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3

合集下载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2. 掌握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了解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理解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5.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难点:1.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机制和调节。

2. 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的细节和相关器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模型或图表展示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

3. 实验材料和设备,如显微镜、载玻片、染色剂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模型或图表,引起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例如:“你知道人体内的血液是如何运输氧气和养分的吗?”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或板书,讲解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强调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Step 3:实验设计(1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例如,观察显微镜下的血液样本或淋巴组织样本,并记录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步骤和结果预测。

Step 4:实验操作与观察(20分钟)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

教师可以逐个指导每个小组进行实验,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5: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预测的关系,以及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Step 6:知识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阅读相关教材或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或设计一个更复杂的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的机制。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相关器官;2. 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原理和重要性;3. 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方式;2. 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2. 图片或动画展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3. 相关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思考一下,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各个部位的?2. 引发学生兴趣:展示一张图片或动画,描述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方式: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

2. 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3. 解释氧气和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包括肺部的气体交换、心脏的泵血功能以及血管的分布和运输。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通过实例分析,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例如,氧气的运输从呼吸道到细胞,营养物质的运输从消化系统到细胞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对维持生命很重要?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影响运输过程的因素。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拓展练习(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更多与人体内物质运输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点。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模拟过程。

2. 带领学生参观医学院、生物实验室等相关机构,了解更多关于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实际应用和研究。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相关器官,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原理和重要性,并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1课时:人体内的血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人体内血管的分布。

②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2、能力目标:
①学会测量脉搏的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②能够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介绍切脉,培养学生对祖国医学的兴趣和自豪感。

②通过测量脉搏等活动,培养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健康,自觉养成健
康的生活方式。

③通过描述血管的功能和结构特点,使学生认同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
一性。

教学重点、难点:
描述三种血管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以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为主题,以人体的循环系统为基础。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了解血液的运输作用和重要性,掌握与循环系统相关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等知识。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初中生物(七年级下)教学,建议使用《精品资源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包括血液的运输作用和重要性。

(2)掌握相关的概念,如心脏、血管、血液等。

(3)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1)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包括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保护和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1)对学生较为抽象的生理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描述。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

例如:“你们觉得自己为什么会感到疲劳?”“运动前和运动后,你们的呼吸和心跳有什么变化?”等。

2.概念解释(15分钟)通过多媒体和图示等方式,讲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血管、血液等。

并解释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

3.血液的运输作用(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血液的运输作用。

例如,血液运输氧气和养分到各个组织细胞,清除代谢产物等。

同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用对人体的重要性。

4.活动设计(30分钟)(1)观察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显微镜、载玻片和鲜血涂片,引导学生观察血涂片中的血细胞,理解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和形态特点。

(2)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回答以下问题: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血液中红细胞的作用是什么?血液中白细胞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加深对血液的理解。

doc文档七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人教版5篇范文

doc文档七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人教版5篇范文

doc文档七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人教版5篇范文第一篇:doc文档七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人教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复习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主要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懂得一些病理知识和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道德修养。

教材分别以血液、血管、心脏,来阐述人体内的物质是怎样运输的。

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着血液。

血管和心脏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但他们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

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合作交流能力,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等的观念是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掌握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3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3.3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3.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在学习血液循环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充分发挥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的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用温暖和关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血液循环知识,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助力。
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直观感知能力,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理解。
2.利用血液循环图,引导学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计动手操作环节,如制作血液循环模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血液循环知识。
4.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3.通过对血液循环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创新。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上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血液循环知识,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3课时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3课时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 3 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知道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2.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3.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4.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能力;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探索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了解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难点: 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教学过程】一.新课的引入我们知道医生诊断某些疾病时往往要验血,人体失血过多时会危及生命,可见血液对我们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血液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输血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是不是只要给需要的人输血就一定救他的命呢?另外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血液传播。

可见血液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

二.新课讲授 1. 血液的组成1)提问:有关血液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血液有什么用?2)探索血液的组成:血液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把血液加抗凝剂会看到分层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血细胞。

