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_总论

合集下载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二、常用治法
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 消法、补法等八大治疗方法。
法”。
常 用 治 法
八 法 一 览 表(一)
名称 汗 法 基本卫、疏散肌表外 邪的治法。
适应范围
1、表证; 2、麻疹初起疹出不透,以 及水肿、疮疡、痢疾等初起 而具有表证特征者。
立法原则
反佐药
性能(味)与君、臣药相反而作用相成之药;
防止拒药现象之药。
使 药
引经药 调和药
引诸药以达病所之药。 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
[例如]: 1、麻黄
君药,辛温,发散风寒, 兼宣肺平喘。
麻 黄 汤
2、桂枝
臣药,辛甘温,助麻黄 发汗解表,又能调和营 卫。与麻黄同用,使放 寒祛,表气和。
佐药,苦温,苦降肺 气,合麻黄宣肺以利 平喘,温助麻、桂散 寒。 使药,甘温,调和诸 药,并缓麻、桂发汗 太过之性。(佐制)
方 剂 的 组 成
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
组成变化
药味增减 药量增减 剂型更换
君 药 臣 药
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之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针对兼病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组 成 原 则
佐助药
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佐 药
佐制药
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 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素问》“其在皮者, 汗二发之”是汗法 的理论依据之一。
吐 法 下 法
通过涌吐,从而 1、痰涎壅塞咽喉证; 《素问》:“其高 排除胃脘上停痰、 2、顽痰停阻胸膈证; 者,引而越之”是 宿食、毒物的治 3、宿食、毒物停滞 吐法的理论依据之 法。 胃脘证。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方剂学总论第一章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阐明治法与方剂理论、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市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一.先秦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方书二.两汉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学科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时期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奠定了方剂学基本内容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点:注重实用代表著作:《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刘涓子鬼遗方》外科专科方书四.隋唐时期时代特点:历史第一次方剂数量的积累代表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外台秘要》唐王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五.宋元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全面发展时期代表著作:(一)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成药典(二)临床著作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宣明论方》张从正(攻下派)《儒门事案》李东垣(补土派)《脾胃论》朱丹溪(滋阴派)《局方发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专科方书(三)方剂理论《伤寒明理论》金人成无己第一个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开方论之先河六.明清时期时代特点:明代历史上第二次方剂数量上的积累和整理清代重视普及教育代表著作:《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普济方》明官修方书我国史上最大一部方书(6万余张)《医方考》明吴昆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注《医方集解》清汪昂创综合分类法《温病条例》清吴鞠通创众多有名温病方剂《医林改错》清王清任对活血化瘀法及方剂贡献较大七.现代时期时代特点:集成整理,现代化研究第二章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法则。

治法的最高层次;:治则其次:治疗大法(八法)再次:具体治法(方剂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方剂体现完成治法,方剂验证治法以法统方:1.以法组方2.以法遣方3.以法类方4.以法释方汗法:定义: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是在表的外感六淫致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方法适应症:外感表证分类:辛温发汗(治疗风寒表证)辛凉发汗(治疗风热表征)使用注意:1.辩证(风寒,风热)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3.不宜久煎(解表药通则)吐法: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是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方剂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一、方剂的概念:* 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规定适宜的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二、方剂学的概念:*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二节方剂的起源与发展〃要点:在方剂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载方283首(能够辨认的有197首),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剂著作。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托名黄帝、歧伯编著;载方13首。

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

书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十二病方》: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全面反应了战国时期的方剂学成就,书中大多是外科、皮肤科方,其次是若干内科、儿科及妇科方。

每病治疗方剂少则一两首,多则几十首,总数有283首,以内服及外用方剂为主,也有一些祝由方,说明当时医巫未分离。

书上记载比较完整的189方中,单味药方达110方,组成药物最多的医方也仅7味,显示了方剂的组成是经过了单味药的应用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药物组成复方的历史过程。

方中药物以酒、醋、猪脂应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姜、桂等辛热药物,剧毒药如水银、信石、藜芦等亦有应用。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载方13首,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内经》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阐述了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以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等自然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而且重点论述了人体结构、藏象气血、经络腧穴、体质差异、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五运六气等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还总结了内、外、妇、儿、伤、五官、针灸等各科的病证和治疗经验。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第一单元总论1.方剂学在中医学习中极为重要。

