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美术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学美术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者:杨阳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33期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艺术类学科的教学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希望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美术这门重要的学科教学来说,在培养学生基础绘画技能和审美意识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己的平台,促进教学有效性进一步提升。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小学美术在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学科,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对美术教学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课程时间不足,并且教师也是依旧运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单调,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学生的参与兴趣没有得到调动,动手能力的培训更是无从谈起。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要进行教学实践改革,思考如何有效地改善当前这种教学局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进行有效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的营造。如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及进行想象,给学生创设发散性的情节思维,结合教材深入的挖掘情景教学的各种因素,在语言上要多运用启发性的语言,通过语言让学生的思维活力增大[1]。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学生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以“多姿多彩的靠垫”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靠垫的审美性、实用性的综合考虑,运用自己喜欢的纹样、色彩审计靠垫。靠垫作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家具物品,学生对它们很熟悉,但是动手设计却会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在课堂学习中也乐于参与。首先,教师要布置学生研究、分析教材,回答“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有什么不同?”,“设计靠垫用社么形状、纹样、色彩比较好?”“你喜欢什么图案纹样?打算如何进行色彩搭配?”这时学生通过仔细回想和积极抢答的方式,与教师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拓展想象空间,激发创作意识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来通过艺术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表达,让学生在乐趣探索的过程中去寻求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实物演示教学法,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对实物进行展示,学生在这个时候就能够明白任务,老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
识进行创作[2]。例如在“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生活用品的外形以及用途,通过自己的联想动手装饰,使其具有生动有趣的形象。在学生通过联想装饰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它是什么(谁)”的小活动,组织学生对彼此发挥想象力制作的物品进行猜测,增加课堂互动的趣味性,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三、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动手兴趣
美术来源于生活,然而很多学生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创建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动手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创建教学的情境。例如在进行《留住春天》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问“大家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对春天展开联想,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树的叶子会变绿,花儿也都开了”,而有的学生则会说“我喜欢春天是因为在春天我可以穿漂亮的花裙子”等,等学生发言完毕之后,教师再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留住春天呢?我们可不可以把春天画下来装在我们的书包里呢?”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
四、开设手工制作课,丰富课堂活动形式
在传统小学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讲授书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导致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不高,动手能力差。手工制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关键。教师应认识到组织学生开展手工制作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而通过教学安排,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多媒体、视频、动漫等辅助教学设施,积极开展手工课,丰富手工制作等课堂活动形式,调动小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动手操作的积极性[3]。例如让学生自己来制作陶艺品,让学生自己用橡皮泥捏一个小动物,比赛看看哪个学生捏的最好。通过手工制作课的开展,使小学生自愿参加到小学美术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有利于实现小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更高阶段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丰富课外生活,从生活寻找灵感
传统的课堂基本都是在教室进行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开始延伸到课外,走出教室,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在美术学习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教师把孩子带出课堂,呼吸新鲜空气,看见真实的鸟儿,虫子,树叶,小草,感受这些食物的立体形态,有助于孩子在画画时,丰富大脑感知,画出更真实多彩的画作[4]。例如在“画画叶子”教学中,可以不使用多媒体展示,而是带着孩子走出课堂,让孩子自己去找多种多样的叶子,树的叶子,草的叶子,花的叶子,只要可以找到都可以,然后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形态,比较不同植物的不同叶子,让孩子感受到真实叶子的形态、纹路、结构、颜色,提高审美能力。回到课堂之后,可以让学生看着自己采集的叶子来画叶子,并能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叶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并且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真实情感。
结语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美术教学内容中具有很多文化元素和审美元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很大帮助。同时,小学美术教师要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动手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发展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安丽艳.小学美术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116-118.
[2]廖春钰.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4(04):57-60.
[3]林万丽.用智慧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2):106-108.
[4]罗宇.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J].中外交流,2017(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