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政治 隋文帝设立分科考试制度

合集下载

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

科举制度发展历程如下: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察举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士族想要控制选官的野心,所以从创立以来选官比较注重门第,形成了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所以不利于选拔真正有学识的见解的人做官,所以后期隋朝为改变这样的弊端,就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在创立之处,隋文帝只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分成秀才和明经两科。

这时科举制还未成一种严密的考试制度,只是科举的雏形和基础。

而隋炀帝时期“始置进士之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形成了一层级分明的完整的科举考试体系,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在唐朝,科举考试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在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分成常科和制科,每年都进行的称为常科,科目包含50多种,大大增加了考试的科目,但后期常考的主要是明经和进士两科,唐朝大多数宰相也进士出身。

到了武则天时期,大大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在整个唐朝比较重视进士科。

明朝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代的历代统治者对科举都非常重视,科举的方法也非常严密。

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四书五经成为了出题的唯一来源,考生只能机械作答,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弊端。

所以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逐渐显露。

最终在清朝末年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彻底废除。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科举制由隋朝开创,因分科举人而得名,为选拔官吏的制度。

基本方法是由国家设立科目,通过逐级考试,按成绩授予相当的官职。

一、隋1.时间:隋开皇七年(公元587)2.人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诏定制,为科举制度之始;大业三年(公元607),炀帝创立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逐渐形成;3.内容: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

二、唐(一)完善: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

1.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应举科目广泛,应试者身份不限,中第者可获出身或官职;2.常举每年举行,科目主要集中在明经、进士两科,中第者可获得出身,通过吏部铨选,才能正式做官。

(二)创新1.殿试:武则天时期,发展了科举制度,实行“殿试”,亲自考试取官。

2.武举:充实科举内容,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并开创了制科。

3.自荐:仪凤元年(676年)令两广、贵州等地选拔人才,时称“南选”。

此外,又有“自举”“试官”“员外官”等名目。

三、宋创新:创立“糊名”“誊录”之制。

糊名就是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作弊。

誊录就是抄写试卷,誉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誉录的卷子称草卷,送给考官评阅。

四、元内容:元朝划分民族为四等的统治政策(1蒙古人2色目人3汉人4南人),对各个等级也作出不同规定。

在考试科目上规定蒙古、色目人考两场,而汉人、南人考三场,考题难易也有差别。

五、明1.创新:明代科举分乡试、会试两级。

子午卯酉之年在省城举行乡试,中试者为举人;辰戌丑末年各地举子在京城举行会试“亦称春闱”,合格者为贡士;贡士再经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后,即分三甲张榜公布,统称进士。

2.考试:考试命题一律出自《四书》《五经》,答卷的解释限定于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据,不得随意发挥。

八股文定型于明朝中叶,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组成,文字要讲究对偶工整,不仅形式僵化,而且要“代圣贤立言”。

历史趣谈隋朝科举制度内容 科举制实质是什么

历史趣谈隋朝科举制度内容 科举制实质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隋朝科举制度内容科举制实质是什么
导语:科举制度,中国古代一种独创的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主要用来选拔有才学的人,是由政府主办的考试。

科举制度最开始是在隋朝创立的,隋朝科举制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一种独创的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主要用来选拔有才学的人,是由政府主办的考试。

科举制度最开始是在隋朝创立的,隋朝科举制度是科举制度的一个开端。

科举制图片
对于隋朝科举制度是有争议的,一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在唐朝建立的,跟隋朝关系不大。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在隋朝开始,唐朝才成形的。

严格来说,隋朝科举制度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因为它缺少科举制度最核心的东西——科举考试。

但是一般来说,人们都将隋朝科举制度当成科举制度的开端。

隋朝科举制度与其他朝代的科举制度差别很大,首先,它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部门来管理,也没有设立科举制度的核心科目——“进士科”。

可以说,隋朝科举制度不是一种制度,因为它是十分随性的,科举制度重要的东西隋朝科举制度都不具备。

其次,隋朝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与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很有出入,隋朝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类似于“察举制”,它主要是举荐人才。

科举制度的选才模式是根据考试的成绩来判定的,考生考试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是否会被录取,他人对考生的印象并不会影响考生的成绩。