2.学好方剂的方法(1)知晓方剂的考核方向。

(2)针对考核有的放矢。

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等理论认识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

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则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故云“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与治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为“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四方面,而这四方面又可以简单概括为“以法统方”。

常用治法常用治法主要是指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概括总结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方法,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使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此外,凡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

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吐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或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者。

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方法,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求:
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组成变化,突出方剂的配 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一、为什么要组成方剂? 1、增强药物功效,提高临床疗效。 2、 产生协同作用 3、监制药物毒、烈之性。
4、随症合药,扩大治疗范围。
5、控制单味药物的作用趋向。 6、不产生抗药性。 二、如何组成方剂? 辨证 选择药物 方。 三、方剂的基本结构: 1、来源:《素问知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 立法 按照组方原则 组成新
《和剂局方》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为政府编辑的成药药典。
载方:788首。
《伤寒明理药方论》
意义:是第一部剖析方剂理论的著作。也是第一部 有方解的著作。 载方:320首,论述伤寒方20首。 5、健全 《普济方》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最巨大的一部方书。 载方:61739首。 明、清
《医方考》 意义:是历史上第一部详细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 6、停滞 民国百年
2、从方剂临床应用角度看:
治法是通过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成为指导遣药 组方的依据,而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归纳起来:“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 法”。
二、 常用治法: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 有针对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八法:清代 程钟龄《医学心悟》
书中曰“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 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病之方,则再以汗、 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
要求: 1、掌握汤剂的煎法。 2、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一、煎药法:
1、煎药用具:
2、煎药用水:
3、煎药火候:
4、煎药方法: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方剂学之总论

方剂学之总论

方剂学:总论(一)名词解释: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方剂: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规定适宜的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治法:即治疗方法。

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八法”:“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归纳出来的八种治疗大法。

其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等作用,使在表之六淫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外感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以及水肿、痢疾、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者。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攻逐水饮等的作用,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以及留滞体内的水饮邪气从下而去的一种治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方治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方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作用,使气、血、痰、湿、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补法:是通过滋补温养以恢复人体正气,治疗虚证的一种方法。

七方:源于《内经》,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十剂:源于北齐徐之才之《药对》,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从 功效 主治
治法
回答此方之 所以适用于 这些病证的 作用机理
由证及理,于理联法,以法统方, 一环紧扣一环,理法方药紧密联系在 一起。 既不能有方无法,亦不能有法无 方;方是法的体现,法是方的依据。 或者说,方从法中来,法从方中现。 方以药成,辨证、治法、方剂三 者必须紧密相合
第二节 常用治法
• 治法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就内治法而言,可以汗、吐、 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概括之。
《方剂学》总论
主讲:XX XX
XX大学XX医院


从这两公式你想到了什么?
TK+S SK+T (T:teacher K:knowledge S:student)
• TK+S
SK + T
• 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
教师的美称与赞誉
“蜡烛” “油灯”式的
“教学相长”
美国哈佛大学80年代创立的New Path Way 教 学模式,教师起到的是Catalyst 的作用
七 具体要求
• 本教材共208首方 一级方剂100首,掌握组成、用 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 要加减变化,深刻理解其配伍 意义。 二级方剂50首,熟悉其组成、 功用、主治及主要配伍意义。 三级方剂,了解其功用及主治 病证。 一、二级方要求背诵方歌。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
历史重任
六、如何学好方剂学
1.首先,深刻理解组方原理,掌握 配伍规律及其变化,熟悉其功用、 主治以及临床运用等。 2 背诵和熟记
3.时时温故而知新,不应平素不努 力,事先预习,最好能提出问题, 从而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4.复习一遍《中药学》和《中医诊 断学》等基础课程。 5.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会“渔” 的本领

