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1(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章《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章《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2023秋)。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认识除号、被除数、除数和商等基本元素。
2.学习表内除法的基本运算,掌握2~9的除法口诀。
1.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认识并运用除号、被除数、除数和商等数学符号。
2.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表内除法的学习,掌握2~9的除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将除法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够运用表内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平均分配物品等。
5.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章《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2023秋)。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用来计算一个数被另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它是解决分配、测量等问题的有力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有18个橘子,想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个橘子?通过这个案例,展示除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环节较为顺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互相协作。这说明,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加大实践环节的比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除法的认识。
2023二年级数学下册2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教案新人教版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除法的初步认识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基本运算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B.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
C.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D.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几个不相等的部分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这是除法的基本含义。
2.除法运算题
题型:计算题
题目:计算24÷4的结果。
答案:6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除法运算的掌握。24÷4就是将24分成4个相等的部分,每部分是6。
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对于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辅导措施,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1.学生已掌握了加、减、乘三种基本运算,本节课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引入除法运算。
2.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除法的实际应用,如分配物品、平均分配等,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的概念和方法。
数学教案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数学教案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卡片3.小组讨论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的意义。
2.提问:乘法的逆运算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二)新课讲解1.讲解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一种运算,表示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2.举例讲解:以12÷4=3为例,说明除法是如何将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3.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的结构:被除数、除数、商。
4.讲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以通过乘法验证除法的正确性。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除法的概念。
2.分组讨论,互相检查答案,共同解决问题。
(四)实际问题解决1.提出问题:有1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2.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问题:10÷4=2……2,每人分2个,还剩2个。
3.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场景。
2.提问: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布置作业:设计一道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五、课后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除法的概念理解较为深刻,但个别学生在运用除法解决问题时,还需加强练习。
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要注意引导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课后作业要注重实际运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强化课后作业的针对性,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除法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除法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青岛五年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
3.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4. 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意义,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
2. 教学难点: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口诀,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课(1)讲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讲解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表达方式。
(3)讲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和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除法的理解和认识。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评价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包括计算准确性、问题解决能力等。
3. 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业质量、完成速度等。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掌握除法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 北京版 (5)
标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进行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2. 除法算式的读写: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3. 除法的计算方法:表内除法、一位数除以两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4.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除法算式的读写、除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除法的规律。
2. 运用实例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2. 讲解新课:(1)除法的概念: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2)除法算式的读写: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3)除法的计算方法:表内除法、一位数除以两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3. 操练巩固:(1)让学生进行除法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学生对除法的概念、计算方法是否掌握?3.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灵活运用除法?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补充和说明:在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除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其含义、掌握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二单元1.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
1.照样子,圈一圈,写算式。
8
2
4
15
3
5
2.
(1)每堆玉米2个,( 5 )堆玉米一共有( 10 )个。
(2)( 10 )个玉米,每( 2 )个一堆,分成了( 5 )堆。 (3)( 10 )个玉米,平均分成了( 5 )堆,每堆( 2 )个。
3.和学习伙伴们说一说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4÷2=2 16÷8=2 28÷7=4
(2)8个果冻,平均分成4份,每份( 2 )个。 填完后,全班讨论上面两种分法的异同。
8表示的都是总数,第一个4 表示每份的个数,第二个4 表示分的份数,它们的实际 意义不同。
1.圈一圈,填一填。
9片
,每3片一份,可以分成(
3 )份。
2.摆一摆,填一填。
(1)12根 (2)12根 ,每3根一份,能分成( 4 )份。 ,每4根一份,能分成( 3 )份。
3.
(1)每袋有3块橡皮擦,( 5 )袋一共有( 15 )块。 (2)有( 15 )块橡皮擦,每( 3 )块装一袋,分成了( 5 )袋。
(3)有( 15 )块橡皮擦,平均分成了( 5 )袋,每袋( 3 )块。
1.小组讨论:如何仿照乘法算式那样,用一种算式的方法来 计算例4?(讨论后完成下列各题) (1)像这种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 我们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它是“(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1.除法的初步认识
1.请与你的学习伙伴说一说:平均分与不平均分有什么不一样? 平均分:每份的个数都相同;不平均分:总有一份和其他几 份的个数不同。 2.将例1中平均分的过程,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1)把( 6 )颗糖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有( 2 )颗。 (2)一共有( 6 )颗糖,每( 2 )颗一份,平均分成了( 3 ) 份。 3.把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的事例,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数的感觉很好,能想到每次分几个比较合适。
(二)自主尝试,用多种表征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过程,用画图或者算式表示出来吗?
