动,并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和分享。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认知加工理论在学习中的体会和应用的反思文章。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表现。

2. 评估学生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认知加工理论的原则。

3.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教师角色:1. 引导者:引导学生对认知加工理论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指导者: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

认知心理学-注意

认知心理学-注意

选择性注意
01
02
03
定义
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同 时呈现多种刺激时,有选 择地关注某些刺激而忽略 其他刺激的认知过程。
影响因素
选择性注意受到个体差异、 刺激特征和任务需求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实验证据
双耳分听实验、视觉分心 任务等实验证明了选择性 注意的存在。
集中性注意
定义
集中性注意是指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任务或刺 激上的认知过程。
影响因素
集中性注意受到个体差异、任务难度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
实验证据
持续注意任务、警觉任务等实验证明了集中性注意的存在。
分散性注意
定义
分散性注意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将注意力分散到多 个任务或刺激上的认知过程。
影响因素
分散性注意受到个体差异、任务特征和环境因素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实验证据
多任务处理实验、干扰任务等实验证明了分散性注意 的存在。
注意在工作中的应用
任务管理
在工作过程中,员工需要 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避 免分散注意力,以提高工 作效率。
团队合作
在团队工作中,成员之间 需要相互关注、协调配合, 以确保团队目标的实现。
领导力
在领导工作中,领导者需 要关注团队成员的需求、 关注团队的整体状况,以 发挥领导力。
注意在教育中的应用
课堂学习
04 注意的应用
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交通驾驶
人际交往
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需要集中注意 力观察路况、判断交通状况,以确保 安全行驶。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需要关注他人的 言行举止,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 影响,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关注自己的 身体状况,注意饮食、运动和休息, 以保持身体健康。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一、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1991年,盖瑞·彼得森、詹姆斯·桑普森和罗伯特·里尔登在其著作《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中详细阐述了生涯发展的新方法——认知信息加工方法。

认知是指人们的思维方式或者人们的头脑是如何加工信息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自己的长时记忆中保持着一些不同种类的知识结构和成分,这些结构和成分对于生涯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就是基于在生涯问题的解决和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大脑接收、编码、储存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理念而形成的一种理论。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主要关注涉及解决职业生涯问题和职业生涯决策的思维和记忆过程,强调职业生涯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基于八种假设,这些假设的核心内容如下:1)生涯选择以人们如何去思考和去感受为基础;2)进行生涯选择是一项问题解决活动;3)生涯问题解决的能力以人们了解什么和如何思考为基础;4)生涯决策需要良好的记忆;5)生涯决策需要动机;6)持续进行的生涯发展是终生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7)生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8)生涯质量取决于人们对生涯决策和生涯问题解决了解的程度。

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框架金字塔模型构成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设计了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客户版,如图2所示。

职业选择和发展起码需要做两件事情,即“需要知道的”和“需要做的”。

若把金字塔比作冰山,这是我们“需要知道的”,冰山下面部分就是我们“需要做的”。

同样,若把职业选择和发展比作烹饪,烹饪需要原料和步骤,金字塔就是原料,CASVE循环就是步骤。

但CASVE循环仅是一个例子,可以用其他现存的模式代替它。

金字塔底部的知识领域包含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自我知识包括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技能,职业知识包括理解特定的职业、学校专业及其组织方式。

