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2. 掌握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了解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理解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5.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难点:1.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机制和调节。
2. 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的细节和相关器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模型或图表展示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
3. 实验材料和设备,如显微镜、载玻片、染色剂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模型或图表,引起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例如:“你知道人体内的血液是如何运输氧气和养分的吗?”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或板书,讲解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强调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Step 3:实验设计(1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例如,观察显微镜下的血液样本或淋巴组织样本,并记录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步骤和结果预测。
Step 4:实验操作与观察(20分钟)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
教师可以逐个指导每个小组进行实验,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5: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预测的关系,以及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Step 6:知识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阅读相关教材或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或设计一个更复杂的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的机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案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自主归纳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4.列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5.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
3.掌握出血的初步处理方法。
4.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关爱他人。
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4.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2.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理解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3.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4.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教学突破教学中让学生事前看书,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画龙点睛,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讲解相关的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引导学生课前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复习课打好基础。
2.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初中生物_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_生物_初中__本节课共分六大环节:出示目标、知识梳理、合作探究、典例解析、达标测评和总结提升。
具体设计如下:一.复习目标1.结合图形、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血液、血管比较表。
2.通过绘制简图,熟记心脏结构及血液循环路线。
3.利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绘制简图,熟记心脏结构及血液循环路线难点:利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前准备教师:1.印制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完成课前预习 2.制作多媒体的课件学生:完成导学案知识梳理部分四.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章内容,在教学中结合图形、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记血液血管的比较,通过绘制简图,让学生熟记心脏结构及血液循环路线。
通过解决几个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通过典例解析,让学生对血液流过毛细血管的变化抓住本质进行归纳总结,起到前挂后连的作用,突破本章的难点。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达到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的目的。
五.教学流程(一)出示目标1.结合图形、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血液、血管比较表。
2.通过绘制简图,熟记心脏结构及血液循环路线3.利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知识梳理知识梳理1--血液根据血液分层图和显微镜下的血液涂片示意图,完成血液成分比较表。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上台展示预习成果。
知识梳理2-血管根据显微镜下的小鱼尾鳍实验,结合血管结构图,完成血管比较表。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上台展示预习成果。
知识梳理3-心脏、血液循环通过绘制简图,掌握基本结构。
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理解心脏特点、血液循环路线及血液变化。
(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血管1.在抽血或输液时,你知道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吗?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什么要将针刺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用胶皮管捆扎起来?答案:刺入静脉,因为它管壁薄、管腔大、弹性小、血流慢,易扎针、易止血。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第一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1.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1.2 血液的功能: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维持体温、免疫防御、凝血和止血第二章:心脏的结构与功能2.1 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心脏瓣膜、冠状动脉2.2 心脏的功能:泵血、维持血液循环、协调跳动第三章:血液循环的途径3.1 体循环:血液从左心室流向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收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3.2 肺循环:血液从右心室流向肺部,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第四章:血压的概念与测量4.1 血压的概念: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4.2 血压的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第五章:血液循环的意义5.1 维持组织器官的代谢和功能: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收集代谢废物5.2 调节体温:通过血液循环调节体温平衡5.3 免疫防御: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血小板促进凝血和止血第六章:血液循环障碍6.1 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6.2 栓塞:血栓或气体阻塞血管6.3 出血: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流第七章:贫血的类型与原因7.1 缺铁性贫血: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慢性出血7.2 维生素缺乏性贫血:维生素B12、叶酸缺乏7.3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过早破坏、遗传性疾病第八章:血液疾病的诊断方法8.1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和形态8.2 生化检查:血红蛋白、血浆蛋白、酶活性等8.3 免疫学检查:抗体、抗原、淋巴细胞功能第九章:血液疾病的治疗方法9.1 药物治疗:激素、化疗药物、抗凝药物9.2 输血治疗:输注红细胞、血小板、血浆9.3 骨髓移植:替代病变骨髓,恢复正常造血功能第十章:血液疾病的护理与预防10.1 护理要点:观察患者病情、监测血常规指标、输血护理10.2 预防措施: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10.3 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血液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补充说明: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承担着运输氧气、免疫防御和凝血止血等功能。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 能够解释血液循环的过程。
5. 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过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图表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血液循环系统的图表和资料。
3. 小组讨论的题目和图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兴趣:“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各个部位的?”2. 讲解: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
4. 练习: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过程的图表,分析血液循环的意义。
7.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血液循环系统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2. 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如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图表分析方面的能力。
3. 作业:评估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困惑,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疾病知识。
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
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
复习目标:回忆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结构,把握知识要点,区分和理解一些生物概念。
复习重难点: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心脏结构;血液循环;肺泡结构特点;呼吸运动及气体交换。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本章节知识要点撑握不扎实,很多已经忘记,系统知识脉络多不清,教学复习时间有限而且紧,生物复习内容多。
复习准备:课件、练习题。
复习方法:引导、回忆、启发、练习。
复习设计:
引入:由人体的八大系统引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引出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复习知识要点:
思考:某人脚受伤后需要进行用抗生素治疗,若是从手臂处输液进入人体的,请你描述一下这些抗生素达到受伤处会经过的途径(管、腔)。
二、呼吸系统
思考:1、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2、随地吐痰有什么不好?