展示交流
预设1:画图
图1
图2
你能看懂两位同学的想法吗?
他们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又清楚又直观,清晰地表达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3个。
预设2:列式
3×4=12
12÷4=3
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乘法:每盘3个有这样的4盘,就是4个3,这个算式表示4盘一共有12个竹笋,我们要表示的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意思不一样,这样列式不对。
(三)图式联系,理解除法意义
除法:这个算式能表示平均分么?
这是除法。
认识除号,
12÷4=3
除号。
除法的初步认识部分知识复习
除法的初步认识1.每份分得( 同样多)叫平均分,平均分包括两种情况,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第一种等分,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5根。
15÷3=5第二种包含,18个苹果,每9个分一份,可以分成2份。
(18里面有2个9。
)18÷9=22.除法算式的读法(数字不变,把“除号和等号”写成汉字)。
例:10÷2=5 读作:10除以2等于53.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叫做“除数”,等号后面的叫做“商”)。
例:10 ÷ 2 = 5………被除数÷除数=商4.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5.从右图中可以了解到的数学信息有:(1)每组有3块糖果(每份数是3)(2)有4组糖果(份数是4)(3)共有12块糖果(总数是12)从已知的数学信息中任选两个提出数学问题;(1)每组有3块糖果,4组一共有多少块糖果?列式:3×4=12(块)或4×3=12(块)(2)有12块糖果,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块?列式:12÷4=3(块)(3)有12块糖果,每组3块,可以分成几组?列式:12÷3=4(块)6.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1)(2)(3)7.列出下列各题的算式。
(1)30个苹果,平均放到5个盘里,每个盘里有()个苹果。
除法算式:(2)30个苹果,每6个放一盘,能放()盘。
除法算式:(3)56里面有()个7。
除法算式:(4)除法算式:(5)除法算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_1
除法的初步认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案高桥中心小学李玉华教学内容:书第74页的例l,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习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当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2。
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圆和12根小棒;学生每桌准备8个圆片、12根小棒和12个三角形.一、复习引入1.激趣.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吧?老师讲故事了哦,有一天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灰兔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它们呀采到了8只大蘑菇,后来小白兔和小灰兔要回家了。
它们决定把这8只大蘑菇分成两份,每人带一份回家。
可是它们不会分,怎么办呢?小朋友们,我们给小白兔和小灰兔帮帮忙,帮助它们分一分好吗?(好)请小朋友们用圆代替大蘑菇,帮它们分一分。
(学生操作)你是怎么帮它们分的?学生汇报,师板书。
提问:这几种分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动手实践,分圆.①提出要求:把12个圆分成4份,每份要分的同样多。
会分吗?分分看。
②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情况.③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只要是每分分得同样多,允许有多种分法。
).分成了4份,每份同样多吗?像这样把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巩固平均分。
看黑板判断哪些是平均分的。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1)出示8个梨和4只盘子,示题: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每盘是()个。
(2)提问:一共要分多少个梨?(8个)平均分在几只盘子里?(4只)要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就是每盘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呢?(3) 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梨,动手分分看。
分后4人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4)请学生口述分的过程,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要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老师先拿4个梨,每盘放1个,问:分完了吗?还剩下4个梨,再每盘放1个。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西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西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这是一节西师大版的课程。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学习除法的基本概念,包括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的构成以及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能够运用除法算式表示分物过程。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除法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除法算式。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实物等。
学具:练习本、笔、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分物的实际情境,比如分水果、分玩具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表示这个过程。
2. 讲解除法的含义:我会用实物或者卡片来展示除法的过程,解释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过程,并让学生参与进来,实际操作一下。
3. 学习除法算式:我会引导学生学习除法算式,让学生明白除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的意义。
4. 例题讲解:我会用一些例子来讲解除法的过程,让学生跟随我的思路,一起完成除法的计算。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我会进行讲解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的构成和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
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我会进行个别辅导。
同时,我还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题目,让学生在家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这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初步认识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在课程开始时,我通过展示一些分物的实际情境,如分水果、分玩具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表示这个过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平均分(1)▶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1,完成教科书P8“做一做”,P11“练习二”第1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小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在生活中的用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P7主题图。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学校组织春游活动。
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
大家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呢?【学情预设】预设1:糖果、纯净水、饼干、橘子、酸奶、香蕉、牛肉干……预设2:24颗糖果、1箱纯净水、12块饼干、18个橘子、1箱酸奶、1箱香蕉、一箱牛肉干。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仅毫无遗漏地发现了所有的物品,而且还学会了带着数据去表达,真棒!老师看到了好多好吃的,真兴奋呀!但是请大家再来观察桌面上的东西,它们摆放的方式有什么特点呢?【学情预设】饼干每堆摆放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师:是的,那大家来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学情预设】他们应该是想把这些东西都分给大家,要每个人分得一样多才好。