方剂学总论【31页】

方剂学总论【31页】

麝香
【来源】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 泌物。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
1、开窍醒神:用于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的首要药物 2、活血散结: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血瘀经闭,癥瘕。 3、止痛:用于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 4、催产下胎:用于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用量用法】0.1-0.15克。入丸、散剂,不入煎剂。 【注意】 孕妇忌用。本品对妊娠子宫呈明显兴奋作用。
麝香:辛,温。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导滞、促进消化,消除饮食积滞的药 物,称为消食药。又叫消导药。
二、性能、功效及适应证
消食药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二经,具有消化饮食积滞、 健运脾胃,开胃和中之功效。主要用治宿食不消、饮食积 滞所引起的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证。
四肢无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细 缓。
方解: 君药—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 臣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佐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 使药—炙甘草,甘温调中
加减: 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以健脾益气和胃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健脾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健脾 和胃,理气止痛。
五味子:酸,甘,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
乌梅
【来源】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
1、敛肺止咳:肺虚久咳。 2、涩肠止泻:久泻,久痢。 3、安蛔止痛:蛔厥腹痛,呕吐 。 4、生津止渴:虚热消渴。 【注意】本品酸涩收敛,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 者均不宜服。
开窍药
一、定义: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能使昏 迷者神志苏醒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
主讲教师 陈华圣
绪言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
方:既有医方、药方、处方的含义, 又有规定、规矩之意。
“以规成圆,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剂:“剂”,古文通‘齐’,有整齐、整合、
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吐法
1、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 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 法。
2、适应病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 邪。
1、定义:
下法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治法概述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 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证候千差万别,治法千变万化。 治则,是有关治疗学规律的高度理论概括。
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指导下 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 遍指导意义的治疗总原则。
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2)治法分类方剂 《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七、近现代时期 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南京中医 药大学主编,11个分册,共1 800万字,载方量多达 96 592首。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六、明清时期 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 《普济方》载方61739首
--我国现存历史上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6.以形象比喻方的特点及疗效命名。(仙方活命饮;逍遥丸)
7.以合方及用量比例或特殊药物用量命名(胃苓汤、六一散)
8.以组方药物总数及主药特点命名。(九味羌活汤)
9.以方剂治法及所治病证命名。(痛泻要方)
10.以方剂所治病证、病位和功效命名。 (理中丸、补阳还五汤“元气亏五成,剩五成”) 11.以方剂出处书名命名。 (《千金》苇茎汤、《金匮》肾气丸) 12.以方剂的服药时间或剂量比例命名。(一厘金) 13.以药物新陈特点命名。
方剂的核心是药物配伍
首先要掌握方剂的组成药物,深刻理解君臣 佐使的配伍关系及其配伍变化,进而推断其功 用与主治。在理解贯通的基础上,背诵和熟记 一定数量的方剂歌诀,在背诵中再加深理解组 方原理及配伍意义。 其次,对组成与功用近似的方剂,加以鉴别 比较,分析其组方特点及用药、用量、功用、 主治的异同,从比较中掌握配伍规律。这样, 才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不仅能够熟练地运 用成方,而且可以培养较强的辨证、立法、 组方的能力。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
组成原则
组成变化
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君Monarch:
即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 主要作用的药物,为一方中 的核心。
臣:
Minister
有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Assistant 佐:
其义有三
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 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沟通中医、中药与临床 中医 中 方剂 临 药 床
将医理和药理完美结合于临床防治疾病的 实践是中医学的一个显著的学术特征,方 剂学则集中实现了中医理论和中药理论的 高度统一。
方剂的组成是以 中医学理和中药 药理为依据的。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 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十枣汤中的大枣)。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芍药汤中的肉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初起, 以芩连黄寒清热燥湿止痢,加肉桂防止冰伏湿 遏),
方剂学
<绪言>
• 方剂(处方)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 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 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 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 方剂学的任务:1,分析运用

2,临证组方
• 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理解
《济生方》《苏沈良方》
• 金元四大家的方剂学代表作。
六,明清时期
• 《普济方》61739首方, • 是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 《本草纲目》单方11000首 • 《医方集解》 • 《成方切用》 • 《古今名医方论》
• 七,近现代时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96592首
•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 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 用。
• 6,丹剂 • 7,茶剂 • 8,露剂 • 9,锭剂 • 10,条剂 • 11,线剂 • 12,栓剂
• 13,冲剂 • 14,片剂 • 15,糖浆剂 • 16,口服液 • 17,注射液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 1,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 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 空腹服,安神剂宜临睡服。