知识领域可以比作储存于计算机记忆中的各种数据文件,各种零散的信息以一条动态的信息或图式的方式储存,这些图式能使人们处理和加工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的信息。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 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 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新事物、突然巨响)。无意注意是任何动 物都有的初级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 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声音、颜色相对强 度);(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 动静特点等);(3)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奇的刺激容易吸引人 的注意,而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的习惯化刺激不易 吸引和维持注意)
根据刺激物的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刺激物的强度对注意的影响,教师改变说话声音的大小 和快慢,突出重点,加强语气并辅以必要的手势以吸引学生的无 意注意,如果上课时学生的注意涣散,不注意听课,教师可以暂 停讲课,这种暂停讲课的行为比责备学生更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 注意。根据刺激物的新异性对注意的影响,教师讲述教材是每次 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变更讲述的方式,同时,讲述新内容又 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 样,不仅可以从外部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可以长时间的维持注 意。 2.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物引起的,但也取决于人本 身的状态。同样一些刺激物,由于感知他们的人本身状态不同, 可能引起有的人注意,而引不起其他人的注意。属于人本身的状 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和兴趣: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机体的、物质的、)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 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最早进行注意范围实验的是汉密尔顿 (Hamilton,1859)。注意广度的另一种形式是感知在时间上分 布刺激物的广度。一般来说,刺激物的数量越多,呈现速度越快, 判断的错误就越多,而且越趋向于低估。 注意的范围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在知觉任务相同时,由于知觉对象的特点不同,注意的范围 也会有很大变化。即,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的越有规律,越能 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PTSD的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PTSD的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PTSD的认知理论篇一: PTSD的认知理论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少数具有相对明确病源的精神障碍之一[1]。

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PTSD的主要症状包括经历的重现,如创伤事件的闪回和恶梦;保护性反应,如情感麻木、失眠和认知回避;还有过度警觉、精神过敏,以及悲伤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和自罪自责的消极认知。

PTSD的最显明特征,是患者总是处于创伤经历重现和极力摆脱与创伤有关回忆的冲突中。

那些与创伤有关的记忆,会迅速地、不由自主地闪现在患者的脑海,这种情况往往频繁出现,而且记忆中的景象极为鲜明,使患者如同再历当初的灾难情境,心理处于高度的唤起状态。

有些记忆与久远的创伤经历有关,虽然变得支离破碎,也会使人再次感受当时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即使人们淡忘了创伤事件本身,这些感觉也会突然闪现。

这种突然闪现,同人们从长时记忆中正常搜索提取创伤事件的信息有所不同。

虽然人们对创伤的自主回忆和不自主回忆都会伴随着对当时情感的回忆,但自主提取与自发反应有本质不同,在自发反应中,人们的情绪反应往往与灾难发生时一样强烈。

Herman依据这种自发情绪反应所具有的重复不变的特征,称之为“固着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害者虽然能够平静地自主回忆和描述他们的经历,但仍可能被创伤事件的某个细节、或者某个与创伤有关的人物所刺激,从而诱发不自主反应,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

Green从大量的有关研究中归纳发现,经历创伤事件的人中,罹患PTSD的比例平均约为25-30%。

有些创伤事件,比如强奸等,往往会导致更高比例的PTSD。

部分患者的心理创伤会逐渐平复,但至少一半的患者,其PTSD会保持多年。

对PTSD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

目前,除生物、生理学界试图对PTSD加以解释之外[2],一些心理学流派也对PTSD提出了理论解释,如心理动力学派[3]、学习理论[4]、认知学派[1,5-9]。

虽然上述学派的理论都有助于人们了解PTSD的实质,但相对而言,认知理论更为完善,能够对PTSD作出较好的解释和预测。

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信息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它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的信息被阻止进而消失。

是根据双耳分听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种实验是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但检查的却是呈现到另一耳朵的材料,结果,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

进入追随耳的信息因受到注意而被接受,进入非追随耳的信息因没受到注意而未被接受。

2.衰减理论在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受到了加工,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没有通过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而不是完全消失了.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信息的激活阈限低,容易被激活.以上两个理论的提出者的共同点:A。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外来信息必须经过过滤加以调节。

B。

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3.后期选择理论在进入过滤装置之前,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已经接受到充分的分析,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注意的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

1.认知资源理论A.把注意看作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而这种资源又是有限的。

B.刺激越复杂,占用的资源越多,当认知资源用完时,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了.C.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谢夫林等人提出A.人的认知加工有自动化和受意识控制加工两类B.前者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可以自动化进行;后者则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可以解释的现象: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多项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就不需要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可把注意放到其他认知过程中。

试析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试析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试析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类如何处理和组织信息,以及如何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过程,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信息的选择性感知。

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来自外部环境的大量信息,但只能注意到其中的一部分信息,因此,人们对信息的感知是有选择性的。