实验一:观察血液的组成 步骤: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 5%的柠檬酸钠溶液;2.取鸡血液10ml 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3. 静置观察(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 察:(1 )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实验—: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方法步骤: 1. 低倍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找到物象; 2. 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

观察与思考: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2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 细胞呈红色。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word版 公开课获奖教案 (3)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word版 公开课获奖教案 (3)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拟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时机不多哦!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课题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编号备课日期二次备课日期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尝试通过实验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3、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5、说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教学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 ,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心脏各腔室壁的厚薄以及瓣膜的结构特点 ,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教材分析及教法设想人从生物圈中获取了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被人体吸收后 ,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组织细胞利用 ?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 ?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知识后迫切想知道的问题 ,因此?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的学习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 ,这局部内容既与前面所学内容相照应 ,也为第五章的学习做铺垫 .设置情境教学法、资料分析法、情感认同法、引导讨论法 .学法指导分析资料法、知识迁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教师:1.收集相关的素材 . 2.制作多媒体的课件学生:复习稳固已学过的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备注创设情境导入 (一 )、概括导入确认目标生读复习目标 ,师明确复习重难点明确目标新课(二 )、梳理知识落实双基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尝试独立完成知识结构图 ,小组展示 ,其他组同学补充、纠正 .目标1:观察血液循环图并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目标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目标3:描述血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组织学生列表(三 )、展示交流拓展新知教师根据学生归纳、展示的情况进行补偿教学、重点讲析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完成知识结构图 ,小组代表展示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并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完成 "同步学习〞 ,两生板演 ,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血液在心脏处的流动方向:静脉→→→动脉体循环肺循环肺循环和体循环在处集合 .1、体循环:二氧化碳 (填增加或减少) ,颜色变得 .2、肺循环:氧气(填增加或减少 ) ,颜色变得 .3、流经的血液含营养物质最|丰富;流经的血液含废物最|少;流经的血液含氧气最|丰富 .自制表格比拟三类血管心率和脉搏:正常成年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与心率次数一样 ,约次/分 .学探导学导引诱思展示交流质疑深化梳理知识归纳整合达标检测稳固提升腔静脉左心室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右心室毛细血管网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补偿教学 .(四 )、典题引导点拨深化(五 )、检测反应稳固提升1、用丝带扎紧人的上臂发现:丝带上方的血管①膨胀 ,血管②变扁;丝带下方的血管③膨胀 ,血管④变扁.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血管①④是动脉血管B.血管①③是动脉血管C.血管④中血液含氧量比血管②低D.血管③中血液含二氧化碳量比血管①低2、留神脏的房室瓣处于开放状态 ,而动脉瓣处于关闭状态时 ,此时心脏的状( ) A.心房和心室同时收缩 B.心房收缩 ,心室舒张C.心房和心室同时舒张 D.心房舒张 ,心室收缩3、心室收缩时,房室瓣与动脉瓣的开、闭情况是( ) A.都开B.房室瓣开、动脉瓣闭C.都闭D.房室瓣闭、动脉瓣开4、人体内 ,单位时间内流经下腔静脉的血量与流经主动脉的血量相比 ( ) A 要多 B 要少 C 或多或少D运动时少 ,静止时多例题、下面两个坐标图 ,分别表示六种血管中 ,血液含氧量的变化和血压的变化情况 .据图答复下列问题:(1 )上图中A - -F分别表示哪种血管 ,联线表示 .A B C D E F肺泡外毛细血管肺静脉体静脉体动脉肺动脉组织内的毛细血管(2 )在上面两坐标图中 ,再画一条曲线 ,表示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 .(3 )假设此血液流经血管B时 ,血液的含量有什么变化 ?这变化能在哪个器官发生 ?(4 )A血管和C血管的血液成分 ,除含氧量外 ,还有什么不同 ?试写出其中两项 .相对值血液中含氧量相对值D血管 E血管 F血管血液中含氧量血压血压板书设计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札记血液循环的途径 ,这局部内容比拟抽象 ,容易产生枯燥感 .本节课教学采用了扮演导游的游戏方式 ,通过介绍途径的景点以及其间发生的事件 ,使学生在游戏中 ,熟悉了人体内的血液循环 ,学生比拟欢送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 ,教学效果较好 .与此同时 ,通过视频录像 ,进行加以描述 ,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 .主要是课堂节奏把握控制 ,引导要得当 ,否那么容易偏离正题 .本课教学反思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无视了语言的输入.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拟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根底.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那么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防止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局部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局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本课教学反思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无视了语言的输入.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拟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根底.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那么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防止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局部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局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设计(人教版)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或者是由化学物质所组成的混合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与人类的关系。