最后,隋朝科举制度没有规定考察的具体内容,它的考察内容是依照当权者的品行和需求而定。

综上所述,隋朝科举制度应当算是科举制度的萌芽,它虽然类似于“察举制”,但是它与“察举制”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在某些方面它与科举制度有类似之处,因此隋朝科举制度是科举制度的萌芽。

生活常识分享。

隋朝的重要制度

隋朝的重要制度

隋朝的重要制度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制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以下是隋朝的一些重要制度:科举制度:隋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建立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选拔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层有了通过知识渠道来获得官位的机会,有利于社会的流动和人才的选拔。

均田制:隋朝颁布了均田制,通过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使得土地更加公平地分配给农民,有利于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州县制:隋朝实行了严格的州县制,将全国分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户口制度:隋朝建立了完善的户口制度,实行户口登记和人口普查,对人口的数量、职业、财产等进行统计,有利于国家的税收、征兵、劳动力配置等方面的管理。

均输法:隋朝颁布了均输法,实行严格的物资调配制度,以保障国家的军事、建筑、交通等方面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控制。

徭役法:隋朝推行了徭役法,规定了农民的义务劳役和纳税责任,加强了中央对农民的控制,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官僚制度:隋朝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设立了各级官职,实
行了官员的选拔、考核、晋升制度,有利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以上所列举的制度是隋朝建立和实行的一些重要制度,它们对于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代史复习纲要-隋朝

断代史复习纲要-隋朝

断代史复习纲要·隋朝【隋朝概述】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享国三十七年。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改革。

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正式推行科举制,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

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

军事上完善府兵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

【大事记】建国:外戚杨坚掌握北周朝政。

580年杨坚矫诏以外戚身份辅政。

581年,杨坚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定都大兴城(西安)。

统一全国:587年废除西梁。

次年发动灭陈战争。

隋文帝命杨广等人攻陈。

589年,隋军攻入建康,俘陈后主,陈亡。

590年,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开皇之治:政治方面,隋文帝统一后,一方面躬行俭朴,一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

躬行节俭,使人民的负担得以减轻。

隋文帝还整饬吏治,宽简刑法。

经济方面,沿袭北魏的均田制。

同时隋文帝下令重新编订户籍。

隋朝广设仓库,分官仓、义仓。

官仓作粮食转运、储积用,义仓则备救济之需。

工程建设方面,在原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开凿广通渠。

学术文化方面,隋文帝广求图书。

他鉴于官书散佚,所以下诏求天下之书,得三万余卷。

为了招揽人才,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军事方面,隋文帝派兵攻打突厥,后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促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

皇位斗争:604年,杨广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隋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

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给隋文帝。

隋文帝大怒,传大臣柳述、元岩拟诏,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

杨广后将柳述、元岩抓入狱。

不久文帝驾崩,杨广继位。

大业盛世:隋炀帝在位前期营建东京洛阳,开凿京杭大运河,修驰道筑长城,带动中原与南北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商贸发展,并对四周展开征讨,扩大隋朝版图。

然而由于隋炀帝过于急功好利,这些举措相反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破坏。

609年,隋炀帝在焉支山召开了一场“万国博览会”,会上吐屯设向献地数千里,隋炀帝大悦,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及影响

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及影响

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及影响科举制产生的目的、演变过程及评价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演变过程:①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③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④唐玄宗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⑤北宋时科举制发展,主要表现在:严格考试程序,考试分三级进行,殿试成为定制;减少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完善方法,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

王安石变法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太学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为官。

⑥明清时,演变为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形式上严格分为八个部分。

⑦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

⑧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评价: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在明清之前,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积极作用:①抑制门阀。

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②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科举制使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了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加强中央集权。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如唐朝科举制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到明清时其积极作用消失殆尽。

消极作用: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出现。

2023年公务员行测考试科举制发展史

2023年公务员行测考试科举制发展史

2023年公务员行测考试科举制发展史很多同学很想认真准备公务员考试,但是不知道该从何下手,特别是行测,而且这是公务员考试中占分比较大的一部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科举制发展史,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科举制发展史一、科举制的内涵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

科举制由隋代创立,1905年,开始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彻底被废除。

二、科举制的发展历程(一)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隋炀帝杨广又设进士等科,以及第者任官。