方剂学总论(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剂型、煎服法)

方剂学总论(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剂型、煎服法)

金元时期,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药方论》(成书于 公元1156年),是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理论剖 析组方原理的专著,虽然只分析了《伤寒论》中的 20首方剂,但开著《医学启源》(刊于公元1186年),全书 共3卷,善于化裁古方,自制新方,师古而不泥古。
全书共200卷,载方近20000首,系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 所献医方和“内府”所藏秘方,经整理汇编而成。《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一一和剂局的成药配 本(初刊于公元1078—1085年),载方297首。至大观 年间(公元1107-1110年),经当时名医陈承、裴宗元、 陈师文等校正,内容有所增订。至淳祐年间(公元 1241-1252年),历经160余年的多次重修,增补至788 首方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 药典,其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上篇:总论
内容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剂型 第五章 方剂的煎服法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发 现了药物。最初只是用单味药治病,经过长期的经 验积累,认识到对于多数病证而言,几味药配合应 用的疗效优于单味药,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晋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云:“伊尹以亚圣之 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后世多以此为方剂 之始萌。
唐孙思邈编撰《备急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 年),孙氏在序中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 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名之。全书共 30卷,凡232门,合方、论5300余首。
孙氏尤其注重医德,“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 其贵贱贫富,长幼妍端,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 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 凶……一心赴救。”公元682年,孙氏鉴于《备急千 金要方》有诸多遗漏,“犹恐岱山临目,必昧秋毫 之端,雷霆在耳,或遗玉石之响”,又撰《千金翼 方》以辅之。全书共30卷,包括妇人、伤寒、小儿、 养性、补益、杂病、疮痈、针灸等,凡189门,合方、 论、法2900余首。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新领域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 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 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 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 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 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 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
方剂学

研究方法
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 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 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旨 在揭示方剂学科规律的研 究方法
方剂学
基本任务
阐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 间的关系
揭示构成方剂的诸要素与功 效之间的关系
方剂学

研究范围
主要是以古人经典方剂 的制方原理为主线
经典方剂的制方原理



治法、组方思路、方剂配伍、服用方法 等方面的理论 方中药物配伍的主次关系和功效与主治 病证病机相关的配伍原理 方剂适应范围、使用要点、加减变化及 剂型选择的规律等
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
《医学心悟》中提出八法。
即汗、吐、下、和、
温、清、补、消。
汗法——解表剂; 吐法——涌吐剂; 下法——泻下剂; 和法——和解剂; 温法——温里剂; 清法——清热剂; 补法——补益剂; 消法——行气、活血祛瘀、 祛湿剂、祛痰剂、 消导化积剂、驱虫剂等。
三、方剂与中药
1.中药的发现是方剂的基础,
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2.魏晋南北朝时期: 《肘后备急方》(晋· 葛洪)
单方510+复方494
载方简、便、廉、效
《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3.隋唐时期:
《备急千金要方》 (载方5000余)、 《千金翼方》 (载方近3000) (唐,孙思邈) , 《外台秘要》(唐· 王焘,载方6000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搜罗广博、规模宏大的官修巨著,即我国古代规 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普济方》 出现了第一部方论专著一一吴昆的《医方考》 张介宾《景岳全书》, “ 新方八略 ” 所创制的 部分方剂,对后世影响极大 吴又可《温疫论》、虞抟《医学正传》、龚廷贤 《万病因春》、秦景明《症因脉治》、绮石《理 虚元鉴》、薛己《外科发挥》、陈实功《外科正 宗》、武之望《济阴纲目》
《证类本草》
北宋唐慎微 收录有单方3000余个,首开本草附 列医方的先例,同样留下许多验方的宝贵资料。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






金元时期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刘完素《宣明论方》 张从正《经验方》《秘录奇方》 李东垣《东垣试效方》 杨用道《附广肘后方》 朱丹溪《局方发挥》 许国祯《御药院方》 孙允贤《医方集成》 李仲南《永类铃方》 陈子靖《医方大成》