2、信息的编码和存储。

人们注意到信息后,会将其编码成神经电信号,再传输到大脑中进行处理和存储。

这些编码以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形式储存在大脑中。

3、信息的提取和运用。

当人们需要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时,会从大脑中提取相关信息,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案。

4、决策和问题解决。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决策和问题解决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的产物。

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最终形成决策或解决方案。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心理学、教育学、商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为人们提供了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途径,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认知策略和工具。

例如,该理论可以指导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提高效率。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学理论,它为我们理解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

然而,每个人的信息加工倾向性都可能受到其认知需求的影响。

认知需求,或者称为认知动机,是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渴望和投入程度,它影响着个体对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记忆等过程。

首先,认知需求影响个体对信息的注意。

人们通常更倾向于注意那些与他们的认知需求相关的信息。

例如,一个对体育感兴趣的人可能会更加注意到体育新闻和相关报道,而对于不感兴趣的领域,如金融或科技,他们可能就会相对忽视这些领域的信息。

因此,认知需求使个体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能够有效地过滤和选择出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信息。

注意的认知加工理论

注意的认知加工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结构的限制,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而其他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因此,过滤器理论一般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1)信息加工系统中有多少个过滤器?(2)过滤器处于信息加工系统的什么位置?(3)过滤器是以什么原则进行工作来选择信息的?(一)早期选择模型布鲁德本特在其《知觉和交往》一书中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尽管它在今天只有历史的意义,但了解该理论对于认识注意理论的发展仍然是有益的。

这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

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这些感觉信息将通过大量的平行的感觉通道进行加工。

但是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于是在信息加工的某一阶段就出现了瓶颈口。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出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的信息则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被识别或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过滤器。

它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

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

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

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

他认为,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对输入信息的通过或拒绝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不需要信息加工系统的高级分析阶段参与活动,即不需要已有知识经验对输入信息的作用。

(二)中期选择模型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理论很快就遇到了困难,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

例如,在双耳分听实验中,事先规定被试只对一只耳(如左耳)输入信息进行追述(追随耳),而不追述另一耳(非追随耳)的输入信息。

结果是,对追随耳的信息被试能很好地知道,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常常不能识别,但对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如被试的名字)却能够识别。

显然,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是无法解释通过非追随耳的特别有意义的信息为什么能得到识别这个问题的。

《认知心理学》精品课件-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

《认知心理学》精品课件-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

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integration theory of attention)此理论重要探讨视觉早期加工的问题,因此看其为一种知觉理论或模式识别的理论。

特雷斯曼、赛克斯和盖拉德(Treisman,Sykes & Gelade)首次提出。

Treisman认为,视觉加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⑴特征登记阶段(相当于前注意阶段:无需集中性注意)。

视觉系统从光刺激模式中抽取特征,是一种平行的、自动化的加工过程。

Treiasman假定,视觉早期阶段只能检测独立的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反差、倾斜性、曲率和线段端点等,还可能包括运动和距离的远近差别。