复习与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谈谈。
练习与巩固:见练习,此略。
板书设计:见前知识脉络,此略。
课后反思:。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哈尔滨市阿城区继电初中张群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复习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主要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懂得一些病理知识和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道德修养。
教材按照四个小节,分别以血液、血管、心脏,输血和血型来阐述人体内的物质是怎样运输的。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由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
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着血液。
血管和心脏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但他们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并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共同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在生生与师生共同质疑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心脏的结构特点、血液循环途径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等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合作交流能力,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等的观念是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掌握心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3.识记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4.了解人的基本血型和血量。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过程影视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
4.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学案教案
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学案7)知识梳理一: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浆成分: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它养料和废物一、血液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跟踪练习:1、如下图,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加入抗凝剂,C、D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2、某同学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疲乏、精神不振等症状,医生给他做了血常规化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涂片玻片标本的某个视野如图,化验结果如下表.据图表回答问题:(1)医生想将图中血细胞①移至视野中央观察,血细胞①的名称及玻片移动的方向是.A.血小板,左上方 B.红细胞,右下方C.白细胞,右下方 D.白细胞,左上方(2)血液是由图中所示的血细胞和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功能的组成.(3)该同学的化验结果中值均低于正常值,医生初步诊断他可能患有贫血.贫血症有多种类型,其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该贫血症是一种的变异.(4)该同学的化验结果中值高于正常值,医生初步诊断他可能患。
知识梳理二:血管跟踪练习:1、(2013•黑龙江)根据上右图人体的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最快的血管是.(填标号)(2)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是指血管.(填标号)(3)图中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是(填标号),该血管管壁只由构成,管内血流速度.2、某人因车祸大腿受伤(如图所示),鲜红的血液喷射而出.请据图判断受伤的血管及急救时控制血流的位置分别是()3、右图是显微镜下看到的鱼尾鳍血管及血液流动现象的一个示意图(箭头示血液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号1是 ,判断的依据主要是:血液方向是由 到 。
(2)图中标号2是 ,判断的依据是血液血液方向是由 到 。
(3)图中标号3是 ,判断的依据是知识梳理三:心脏的结构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左心房(连通 肺静脉) 结构 四个腔 左心室(连通 主动脉) 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3 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心脏 瓣膜 房室瓣(只能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向动脉开) 功能 :血液运输的动力血液流向:只能从心房→心室→动脉→静脉,而不会倒流(瓣膜起作用)跟踪练习:右图是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番号代表的结构名称。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学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学案一、背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由各种器官、组织和细胞组成。
这些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物质交换和运输,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本文档将对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进行复习和学习,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
二、概述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进行。
血液循环系统主要负责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各种物质的输送,而淋巴系统主要负责废物和过滤液的运输。
这两个系统密切合作,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血液循环系统1. 血液的成分血液由血浆和各种细胞组成。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溶解的物质组成,承载着各种营养物质和废物。
红细胞负责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是身体的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血管系统血管系统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气和养分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输送回心脏。
3. 微循环微循环是指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之间的微小血管网络。
通过微循环,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可以直接供给到组织细胞,同时废物也被带走。
四、淋巴系统1. 淋巴液淋巴液是血液中过滤出来的液体,其中含有废物、细胞垃圾和细胞产生的不需要的物质。
淋巴液通过淋巴管系统流动,并最终回到血液循环系统中。
2. 淋巴器官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淋巴器官。
这些器官起到过滤淋巴液、产生和储存淋巴细胞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身体免疫反应的重要场所。
五、物质的运输机制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实现:1.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指的是物质在运输过程中需要耗费能量。
例如,细胞膜上的Na+/K+泵通过运输离子来维持细胞内外的浓度差,从而实现物质的运输。
2. 被动运输被动运输是指物质运输过程中不需要耗费能量。
其中包括扩散、渗透和滤过等过程。
扩散是指物质自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自发移动,而渗透指的是溶液中溶质从低浓度溶液通过一个选择性透过膜进入高浓度溶液的过程。
doc文档七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人教版5篇范文
doc文档七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人教版5篇范文第一篇:doc文档七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人教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复习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主要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懂得一些病理知识和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道德修养。
教材分别以血液、血管、心脏,来阐述人体内的物质是怎样运输的。