隋朝制度,科举考中以后一般就可以任官了。

(二)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了进步。

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两类:一曰常科,一曰制举。

常科:分期考试,主要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

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重视。

考试所依据的经典和题目要求常有变动。

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时务。

明法科规定考律七条、令三条,全部通晓者为甲第,通晓其中八条为乙第。

制举:皇帝特诏的考试,科目、时间、场所均由皇帝临时决定。

制举出身也可能得到“美官”,但不如常科举受欢迎。

武则天执政时设立武举,但不如文举受欢迎。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三)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隋朝科举取士制度历史小短文

隋朝科举取士制度历史小短文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

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1]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摘要:科举制度是隋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为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产生的。

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行政机构。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关键词:科举制度、隋唐取士、糊名考试科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度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第一,官吏选用的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第二,选官有统一的标准,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第三,向各地方庶族、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实现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原则,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第四,科举似乎是最公平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

唐太宗曾有感而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也就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13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科举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的考试制度,也影响了欧洲、亚洲各国的文官考试。

这对当今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品德教育上尤为重大,在科举考试中是以儒家核心的,虽然它本身有极大封建性,但在品德教育上不得不说它有很大效果。

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将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科举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不仅左右着当时的学校教育与教育管理,也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完善的过程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充实官吏缺乏的问题,为了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浅谈隋、唐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取得的效果

浅谈隋、唐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取得的效果

浅谈隋、唐两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取得的效果#古代科举#请允许我也来参加讨论。

古代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

读书、应考、做官是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

下面着重谈一读隋代和唐代的科举制度。

一、隋朝科举制度隋文帝杨坚在统一中国后,实行了政治改革,其中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直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按考试成绩任用各级官员。

科举取士制度就初步建立起来。

隋文帝时规定,对各地选送的人才,不以门第和声誉为准,而是要进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为取舍标准。

当时选送人才进行考试的办法,主要是通过举荐。

一是‘岁贡三人’,就是各州每年举荐三名,应考‘秀才’;二是五品以上的京官、总管、刺史可以直接举荐。

然后对举荐出来的二类生源,进行分科考试。

这种以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隋炀帝继位后,开办了各级学校,分为乡学、郡县学、国子学等。

他创立的‘进士科’,成为中国科举制度之萌芽。

进士科不同于举荐考试,知识分子可以自行报考。

考试者以文辞形式撰写政治论文,名为‘试策’。

炀帝不经意间创设的进士科,成为中国科举各科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科,其基方式,一直沿用了1300余年。

隋朝科举开考没有几次,所取秀才(此秀才含义为俊秀之才,与后世秀才含义不同)、进士不过十几人,但数量少,质量高,其中几个成为初唐的翘楚者。

如,杜正伦,隋秀才,唐初做了相当于丞相的中书令;如,许敬宗,隋秀才,在唐为右丞相;房玄龄,隋进士,成为李世民心腹谋士,后为重臣。

隋代科举制度还处于萌芽状态,考试不定期,选拔方法不完善,随着隋朝的很快覆灭,使隋科举制度实施戛然中断。

二、唐朝科举制度唐王朝建立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此时,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大为加强,由此带来官僚机构膨胀,扩充大量官吏队伍势在必行。

唐就在隋选官制度基础上确立了科举制,以科举选官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

唐代造纸业和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极大方便了读书人学习和应考的需要。

例如,朝廷国子监刻印的儒家经典《九经》,定价出售,为考科举的读书人提供规范课本。

隋朝科举制的内容

隋朝科举制的内容

隋朝科举制的内容一、隋朝科举制的概述隋朝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唐朝科举制度的基础,同时也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变化。

隋朝科举制的实行,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隋朝科举制的历史背景1. 隋朝政治和经济状况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命而强大的一个王朝,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显著的成就。

然而,由于统治者杨广过于专权,导致国家内部出现了许多不满和反抗。

此外,隋朝在战争中耗费了大量财力和人力资源,加上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使得国家财政出现了极大困难。

2. 科举制度前期演变自汉武帝实行乡试后,科举制度逐渐得到完善,并在唐代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科举制度。

在唐朝,科举考试分为进士、明经、明法等级别,进士是最高级别,也是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官员必须通过的考试。