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医药院校不同层次使用的方剂教材、教学参考书,更 是不断更新;同时,有关治则、治法及组方原理、配 伍规律和复方效用的研究,既有文献的整理、临床的 观察,又有大量现代实验研究。方剂理论研究更加深 入,方剂应用范围更加扩大。中药制剂学的分化,中 成药在生产工艺、剂型改进、药效、药理、毒理、质 量标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 新的产品不断研制成功,剂型不断改进和更新,设备、 技术和检测手段更加先进,疗效可靠而安全的法定处 方、协定处方不断增加。随着中医学的全面发展,方 剂学中的独特优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并对人类的 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外方书

原为晋人刘涓子初辑,后经南齐龚 庆宣整理而成,主要收录和论述金 疮、痈疽、疥癣、汤火伤等外科方 剂,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 用药成就
四、隋唐时期



方剂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唐代朝廷参与或 组织编纂方书,促进了方书的编纂和方剂知 识的普及。 方书数量之多,卷帙之巨,都是空前的 外来医方和少数民族验方的收录,以及采用 外来药制方,也很受唐人重视
《黄帝内经》为方剂学的形成和 发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治则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 “ 谨察阴阳,以平为期 ”, “治病必 求于本 ”, “ 治求其属 ” 以及整体 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 治则的理论。 治法内容是后世立法组方的理论基 础;



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 佐、使 ” 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 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 “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 使。 ” 载有方剂生铁落饮、四乌鲗骨一蘆茹丸、 左角髪酒、兰草汤、 半夏秫米汤等13 首, 所用药物对炮制、制剂、用法的要求十分 讲究。
如何学习?



学习方剂首先要理解每首方剂的组方原理, 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配伍变化,熟悉其 功用、主治以及临床运用等。 背诵和熟记一定数量的基础方、代表方和常 用方 对组成、功用、主治近似的方剂,应注意比 较,从中掌握其特点和异同。
上篇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
方剂是中药应用的基本形式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组成复方加以利用 ,可以增强作用、提高疗效,并减轻不良反 应和毒性,无疑是古代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 巨大进步。 《周礼》有关于“和药” 、“和齐”的记 载 1977 年,安徽阜阳出土汉初残简 130 余片, 是考古获得的最早的复方文献资料。复方的 出现最迟应在春秋战国时期。

其次,清人继《医方考》之后,又将制方理论、方 义分析、配伍关毛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成绩斐然。 除《医方集解》等实用类方书潜心于这些阐发外, 医经学派对仲景方的推崇和钻研,也直接促进了方 剂释义的深入和实用化。如柯韵伯《伤寒论翼》所 附“制方大法 ”, 对《伤寒论》方的辨证、立法和 制方的深入讨论;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关于方 剂的六篇论文对方剂理论的发挥,都可谓新见迭出, 至今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这一时期的众多本草, 不再满足于药后简单的收载附方,而是将方融于论 药之中,加以分析比较,从而改变了方药分离的不 良状况。黄元御的《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及周 岩的《本草思辨录》等,名虽论药,实多解方。所 有这些,足以说明清人阐释方义已蔚然成风,同时 也反映出方剂学的发展。

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 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学的定义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 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 础学科之一。


方剂学的任务
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 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 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今后学 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临床制方选药多注重实用,略于理论探 讨,提倡用药简捷。 在这300多年间,出现了一大批方书, 可惜大多已经失传,目前保存较好,且 影响较大者,仅有《肘后备急方》《小 品方》和《刘涓子鬼遗方》。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


葛氏所集之方,力求 “ 单行径易,约而 有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 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 ” 该书共收单方 510 首、复方 494 首,论 述文字十分简要,载录之药方及用法, 又为葛氏 “ 皆已试而后录之”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古老的方书。其内容分 52 题而定此 名,共有医方 283 个,涉及内、外、妇、儿 、五官等临床各科病证 100 余种。诸方用药 242 种,内服有丸、汤、饮、散等剂型,外 用有敷、浴、蒸、熨等方法。 迟至战国晚期,方剂在临床的运用就已初具 规模。
二、两汉时期


一.初步总结了治则和治法,并提出了对组 方的基本结构要求,从而初步奠定了方剂 学的理论基础; 二.是总结了一批行之有效的著名方剂。
《治百病方》


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 简文中有方剂 36 首,其主治病证涉及内、 外、妇、五官诸科, 各方中用药共达100种之多,其剂型有汤、 丸、膏、散、醴,充分反映出当时对方剂 已有相当高的运用水平。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 之祖”,