这些特征处于自由漂浮状态(free-floating state)(不受所属客体的约束,其位置在主观上是不确定的)。

知觉系统对各个维量的特征进行独立的编码,这些个别特征的心理表征叫特征地图(feature map)。

注:前注意阶段不能检测特征间的关系。

⑵特征整合阶段/物体知觉阶段。

知觉系统把彼此分开的特征(特征表征)正确联系起来,形成能够对某一物体的表征。

此阶段,要求对特征进行定位,即确定特征的边界位置在哪里。

这是位置地图(map of locations)。

处理特征的位置信息需要集中性注意。

集中性注意就像胶水一样,把原始的、彼此分开的特征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物体。

特征整合发生在视觉处理的后期阶段,是一种非自动化的、序列的处理。

实验证据:1.视觉检测作业Treisman刺激:圆形和三角形构成的刺激方阵。

程序:向被试呈现由不同形状和颜色组成的刺激方阵,要求被试确定其中的边界在哪里。

结果:刺激方阵1中,被试很容易看到一条垂直边界的图样;方阵2中,被试也很容易看到一条水平的边界;方阵3中(颜色和形状两个维度混杂呈现),边界的确定很困难。

分析:说明单一的维度特征有利于边界的确定;视觉系统对个别特征的处理比对复合特征的处理容易;视觉的早期阶段只处理个别特征,而不是特征的结合。

认知心理学-注意

认知心理学-注意
1、代表人物:Treisman(1964) 根据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以得到高
级分析的实验结果,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 进,提出了衰减模型。
• Gray & Wedderburn (1960)和Treisman (1964) 的实验表明信息的选择取决于材 料的语意关系。当同时输入的信息具有 某种语意关系时,人们不仅能从被注意 的通道中获得信息,而且也能从未被注 意的通道中获得某些信息。
第二节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一)双作业操作研究中的一些发现
• 不同通道的作业会优于同一通道内的作业 • 追随作业越容易,非追随作业完成得越好 • 生手(8%)比专家(67%)的双作业操作要差
被试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的活动效果,依赖于两种作 业是否相似、作业本身的难易程度以及个人的技能、
练习等因素。
(二)中枢能量理论
第三节 自动化加工
一、两种加工过程
1.控制性加工: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注意 的加工,受人有意识的控制。其容量有限,可 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2.自动加工:自动加工是一种不受人意识控 制的加工,无须应用注意,没有一定容量限制, 一旦形成难予改变。
3、过滤器模型无法解释的事实
(1)鸡尾酒会效应

Anny…

(2) Gray & Wedderburn 的实验(1960)
6 JEC
9
OB 2 TIVE
3 AUNT
4
追随耳
OBJECTIVE DEAR AUNT JANE
DEAR 5
JANE
• 表明非追随耳的信息也能得到一定的识别
(3) Treisman 的实验 (1964)
1、中枢能量理论的主要观点
Kahneman(1973): 《注意与努力》

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解析

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解析

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解析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信息加工、记忆、学习以及对外界信息的认知与理解等方面。

本文将对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进行解析,探讨其核心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理论框架,其核心概念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感知是指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外界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注意是指心理活动中选择性和集中性的过程,即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并将其加工及整合;记忆是指人类对过去经验的储存和再现,包括感性记忆、概念记忆以及语言记忆等;思维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处理、推理和判断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思维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能够将内心的思维表达出来。

二、认知理论的发展历程1. 行为主义认知理论:20世纪初,行为主义者将心理学视为一门可观察和可量化的科学,重视外界刺激和行为的关系,并忽略了人类内心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2. 认知革命:20世纪中叶,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标志着认知理论的发展。

认知革命的先驱者克里普兹和乌尔里赫为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提出了信息加工模型和信息处理理论。

3. 认知科学的发展:20世纪后半叶,认知科学的出现使认知理论更趋完善。

认知科学将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结合起来,深入研究认知过程的内在机制。

三、认知理论的实际应用认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为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指导教学设计和评估。

其次,认知理论对医学和临床心理学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帮助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更好地理解和干预患者的认知过程,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认知理论还在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领域具有重要应用,通过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使机器能够更智能地处理信息。

四、总结认知理论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信息加工、记忆和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wickens认知行为机理四阶段模型

wickens认知行为机理四阶段模型

wickens认知行为机理四阶段模型【最新版】目录1.Wickens 认知行为机理四阶段模型简介2.四个阶段的具体内容3.模型的应用和影响正文1.Wickens 认知行为机理四阶段模型简介Wickens 认知行为机理四阶段模型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 Michael Wickens 提出的一种认知行为理论,旨在解释人类在面对复杂任务时,如何进行认知加工和行为表现的心理过程。

该模型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注意、认知控制、决策和动作执行,这四个阶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人类在进行认知活动和行为表现时的基本心理机制。

2.四个阶段的具体内容(1)注意阶段:这是整个认知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从环境中选择并集中注意力于相关信息,忽略无关信息。

注意分为两种类型:指向性注意和集中性注意。

指向性注意用于选择需要关注的信息,而集中性注意则用于保持对这些信息的关注。

(2)认知控制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对所关注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和组织,以便后续的决策和动作执行。

认知控制包括多种认知过程,如记忆、知觉、思维、语言等。

(3)决策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根据已经加工好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这可能涉及到对多种可选方案的评估、权衡和选择。

