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4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设计概述(一)设计思路概述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
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
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
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
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苏科生物八年级上册 6.15.1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 教案

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概念图的教与学,促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第一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1.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1.2 血液的功能: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维持体温、免疫防御、凝血和止血第二章:心脏的结构与功能2.1 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心脏瓣膜、冠状动脉2.2 心脏的功能:泵血、维持血液循环、协调跳动第三章:血液循环的途径3.1 体循环:血液从左心室流向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收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3.2 肺循环:血液从右心室流向肺部,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第四章:血压的概念与测量4.1 血压的概念: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4.2 血压的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第五章:血液循环的意义5.1 维持组织器官的代谢和功能: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收集代谢废物5.2 调节体温:通过血液循环调节体温平衡5.3 免疫防御: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血小板促进凝血和止血第六章:血液循环障碍6.1 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6.2 栓塞:血栓或气体阻塞血管6.3 出血: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流第七章:贫血的类型与原因7.1 缺铁性贫血: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慢性出血7.2 维生素缺乏性贫血:维生素B12、叶酸缺乏7.3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过早破坏、遗传性疾病第八章:血液疾病的诊断方法8.1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和形态8.2 生化检查:血红蛋白、血浆蛋白、酶活性等8.3 免疫学检查:抗体、抗原、淋巴细胞功能第九章:血液疾病的治疗方法9.1 药物治疗:激素、化疗药物、抗凝药物9.2 输血治疗:输注红细胞、血小板、血浆9.3 骨髓移植:替代病变骨髓,恢复正常造血功能第十章:血液疾病的护理与预防10.1 护理要点:观察患者病情、监测血常规指标、输血护理10.2 预防措施: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10.3 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血液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补充说明: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承担着运输氧气、免疫防御和凝血止血等功能。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相关器官;2. 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原理和重要性;3. 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方式;2. 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2. 图片或动画展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3. 相关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思考一下,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各个部位的?2. 引发学生兴趣:展示一张图片或动画,描述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方式: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
2. 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3. 解释氧气和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包括肺部的气体交换、心脏的泵血功能以及血管的分布和运输。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通过实例分析,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例如,氧气的运输从呼吸道到细胞,营养物质的运输从消化系统到细胞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对维持生命很重要?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影响运输过程的因素。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拓展练习(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更多与人体内物质运输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点。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模拟过程。
2. 带领学生参观医学院、生物实验室等相关机构,了解更多关于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实际应用和研究。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相关器官,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原理和重要性,并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高中生物物质运输教案

高中生物物质运输教案
教学内容:物质运输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运输过程。
3. 理解植物体内的水分和养分运输。
教学重点: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运输过程。
教学难点:植物体内的水分和养分运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和植物内的水分和养分运输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
1. 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包括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和植物体内的水分和养分运输。
2. 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运输过程,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3. 植物体内的水分和养分运输,包括根部吸收水分、茎部和叶片传导养分的过程。
三、示范:
通过实验或模型展示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
通过观察植物的根部、茎部和叶片结构,让学生了解植物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过程。
四、练习: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拓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物体内其他物质的运输方式,并与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思考。
六、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七、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提升。
《体内物质的运输导学案》

《体内物质的运输》导学案一、导入1. 引入话题:同砚们在平时生活中是否注意到,我们的身体需要不息地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
那么这些物质是如何在我们的身体内传输的呢?2. 目标:通过本节课进修,我们将了解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包括血液的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以及它们在我们身体中起到的作用。
二、知识讲解1. 血液的循环系统:a. 血液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b.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c. 血管的分类: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在体内形成一个完备的血液循环系统。
d. 血液的运输功能: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活动。
2. 淋巴系统:a. 淋巴液的产生和组成:淋巴系统是由淋巴管、淋逢迎和淋巴液组成的,它起着排除代谢废物、调节体液平衡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b. 淋巴系统的运输功能:淋巴液通过淋巴管在体内循环,将废物和病原体带到淋逢迎进行过滤和清除。
三、案例分析1. 某人在高山徒步观光时因氧气不足导致头晕、乏力,这是因为血液中氧气供应不足。
请问该人应该怎么做?2. 某人在感冒期间淋逢迎肿大,这是因为淋巴系统正在清除体内的病原体。
请问该人应该如何加强身体免疫力?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包括血液的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
血液通过心脏的推动在体内循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淋巴系统则在体内清除废物和病原体,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活动和免疫功能。
五、课后作业1. 请同砚们总结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在体内物质运输中的作用,并写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请同砚们选择一个身体不适的情况,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六、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了解更多关于心脏和血管疾病的知识,提高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2. 请同砚们观察周围环境,了解不同运动方式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影响,增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 能够解释血液循环的过程。
5. 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过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图表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血液循环系统的图表和资料。
3. 小组讨论的题目和图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兴趣:“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各个部位的?”2. 讲解: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