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着血液。
血管和心脏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但他们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
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合作交流能力,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等的观念是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掌握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4)掌握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利用图表、动画等,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系统的兴趣;(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血液的组成和功能;(4)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1)心脏的瓣膜作用;(2)血液循环的途径;(3)血液成分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人体八大系统的功能;(2)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3. 课堂讲解:(1)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重点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4)讲解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4. 课堂互动:(1)提问环节: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2)小组讨论:探讨血液循环的意义;(3)课后作业: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
5. 课堂小结:(2)强调重点知识点;(3)提醒学生关注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健康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的准确性;3. 课后调查:了解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2. 人体血液循环模型;3. 图片、图表、动画等教学素材;4. 课后作业:血液循环路线图。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
初中生物《复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各成分功能
(2)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
(3)描述心脏的结构特征
(4)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及关系
(5)区分动脉血、静脉血
(6)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
(7)说明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及危害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资料、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2)通过让学生分析试题,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分析生活中输液的例子,培养其理解、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血管、心脏的精妙性,认同其结构特点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心血管健康。
二、教学重点、难点
血液、血管、心脏、血液循环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动脉
↓
心脏毛细血管
↓
静脉。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3. 能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
2. 心脏的结构: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3. 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肺循环。
4. 血液循环的作用:输送营养物质、氧气、废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难点: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具体路线。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利用心脏模型、图示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心脏的结构。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血液循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复习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
3. 讲解心脏的结构: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4. 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肺循环。
5. 实例分析: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和血液循环路线图,评估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复习情况。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练习题和路线图,发现部分学生在血液循环路线的绘制上存在模糊之处,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2. 针对课堂提问中学生的回答情况,对于回答不准确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具体路线。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医院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血液循环相关的临床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心脏模型、图示等教具。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3. 培养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液循环的意义。
2.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
2. 准备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或图解。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物质是如何运输的,引出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2. 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讲解心脏、血管、血液三者的关系,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3. 讲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讲解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和作用。
4. 讲解血液循环的意义:讲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作用和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系统的图解,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心脏跳动的过程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心脏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心脏跳动的过程,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瓣膜作用,心脏跳动的协调机制。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病的危害。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心脏的结构和跳动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PPT。
2. 准备心脏模型或图解。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血液传播疾病的宣传单,提高大家对血液健康的认识。
(要求:内容丰富,有针对性,语言简练,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5.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一次家庭血液循环知识小测试,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增进家人间的交流。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总结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运输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整体观念;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意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血液循环知识,尤其是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