决策的质量取决于之前阶段所获取的信息以及个体的决策策略。

(4)动作执行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将所做的决策付诸实践,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实现目标。

这可能涉及到运动、言语等行为表现。

动作执行的质量受到决策质量、技能水平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3.模型的应用和影响Wickens 认知行为机理四阶段模型在心理学、教育学、运动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理解和研究这一模型,人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人类在面对各种认知和行为任务时的表现。

此外,该模型也为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与大脑可塑性
大脑的可塑性是指其结构和功能 会随着经验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 变化。研究表明,注意的练习和 训练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从而提高个体的注意能力。例 如,通过冥想和认知训练,人们 可以显著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和注 意力
展望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
认知神经科学为理解注意提供了更深入的视 角。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大脑在注意过 程中的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以及注意与其 他认知过程如记忆、决策等的联系。此外, 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将能够更精确地监 测大脑的活动,从而更全面地揭示注意的神 经机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注 意的理解,也为治疗注意力缺陷、提高学习 和工作效率等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 法
注意的未来研究方向
注意与情绪
情绪对注意的影响是 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 题。未来的研究可能 会更深入地探索情绪 和注意之间的关系, 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情 绪来改善注意
注意的未来研究方向
注意的跨文化研究
注意的认知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可能会 探索文化因素对注意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注意模式
总之,注意的认知理论提供了一种 深入了解注意的工作机制的方法。 虽然这些理论都有其局限性,但它 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注意现象的理 解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 能会发现更多关于注意的认知机制 的细节
6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
除了上述的认知理论外,认知神经科学也为解释注意 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x
通过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 理解注意的神经机制
这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被试者仍 然可以注意到非主导耳的信息
衰减理论认为,过滤器的功能并非完全阻 止某些信息,而是减弱某些信息的强度

儿童认知(下)信息加工理论 无意注意

儿童认知(下)信息加工理论 无意注意
‫د‬ᒏ‫઀ݎ‬
第四章 儿童的认知发展(下) : 信息加工理论
无意注意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王晓萍
目录
1 2 3 4
注意 无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注 意(attention)
(一)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 意(attention)
特点
p 指向性——注意对象的选择性 p 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在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要点: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发生的, 它本身并不能单独反映对象
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 力的注意
儿童注意的发展 大脑网状结构的成熟 注意时间的延长、范围的增加 学龄中期,儿童逐渐发展起注意的选择性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外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2、内因——个体主观的状态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2、主体自身的因素
① 需要和兴趣
② 主体的情绪状态 ③精神状态
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无意注意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绘本的使用等。
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避免与学习无关的无关刺激引起分心 1. 课堂上偶发事件的处理
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课上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1)不分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有意注意 (2)不引发学生对偶发事件的无意注意
小结
注意、无意注意的概念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
ᨀᨀѺ

认知心理学中选择性注意的三个经典理论

认知心理学中选择性注意的三个经典理论

认知心理学中选择性注意的三个经典理论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信号检测、搜索和选择,大师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重要贡献。

最基本的3个经典理论是以下3种:一、过滤器理论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认为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并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

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全或无(all-or-none)”的模型,这就是说,由于过滤器的作用,来自一个信道的信息由于受到选择而全部通过,来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于“闸门”被关掉,就完全丧失了。

由于信息的选择球决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质,因此,过滤器的位置可能处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双耳分听实验,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认为感觉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层次的知觉加工,则不会被非注意耳所注意。

但是过滤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Moray认为即使被试忽视非注意信息的高级层面,比如语义,被试人仍能够经由非注意耳识别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类似于鸡尾酒会现象。

(3) 对于此,过滤器模型显然无法合理解释,Broadbent将其称为注意的偶然转移。

此外,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

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信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

过滤器模型只是一个单信道模型。

二、衰减器理论Treisman在1960年从她给被试做的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如果被试注意耳与非注意耳对换,那幺被试会在新注意耳听到旧信息的几个其实单词,这表明语境会使被试复述本应当忽视的信息。