师:我也赞同你的观点!看来咱们班以后出去玩不用担心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助他们把糖果分一分吧![板书课题:平均分(1)]【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培养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的能力。
同时在仔细观察中,学生会发现许多物品堆放在一起,但桌面上有些物品的堆放却是有规律的。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份分得一样多是经常使用的,从而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二、动手实践,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自主尝试不同分法,感知平均分的特殊之处。
除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數學教案設計标题:除法的初步认识數學教案設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定义2. 除法的符号及读法3. 除法的运算规则4. 简单的除法问题解决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除法吗?它有什么作用?”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1. 除法的定义: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如分苹果)或直观图形来解释除法的概念,即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
2. 除法的符号及读法:教师讲解除法的符号“÷”,并指导学生正确读出除法算式。
3. 除法的运算规则:教师讲解除法的运算顺序,即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并举例说明。
(三) 实践操作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除法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以加深他们对除法的理解。
例如,“如果有1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人可以得到几个苹果?”然后引导学生用除法计算。
(四) 巩固练习教师准备一些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
四、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教师需要反思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下一次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除法的初步认识數學教案設計”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再组织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首先是熊猫盼盼有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让学生以圆片代替竹笋动手分一分等操作,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分的过程。
熊猫盼盼看同学们学的非常认真,又多准备了一些竹笋,现在有20个竹笋让学生先在作业单上圈一圈,然后看熊猫盼盼自己分竹笋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谈自己的想法。
在设计练习题时,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每个孩子都有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心理强的特点,于是我设计了形式多样智慧大闯关游戏,富有挑战性的关卡练习题,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整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的心理需求,维持孩子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节课的不足是语速太快,有点紧张。
以后加强练习,提高自己。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1 / 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提供学生喜爱的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教学情境,有效地组织实施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以达成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的教学目标,力求使学生在经历体验除法意义的过程中,协调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认识的过程应该是体验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总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除法算式的两种不同含义,把抽象的除法算式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为今后学习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表达的过程应该是规范的过程。
数学语言是规范和严谨的,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的事和物,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二年级学生要实现在观察的过程中由日常用语到规范的数学语言、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是不容易的,他们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还相当薄弱,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除法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逐步规范他们的数学语言。
整节课,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描述除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义,例如:例4中12÷4=3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而例5中20÷4=5表示把20个竹笋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也就是求20里面有5个4.这些数学语言的描述,体现出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已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体现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轨迹。
应用的过程应该是发展的过程。
用数学是数学发展的需要,是学习数学的最后归宿。
本节课,在学生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义之后,教师将知识面进行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找找生活中能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要求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含义,这是对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检验,因为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的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一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_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1)练习三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几年级的
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几年级的除法的初步认识通常在二年级进行。
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开始了解和学习简单的除法运算。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初步认识除法运算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教学目标:1. 理解除法是一种分配型运算,用来平均分配物品或将总量分成若干个同等部分。
2. 掌握除法运算的基本表达式和符号,如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3. 通过实际问题,运用除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计算器。