4. 练习: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过程的图表,分析血液循环的意义。
7.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血液循环系统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2. 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如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图表分析方面的能力。
3. 作业:评估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困惑,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疾病知识。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单元教案与反思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众所周知,长江、黄河养育了亿万中华儿女。
同样,在我们体内也有一条生命之河,那就是血液。
它能及时将养料运输给细胞,又能及时运走体内的废物。
这条运输线就是遍布在全身的血管(bloodvessel),血管里流动着血液(blood)。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可以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
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掌握。
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教学过程:练习巩固教学反思: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以观察小鱼尾鳍实验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学会区分三种血管。
学情分析:学生对血管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教学过程:练习巩固教学反思: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学会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学情分析: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较陌生,以教师要注意多从感性识出发,通过演示实验和图片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演示实验----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练习巩固教学反思:第四节输血与血型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列举ABO血型的类型,知道输血的原则,认同我国无偿献血的制度。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Raise one point and kill a thousand people.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1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生物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11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教学反思
学生的情绪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个别学生缺少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学生的兴趣没激发出来,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扩展,对问题的探究就缺少深度,致使学生的讨论活动不热烈。针对以上的不足之处,我在今后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学生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基础较为薄弱。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教学引入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与人类的关系。
血液的成分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
《体内物质的运输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体内物质的运输》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背景知识1. 体内物质的运输是指生物体内各种物质在体内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维持生物体内稳定环境的重要机制之一。
2. 体内物质的主要运输方式是血液循环系统。
血管网络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
3. 血液中还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在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中,这些废物会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从体内排出。
二、目标1. 了解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和主要方式。
2. 掌握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3. 理解体内废物的排泄过程。
三、学习内容1. 体内物质的主要运输方式2. 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体内废物的排泄过程四、学习过程1. 体内物质的主要运输方式- 了解体内物质的主要运输方式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行的。
血液中含有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通过血管网络输送到全身各处。
- 通过观察血管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血液是如何在体内输送各种物质的。
2. 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动。
- 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是血管网络中的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 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的方式,观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以及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3. 体内废物的排泄过程- 了解体内废物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从体内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和肺部完成废物的排泄。
- 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的方式,观察废物从血液中被过滤出来的过程,了解肾脏和肝脏在体内废物排泄中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及练习1. 总结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 总结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心脏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3. 总结体内废物的排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主要依靠哪些器官完成?六、拓展实践1. 利用动画、模型或其他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
2. 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何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
七年级生物下册 4.4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目标:1.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3.心脏的位置,结构特点,连接的各血管名称4.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5.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明确输血原则 复习摘要:血浆成分:血浆中90%是 ,还包括通过消化道吸收来的各种 ,细胞排出的 ,此外还有 。
血液 功能:主要作用是运载 ,运输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 。
血细胞: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血管【A】连通【】构四个腔会患血友病,流血不止。
一般分布较从全身送回大(四肢静脉多分布较,有的与动脉伴行较深毛细血管【B】连通【】【C】连通【】上腔静脉和【】【D】连通【】心脏两种瓣膜图中【】保证血液在心脏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
图中【】保证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动脉,使血液不能倒流。
心壁:主要由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构成心脏四个腔中,其中心肌最发达的是。
功能:血液运输的动力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随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而不同,平静状态下,心率正常变动范围一般为__________次/分血压: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血压包括压和压,血压达到或高于18.7/12千帕的是高血压,低于12/6.7千帕的是低血压,可以用血压计在处测得。
血液循环体循环:【】_______→【】______→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_______的途径肺循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循环:将含丰富、颜色的血,变成了含较少,颜色的血。
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部位有_________(填数字)肺循环:将含较少、颜色的血,变成了含丰富、颜色的血。
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部位有[ ]___血型:ABO血型系统将人类血型分为型、型、型和型输血与血型输血:安全输血时应以输为原则血量:占成人体重的7%~8%;我国提倡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无偿献血,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初中生物运输方式教案

初中生物运输方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中不同物质的运输方式,学习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和运输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人体运输方式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中的物质运输方式、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和运输方式。
2. 教学难点: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和运输方式的关系及具体机制。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生动形象地呈现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