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1、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

2、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

三、血液的成分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铺垫)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1、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五、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

2、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

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

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设计概述(一)设计思路概述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

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

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

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

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八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八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八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途径,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关注生命现象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途径。

2.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详细过程,物质交换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体血液循环图,引导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路线。

1.2提问:血液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2.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2.1讲解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2.2利用动画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路线。

2.3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的运输和交换。

3.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途径3.1讲解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途径,包括营养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

3.2分析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途径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4.1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

4.2讲解血管的类型和功能,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

4.3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5.物质交换的原理5.1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包括肺泡与血液、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5.2讲解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等。

6.课堂小结6.2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7.1请学生绘制血液循环图,标注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7.2请学生举例说明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途径。

四、教学反思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为后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难点补充:利用互动式教学,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心脏是如何泵血的么?”解释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动作,与学生互动:“当心脏收缩时,血液被泵送到全身,这时候的心室是充满血液的,而当它舒张时,血液则回流到心房。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2. 掌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路径和相关器官。

3. 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包含有关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章节。

2. 图片或模型:展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器官和路径。

3. 视频或动画:演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运输的吗?”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知识讲解:1. 通过教科书或演示图片,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

2. 解释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包括心脏的作用、动脉和静脉的区别以及血液中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

3. 介绍淋巴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包括淋巴液的形成和运输、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等。

示范实验: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的运作过程。

例如,使用水和染料模拟血液和淋巴液,在一个模型中演示它们的流动路径和运输过程。

2. 解释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质(如氧气、营养物质、废物等),研究它在人体内的运输路径和相关器官。

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概念澄清:1. 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或误解,进行概念澄清和解答。

2. 强调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同工作。

总结和评估: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2.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

3. 进行简单的评估,如选择题或填空题,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疾病和治疗方法。

2. 组织参观医院或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实际应用和研究工作。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3. 培养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液循环的意义。

2.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

2. 准备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或图解。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物质是如何运输的,引出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2. 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讲解心脏、血管、血液三者的关系,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3. 讲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讲解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和作用。

4. 讲解血液循环的意义:讲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作用和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系统的图解,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心脏跳动的过程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心脏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心脏跳动的过程,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瓣膜作用,心脏跳动的协调机制。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病的危害。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心脏的结构和跳动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PPT。

2. 准备心脏模型或图解。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说出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重点)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描述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难点)能力目标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永久涂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学习,充分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及生物与自然的统一性,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很熟悉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血液,但是对于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了解的不多,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活动为主体。

(1)要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活动,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结论。

(2)教法注重实验法、归纳法。

(3)学习方法上重点体现分析、讨论、总结归纳。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解释生活中蕴含的科学。

课前准备:1.备好课;制作PPT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2.探究实验的材料器具:家畜的新鲜血液;试管,量筒,试管架;质量分数为5%的柠檬酸钠溶液。

3.要求学生分好实验小组;网上搜集关于血液的知识,形成对血液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展示图片:繁忙的交通运输繁忙的交通,对物质的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身体里也有一条繁忙的运输线,它能将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肺部吸收的氧气,迅速运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

你知道这条运输线是什么吗?它里面流动着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过渡: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红色液体,属于结缔组织,它在人体内执行者重要的运输功能。

师:你对血液的了解有多少呢?你还想知道关于血液的哪些知识?生:血液是红色的、人失血过多会死亡、生病了通常要验血、血液流出来不久就变黑了……。

生1:血液为何是红色的?生2:血液里面有什么?生3:血液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生4:为什么通过验血能检查健康状况或诊断疾病?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相关器官;2. 掌握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知识;3. 理解气体交换和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2. 淋巴循环的功能和重要性;3. 气体交换和营养物质吸收的机制。