2. 教学素材:一些具体的实物,如苹果、糖果等。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拿起几个苹果,将其平均分给学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给每个人,并引导学生发现这就是除法运算的思想。
提示问题:如果将10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2. 认识除法的基本概念:a.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写上除法的基本表达式:20 ÷ 5 = 4,解释其中的术语:20为被除数,5为除数,4为商。
b. 引导学生思考,除法的运算结果也可以有余数,引导学生理解余数的概念。
c. 出示一些实物,如20个糖果,让学生分成5组,观察是否能够平均分配,有没有余数。
3. 认识除法的符号:a. 引导学生发现除法运算的符号是“÷”,并解释该符号的含义。
b. 出示一些计算式,例如:15 ÷ 3 = ?,引导学生读出并解释其中的符号。
4. 运用除法解决问题:a. 出示一些具体的问题,如:一共有18个书包,如果每个班级只能分到3个书包,问学校共有几个班级?b. 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找到答案。
c.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题,确保学生理解了问题的解决过程。
5. 练习与巩固:a.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熟练计算,提高对除法运算的掌握程度。
b. 对学生的答题进行检查,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6. 归纳总结:让学生总结除法的概念、基本表达式和符号,并简单总结除法运算的步骤和原理。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几年级的数学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几年级的数学教学-除法的初步
认识(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通常是在小学三年级进行的数学教学内容。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先掌握除法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然后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初步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除法的概念:学生需要了解除法的含义,即将一个数平均地分成几等份的运算。
例如,当我们将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时,每人将获得2个苹果。
2. 除法的符号和表示:学生需要学习除法的符号(÷)和表示方法(如10 ÷ 5)。
3. 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学生需要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包括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概念。
被除数是被除的数,除数是除以的数,商是除法的结果,余数是除法计算中剩下的数。
4. 简单的除法计算: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例如,计算10 ÷ 5,学生将被除数10除以除数5,得到商2。
在初步认识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来理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并进行一些简单的除法计算。
这些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除法计算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除法的初步认识重点内容和遇到的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重点内容和遇到的问题一、1.1 除法的初步认识哎呀,今天我们来聊聊除法这个神奇的数学概念。
你知道吗,除法就像是一个魔法师,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比如说,我们要想知道把一个蛋糕分成几块,就需要用到除法。
那么,除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了。
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发明分数和小数,所以他们只能用一种特别的方法来表示除法的结果。
这种方法就是用商和余数来表示。
比如说,我们要把12分成3个相等的部分,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12÷3=4...0。
这里的商是4,余数是0,意思就是12可以被3整除,而且没有剩余的部分。
二、1.2 除法的基本概念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简单的除法例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些基本的概念。
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除数。
除数就是用来除的数,比如上面的例子中,3就是除数。
然后,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被除数。
被除数就是要被除的数,比如上面的例子中,12就是被除数。
接下来,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商。
商就是除法的结果,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商就是4。
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余数。
余数就是除法后剩下的部分,比如上面的例子中,余数就是0。
三、2.1 除法的实际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除法的基本概念,那么它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其实,除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说,我们要去超市买东西,但是我们只有一定的钱。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我们需要买多少东西。
比如说,我们有60元钱,想买5个苹果和3个香蕉。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60÷(5+3)=60÷8=7.5。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花7.5元钱买一个苹果和一个香蕉。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买到足够的食物了。
四、2.2 除法与时间的关系除了在购物方面,除法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
比如说,我们要计算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需要多长时间。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比如说,我们要从家里走到学校需要走3公里路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能够放几个?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课题
除法的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决实际的问题的水平。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准备
2、知道如何读、写出除法算式,并能准确写出它的“读作”,特别是“除号”的理解和写法(“除号”读“除以”,“以”字易漏掉或错写为“于”)。
本
节
课
课
后
练
习
1、完成课本练习三的第4、5题,做在课本上,并写出每一个除法算式的读作。
2、完成同步练习册第5页。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理解
“÷”,读作:除号
12÷4=3,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例题4。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读作:12除以4等于3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的主要是学习除法的初步理解,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成过程和结果,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使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并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解逐步加深。在练习活动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得以巩固。
这个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题。
3.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2题。
4.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3题。
四、总结: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五、作业:完成书上相对应的练习。
考
点
1、使学生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列出准确的除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