3. 隋朝科举制度的实行隋朝在大业年间(605-618年)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隋朝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初步选拔人才的环节,会试是深入考察应试者文学才能和思想素质的环节,殿试则是最终选拔人才并进行封官晋爵的环节。

三、隋朝科举制度的具体内容1. 乡试隋朝乡试主要考察应试者基本文化素养和读写能力。

应试者需通过县级官员推荐后方可参加乡试。

乡试分为两个阶段:策问和诗赋。

策问是指由主考官出题并要求应答者立即作出回答;诗赋则是要求应答者根据题目写出符合规范的诗歌或散文。

2. 会试隋朝会试主要考察应答者文学才能和思想素质。

会试由主考官提出题目,应答者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答。

会试的主要形式是议论文,也有一些特殊的题目形式,如对联、诗歌等。

3. 殿试隋朝殿试是最终选拔人才并进行封官晋爵的环节。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应答者需要亲自到达皇宫参加考试。

隋朝殿试的主要形式是策问,要求应答者根据题目立即作出回答。

四、隋朝科举制度的影响1.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隋朝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

“科”指的是考试科目,“举”指的是选拔人才。

科举制历时1300余年,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于609年建立进士科,至此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

表现在:一是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二是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三是唐玄宗时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名目很多,制科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

唐代的科举考试内容前后有所变化,大体上,进士科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明经科为帖经、经义和时务策。

帖经是经学基础知识测验,诗赋是考察文采辞章,经义是经学理论,时务策是以经学为基础的政论见解。

专科性质的科举,则考专门知识。

如明法考律令,明字考《说文》和《字林》,明算考十部算经等等。

相比而言,明经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须构思,故难考。

但进士虽难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

唐代科举能否考中,不仅在于考场发挥如何,更要看平时文章如何。

当时有纳卷和行卷之制。

参加考试的学子,要把自己的优秀旧作汇集成卷,在考试前送给文坛名士或政坛要人以求推荐,称行卷;或者直接送到礼部供主考录取时参考,称纳卷。

另外还有通榜公荐,主考的友人帮主考定取舍为通榜,高官名人直接向主考举荐为公荐。

唐代科举每年一次,进士大致录取数人至五六十人,中唐以后固定在三十人左右。

唐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之谣,意谓三十岁考中明经者已老不堪言,而五十岁考中进士者则正当少壮。

一中进士,世人皆以“白衣公卿”看待。

隋唐科举制

隋唐科举制

隋唐科举制
隋代科举制是为隋代通过考试选拔人材的制度。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故在开皇末年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

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

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后来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起到奖拔寒庶、抑制门阀的重要作用。

隋唐科举制度的评价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度的评价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度的评价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来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和方式。

一、形成背景:科举制度是在隋朝诞生的。

在此之前的各个王朝官员选拔制度如下:1、秦帝国之前官员主要是世袭制,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2、汉朝的官员选举制度主要是察举制。

察举制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的一种制度,一般察举制又可以分为“举孝廉”和“茂才”2种。

1)举孝廉是两汉期间最重要的一种推荐制度,一般由中央或地方官根据宗族乡党的评议,考察并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仕,多数孝廉会拜为郎官。

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通过举孝廉入的仕途。

2)茂才是在汉武帝时候开始,官员、州郡属吏、孝廉,太学生和平民都可以推荐人才,茂才大多数都担任县令级别的官员。

3、三国、两晋及南北朝三国中曹魏的选拔制度是依据“举孝廉”制度进行了改革,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国家或地方选择“品德高尚、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将官员候选人分成九等,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历史的车轮碾压到公元六世纪时,“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已经充分的暴漏出来,两晋及南北朝时期选择官员的才德标准已经被忽视,取而代之家世的影响则越来越重,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废除九品中正制,而代以科举考试。

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明令废除门阀,注重才艺,中国传统的官员选拔制度才发展到纯粹的考试选拔的阶段。

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二、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1、隋朝在对科举的贡献:隋朝统一后,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参政人群、改善政治关系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分科举人代替九品中正制。

分科举人的方式,就是科举制的雏形。

后隋炀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

2、唐朝对科举制度的完善大唐在推翻隋朝的统治后,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试析隋代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及考试制度