3.通过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输血、急救等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关注血液污染、血管健康等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了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血液循环系统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在理解心脏、血管的结构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3)说出人体血量和输血的关系。
【学习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学习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学习过程】:一、导入血液之所以能流动,就是因为有动力器官——心脏。
我们这节课来复习这章的后两节课,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输血与血型。
二、活动(一)讨论与识记问题1、心脏有哪几个腔,位置如何记忆?2、心脏哪个腔的壁最厚,意义是什么?3、心室壁比心房壁厚,意义是什么?4、房室瓣、动脉瓣在哪?作用是什么?5、说出心脏各腔连的血管名称。
6、用“→”表示动脉、静脉、心房、心室之间血液流动的方向。
(二)讨论与识记问题:1、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
(对比记忆,注意起点、终点等)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3、动脉中流动脉血,静脉中流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4、流经小肠和肾脏后,血液成分发生怎样的变化?(三)讨论与识记问题1、ABO 血型系统中有哪几种血型?2、安全输血的原则?3、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表格)?4、对成分输血的理解。
三、达标检测1.左心室的壁最厚,其正确解释是( )A.左心室接受全身的血液,承受的压力最大B.左心室收缩时要将血液送到全身,收缩力最强C.左心室收缩时要将血液送到肺部,收缩力最强D.左心室接受全肺的血液,承受的压力最大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B.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动脉C.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D.心脏内既有动脉血又有静脉血3.臀部肌肉注射某种药物,若跟踪检查,则先从心脏的哪个腔发现这种药?()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房D.左心室4.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共同规律是()A.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B.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C.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D.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5.右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如果I 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A.氧气B.二氧化碳C.养料D.废物6.下列结构中流动脉血的是( )A.上腔静脉B.肺动脉C.右心室D.肺静脉7.右图表示流入及流出人体某器官的血液内4 种物质的相对含量,由此可判断该器官是()A.肝脏 B.肺 C.肾脏 D.小肠8.在下列血管中,血液含氧浓度最大的是()A.肺动脉B.肺部毛细血管C.肺静脉D.脑静脉9.冠脉循环是专门供给()的氧气和营养的A.肺B.心脏C.肝脏D.脑10.下列哪种疾病是由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A.冠心病B.心梗阻C.先天性心脏病D.高血压11.根据右面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血液由[ ] 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由②流回③,这条血液循环途径称为循环。
初中生物_复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各成分功能(2)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3)描述心脏的结构特征(4)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及关系(5)区分动脉血、静脉血(6)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7)说明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及危害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资料、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2)通过让学生分析试题,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分析生活中输液的例子,培养其理解、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1)体验血管、心脏的精妙性,认同其结构特点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心血管健康。
二、教学重点、难点血液、血管、心脏、血液循环三、教学过程四、板书设计动脉↓心脏毛细血管↓静脉学情分析这次讲课,是学生已经复习完了七年级下册内容,为了迎接下个星期的期中考试准备的。
八年级的学生处于分化阶段,学生如果再跟不上的话,就存在自我放弃的可能。
所以,我希望我的课堂上能做到查缺补漏。
让学习有些困难的学生能跟上,通过一些难点的分析,能解决他们之前不会的问题,建立孩子们的自信心。
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就扮演了小老师的角色,通过一些习题,发挥小组合作的能量,互相帮助,这样,学习程度好的同学就能更加建立自信,在这节课中的习题设计是有难度的,有讨论性,并且我认为如果将这些题目攻克,学生们会对这一章的内容有着更清晰的理解,我一直喜欢用中考题目,有难度,但很经典。
希望孩子们能度过八年级这个过渡期,希望生物这门学科是他们喜欢学习的,并引以为傲的学科。
效果分析通过知识点加试题加生活实际这样一节课的展示,能过让学生有所收获。
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血液循环,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激素等物质。
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理清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器官,物质运输的途径和关注心血管健康四节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
本节课是章节总结复习,因此本着以本为本,夯实基础的原则,对本章知识进行强化、升华、完善。
将各个知识点逐一突破,深挖教材,做到宽到边、底够深,细致、不遗留知识点。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键是血液循环途径的应用。
面向中考,进行专题专练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第四章。
是在学习了人从外界吸收营养和呼吸之后,学习人体内物质是如何运输的。
也为第五章的学习做铺垫。
2、教学内容:
本节课包括《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
中心问题是人体怎样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体内物质的。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细胞、毛细血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1)血液在心脏处的流向
(2)血液循环途径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学习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本章节的内容。
对人体的消化和呼吸系统的知识掌握较好。
但是本章知识内容较难,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对知识的梳理和拓展能力较差。
2、学生思维特征分析:
从思维特点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应创造条件,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提供形象化、多样化、层次分明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方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4)概述循环系统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过程。
2、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分析血常规指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用图解法来表示复杂知识的方法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1)读图法:采用以结构示意图为主线,引导学生读图来解决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
(2)讨论法: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2、学法指导:
(1)质疑解难: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脑的习惯。
(2)分析归纳法:将所学知识综合在一起,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