在之后的研究中,他又发现复述信息在非注意信息之前4.5秒或者之后1.5秒时,被试通常把两个信息看作同一个,也就是说是非注意耳之前信息而不是之后信息更容易被识别。

注意的理论

注意的理论

注意的理论共有五种:过滤器模型、衰减器模型、创造性综合选择说、后期选择理论、资源限制说。

1.过滤器模型,这是彻里用实验“双耳分听实验”得出的一个模型,这个实验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耳朵听不一样的声音,让你大声重复一只耳朵里的内容,于是就发现另一只耳朵听到的内容你根本听不到。

于是彻里说,是因为你的注意就像一个保安,他把不需要的刺激统统挡在了认知的大门之外。

2.衰减模型,莫瑞进一步使用了这个实验,他发现好像不是这样,他觉得其实两只耳朵的内容你都听到了,只是受到注意的那只耳朵的内容被加工,不注意的那只耳朵的内容虽然进入了你的大脑,但是由于没有受到照顾,很快就走丢了。

但是他指出,如果有的信息很重要,比如你的名字,就算是在非追随耳依然能够受到良好的加工。

(鸡尾酒效应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3.创造性综合选择说。

奈瑟。

他认为,注意是人们对刺激知觉结果的积极、主动的预料,这种积极、主动的预料必将导致个体在内部图式上对感觉材料的综合。

奈瑟把认知过程分为两个水平:一种是粗糙的、平行的和迅速的前注意加工水平;另一种是精细的、序列的和缓慢的加工水平。

听着很难理解是吧,我来举个例子,你看魔术师变魔术,一刀下去你觉得绳子肯定断了,这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预料,但是呢,绳子完好无损,你就开始纳闷了,哎呀他怎么就没断呢?你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就是精细的序列的缓慢地加工。

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动化的,只有你的钥匙打不开门的时候,你才回去细细思考拧钥匙这个动作是怎么做的。

4.后期选择理论,特雷斯。

他认为,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进入了你的认知,都进行了加工,你的注意只是去选择你对谁进行反应。

5.资源限制说(这种学说最受到认可)卡尼曼,他认为,注意到没注意到完全是因为我们大脑的处理能力有限,你来处理信息,好比你去超市买东西,你能买多少东西取决于你蚂蚁花呗有多少额度。

也就是说我们处理信息取决于你有多少的资源。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

浅谈注意的认知理论一、注意的定义注意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认知加工的概念,注意可以指定专注在特定事物上,也可以指定在某个感官/知觉、情绪、记忆、思维和行为等维度上。

在一般意义上,注意意味着:集中力量去做某一件事情,同时也会有去过滤外界没有关联的信息和内部不相关的思维强度。

最一般的情况下,注意的动作是通过倒计时的方式完成的,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的话,就会影响到最终的表现水平。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的认知理论是一种从认知过程中,对于事物和信息如何被处理和注意到进行探索的一种理论。

它旨在填补研究领域中,对潜在注意力处理模式的真正机制知识的空缺。

它不仅研究了在任务处理过程中注意力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怎样因此影响加工记忆等方面。

认知理论着眼于了解注意如何影响认知加工的整个流程:从一般的定位/目标选择计划性的行为,到寻求特定部件的精细加工,以及资源分配的协调瓶颈。

为了揭示注意力在众多认知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认知理论提出了三种加工层次来解释注意力的作用:当前加工,转换处理和加工输出。

当前加工是指注意选择时所做的定向加工,例如从多个领域中识别出要求的特征来提取信息;转换处理指的是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整合,提取新的信息;最后,加工输出是指从被处理的信息中产生的最终输出行为,比如决策环节。

三、注意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在心理学中,注意理论在认知加工、认知偏差、情绪调节、行为控制,以及在认知重构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思维的良性循环或思维的恶性循环会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注意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处理每一种情景。

它有助于揭示不良情绪模式的发展流程,涉及社会性,认知性和行为性方面,以及人们在身心健康有所恢复时,会重新构建心理机制,恰到好处地实现个体变化。

总之,注意理论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个体从生理上、认知上、情绪上及健康上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工作及生活的能力,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特定挑战。