试析隋代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及考试制度

试析隋代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及考试制度作者:葛少峰来源:《新校园(下)》2015年第03期摘要:隋代是科举制度的开创时期,杨坚代周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官员的选举任命统一归于中央吏部。

隋文帝开皇七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而大业元年,隋炀帝设进士科取士,这一制度逐渐发展为以后的科举制度。

隋代科举制度的产生,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尤其是那些底层人士)开辟了新途径。

本文将对隋代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及考试制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隋代科举制度;考试科目;考试制度一、隋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性首先,隋代科举制度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选拔官吏的方式,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战国时期选拔官员是比较传统的自荐与官府发现人才。

进入汉代后,征辟、察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但此种手段却使所选的人才存在名不副实的现象,弱化了官僚群体的活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盛行使官员的选拔权完全控制在从中央到地方的中正手中,他们选拔官员时以出身门第作为选拔标准,导致无权无势的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进入隋代后,隋代科举制度最明显的特点在于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来选拔人才,由中央确定人才选拔的标准,这使得其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具有极大的亲和力。

其次,隋代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颁布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就利用儒学来控制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然而由于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儒学思想很难被广大普通的劳动者所接触,因此成为社会上层的学问。

而隋代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这使得应试举子都埋头苦读儒家经典,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无论入世与否,都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庞大的士阶层,从而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二、隋代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1.秀才科隋代秀才科共分为甲乙等,只有考试合格者才能授予秀才及第,凡被录为甲科的考卷都要呈送宰相进行复审和复试。

除甲乙外,其余被录取的人大约划分为第三,统称为“举秀才”,如徐敬宗“幼年善属文,举秀才”就是典型的例子。

隋朝历史知识内容整理

隋朝历史知识内容整理

隋朝历史知识内容整理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享国38年。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隋朝历史知识内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隋朝历史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

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并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以洛阳皇宫紫微城为正宫,大兴城为陪都。

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

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

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逼杨侑禅让,国号“唐”。

619年王世充逼杨侗禅位,国号“郑”,隋朝彻底灭亡。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改革。

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改革政治,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

军事上继续推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又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增加财政收入。

当时周边国家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中国文化与制度的影响,以日本遣隋使最为著名。

二.国号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

杨坚世袭爵位,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统朝代。

由于皇室姓杨,又称杨隋,尊称大隋。

三.政治中央制度参见:三省六部、隋朝官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监,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府。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过程】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背景:察举制无法推行。

1.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评定人才等级,共分九等,并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开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2.影响:①将评议人物的权力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制(隋至清)背景:九品中正制逐渐成维护士族特权工具,已不合时宜。

1、进程(1)隋炀帝时:分科考试,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3)武那么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4)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2、影响:(1)使社会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2)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二、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1、进程:(1)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尚书省,与中书、门下成三省。

(2)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

(3)唐太宗:给品位较低官员宰相名事情,扩大任用范围。

宰相议事处称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

意义: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2)运行机制(3) 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3、影响:(1)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强化皇权,是中国政治制度重要改革,影响深远。

三、赋税制度:租庸调到两税法1、租调制: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均田令: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受田农民一夫一妇纳粟为租,纳帛为调,成年男子承当徭役3、租庸调制:唐初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4、两税法:(1)推行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政治隋文帝设立分科考试制度
中央制度参见:三省六部、隋朝官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监,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府。

”以强化中央集权和恢复汉族王朝官制的传统。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

三师、三公虽然地位崇高位居一品但实际上只是荣誉职务。

隋代尚书省的地位很高,《隋书·百官志》说“尚书省,事无不总”,反映了它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地位与权力。

隋炀帝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科举制度南北朝时期为了选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举明经”等科举制度,但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继续实施。

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

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

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

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仍有一段距离。

秀才科可谓科举的开端,亦为不完善的考试制
度,对实际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变了门第垄断官职的局面。

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廷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法律制度北周律法有时松,有时严,不好掌握,导致刑罚混乱。

隋文帝即位后,于581年命高颎等人参考北齐北周旧律,制定法律。

583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完成了《开皇律》。

《开皇律》以北齐《河清律》为底本、参考北周和南朝梁的律典,简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优点而成。

史称“刑网简要,疏而不失”,规定对十恶者要严惩不贷。

《开皇律》分十二卷,500条,刑罚分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种二十等。

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