《伤寒论》载方 113 首,《金匮要略》载方 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 323 个方剂。 这些方剂,有理有法、组方谨严、选药精当、 药味不多、主次分明、变化巧妙,经久不衰, 至今常用。 后世大量常用名方,大多是以这 些方剂为基础化裁而成;或是效法仲景药物 配伍组合规律,依据理法而选药组成。



《医方集解 》 清初汪昂著。作者出于诸家方书但言某 方治某病,“未尝发明受病之因,及病在某经某络---亦 未尝发明药之气味功能,入某经某络,所以能治某病之 故 ”的现状,为使方书不致徒设,选择 “古方三百有 奇,附方之数过之 ”,“先评受病之由,次解用药之 意,又博采硕论名言,分别宜用宜忌 ”,详加论述。 该书收录之方,组成不繁,凡 “ 药过二十味以上者, 概不选录 ”,大多切于实用,疗效肯定。各类正方在 前,功用相似的附方罗列其后,主次分明,沿革清楚, 加减有法,便于触类旁通。 其分类独辟蹊径,以治法、 病因并结合专科用方, 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汪氏论方,其证候、病源、 脉候、脏腑经 络、药性、治法,无不毕备,折中取约, 文字通俗流畅,为入门便读方书的佳作,流传极广。



其后,吴仪洛兼取《医方集解》和《医方考》 二书之长,予以删繁补要,收方 1000 余首, 仍以汪氏分类法为主,列为24门,辑成《成方 切用》, 同样广为流传。 此外,还有陈修园《时方歌括》《时方妙 用》《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及张秉成 《成方便读》等,亦多已成为现代学习方剂学 的参考用书。 清代还出现了一大批方论性专著,如罗美 《古今名医方论》、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 注》、费伯雄《医方论》、吴谦等《删补名医 方论》等。
《伤寒 明理论》


金人成无己 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伤寒论》常用方20 首的组方原理及方、药间的配伍关系 开方论之先河
宋金元时期的医家,还留下了不少新颖而灵验 的方剂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宣明论方》 王好古《此事难知》 李东垣《脾胃论》《东垣试效方》 朱丹溪《丹溪心法》
六、明清时期


近现代时期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方剂学更加迅 速发展。 50 年来,对一大批古代的重要方书,如 《肘后方》《小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 《普济方》等, 进行了校刊出版、影印或辑复,为古方和方剂学史 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重新编辑的古今医方、验方、方书辞典及其他方剂 工具书亦大量涌现,其中尤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 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最具代表性。此书分 11 个分 册,共 1800万字,收录历代方 剂 96592 首,汇集 了古今方剂学研究的成果,内容浩瀚,考订严谨, 填补了自明初《普济方》问世以来缺少大型方书的 空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其三,随着明末清初中药功用项目的确立,功 用与主治含义的廓清,以及治法理论的发展, 清代方书的书写格式亦相应出现了先言功用、 后列主治的变化。方书的分类,也引入了按功 用分类和按治法分类的方法。现代方剂学的雏 形,于此出现。 此外,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 医部全录》《四 库全书》《医宗金鉴》《温病条辨》《医学心 悟》等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类书和临床著 作,在保存方剂文献资料方面,功不可没。 清代的实用性方书主要有《医方集解》和 《成方切用》。
《小品方》与仲景之书齐名

陈延之所撰, 对《伤寒杂病论》以来的经验方 进行了系统整理, 1990年辑成《小品方辑录笼注》一册,内容 涉及临床各科,理、法、方、药俱论,亦重点 收录简、便、廉、效之方。陈氏清楚认识到 “伤寒与天行温疫为异气 ”所感,其病因不 同,方药各异。前者多用麻、桂之辛温,后者 多用葛根、白薇、黄连、黄芩之辛凉和清热解 毒。其疗“伤寒及温病……内瘀有蓄血者 ” 之芍药地黄汤,即日后之犀角地黄汤,首开温 热病解毒、凉血、化瘀之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