因此,学习注意理论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对于广大学习者是非常有价值的,能获得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效果,这是一张无价的“宝贝”,是值得珍藏的精神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过滤器理论
过滤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结构的限制,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而其他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因此,过滤器理论一般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1)信息加工系统中有多少个过滤器?(2)过滤器处于信息加工系统的什么位置?(3)过滤器是以什么原则进行工作来选择信息的?
(一)早期选择模型
布鲁德本特在其《知觉和交往》一书中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尽管它在今天只有历史的意义,但了解该理论对于认识注意理论的发展仍然是有益的。

这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

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这些感觉信息将通过大量的平行的感觉通道进行加工。

但是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于是在信息加工的某一阶段就出现了瓶颈口。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出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的信息则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被识别或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过滤器。

它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

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

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

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

他认为,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对输入信息的通过或拒绝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不需要信息加工系统的高级分析阶段参与活动,即不需要已有知识经验对输入信息的作用。

(二)中期选择模型
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理论很快就遇到了困难,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

例如,在双耳分听实验中,事先规定被试只对一只耳(如左耳)输入信息进行追述(追随耳),而不追述另一耳(非追随耳)的输入信息。

结果是,对追随耳的信息被试能很好地知道,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常常不能识别,但对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如被试的名字)却能够识别。

显然,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是无法解释通过非追随耳的特别有意义的信息为什么能得到识别这个问题的。

因为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是按“全或无”的原则进行工作的,是依据刺激的物理属性来选择信息的,同时输入的信息也不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

据此,特瑞斯曼提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

但是,她认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

至于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位置问题,特瑞斯曼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语义分析之前的,被称为外周过滤器;二是在语义分析之后的,被称为中枢过滤器。

前一种过滤器对刺激的特点进行级差性选择,即对输入的感觉信息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而不是完全阻断感觉输入。

她假定长时记忆中已储存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阈值,当输入的信息(追随耳的)通过过滤器未受到衰减时,能顺利激活长时记忆中有关的项目而得到识别;当输入的信息(非追随耳的)通过过滤器受到衰减时,由于强度减弱,因而常不能激活长时记忆中相应的项目,因而不能被识别;但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值较低,因而能被激活、被识别。

因此,选择注意不仅取决于感觉信息的特征,而且取决于中枢过滤器的作用。

中枢过滤器在选择信息中起积极作用,它是根据在回答反应组织中起着巨大作用的范畴、语义特征进行选择的。

(三)晚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由德尤奇和诺曼等人提出。

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

事实上,该模型假定信息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其中的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

这个模型强调了中枢控制过程,选择注意就是加工系统中这个控制的一部分。

通过它,某
些信息的编码被选择出来作进一步的系列加工。

诺曼把这个机制称为“相关机制”,即对相关刺激作出反应。

选择注意就是这个控制机制用来使人集中加工特定信息的结果,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这个模型能很好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很好地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易引起人的注意,因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这些项目激活阈值是很低的。

但是,这个模型看来是不经济的,因为它假设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被中枢加工,这就不能很好地解释早期选择现象。

以上三种关于注意选择性的理论,都假定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特定阶段。

目前,很多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选择过程可以发生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这种观点被称为多阶段选择模型。

多阶段选择模型是对前面三种选择性模型的综合,它强调信息选择的时段依赖于任务的具体要求,因此更具灵活性。

二、认知资源理论
(一)资源限制理论
这种理论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对输入进行操作的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

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好么注意就可以指向另外的任务。

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从事操作的资源的有限数量所决定的。

卡尼曼于1973年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了资源限制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成每一项任务都需要运用心理资源。

操作几项任务可以共用心理资源,但是人的心理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这些加工过程产生一定数量的输出,人在操作几项任务时根据特定数量的资源和输出在质量上的变化,将资源量分配给这些任务的操作。

只要同时进行的两项任务所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人的心理资源的总量,那么,同时操作这两项任务就是可能的。

(二)双重加工理论
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

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

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

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随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

双重加工理论是对资源限制理论的有益补充,它们共同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时能同时做好几件事,如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因为人类认知加工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同时执行两种以上的加工任务时,往往会发生困难。

而如果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加工已经变得自动化了,不需要占用加工资源,个体就可以将注意更多地集中于其他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之上。

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

熟练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动作信息由控制加工向自动加工转化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