2. 实验操作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观察不同物质的运输方式。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和运输方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介绍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方式,重点讲解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和运输方式。
3.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物质的运输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和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和运输方式的关系及具体机制。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的疑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六、作业布置:1. 作业一:回答以下问题: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血液通过哪些方式在人体内进行运输?2. 作业二:观察周围环境,找出不同物质的运输方式,并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1. 运输方式:分子扩散、细胞吞噬、血液循环2. 血液的作用:供给养分、排除废物、传递信息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生动教授了人体内不同物质的运输方式,尤其是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和运输方式。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对人体运输方式的认识和理解。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2. 掌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路径和相关器官。
3. 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包含有关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章节。
2. 图片或模型:展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器官和路径。
3. 视频或动画:演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运输的吗?”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知识讲解:1. 通过教科书或演示图片,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
2. 解释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包括心脏的作用、动脉和静脉的区别以及血液中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
3. 介绍淋巴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包括淋巴液的形成和运输、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等。
示范实验: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的运作过程。
例如,使用水和染料模拟血液和淋巴液,在一个模型中演示它们的流动路径和运输过程。
2. 解释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质(如氧气、营养物质、废物等),研究它在人体内的运输路径和相关器官。
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概念澄清:1. 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或误解,进行概念澄清和解答。
2. 强调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同工作。
总结和评估: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2.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
3. 进行简单的评估,如选择题或填空题,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疾病和治疗方法。
2. 组织参观医院或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实际应用和研究工作。
八年级生物教案-八年级上册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3)课型:新授时间:xx/9执笔:缪xx 审核:生物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区别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2)描述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3)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4)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能力目标(1)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能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
(3)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体验生命,关爱生命。
(2)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3)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心脏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和血压。
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在我们的身体中有一条红色的长河,它比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还要长,这就是潜藏在你的、我的、他的身体中血管,血管中流动着红色的血液,我们叫它生命河,它能运输我们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又是医生为我们检查身体的一面镜子。
二、自学自测1.血量⑴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⑵一个体重为60kg的健康人,体内的血液量为。
假如你是成年人,估算一下你体内的血量大约是多少? 2. ⑴正常的血液为色黏稠的液体,它由(占%)和(占%)组成。
血细胞包括、和。
⑵将一定量的人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______现象,分成_______层。
上层是_______,呈色;下层是_______,呈色;中间还有一层薄层是和,呈色。
⑶血浆的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___________,运输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3. 培养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液循环的意义。
2.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
2. 准备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或图解。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物质是如何运输的,引出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2. 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讲解心脏、血管、血液三者的关系,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3. 讲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讲解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和作用。
4. 讲解血液循环的意义:讲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作用和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系统的图解,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心脏跳动的过程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心脏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心脏跳动的过程,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瓣膜作用,心脏跳动的协调机制。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病的危害。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心脏的结构和跳动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PPT。
2. 准备心脏模型或图解。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分析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分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分析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自主归纳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4.概述人体的血量,列举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以及输血关系。
5.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
3.掌握出血的初步处理方法。
4.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关爱他人。
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4.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2.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理解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3.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4.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教学突破教学中让学生事前看书,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画龙点睛,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讲解相关的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引导学生课前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复习课打好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3课时:血液)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老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
的成分和血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感知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工具。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加入抗凝剂的鸡血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血常
规化验单,制作有关血液的CAI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观看课件(内容为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进入情境并产生疑问:“人体所需的氧
气和养料来自于什么?“
师: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课前我让同学们将所关注的问题记录下来,并搜集有关资料,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没有?