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人体器官模型、图片、视频资料等;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注射器、色素溶液等;3. 教学资源:教科书、PPT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人体器官模型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要讨论。

Step 2:介绍血液循环(15分钟)1. 使用PPT或教科书,向学生介绍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2. 解释心脏、血管和血液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3. 通过示意图或模型,展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径和流动方向;4. 强调血液循环对维持身体机能的重要性。

Step 3:探究淋巴循环(20分钟)1. 介绍淋巴循环的概念和功能;2. 使用实验方法,向学生展示淋巴液的收集和运输过程;3. 引导学生思考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的联系和区别;4.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Step 4:气体交换与营养物质吸收(20分钟)1. 解释气体交换的过程和重要性,包括肺部的作用;2. 介绍消化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吸收过程,并强调小肠的重要性;3. 使用实验或示意图,展示气体交换和营养物质吸收的机制;4. 引导学生思考气体交换和营养物质吸收对维持生命活动的意义。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概括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气体交换和营养物质吸收的关键知识点;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于体内物质运输的理解和观点;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Step 6:拓展活动(可选):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究某一方面的体内物质运输机制;2.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以加深对体内物质运输的理解;3. 设计小练习或问答,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docx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docx

第一部分:物质运输的载体 过渡:小邓,这次泰宁泥石流灾害中被冲下的石块砸中腿部,他被武 警战士解救出来后马上送往医院,医生针对小邓的病情,首先进行了输血, 输什么血型的血呢? 一、输血与血型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过渡: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及时输液?医生给小邓做了血常规, 我们来看看他的血液化验单。

二、分析血液化验单 医院血液化验单 姓名:小邓 |性别:男 |年龄:38 一 红细胞(RBC ) 5. 5 x 1012 个/L 白细胞(WBC ) 13. 5 x 109 个/L 血小板(PLT ) 3x1011个/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红蛋白 (Hb ) 130克/L 附各成分正常值 红细胞 男5.0X1G2个/L 女4. 2X1012个/L白细胞(4—10)Xl (]9个/L ________血小板(1—3)X1011个/L ________________血红蛋白男 120—16Qg/L 玄 110—150g/L过渡:血常规检查后医生开了消炎针,对小邓进行输液。

大家想想输 液时针头插在哪里?(请学生扮演医生,示范输液过程)为什么要用胶皮 管捆手腕?为什么针头要向上扎? 第二部分:物质运输的器官 一、血管合 作 探 究 教师讲授 微下红胞常象 显镜的细正现 微下红胞集象 过渡:血液由哪些成分?主要功能是什么?过渡:如果你手中有纱布、止血带和消毒药水,当遇到伤及不同血管 的病人时,你怎样急救?小邓已经在输液,药物是通过什么方式运送到身 体受伤部位杀死病菌的呢?血液循环的动力是由什么提供的? 二、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过渡:正是由于血液的循环流动才将来自消化系统的营养物质,呼吸 系统的氧气运往全身的每个细胞,同时又将每个细胞产生的废物通过排泄 系统及时运走。

那么这个过程分为? 第三部分:物质运输的途径一、血液循环两条血液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暑士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A 肺静脉——A 左心房过渡: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哪些变化?二、血液成分变化动脉血:含氧丰富、二氧化碳少、颜色鲜红的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第第15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区别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2)描述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3)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4)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能力目标(1)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X k b 1 . c o m K](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

(3)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生命、关爱生命。

(2)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3)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心脏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

难点:心脏的结构、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和血压。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讲授法教具准备血常规化验单血型的相关知识课时3/4教学过程新课的引入: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是由一千多万亿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人体内有四通八达、高效率的运输网络,它及时给细胞运来氧和养料,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由心脏、血管组成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着。

也可以说,血液循环好比人体内红色的河流。

这河流有主干、支流以及更小的分支。

而这河流中奔腾的河水就是血液。

讲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血液”二字,如医生为了诊断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验血,有人在意外事故中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血液传播。

可见血液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

提问:有关血液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血液是干什么用的?学生: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血液起运输作用。

提问导入:血液是具体担负运输任务的,它经常运载着大约 200 种物质,是一支组织得相当完善的队伍。

这支队伍都有哪些队员,各自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它们除了起运输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板书:(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实验 1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方法步骤:(教师或课外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以下实验步骤)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2.取家兔血液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3.静置观察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指导学生观察:观察内容:1.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学生回答实验现象:试管中原本红色的血液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血液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实验2 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涂片方法步骤:1、制作血涂片(方法简单介绍)(1)取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2)另取一片载玻片做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3)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时,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移动(两片成30--400夹角)。

(4)推出均匀的血膜2.用低倍镜观察血液涂片,找到物象3.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4.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观察与思考: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有无细胞核?4.最小的是哪种?学生回答实验现象: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实验结果分析]教师出示挂图示血液的成分,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由观察血液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血液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让学生找到书看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1、识别三种血细胞:并填写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

成分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细胞特征功能[w ww .x k b 1.c o m91--92%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w w w .x k b1.c o m蛋白质7%左右[来源:学_科_网]葡萄糖0.1%无机盐0.9%血细胞(45%)红细胞男500万左右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

运输氧和部分CO2女420万左右白细胞0.5--1万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有核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 10--30万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促进止血、加速凝血2、讨论填写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分别探索三种血细胞的功能(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让学生观察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和分离的录像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或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

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学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③完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让学生回忆初一第二学期学过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刚学过的血红蛋白的特性,重新给动脉血和静脉血下定义。

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血液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④简要介绍什么是贫血?贫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指出: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

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观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录像思考:1.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2.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3. 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

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简要介绍“发炎”的实质是什么及发炎有什么重要意义?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

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3):血小板的功能生:止血和凝血的功能观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检查项目正常参考值 说明英文缩写 中文名称 RBC 红细胞 计 数 男:(4.0~5.5)×1012个/L 人体在运动、饱食和缺氧等情况下,红细胞数会暂时增加。

贫血时,红女:(3.5~5.0)×1012个/L细胞数会明显减少。

WBC 白细胞计数(4~10)×109个/L人体在失血、剧痛、烧伤、炎症、白血病等,以及女子月经、妊娠和分娩期时,白细胞数会明显增加。

在药物中毒、骨髓造血机能损害等时,白细胞数会明显减少。

Hb 血红蛋白男:120~160 g/L女:110~150 g/L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会明显减少。

PLT 血小板计数(100~300)×109个/L血小板数过少,机体会异常出血。

血小板数过多,机体易形成血栓等。

(4)虚拟鉴定血型血型的四种类型:A、B、O、AB血型的遗传关系:P25提问:1、父母是O型血,子女血型是什么? O2、母亲AB型,儿子B型,能否推断父亲的血型?输血的原则:同型血互相输,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3种血型的人,AB型血原则上也可以接受其他3种血型的血。

附:1、观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新生儿为6.0-7.0×1012/L。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脱水所致血液浓缩或慢性组织缺氧等;其减少则常见于各种贫血;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10×109/L,新生儿为15-20×109/L,8个月至2岁婴儿为11-12×109/L。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

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2、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无害人体的血液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多种血细胞,它们都是有寿命的,多则120天,少则36小时,不断新陈代谢。

它们都来自一种“始祖”细胞,就是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能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可分化成各种血细胞。

人体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在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人体造血机能加速造血,1到2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就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健康适龄的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会促使骨骼把储备的白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骼造血功能,促使血细胞的生成,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据多年的观察,至今还没有因使用外周血循环方式采集干细胞而引起对捐献者伤害的情况发生。

在采集完成后,一些轻微疼痛感和不适将很快消失。

如何采集造血干细胞一般造血干细胞来源于3个渠道: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从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简单、省事,目前我国捐献造血干细胞一般采用此种方法。

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少,不能满足移植的需要,因此要注射细胞动员剂,可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增20至30倍。

目前使用的细胞动员剂据多年的观察和国际上的报道,至今还没有出现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