生:准备好了。
师:现在请各小组提交问题。
(实物投影显示)
师:同学们所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些问题将在我们学习中逐一得到解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流动的组织---血液(大屏幕投影本节标题)
二、组织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讨论
教师出示血液分层现象演示实验及分层图。
师: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实验,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
(FLSH动画淙)。
下面请各组认真观察实验装置并讨论:试管中血液分为几层?各层的
比例大致是多少?为什么会有分层现象?
学生认真观察,积极讨论,得出结论
生:试管中和血液分成了上下两层,上面的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占血液容
积的一半多一点,下面的部分是深红色的,占血液容积的一半少一点。
生:在上下两层之间,我觉得还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
师:,对。
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呢?
生: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成分,它们的密度不一样,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经过离心或静
置一段时间后,密度大的就沉到下层了,这样逐渐就分层了。
师:很好!我们到医院看病的时候,有时候医生会让我们做血液常规化
生:不太清楚。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一同来看一下医院底血常规化验单。
请同学们在阅读血常规化验
蛋时,着重看“项目”和“测定值”两栏,并了解RBC.
WBC. Hb.PLT英文缩写所表示的含义。
(出示一张血常规化验单,用实物投影仪投到大屏幕上。
)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两栏成分相互讨论。
师:综合上面的材料,你认为血液可能有哪几部分组成的?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各成
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
生:血液是由3个部分组成的;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叫血浆;下层深红色的部分,是红细胞;还有上•下层中间的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部分应该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师:回答得很好,掌声鼓励。
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知道,血液是有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师:下面请各小组设计图或表来表表示血液的组成,看哪组的设计最有创意。
学生设计,并各选派代表进行表达与交流。
师:各小组的方案都非常好,掌声鼓励。
师:为什么把血液称作“流动的组织“?
生:血液中有很多细胞,这些细胞与液体状的血浆共同构成了血液,它能完成我们体
内的运输的功能,所以说血液是一种组织,又可以流动因此就可以把它称作“流动的组织”。
师:这个分析非常好。
不过还要告诉同学们一点,血液属于结蒂组织。
下面我们来学习
血浆。
三•教师利用读书卡片、电脑课件,循循善诱,让学生分析解答,学习新知
(一)血浆
师: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什么呢?
生:血浆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血浆。
请大家拿出读书卡片,对照读书卡片进行预习、
讨论。
学生对照课本进行讨论。
师:通过预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我学到了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约占90%还含有血浆蛋白,约7%葡萄糖,氨
基酸,无机盐等约占3%这些物质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所必须的的营养物质。
生:血浆中还含有这个图中没有标明的物质,他们是一些提内产生的废物,比如尿素。
生: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师:你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动画。
学生认真观察血浆功能的FLSH动画,更深入体会所学内容。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血细胞。
(二)血细胞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做血常规化验的经历吗?有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血常规化验的
过场吗?
生:首先,医生将病人无名指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采血针刺破指尖皮肤,将血滴在
载玻片上,用另一块载玻片,从左向右慢慢推,使血液均匀的附着在载玻片之间,再将推片自右向左呈45度角向前推,推出均匀血膜后,涂片就做成了。
将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过几天检验科医生就能把化验报告单给你啦!
师:看来你可以当医生啦。
谢谢你!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VCD(内容为人血涂片的
制作过程。
学生认真观看。
师:为什么这张化验单能作为诊断你疾病的依据呢?检验科医生在显微镜下到底都看到
些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用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让我们亲眼看
一下人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基本形态。
现在就请同学们先预习课文中的实验,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子。
一边实验,一边思考课文中的三个问题。
(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中的实验内容,开始实验,相互交流,探讨有关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师:你所观察的人血涂片中最多的是那种细胞?
生: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师:好!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生:红细胞呈圆饼状,边缘微暗,中间较亮,没有看见细胞核,不用染色就可以看到。
白细胞的个体比红细胞大,数量少,有细胞核,只有经过染色才能看得清楚。
师:好!观察得非常仔细。
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呢?
生:可能它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我看过书,它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
师:你真棒!关于血细胞的有关知识,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
师:学了本课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可分为三层,以及各层的颜色、成分。
生:我学到了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生:我知道了怎样区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生:我使用了显微镜观察血细胞。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课外探究题:“对烧伤的病人是输血液还是输血浆。
学生讨论
生:应输血浆,因为烧伤病人大量失水,而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
如输血液会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这节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